㈠ 为什么有人说九七之后香港电影就衰落了
香港的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秀,只是大家的审美观点发生了变化,让人觉得香港电影不好了而已,这个是假象。在97年以后,大陆电影跟香港电影学了很多,不仅仅有很多优秀的电影出来,还有一些大制作的电影上映了,冯小刚的、张艺谋的都是很好的。
当然,不仅仅是这些导演,还有陈凯歌等人。大陆电影的百花齐放,让很多人更多的关注大陆的电影,而不是香港的电影,所以才有人觉得香港的电影已经不行了。
香港喜剧片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是香港影坛最高的成就。喜剧片则是香港影坛历来的一个强项,喜剧片为世界通用,没有几个国家和地区不会拍喜剧片,这是电影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一个类型片种。
在香港,明星资源异常丰富,绝大多数影星都参与过喜剧片的制作。香港电影发展近百年,能称得上喜剧天王的仅有两个人,一个是平民喜剧天王许冠文,另一个是无厘头喜剧天王周星驰。香港喜剧电影30年来的喜剧最高成就,都体现在这两个人身上了。除了两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都会在喜剧片中一展身手。
汗牛充栋的经典喜剧作品,就是他们付出汗水的最好结晶。喜剧片有像《半斤八两》、《天才与白痴》、《八星报喜》、《家有喜事》这样的普通喜剧,也有《醉拳》、《赌圣》、《武状元苏乞儿》、《功夫》这一类的多类型喜剧片,后者融合了功夫片、赌片等各类元素,使喜剧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
不仅有功夫喜剧,也有喜剧鬼片、爱情喜剧等多种类型。香港影人这样天才的创造力,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兴盛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资源。香港喜剧片进入21世纪,也和香港电影一样,进入了衰落时期,人才的大量匮乏,导致喜剧片变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驰的一支独秀,香港近几年都没有堪称经典的喜剧问世。
㈡ 一部香港电影 男主角和女鬼谈恋爱 有个片段是他们喝酒 结果女鬼闻了闻,说鬼是闻酒气喝酒的。还有男
阴阳错(谭咏麟)
http://ke..com/link?url=_q7Vbz6ZZWAd8epJq0Gs7LZf7lCNK
㈢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香港电影
从经典的武侠电影到李小龙的功夫片,从吴宇森的动作片到王家卫的另类美学电影,香港电影人在过去五十多年来可说为世界贡献挺多精彩纷呈的好电影。
1、《岁月神偷》
就如《一生所爱》歌词里那句“相亲竟不可亲近,或我应该相信是缘分。苦海翻起爱恨,在世间难逃避命运。”却永远铭记在心了。
㈣ 好看的香港电影推荐 这七部很经典
1、《甜蜜蜜》:
像一部童话,公主嫁给王子便结尾了,预示着从此两人美美满满幸福一生,决计不会再细数接下来的柴米油盐。但如果电影如人生一般不能停留在某个时刻,我们接着看下去,说不好,剧情便如报纸头条,出现他们在家争吵的画面,或者八卦两人是否性格不合,或者传出有第三者的绯闻等等等等,变成十足肥皂剧。即使他们再遇见,谁又能保证,不会再分开呢。
2、《英雄本色》:
多年的经典,耐人寻味,喜欢张国荣的演技,精湛自然,喜欢发哥,那么多经典的人物曾经出现在那个时代,真的是百花齐放的大时代。电影告诉了什么是江湖豪情,一切江湖恩怨情仇,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将江湖,兄弟情,爱情,生活,成了一些恩恩怨怨的江湖情!配乐也极致体现恩怨,无奈,潇洒,大起大落感。用现在的眼光再看本片,可能会觉得有些俗套,但是在当时的确树立了以后警匪片很多的标杆。整个故事很好的诠释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当然,最经典的莫过于那一句“我不做大哥很久了。”
3、《纵横四海》:
在片中,周润发一改往日的英雄浪子形象,极尽搞笑之能事,出演了一个放浪不羁但闲话特多的“纤神氏八婆”形象。本片中他饰演的阿祖在搞笑之余也让人看到了其身上的义胆豪情,每当阿占有难他总是会立即挺身而出,这样的人怎能叫人不爱呢?他在片中的经典台词很多,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这两处:一是那个谜语,“馒头泡在稀饭里”,谜底是“周润发”;二就是他那段自我独白了:“其实爱一个人并不是要跟她一辈子的。我喜欢花,难道你摘下来让我闻闻;我喜欢风,难道你让风停下来;我喜欢云,难道你就让云罩着我;我喜欢海,难道我就去跳海?”
4、《岁月神偷》:
用一个小街区就营造出一个时代老去的印记,老婆婆说有两个儿子,一个巷头,一个巷尾,占据着街区最好的位置。缩影在一个狭小的街区,在那些纯手工的年代,这是好的位置,也有好的象征,在她的年轻时代,以为这样就够了,只是时代变化的太快,他们根本就没有跟上,然后就被狠狠的摔在后面。
5、《重庆森林》:
失恋的人不要看重庆森林,但不是失恋的人又怎么能看得懂重庆森林。我们也许没有在一个晚上吃过三十罐的凤梨或者榴莲,但我们的胃都曾经在某个夜晚抽搐过,好像装下了不止三十罐罐头。我们也许没有对着毛巾或者肥皂自言自语过,但如果那个夜晚肥皂和毛巾也能明白我们的言语,我想我会和它促膝长谈的。孤独到了深处,孤独就成了盔甲。
6、《东邪西毒》:
一个用人心来解释的世界,是王家卫眼中的一部“射瞎型雕英雄前传”,金庸小说中那些萧萧然的名字,毁散给予他的只是一个无限宽广的想象与创作空间,王家卫在这个框架内排演了一幕他眼中的人间戏剧——一幕虽然是武侠人物,也仍摆脱不掉爱恨情仇,执着之苦,也承受不了生命的虚无的戏剧。这幕剧里所有出场的人物,几乎都是如此。
7、《倩女幽魂》:
港片中最经典的人鬼恋。张叔平为王祖贤设计的女鬼造型使其成为香港电影中最惊艳的女性形象之一,张国荣、午马等人的表演也都神采飞扬,还有徐克机智感人的故事,程小东天马行空的武打设计,黄沾变幻多端的电子配乐,共同构成了这一部经典。
㈤ 为什么香港电影没了港味
我所理解的“港味”,就是电影《食神》里史蒂芬周炒的那碗叉烧饭。
赶工而做的生活日常,但却是用了心的,让人癫狂,却又隐隐地让人神伤。
尽管早早出现了好莱坞电影这样的佛跳墙,但在很长时间内,它比不过这碗本土烧制的叉烧饭。
这碗港味是二十多年里香港市民的最爱。
因为这碗叉烧饭里,他们能品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失落与幻想。电影里全部都是小人物的故事,小人物的梦想,或是有情饮水饱,或是一夜变富佬,或是寄寓鬼怪,善恶有报,或是纵情江湖快意恩仇。
一、“赶”出来的叉烧饭
在香港电影最繁荣的时候,每年要出三四百部电影,平均每天就有一部拍出来。祖籍四川的演员郑裕玲,曾经一天赶过9个片场(剧组)拍戏,人称“郑九组”,龙套演员每年拍的戏更多;周星驰最火的那几年,早上6点多起床,收工接近凌晨,每天工作18个小时;黄百鸣曾经用一个晚上写出《开心鬼》的剧本,刘镇伟20多天拍出《东成西就》救了王家卫的场,这些都被传为香港神话。
这些电影拍得确实很赶,时间紧张得就像周星驰制作那碗叉烧饭。这些电影看起来也确实用不了多少成本,演员还都没什么“腔调”(格调)。但在这些电影里,很少有创作人员和演员是敷衍的。因为竞争太厉害了,你不付出心思与态度,你就会被别人替代。不卖座的电影,可能上映几个小时就被撤掉,从此默默无闻。
这种氛围,不亚于一场“食神”比赛。你不得不赶,而又不得不用心。这些电影,每一部都寄托着主创和演员的欢笑与汗水。
这些赶制出来的电影,更加注重有创意的桥段和打斗,还有近乎生活化的表演。这些电影不需要多深刻的思考,迎合了忙碌的观众在闲余时间消遣娱乐的需要。
二、叉烧饭中的“人间烟火”
香港电影里的“生活气息”主要是体现在电影刻画的人物、故事、场景和对白中。
这些电影,或有喜剧片,或有动作片,或为江湖传奇,或为鬼怪故事,或是校园青春,或是社会险恶,归根结底,大多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寄托着香港平民对生活的感想与期望。
比如王晶的电影。王晶最得意的就是他曾是香港最多产最卖座的导演。他有两个杀手锏,一是“赌”,二是“追”。《赌神》、《赌圣》系列给人发横财改变生活的憧憬,《精装追女仔》系列,兜售穷小子追上意中人的梦想。
离奇的剧情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是不成立的,但生活化的场景道具、充满俚语的对白、演员的表演风格都使这样的爱情童话在搞笑的同时,不失真实和亲切感。
香港电影从不吝于展现一些街道、楼宇、住宅的镜头,香港观众对之充满认识甚至能感受到就在他们周围;一些取景地如九龙城寨、庙街、皇后码头、深水?兜鹊日庑???獾毓壑谝膊环τ∠蟆?/p>
香港电影的另一个重要符号是粤语对白。尽管我们看的许多港片经过国语配音后仍然保留了对白生活化的品质,但粤语里面一些只有几个字的俗语(不限于粗口)本来非常形象,但普通话需要一两句话才能解释得清,这部分在配音时被大量省略或另译了。
三、不可替代的洋葱
不管是土生土长的香港演员,还是北下的大陆演员,亦或是南上的华裔演员。在香港这块土地上,都得慢慢打磨,才能变成璞玉。而当中一些佼佼者,其本身的演员特质,是从出生起就被熏陶出来的。这种偶像特质,就像叉烧饭中的洋葱,是能让人唏嘘动情的核心材料。
我们看香港最受市场欢迎的“双周一成”三位演员,他们都能把自己鲜明的小人物的特质反映到角色身上。周润发出生在南丫岛,10岁才搬到香港的贫民区;成龙是武行出生,从小挨打长大的;周星驰连演员培训班都考不上,当了几年的儿童节目主持人和电视演员才出道演电影。他们无一例外都经历过跑龙套的岁月。
为什么现在很多港片都让人觉得没有“港味”了呢?
首先,是香港电影里一些重要的符号消失了,而且这种符号缺乏替代品。
比如说九龙城寨,它为什么能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因为它曾经是香港最负”盛名“的贫民窟,在这里充斥着各种三教九流、底层乱象。它作为一种背景被展示出来,就隐性的表达出各种社会问题。比如在《省港旗兵》的后半段,九龙城寨就为警匪对峙、兄弟反目提供了一个相当紧张的空间环境。警察、渴望留下的小弟、有情有义的劫匪大哥‘、安心做娼的旧情人,九龙城寨将这些人物衬托得真实且鲜活,最后也加重了这群省港旗兵的悲剧色彩。
在1997年的《香港制造》和2008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导演也用了屋村和深水?镀睹衤ダ垂乖炜占洌???遣⑽茨芑?沓删帕?钦?庋?蜗蟮姆?庞镅浴?/p>
另外一个消失的符号是演员。香港演员在今天断层的局面十分明显。三十年前的老电影,我们看成龙、周星驰、周润发、梁家辉、任达华、吴君如这些人,三十年后的新电影我们还是看他们。其中更有一些已经离世了,张、梅两位大牌不说,还有像大傻成奎安、老道长午马这样的绿叶演员。
香港电影当真没有本土气质的接班人吗?答案是有的。
但遗憾的是,出现了某门事件。
某门事件整整毁了香港一代希望之星。谢霆锋、张柏芝、陈冠希、TWINS。尤其是谢霆锋和张柏芝,他们本是香港唯二的影帝、影后夫妇。他们本来摆脱了坏孩子的形象,年纪轻轻演技就获得广泛认可。但今天呢?一个成了传说中脾气暴躁的单身母亲,一个心灰意冷无心电影事业开始低调做人。事件的另一位主角,说到做到彻底离开了电影圈。观众只有在观看《狗咬狗》和《无间道》时才感叹:啊,他原来是那么有表演天分。
在《狗咬狗》中大部分时间里都沉默的陈冠希,用他内敛的表演,表现了角色的孤独痛苦与不驯。
其次,是观影人群的变化。
是什么导致了香港电影的繁荣?
不夸张的说,是一群女人,一群车衣女工。麦兜的妈妈,就是一位车衣女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制造业兴起和繁荣,制衣就是其中重要一项,大量原本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的女人走进了工厂,成为赚钱养家的劳动力。当时车衣女工被认为是”一份可以做一世的好工“,许多女孩甚至小学毕业十三四岁就借身份证进工厂养家。尽管工作很苦很枯燥,但是女性有了消费能力以后,她们开始走进电影院,以此作为消遣。当年轻的女人走进电影院后,年轻的男人还能去哪里呢?
这群文化程度不高的年轻人(没有贬义),最容易接受的,就是不用思考逗人发笑的生活喜剧,而且他们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放松。所以,他们能吃得下“香港电影”这碗叉烧饭。
另一方面,由于艰苦的生活,他们对于电影中小人物的理解,对于乐观向上的精神,更容易产生共情。生活经验弥补了他们文化知识的不足,使他们更能理解这些电影的表达。
而今天,不只是香港的观众,包括大陆的观众,很多都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接受过高等的教育,他们对于电影视效的要求提高了,对于苦难的理解降低了。娱乐、刺激和”烧脑“成了更直接的需求,也难免投资方和创作人员把资金投向一些大片当中了。
有各种各样的佛跳墙,喜欢叉烧饭的自然少了,何况是少了几味调料的叉烧饭。
再次,是电影市场中心地位的变化。
80、90年代的香港,正处于经济腾飞的黄金时期,是整个东南亚的电影文化中心。在香港电影中,周围地区都是附庸和落后的角色:菲佣“玛利亚”、大陆来的“老表”、台湾来的黑社会;尽管港片中的本港人也都是些市民小角色,却个个乐观向上,结局一团和气。那时候的香港电影,充满人间烟火气。
随着大陆经济的高速发展,香港已经失去它作为华语电影市场中心的地位。原本香港的资金和人才很早就流向内地了。
在电影市场重心的转变过程中,原本香港是有机会把重心留在本土,吸引大陆人才和资金流向香港发行电影的。但是香港电影人并没有展现这种包容的态度,相反的,他们对于和大陆的合作,从一开始的高姿态,到转变为防御姿态,最后只剩下一小部分坚持本土创作,对外界呈现出一种抵抗姿态。
这一点不在此展开。因为如果香港电影以包容的心态去迎接内地影人,没有粤语和其他束缚,那时候港味也可能会产生另一种变化。
只从目前看,“港味”变质了。
用许冠文2005年的话说:香港在成为“四小龙”之前,香港人没钱,但是有情,他们很快乐;成为“四小龙”之后,香港人感情淡薄了,但是有钱,他们也很快乐;但是金融危机之后,香港人既没有钱,也没有情,于是他们不快乐了,不仅不快乐,而且很愤怒。
在香港人“愤怒”以后,更多香港电影人倾向拍摄反省港人港事的题材,试图找出本港人的精神内涵。从《老港正传》、《金鸡》到《细路祥》再到《老笠》,莫不如此。但年代越近,越发透出死气沉沉的宿命感。在《香港制造》、《老笠》中,都有年轻人跳楼自杀的场景。在电影《毒诫》中,本来是一个救赎的主题,但影片灰暗的基调却让人印象深刻。导演着力渲染了空间对人的束缚力。
同样是生存在狭小的空间,以前的小市民乐观、坚持,相信努力会有收获;现在香港电影中的小市民,更多是感到悲观、绝望,认为冲不破这样的空间。
在这种心态下,他们紧缩身体,下意识的认为这样更安全,表现出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个人认为这部分香港人对现状存在这种矛盾心理:一方面认为空间限制了自己,一方面又蜷缩于这种空间当中,怀念过去甚于迎接新的未来。
但是,如果香港不能以更乐观开放的心态,去包容和面对外部世界的变化,那么我们,只能在老电影中缅怀曾经的香港精神了。
为什么要给我这么好吃的叉烧饭,以后吃不到怎么办?
薛家燕在《食神》中的台词,一语成谶
㈥ 为什么香港可以拍《反贪风暴》这样的电影
大陆对于电影有很多的限制,但是香港对电影的审核没有大陆这么严格,再加上香港清廉的政治环境和“零容忍”的反腐环境,所以出现了很多类似《反贪风暴》这样大尺度的反腐题材电影。
论反腐,香港廉政公署(ICAC)可谓是丝丝入扣,细致入微,香港的政府清廉也因此而驰名。将前特首送上反腐审判席,无疑已成为近年来香港反腐机构最震撼的行动。
最近几年,大陆在这方面也放宽了审核尺度,2018年,有《人民的名义》掀起反腐剧热浪。2019年开年,不应该少了港式反腐的新鲜味道。
㈦ 以前的香港娱乐圈有什么有趣的旧闻吗
黎姓女星丈夫的家庭背景比较有趣。
马氏兄弟被称为“香港地下司令”。在1974年廉署成立,四大探长垮台。帮会成为重点打击对象,跛豪团伙大小毒枭入狱,其后马氏兄弟就成了目标。由于大马于70年代初就人在台湾,小马在1978年因涉嫌贩毒被捕。被捕后,他们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开始发挥了作用。
邵逸夫联合数名太平绅士为马惜珍做保,称其为正直守法的良好公民。马惜珍交了巨额保释金被保释出来,结果不久马惜珍弃保逃匿去了台湾。其后兄弟两在台湾置办了不少合法产业,后来产业甚至分布至北美和欧洲,东方日报依然在香港经营着。
廉署对于兄弟俩的通缉一直有效,1992年大马马惜如病死台湾。回归以后,为了马惜珍能够回到香港,东方日报可以说是“又红又专”紧贴中央政府。2015年马惜珍病死,一直被廉署通缉。
㈧ 拍和平饭店的时候周润发跟香港电影圈有什么传闻
周润发在香港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是1995年的《和平饭店》。拍完《和平饭店》之后,周润发结束了在香港的演艺事业,只身前往好莱坞发展。作为他的最后一部影片,《和平饭店》造成了他和香港演艺圈之间的种种传闻。但传闻毕竟只是传闻。现在,《和平饭店》已经成为了一部经典,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这部电影看作是周润发离去的暗示。 《和平饭店》的叙事线索建立在周润发扮演的杀人王阿平身上,跟他的命运紧紧相连,带有很强的因果宿命色彩。 这个撒谎撒得天花乱坠的女人,小曼,是阿平生命中另一半的轮回,杀人王的两个女人,同样都抽烟,喝酒,烂赌,什么事都乱来。不过,一旦上台唱歌,却有一种致命的美。 更加巧合的事,女主角叶童,是周润发获得他生命中第一个最佳男主角时的搭档,正是这个奖项将周润发引进了一条星光熠熠的大道,而在这仿佛告别仪式的《和平饭店》中,叶童的加盟刚好构成一次轮回圆满的终点。 小曼是背负着背叛阿平的使命来到他身边的,但最后她选择了忠诚于杀人王,而和平饭店终于阿平朝夕相处的人们,却在危机到来的第一时刻选择了背弃与逃离,一如十年前他的那些兄弟。 驻守在自己的小小客栈中不愿离去的老板,实际上却是被自己的和平饭店逼向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境地。 和平饭店不和平,因为开设它的是杀人王。而杀人者的宿命是死亡。命运将阿平的十年圈成了一个完整的圆。等待他的是重复的杀戮。一夜之间伏尸九姓的杀人王,既生于一场“信任的危机”,也将最终被这场信任的危机吞没。 无论《和平饭店》是否是一个影射,香港影坛在九十年代后期的衰落却是不争的事实。或许他们也经历了一场信任的危机,或许他们也真的逼走了自己的杀人王。但无论这些事情是否发生,电影最终让周润发在香港影坛扮演的角色,于开始时结束了。 《和平饭店》中的杀人王曾说:杀一个人是杀人犯,杀很多人你就是大英雄。周润发在枪林弹雨的香港影坛中成为了英雄,但他最终还是离去了,或许他希望不再杀人,或许他希望不再成为英雄,如同影片中整整十年的债务终于完结在夺命的一刀。无论周润发和香港影坛之间孰是孰非,他还是离开了和平饭店,再也没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