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语港片 » 烈火青春电影国语版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烈火青春电影国语版

发布时间: 2023-06-08 16:55:07

⑴ 请有这方面知识的朋友谈谈关于香港电影近些年来的发展以及相关信息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国主义者无理残杀中国人民,中国各地纷纷罢工、罢课,以示抗议。同年6月,大陆的罢工热潮扩展到香港。香港大罢工期间,每天都有商店倒闭,百业凋零,所有娱乐活动,包括电影放映一律停止。这个现象令刚萌芽的香港电影事业夭折。
1926年10月罢工结束,但香港电影事业仍然未能复苏起来,因为有实力的电影工作者都去了广州或上海发展。虽然期间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员,但这都是有名无实,直至1929年末,仍没有一部香港电影生产过。
1930年初,黎北海等创办了香港影片公司,制作出创业作《左慈戏曹》,然后香港才陆陆续续再有电影制片公司的成立,香港电影事业才见起色,得以复苏。
1930年,香港的电影业随着黎北海(黎民伟兄长)创建香港影片公司而开始复苏。不过,真正令香港电影业站稳住脚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伟的上海民新与其他几间电影公司合并而成的“联华影业公司”。 “联华”可以说是为香港电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力,是战前中国最大的电影厂之一。
为了培养人才,“联华”在1931年4月开办演员养成所,教授的课程包括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等,堪称一间电影全科学校。它培训了一批杰出的粤语片导演,如李铁、黄岱等,对香港电影贡献良多。
“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于是,第一部粤语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就是《白金龙》。
有声电影问世后,香港的电影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
进入1935年,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当然,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
1937年到1938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
战后初期,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
总括来说,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国民党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大陆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七十代初更达至高峰。
[编辑本段]起飞岁月
★粤语片
香港电影在二次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陆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五、六十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1/ 粤剧戏曲片
据估计,在五十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部份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馀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五十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电影,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
2/ 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好莱坞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 : 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这批电影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十三位着名演员:吴楚帆、张瑛、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分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3/ 古装武侠片
五十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六十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4/ 喜闹剧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余,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国语片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69至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折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狄龙和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七十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五十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70-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71-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那是由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六十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编辑本段]黄金岁月
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折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六十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七十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李翰祥、张彻及刘家良等等。他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电影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龙、傅声等。1970年的《龙虎门》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六十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
李小龙
原名:李振藩乳名:细凤英文名:BruceLee
籍贯:中国广东顺德出生地点:美国旧金山(旧金山)
出生:1940-11-27终于:1973-7-20
(享年32岁)
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在七十年代初叱咤一时。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运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郑少秋、沈殿霞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的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电影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重新振兴。
自此,很多电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从电视跳到电影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
由于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 :《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这些电影不但令喜剧在香港电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功夫喜剧的诞生。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演员方面,成龙,洪金宝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导演李翰祥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电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骗术奇谭》,不但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征着七十年代香港电影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不过,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
新浪潮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青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于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匪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都弃用大明星,制作成本亦减至最低,跟后来的港产片标榜卡士明星,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可谓截然不同。
八十年代
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八十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周润发担纲的《英雄本色》、《龙虎风云》等。
除“新艺城”之外,八十年代叱咤一时的电影公司还有“德宝电影公司”。“德宝”成立于1984年,一方面拍喜剧(《双龙》系列、《富贵逼人》、一方面也拍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或者都市优皮小品路线 (《三人世界》、《单身贵族》),务求达到片种多元化的要求。
至于“嘉禾电影公司”则继续以成龙作头牌,让他从《师弟出马》、《龙少爷》的功夫小子形像,渐渐成为《A计划》中稳打稳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迹》,更是成龙的颠峰之作。
同样是武师出身的“德宝”明星洪金宝却凭《鬼打鬼》(1987) 开创了灵幻片的潮流,之后的《僵尸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风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谋妙计五福星》以至《运财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
据统计,八十年代的十大卖座香港电影之中,“新艺城”占了四部,“嘉禾”占了五部,再加上多产量的“德宝”(1984至1989的五年间,拍制了47部电影)整个八十年代可称为“三雄各据”的时期。
跟七十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相比,我们会发现到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没落,加上1989年“?事件”影响经济、影带市道发达等种种因素下,令八十年代末期的香港电影市道滑落。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编辑本段]艰难岁月
综观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基本上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八十年代顺利跨向九十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关锦鹏(《胭脂扣》)、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等,还有九十年代的奇迹周星驰、刘德华以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张曼玉、周润发、李连杰、成龙等等。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八十年代电影公司大洒金钱,演员一天九组戏的“好景”日子来说,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确危机重重,阴霾满布。
首先是九十年代初盛行武侠动作片,《黄飞鸿》和《东方不败》)相继掀起打风热潮,一时间李连杰、林青霞成为卖端口保证。可是,依照香港电影的传统,卖座的片种总有跟风者,而当跟风者众、水准参差的时候,亦即该电影类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侠动作片热潮如是,赌片热潮及后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没有例外。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港产片票房连续下挫,西片逐步抬头。《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创下六千万元票房佳绩,98年的《铁达尼号》(Titanic))更以一亿一千万元攀上顶峰,这部映了195天的好莱坞A级大制作还占了“本世纪百部卖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压倒了在八十年代威风一时的“新艺城”作品《最佳拍挡》系列。
另一个令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褪色的原因是“盗版”问题。八十年代录影带市场兴起已经令电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1997年后,盗版VCD更为香港电影市道带来了重击。不少电影在午夜场或首映过后便出现盗版,海关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责任,直至近一、两年,香港政府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海关逐渐加强扫荡,才使盗版VCD活动略为收敛。
香港人挥之不去的“九七问题”,也为香港电影业带来负面影响。港人对“一国两制”缺乏信心,电影界曾多次组团访京,与港澳办及电影局商讨创作自由、版权问题等,亦促请大陆政府开放市场。九七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董建华先生首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电影,并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电影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令香港电影人略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搞得有声有色。
值得可喜的是,香港电影人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康城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着名导演纷纷前往好莱坞发展,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亦被好莱坞罗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电影人在亚洲区寻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绩最突出的是在台湾一脱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转型,由脱星变性格演技派,成绩斐然。还有九十年代中期之后,香港掀起日本电视剧热潮,连带电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员参与港产片,其中又以女星为主,包括《星月童话》、《东京攻略》和《阿虎》,当然亦少不得成龙电影里插科打诨的一众日本美女。
九十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有人认为他的“无厘头”文化和"XX"后港人逃避现实的心态相通,他的作品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九十年代的喜剧经典。近年,周星驰明显减产,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走上幕后之路。
周润发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凭《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坛至尊无上的地位,之后拍了一连串英雄片、动作片,虽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观众缘。近年进军好莱坞,除拍一贯的动作片(如《血仍未冷》) ,还尝试拍如《安娜与国王》这类文艺片,似乎仍未有打算回归拍港产片之意。
至于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对于八十年代的成绩,近年成龙作品已不算大卖),惜在电影风格上难求突破。
导演方面,“双王”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一个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更被揶揄为“屎尿屁”导演;一个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两人电影风格回异,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创将之一杜琪峰近年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出名堂的陈果亦成功地从独立电影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
科幻特技也顺着世界性的大趋势融入香港电影之中,《风云之雄霸天下》与《中华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动作片《特警新人类》及《紫雨风暴》、《蓝血人》更特别邀请外国特技效果专家设计爆炸场面,令观众叹为观止。
总括来说,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然较诸于八十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创作意念及电影制作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小成本制作的独立电影如《过海隧道》、《天上人间》等亦有公映的机会,加上数码电影的冒起,而剧本创作亦得到应有的重视。相信踏入新纪元,香港电影将会追求更高的质素,并带领整个亚洲区的电影业迈向国际影坛。

⑵ 杨千嬅的所有电影

杨千嬅参演电影:
2016年《宝贝当家》
2014年《单身男女2》饰演杨鸯鸯
2014年《人间小团圆》饰演郑惠清
2011年《建党伟业》饰演香港女青年
2011年《夏日恋神马》
2011年《春娇与志明》
2010年《完美嫁衣》
2010年《白蛇传说》饰演兔妖
2009年《志明与春娇》
2009年《财神到》
2007年《每当变幻时》
2006年《四大天王》
2006年《天生一对》
2005年《千杯不醉》
2004年《三更2之一:饺子》
2004年《冒牌天皇》
2004年《甜丝丝》
2004年《煎酿叁宝》
2004年《花好月圆》
2003年《地下铁》
2003年《龙咁威2003》
2003年《安娜与武林》
2003年《新扎师妹2之美丽任务》
2003年《行运超人》
2002年《干柴烈火》
2002年《新扎师妹1》
2002年《悭钱家族》
2001年《百分百感觉Ⅱ》
2001年《玉女添丁》
2015年《可爱的你》
1988年《烈火青春》
1988年《全职大盗》

杨千嬅,原名杨泽嬅,1974年2月3日出生于中国香港,中国香港女歌手、演员。
1995年参加第14届TVB8全球华人新秀歌唱大赛获得季军而入行。2000年以《少女的祈祷》一曲横扫香港乐坛四台颁奖典礼多个金曲奖项。2002年、2008年与2009年三度夺得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女歌星。2013年凭借《春娇与志明》夺得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2014年主演电影《五个小孩的校长》,同年推出国语单曲《色惑》。

⑶ 纪念张国荣的电影

1990
凭《阿飞正传》,获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1993
凭《霸王别姬》,获第4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贡献奖】
1994
凭《霸王别姬》,获日本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男主角】
凭《东邪西毒》,获第1届香港电影评论家协会大奖【最佳男主角】
2002
凭《异度空间》,获《明报周刊》演艺动力大奖【最佳男演员】

获得提名的就很多,哎。。。哥哥与奖项无缘啊
1982
凭《烈火青春》,提名第二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1987
凭《英雄本色II》,提名第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歌曲《倩女幽魂》提名第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
1988
凭《胭脂扣》,提名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1990
凭《阿飞正传》,提名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凭《阿飞正传》,提名第36届亚太影展【最佳男主角】
1993
凭《霸王别姬》,提名第46届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霸王别姬》获第46届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第五十一届好莱坞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红颜白发》获第三十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歌曲】(电影白发魔女中的歌)
《红颜白发》提名第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
1994
凭《金枝玉叶》,提名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追》获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金枝玉叶中的歌)
《追》提名第3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电影歌曲】
1995
歌曲《夜半歌声》提名第1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电影夜半歌声里的)
歌曲《夜半歌声》提名第3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电影歌曲】
1996
凭《色情男女》,提名第1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凭《风月》,提名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有心人》提名第1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
《有心人》《当真就好》提名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电影歌曲】
1997
凭《春光乍泄》,提名第1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凭《春光乍泄》,提名第3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2001
凭《枪王》,提名第三十七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2002
凭《异度空间》,提名第3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凭《异度空间》,提名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⑷ 张国荣的电影烈火青春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这个电影的英文名字是Nomad,流浪者。所以,这个电影的主题应该是讲流浪者的。通过对四个主角的描写,表现流浪的主题。
梁龙邦是一个憨直的青年,和你我许多人一样挤在鸽笼一样的小房子里,纠缠于父母兄弟邻里亲朋之间的琐碎小事,暗恋你的人你不喜欢,你喜欢的人,忽隐忽现,若即若离……生活如此无奈,可以浪掷的激情太多,可以控制的细节太少。趁着年轻,谁都渴望自由燃烧的一刹,在太空馆,在大会堂,在地铁站,只要能够自主,谁顾忌那么多?公众场合众目睽睽之下的爱欲交缠,刺痛了许多人的眼球,十八所教育团体二十六名中学校长联名投诉,要求禁映这部意识不良的电影。但是镜头只是生活的映射,不看并不等于没有,想没有只能不看,正如双层电车上满脸甲骨文的中年人,在他与她嚣张气焰的逼迫下,也只有选择无奈地离开。年轻的梁龙邦肌肉虬结,眼中放射的是赤裸裸的欲望,在小屋里电车上狭小的空间之中,与Kathy一波三折地彼此挑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而Kathy,这个火一样的女子,谁也不知道她的真正身份。她会在表弟Louis的家里出现,在商店出现,在游泳池出现,飘然来往,如惊鸿照影,一去无痕。谭家明导演的电影惯常是女性优势居多,在这里也是如此,她不算美貌,身材更是乏善可陈,但是那冷漠又炽热,野性又疏离的眼神引导着一切,将两个男人都吸引在自己的气场之中。或许她不是一棵需要扎根的植物,她只要自由,她的欲望就是她的根,想爱就爱,绝不迟疑,爱你爱他,并不重要。青春的身体需要燃烧,错过了今天,明天不一定再有机会相见,莫不如在今天放弃思考,尽情盛放,哪怕燃成烈焰之后的灰烟。
同样是流浪,Tomato略有不同。一只大皮箱就是她的所有,风里来雨里去,都是孑然一身,虽然漂泊不定,但是只要有爱,天真的Tomato并不觉得苦。她恶声恶气地咒骂痴恋她的少年,同时又对自己痴恋的男人纠缠不休,“我爱你,我愿意为你去死”,“我不爱你,你去死吧”,走向极端的两种语言在两通电话之间交替轮换,这样地可笑又是这样地可怜。幸运的是,天真的Tomato遇上了同样天真的Louis,这个善良的男孩成为她一头扎入的归宿。曼妙的钢琴声中她用刀子剖开子实累累的木瓜,她自己的腹中也有收获的喜悦在酝酿,然而那不变的天真与不在乎也为生活带来了致命的祸端。
Louis是一个衣食丰足,看似拥有一切的少年,至少他有家,虽然……不像一个家。深蓝色的墙,深蓝色的床品,浓重的低沉色调,与他的性格一样忧郁。他有父亲,但是一直没有出现,就像始终未曾在这个家里存在;他有母亲,但是已经在两年前去世,留给他一大叠录音带,让这个孤寂的少年独自在房间里一遍又一遍地倾听;他有继母,但是这继母看似很清纯又看似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很暧昧,甚至包括他家里的另一个成员——姑姑。家里的每个人都具有卓而不群的贵族气息,连他家的建筑也如此贵族,宽大的阳台之外就是海,站在窗口,就能看到一望无际的蔚蓝和海上的白帆,然而这大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清冷,一切阴郁而绝望,无法成为Louis真正的归宿。他喜欢风格颓废的摇滚歌星大卫宝儿,他嗅吸日本电油寻求刺激,他在电视机上摆着醒目的帆船模型,他最爱的是父亲的黑色帆船“Nomad”,梦想着有一天乘着它奔赴阿拉伯,或许那是他能够想到的最远的地方……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对时光与生死的慨叹,自古皆然,青春盛放的年华里,却充满着幻灭的气息。没有寄托,没有约束,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没有人指导他们应该怎么做,没有人告诉他们将来会是怎样,一举一动全都是随性的选择。在海滨的小屋里,在绿树荫下的纱帐中,这四个流浪的青年走到一起,建立了一个梦境一般的栖息地。他们捕猎他们玩耍他们做爱他们冥想,舒缓的音乐旋律中一切都是那么唯美,他们不学习,不工作,不食人间烟火,不与社会发生接触,一切无法深究也不必深究。尽情享受的间隙,Tomato也曾发出一点点疑问:“我们对社会没什么贡献啊。”Louis接口答道:“什么社会,我们就是社会!”
80年代初的香港影坛青春片当道,描写问题青年的电影层出不穷,但是没有一部像《烈火青春》这样彻底这样直接这样肉帛相见。片中的主人公“问题”到了完全没有问题的程度,没有社会对他们负责,他们也无须对任何人负责,失落与寻觅存在于生活的边边角角,那无根的感觉和流浪的气质,通过貌似平常的嘻笑怒骂渗透在银幕内外。影片中的他们与观众一样处在80年代初的香港,从个人到家国,身世漂泊,前途未定,谁也不知道哪里是真正的家园,邻国日本的强势文化大规模入侵,Louis们身不由己,生活中渗透着日本歌舞伎、日本电油、日本服装、日本电视剧、日本剑道、日本歌曲、日本语言……甚至日本社会的动荡产物——赤军也冲入了他们的生活,加速了生与死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精神到肉体的彻底毁灭,飞溅的鲜血为青春之残酷谱写了最为直观的注脚……当然在影片的结尾是Tomato救了Louis,消灭了生活中的敌人也消灭了精神上的威胁,但是这样的大团圆改变不了全片笼罩着的虚无感,家园依旧遥远,梦想惘不可及,一叶孤帆依旧在茫茫大海上没有止境地飘荡。
《烈火青春》是香港青春片发展的至高点,新浪潮电影代表作,直到2005年仍然在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作品评选中获胜。作为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之一,谭家明导演的突出特点在这部电影中发挥得淋漓尽致:音乐与美术的和谐运用,富有冲击力的影像风格,封闭空间里的无背景故事,不以对白而以镜头叙事,以及他的大多数电影作品中都频繁出现的蓝色、大海、小岛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都跃然银幕之上,与他在多年后担任剪接的王家卫电影一样,值得无限解构,回味无穷。《烈火青春》也是张国荣自认为电影生涯中的“第一部作品”,他对无根少年Louis的演绎已经具有后期含蓄、内敛而充满张力的风格,赢得业界一致好评,获得了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入围影帝大奖。《烈火青春》讲的是幻灭,是虚无,却带给了香港电影更加辉煌灿烂的一个春天,对于张国荣这位二十六岁的演员来说,青春,更是刚刚开始。

⑸ 张国荣的电影有哪些国语版的

电影作品

2008《东邪西毒》(终极版) 梁家辉 梁朝伟 张学友 林青霞 张曼玉 杨采妮 刘嘉玲

2002《异度空间》林嘉欣

2000《烟飞烟灭》(导演、主演的公益电影)梅艳芳 莫文蔚 王力宏 梁咏琪 陈冠希 容祖儿 毛舜筠 叶靖岚

《恋战冲绳》王菲 梁家辉 谷德昭

《枪王》方中信 黄卓玲 陈法蓉

1999《红色恋人》梅婷 陶泽如

《星月童话》常盘贵子
《摄氏零度•春光再现》梁朝伟
《流星语》狄龙 琦琦 叶靖岚
《左右情缘》(音乐电影)张柏芝 邱淑贞
1998《九星报喜》黄百鸣 吴倩莲 钟镇涛 黎姿

《春光乍泄》何宝荣《安娜玛德莲娜》郭富城 陈慧琳 金城武 袁咏仪

《KO 雷霆一击》

1997《97家有喜事》(客串)周星驰 黄百鸣 吴镇宇

《春光乍泄》梁朝伟 张震

1996《新上海滩》刘德华 宁静 吴兴国

《风月》巩俐 何赛飞

《大三元》刘青云 袁咏仪

《色情男女》舒淇 莫文蔚

《金枝玉叶2》袁咏仪 曾志伟 梅艳芳 陈小春 刘嘉玲

1995《金玉满堂》袁咏仪 钟镇涛 罗家英 赵文卓

《夜半歌声》吴倩莲 黄磊

1994《大富之家》梁家辉 刘青云 袁咏仪 郑裕玲 毛舜筠 《金枝玉叶》袁咏仪 刘嘉玲 曾志伟 陈小春 周华健

《记得香蕉成熟时II初恋情人》(客串)曾志伟

《锦绣前程》梁家辉 关之琳 曾江 王敏德

《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梁家辉 梁朝伟 林青霞 张曼玉 钟镇涛 张学友 刘嘉玲 王祖贤 叶玉卿

《东邪西毒》梁家辉 梁朝伟 张学友 林青霞 张曼玉 杨采妮 刘嘉玲

1993《花田喜事》许冠杰 关之琳 毛舜筠 吴孟达 黄百鸣 吴君如

《霸王别姬》张丰毅 巩俐 葛优 英达 吴大维 吕齐 罗汉 尹治

《白发魔女传》林青霞

《白发魔女传2》林青霞

1992《家有喜事》周星驰 黄百鸣 张曼玉 吴君如 毛舜筠 李丽珍 关海山

《蓝江传之反飞组风云》向华强 周慧敏

1991《纵横四海》周润发 钟楚红 曾江 朱江 胡枫

《豪门夜宴》曾志伟 吴耀汉 郑裕玲 梁家辉 关之琳 洪金宝 张学友 周星驰 梁朝伟 许冠文 谭咏麟

1990《阿飞正传》(获香港金像奖影帝)张曼玉 刘嘉玲 刘德华 张学友 梁朝伟

1989《日落巴黎》(音乐电影)张曼玉 钟楚红

《新最佳拍档》许冠杰 麦嘉 利智

《倩女幽魂II》王祖贤 午马

1988《杀之恋》钟楚红

1987《英雄本色II》周润发 狄龙 石天

《倩女幽魂》王祖贤 午马

《胭脂扣》 梅艳芳 万梓良

《东邪西毒》欧阳锋1986《偶然》梅艳芳 叶童 王祖贤

《英雄本色》周润发 狄龙 李子雄 曾江

1985《为你钟情》李丽珍 柏安妮

《求爱反斗星》陈百祥 张艾嘉

《龙风智多星》林忆莲

1984《缘份》张曼玉 梅艳芳

《三文治》

《圣诞快乐》陈百强 李丽珍 麦嘉 徐小凤

1983《第一次》

《鼓手》郑旦瑞 周秀兰

1982《杨过与小龙女》翁静晶 林雪 谷峰

《烈火青春》汤镇业 叶童 夏文汐

《冲激21》钟保罗 露云娜 艾迪

《柠檬可乐》周秀兰 露云娜

1981《失业生》陈百强 钟保罗

1980《喝彩》陈百强

1978《红楼春上春》《狗咬狗骨》

电视剧作品

1985《武林世家》(饰-方浩天)

1984《侬本多情》(饰-詹时雨(james))

1982《凹凸神探》

1981《珠海枭雄》

《游侠张三丰》(饰-懿文太子朱标)

《对对糊》

《甜甜廿四味》

1980《浮生六劫》(饰-车穗生)

《大内群英续集》

《小小心愿》

1979《浣花洗剑录》(饰-方宝儿)

1978《鳄鱼泪》

《我家的女人》(饰-黄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