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语港片 » 对香港电影的看法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对香港电影的看法

发布时间: 2023-06-04 14:50:30

1. 对香港电影的感想800

1909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俄裔美国人宾杰门·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在香港摄制故事短片《偷烧鸭》,导演是香港人梁少坡,布拉斯基充当摄影师,演员有梁少坡、黄仲文及黎北海,全片皆在香港拍摄及香港人参与创作.另外还有另一部故事片就是是《庄子试妻》(1913年),此片由华美影片公司(Chinese American Film)出品。从此香港电影就产生了。
1930年代初期,有声电影开始流行,黎北海的中华于1933年先完成一部局部粤语对白电影《良心》(白玉堂、唐醒图),同年9月20日公映香港制作首部全粤语对白电影《傻仔洞房》(廖梦觉、杨倩侬)。
1934到1936年香港的电影制作公司数量倍增,以香港为基地大量拍摄粤语电影,成为香港电影的第一次繁荣期。
1940年-1960年代
战后,资金和人材不断从中国流入香港,令香港工业蓬勃发展,香港电影业也不例外。国共在1946年再开战(国共内战于日本侵华期间休战)和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获得胜利,都令资金和人才大量涌入香港.华语电影中心也因此南移至香港。另一方面,香港大量出口电影至东南亚国家(尤其是有大批中国侨民聚居的地方)和西方国家的唐人街(Bordwell,2000)。
随后香港电影双线发展:粤语电影和国语电影,由于当时香港电影配有英文字幕,是香港电影的发展更为快速。
盛世(1980年代早期-1990年代)
港产片于70年代播种,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早期丰收:广东话的获胜、新式的电影院誔生、东亚市场的超强地位、和西方对香港电影的关注。
新艺城与德宝的兴起
到了八十年代,邵氏渐渐退出电影制作。以九龙巴士雷氏家族为首的金公主影线,拉拢奋斗公司的黄百鸣、石天、麦嘉改组成新艺城公司,新艺城在1982年的最佳拍档大收旺场,击败了嘉禾的龙少爷,于是嘉禾领先的优势被新艺城所威胁。新艺城制作了最佳拍档系列、英雄本色系列等知名的电影。在整个八十年代风光一时。
香港电影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功夫,代表人物有成龙,李小龙,李连杰,喜剧:周星驰,曾志伟,文艺:张曼玉,张国荣,
国际市场
当时,香港电影工业是少数之一,在面对好莱坞日益壮大的全球影响力下仍然能够茁壮成长的。事实上,香港电影在香港及其邻近地区中拥有媲美好莱坞的支配地位。不论戏院还是影带店,像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韩国,这些地区的观众一向是香港电影的重要市场,而且现在香港电影比之前更受欢迎。台湾已成为起码其中一个如同本地般重要的香港电影市场;在90年代初,一度蓬勃发展起来的台湾电影工业,在香港进口电影突击猛攻之下,几近灭绝(Bordwell,2000)。在日本,他们的电影业已高度发展,资本亦比香港充裕,日本观众又酷爱美国电影,香港电影只得到较少立足点,即使如此,异常地,成龙在日本广受欢迎。
近乎偶然,建基于从70年代的功夫热得来的注意力,香港也能伸展更远,到达西方。香港电影在唐人街的电影院放映或在影带店租售,令到西方的电影文化人有机会接触香港电影,从而被当中的“异国情怀”吸引。在随后的时代逐渐浮出到更广大的大众文化之中。
年代中期至今,电影业处于危机中
在 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业由盛转衰,而且一直未能复苏。2003年是香港电影业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经济继续低迷之外,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又称非典型肺炎、非典、沙示、SARS)病毒爆发,使许多戏院空空如也,并令电影制作停顿四个月; 该年只共拍摄54部电影 (Li,2004)。香港的两位着名歌手兼演员──张国荣(46岁)和梅艳芳(40岁)──的死,对电影业更是雪上加霜。
着名的香港演员
张国荣,代表作:《英雄本色》、《倩女幽魂》、《胭脂扣》、《阿飞正传》《霸王别姬》、《东邪西毒》、《春光乍泄》
周星驰,代表作:《功夫》《喜剧之王》《大话西游》《九品芝麻官》《食神》
周润发,李小龙,成龙

2. 求一篇 对香港电影见解 的作文。。。

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故事。20多年来,这个约600万人居住的城市,一直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所制作的电影数量,几乎超越所有西方国家,输出电影之多,只仅次于美国。
只需稍为留意任何一种流行媒介,几乎都可发现影响西方文化最深的亚洲电影,就是香港电影。……好莱坞的习惯打法也因功夫片面目一新。李小龙象征了反叛青少年与民族自豪,成为超越时空的符号。 你知道吗?我已厌倦了别人老是问:“阁下是否要挑战好莱坞?”我真的觉得,我们有自己的一套,跟好莱坞的不一样,但却不比好莱坞差。 ——邵逸夫 如假包换的本土电影,但资源忽地极快流失;称雄本区数十年,却遇好莱坞霸权东渐节节败退;海外移民的精神食粮,却只存在于录影天地里。眼下也许要问:究竟香港算不算缔造了一种“全球性”电影? 单凭本土市场支持电影制作,能撑下去的国家没几个。电影要生存,要么像美国电影般搞出口,要么像欧洲般领取政府大笔资助。但不是拿下海外市场的,就可称做全球性电影;有了影带,任何影片其实都可轻易跨越国界。真正的全球性电影,不管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会在其影院银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用这个定义看,80~90年代的香港电影还未能称作全球性电影,欧洲任何一国的电影也不可以,因为五部欧洲片中,只一部可在国外曝光。惟一的全球性电影,来自美国。巨制如《天煞:地球反击战》(Independence Day,1996)及《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都成为国际影坛及媒体的盛事。中型制作的美国电视电影的配音版,皆充塞全球各地的电视荧光幕。廉价的美国动作片及恐怖片,填补从东欧到拉丁美洲,以至非洲等地在这方面的空隙。任何一家影带店都清楚显示,不管是《星球大战》(Star Wars)或是粗糙的低成本电影,只要是美国片,便人人都愿意掏腰包。 诚然,90年代香港影业出现危机以前,香港仅次于好莱坞,影片卖端口量一直居全球第二,惟两者相去仍远,港片几乎只输往东南亚市场,其1995年收益约1.3亿美元,美国片现时的环球总收益则超过50亿美元。而且,香港电影机构的规模,很难与北美、欧洲及日本等地的跨国企业相提并论。区内实力最雄厚的嘉禾,亦从未打入全球50大传媒机构之列。时代华纳、MCA环球、新力、Bertelsmann及迪斯尼等公司全部有国际融资,特别是银行投资,故可确保影片打进全球市场。香港电影制片则由小公司推动,影片都是部头制作居多。1995年港片总投资额为1.5亿美元,单是成龙一部电影已占去其中1200万。1998年夏天港片处于淡季时,一部好莱坞大片的经费,已与港片全年总投资额相抵。而且,港片在海外发行的规模,亦从来比不上日本动画此一最受欢迎的亚洲片种。东方的好莱坞不是香港,而依然是好莱坞。 山寨式作业的港片,确实一直欲打进西方市场。邵逸夫在60年代,一心想影片入选国际影展;不少香港电影公司,现在仍欲卖片到西方最赚钱的市场。然而,当地监制却要面对长期存在的种种困难。首先,欧洲及北美观众对亚洲电影兴趣不大,只偶然几部异国情调色彩浓烈之作,或主角没日本味的日本动画是例外。其次,好莱坞大公司在全球各地都设有发行部门,送交当地院商的影片供应源源不绝。其他国家的公司从来没有这类地方代理人,香港监制只能逐个国家卖端口,每回只可与当地发行商达成一次交易,且利润微薄。他们除东南亚及几处唐人街外,便没有自己的影院,因此无法让其制作在西方真正曝光。 香港在西方仅有过一次重大突破,而经济回报尽管可观,也只是昙花一现。邵氏也好,嘉禾也好,显然都没料到为本土与亚洲区观众度身订造的功夫片,可卖端口到全球各地。邵氏的《龙虎斗》(1970)开创功夫类型先河,但一直到1972年邹文怀挟着两出李小龙影片在戛纳电影市场曝光后,举世方大开眼界。两片卖端口成绩极佳,甚至打入中东市场。1972与1973年之交的冬季,邵氏制作《天下第一拳》(1972)在伦敦空前卖座。1973年上半年,7部功夫片在巴黎上映,26部在意大利曝光。1973年春,李小龙第二部作品《精武门》(1972)在伦敦打破票房纪录。及1973年年底,不少欧洲影院每周皆放映功夫片。 更重要的,是功夫片也打入利润最可观的庞大美国市场。与英国一样,美国最先引起哄动的功夫片是《天下第一拳》,该片于1973年3月公映,李小龙的作品很快随后推出。同年年终,在美发行的港片已多至38部,《综艺》杂志于1974年年底报道,港片在美总票房超过1100万美元。其实那时候,美国人对中国菜、中国宗教及武术的兴趣愈来愈大,电影观众对功夫片入侵,早有心理准备。李小龙当不成主角的电视连续剧《功夫》(Kung Fu)于1972年秋首播,一般美国人因此更熟悉这种异色的打斗风格。功夫片不像那电视连续剧,没带出以和为贵的信息,反而在《雌雄大盗》(Bonnie and Clyde,1967)、《流寇志》(The Wild Bunch,1969)及意大利式西部片出现后,银幕暴力升级,功夫片亦因而受惠。 然而,观众容易贪新忘旧,对功夫片亦会失去兴趣。好莱坞大公司最初也发行过几部入口功夫片,但数年过去,功夫片只能以贱价卖给边缘发行商,仅在白人都跑光的社区放映,靠亚裔、非裔及西班牙裔观众撑下去,直至80年代初影院生意给影带抢走为止。但无论如何,亚洲电影的确曾破天荒在美国众多影院放映,此情况并持续了差不多10年。

3.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看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和电视剧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刻,无论是男神周润发、喜剧之王周星驰,还是女神张曼玉林青霞等等,在那段岁月,香港电影圈涌现出了大批人才与无数经典影片。

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着名的香港电影研究专着《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讨论的香港电影绝大部分属于八、九十年代,绝非偶然。只有这个阶段的香港电影才是真正有关港人的身份、情感、记忆、经验、想象的投射,才是其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的形式风格最波澜壮阔的一次爆发历程。让无数港片迷无止境缅怀的香港电影黄金岁月正是于此开端。

美国知名诗人兼影评人 Geoffrey O'Brien 在 1992 年 9
月份的一期《纽约书评》上撰文称,“香港正在创造这个星球上最喧嚣最缺乏反省意识的电影”。这个概括大抵准确,法国电影评论圈自 1960 年代以降最重要的影评人
Serge
Daney,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喜欢香港电影。癫狂,火爆,感性,纵情,这些都是这个阶段香港电影最显见的性格特质。如果要找一位此阶段最具影响力、最能代表香港大众商业电影创作实力的导演,非徐克莫属。

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几大浪潮,徐克都是推动浪潮的关键人物。他是最早在香港电影界实践电影特效的人物(《蝶变》)。19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香港电影的两股重要浪潮,由《英雄本色》开启的英雄片浪潮、由《倩女幽魂》开创的人鬼片浪潮,徐克本人虽然不是这两部电影的导演,但项目的始作俑者都是他。

4. 从产业和文化输出两方面看,香港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如何

香港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算是可以。香港电影的存在,为中国的娱乐产业在国际上提高了很高的档次,但是它在我们普通群众的心中其实也是不可磨灭的记忆。记得小时候,并不是家家都有电视里的时代,于是我们就经常去邻居家或者村里面比较有钱的人家去看电影。甚至于有时候别人家的电视机还是黑白的,但是并不能磨灭我们的激情,也正是从那个时候结识了香港电影。

5. 对于香港电影的评价

我就在香港的电影是属于那种比较经典,然后比较捣蛋

6. 港片对你影响有多深

70后到90后观众对于香港的认识,大多是因为港剧与港片,从《霍元甲》到《神雕侠侣》,从《英雄本色》到《花样年华》,与此同时,周润发、梁朝伟、周星驰、张曼玉、张国荣、成龙、李连杰、刘德华、梅艳芳、张学友、王祖贤……一众港星也被内地观众所熟知。

“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这句港剧里的台词打动了非常多的内地观众——香港文化影响了几代少年,而这也间接影响着我们的未来。与其说港片、港剧作为一种文化潮流曾占据着华语文化的绝对主导权,不如说这些文化无形之中已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填充他们的少年时代,改变了他们的观念,让他们通过香港这枚世界之眼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7. 现在的香港电影越来越差,为什么

只能说世道变了,没办法的事情。
香港电影业起飞其实来自于六七十年代,港英政府刚刚经历完社会动荡,然后找专家弄了一个报告,发现主要是青年人有不满,没办法赚钱也没缺乏上升机会,因此在香港大肆开辟娱乐事业,青年不是很多想法、创作么?因此后来香港政府发了3个免费电视牌照,培养从演员到编剧再到工程、道具等人才,当年培养了人才,后来再大力发展电影事业,在政策上予以配合,开绿灯,以前在没有电视录像机之前,每逢一些好看的电视剧,真的可以做到“万人空巷”,整条街都没有人,跑回去看电视的景象。加上香港其实跟英国制度差不多,有分级制度,很多题材都可以拍,甚至英女王都可以拿来作为题材,比方说最佳拍档系列,从英女王到美国总统,其实香港电影业曾经一度辉煌。
但是进入90年代,由于VCD技术的成熟,各种盗版横行,直接打击票房收入,电影本来就是有种半赌博性质的投资,不一定能收回成本,而后面加上盗版,虽然警方极力打击盗版,但是做盗版的人还是非常多,从街边小贩再到无人看管的店面(逃避打击,店里没人,就算警察去了也因为抓不到人,顶多充公盗版影碟,盗版影碟成本几块钱一张,当年香港人收入可以过万,无人盗版影碟店附近都有人把守,看谁没给钱,如果直接拿没给钱就走出去就会被人找麻烦)。而后来加上网络的普及,别说正版影碟,就算盗版影碟都没有生存的空间,大家都在网上下载影片,后来虽然立法管理了,但是也只是抓了几个上传最多最肆无忌惮的,然后后面就没再抓,因为确实人太多,比方说BT下载,下载的时候,下载者也会上传影片,一部影片可能会有几万甚至几十万香港人在下载并且上传,香港法律规定只要涉及到上传未经授权的影片都是违法的,但是确实人太多,不好搞,后来也只是抓那些特别严重的,上传特别多甚至盈利的人。。。
其实最主要还有香港经历过几次金融危机,经济转型,很多老板转去投资房地产、还有游客生意等等,舍得投资拍电影的人真的不多,加上大环境其实已经变了,整个娱乐事业,以前的电视业,如亚视,都支持不住,被收回牌照,退出免费电视广播的行列(不过最近又在网络重新开台回归),现在虽然有3个免费电视牌照,但是市场大环境其实变化很大了,比方说电视台拍摄电视剧也要考虑到将来更内地视频网站合作,题材也要根据内地规定作出调整,而且大陆市场比香港市场大多了,很多明星坦言在香港当一线明星的收入还不如内地三四线明星的收入,因此很多人才纷纷都到了大陆进行发展了。不过香港电影业还是存在的,毕竟是创意工业,拍摄的题材也是多种多样的,只不过由于确实大环境改变了,才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
毕竟现在娱乐方式太多,比方说网络电视、视频网站等,急速转变,传统娱乐如电视、电影、电台行业的发展已经不同以前了,所以变化还是很大的,毕竟娱乐事业归根到底还是要赚钱的,因此越来越多明星、编剧等人才回去大陆发展。甚至说香港有一些电影早在10年前就不在电影院上映,改在网络上映了,总的来说处在一个电子化的大时代,一切都在变化。

8. 在之前香港电影十分火爆,最近是香港电影没落了吗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香港电影的没落,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人才缺失,还有剧情有点脱离。大家在之前,也知道香港电影的火爆程度,但是最近香港电影的衰落,也是不知道事实。大家去年看的几部香港电影,虽然演职人员可以相当强大,但是平淡的市场,较低的评价,大家又是对香港电影的唏嘘。

感觉现在的香港市场还是那些陈词滥调,很单一。想在市场中存活,必须多元化。大家也知道我们现在我们中国能够高速发展,其原因还不是多元化发展吗。最有代表的就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没有什么活力,死气沉沉,还不就是没有和外国好好的沟通学习吗。香港电影的衰落,其实就是香港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不知道大家还有什么看法,我们一块总结

9. 香港电影没落了吗原因是什么

香港电影兴起于70年代,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在当时世界电影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世界电影只要看两极,一个是代表西方的好莱坞,另一个就是代表东方的香港。

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就开始衰落了,从之前年产量几百部影片,到后来的不足50部,一下子从天堂回到石器时代,纵观个中原因复杂。有人说是回归后才导致港产片衰落的,个人认为港片衰落与香港回归中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回归后香港文化与教育各方面都没受到大陆多少影响,看看如今的“港”就知道了。

在当时,97年的亚太金融风暴重创香港,电影行业受此影响也极大,但这也不能是衰落的主因。可以用事例看到,韩国电影娱乐业与印度电影的崛起正在之个时期前后,难道韩国与印度没受当时金融风暴影响吗?其实韩国当时所受的创伤比香港更重,这个时期韩国电影娱乐能崛起正是由于有政府的大力推动与支持,香港电影衰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香港当局的政策太宽松了,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没有重视电影行业的转型与引导,最终没有跟上时代变化而衰落。

在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到了题材枯竭综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龙等名人名着,黄赌黑等等都被拍了个遍,自然题材与新意就会越来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风暴的重创,投资人拍电影没人看,然后没人看电影投资就会变少,恶性循环,这个时候政策都没有去引导创新,还是一味在“炒冷饭",那自然就是由市场与资金去决定香港电影的兴衰了,不过可惜的是香港电影辉煌从此不再了。

当一个人在生病初时没有得到重视与治疗,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义不大了,香港电影就是这这样一个真实写照。

若问香港电影何时雄风再起?那就要它投胎重头来过了,在当时成龙周润发等明星的当打之年都没有续写辉煌成功,如今若再论,何其之难?人才断档就是最大的短板,连香港TVB这家“明星大学”如今都揭不锅了,港片复兴,路漫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