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语港片 » 香港电影院和内地电影院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电影院和内地电影院

发布时间: 2023-06-13 20:54:56

1. 大陆电影和香港电影有什么区别,从深层次来分析

香港电影:地窄人多 注重细节 剧情 人物,走欧美路线。
大陆电影:场地足够,会忽略弱化剧本,走中国路线

2. 你认为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有哪些不同点

香港电影圈制造了电影史上“东方好莱坞”的成功神话,这个约600万人居住的“弹丸之地”,一直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所制作的电影数量,几乎超越所有西方国家,输出电影之多,只仅次于美国,而且拥有自己一套成功、成熟的商业模式。内地华语电影圈就像国足的待遇一样,不少骨灰级影迷甚至直接宣称:“好多年不看内地国产片了,只有欧美片才能给我们要射的快感!”今天咱们先不说这个“坞”那个“坞”的,就从咱们的同胞兄弟——香港电影圈下手,好好学学人家是怎么“玩”电影的。
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当年在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电影市场上是何等威风!相信彼时的小青年都会有挤在小黑屋里看录像的经历吧!不管你是否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比如说故事的方式、影像与音乐的配合、人类普遍情感的煽动与塑造。这些跨文化吸引力,都是艺术技巧制造出来的。那技巧,就是娱乐的艺术!这段时间,香港电影拍摄得既革命化又商业化、既中规中距又大胆尝试。当时的电影没有急于求成,没有装模作样,没有那么多电脑技术,没有那么多知识硬伤,没有西方那种不自然的音乐效果和武打设计。对人物能认真刻画,对历史背景能对得起历史,对背景音乐和台词有考究有底蕴,对外有交流有借鉴。这让当时的香港电影走在亚洲前面,甚至在世界上也不遑多让,其繁荣和成绩有仅次美国电影业的感觉!难怪有“东方好莱坞”之称。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圈大体可从以下三个角度阐述:

1、好片高产:

然而到了最近这10年左右,香港电影的没落和内地电影在国际上的斩获无数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风水轮流转,这次终于轮到我们内地电影代表中国电影界参加各种国际级别的大赛,但是我们不能骄傲,我们和欧美电影的差距可能要靠一代人来能追超甚至赶上,所以,加油吧,不管是香港的还是内地的,都是中国电影的翘楚!

3. 从香港看中国影市变迁:新一轮影院兼并大潮会提早到来吗

近年来突飞猛进的中国影市,自第二季度以来遭遇了“寒潮”洗礼:仅过去4个月间就三度同比下滑,进入暑期档也未能释放足够能量,至今尚无单片跨过10亿线。另一边厢,由于基建增速跟随大盘涨势常居高位,上半年已初现“影院增,票房减”的局面,令人忧心后市的发展态势。

有鉴于此,曾长期淡出舆论视野的香港再度成为关注点:作为上世纪傲立亚洲潮头的“东方好莱坞”,港岛影市在“金融风暴”后经历长时间的低潮,却在10年前开始走出“慢牛”行情,更在2016上半年一举突破10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

下面不妨从内地和香港的变迁入手,探寻影市未来的发展路径。

首先以一线城市为切片,了解市场发展的概貌

自08年起,北上广深便占据了全国城市票房产出的前四名,这一格局稳定持续至今。一线城市占比也成为衡量城乡动态对比的重要指标。而在2016上半年,上海以不到五千万的优势挤下北京,重新登上城市榜头名,这是过去5年来的第一次。


同时,受累于一度走弱至0.8以下的港元汇率,香港在票房产出上被四大一线城市相继反超,落到大中华区第5名;虽然上半年各城市增长率犹有弥合(北京10.26%、上海16.95%、广州12.48%、深圳17.40%、香港12.07%),但考虑到香港在人均观影次数已基本到顶,这一差距将呈放大态势。

而从硬件设施看,尽管上海的影院建设近年加足马力,持续维持在全国第一的位置;但在单银幕产出和场均人次等指标上效率偏低,未能将银幕数的优势全部释放。

另外,深圳在一年时间内增加了33家新影院,总数已经超过北京的169家和重庆的168家,升至全国次席。但影院端23.9%的涨幅高于票房逾5个百分点,对于土地面积位居一线城市末位的深圳而言,饱和竞争的端倪已经显现。相比之下,30分钟车程外的广州在终端扩张上更为稳健,一直稳守全国票房第三的位置。

与此相对,早已走过发展黄金期的香港市场,多年来电影院数量一直停滞不前,在年初嘉禾港威电影城和九龙塘AMC电影院相继歇业后,总数已降至46家的最低位。受制于高昂地租和市场饱和,本地影院投资商多将资金投注于内地,加上院线整合已基本完成(下文详解),总体看来波澜不惊。

不过香港在单馆产出上优势明显,平均达到其余四市的2到4倍,显示出在高度成熟的市场环境中,观影人群和习惯已经固定化,成为支撑“慢牛”的基本盘。

下面化用市场研究中的“行业集中度”概念来进一步分析一线城市的影院现状。将一座城市内票房排名前10的影院产出占比定义为CR10,通过整理过去三年的数据,可以看到影院集中度明显呈下降趋势。

在2014上半年,北上广深的影院CR10都在25%以上,其中广州和深圳分别达到42.1%和38.0%,即排名前10的影院占城市总票房的比例接近四成。这样的集中度在全国范围内也处于前列。

随着影院建设的速率加快,四大一线的影院CR10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2015上半年北京、广州、深圳均有6%~8%的下滑,而上海的跌幅也在4%左右。同时这一数值与各大城市原有的影院基数也呈现负相关,譬如上海原有的影院总数最高,因而新建影院稀释掉老牌影院的份额就相对较低。

到了今年6月底,除了广州的影院CR10维持在28.5%之外,其余三城的市场集中度均掉落到25%以下,上海更是击穿20%关口。由此看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线城市的影院CR10将继续呈下降态势,直到某个零界点令新建影院稀释的份额不足以抵消老牌影院新增的份额,这一比例便会企稳甚至回升。

反观香港

现时的电影院资源已被集中到少数的大型集团手中。目前以约四成的市场份额居香港首位的百老汇院线,旗下握有百老汇、Palace和AMC三个子品牌,背后的管理方便是安乐影片有限公司。安乐不仅涉足电影投资和发行等业务,在内地市场也运营数十家百老汇/百丽宫影城,拥有健全的全产业链布局。

而隶属于立基集团的UA院线也不遑多让,目前旗下有10家影院和50余块银幕,包括全港仅有的4块IMAX银幕,整体市场占有率约1/4。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于1963年的母公司立基集团业务涵盖房地产、乳制品、食品饮料等领域,同属文化板块的影院运营和电影发行仅是旗下丰德丽控股庞大业务中的一块。

其他大型院线包括港交所上市公司橙天嘉禾旗下的嘉禾院线,从07年开始其市场份额便稳定在10%到14%之间,并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新加坡运营总计近100家影院;隶属于寰亚洲立公司的MCL院线,前者在2013年被丽新集团整体收购,并注入丰德丽控股的资产中;新宝院线则运营着旺角、屯门和铜锣湾的4家影院,体量相对较小;另外华懋集团、天马影视、合和实业旗下亦有影院业态,作为各自庞杂支线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以仅有一河之隔的深港为对标,影市发展态势更为清晰。

回看2007年,处于爆发前夜的深圳市场容量为1.52亿人民币,同年香港票房收入录得10.75亿港币,以当时0.93534的汇率换算折合逾10亿人民币,超过深圳产出的6倍,可见港岛其时市场地位之强盛。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这不过是香港上一个繁荣周期的注脚:在港片迈入“黄金十年”的1980年代末期,全港票房即已突破10亿港元大关,本土制作和渠道扩张齐头并进,并在1992年触及15.5亿的历史高位。

而在经历“金融风暴”和非典疫情的接连打击后,经济颓势顺而蔓延至包括影市在内的多个领域,香港票房转入“俯卧撑”模式,自1999年起的8年间仅有2001年高于10亿线,直到07年后才重新稳定在10亿港元以上。

4. 关于香港电影的港版和大陆版的区别

《无间道》、《黑社会》。国语配音也未必是大陆版,因为是针对海外华人市场的。

5. 香港电影与大陆电影的区别有那些

接触香港电影是从“警匪片”开始的,可以说“警匪片”是香港电影的一大特色,在香港电影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早期的香港电影在故事取材上都比较单调,电影本身没有什么深度,主题比较明确,节奏很快,基本都是纯娱乐性质的。另一方面,香港电影的演员以及导演的文化素质相对不高,使得电影在很多方面给人的感觉是在做秀,不过香港电影比较适合喜欢寻求刺激的人。现在的香港电影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无任是电影的题材,演员的表现力,还是导演的素质,与当初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基本摆脱了纯娱乐性质的电影模式。香港电影的进步与香港和大陆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有关,这使得香港影业人士对汉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使他们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香港电影《无间道》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看台湾电影总让人很郁闷,感觉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看一场奇特的闹剧。台湾演员的演技之差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的,他们的表演方式就是一个字---喊,所有台湾演员的嗓门都很大,他们在电影里不停的喊,喊的同时摆出一些做秀的动作,或是挤出几滴眼泪来。台湾电影的节奏很差,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场面:某个人奄奄一息躺在他的情人(或好兄弟)的怀里,说着临死前最后要说的话。但这一说就是半个小时,说得观众都有些受不了了,只好请求他(她)快些死。总体来说台湾电影不应该称其为电影,应该归为“舞台戏”的一种比较恰当。建议大家在吃饭的时候千万不要看台湾电影,以免影响食欲,台湾电影给人的呕吐感太强了。

大陆无论是演员、导演,还是制片的素质上都远远高于香港和台湾,大陆从影人士对汉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是香港和台湾所无法比拟的。大陆电影的层次和深度都要高于香港和台湾,在题材上也更为广泛,演员的表现力和对电影的把握都相对较强,不会有太多的做秀的成分。大陆电影往往都能够切入到生活中去,比较贴近普通百姓,像60年代的电影是以搞大生产,大建设为主流的,到了70年代农村题材的电影较多,80年代是知识分子的生活为主流,90年代是商战片较多,可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层次比较分明。

综合分析我认为,喜欢看台湾电影的人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喜欢一些矫揉造作的东西,这些人都没什么内涵;喜欢看香港电影的人文化素质比喜欢看台湾电影的人要高一些,他们比较喜欢寻求刺激,对生活有很多的激情,但容易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喜欢看大陆电影的人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他们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对汉文化有较深的认识。我可以肯定的说,大陆电影在华人区将会成为主流,在大陆,香港,台湾电影中,唯一能够和欧美抗衡的就只有大陆电影了。

6. 为什么电影大片,香港总比内地先上映

内地电影上映,首先要先由广电审核一遍,有不符合规定的内容会进行剪辑,一些题材直接就审核不通过。完全没有问题才会发准许上映证,然后才能在各大电影院上映。

7. 香港和大陆谁的电影质量好

香港电影近几年呈现下滑趋势了,国产电影的产量和质量近几年有上升趋势,所以我认为是大陆电影质量好。

香港电影近几年呈现下滑趋势了,产量和质量都有下降了,国产电影的产量和质量近几年有上升趋势,口碑和票房都在一路升高。上世纪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进入21世纪香港电影逐渐走向没落,更多的是以警匪枪战为主,这种既卖座有刺激的电影在试图延续着香港电影的辉煌。

香港电影更像是一种文化认同,骨子里我们就认为香港电影是优质的,它代表着当时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如今随着内地市场的开放和包容,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人北上,与其说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的好坏,不如放眼整个华语电影的现状,毕竟作为地域分化香港电影确实存在,但是我们经常口里所说的真正的香港电影已不复存在。

基本信息

香港的电影发展起步早,而且发展迅速,当初因为避乱,很多人才都移居香港,导致的不仅是香港影视界的发展,还有香港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都要比大陆强很多,如邵氏。

而大陆的电影路程比较曲折,起步较晚,而且道路坎坷!而且限制因素比较多,无法做到多样化发展!这样看来,大陆电影的确比不上香港电影。

从娱乐的角度来看,香港电影的娱乐性更加强,直说一点你就明白了,香港电影是分级的,而大陆的电影更加正规,稍微有点台词暗示,就过不了审,或者责令删改。

但是从前景上看,现在在大陆兴起一种电影叫网络电影,这种电影风格更加多样,不用去过审了,不借助影院传播,直接靠着网络流行,只要不是太过分,是没有人管的。

8. 港台电影和大陆电影的区别详细答案- 一定要详细。

三个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香港电影比较注重商业化,娱乐性是第一要素,基本上从60年代邵氏公司以来都是如此。
台湾电影蒋介石期间比较多爱国主义电影,跟我们的主旋律差不多,还有琼瑶片比较泛滥,80年代新电影后,出现了很多艺术价值很高的电影,这些电影通常不考虑商业元素,是华语电影的珍贵财富,台湾的商业片比较落后,近年来则多流行青春片,算是台湾特长的商业电影类型了
大陆电影在建国初期有些不错的经典,后来随着政治形式,大家也都知道,这期间基本没什么值得流传后世的佳作,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算是大陆电影的黄金时期,虽然特别经典的电影不多,但是百花齐放,各种佳作层出不穷,整体素质恐怕是两岸三地在1949年以后的最高峰,这期间政治风气比较宽松,尺度也较大。90年代开始是名导演的时代,虽然出现了一些非常经典的作品,但是总体素质开始逐年下降,导演们的胆魄也是越来越小
近年来香港电影基本和内地电影融合,出现大量不伦不类的电影,应该算是华语电影史上最龌龊的时代

9. 为什么都是中国,大陆和香港上映电影不一样

只是英文译名不同,美国大片不是让路国产电影,是广电部要审,要剪掉不合中国国情的镜头,有的送审送晚了就只好比国外晚上映,像暮光之城、豚鼠特工队、先知都是比国外晚很久,而且为了保护无聊的国产电影,大陆每年只引进20部国外电影,像阿凡达就是被迫挤到10年了,并不是歧视中国人,大陆的票房占美国电影海外票房很大一部分,只是广电部为了保护国产无聊电影的手段,要是老有美国大片你还会看国产电影吗?还有09中国电影票房让20部美国大片占了68%,近100部国产电影才占32%。。。你说能不保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