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语港片 » 香港电影艺术学会会长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电影艺术学会会长

发布时间: 2023-05-23 03:21:14

‘壹’ 梅艳芳去世时有哪位大官出现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董建华:梅艳芳极富创意和毅力,凭借自己的努力将事业带上高峰,是香港成功的典型例子。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副主任 李刚:梅艳芳长期致力于香港演艺事业,屡创佳绩,誉满乐坛,并热心参与香港及内地的慈善公益活动,贡献良多。
香港特别行政区广播处处长 张敏仪:梅艳芳是真配饥饥正的香港传奇,有情有义,有始有终,她把最美丽的一面留给世人。短短四十年的人生路上有许多波折、失意,但她最终成为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演艺人协会会长。她为争取公平、公义,亦不在乎付出代价。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立法会委员 霍震霆:梅艳芳热爱事业、关爱社群,为公益、为公义,勇进向前,以演艺界殿堂天后之尊,关怀扶持后进、积极推动香港演艺事业发展,殊堪敬仰!
中国国家广电总局港澳台办公室:我们不会忘记梅艳芳女士对香港与内地影视交流合作所付培返出的努力。希望贵我双方继续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为中国影视节目走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我们相信,这是对梅艳芳女士最好的怀念。
中国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我们怀念梅艳芳女士在影视歌坛留下的音容笑貌和卓越贡献。愿我们携手努力,为共同振兴中华民族的电影事业做出贡献。
中国唱片总公司:梅艳芳是华人世界杰出的表演艺术肢旅家,为华人乐坛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她的辞世是华人音乐界的巨大损失。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惊悉梅艳芳会长逝世,心情极其沉痛,特致函哀吊。
中国电影家协会:梅艳芳为香港的电影事业和香港与内地的电影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一颗灿烂明星的殒落,让世人无限哀悼,梅艳芳女士在影坛歌坛创立的优异业绩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她充满活力的生活勇气和战胜病痛的顽强精神令人万分敬佩。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梅艳芳用大气与豪情演绎出许多凄美动人的故事,留下永存的形象;她凭借天分和勤奋确立了华人艺术舞台上的不朽地位,她是真正的明星。

‘贰’ “霞玉芳红”只属于我80后的女神, 现在的小年轻根本不懂。。

曾有人用“霞玉芳红”(林青霞、张曼玉、梅艳芳和钟楚红)来形容80年代到90年代初香港电影最具代表的女演员。她们也是当时四位如日中天的女明星。当年的霞玉芳红在香港的电影黄金时期,真是使人回味的时期啊!她们代表了上个世纪香港那个辉煌、人才辈出的黄金电影年代。那时香港有很多有名的女明星,但只有她们四位能并称“霞玉芳红”,可见她们的实力与知名度有多大!

林青霞(1954年11月3日─),台湾电影演员,华语影坛最具传奇色彩的顶级巨星,是七十年代后期台湾最着名的文艺片巨星之一,曾被誉为东南亚第一美女,亦是当时台湾影坛的玉女掌门人。拍过一百多部电影,角色从青春玉女演到女侠,并且凭借《滚滚红尘》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八百壮士》获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1992年以《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中雌雄莫辨、亦男亦女的经典形象再造事业颠峰再攀事业高峰。
年代 奖项 1976 《八百壮士》获第二十二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1980 《碧血黄花》提名第十虚伍七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1982 《慧眼识英雄》提名第十九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1984 《新蜀山剑侠》提名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1986 《警察故事》提名第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1990 《滚滚红尘》第二十七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1992 《暗恋桃花源》提名第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1993 第四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特别贡献大奖 《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提名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绝代双骄》提名第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2004 第一届香港星光大道表彰人员 2010 《东邪西毒终极版》提名第二届中国电影铁像奖最佳女配角奖
钟楚红(1960年2月6日-),香港电影演员,80年代香港影坛首席巨星之一。香港小姐出身,一直致力于环保事业。天生丽质,带有一种纯朴天然气息,其表演自然流露,在多部电影中都散发出迷人魅力。一头卷曲的头发充满风情的妩媚,再加上一张美丽动人的脸和真诚、低调、不争名利的个性,80年代华人世界公认的“性感女神”。台湾地区“十大性感女人”之首。代表作品有《纵横四海》、《秋天的童话》、《刀马旦》等。

1984年:凭《男与女》夺差扰或得第二十九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

1987年:凭《秋天的童话》夺得第三十二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

1983年:凭《薄荷咖啡》提名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1984年:凭《男与女》提名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1984年:凭《男与女》提名第二十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1987年:凭《秋天的童话》提名第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1988年:凭《秋天的童话》提名第二十四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1989年:凭《伴我闯天涯》提名第二十五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梅艳芳(1963年10月10日—2003年12月30日),生于香港,少时家境拮据,四岁半已登台演出,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大中华地区歌坛和影李禅坛巨星,香港演艺人协会的创办人之一及首位女会长。梅艳芳以醇厚低沉的嗓音和华丽多变的形象着称,曾引领粤港地区的时代潮流,是港乐最高荣誉“金针奖”和“中国金唱片奖艺术成就奖”的最年轻得主,至今保持着华语女歌手全球演唱会场次最高纪录。梅艳芳同样蜚声影坛,荣获过两岸三地的影后,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她一生致力公益慈善,推进大中华演艺事业的交流合作,被誉为“香港的女儿”。
奖项 名称 荣誉 作品名称/年代 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女主角 获奖 《胭脂扣》(1989) 提名 《何日君再来》(1992)《审死官》(1993)《红番区》(1996)《男人四十》(2002)

最佳女配角 获奖 《缘分》(1984)《半生缘》(1998)
最佳电影歌曲 获奖 《胭脂扣》同名主题曲《双镯》主题曲《似是故人来》《现代豪侠传》主题曲《女人心》
提名 《缘分》同名主题曲《似水流年》同名主题曲《何日君再来》主题曲《何日》《东方三侠》主题曲《莫问一生》《金枝玉叶2》主题曲《有心人》

台湾电影金马奖 最佳女主角 获奖 《胭脂扣》(1987) 提名 《何日君再来》(1991)《慌心假期》(2001)《男人四十》(2002)

最佳电影歌曲 获奖 《何日君再来》主题曲《何日》
香港金紫荆奖 最佳女主角 提名 《慌心假期》(2002) 最佳女配角 获奖 《半生缘》(1999)
东京国际电影节 最佳女演员 提名 《何日君再来》(1991) 亚太影展 最佳女主角 获奖 《胭脂扣》(1989) 台湾金龙奖 最佳女主角 获奖 《胭脂扣》(1989) 中国长春电影节 最佳女主角 获奖 《男人四十》(2002)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最佳女主角 获奖 《男人四十》(2002)
张曼玉(1964年9月20日-),着名国际影星,国家一级演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大使,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张曼玉是中国影史上首位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佳演员,是目前唯一问鼎三大国际电影节双料影后的亚洲演员,曾担任全部三大国际电影节评委,并以十一个国际电影节的个人荣誉、五座金像影后、四座金马影后及十余项其他演员荣誉保持华人演员奖项最高纪录。其主演的影片共获二十余个最佳电影奖,保持金像奖和金马奖获奖记录,当中一部提名奥斯卡奖和金球奖,五部提名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张曼玉被众多明星视为偶像,也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电影女神”。
年份 获奖作品 获奖内容 电影艺术杰出成就荣誉

2004 无 第24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表演成就奖” 2005 无 第28届美国亚裔国际电影节“演艺成就奖” 2005 无 第2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电影艺术杰出贡献奖” 2005 无 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评入“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 2005 无 个人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国家一级演员” 2007 无 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 电影展映致敬荣誉

1999 无 丹麦国际电影节“张曼玉电影展映” 2002 无 南特三大洲电影节“张曼玉电影展映” 2007 无 英国中国电影节“张曼玉电影展映” 2010 无 法国图卢兹电影资料馆“张曼玉电影展映” 2010 无 澳大利亚墨尔本电影资料馆“张曼玉电影展映” 国际电影节影后

1990 《爱在别乡的季节》 第08届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1992 《阮玲玉》 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1992 《阮玲玉》 第28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1996 《甜蜜蜜》 德国巴伐利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2001 《花样年华》 第22届南非德班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2004 《清洁》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2004 《英雄》 第30届美国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第三位) 2005 《清洁》 第31届美国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第二位) 亚太地区影后

1993 《阮玲玉》 第03届日本影评人大奖最佳女主角 1997 《甜蜜蜜》 第42届亚太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2001 《花样年华》 第03届亚洲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 香港金像影后

1990 《不脱袜的人》 第0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1993 《阮玲玉》 第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1997 《甜蜜蜜》 第1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1998 《宋家皇朝》 第1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2001 《花样年华》 第2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台湾金马影后

1989 《人在纽约》 第2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1990 《滚滚红尘》 第2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张曼玉唯一女配角奖) 1991 《阮玲玉》 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1997 《甜蜜蜜》 第3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2000 《花样年华》 第3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华语其他影后

1996 《甜蜜蜜》 第03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女主角 1997 《甜蜜蜜》 第02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女主角 2001 《花样年华》 第01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女主角 大众/媒体/电影团体评选荣誉

1991 无 香港艺术家年奖“电影家年奖” 2005 无 香港民众票选“中国电影百年我最喜爱女演员” 2005 无 二十年(1985-2005)香港女演员累计票房第二位 2006 《花样年华》 Oscar Watch评选影史百大最佳表演第29位 2007 《花样年华》 “香港特区十周年电影选举”最佳女主角 2007 《清洁》 美国《纽约时报》“2006年度世界影坛22位伟大的表演者” 其他重要影后提名

1989 《旺角卡门》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1991 《爱在别乡的季节》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1992 《新龙门客栈》 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1993 《新龙门客栈》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该届凭另部作品《阮玲玉》获最佳女主角) 2000 《花样年华》 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提名 2002 《花样年华》 美国Chlotrudis Awards最佳女演员提名 2003 《英雄》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2005 《清洁》 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法国电影最高奖,被称为“法国奥斯卡”) 2007 《清洁》 美国Chlotrudis Awards最佳女演员提名
这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女神代言人啊。

‘叁’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会员

罗卡:资深电影文化工作者。曾任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专题策划。
罗维明:多媒介创作人。前任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电视台编导、《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着有影评集《电影神话》、《电影文章》等。
李焯桃:影评人,现任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艺术总监。曾任《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历任柏林影展、温哥华、鹿特丹及釜山电影节,以至台北金马奖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审。着有《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笔记》、《观逆集》、《淋漓影像馆》等影评结集共八册。近年编有《香港电影七九─八九》、《香港电影王国─娱乐的艺术》及《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特刊等。
黎肖娴:纽约大学电影研究系博士候选人。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助理教授。
黄爱玲:电影文化人。曾编《诗人导演 ─ 费穆》及出版文集《戏缘》。现为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 林锦波:曾任《PC home》副出版人及总编辑、《电影双周刊》、《越界》、《东周刊》编辑,、S-team Proction 出版总监及《星岛日报》采访主任。从事电影及科网评论工作。现任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董事及理事。
黄淑娴:曾任香港电影资料馆编辑部主管,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现为日本东京大学中文系访问研究员。着有《女性书写_电影与文学》。
列孚:香港资深影评人。曾任《南国电影》编辑;《中外影画》半月刊创办人兼总编辑;《影艺》半月刊总编辑。着有《指点十年》及《中国大陆电影综评》。
舒明:在1965年开始发表影评,对欧洲电影和亚洲电影特别关注。着有《日本电影风貌》(台北,联合文学,1995)、《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2007)。
张建德:影评人及作家,着有英国电影协会出版之《香港电影─额外的层面》一书,曾为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英文编辑。
朗天:曾任职报馆,现为评论及创作人,文化策划。着作有《基督教之贫乏》、《人喜欢被骗》、《后虚无年代》、《后九七与香港电影》等。主编作品有2000年、2002年及2003年《香港电影回顾》。现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蒲锋:影评人,前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曾在《星岛晚报》、《现代日报》、《星岛日报》、《经济日报》、《快报》、《明报》及《电影双周刊》发表影评。现为《信报》撰写影评专栏。曾主编《1997香港电影回顾》及《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及为《世纪回眸 ─ 中华电影经典展》中文编辑。
庞奴:原名李照兴,曾任报章编辑、记者、香港国际电影节编辑。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传播艺术系毕业。擅写电影评论、城市现象及流行文化等各种文化观察。主编作品包括《香港101》、《裙情汹涌》、《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及《上海101》。个人作品有《男人那东西》、《香港酷酷》及《香港后摩登》。
张伟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现届副会长,自称电影作者,由评论至剧本,着有《低空飞行》。1997年开始独立电影创作,导演作品包括《月未老》(1997)、《惑星轨迹》(2000)及《太阳无知》﹙2003﹚。
小敏: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中、英文编辑。于《明报》、《信报》、《星岛日报》、《联合报》、《Cosmopolitan》等媒介撰写和电影有关的文章,并于《黄巴士》发表短篇故事。编剧作品包括香港电台的《寻人记》(1995)、《纳清风》(1996)、《我家猫儿 — 龙猫是不是猫?》(1996) 、《身壮力健》(1997)、《肥May 正传》(1998)及《波记开锁》(2000)。文字作品有《我的猫故事》(2003)。于2003年创办书节及传讯活动公司蓝蓝的天。 赵嘉薇:曾任百老汇电影中心助理总监、香港国际电影节出版统筹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经理兼理事。现于香港电影数据馆担任编辑。
何思颖:往返于香港及德州侯斯顿的作家。曾任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英文编辑。现任香港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林超荣:现任自由撰稿人、香港电台《头条新闻》节目主持及电影编剧。曾任无线电视高级编剧,后来加入亚洲电视担任编剧审阅,其后晋升为电视监制。小说着作包括《男人的做和女人的爱》、《笑里情怀总是痴》、《头条新闻小小说》及《人细鬼大》。
凤毛:原名张凤麟,毕业于中文大学及研究院课程,后远赴法国索邦大学完成博士预备课程。为香港大学比较 文学系 博士。现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课程包括:中国艺术及设计、电影等。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及香港影评人协会会员,影评散见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网页,及大专院校出版的电影论文集。
宾尼:原名李耀荣,毕业于岭南大学中文系,后负笈英国史坦福郡大学进修,为传媒及文化研究硕士。曾出任TVB“娱乐 + 生活文化”副总编辑,现为杂志编辑、自由写作人,文章散见于学会网页及报章杂志,并参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多部电影书籍的文章撰写,个人着作有《The Y2K Hero – Bruce Lee》(2001)。
皮亚:独立电影人,明报电影版策划。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曾赴纽约大学进修电影制作,导演作品有《人造色素》(2002)及《我是猫》(2004)。编剧作品有《17岁的夏天》(2005),《人在江湖》(2006),《阿飞》(2006)。 潘国灵:文学作家、文化评论人,大学兼任讲师。文章发表于中港台媒体如广州《城市画报》、《深圳商报》、台北《诚品好读》、《明报》、《经济日报》、《号外》等报章杂志。主编《银河映像,难以想象》、《王家卫的映画世界》,个人作品有小说集《失落园》、《病忘书》、《伤城记》、城市论集《城市学》等。曾获第七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推荐奖、中文文学创作奖季军及优异奖、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等奖项。曾担任青年文学奖评判、香港电影金像奖专业评审、国际影评人联盟奖(FIPRESCI)评审等。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理事、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
登徒:原名单志民。影评散见于《越界》、《信报》、《电影双周刊》、《经济日报》、《明报周刊》。现为《经济日报》副刊电影版编辑,并为香港电台主持影评节目。曾主编《1996香港电影回顾》,又代表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负责“CIA 三面睇”放映研讨节目。
汤祯兆:香港影评人及作家,专注于电影及日本研究。近着有日本电影研究《讲演日本映画》(2003)、香港文化论集《杂踏香港》(2004)及日本AV研究《AV现场》(2005)。香港电影研究《香港电影血与骨》(2006)。 冯若芷:多伦多大学毕业,主修电影研究。曾任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助理编辑,以及商业电台《好声好戏》电影节目主持人。现为专业翻译及影评人。
徐宽: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曾任职亚洲电视国际台,香港电讯互动电视及电讯盈科内容策划。现任职寰亚电影制作部。
黄志辉: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独立录像艺术及视觉艺术创作人,录像太奇创会成员。曾任《越界》杂志美术总监;设计及制作《低空飞行》、《从新浪潮至后现代》及《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等书。
黄国兆:资深影评人,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王勋:现职编剧及影评人。生于香港,于九十年代开始撰写影评。曾任职记者以及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电影科助教,现为自由撰稿人。
刘兰:当过电影编剧,超过十年的周刊记者及编辑。影评主要见于《东周刊》,《东方新地》,及电影评论学会的年度文集。除了影评之外,还以不同笔名发表杂文,小说及儿童文学等。
叶月瑜: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助理教授,着有《歌声魅影─歌曲叙事与中文电影》。
刘曼久:曾任报章记者及电影网站主编,现从事影评、文字及影像创作。
游静: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学士、纽约社会研究新校大学媒体系硕士、伦敦大学皇家可罗威学院媒体艺术系博士。曾于加州圣地亚哥校址、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密西根大学、伦敦大学等任教,现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为“设计、文化与理论”课程统筹。同时身兼电影及录像导演、多媒体装置艺术家、散文作家及诗人,曾为纽约电视台编导及为香港电台电视部特约导演,执导剧情长片《好郁》于国际影展多次获得肯定。着有文化评论集《另起炉灶》,散文集《裙拉裤甩》,诗集《不可能的家》及电影剧本《好郁》。研究范围包括电影理论及创作、纪录片、小众传媒、酷儿理论、录像艺术及饮食文化等。2004年获洛克菲勒博士后人文学科奖金赴美进行研究。 陈嘉铭:做过廉价兼职讲师,教过电影、流行文化等学科。亦曾做过牛棚书院《E+E》杂志编务工作。作小说、栋笃笑、写影评、搞文化多年。小说作品包括《野心》(1998)、《去一个没有人的地方》(1998)、《积木小屋》(2001)及《无故远游》(2004)。个人栋笃笑作品有《失业人士请注意Dating the Unemployed》(2002)、《盲侠谈恋爱Loving Hong Kong, Being Blind》(2004)及《文化圈血泪史Ka Ming! Stand up! - Perhaps Culture》(2006)。文章多见于明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网页。现为澳洲墨尔本大学博士生,研究香港电影工业及夸国合拍电影;亦曾以《Getting lost, culture shock》为题,参加“零五年墨尔本国际喜剧节”栋笃笑比赛,从中观摩。
清心:影评人、自由写作人,从事广告及市务推广之文字创作。 影评及散文作品见于《都市日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出版刊物。
洛枫:原名陈少红,香港出生;一九八七年取得香港大学文学院学士,并于香港大学修读哲学硕士。一九九二年赴美国深造,先后取得美国南加州大学东方语言及文化学系文学硕士,及后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得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新穗》诗刊、《九分壹》诗刊编委、曾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兼任助理讲师,现任中文大学中国语文及文学系高级导师。是香港着名诗人、电影评论员,作品以诗、小说及评论为主,作品散见于香港的《香港文学》、《素叶文学》、《诗双月刊》、《星岛日报》、《星岛晚报》、《快报》、《越界》、《突破》;台湾的《蓝星诗刊》、《创世纪诗刊》、《中华日报》、《当代》、《华人文学杂志》,以及美国加州洛杉矶《世界日报》等。着作有《世纪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文化评论﹚、《盛世边缘》、《末代童话》(短篇小说)、《距离》(诗集)、《错失》(诗集)。评论文章收入于《香港文学探赏》、《香港现当代文学探研》、《文学与表演艺术》。学术的研究范围主要是香港的文化,包括诗、小说、电影、流行音乐等。
家明:原名冯家明,1995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大学时开始写影评,作品散见于《电影双周刊》、《信报》、《Amoeba》、《Homenet》、《Magpaper》、台湾的《光点电子报》及《开眼电影E周报》等,1993年至1997年在《年青人周报》撰写电影专栏。2001年起在青少年中心、百老汇电影中心、艺穗会、大专学院及香港演艺学院等主持电影讲座及短期电影课程,题材由电影历史、电影欣赏、类型电影及新媒体分析等。现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罗展凤: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专研电影音乐。电影音乐及电影专栏见于《看电影》(上海)、《深圳商报》(深圳),另散见于《电影欣赏》(台湾)、《中华读书报》(北京)及《香港经济日报》。着作有《映画X音乐》,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另附简体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现分别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及香港艺术学院。
吕永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哲学硕士研究生、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独立文学创作杂志《月台》编委。曾获中文文学创作奖、青年文学奖、大学文学奖、城市文学创作奖、浸会大学本科最佳成绩奖。
陈志华:自由写作人、出版团体“廿九几”成员、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曾获中文文学创作奖及青年文学奖。
萧恒:早年毕业于商业电台DJ训练班,其后获香港大学文学士(比较文学及翻译)及文学硕士(文学及文化研究)。曾任职港大,负责多个电影及文化活动的统筹与传讯工作; 2002-04年间于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出任电影组行政主任。现职网上影碟及唱片零售商高级编辑,编撰关于电影及音乐的文字,另偶有文章见于报章杂志。曾与人合着《沙巴翁的城市漫游》一书及主编《电影花火》文集。
翁子光:影评人,喜文字创作。文章偶见于《AM730》,及雅虎部落格“光明磊落”,现任东亚卫视电影评论节目“光影三人行”主持;编写及执导舞台剧,今年将推出剧作《三分颜色上大红》;参与影视制作,刚完成独立制作《爱欲之港》之故事本。

‘肆’ 赵薇泼粪事件,当时给赵薇泼粪的那个人坐牢了么法院怎么判的

没有坐牢。
从法律角度来说泼粪不用坐牢,没有造成实质型伤害,最多拘留7天。
赵薇没有追究那人的责任。

2001年12月28日晚,赵薇应邀参加湖南经济电视台举办的6周年台庆《情深深雨蒙蒙新年演唱会》,进行表演时遭一名男子“突袭”。在香港出版的一份发行量很大的杂志竟清楚刊登了“赵薇遭人泼污物”的照片。该杂祥早志最新梁宴弯一期还图文并茂地报道了“赵薇遭泼粪”的经过。报道说,当该男子走近赵薇时,突然用力推撞赵薇,赵薇实时倒地,该男子更拉扯赵薇的头发,并将预先用塑料瓶装的稀释大便泼向赵薇背部。
赵薇(Vicki),1976年3月12日生于安徽芜湖,中国大陆影视女演员、歌手、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
1998年凭借电视剧《还珠格格》成名,其后主演《情深深雨蒙蒙》、《京华烟云》等。2001年开始进军大银幕,相继主演《画皮》系列、《花木兰》、《love》、《情人结》等电影;2009年当选为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
1999年发行首张专辑,荣获2005年MTV亚洲大奖中国大陆地区最受欢迎歌手和2008年音乐风云榜年度最佳女歌手等奖项。2013年首次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成功斩获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和中美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14年获得第橡闷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随后获第3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2015年4月19日,获得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5月31日,获封第16届华鼎奖影后。
希望影迷们不要过分关注明星的私人生活而是要更加关注他们的作品

‘伍’ 张国荣资料

张国荣(1956年9月12日-2003年4月1日),籍贯广东梅县,生于香港,是一位在全球华人社会和亚洲地区有影响力的着名歌手、演员和音乐人,大中华地区乐坛和影坛巨星,演艺圈多面发展最成功的代表之一。他是1980年代华语乐坛的殿堂级歌手之一;1991年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1993年主演的 《霸王别姬》打破大陆文艺片在美国的票房纪录,他亦凭此片蜚声国际影坛,并获得日本影评人大奖最佳男主角奖;1999年获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他主演的电影名作有:《霸王别姬》、《阿飞正传》、《东邪西毒》、《倩女幽魂》、《胭脂扣》等。

中文名: 张国荣
外文名: Leslie Cheung
别名: 哥哥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香港九龙
出生日期: 1956年9月12日
逝世日期: 2003年4月1日
职业: 演员、歌手、音乐人
毕业院校: 英国里兹大学纺织管理系一年级
经纪公司: 环球唱片
代表作品: 《霸王别姬》《阿飞正传》《东邪西毒》《倩女幽魂》《胭脂扣》
主要成就: 当选CNN“全球五大指标音乐人”
CCTV-MTV音乐盛典亚洲最杰出艺人
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
中国原创音乐榜千禧全国成就大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日本影评人大奖最佳外语片男主角
东京电影评论家大奖最佳男主角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男主角
籍贯: 广东梅县
身高: 175cm
血型:: O 型
星座:: 处女座
爱好:: 绘画、看电影、听音乐、看书

张国荣籍贯广东梅县,是一位在全球华人社会和亚洲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演艺人士,华人演艺圈多面发展最成功的代表之一。 作为歌手,他是粤语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香港乐坛享有崇高地位。1977年他获得“亚洲业余歌手大赛”亚军并由此进入歌坛。1983年推出唱片《风继续吹》,与唱片同名的粤语主打歌成为他历来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1984年他的一曲《Monica》唱至街知巷闻,《Monica》也成为香港流行乐坛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 。1987年他的大碟 《Summer Romane 》销量突破七白金, 成为当年IFPI 唱片销量冠军;此后他的唱片屡屡斩获白金销量的佳绩,专辑《宠爱》全亚洲年度销量突破200万张,香港本地销量超过六白金洞键,被业界称为“救市之作”。他是20世纪80年代香港乐坛的天皇巨星,这段时期他囊括了香港乐坛的多项大奖,是首位连续两年同时获得“叱咤乐坛男歌手金奖”和“最受欢迎男歌手”两项大奖的香港歌手。1999年他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此外中国原创音乐奖、十大中文金曲奖、十大劲歌金曲奖均曾颁发他终身成就奖或者荣誉大奖。 2000年,CCTV-MTV音乐盛典颁发他“亚洲最杰出艺人奖”;2003年,华语流行乐传媒大奖追颁张国荣“终身成就奖 ”,以表彰他对华语流行音乐的杰出贡献。 截止2001年,他已举办了近300场世界巡回演唱会,是第一位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连开两场演唱会的华人歌手。 作为音乐人,他作词、作曲四十余首,曾经连续两届担任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的“音乐大使”。他谱写的歌曲先后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十大中文金曲奖”、“十大劲歌金曲奖”、“中国原创音乐榜金曲奖”等多项大奖,并且5次获得金像奖和金马奖的最佳原创歌曲奖提名;1988年由他亲自作曲的《沉默是金》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名曲。他担任监制的唱片获得过香港乐坛唱片类的多项大奖;他担任艺术总监的演唱会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价为“Top in Passion and Fashion ”;他导演的MTV、音乐电影和公益短片都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 作为演员,他是华语影坛巨星。从影24年来他一共出演了56部电影,香港本端口票房总成绩达7.76亿港币,票房号召力居影坛前列。他个人以精湛的演技,先后获游铅得包括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日本影评人大奖在内的十八个影帝纳磨巧提名,当选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男主角、日本影评人大奖最佳男主角、东京电影评论家大奖最佳男主角。他曾荣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贡献奖,并且受邀担任柏林国际电影节 和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为繁荣香港影业、弘扬中国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主演的电影曾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费比西奖和中国两岸三地多个电影节的最佳电影奖。2004年,他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追颁的“演艺光辉永恒大奖”,同年留名香港尖沙咀“星光大道”。2005年,金像奖协会评选了“中国电影百年百部最佳华语片”,他主演的电影有八部,入选作品数量居华人演员之冠;同年,他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行列。 2005年,国际着名杂志《时代周刊》评选了“全球史上百部最佳电影”,他主演的影片《霸王别姬》亦位列其中。 张国荣的影响力不仅广及两岸三地,在亚洲地区他亦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亚洲顶级巨星。 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在韩国就一直有着超高人气,是韩国最受欢迎的国外明星之一。他是第一位享誉韩国乐坛的华人歌手:1987年,他的专辑《爱慕》在韩国空前大卖30万张,创造了华语唱片在韩国的销量纪录。1989年,由他亲自填词的单曲《To You》成为韩国家喻户晓的歌曲,并荣登当地流行音乐榜,其他的歌曲如《当年情》、《倩女幽魂》也得到很多韩国人的欣赏。1995年他发行的专辑《宠爱》在韩国取得了惊人的销量;专辑中的歌曲《A Thousand Dreams Of 》在韩国大受欢迎,并一度攀升至韩国流行歌曲排行榜榜首位置。电影方面,他首先以影片《倩女幽魂》打入韩国市场,并于1989年同时当选韩国最受欢迎外国歌星、影星第一位;而后来的一部国际大片《霸王别姬》则令他当选1994年韩国最受欢迎外国影星第一位。2003年,韩国电影频道OCN联同21家电影网合作举办“百大影星”评选,张国荣排海外影星第一位。2009年,韩国首尔举办了以“张国荣”名字命名的电影节以示纪念。 他是第一位获得“日本影评人大奖最佳男主角”的华人男演员,并于1993年受邀担任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他曾在日本举办20场个人演唱会,创造了华人男歌手在日本开演唱会的场次纪录 ;1994年他主演的电影《霸王别姬》在日本公映时反响强烈,曾在东京创下连续放映43周的奇迹。 1996年他获得日本着名杂志《ASIA POP》颁发的“人气最旺”、“最佳艺人”两项大奖。1998年他成为有日本“时代杂志”之称的着名新闻周刊《AERA》的封面人物。2001年,他获得日本拥有最多会员的亚洲电影影迷会“Cine City”评选的“最佳男演员奖”,该奖项举办11年,张国荣就有十年夺冠。2006年,日本国营电视台NHK举办“你最喜爱的演员”评选,张国荣被选为“国际十佳男演员”,是唯一上榜的华人男演员。 他在欧美地区也具有一定知名度:1987年即在美国大西洋城、芝加哥、洛杉机等地举行“美加不眠演唱会”。1994年他主演的电影《霸王别姬》获得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并打破大陆文艺片在美国的票房纪录,他亦凭此片蜚声国际影坛。1998年他受邀担任柏林国际影展评委,是第一位担任该影展评委的华人男演员。2010年,美国知名传媒CNN评选“史上最伟大的二十五位亚洲演员”,张国荣位列其中;同年CNN举办“过去五十年闻名全球的五大指标音乐人”评选,张国荣是唯一上榜的亚洲歌手。
张国荣生前一直热心于公益慈善事业,总是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即使生日都让来客将礼物折成现金捐助给慈善机构。他逝世前的最后一天,原本是约定为香港护苗基金拍摄公益宣传片。他为人低调,许许多多做过的善事只是悄悄进行,不愿意因媒体的大肆渲染而使其变味 以下节选他所做众多善事中的极少部分:
1997年演唱会期间,张国荣首先捐款一百万港币给癌症基金,其后号召歌迷捐款。演唱会期间,一共募捐到八十余万善款,张国荣与朋友添上十余万,又凑足了一百万捐予癌症基金。 1998年生日时,有人欲送他生日礼物,哥哥说:“我不要生日礼物。”他将收到的一张十五万支票,转赠给“儿童癌病基金”。去年五月,哥哥还以私人名义捐出十万,令不少癌病儿童受惠。-《中国新闻网》
“护苗基金”是一个防止儿童受到性侵犯的民间组织,目前已经得到香港艺人的广泛资助,仅张国荣就将众人生日礼物置换的现金100万港币捐给了“护苗基金”。-《扬子晚报》
萧芳芳说:“哥哥对护苗的支持不遗余力,出力又出钱,又从不博宣传。护苗于六月十三日有个《我要高飞》电影筹款晚会,本来只是邀请哥哥出席,他得知是为护苗筹款,即自掏腰包买下一批门票。”-《明报》
除了热心于公益慈善事业,他亦鼎力支持香港电影。1999年为了给低迷的香港电影产业带来活力,由五位导演精英结成“创意联盟”,而张之亮导演的电影《流星语》亦是其中的重要活动。张之亮找了香港许多一线演员,惟有张国荣同意主演这部电影,并且象征性地只收取一元钱片酬。 2003年12月,“Redmission张国荣歌影迷国际联盟”成立,秉承张国荣的遗志,积极通过各种活动为慈善基金会募捐,同时也组织歌影迷向有需要的人或地区捐款。2005年印尼海啸Redmission号召张国荣歌影迷捐款,一个多星期内筹集善款46万港币。2006年张国荣50岁冥诞,Redmission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慈善义卖和拍卖,一天之内筹款近20万港币,全数捐于儿童癌病基金。

‘陆’ 梅艳芳资料

梅艳芳生于香港,祖籍广西合浦,少时家境拮据,四岁半已登台演出,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大中华地区歌坛和影坛巨星,香港演艺人协会主要创办人及首位女会长,在华人社会和亚洲地区具有影响力。她以醇厚低沉的嗓音和华丽多变的形象着称,引领粤港一个时代的潮流,是香港乐坛最年轻的终身成就奖得主,保持着华语女歌手全球演唱会场次最高纪录。梅艳芳同样获得过两岸三地的影后荣誉,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她一生致力公益慈善,被誉为“香港的女儿”。2011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举行“芳华绝代-梅艳芳珠宝手表珍藏”拍卖会。

中文名: 梅艳芳
外文名: Anita Mui,アニタ ·ムイ
别名: 何加男(干爹何冠昌所起)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香港
出生日期: 1963年10月10日 农历八月廿三日
逝世日期: 2003年12月30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
职业: 歌影表演艺术家、慈善家
主要成就: 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女歌手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最高荣誉金针奖
CCTV-MTV音乐盛典特殊贡献奖
主要成就: 中国金唱片奖评委会艺术成就奖
中国原创歌曲奖杰出贡献奖
全球华人个人演唱会最多女歌手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香港电影金像奖演绎光辉永恒大奖
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
乐坛称号: “百变天后”,“乐坛大姐大”
音乐代表作: 似水流年,似是故人来,女人花等
电影代表作: 胭脂扣,男人四十,半生缘等
个人基金: 四海一心慈善基金会

她风格多变,被大众称为“百变天后”;她台风大胆,被外媒赞为“东方麦当娜”;她侠骨仁心,被乐坛尊为“大姐大”;她爱岗敬业,被港人誉为“香港的女儿”。 梅艳芳, 第一位在音乐界和电影界都取得巨大成就的香港女艺 梅艳芳
人, 第一位获得中国国家级音乐艺术成就荣誉的香港歌手, 第一位出任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职位的女性, 音乐上, 她突破传统、大胆创新、风格多变、引领潮流, 至今保持华语女歌手全球演唱会场次最高纪录, 三十五岁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 四十岁获得中国国家级音乐致敬荣誉: ——中国金唱片奖“评委会艺术成就奖”, ——中国原创歌曲奖(政府奖)“杰出贡献奖”, 至今仍是香港乐坛最年轻的终身成就奖得主。 电影上, 她获得过大中华两岸三地的“影后”荣誉, 在二十年(1985-2005)香港电影票房中位列女演员第三位。 去世后获香港电影金像奖追颁“演绎光辉永恒大奖”, 被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评为“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 梅艳芳纵横歌坛、影坛二十余载,参与创立了香港演艺人协会,为演艺界培养了多位优秀歌手和演员。她曾带病发起演艺界抗击“非典”《1:99慈善演唱会》,在去世前一个月仍站在舞台上表演。她成立的《四海一心慈善基金会》至今运作,近二十年来为各地华人捐助大量善款。她为推进大中华演艺事业的交流合作不遗余力,曾多次率团赴京交流,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梅艳芳成长于贫苦的单亲家庭,历经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她依靠自身的不懈奋斗,从旧时期身份卑微的“歌女”成长为新时代引领潮流的“歌后”,在功成名就后能以爱心和责任心回馈社会。她一生追寻真爱,希望拥有完整的温馨家庭,却在自己人生的谢幕时刻,身披婚纱嫁给了舞台。“生于舞台,逝于舞台”,正诠释了梅艳芳短暂而又璀璨的一生。
梅艳芳,1963年10月10日出生于香港旺角,家中两兄一姐,她排行最小。梅艳芳的父亲
少年影像(20张)早逝,其母独力供养四名子女,家境十分窘困,全家仅靠母亲经营破旧的“锦霞”歌舞团维持生计。小小年纪的梅艳芳深受影响,加上本身具有音乐天分和表演欲望,四岁半便踏上舞台,与姐姐在香港荔园游乐场登台表演,从此与舞台结下不解之缘。 梅艳芳未曾正式拜师学艺,少时四处登台,打下扎实的演艺功底。对于此种表演生涯,她起初并未感到不妥,但随着年龄渐长,梅艳芳既要表演又要兼顾学业,十分不易。而令人向往的校园生活也没有给她带来欢乐。在那个年代,像她这样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并不被人们认同,相反,她会唱歌却遭到同学的耻笑,说她是个“歌女”,是个没出息的孩子。她曾回忆:“以前艺人不受尊重,被人们呼为‘歌女’、‘戏子’。在他们眼中‘歌女’是个不正经的行业,于是便阻止了同学与我来往,看着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自己永远是一个人,感觉十分孤单。”梅艳芳曾谈到,为赚钱养家,她丧失了宝贵的童年,少年时出入最多的地方并非学校,而是大小歌舞厅,有时甚至在街头献唱。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她坦言希望多读书,不用一颗小小心灵便担忧挨饿。 梅艳芳少年时期历经坎坷,姐妹两人表演常遭白眼和欺侮,时常忍冻挨饿。后来母亲的歌舞团遭遇火灾,欠了债款,梅艳芳便被迫辍学。然而坎坷的经历同样造就了梅艳芳侠义豪爽的性格和大气沧桑的气质,这段特殊的少年境遇深深影响了她日后的人生道路,并为其传奇一生埋下伏笔。
初出茅庐
1981年,香港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现改名全球华人新秀歌唱大赛)拉开帷幕,梅爱芳为自己和妹妹报了名,然而最终只有梅艳芳晋级决赛,姐姐便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她身上。 出道时的清纯形象
梅艳芳回忆当时的自己只想争取个好成绩,不让姐姐失望。1982年,她以一曲《风的季节》夺得大赛冠军,其低沉磁性的嗓音和沉稳大气的台风给评审留下深刻印象,着名作曲家黄沾给了满分,顾嘉辉则以艺术无满分为由硬扣一分,媒体报道“分数胜亚军几条街”。就这样,19岁的梅艳芳崭露头角,不久后便签约当时唱片业巨头华星唱片公司,推出了第一张专辑《心债》,正式踏入歌坛。 1983年,梅艳芳推出第二张唱片《赤色梅艳芳》,其中主打《赤的疑惑》一炮而红,唱片也拿下五白金销量。着名形象设计师刘培基为其精心打造的形象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令她丢掉了初出道时“徐小凤第二”之名。就这样,一代巨星冉冉升起,梅艳芳伴随着香港流行乐坛辉煌时期的到来而越发红火。
20世纪80年代,以粤语为主的香港本土音乐迎来黄金时期。梅艳芳在粤语歌坛的华丽盛世大红大紫,舞台形象从早期的一反传统到后期的高贵华丽,期间不断创新求变,凭借精湛的歌艺、多变的装束、夸张的浓妆和大胆的表演,引领粤港地区一个时代的潮流,开启了华语流行乐坛“百变形象”的先河。以往的华语乐坛,歌后以周璇、邓丽君等甜美细腻的风格为主流,梅艳芳的出现打破传统,凭一身时尚不羁的形象和大胆前卫的表演红遍香江。梅艳芳出现之后,歌手的表演不再限于“听”,而从此多了“看”。她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流行时代,虽基于粤语的地域性,梅艳芳的歌曲传唱度有所局限,却无可掩盖其独辟蹊径的卓越贡献,成为华语流行乐坛“包装时代”的先行者。 “梅艳芳是香港八十年代最红的女歌手,也是香港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她唱过《坏女孩》的叛逆,也唱过《似是故人来》的典雅;唱过《烈焰红唇》的性感,也唱过《梦里共醉》的传统。她的风格是中国与西洋的结合,仿佛香港这座城市的时代文化缩影。” 1983年,梅艳芳的音乐天赋开始得到认可,在当年的东京音乐节上获得亚洲特别奖,成为备受瞩目的乐坛新星。1984 年推出唱片《飞跃舞台》,与上张专辑相比,这张专辑少了份三十年代的哀怨而多了份八十代的时尚,鲜明的时代形象已然展现在初出茅庐的梅艳芳身上。1985 年推出唱片《似水流年》, “坏女孩”形象打破传统
服装设计师刘培基把梅艳芳包装成“男儿汉”,西装加上墨镜宽垫肩给人以豪迈的感觉,一举打破了传统女性的温婉形象,给大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主打歌《似水流年》由着名音乐家喜多郎作曲,是梅艳芳音乐生涯中最经典的粤语歌之一。 1985年推出的另一张唱片《坏女孩》则在业内外制造了异常轰动的话题,这是梅艳芳红透香江,奠定香港乐坛一姐地位的唱片,打破了当时香港唱片的销量记录。《坏女孩》一曲不仅歌词大胆,梅艳芳的表演和装扮也时尚前卫。挑战传统的尝试很快引致强烈反响,一度遭到电台的禁播。但是《坏女孩》在公众中却广受欢迎,一举拿下八白金销量,成为香港本地销量最高的唱片之一。可以说,《坏女孩》是第一首直接不避忌地描述女性情爱欲望的粤语流行曲,而梅艳芳任性不羁的叛逆造型和浓重的妆容,引领了当时粤港的潮流,自这一形象面世后,众多香港女孩都追逐模仿她的发型和有型有款的衣着。梅艳芳自此开始了自己的“百变舞台”生涯,同时也拉开了华语流行乐坛的百变序幕。 1985年12月,梅艳芳在香港红馆举行了首次个人演唱会《百变梅艳芳尽显光华演唱会》,连开十五场,打破了香港歌手首次个唱的场数记录,声势之盛一时无两。《坏女孩》之后百变系列正式登场,梅艳芳也逐渐显露出她具有无限可塑性的气质。如果说《坏女孩》还只是一个对情爱好奇的小女孩话,那么1986年推出的《妖女》,则让梅艳芳摇身一变成为感情世界的性感女郎。《坏女孩》和《妖女》是梅艳芳百变形象中的两个经典,随后的《似火探戈》、《烈焰红唇》、《淑女》、《梦姬》等前卫的女性形象,正是《坏女孩》和《妖女》的变奏和延续。这些打破传统的性感形象配合梅艳芳的表演天赋和富有磁性的嗓音,一反传统的时代潮流就此开启。 1986-1987年跨年,梅艳芳在香港红馆创下连开二十八场演唱会的纪录,赢得“梅廿八”的称号。1988年梅艳芳推出专辑《梦里共醉》,形象一改之前时尚性感造型,而是走三四十年代的复古路线。主打歌《梦里共醉》是由着名电影《末代皇帝》的主题曲填词而成,加上梅艳芳本身具有的传统艺人气质,令人在女中音的娓娓道来之间,仿佛置身昔日的十里洋场。同年,梅艳芳以唯一亚洲女歌手身份受邀至韩国汉城奥运会参加“奥运前奏大汇演”。1990 年梅艳芳在香港连开三十场个人演唱会,随之而来的“梅三十”称号将其事业推向一个巅峰。当时的香港乐坛正值辉煌时期,资深歌手云集,后辈新人迭出,竞争极其激烈,而梅艳芳却稳坐香港乐坛“最受欢迎女歌星”宝座五年之久(1985-1989)。此外,她在1987-1989连续三年于同一年夺得电影最佳女主角及音乐最受欢迎女歌星奖。80年代的她获奖无数,推出过多张白金唱片,开过多次世界巡回演唱会,更获得香港艺术家年奖“歌唱家奖”和香港八十年代“十大演艺红人”,使她成为那个时代无可替代的“天皇巨星”。 八十年代的梅艳芳开创了乐坛先河,她的舞台表演声色艺俱全,以独特的形象和挑战传统的音乐重新定义了华语流行曲,创造出一种前无古人的中国女性舞台形象。她的嗓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唱来带着独特的霸气;她的舞姿常是冶艳和性感的结合体,加上传统女艺人的风情,随时随地迸发出摄人魅力,“百变梅艳芳”的称呼也就此产生。 “梅艳芳的音乐里,不只是唱曲那么简单。她是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将自己的千愁万绪,将自己的爱恨,很真地披露在我们眼前。她在舞台上的即兴,可以看到她对音乐节拍的敏锐感以及她那份信心,她不同的舞姿可以看到她澎湃的想象力,她在舞台上付出的体力,亦都反映到她的生命力,梅艳芳就是舞台。”(音乐人伦永亮) 进入九十年代,由于从四岁半开始动荡的舞台生涯且乐坛新人辈出,梅艳芳决定退出竞夺音乐奖项,寻找自己安稳的生活。也许成长于单亲家庭,她的理想是如偶像山口百惠那样急流
生活照(20张)勇退,在事业成功之后追寻一个幸福的家庭。梅艳芳于1990年公开宣布退出竞夺音乐奖项(其后所获均为音乐致敬荣誉)。1991年初梅艳芳在推出自己的首张国语专辑《亲密爱人》后决定暂别舞台,并举行了“告别舞台演唱会”,共开30场,场场爆满,她与歌迷在这次演唱会中都显得难舍难离,场面非常感人。 然而三年时间匆匆而过,感情方面依然没有着落,梅艳芳这才恍然自己离不开舞台,最终敌不过热情的歌迷,于1994 年举行“感激歌迷演唱会”复出歌坛。虽然如此,她仍比以前低调了许多,谢绝了一切不必要的应酬。对于音乐和舞台表演她更加重视质量,继续寻求突破,并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公益慈善和栽培新人方面,对社会作出很大贡献。自90年代中期起,梅艳芳逐渐转战台湾及海外市场,推出了多张高质量国语专辑。 复出后的梅艳芳依然形象百变,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气质由最初的放荡不羁渐渐转为成熟高贵。不再领奖的梅艳芳更加注重唱片的质量。1994年,梅艳芳推出唱片《是这样的》,中性帅气的造型英气逼人,此时的她无论是事业成就还是个人气质,都展现出“乐坛大姐大”的风范。至此,梅艳芳过往专辑销量累计突破一千万张。此后,她又一连推出了《镜花水月》、《女人花》和《床前明月光》等专辑,形象依然突破多变,歌曲风格多样。其中《女人花》和《一生爱你千百回》等歌曲成为梅艳芳国语歌的经典代表。“中国风”歌曲《床前明月光》则是梅艳芳在新领域的一次尝试,配合其魅力四射的独舞演绎,充盈着浓厚的文艺气息。1998年梅艳芳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成为香港乐坛最年轻的终身成就奖得主。1999年初,梅艳芳受邀至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 “我领会到她的意思:就是死,她也情愿死在舞台上”(梅艳芳红馆绝唱音乐总监金广诚) 进入新世纪后,梅艳芳不再活跃一线,却更加积极致力于大中华演艺事业的
百变舞台形象(20张)交流合作以及提携后辈。2002年为纪念加盟乐坛二十周年,梅艳芳倾力制作音乐大碟《with》,当中收录她与十一位好友合唱的歌曲,专辑云集香港乐坛不同时代的当红歌星,演唱阵容空前豪华。同年举行纪念入行的世界巡回演唱会(极梦幻演唱会),由于当年内地解禁,梅艳芳提出在京沪两地开唱的请求,最终只获准上海一场,亦成为梅艳芳人生中唯一一场粤语地区以外的内地演唱会。 2003年初,外界不断传出梅艳芳身体欠恙的消息。出于各方考虑,梅艳芳于9月召开记者会公开承认患癌,并表示有信心战胜病魔,希望朋友和歌迷不要担心,同时坦言不会改变工作计划。同年11月,身患癌症的梅艳芳带病踏上红馆舞台,举行了人生最后的演唱会。谢幕一刻,她身披白色婚纱把自己嫁给了深爱的舞台。从五岁登台到人生谢幕,这个女子把自己大半辈子献给了音乐,她是真正属于舞台的百变女王。 2003年底梅艳芳获得两项中国歌坛的致敬荣誉,成为第一位获得中国国家级音乐艺术成就奖的香港歌手:中国金唱片奖“评委会艺术成就奖”和中国原创歌曲奖(政府奖)“杰出贡献奖”。2004年初,MTV亚洲大奖和音乐风云榜追颁梅艳芳致敬荣誉,赞扬了这位亚洲天后奉献音乐的一生。2009年经“世界纪录协会”评定,梅艳芳以全球个唱总计292场当选“全球华人个人演唱会最多女歌手”。
百变影后
曾有人用“霞玉芳红”(林青霞、张曼玉、梅艳芳和钟楚红)来形容80年代至90年代初香港电影最具代表的女演员。事实上,梅艳芳是歌手出身,最初演戏算作副业,然而初出茅庐的一部《缘分》即让她获得金像奖的最佳女配角,极大鼓舞了她闯荡影坛的信心。1988年,一部《胭脂扣》轰动香港,凭借此片梅艳芳一举拿下了金像奖、金马奖、金龙奖和亚太影展四料影后,确立了她在影坛的地位。当时梅艳芳在歌坛大红大紫,有着“百变天后”的称号,而在其荧幕旅途中,同样延续了“百变”的特色,拍戏涉足文艺、动作、喜剧等各类角色,且都拿捏得当,以自己独特的气质天赋,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形象,演技倍受肯定与赞赏。 文艺片——囊括三地影后 1988年电影《胭脂扣》轰动一时,该片在当届香港金像奖上拿到最佳影片、最
电影封面(20张)佳导演等六项大奖,至今被列为香港电影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之一。片中一段凄美的东方人鬼情未了令梅艳芳成为“四料影后”,角色“如花”也成为留名影史的经典人物。梅艳芳自此成为第一位既是“歌后”又是“影后”的香港女艺人,并逐渐成长为歌坛和影坛的双栖巨星。1990年电影《川岛芳子》公映,川岛芳子是近代中国充满争议的传奇人物,角色对演技考验极大,梅艳芳的表演神形具备,恰当地诠释了主角的特殊身份、传奇经历和复杂内心,虽然较《胭脂扣》的演绎略欠深度而未能获奖,却同样赢得不少好评。1991年梅艳芳凭借战争文艺片《何日君再来》提名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1997年出演电影《半生缘》,她在影片中把张爱玲笔下的顾曼璐演活,将其复杂的情感世界宣示人前又拿捏准确,在角色心境的刻画上丝丝入扣,出色的表演令其再度荣膺香港金像奖。2002年影片《男人四十》是梅艳芳人生的最后一部戏,她主演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妇,刻画了主角平淡而又细腻的内心。此时的梅艳芳对文艺片已驾轻就熟,一举摘得中国长春电影节的影后桂冠。 喜剧片——展现喜剧天分 电影《审死官》是梅艳芳的喜剧代表作,她与“无厘头”搞笑之王周星驰搭戏,表演丝毫不显逊色,其中经典对白和拿捏得当的动作神情更成为电影亮点,该片在1985-2005二十年香港电影票房中位列第七。此外,梅艳芳与周星驰的另一部喜剧片《逃学威龙III》以及同成龙的两部喜剧动作片《奇迹》和《醉拳II》均属电影佳作,梅艳芳在其中大展自己的搞笑天分,为电影增色不少。《醉拳II》更于2005年入选《时代》杂志“全球史上百部最佳电影”。2001年电影《钟无艳》是梅艳芳最后一部喜剧,她在片中破天荒反串男角,将昏庸好色的齐宣王演得活灵活现,并凭此片获得《明报周刊》演艺动力大奖的最突出女演员奖。 动作、武侠片——展现侠女本色 梅艳芳出演的动作片不在少数,加上天生的侠义性格,使得女侠一角更像是她的本色演出。从《东方三侠》中的女侠客“东东”到《新仙鹤神针》里仙风道骨的“白云飞”,从《英雄本色III》中大情大性的“周英杰”到《赤子威龙》里正义勇敢的女警“方逸华”,梅艳芳展示了属于女性的侠骨和勇敢,塑造了多个坚强干练的形象。着名导演杜琪峰曾这样回忆:“梅艳芳天生有侠气,她和杨紫琼、张曼玉演《东方三侠》时有个“甩斗篷”的镜头,梅艳芳那种侠气自然天成的感觉,就是比另外两人浓。” 主演电影票房情况: 2005年UA院线公布近二十年香港票房数据,梅艳芳位列香港女演员第三位。
电影剧照(20张)至2008年7月,在香港地区票房TOP50中,梅艳芳出演的电影有四部: 排位 电影 年份 主演 票房
4 红番区 1995 成龙、梅艳芳 $56,912,536
8 审死官 1992 周星驰、梅艳芳 $49,884,734
16 醉拳II 1994 成龙、梅艳芳 $40,971,484
45 奇迹 1989 成龙、梅艳芳 $34,036,029
主演电影获奖/提名情况: 梅艳芳从影二十载,拍戏四十余部,获得过众多电影奖项荣誉。2004年初,梅艳芳留名香港尖沙咀“星光大道”,并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追颁“演艺光辉永恒大奖”。2005年适逢中国电影百年华诞,梅艳芳因对电影贡献卓着,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梅艳芳在电影中也不乏唱歌跳舞的角色演出,诸如《奇迹》、《偶然》和《爱君如梦》等电影中的歌舞表演均是电影亮点。梅艳芳也经常为电影配唱主题曲,当中更有八首提名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 梅艳芳电影奖项一览表 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女主角 获奖 《胭脂扣》(1989)
提名 《何日君再来》(1992)
《审死官》(1993)
《红番区》(1996)
《男人四十》(2002)
最佳女配角 获奖 《缘分》(1984)
《半生缘》(1998)
最佳电影歌曲 获奖 《胭脂扣》同名主题曲
《双镯》主题曲《似是故人来》
《现代豪侠传》主题曲《女人心》
提名 《缘分》同名主题曲
《似水流年》同名主题曲
《何日君再来》主题曲《何日》
《东方三侠》主题曲《莫问一生》
《金枝玉叶2》主题曲《有心人》
台湾电影金马奖 最佳女主角 获奖 《胭脂扣》(1987)
提名 《何日君再来》(1991)
《慌心假期》(2001)
《男人四十》(2002)
最佳电影歌曲 获奖 《何日君再来》主题曲《何日》
香港金紫荆奖 最佳女主角 提名 《慌心假期》(2002)
最佳女配角 获奖 《半生缘》(1999)
东京国际电影节 最佳女演员 提名 《何日君再来》(1991)
亚太影展 最佳女主角 获奖 《胭脂扣》(1989)
台湾金龙奖 最佳女主角 获奖 《胭脂扣》(1989)
中国长春电影节 最佳女主角 获奖 《男人四十》(2002)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最佳女主角 获奖 《男人四十》(2002)

‘柒’ 陈宝国升职任表演学会会长,此前历任会长都有谁

历任会长都有葛优,唐国强,于洋,张瑞芳都是特别着名的演员,特别值得所有演员学习。

‘捌’ 苏厚霖是谁

苏厚霖是中国着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他于1915年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市,曾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和清华大学物理系。他毕业后,曾先后在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等多个高校担任教授和研究员,致力于物理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苏厚霖是我国物理学界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固体物理学、热学和统计物理学方面。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以及多部学术着作,包括《物理学原理》、《热学》等。他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物理学的发悔虚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我国在敬敬物理学领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和突破。

除了碧稿燃在学术界的成就,苏厚霖也深受学生和同事们的尊敬和爱戴。他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曾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和校长,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他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的学生中不乏后来的物理学家和科学家,如钱学森和杨振宁等。

总之,苏厚霖是我国物理学领域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贡献和成就不仅是对中国科学事业的推动,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者、教育家和人格魅力的典范。

‘玖’ 梅艳芳怎么死的

梅艳芳因病在香港养和医院去逝。

梅艳芳,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友乎宽广西合浦,中国香港女歌手、演员、慈善家,香港演艺人协会创办人、第一位女会长、被誉为“香港的女儿”。1982年获“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冠军;推出个人首张专辑《心债》。1983年推出的专辑《赤色好亮梅艳芳》销量五白金,凭借歌曲《赤的疑惑》开始走红。

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病逝,年仅40岁。2004年1月葬礼顷猜期间,治丧委员会以《别矣,香港的女儿!》为题刊登讣闻。2014年,梅艳芳铜像被竖立在香港星光大道。2021年,同名传记电影《梅艳芳》上映。

梅艳芳人物评价

音乐上,她风格多变,2009年经“世界纪录协会”评定,以全球个人演唱会总计292场当选“全球华人个人演唱会最多女歌手”。她35岁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四十岁获得中国金唱片奖(国家级音乐奖)的艺术成就荣誉。

电影上,她先后获得两岸三地的影后荣誉,在二十年(1985至2005)香港电影累计票房中位列女演员第三。去世后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追授“演绎光辉永恒大奖”,被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评入“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梅艳芳是非常真诚的一个人,可以说她在中国演艺圈里是一个典范、一个榜样。

‘拾’ 陈宝国儿子名字叫什么

陈宝国儿子名字叫陈奕丞。

陈奕丞是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陈宝国的儿子,除了父亲是红遍大江南北的着名演员以外,陈奕丞的母亲赵奎娥也是一位很优秀的演员。为了捧红他,陈宝国不惜拉下面子去求人,带着他一起合作了10部戏,可就算资源和人脉太好,陈奕丞却始终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

同样是演员,相比父亲陈宝国来说,陈奕丞怎么也捧不红,如今已经成为父亲心病。可能正因为父母都是着名演员,陈奕丞从小就立志长大后也要和父母一样,成为一名为观众带来好作品的辩铅镇演员。

陈宝国简介:

陈宝携粗国,1956年3月9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影视男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演员工作委员会会长。

1980年主演首部电影《大渡河》,1982年主演首部电视剧《赤橙黄绿青蓝紫》,获得首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1986年主演电影《神鞭》,1990年凭借电影《老店》获得第3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表演学会奖。

1995年凭借家庭伦理剧《咱爸咱妈》获得第16届激搜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男配角奖,2001年在家族剧《大宅门》中饰演白景琦荣获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观众最喜爱的优秀演员奖,同年凭借警匪剧《公安局长》获得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喜爱的男演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