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语港片 » 香港电影漫谈评价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电影漫谈评价

发布时间: 2023-07-02 13:18:04

㈠ 当提起“港影”与“港乐”时,你会想起什么

说起港影和港乐,这真的是我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印象特别深的两样东西。

关于港影,印象中应该分为香港电影和香港电视剧。

一、香港电影

我很小的时候,看电影,除了到电影院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看家庭VCD和DVD。大家观看的绝大多数都是香港电影,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间

说起香港电影就不得不提到以下几个题材:

(一)武侠电影

香港人写的武侠小说很好看,香港人拍的武侠电影也很好看。70后,80后有很多都有武侠梦,大多是受香港电影的影响。但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武侠电影中的喜剧片《东成西就》,这部电影简直是长在我的审美点上。

(二)警匪电影

香港电影里面的警匪片也是非常出色的,有地域特点又很有张力。有成龙那一带拍的功夫警匪片,也有年轻人比较喜欢的言情警匪片,但总的来说都是很符合当下的审美的,所以票房都还不错,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新扎师妹》。

(一)四大天王时代

当然,四大天王时代并不是香港电影的起始,只是我个人对香港音乐有记忆的启蒙。因为那个时候我表姐经常向我安利他们,虽然我不懂,但现在仍然可以想得起他们那个时候唱的歌曲的旋律。

(二)百花齐放的时代

之所以会被称为百花齐放的时代,是因为我自己觉得那个时代有好多好多优秀的香港音乐人。陈奕迅、谢霆锋、容祖儿……这个时期有很多很优秀的歌手,也创造了特别多优秀的歌曲。

但很不幸的是,好像现在的香港音乐圈也出现了断层现象,新的一代没有太多特别出圈的人。但这也给老一辈的音乐人更多的机会,很多香港音乐人经过一些综艺节目翻红的,比如这两年很火的《乘风破浪的姐姐》里面就有很多优秀的香港歌手。

㈡ 如何评价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真的是非常辉煌,一方面作品种类丰富,以功夫片为代表,涌现了诸多的动作明星,成龙、洪金宝、甄子丹等。他们通过影视作品,让世界人对于中国功夫有了更多的认识。还有以曾志伟、周星驰、黄百鸣等人为代表的港式喜剧片,也让华语影坛增添不少光彩。另一方,无数的经典,那个年代香港的影视产业已经形成了工业化制作,产业链完整,经典作品不断,如《霸王别姬》《赌神》《卧虎藏龙》《少林寺》等。

㈢ 《漫谈香江电影50年》1987年 只手遮了半边天的周润发

本期导读:1987年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又一个转折之年,香港电影永远的主力军动作片继80年代初被许氏三兄弟的喜剧压过之后,再一次被上一年《英雄本色》所掀起的黑帮枪战片热潮所压制。传统动作片全年也只有成龙的作品《龙兄虎弟》、《A计划续集》占据了票房的制高点,而盛极一时的大哥大洪金宝即使召集除了成龙成家班之外几乎香港当时所有有字号的武行拍摄的战争大戏《东方秃鹰》只拿了个年度票房第十名,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曾经的“票房毒药”周润发凭借《英雄本色》中小马哥一角直接摇身一变成了香港影坛的票房灵药“神仙发”,1987年他的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1部,其中有五部直接冲进了年度票房排行前十,不光商业价值无人匹敌,而且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上演了自己打自己的壮观场面,周润发以《龙虎风云》中的高秋、《秋天的童话》中的船头尺、《监狱风云》中的钟天正破纪录地拿到了三个最佳男主角的提名,最终以《龙虎风云》中卧底警察高秋拿下了影帝殊荣,难怪当时坊间会有“再红红不过钟楚红,再发发不过周润发”的俗语,把1987年的香港影坛称为“周润发年”毫不为过。当然,能被称之其黄金时代自然不可能仅仅是周润发一个人的精彩,骠叔董骠、肥肥沈殿霞主演的《富贵逼人》以及由徐克导演张国荣、王祖贤主演的《倩女幽魂》如今回望依然是经典中的经典,那时是香港电影的最好时代!

1987年在英雄片大流行的时候,洪金宝的洪家班和袁和平的袁家班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动作片班底抱团取暖,集全港动作片精英(除了成龙的成家班)之力雄心勃勃地拍摄了战争题材的《东方秃鹰》,跨国的巨大投入、搏命的动作演出,结果只拿到年度票房第十名的成绩,2160万的票房收入只能勉强保持收支平衡,如今动作片迷回头再看可能会惊叹本片阵容之强大、场面之宏大,但当时来讲就是一个典型的大投入低产出的失败项目。而成龙在这一年没有继续跟随大哥洪金宝的步伐,而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远赴南斯拉夫以及东欧各国拍摄了《龙兄虎弟》,之后又回港带上了因《警察故事》而结缘的张曼玉以及刘嘉玲和出道不久的当红女星关芝琳开拍《A计划续集》,两部影片分别拿到了当年香港票房的冠军、季军,保住了动作片的头部位置。

《龙兄虎弟》拉来了刚跳槽到嘉禾的昔日新艺城的巨头之一曾志伟,主演则敲定了好友、歌坛当红巨星谭咏麟。开发出了成龙在八十年代期间最为成功的电影模式之一,周游全世界,辅以精彩的拳脚功夫,而曾志伟的加盟又给影片带了新艺城最招牌的老友之间的插科打诨,影片整体杂糅了成龙式搏命特技和新艺城特色的闹剧色彩,让人看着赏心悦目,也拿到了3550万的香港年度最佳票房。但成龙在此片中遭遇了从影以来最严重的伤病,一个在他看来并不难的动作差点让他就此殒命。当时成龙在拍电影开头一段打戏时,他饰演的亚洲飞鹰Jackie需要抓住一棵大树的树枝,再荡到斜坡上。本来已经拍了三遍,曾志伟也表示OK,成龙却坚持要拍到正面镜头,岂料就在拍第4次时发生意外,树枝突然断了,成龙直接堕地,被一块尖石插入了脑髓。幸得当时嘉禾老总邹文怀联系上了刚好正在南斯拉夫讲学的瑞士脑科医生彼得逊及时为他动手术,虽然让他捡回一条命,但却导致他中耳骨破裂,右耳仅剩下两成听力。

可能是此次事故让他有了心理阴影,所以在下半年拍摄的《A计划续集》中我们发现片中成龙的打斗动作虽然还很激烈,但却没了《A计划》第一集中的搏命奇观,转而开始注重剧情的编排,其中还有“借古喻今”的个人言论引入。但就是这样的传统动作路线,以及极具个人特色的谐趣动作却在金像奖上击败了自家出品的《龙兄虎弟》,获得了最佳动作设计大奖,估计也出乎了成龙的预料吧。

1986年《英雄本色》所带来的效应是十分惊人的,一举打破了动作片的垄断地位,自此开始英雄片以及衍生出来的黑帮片、枪战片、警匪片成为香港电影屹立于世界电影艺术长廊的拳头产品,而在这波浪潮中受惠最多、风头最劲的就是周润发。一年12个月,周润发1987年拍了11部电影作品,题材从让其咸鱼翻身的英雄片还有爱情片、喜剧片,甚至还有鬼片,居然几乎部部卖座。小马哥的成功让他成为了英雄片的最佳代言人,于是乎周润发成了各家公司争抢的香饽饽。

肥水不流外人田,新艺城给了当时自家公司里正坐冷板凳的林岭东一个机会,林岭东抓住了这个机会,拍出了《龙虎风云》。本片也是周润发与李修贤的首次合作,周润发饰演在黑 社会 的卧底警察,而李修贤饰演黑道大哥,一个混迹江湖,当了多年卧底的警察,卧底警察的人性、原则纠结被周润发演绎得惟妙惟肖,多年以后的《无间道》其实也只是本片的再进化。影片的票房虽然没有大爆但也进得到了当年票房第12名,新艺城算是把林岭东这个不温不火的导演推到了前台,而周润发也凭借片中高秋一角拿下了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成功连庄。而年底林岭东终于从其他导演手里“抢来”了周润发,开拍了《监狱风云》,写实的监狱生活和主人公阿正极端环境的遭遇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影片一上映居然火爆异常,3160万元的票房拿下年度本土第二名,还为华语影片的开创了一个新类型—监狱题材影片。自此,林岭东在周润发的协助下奠定了自己在圈内大导的地位,昔日的“票房毒药”成了自带锦鲤属性的“神仙发”。

有了票房号召力,永盛公司的向华盛、向华强兄弟自然盯上了周润发这个当红炸子鸡,立即出资请了导演麦当雄找来周润发开拍《英雄好汉》,一听名字就知道是蹭《英雄本色》的热度了。这片子请来了另一位圈内公认极具大哥气质的万梓良和周润发演对手戏,影片剧情虽然有点散但架不住发哥的人气,票房拿到第14名。最有意思的是向氏兄弟发现拍摄此片有些素材没有完全用上,灵机一动,请来谭咏麟补拍了四天戏加上《英雄好汉》未用素材就凑成了前传《江湖情》,神奇的是上映之后票房居然超过了《英雄好汉》,也成就了一段香江电影佳话。

年中的时候文艺片导演张婉婷好不容易抢到周润发的档期,拍出了《秋天的童话》,周润发的船头尺与钟楚红的十三妹在纽约上演的简单、朴实的动人爱情深深感动了观众,该片获得了香江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船头尺一角也给周润发带来一个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依托发哥的人气,这样一部香港电影非主流的爱情片拿到了票房第五的佳绩,足足2550万元的成绩。

眼看自己一手捧红的周润发和英雄片题材在市场上如此大行其道,徐克和吴宇森当然不会放弃把《英雄本色》这一题材打造成经典IP的机会,本来是打算过了新年就开拍《英雄本色》续集,不过由于周润发太过火爆,等排到他的档期已经到年底了,新艺城、电影工作室就打算瞄准圣诞档,但当时时间太紧,于是只能由徐克带着狄龙、张国荣在香港拍摄,而吴宇森则带着周润发远赴美国同时拍摄另一部分。吴宇森和徐克在拍摄续集的时候产生了创作分歧,吴导是想开拍小马哥前传,而徐导则主张干脆让在第一集已经牺牲的小马哥复活算了,要蹭足自己的热度,最终吴宇森拗不过徐克,于是影片硬生生编出来了一个小马的孪生兄弟阿建。故事相比第一部要差不少,但也有不少亮点,比如新加的由新艺城老板之一石天饰演的龙四就十分出彩,而张国荣饰演的阿杰则做了不少改变不再让观众讨厌,最后在电话亭弥留之际的戏份更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而片尾周润发、狄龙、石天三人团灭黑帮的夸张枪战戏码绝对让观者热血沸腾。个人感觉,续集从故事性、逻辑性上比第一集要相差不少,但若论观赏性,续集要更胜一筹。影片很明显有赶工的问题,但原班人马出演、小马复活的噱头都让影片赚足了热度,最终年度第6的票房算是不负使命了,但本片却成了徐克、吴宇森两个好兄弟产生嫌隙最终分道扬镳的触发点,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留待下期再讲。

当然,1987年的香港影坛在演员方面是周润发的异军突起,而在导演方面风头一时无两则是徐克,徐克导演和他开创的电影工作室也迎来了自己的时代,他不仅和吴宇森一起导演了《英雄本色2》,由他监制程小东执导的《倩女幽魂》在东南亚地区掀起了强劲的神怪片风潮,而张国荣的宁采臣和王祖贤的聂小倩也成为了华语电影史上永恒的经典。

1987年是周润发票房神话的开端,惊人的产量,超高的投资回报率让他罕有对手,唯一能打的成龙又输在产量上,而宽阔的戏路更是让周润发商业、艺术两开花,巨星的时代来临了。

《漫谈香江电影50年》持续更新中,欢迎同好关注交流。

《漫谈50年》1986年 伟大的英雄本色;洪金宝传奇达至巅峰

《漫谈香江电影50年》1985年 警察故事和僵尸先生

㈣ 漫谈港片僵尸(三)《僵尸先生》凭什么成为僵尸片的典范

香港已故知名影评人/作家/编剧家吴昊先生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将港片中的“僵尸”归类为跨文化(Cross-Culture)现象。大抵的意思是僵尸这个影视“模型”,是经过电影剧作人用各种跨越文化的意念加工再创造才呈现于观众眼前的。而这个"模型"现有的许多特征(亦即形象设定)从何而来呢?完全是凭空想象吗?这将是本文要论述的内容。

在1985年《僵尸先生》面世之前 ,香港及内地的影片中,僵尸一直是比较冷门甚至算是被人忽视的恐怖片题材。过去的一些影片虽有涉及,但都没有引太大的反响。 直至1985年嘉禾的《僵尸先生》横空出世,才一石激起千层浪,僵尸热潮席卷亚洲。这一热潮致使自1986年至1991年不足五年的时间,港台就推出的僵尸电影多达100多部,只可惜皆为跟风之作。《僵尸先生》的影响力不容置疑,这一部影片在“僵尸”这一影视形象上树立了典范。以至于此后香港电影及电视剧中的僵尸设定无一能脱离这个典范基础。有鉴于此,本文就借这部电影所创造的僵尸形象来探讨僵尸的”文化特征。

僵尸的形象是不是原本就有獠牙?在这方面,上文提到的吴昊先生也有研究,他在《尸变--香港僵尸电影的“跨文化”接触》一文中提到:

也就是说他认为僵尸长的獠牙、爱吸食人血这些特征其实是香港电影创作者用“借来主义”向西方的“吸血鬼”借来的设定。这似乎言之成理:僵尸与吸血鬼本来就有诸多共性,而香港文化又是将中洋融合得最好的地区,所以在本土电影创作的不死化身——僵尸这一形象中中糅合入西方吸血鬼的獠牙与吸血的设定也是合情合理。但后来经过笔者几番搜刮,在纪晓岚的《月微草堂笔记》卷七 中找到下面这段文字:

这“ 齿露唇外如利刃 ”、 “青面獠牙状” 不正是獠牙么?可见僵尸在清代在一些民间传说中已经有“伶牙俐齿” 无需向西洋吸血鬼“借牙” !

上面这几则古文节选说明在清代,僵尸已有吸血的特性,这也正好反驳了吴昊先生所说的“中国僵尸不吸血”一说。其实在中医理论中,血是至关重要的元素,人的身体称之为“血肉之躯”,中国的传统认为:血是人体的精元与根本,(至今很多老人还觉得捐血会伤身)所以妖怪跟僵尸吸血为食的设定,由中国人想出来更为合情合理,比西洋吸血鬼要更有依据,所以僵尸吸血怎会是向西洋借抄袭的呢?

这个设定在袁枚的《子不语》中有多则故事都有提及:

这个特征在纪晓岚的《月微草堂笔记》卷七中也有记载:

从《僵尸先生》影片的创意设计角度来看,让僵尸无坚不摧又坚不可破的好处是让主角要克敌制胜必须经过智取,而智取则意味着需要进攻时随即应变,滑稽与搞笑的剧情设计由此排山倒海而来。

“暂时停止呼吸” 是《僵尸先生》最妙的一个设定,这部电影在台湾的片名就直接翻译成《暂时停止呼吸》。僵尸通过气息判断人类的位置来捕捉人类,(没有错,《七龙珠》中孙悟空等人用的“气”来寻找对手位置;用“气”判别对手的强弱。其实用的就是《僵尸先生》里设计的这个梗)人可以闭气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个精妙的设定让影片添加了许多紧张感,演员憋气憋得面红耳赤的模样本身已颇具喜感,而编剧又将这紧张感转化出不少让人爆笑的情节。比如以为堵住僵尸的鼻子可以放心喘气了,结果堵住僵尸鼻子的东西掉了,马上进入一番尸与人的你追我赶;又比如主角以为用一根空心的竹竿,往空心的竹竿中吹气换息可引开僵尸对人本体的攻击,却不料僵尸一下子把竹竿打折了,竹竿又戳到了嘴巴,错愕与疼痛让他又情不自禁喘息,僵尸又扑了上来……

呼吸则会被僵尸所抓,结果是死;不呼吸虽可避僵尸,但会憋死。真是左也是死,右也是死。人维持生命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呼吸,而这最基本的需求却分分钟把你带上绝路。从最基础的需求给角色制造生存难题,这设定真妙不可言了。 后期外国许多丧尸电影中的丧尸用声音跟气味来捕捉人类,其实都跟上述这个设定相类。但都没有“暂时停止呼吸”有紧迫感与设计感。

对于“暂时停止呼吸可避僵尸”这个设定,吴昊先生也有研究:

以上是吴昊先生对港片中“闭住呼吸可避僵尸”的考究与解释。笔者也对他提及的《聊斋志异》中的这篇文章进行了研读,却发现其实是吴昊先生对《聊斋志异》中这个故事的理解存有偏差,他又因看到文中有“闭气忍咽口”就认为意味是屏住呼吸以避僵尸,实有些牵强附会。我下面引用《聊斋志异》中这个故事的全段原文:

《聊斋志异》的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女僵尸在来到男主前,已经“吹”了三个睡在男主前面的客人。而那三个客人被僵尸吹完以后就失去知觉了,这些客人连被男主用脚悄悄踢踏都没有半点反应。男主屏住呼吸,僵尸所吹之气没有吸入,所以还有意识,后面才能逃跑。这里的僵尸并非因为男主屏住呼吸的就看不到他。相反是僵尸看到了,并且对男主做了跟前面三个客人一样的事情——“吹气”。也就是说这个刚刚尸变的僵尸,并不是要袭击人,只是要吹气。而“吹”跟“吸”在旁观者眼里可能无法分辨,因而也有可能这僵尸不是吹而是吸,即所谓的“吸阳气”,故事中的主角其实是因他屏住了呼吸,才逃过一劫。《聊斋志异 》这尸变的情节其实在后来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中就有引用:

爱看港片的朋友应该历历在目,只是周星驰的电影用搞笑的方式演绎了这个情节。

那么“屏气可避僵尸”这个设定的由来到底是什么呢?笔者翻遍明清的志怪小说文献,并无相关文献有明确记载。但若在这些志怪小说中搜索“屏息”,“闭息”等关键词,则会出现了多篇文章有相关内容。但这些出现“屏息”“闭息”的故事所遇到的鬼怪则不尽相同,并非只指僵尸。所以 暂时停止呼吸应该是古今人类遇到危险应激的自然反应 。这个自然身体反应机制跟许多动物是一样的:

当人类感知危险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像动物一样突然僵立不动屏住呼吸,这是正常的防卫、保护反应。这一从远古遗传至今、自动的反应,使得被捕食者处于一个不被捕食者注意的状态。而在心里生理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称,人类如同其它的复杂动物一样,一遇到危险也是这样的反应。而动物则有的甚至会马上进入假死状态。

因此,也许是《僵尸先生》的创作人在研究古代文献的时候,的确看到了多篇文章出现了“屏息”“闭息”等词,所以就直接将这个信息再发散思维反推成 僵尸或需凭息定位,而屏息不动则可避之。

这个设定笔者翻查了许多明清的志怪文献,都找不到支持这个设定的资料。看来这应是从吸血鬼那里借来的设定无疑。毕竟病毒式传播,感染之类的概念在西方更为盛行。中国僵尸作祟的故事里,僵尸害人后都并没有形成病毒式扩散的。中国民间集体意识中的僵尸杀人干净利落,不似吸血鬼作祟后还后患无穷。而《僵尸先生》这部影片则匠心独运,将吸血鬼这一特性加了进去。这 “中尸为体,西尸为用” 的设定让故事中的僵尸形象更丰满了不少:遇到僵尸即使不死,但为僵尸所伤也会是一件很可怕又麻烦的事情。这设定也增加了故事中角色的障碍与克敌难度,一边要跟僵尸打,一边小心要保护自己与同伴不能被僵尸所伤。加之是香港之僵尸片多是以动作片为内核的类型,因此如何让主角一边进攻一边躲闪,在武打动作上也必须设计得更加巧妙。如此一来的确又让影片的戏剧张力增加不少,观众自然也会看的更觉肉紧。 (肉紧是粤语,意思包括:为当事人感到紧张。有投入,兴奋,关心、着急等的意思)

这段引述的文字说 :有道之人才能制魄,驾驭移尸走影 ,也就是说拿移尸走影跟真正作祟害人的僵尸对比的话,虽然两者属性多有相似,但两者秉性却大有不同。移尸走影是赶尸先生用制魄之术控制客死异乡的人的尸体像僵尸一样运动,目的是带死者落叶归根;而僵尸则是野生的死而不腐,带有恶念且会作祟的歹物。

《僵尸先生》的结尾中就有用陈友所饰的道士用“移尸走影”帮忙一起对付僵尸的桥段。这也是这部影片极具创意的体现—— 用僵尸对付僵尸, 不管从画面上来讲,还是从情节上来说都相当有卖点。而能如此规整地分类,也说明了《僵尸先生》的创作团队在“僵尸”原型研究上颇为用心。

赶尸,属苗族蛊术,是楚巫文化的一部分,亦说与茅山术祝由科有关,又称移灵,发源于古辰州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四县。清朝就广为流传湘西“赶尸人”的传闻,即赶尸人利用“秘术”,将客死异乡的人的尸体带回家乡,让他们入土为安。传言抗战期间,重庆打铜街的一个住家屋檐下,在门框上还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代办运尸还湘”。

三赶

凡被斩首的(须将其身首缝合在一起)、绞刑而死的、站笼站死的这三种可以赶。传说因为他们都是被迫死的,死得不服气,既思念家乡又惦念亲人。可用法术将其魄勾来,以符咒镇于各自尸体之内,再用法术可驱赶他们爬山越岭,甚至上船过水地返回故里。

三不赶

凡病死的、投河上吊自尽而亡的、雷打火烧肢体不全的这三种不能赶。其中病死的其魂魄已被阎王勾去,不能把他们的魂魄从鬼门关那里唤回来;而投河吊颈者的魂魄是“被替代”的缠去了,而且他们有可能正在交接,若把新魂魄招来,旧亡魂无以替代则会影响旧魂灵的投生;另外,因雷打而亡者,皆属罪孽深重之人,而大火烧死的往往皮肉不全,同样不能赶。

以上的文献节选都说明了僵尸的行动能力与“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僵尸先生》建基于此,说人若“人死不断气”,(如死前有气难出,怒气攻心等)就可能会变成僵尸。常言道“人争一口气佛受一炷香”,但临死前还要怄气堵气则是不吉利的。粤语常说:“为啖气,何必呢?”(为了怄这口气,何必呢)放到这个僵尸电影中似乎又有隐喻,实是劝诸君释然——不要“阴阳怪气”、“气急败坏”、“意气用事”。诚然也许是过分解读,但故事中降服僵尸的茅山术源于道家,而道家的哲学思想又以“道”与“气”为基础,这影片创作者既如本文所论考究甚多,料想创作时也应有此念。

此外,在美国有个学者叫爱尔姆·哈力斯住在其着作《恶念致毒》中说:“在华盛顿心理实验室所作的实验显示:人的恶念能于生理上引起化学变化,产生一种有毒物质注入血液,使身体生病。其中妒忌毒质之聚集物,可在几分钟之内毒死一只猪;而内心充满深刻怨恨达一个小时者,其毒汁之凝集物可毒死八十个人” 此段资料来自网络中“尸毒”这一词条之下。目前这网络中所说的信息真伪尚未能定论。但此理论确与“死前怄气可能变成僵尸”的设计逻辑相通。不得不说这《僵尸先生》的创作团队创作力惊人。

这个设定与西方的丧尸相反,在《行尸走肉》等现代行尸影片中,常将丧尸设定成听声辩位,听到哪里传来动静则会群起攻之。而中国的僵尸则截然相反,它们害怕铃铛发出的声音。惧怕金属物件敲击发出的声响是一些豺狼虎豹等野兽的特征,我们的僵尸没有意识心智,所以加上这种“兽性”倒也毫无违和,反让这已属“非人”之物彻底脱了人性,更多了几分魑魅魍魉的意味。而这个特征到了《僵尸先生》这部电影中,则将只是赶尸人控制行尸之用,真正的穷凶极恶的僵尸不惧此物。影片中茅山道士所摇晃的这种铃铛称之为法铃或三清铃、帝钟,它最初的原型来自于楚巫文化祀神所用的乐器,后来演变成能够降神除魔的法器。

僵尸所惧的其实是黄符上的朱砂,与制造木剑所用之桃木。朱砂与桃木自古就有辟邪的意义,茅山术本就以黄符与桃木剑作为法器,因此《僵尸先生》直接沿用,又在这使用的方法上加上了不少花哨精彩的动作表演。

《子不语》这清代僵尸大全中曾提到:

看来这僵尸不仅怕米,还害怕赤豆跟铁屑。而《僵尸先生》中则把米换成了糯米,糯米在南方的一些民俗中确有能抑制尸毒与辟邪的传说,但是用到治僵尸上应还算是《僵尸先生》先有的创见。故事中文才(许冠英饰)为僵尸所伤,师父九叔(林正英饰)嘱另外一个徒弟秋生(钱小豪饰)去买糯米回来给文才祛除尸毒,不料却遇上了黑心米店老板(午马饰)在糯米当中参入黏米,众人浑然不觉,用黏米为文采祛毒,文才则因此险些变成僵尸。而这个“买错糯米”带来的危急又跟先前秋生“为鬼所迷”的另一个危急一起爆发,两个徒弟同时陷入危急带来巨大的麻烦,林正英腹背受敌手忙脚乱,剧情因此紧张无比。可见“糯米治僵尸”这个设定在影片中也用到了极致。

为什么墨斗能治僵尸呢?《里乘》里的这则文章继续解释道:

由上述这些文献可见在中国古代对匠人何等推崇, 匠人们用来每日工作的器具带有灵性,因而能以此治妖克邪 。这设定寓意 “匠人精神”与“器物精神 ”之可贵。可惜今人对此不予探究,不以“器重”,反以迷信无稽为由漠而视之,实是浅薄!

用火焚烧应该是防僵尸与杀僵尸的终极策略,这与西洋吸血鬼一样。看来在对付“不死怪物”这件事情上古今中外的世界人民的意念都是一样的。这或是来自人类作为动物对火最原始本能的敬畏。而《僵尸先生》最后一场焚烧僵尸的大戏,玩的是真火,有一连串的镜头可以看到是当时的特技人员穿着防火服,然后直接引火上身,不停地在真火中翻滚表演,危险性之大也是令人不忍细看,但也由此可见香港龙虎武师的敬业与拼搏精神。

以上长篇大论,笔者论析了“僵尸”这一怪物的文化特征及其丰富内涵 ,证明这一 “中尸为体,西尸为用”,中西结合 的影视形象,实是香港电影界创作者苦心塑造出来的成果。而《僵尸先生》其实是一部不遗余力地挖掘与弘扬 中国传统民俗趣味 的一部好作品,不似后来那些“不学无术”、“不思进取”的烂拍之作。而这部影片的创作者对电影创作的考究精神与艺术观念,实在值得我们今人钦佩,谨以此文致敬!

注:笔者对已故的吴昊先生甚是钦佩,本篇之所以能成文,也皆因吴昊先生所着《香港电影民俗学》珠玉在前得以借鉴,本文对吴昊先生文章之反驳仅是想修正与补充,并无不敬之意。

㈤ 你如何评价香港片的警匪片

警匪片是香港电影中最具本土特色,且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电影类型之一。到叶伟信开始独立执导电影时,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已过,警匪片和其他片种一样面临着模式老化、新意欠奉的境地。

㈥ 如何评价电影《港_》

1.正片一开始就是性笑话,一点都不好笑而且硬生生的性笑话。尴尬。

2.一家子出场,没一个像正常人,但是偏偏又都没有啥特色,开的玩笑也尴尬的可怕。

3.包贝尔饰演的角色就不说了,他的笑声,他的装傻充愣,让我的尴尬感爆棚,我始终觉得,喜剧演员是需要很高的天赋的。

4.这一条可能是我个人的问题,近几年的电影王晶一客串我就觉得很尴尬。

5.各种囧的桥段,确实挺搞笑的,但是囧事硬生生拍成了动作大片。

被黑帮追杀时,徐峥破窗吊着各种高难度动作;稍后包贝尔也吊了一次;徐峥去会场抓遥控飞机吊了一次;被警察抓,包贝尔救相机又吊了一次;公交车上被车甩出去吊了一次;最后救人更夸张了,多次且各种吊着说话。

徐峥的演技很棒,整部片子就看他了,多种BGM配的也很好。但是每当他把我带进剧情里的时候,以包贝尔为首的等等一系列尴尬因素让我瞬间出戏。

㈦ 香港类型电影漫谈的介绍

香港影坛曾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一方面是它以狭小的弹丸之地,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上半期这十余年间创造了商业上的票房奇迹,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制片厂制度,明星制度,类型化电影的制作模式,同好莱坞相比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本书试图从武侠功夫片、黑帮警匪片、恐怖鬼怪片和喜剧片四个香港电影最为常见的类型片种人手,为读者展现香港类型电影的兴衰,其中既有正史,也有戏说。另外还加入了“类型人物”和“类型之惑”两个单元,前者归纳总结了香港电影中一些特定类型的人物形象,而后者则更为深入地剖析了香港类型电影的特点,并对香港类型电影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㈧ 漫谈|记忆里的香港电影

                                                                    0. 端

       上周发了一篇《漫谈|荧幕上的凶神恶煞脸》,写到了成奎安,写到小时候看到的他的一部电影。在电影里,成奎安饰演一位智力缺陷的人,为了保护心爱的女孩杀了许多人。

        那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大概是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爱情”、“牺牲”、“杀戮”这些主题原来可以这样结合。可我忘记了电影名字,后来也曾在网上遍历成奎安的电影列表,但却始终无果。

        群众力量大。在我发布了那个推送之后,我的朋友很快给了我答案:这部电影叫《猎杀豪放女》。

     《猎杀豪放女》,又名《销魂夜》,是由张仁杰执导,林威、成奎安、狄威、曹查理等人主演的一部香港情色片。影片于1994在香港上映,讲述了大学生唐燕华连杀数人的故事。

       豆瓣里因为“观看的人太少”,没有关于《猎杀豪放女》的评分,IMDB就更不必说。我小时候看了这么一部片子,而且居然对它念念不忘,大概半是因为记忆在时间作用下变得失真,放大了某些细节的魅力;半是因为感情就像封面女人的身体一样,越往年轻追溯就越丰满有活力。

       那便是那个时代香港电影特有的气息。那种气息中夹杂着昏暗录像厅里呛人的烟味和汗味、浸染着录像带经过无数人触碰过、已经粗糙了的封面,以及少年时对外面世界的无限向往。

                                                                     1. 侠    义

        香港武侠片大概是每个80后从小跟着大人看的第一种类型片。我有印象的第一部武侠片是《自古英雄出少年》。这部电影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物关系:一个十来岁的熊孩子叫“大丈夫”,他爸妈给他娶了个二十多岁、武艺高强的媳妇儿,整天像老妈一样四处追打、管教她。

       这是个天地会反抗当时政府的故事。不过对于幼小的我来说,什么背景并不重要,我只记得当时的演员们都是真功夫,记得婆婆死后顺水而下时,小孩子们撕声裂肺地呼喊。

       后来又看了《鹰爪铁布衫》《独臂刀》《大醉侠》,再后来《方世玉》系列、《霍元甲》系列、《黄飞鸿》系列,加上成龙的电影,自此,一个比武论剑,生死杀戮的世界在我心中模模糊糊地建立了起来。我一度觉得成人的世界就是这样的:谈不拢就打,死了要认;此外,电影就是武打片。

      那时候,除了看电视和租录像带,偶尔有地方放露天电影。暑假时,姑姑家十几岁的哥哥带着几岁的我,和他的小伙伴们结伴去看。我年纪小,常常未到散场就已睡着,于是哥哥只能背着我回家。他一边小声抱怨,一边又拦着其他小朋友扯我头发,指挥二哥揍他们。

       我偶尔睁开眼,因困倦而钝化的感官里,只有晃动着的青草和不知名虫子的叫声,在仲夏夜里显得份外安谧。身后小孩们拿着秃玉米杆互相比拼,两棍相交,威武地嗬嗬作声。而路在田地间曲折延伸,好像永远都没有尽头。

                                                                   2. 王    者

       90年代香港赌片风头一时无两,出现不少赌王。比如刘德华的《赌侠》《至尊无上》系列、万梓良的《赌尊》、徐锦江的《赌王斗赌后》、陈庭威的《千王家族》……还有周星驰、张家辉……当时的明星大多都拍过赌片,而王晶导演更是以26部赌片开创了一个时代,成全了一大堆赌神、赌侠、赌圣、赌王、赌魔、赌霸、赌尊。

      诸多争王争霸者中,我心目中最正宗的赌王只有一个,就是周润发。他是我眼里的第一个英雄,到现在我都觉得,再没有比他更帅的人。他只要坐在那里,你除了认输,还能做什么呢。那样地意气风发,那样地舍我其谁,就像90年代的香港电影,生命力蓬勃得要溢出来。

       认麻将技术在我工作以后有过一次显示度。当时和几个朋友去郊区玩,她们打麻将三缺一非拉着我顶坑。我说我不会,但摸牌时不怎么看牌面就往出扔的习惯令她们诧异,惊呼摁住了个老手。

        除了赌片,长大后我还看了周润发的《英雄本色》系列、《喋血双雄》以及《纵横四海》《监狱风云》《阿郎的故事》……每一部都是经典。原来电影除了打打杀杀外,还有其它的样子,还有那么多的爱与恨,兴与衰。

       我在成年之后的很多年里,无数次反复看周润发的这系列电影,它勾勒出了我从青春期有自主意识起,想象中的“香港”。那是一座遥远的城,它的文化,它的价值观,它的市井民众……那些符号多出于记忆的选择和再加工,混合着好奇和猜测,成为了虚实难辨的幻影。

                                                                 3. 江    湖

八九十年代的武侠片并不是我的江湖,我的江湖发端于香港警匪片和黑帮电影。

“阿杰……”

“不要叫我阿杰,叫我阿Sir”!

      《英雄本色》里的这句对白很多人都记忆深刻,张国荣饰演的子杰对着狄龙饰演的子豪吼出了这么一句话,兄弟、黑白、道义,纠缠成了难解的情结。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这是我当时还想不明白的话题,只是觉得一切和书上讲的并不一样。

       那时候我在小城读书,开始接触书本以外的世界。男孩子们凑在一起吃吃喝喝,女生们三三两两结成好友。有人恋爱,有人八卦,有人依旧灯下苦读。我开始把很多时间花在写作上,偶尔听人给我讲什么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香港回归前后,刘伟强导演的《古惑仔》横空出世,打开了我对香港电影认识的新世界。如果说,之前我印象中的香港警匪片是墨镜、风衣、双枪、鸽子扑凌凌腾空而起的话,之后则变成了长刀、纹身、街头群殴、扛把子和小弟。

       我看《古惑仔》其实是在2000年之后,《人在江湖》《猛龙过江》《只手遮天》《战无不胜》《龙争虎斗》《胜者为王》六部正传一起看完,接着是十三际、大飞哥、山鸡他们的外传。到了2001年的《九龙冰室》,也可以算是古惑仔故事的一个延伸。

     《古惑仔》系列中,我最爱《只手遮天》,那个故事里,张耀扬饰演的东星乌鸦成为了香港电影中最成功的反派之一(其实我很想去掉这个“之一”)。他杀老大,杀对头,杀对头的女朋友,还砸了关二爷的圣像。这一幕据说也震惊了香港影坛,毕竟他们都是拜关二爷的。乌鸦跳着舞射杀小结巴的一幕,是香港影史上的经典镜头,令包括我在内的无数观者心碎。

       兄弟情、同门谊、阴谋、热血、奋不顾身、生死由命……这些好勇斗狠时挂在嘴边的说辞在真正好勇斗狠的电影里,层层叠叠交织成看得见却摸不着的“道义”。浩南、山鸡、大天二、红兴、东星……这些词汇成了90年代香港电影绕不过去的江湖。

                                                                 4. 天    下

这个江湖,在千禧年到来之后,渐渐变了。

       这十几年来中国电影市场高歌猛进,票房节节攀升,香港电影在这个沸腾的大市场中也分得了一杯羹。但是即使香港仍然时有佳片,但是《无间道》之后,却似乎再难看到有着纯正气息的“港片”。

      许多媒体开始描述香港电影的式微,从演员号召力到市场影响力再到故事本身。观众似乎也信了。他们开始发现,90年代活跃的导演,要么蛰伏,要么打着怀旧的旗号,靠重启“赌王”、“大上海”的情仇故事捞金;偶尔有《追龙》这样的佳片让你眼前一亮,但马上他就会再拍出《降魔传》倒你胃口。

       但是若观众肯再细心回想,就不难察觉,即使在港片最辉煌的20世纪90年代,烂片也是一抓一大把,从来不会比现在更少;而好电影却绝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票房,甚至绝大多数都没机会在影院上映。那些通过录像带和影碟进入我们视线的良莠不齐的故事,由于精神世界的强烈渴望和驱使,经由漫长的时间,最终留下的就只是辉煌。

        这是记忆选择性偏差的结果,我们美化了过去而对现今诸多苛责。仅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我们就看到了《一代宗师》《春娇与志明》《桃姐》《寒战》《追龙》等各类质量上乘的好故事,更有年轻导演比如翁子光的《踏血寻梅》和麦浚龙的《僵尸》在荧幕上大放异彩。香港电影远远得不出“衰落”的结论,它只是发生了变化。

       电影本质上是文化和价值观的集中表达。香港电影根植于香港的土地,八九十年代的港片,既有“狮子下山”精神带来的热情、梦想和奋斗、也有帮派文化下的血腥、毒品和暴力,还有对大陆疏离隔膜之下的“省港旗兵”、“北妹”、“偷渡”等诸多猜测和观望。97回归以后,香港面临着巨大的文化和历史转型,其间满怀希望者有之,犹疑不定者有之,哀痛凭吊者也有之,所谓“纯正气息”的港片不再,其实是港片的主题有了改变。香港电影正在讲述新的故事。那些故事虽然似曾相识,但是它的气质和底色,却已经和过去的电影分属不同时代。

                                                                       5. 终

同样变化的,还有身为观众的我们。

       二三十年前港片进入大陆时,正值我们这一代人世界观的形成期。我们远在这端隔岸观火,在一个并不存在的位面中与香港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同悲同喜、血肉相连。而如今我们不复当初的年少,面对新时代的新故事,又怎么可能以同样热情投身其中呢。

      所以我们对不同时代里港片的评判,常常是夹杂着各种私人情感的情绪表达,而不再是单纯的讨论。我们心目中最好最热血的港片,已经和我们的青春一起,被深锁在旧时代的相册中。这是归者无路的彷徨,也是成熟以后的必然。毕竟岁月啊,开弓就再没有回头箭。

㈨ 大时代里有林正英吗

上世纪90年代,香港僵尸片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在《一眉道人》之后,林正英主演的一系列僵尸片融合了泰国降头术、日本忍术、甚至远赴非洲捉僵尸,可谓深度拓展了传统僵尸片的视野。本期《香港电影漫谈》就带您继续追忆林正英主演的那些僵尸电影。

追忆林正英的僵尸电影大时代
打开新浪新闻

1990年,由林正英监制、主演并担任武术指导的《驱魔警察》上映,在本片中,林正英摇身一变成了伸张正义的时装警察。为了拍摄本片,林正英千里迢迢找人从内地请来一名真正的茅山道士,认真学习了法术和茅山派的历史,并且根据他带来的茅山玉佩,在电影里展示了这种驱鬼神器。

本片重点展现了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起初林正英被两位年轻警察视为“食古不化”的保守派,但在经历一系列恐怖事件后,他们渐渐开始相信林正英,并学会运用法术联手抓捕罪犯。

追忆林正英的僵尸电影大时代
打开新浪新闻

1991年上映的《僵尸至尊》主要讲述了林正英饰演的茅山道士林凤娇为营救徒弟与僵尸展开连番恶战的故事。七月十五,鬼门大开,孤魂野鬼游荡人间。电影开篇,传统民俗气息便扑面而来。

本片也是“金牌配角”刘洵出演的首部电影,片中心狠手辣的石坚,很能体现出他后来的反派作风,抓孤魂野鬼来提升自己的道行,为了复仇甚至不惜杀死亲生儿子,将其炼成僵尸。而吴家丽饰演的女鬼小丽则是片中的一抹亮色,不仅周旋于两个好色的徒弟之间,还和林正英上演了一场吻戏。

追忆林正英的僵尸电影大时代
打开新浪新闻

追忆林正英的僵尸电影大时代

1992年上映的《新僵尸先生》由《僵尸先生》的原班人马打造。片中林正英被吴君如倒追,他心中所爱是关秀媚,但她已嫁给楼南光为妻,复杂的情感关系也为这部僵尸片披上了一层喜剧的外衣。

本片质量虽不及7年前的旧版,但还是很好笑,斗法场面也令人大饱眼福。片中还有一段极具创意的撞鬼场面:吴君如在树林里遭遇红白双煞,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令气氛更显凄美诡异。

追忆林正英的僵尸电影大时代

林正英一生出演的电影角色,虽然类型较为单一,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做到了此类角色的不可替代性。现实中的林正英并非真正的道士,就连他的葬礼都是佛教仪式。但他塑造的道士形象,却比真的道士还像道士。林正英之后,再无僵尸片。时光飞逝,林正英生动的僵尸道长形象仿佛犹在眼前,而我们租赁录像带、VCD的那段无忧无虑的观影时光,却已然渐行渐远。

当真是:墨线糯米今犹在,不见当年林正英。

㈩ 香港十大漫改电影终极回顾

上世纪90年代,香港影坛掀起一阵漫画改编电影的风潮。90年代后期,随着CG特效技术的革新,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人开始将原着漫画搬上大银幕,类型横跨武侠、动画、喜剧、爱情、战争,不一而足。本期《香港电影漫谈》就带您重温这十部漫画改编的香港电影。

6.《风云》系列、《中华英雄》

《古惑仔》大卖之后,刘伟强先后将香港漫画大师马荣成的玄幻武侠漫画《风云雄霸天下》《中华英雄》搬上大银幕。前者除了刘伟强的御用男主角郑伊健外,还邀来四大天王之一的郭富城,分别饰演原着中的聂风和步惊云,展开一段血雨腥风的武林传奇。

1998年暑假,《风云雄霸天下》在香港上映狂收4000多万港币,首次打破了自1985年以来“双周一成”占据年度票房冠军的局面。片中,极富想象力的视觉奇观令人耳目一新,无论是开篇的乐山大佛,还是聂风大战火麒麟的段落,都很好地展现出漫画中天马行空、雄浑豪迈的气势。

2009年,彭氏兄弟执导的《风云2》上映。十年间,CG特效的进步让观众再度领略到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导演彭氏兄弟以拍摄恐怖片起家,本片画风仍是暗黑系,富有质感的特效、大量的慢镜头运用、恢弘大气的配乐,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塞满了目不暇接的打戏。

1999年暑期上映的《中华英雄》依然带有刘伟强鲜明的漫画色彩。片中,郑伊健演绎了一个比聂风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武林高手,他饰演的华英雄因命犯“天煞孤星”,自幼父母双亡,后遭遇爱人惨死,甚至不能和儿子相认,一生命途多舛。比起《风云雄霸天下》,《中华英雄》对主人公成长过程的刻画更为立体,塑造漫画英雄的方式反朴归真,从而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7.老夫子2001

由徐克监制、编剧,邱礼涛执导的《老夫子2001》是首部真人与3D动画结合的华语电影,由当时的青春偶像谢霆锋、张柏芝主演,片中他们与CG特效制作的老夫子、大番薯、秦先生上演对手戏,动画效果虽不能说水乳交融,但至少流畅自然。邱礼涛和徐克这两位香港影坛多面手的强强联手,也令本片呈现出不俗的喜剧效果。

8.头文字D

本片改编自日本漫画家重野秀一的同名漫画。作为香港影人甚少触及的赛车题材电影,片中的赛车场面令观众的肾上腺素直线飙升。本片是刘伟强、麦兆辉、庄文强继《无间道》之后的再度合作,恰到好处的改编既符合读者对原着的想象,又不失港片的特色。

本片也是周杰伦首次担任男主角的电影,他的本色出演,将一个高中生对梦想的憧憬和面对爱情时的羞涩诠释得恰如其分。最终,《头文字D》斩获了金像奖的最佳男配角、最佳新演员等四项大奖。

9.龙虎门

本片改编自香港漫画大师黄玉郎的同名漫画。自上世纪70年代初起,《龙虎门》在香港连载1400多期,平均每期销量超过十万本。也正因连载时间的跨度较大,电影版《龙虎门》并没有设置具体的时代背景。作为甄子丹漫画感最强的功夫片,其标志性的“甄功夫”贯彻在整部影片当中,并且借助CG特效重现了“金钟罩铁布衫”“电光毒龙钻”“降龙十八掌”等原着漫画里的武功。

10.墨攻

本片改编自日本漫画家森秀树的同名畅销漫画。“墨家非攻,兼爱天下”本片细致展现了革离如何成为墨者、为何只身前往梁城救助、以及他对战争的厌恶、对黎民苍生的关怀等主要情节。为了忠于原着,饰演革离的刘德华本打算剃光头发,但遭到了导演张之亮的强烈反对。最终,刘德华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庄严睿智的墨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