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语港片 » 影艺创造者香港电影专业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影艺创造者香港电影专业

发布时间: 2023-05-13 06:17:59

⑴ 急急急急急急!!! 需要香港艺术电影的历史背景,发展以及一切资料,包括着名导演什么的,谢谢!好的话

[2]香港电影史的发展应该从电影传入香港开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 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当年,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钖克炮兵团》。 这几部有新闻纪录的电影虽然不是香港电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们是在香港拍摄的,内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们称为“香港电影”。 卢米埃尔兄弟
从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征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萌芽时代
[2]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编导是黎民伟、摄影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 黎民伟原为剧社的主持人,又怎样开始拍起电影来?原来他对电影一向很有兴趣,于是透过罗永祥的介绍,认识了路经香港的布拉斯基,他们商谈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设备和基金,利用剧社的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制片和发行,拍成了《庄子试妻》一片。 《庄子试妻》改编自当时的粤剧《庄周蝴蝶梦》,取材于其中“扇坟”一段。剧情大意是:庄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为了讨好新欢,她不惜扰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坟墓。而这个新欢实则是庄子扮的,他只是诈死来考验他的妻子对他是否忠贞。 《庄子试妻》片的主角是庄子之妻,由黎民伟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饰演。严不仅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电影女演员,还是中国第一个电影女演员。 《庄子试妻》片利用阳光露天拍摄,香港实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装。本片更使用摄影特技,把庄子的鬼魂拍得忽隐忽现,加强戏剧效果。 这部电影创下不少香港电影纪录: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国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电影女演员参演的香港电影; (四) 也同时是第一部有特技摄影的香港电影。 黎民伟及其兄长海山、北海于1923年创办了香港第一间全由香港人投资创办的电影制片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他们并非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动香港,以至全中国的电影工业。 民新的成立为香港电影业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又在1924年在广州成立了香港第一个演员培训所民新演员养成所,发掘有演戏潜质的人。 此外,民新还摄制了香港出产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于1924年,珍贵的新闻纪录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大会》、《孙大元帅检阅军团警会操》以及1925年出产的《孙大总统东较场阅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实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电影事业已渐渐成长,可是由于黎民伟具有同盟会的背景,港英政府禁止民新于香港开设摄影场,香港电影发展被迫中止了。
峥嵘时代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无理残杀中国人民,中国各地纷纷罢工、罢课,以示抗议。同年6月,内地的罢工热潮扩展到香港。香港大罢工期间,每天都有商店倒闭,百业凋零,所有娱乐活动,包括电影放映一律停止。这个现象令刚萌芽的香港电影事业夭折。 1926年10月罢工结束,但香港电影事业仍然未能 复苏起来,因为有实力的电影工作者都去了广州或上海发展。虽然期间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员,但这都是有名无实,直至1929年末,仍没有一部香港电影生产过。 1930年初,黎北海等创办了香港影片公司,制作出创业作《左慈戏曹》,然后香港才陆陆续续再有电影制片公司的成立,香港电影事业才见起色,得以复苏。 1930年,香港的电影业随着黎北海(黎民伟兄长)创建香港影片公司而开始复苏。不过,真正令香港电影业站稳住脚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伟的上海民新与其他几间电影公司合并而成的“联华影业公司”。“联华”可以说是为香港电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力,是战前中国最大的电影厂之一。 为了培养人才,联华在1931年4月开办演员养成所,教授的课程包括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等,堪称一间电影全科学校。它培训了一批杰出的粤语片导演,如李铁、黄岱等,对香港电影贡献良多。 “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于是,第一部粤语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就是《白金龙》。 有声电影问世后,香港的电影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 进入1935年,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当然,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 1937年到1938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 战后初期,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 总括来说,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国民党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内地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达至高峰。
成熟时代
香港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内地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电影,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加坡、马来西亚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20世纪50-60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粤语片 1:粤剧戏曲片 据估计,在20世纪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部份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余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20世纪50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电影,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 2: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好莱坞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 : 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这批电影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十三位着名演员:吴楚帆、张锳、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分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3:古装武侠片 20世纪50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嘉禾公司创始人:邹文怀
4:喜闹剧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余,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5。国语片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折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 邵逸夫、方逸华夫妇
狄龙和姜大卫、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70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1970-19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71-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那是由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黄金时代
七十年代 20世纪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折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70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李翰祥、张彻及刘家良等等。他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电影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 李小龙
羽、狄龙、傅声等。1970年的《龙虎门》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60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 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咤一时。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运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郑少秋、沈殿霞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的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电影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重新振兴。 自此,很多电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从电视跳到电影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 由于从70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 :《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这些电影不但令喜剧在香港电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功夫喜剧的诞生。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演员方面,成龙,洪金宝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 许冠杰
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70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导演李翰祥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电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骗术奇谭》,不但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征着70年代香港电影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不过,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轻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轻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于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匪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都弃用大明星,制作成本亦减至最低,跟后来的港产片标榜卡士明星,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可谓截然不同。 八十年代 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20世纪80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周润发担纲的《英雄本色》、《龙虎风云》等。除新艺城之外,80年代叱咤一时的电影公司还有德宝电影公司。德宝成立于1984年,一方面拍喜剧(《双龙》系列、《富贵逼人》、一方面也拍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或者都市优皮小品路线 (《三人世界》、《单身贵族》),务求达到片种多元化的要求。 至于嘉禾电影公司则继续以成龙作头牌,让他从《师弟出马》、《龙少爷》的功夫小子形像 《英雄本色》小马哥深入人心
,渐渐成为《A计划》中稳打稳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迹》,更是成龙的颠峰之作。 同样是武师出身的德宝明星洪金宝却凭《鬼打鬼》(1987) 开创了灵幻片的潮流,之后的《僵尸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风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谋妙计五福星》以至《运财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 据统计,80年代的十大卖座香港电影之中,新艺城占了四部,嘉禾占了五部,再加上多产量的德宝(1984至1989的五年间,拍制了47部电影)整个八十年代可称为三雄各据的时期。 跟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相比,我们会发现到80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没落,加上1989年经济、影带市道不发达等种种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 成龙洪金宝
电影市道滑落。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如今岁月(危机时代)
综观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基本上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80年代顺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关锦鹏(《胭脂扣》)、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等,还有90年代的奇迹周星驰、刘德华、张国荣、梁朝伟以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张曼玉、周润发、李连杰、成龙等等。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电影公司大洒金钱,演员一天九组戏的好景日子来说,90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确危机重重,阴霾满布。 首先是90年代初盛行武侠动作片,《黄飞鸿》和《东方不败》相继掀起打风热潮,一时间李连杰、林青霞成为卖端口保证。可是,依照香港电影的传统,卖座的片种总有跟风者,而当跟风者众、水准参差的时候,亦即该电影类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侠动作片热潮如是,赌片热潮及后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没有例外。同年,周星驰以《赌圣》崛起,整个90年代前期基本是周星驰的天下(虽然94年周润发以赌神2占领冠军) 到了90年代中期,港产片票房连续下挫,西片逐步抬头。《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创下六千万元票房佳绩,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Titanic)更以一亿一千万元攀上顶峰,这部映了195天的好莱坞A级大制作还占了“本世纪百部卖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压倒了在80年代威风一时的新艺城作品《最佳拍挡》系列。 周星驰
另一个令90年代香港电影褪色的原因是盗版问题。80年代录影带市场兴起已经令电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后期,盗版VCD更为香港电影市道带来了重击。不少电影在午夜场或首映过后便出现盗版,海关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责任,后来香港政府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海关逐渐加强扫荡,才使盗版VCD活动略为收敛。 香港电影界曾多次组团访京,与港澳办及电影局商讨创作自由、版权问题等,亦促请中央政府开放市场。1997年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董建华先生首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电影,并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电影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令香港电影人略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搞得有声有色。 可喜的是,香港电影人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戛纳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着名导演纷纷前往好莱坞发展,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亦被好莱坞罗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电影人在亚洲区寻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绩最突出的是在台湾一脱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转型,由脱星变性格演技派,成绩斐然。还有90年代中期之后,香港掀起日本电视剧热潮,连带电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员参与港产片,其中又以女星为主,包括《星月童话》、《东京攻略》和《阿虎》,当然亦少不得成龙电影里插科打诨的一众日本美女。 20世纪90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有人认为他的“无厘头”文化和"XX"后港人逃避现实的心态相通,他的作品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剧经典。近年,周星驰明显减产,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走上幕后之路。 周润发在80年代中后期凭《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坛至尊无上的地位,之后拍了一连串英雄片、动作片,虽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观众缘。近年进军好莱坞,除拍一贯的动作片(如《血仍未冷》) ,还尝试拍如《安娜与国王》这类文艺片,似乎仍未有打算回归拍港产片之意。 至于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对于80年代的成绩,近年成龙作品已不算大卖),惜在电影风格上难求突破。 导演方面,“双王”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一个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更被揶揄为“屎尿屁”导演;一个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两人电影风格回异,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创将之一杜琪峰近年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出名堂的陈果亦成功地从独立电影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

⑵ 王菲个人资料

王菲(Faye Wong),1969年8月8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女歌手、影视演员。
1987年底,王菲由北京到香港定居,经朋友介绍拜戴思聪为师学习唱歌。1989年,她以《仍是旧句子》在香港出道。1991年初,她惜别歌坛,远赴美国修读音乐。1992年,王菲重返乐坛,英文名由Shirley改作Faye并推出大碟《Coming Home》,其中《容易受伤的女人》在香港乐坛走红。1994年,首次获得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女歌星奖。[1] 1998年,在春晚上演唱歌曲《相约1998》。2002年与Sony Music签约。2003-2005年,举办菲比寻常演唱会。2005年5月,王菲的经理人陈家瑛表示:王菲已开始“无限期休息”[2] 。
王菲是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华语歌手,代表作《天空》《红豆》《我愿意》等。2005年与演员李亚鹏结婚生子后一度隐退,2010年局高,她重返舞台复出。2013年9月13日,王菲与李亚鹏离婚。[3-4] 2014年9月,谢霆锋王菲复合消息被证实。[5]
孩子:李嫣. 前夫:李亚鹏. 旧爱:窦唯
1975年9月1日,王菲就读于北京地坛小学,1980年北京市东直门中学,虽然拥有音乐天赋,但曾是煤矿文工团女高音的母亲夏桂影一开始却并不同意王菲走上音乐路,母亲不许她加任何表演,但这并不妨碍自己喜欢唱歌。
王菲喜欢小学里形式多样的文艺和闷腊悔体育活动,被选为班上的文艺委员,每逢节假日,她便在老师的领导下,引领着一帮同学排节目。[7]
王菲艺术生涯第一站是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儿艺术团,1983年在央视的六一晚会上登台独唱《大海啊故乡》《小百灵之歌》等歌曲。1984年,王菲升入东直门中学,高中二年级,王菲就出版了她的第一张专辑《风从那里来》。尽管是翻唱及模仿邓丽君的作品,但是受到了很多的好评,以至于后来很快又有了《迷人小姐》和《邓丽君故乡情》等后续作品。[8]
1987年,18岁的王菲放弃厦门大学生物系的录取跟随父亲移居香港,并拜
年轻时的王菲
师香港“音乐教父”戴思聪学习声乐。他让王菲参加了当时由唱片公司举办的唱歌比赛,并让失利的王菲懂得仅会唱歌还不行。不久后,王菲签约“新艺宝”,但发了三张唱片也没能大红,这对歌手和经纪公司来说都是个打击。于是,戴思聪给王菲蚂正支招,重新为她包装定位,王菲终于在第四张唱片中成功翻身。[9]
1989年,王菲走进了位于金佰利道的录音室,也是这个时候,王菲结识了香港音乐监制梁荣骏,并改叫艺名“王靖雯”。在经历了北京特有的文化熏陶及摇滚营养后,王菲的出现,弥补了香港流行乐坛普遍的文化底蕴不足。香港给了王菲开拓的视野,充足的成长空间,而王菲给了香港人一种思想和文化层面的反差。她的歌声中并不只是靡靡暧昧的吟唱,而是西洋流行音乐与港式文化的结合,还有北方文化那种喜欢探寻音乐意义的追索。在香港人眼里,这个叫“王靖雯”的女歌手,虽然声音很棒,但是打扮老土,脾性上与本港人士格格不入,按照流行的淑女风潮来看,王菲就是歌红人不红的代表。[9]
1989年,王靖雯以一首《仍是旧句子》在《亚太金铮流行曲创作大赛》决赛中获铜奖[10] 。并于10月推出首张个人大碟《王靖雯》,销量突破3万,获金唱片。[11]
1990年发行第二个人大碟《EVERTHING》[12] ,以及8月份发行的《YOU ARE THE ONLYONE》[13] ,并获得得“叱咤乐坛流行榜女歌手铜奖”。
1991年,由于唱片公司出现问题,王菲赴美学习。1992年,在恩师戴思聪斡旋下,王菲从美国回到新艺宝,开始了演艺生涯。[14]
王菲《执迷不悔》
1992年7月王菲推出第四张专辑《Coming Home》,专辑推出销量冲破三白金。其中歌曲《容易受伤的女人》受到欢迎,不仅在香港各大排行榜名列冠军,还在年终颁奖礼上获得了多个奖项。[16]
1993年2月5日,以王靖雯名发行粤语专辑《执迷不悔》,专辑曲风有灵魂乐式的演唱色彩,造型前卫,浓重的妆容,主打歌《执迷不悔》是她首次尝试歌词创作,而执迷不悔更是她个性的真实写照,并让王菲获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奖、十大劲歌金曲。[17]
1993年,王菲回港,并发表了《十万个为什么?》,虽然封面署名还是“王靖雯”,但她已经越来越多地以“王菲”本名面对媒体,也会以本名出现在词曲作者中。[18]
1994年4月,发行首张国语大碟《迷》,第二周登上台湾金曲龙虎榜国语销量榜冠军,并在前十名停留14周。主打歌《我愿意》被众多歌手翻唱,是被翻唱成最多外国语言的中文歌曲。台湾累计销量突破80万,上半年以45万的销量成为女歌手销量冠军,亚洲累计销量突破200万张。[19]
1994年6月,推出粤语专辑《胡思乱想》。王菲将英伦元素融入之中,开创了香港英伦音乐主体风格的新纪元,大碟以不全的汉字为封面。王菲在改编歌曲《梦中人》中大量使用咽音技巧,并成为后来其标志性唱腔。专辑获香港IFPI唱片销量榜3周冠军,并在前十名停留7周,在港销量累计破三白金15万张。[20]
王菲《天空》
1994年11月,发行第二张国语大碟《天空》,唱片推出第二周便登上台湾金曲龙虎榜国语销量榜冠军。在主打歌《天空》中王菲展现了空灵通透的声线,该专辑也成为众多专业发烧人士试音首选。《棋子》是香港电台冠军歌曲,清唱开头的《矜持》和拖音吟唱的《天使》,亦清新脱俗。《天空》在台湾金曲龙虎榜销售榜前10名停留23周,台湾年度销量近80万张,台湾累计销售点数78660点,台湾累计销量冲破100万,全亚洲累计销量突破350万张。[22]
1994年12月,发行粤语大碟《讨好自己》整体凸显英伦风格,王菲在专辑中全面展现她特立独行,无拘无束的个性,并首次尝试作曲,创作了《讨好自己.》和《出路》。张亚东写了《飘》,该专辑在香港IFPI唱片销量榜前十名停留10周。香港累计销量突破三白金。[23]
1995年,发行翻唱专辑《菲靡靡之音》,王菲用自己的风格和全新的编曲去演绎。专辑在台湾金曲龙虎榜国语销售榜前10名停留16周。台湾累计销量达70万张,香港达双白金逾10万张,在香港IFPI唱片销量榜前十名停留8周。新加坡逾6万,亚洲累计销量突破250万,该专辑是新加坡年度女歌手销量冠军。[24]
1995年12月,推出粤语专辑《Di-Dar》,第二周登上香港IFPI唱片销量榜冠军,并在前十名停留10周,在港累计销量冲破三白金15万张。林夕作词9首是他首次大批量为王菲作词。王菲创作了《Di-Dar》和《假期》。专辑风格英伦迷幻,编曲精致、醇厚,富概念意味。《暧昧》,《迷路》,《流星》等5首歌在香港四大排行榜获得冠军,Di-Dar(香港四台冠军),假期(双周冠军)。《Di-Dar》也成为产生冠军单曲最多的粤语唱片。这张专辑是王菲最后一张粤语专辑,从1996年开始王菲再没有推出粤语专辑,只是在每张国语大碟中象征的加入一两首粤语歌曲,此后的她更是将影响范围辐射至香港以外的台湾,新马,日本等地区。[25]
王菲《王菲1997》
1996年5月,发行国语大碟《浮躁》。王菲彻底抛弃商业考虑,《浮躁》是王菲最圆满的艺术尝试。张亚东监制全辑,专辑以王菲自由自在的状态为主导概念,刻意淡化了歌词的作用,歌曲吟唱则用简单重复的音节强化标题模绘的况味,于是成就了这张完全由“意识”或“潜意识”主导的概念专辑。在这张专辑中,没有一首抒情商业化歌曲,整体氛围统一,但在那个年代,这张作品过于偏离了华语乐坛的传统,导致销量不高。但其开创性在国外却受到褒扬,王菲也因此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封面。[27]
1996年,王菲录制了《玩具》和《自便》两张EP,其中收录的歌曲是王菲于1996年在新艺宝公司录制了10首粤语歌曲,因为王菲怀孕,结婚,导致不能进行唱片宣传,再加之与新艺宝的合同到期,新艺宝便一张专辑的歌曲打散出版于两张EP中,以对抗王菲之后所签约的百代公司。[28]
1997年,王菲生下窦靖童后,正式以签约费6000万港币与百代唱片签约,王菲的要求是:不再出粤语专辑。同年,她在百代的首张国语专辑《王菲》推出。此张专辑中 ,张亚东同样监制了三首,分别为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闷》和《怀念》。由于专辑缺少粤语歌的支撑,发行时也正逢亚洲金融危机,此唱片在香港的销量并不尽如人意,但在台湾却卖出50万张以上。掌握王菲早前歌曲版权的新艺宝推岀精选集《菲卖品》与之对抗,销量甚至超过了这张《王菲》。[29]
1998年春节,王菲与那英在春晚合唱一曲《相约1998》,让这首歌成为1998年的大热。1998年秋,王菲推出《唱游》,整体风格比上一张大气活泼很多,声线也一扫之前的慵懒风格,大肆运用美声、颤音、拖音、假声、气声等技巧。[30]
王菲《只爱陌生人》
1998年9月,推出全新大碟《唱游》,专辑中王菲大量运用美声、颤音、拖音、假声、气声等技巧。专辑概念定位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王菲谱曲四首歌:《感情生活》,《脸》,《小聪明》,《童》。《脸》中美声唱法和自己的独特声线交错,《红豆》(粤语版《偿还》)在华人世界走红,adrian chan作曲的《情诫》上榜首周即成为香港四台冠军歌曲。专辑在香港IFPI唱片销量榜前十名停留8周。蝉联马来西亚RIM中文唱片销售榜7周冠军销量逾10万张,是1998年马来西亚女歌手销量冠军,在新加坡SPVA销量榜前十名停留6个月,是1999年度新加坡专辑销量冠军。日本销量破15万,亚洲累计销量超过250万张。[32]
1999年2月,单曲《Eyes on Me》在日本发卖,并打入日本Oricon销量榜第九位,在日劲销35万,成为日本外语唱片销量冠军,夺得“日本金唱片大奖”创造了华语歌手在日本最高排名和销量纪录,该碟在台湾IFPI单曲销量榜蝉联5周冠军。
1999年9月,发行国语大碟《只爱陌生人》。大碟在香港IFPI销量榜蝉联双周冠军,新加坡年度销量冠军大碟。亚洲累计销量超过200万张。[33]
2000年,发行国语专辑《寓言》。这张专辑割裂为两部分:前5首用复杂宏大的编曲和沉重的背景乐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概念;后5首中也有流行度很高的“笑忘书”。“寒武纪”厚重的风格类似电影配乐、“新房客”偏向明快的电子风格。《寓言》曾获选为台湾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2000年10大专辑,主打歌曲《笑忘书》成为2000年十大单曲。[34]
2001年,王菲推出在EMI最后一张的中文唱片《王菲》,与在百代的第一张《王菲》同名。这次,王菲开始尝试与各地音乐人进行合作,包括新加坡的蔡健雅,台湾的伍佰和深白色,内地的三宝、金武林,以及香港的人山人海,谢霆锋为她创作的《迷魂记》也收录其中。这张专辑得上是王菲
王菲《唱游》
曲风最多元化的一张。专辑发布后,销售开出红盘,在日本的最高成绩是Oricon专辑销量日榜第14位。10月和11月,王菲再次登录日本,在大阪与东京武道馆召开全面体演唱会。[36]
2002年,王菲与Sony Music签下四张唱片的合约,并在2003年推出新专辑《将爱》,在这张专辑中,王菲放弃了与香港人山人海班底的尝试,亦没有再继续两岸三地+新加坡“大杂烩”道路,由她自己和张亚东担当唱片监制。她写了《将爱》、《不留》、《阳宝》、《四月雪》的四首曲,张亚东也贡献了电子乐风浓厚的《夜妆》和《烟》。离上次《王菲》(1997年)翻唱Cocteau Twins时隔7年后,王菲再次翻唱欧美歌手,这次将目光投向了瑞典歌手Sophie Zelmani,原曲被改编为《乘客》及粤语版《花事了》。跟上一张专辑相同,这张专辑中依然收录了谢霆锋的一首创作《MV》。除了《将爱》的摇滚风格,整张唱片的编曲方向从百代时期的绚烂缤纷转向了内敛澄净,仿佛也预示着她已向往清平无心在娱乐圈恋战。[37]
2003年底,王菲再于香港红磡体育馆连开8场《菲比寻常》演唱会,随后的2004年至2005年在上海、西安、北京、杭州、台北、广州等地召开巡回同名演唱会。虽然没有再推出新专辑,但王菲在电影方面却开始活跃,接连出演了《天下无双》、《大城小事》和《2046》等。而且也为《天下无双》、《英雄》、《我爱你》和电视剧《笑傲江湖》演唱了主题曲。 [38]

舞台上的王菲 (19张)
2005年5月底,王菲的经理人陈家瑛向媒体表明:王菲已开始“无限期休息”,而张亚东也对媒体透露,她已经不打算再唱歌了。[39]

2008年至2009年间,已经宣布“无限期休息”的王菲进行了两次登台表演。第一次为2008年5月18日晚,她参与央视为汶川大地震募捐的赈灾晚会,与陈奕迅、杨乃文、阿牛一起合唱《但愿人长久》。第二次是在2009年5月8日晚,王菲参加陕西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的大型文艺晚会彩排,现场演唱歌曲《心经》。这场大型晚会第二日正式演出时因天气原因被迫取消。[40]
2014年9月10日,王菲与梁朝伟在香港出席佛教活动,在台上合唱《心经》。[41]

个人生活编辑
1969年王菲出生于北京,曾用名王靖雯,王菲的爸爸是煤炭工程师,他的工作岗位在煤矿。妈妈是煤矿文工团的女高音,往往是一个演出刚刚结束,行李放在家里尚没有打开,新的演出任务又来了,不得不又匆匆登车而去。王菲虽然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但是童年却并不快乐。
王菲和窦唯的感情
1996年7月,王菲和窦唯结婚。1997年1月,王菲在北京协和医院产下窦靖童。1999年,王菲和窦唯婚变。1999年8月,窦唯与王菲正式离婚。
王菲和谢霆锋的感情
2000年6月,梁朝伟在铜锣湾的Stone Grill酒吧搞派对,庆祝凭《花样年华》获戛纳影帝,谢霆锋、王菲同时

2014杂志大片 (5张)
出席。两人恋情公开。

2002年3月28日谢霆锋接受电台访问时,暗示他已与王菲分手。
2002年7月,张柏芝与谢霆锋分手。2003年6月与王菲与谢霆锋复合。9月王菲、谢霆锋买戒指;11月两人又分手了。
王菲和李亚鹏的感情
2003年王菲在上海拍戏,李亚鹏飞往上海为王菲设宴庆祝生日,当众示爱。2004年7月王菲和李亚鹏恋情曝光。
2005年7月,结婚生子。2005年,王菲、李亚鹏在上海投资酒吧“VIPROOM”。2006年5月,王菲产下小女儿,取名李嫣。7月两人带女儿去美国治疗兔唇,之后共同成立“嫣然基金会”,关注唇腭裂患儿。在12月26日的“嫣然慈善基金答谢会”上募集到1200万善款。2010年,李亚鹏拍摄《将爱情进行到底》,王菲力挺老公献唱主题曲《因为爱情》。
2013年9月13日,王菲李亚鹏在乌鲁木齐离婚,发布微博对外宣布离婚。微博被转发评论近百万条,创造新浪微博历史之最。
女儿
王菲与窦唯离婚后,童童一直跟着母亲王菲,与李亚鹏再婚以来,窦靖童也一直跟继父李亚鹏、妹妹李嫣一起生活。[42]
李亚鹏王菲携女共度中秋佳节
2006年5月27日,北京协和医院,王菲产下第二个女儿,取名李嫣。[39] 李嫣出生时是兔唇婴儿,王菲当时为了让女儿接受治疗而跟丈夫带嫣儿到美国做手术。[44] 八月,李亚鹏在博客上承认女儿为天生腭裂婴儿,为了让更多兔唇婴儿得到帮助,王菲与李亚鹏成立“嫣然天使基金”,久休的王菲再次谱写《爱笑的天使》,并找来林夕填词,赠与女儿,并将其作为基金启动晚会的主题歌。[39]
离婚后仍同行携女儿庆中秋佳节
王菲和李亚鹏虽然已经宣布离婚,但在2013年9月19日中秋佳节当晚19时许,两人依然一起带着女儿李嫣来到北京某餐馆,与亲友举行团圆大聚餐。李亚鹏提前预订包间,专门为王菲点上了爱吃的菜。[43]
王菲庆李嫣8岁生日晒跳舞照成国民岳母。
2014年5月27日是王菲与李亚鹏的女儿李嫣8岁的生日,王菲在微博上晒出了一张李嫣正在学跳舞的照片,并与李亚鹏一起为女儿举行了庆生会。[46]
与谢霆锋复合
网曝2014年9月15日打探到谢霆锋和王菲一起坐车上画面,更是到拍摄到两人足不出户在公寓内缠绵厮守的视频:两人一起做家务,看电视,情到浓时上演“深情之吻”的动人“戏码”。[47]
怀孕传闻
2014年9月21日,网友“独孤意”在微博爆料王菲再度怀孕,谢霆锋将再次当爸爸,因两人已复合多时,王菲身边的工作人员证实了王菲怀孕的事实。
此外,独孤意还透露,王菲为保谢霆锋骨肉,不惜花500万请台湾的10位高僧比丘诵念《金刚经》7天,为未来的孩子烧香祈福,希图借神佛之力护胎。[4]
就在同日,王菲身边好友证实王菲怀孕实属子虚乌有的假消息。而王菲刚拍完某杂志的封面,身着高跟浓妆,丝毫也无保胎迹象。[3]
对于王菲怀孕传闻,王菲经纪人陈家瑛表示:“哈哈哈!越传越多,他们喜欢传什么就传,我不会讲。”再追问王菲是否怀孕?她就大笑:“不是有BB。”[48]

⑶ 奇谋妙计五福星扮演警察

奇谋妙计五福星警察扮演者

陈欣健饰陈Sir

个人介绍

陈欣健,1945年1月25日出生于香港,原藉广东新会。中国香港演员、编剧、导演、制片人、主持人。香港电影导演协会永远名誉会长、金像奖副主席、香港影艺人协会名誉理事。

1975年,参与了警察片《跳灰》的剧本创作;1979年,与于仁泰共同执导了警察片《墙内墙外》,这是其首次担任导演;1984年,创作了犯罪动作片《省港旗兵》的剧本,并由此获得了第2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和第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 1986年,因编导喜剧片《神探朱古力》而获得了第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1990年,执导了喜剧电影《新半斤八两》;1992年,出任香港华星唱片有限公司总经理;1993年,参演了喜剧电影《逃学威龙3龙过鸡年》;1995年,出任香港新城电台行政总栽;2000年,在香港举办了“韩国国际超级巨星演唱会”及时装歌舞演出;2002年,出演了青春偶像电影《九个女仔一只鬼》;2003年,参演了喜剧爱情片《恋上你的床》;2007年,监制了剧情片《回家的路》;2011年,在粤语歌唱比赛《麦王争霸》中担任评审;2012年,拍摄了微电影《迷瞳》,这是其首度执导微电影;2013年,出任第25届环球比基尼小姐中国赛区总决赛的嘉宾主持;2014年,出任国奥影业公司行政总裁;2015年,出演了剧情片《三城记》。

⑷ 2017香港演艺学院有哪些专业

香港演艺学院学科专业介绍 招生情况报名表

微饭网精心为您收集的香港演艺学院(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学科专业介绍及最新招生报名情况,让你轻松了解相关报考情况。

香港演艺学院专业学科范围

戏曲专业

戏曲艺术学士(荣誉)学位课程

本课程为四年制课程,毕业生将根据其主修,获颁授戏曲艺术学士学位课程(粤剧表演)或戏曲艺术学士学位课程(粤剧音乐)。

  • 课程注重学生专业领域训练之余,更提供坚稳及全面的教育,除中英文和资讯科技应用外,他们亦会修读人文学科,以及中乐、中国戏曲、西方音乐及表演理论及现代舞台管理等。

  • 学院深信透过这种训练模式,可装备学生迎接未来的挑战,满足粤剧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发掘演出资源,推动创新和发展,并向全世界推广粤剧艺术。

  • 演艺文凭(粤剧)课程

    本两年全日制课程旨在为学员提供稳固的粤剧基础训练,为进一步的研习打学扎实基础。

    演艺高等文凭(粤剧)课程

    本两年全日制课程为粤剧文凭课程毕生或持有同等学历或相关经验者提供专科训练。学生可从“表演”和“音乐”两项专修选择其一。

    戏剧专业入学申请及甄选资料

    1. 戏曲艺术学士(荣誉)学位课程

    1.1 评核申请一般根据申请者之中学文凭试 (HKDSE) 成绩,核心科目与选修科目级别由1至5**,应用学习科达标或表现优异,或其他公开考试。粤剧学院采纳演艺学院戏曲艺术学士(荣誉)学位课程之最低入学要求,即:

    表1 基本要求

    科目

    香港中学文凭(HKDSE) 级别

    中文 3

    英文 3

    数学 2

    通识教育 2

    (最好为)选修科目或 2

    应用学习科 表现优异

    1.2 粤剧主修将考虑考生在选秀科目的训练及过往经验、表演艺术的过往相关经验,个人目标的文字简介及资料夹,选择申请人作进一步面试遴选。

    1.3 除上述基本要求外,申请艺术学士学位课程的同学将需要展示在粤剧方面潜能与表现,需达到完成粤剧文凭第一年课程后的水平。

    1.4 没有所需资历的报考生可以提交与之相等的学历证明,例如实习证明或从中国学院获取之同等资历。达到上述要求的报考生,预计符合一般入学要求的考生,将会被邀请参加面试。

    1.5 学士学位课程意在录取曾接受多年良好粤剧基本训练并符合入学要求的学生。若有志报读者虽符合基本入学资格但粤剧训练未足,仍可凭提供其在戏剧、舞蹈、音乐等方面的成绩,而得学院考虑。其他合资格申请者包括文凭或深造文凭的本地毕业生,及本地,其他国家,或中国持有同等资历的学生。

    2. 粤剧文凭课程入学要求

    2.1 粤剧学院采纳演艺学院副学士学位课程之最低入学要求。评核申请一般根据申请者之中学文凭试 (HKDSE) 成绩,核心科目与选修科目级别由1至5**,应用学习科达标或表现优异,或其他公开考试。

    表2 入学要求

    科目

    香港中学文凭(HKDSE) 级别

    中文 2

    英文 2

    通识教育 2

    (最好为)选修科目或 2

    应用学习科 达标

    2.2 没有香港中学文凭资历的报考生须提交与之相等的学历证明。

    2.3 报考生须参加面试遴选。

    3. 粤剧深造文凭课程入学要求

    3.1 粤剧文凭毕业生,主修科目平均积点达到2.3或以上、全部科目的平均积点达到2.0或以上方有资格申请升读深造文凭。

    3.2 其他报考生须达到与粤剧文凭相等的香港中学文凭学历资格。(如表2所列)

    3.3 报考生须参加面试遴选。

    3.4 报考生须为其实际经验提供证明。

    面试遴选

    演科遴选

    考生须显示下列项目是否达到基本要求:

  • 基本功动作,例如踢腿、旋腰等;

  • 仿效导师示范之粤剧舞台动作或演出自选动作;

  • 仿效导师示范演唱音阶或粤剧曲谱,或在伴奏或清唱下演唱自选粤曲;

  • 念出一段自选粤剧或话剧独白及一段指定独白;

  • 介绍自己对粤剧课程的期望以显示投入程度。

  • 音乐科遴选

    通过初选之考生须参与显示下列项目是否达到基本要求:

  • 报考生须在面试展现其粤剧锣鼓或最少一种旋律器乐的演奏能力。

  • 完成初步遴选后,报考生将要求进一步展现粤剧音乐伴奏的潜力。

  • 介绍自己对粤剧课程的期望以显示投入程度。

  • 除了演奏外,报考生亦须参加粤剧音乐理论笔试。

  • 舞蹈专业

    主修科目

    芭蕾舞

    芭蕾舞主修课程包括范围广泛的国际芭蕾舞训练风格和方法,并以培训学生的纯技巧为其重点。课程要求学生必须符合芭蕾舞在香港和国际上的专业标准和技巧要求。课程主要涵盖芭蕾舞技巧训练课、女生脚尖课、男生技巧课,组合课、舞蹈名目课、现代舞课和身体条件训练课。此外,为培养学生有更广泛的思维方式,学生更会发展批判性思维技巧和就自我表现作反思。

    中国舞

    中国舞主修课程包括多样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与方法,并强调学生须达至中国舞在国际上的技巧要求和专业水准。课程主要涵盖中国古典舞课辅以中国民间舞课、身韵课、舞蹈名目课和身体条件训练课。此外,为培养学生有更广泛的思维方式,学生更会发展批判性思维技巧和就自我表现作反思。课程更强调将传统中国舞蹈视作文化遗产及将之传承至香港、内地和海外。

    现代舞

    现代舞主修课程包括范围广泛的风格和方向。由于没有对某一风格的特别偏好,课程要求学生必须符合现代舞在国际上的专业标准和技巧要求。课程主要涵盖现代舞技巧课辅以芭蕾舞课、即兴创作课、接触即兴创作课、双人舞课、身体条件训练课、跨学科技能、舞蹈名目课及演出实验课。为培养学生有更广泛的思维方式,学生更会发展批判性思维技巧和就自我表现作反思。此外,更有机会发展创作原创作品的技巧和所需知识。

    辅修课程

    辅修课程指可让学生推展或更广阔地涉猎其主修课程的学科,目的为加深他们对学科的认知。

    该范畴的学科包括:

  • 编舞

  • 舞蹈表演分析及研究

  • 舞蹈科学

  • 舞蹈科技

  • 舞蹈观点

  • 舞蹈教育

  • 学院选修课程

    学院提供一系列选修课程,辅助及扩展在辅修课程上的学习领域,并深化学习体验,为其他以表演为本的就业选择提供稳固基础。

    跨院选修课程

    跨院选修课程为学生在学科专修课程外,提供更广阔的学问基础。这些包括:

  • 语文科

  • 人文学科

  • 跨学院选修科

  • ^演艺学院的不同学院,包括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音乐学院、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及中国戏曲学院,均提供广泛的选修课程。

    舞蹈入学申请及报考甄选资料

    学士学位及大专课程

    面试及遴选要求

    申请者除须符合其申请入读课程的先决条件外,学院将要求申请者参加遴选及面试,以确定其是否适合入读本校。

    2018-2019年度本地面试

    2018年1月13、20、27日

    2018年2月10日

    有意于2018-19学年入读舞蹈学院的申请者请于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星期五)前将申请表连同相关文件一并递交至香港演艺学院。

    本地甄选时间表

    2018-19年度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海外招生

    台北

    2018年1月13日,星期六

    时间: 上午10时至下午2时(请于上午9时到达登记及热身)
    地点: 台北市双园国中 (综合大楼1楼舞蹈教室)
    地址: 台北市万华区兴义街2号
    申请费: TWD 1200
    代理人:赖玥蓉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请与代理人联络报名)

    新加坡

    2018年1月14日,星期日

    时间:正午12时至下午4时(请于上午11时正到达登记及热身)
    地址:Bugis +. 201 Victoria Street, #07-02/03, Singapore 188067
    申请费: SGD 55
    代理人: Charles Lee 及李文伟

    马来西亚

    2018年1月

    时间: 稍后公布正午12时至下午4时(请于上午11时正到达登记及热身)
    地址:稍后公布Singapore Dance Theatre Ltd, 201 Victoria Street, Bugis+ Mall,#07-02/03, Singapore 188067
    申请费: MYR 170
    * 申请者如有兴趣报读舞蹈艺术硕士课程,可于当天4时开始登记面试。

    申请表格: 请下载及带同已填妥的申请表格参加面试:
    https://www.hkapa.e/sch/studying-apa/prospective-students/download/

    非本地申请者

    在特殊情况下,非本地申请者如未能亲临本学院参加面试,可能获邀使用数码视讯影碟作为初试,但必须是新近的表演录影,表演时间为二十分钟。申请者须附上文件证明表演者为申请者本人。表演作品包括技巧课及自选独舞(自选独舞之内容必须是其所欲主修的舞蹈形式)。

    舞蹈艺术硕士课程

    候选的申请者会获邀参加二月至五月所举行之入学面试及英文及/或中文能力测试。

    音乐专业

    音乐学院为具有音乐天份的学生提供全面的演艺训练,培养他们成为职业演奏家、歌唱家、作曲家或音乐教师。 近年香港的表演艺术扩展步伐不断,进展快速,所需要的人材亦不断增加。音乐学院为同学们预备了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成为专业音乐工作者。

    学院提供的学科中、西并重,学生可选择不同的中、西乐器、作曲或声乐作为主修学科。

    主修科

    西乐

    中乐

  • 小提琴

  • 中提琴

  • 大提琴

  • 低音大提琴

  • 古典结他

  • 竖琴

  • 长笛

  • 双簧管

  • 单簧管

  • 巴松管

  • 萨克管

  • 圆号

  • 小号

  • 长号

  • 低音长号

  • 中音号

  • 低音号

  • 定音鼓及管弦乐团敲击

  • 钢琴

  • 管风琴

  • 声乐

  • 作曲

  • 高胡

  • 板胡

  • 二胡

  • 中胡 *

  • 革胡 *

  • 低音革胡 *

  • 杨琴

  • 柳琴

  • 琵琶

  • 三弦 *

  • 古筝

  • 古琴

  • 笛子

  • 洞箫 **

  • 唢呐

  • 管子 *

  • 中乐敲击

  • 中乐指挥 **

  • * 只提供予学士学位及大专课程修读
    ** 只提供予硕士课程修读

  • 音乐专业入学申请及报考甄选资料

    面试及甄选要求

    请下载PDF文件

    模拟入学试试题

    乐理
    听音

    初步甄选结果

    请下载PDF文件

    最后甄选及笔试时间表

    请下载PDF文件

    戏剧专业

    戏剧,是人类表达力的核心部份,主宰着人类的沟通方式和身份。戏剧学院深信其在东南亚独特的地位,能为这艺术形式注入洞见,发展和培养不凡的创意和一流的艺术家,为香港、中国大陆和以外地区的文化环境带来新气象。戏剧学院借着培训演员、导演、编剧和戏剧导师,致力推动、发展和培养戏剧、表演、艺术的价值和重要性。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的戏剧工作,亦为社会和戏剧专业带来实在的改变。

    学生从正规课堂学习到专业技巧,其后通过演出磨练、探究和发展这些技巧。学生表演以校内工作坊形式和公开演出形式呈现,表演的剧场适合古典和当代剧场作品。学生会接触和学习西方和亚洲的传统剧场文本和技巧。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制作主要以广东话演出,部份制作亦有机会以普通话演出。

    学院的学士学位课程藉教授与剧场相关的学科和其他不同学科,致力培育学生对表演艺术发展深厚的认识,鼓励他们主动寻求文化知识,观赏本地和国际演出,加强涉猎和参与更广阔多样的艺术活动。戏剧学院期望毕业生在戏剧艺术的领域,不但是专业的戏剧工作者,同时亦是有知识和远见的倡导者。

    学院一直是香港戏剧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满足本地观众、剧场和相关创意行业的需要。学院同时面向国际,以全球视野鼓动全球剧场发展。

    戏剧艺术硕士
    四年制艺术学士(荣誉) 学位(戏剧)

    戏剧专业入学申请及报考甄选资料

    第三次遴选入选名单

    面试

    面试及遴选要求

    申请者必须具有表演潜质,对戏剧有浓厚兴趣,能说流利广东话及阅读中文。若符合一般入学条件,将可参加多次甄别试及面试,让学院作深入评选,决定申请者是否适合修读戏剧课程。

    鉴于申请者众,对于落选考生,学院恕难提供个别评选报告或另函解释。各考生所交来之个人资料及习作等,学院概不会退还。

    初步甄选

    学院将以申请人之校内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成绩、参与演艺制作的经验、推荐书及个人志向作为甄选依据。通过初步甄选的申请人将获邀参加一次或多次遴选。

    首次甄选

  • 小组热身练习及剧场游戏

  • 演说一段自己准备的独白

  • 演唱一首自己准备的歌曲,不能有伴奏及伴唱音乐

  • 即场写作一篇评论性文章(只限主修导演系的考生)

  • 第二次甄选

  • 演说一段由校方提供的定稿独白

  • 一分钟的专长表演,如舞蹈、武术、歌唱等

  • 小组即兴形体创作练习

  • 即场写作一篇想象性文章(只限主修导演系的考生)

  • 最后面试

  • 演说一段由校方提供的定稿独白

  • 讨论考生对戏剧课程的期望等问题

  • 非本地申请者

    非本地申请者如未能亲临本学院参加第一次面试,可寄交数码视讯影碟以作为首次遴选之用,并声明此为其本人之表演,数码视讯影碟的内容必须符合上述首次遴选之规定。

    被选取者将会获得学院通知来港作第二次遴选(来港之费用及申请签证手续事宜等由申请者自行负责)。如申请者不能来港作第二次遴选,其申请资格将会被取消。

    电影电视专业

    主修学系

    课程的首两年,同学们需修读范围广泛的专修课程。课程的首年,同学需修读所有六科专修课程;第二年收窄范围,选修其中三科;第三年,经筛选后修读其中二科;到最后一年,则集中为一科主修。

    可选择专修的科目包括:

    制作管理

    (以创意策划、全面洞察、及优良组织来建立质素)

    本院着重在影视界内富创意组织及管理才能的重要性。因此,专修监制及制作管理之收生人数将与导演系一样。我们志在培养具创意的监制及高效率的制作经理与制作助理。

    在各项拍摄计划中,同学将交替担任监制及制作经理之角色。身为监制,同学将参与选择剧本,发展创作意念,及处理后勤财政问题。本院旨在培养富创意并能在制作上实践意念的制作伙伴,为影视队伍提供组织及财政管理上的协助。

    编剧

    (创作及讲故事的技巧)

    本院的编剧课程为全港最全面及深入之课程,更为全球独有之课程。

    通过解构短片与剧情电影,同学能学会以专业编剧的方式构思、发展并完成剧本。同学会从构思故事开始,将故事以地点、角色、事件、时间互动表达,再逐步掌握不同编剧技巧,如人物、剧情设计、分场、事结构、改编及不同电影语言的文类。课程将集中发展同学的写作及文学技巧,以平衡理论及分析能力。在最后一年,同学应能独立创作完整的剧本,作为毕业作品,并以业界水平评核。

    导演

    (创作的主导-为自己及他人建立方向)

    导演系希望帮助同学学习剧情片(电影电视)与纪录片之不同类型的导演手法。我们希望培训出不单是具备一两个个人意念的故事导演,或只是能实践客户委托的技术管理人员;我们相信导演是电影策划者,亦是意念的创始人。我们鼓励同学发展个人项目,给予他们机会在受委托的情况下工作,或采纳主修编剧同学的剧本,实践创意,不但为个人表达,更为他人的问题解决疑难。

    我们希望教导同学如何在集体创作中与监制、技术人员和演员合作,同时学习在财政预算及时间限制下的运作。我们希望同学能认识到财政/营运上的限制,不但不会窒碍进度,更能激发创意。我们鼓励在设限下营运项目,而出来的成品能媲美资金与时间充足的成功作品。

    摄影/灯光

    (视觉的创造-以光影来绘画)

    同学将学习有关灯光,电影摄影,及不同的录像技术(菲林/胶卷或数码录影),亦会在电视录影厂拍摄故事和纪录片。在基本技巧的基础上,同学将发展个人创作风格,协助导演演绎作品的剧情。

    同时,同学将学习有效率地工作而不失视觉的调控,学会在压力下协调财政预算、时间限制、有限的光线及资源亦将会是同学在创作技术训练上重要的一环。

    剪接

    (创意的剪辑-化零为整)

    本院旨在发展同学的技术及创作才能至最高标准。为达此目标,我们一方面投资在先进数码科技,剪接系亦采用传统富教育性和创作潜能的录像/电影模拟系统。

    同学利用学院不同平台的技术,去学习故事及纪录片的剪接技巧,并与音响系同学紧密合作,参予外景拍摄或 在录影厂担任导播。高级剪接的概念将会融入创意蒙太奇的观念,以及学习应用先进科技。同学将提供意见给导演及监制,以协助整体创作。

    音响

    (立体音响的创造与雕塑)

    音响系同学将学习录音及音响设计(后期制作音轨插入与混音)各方面的技术,以及故事、纪录片和录影厂制作的音响应用。在摄制组里,音响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创作工具,而不是最后附加的一环。我们鼓励同学学会进行具质素现场录音,同时强调音响剪接师及影像剪接师的合作,并用电脑技术令两者的关系更为密切。

    音响系将会鼓励同学注意音乐及其他环境声音的情感和气氛效果,同时学习提高传统音响的戏剧性,及声响效果(后期加入特殊声效)的技巧。同学亦在电影或录像制作的音响运用及强化立体声音方面,为导演提供辅助及建议。

    辅修课程

    辅修课程志在扩阔视野,将同学的必修课置入更大的宏观环境中,令他们更深入了解并认识学科内外的知识,并将学科放于更大的社会文化、艺术、学科、历史环境中。辅修课程可以是以实践为本的,理论及实践并重的;或是纯理论性的。不管是黑板上或银幕上,都成为学习地方。

    为了在4年制大学课程中更好平衡必修及辅修课程,本院增聘教师,专责开发并教授影视理论及历史课程。通过聚焦辅修课程,我们承诺为课程带来更优秀的设计及教学:默片;电影世界;香港华语电影;中国及台湾华语电影;电影理论;专业实习及电影制作分析一至四,展示本院为整合理论与实践,扩阔课程内容的决心。

    入学面试及参考遴选要求

    申请者须符合香港演艺学院学士荣誉学位课程的基本入学资格,或于电影电视行业具相等的经验或资历。已具备专业经验(包括编剧、舞台制作、音乐创作等)亦可申请。

  • 申请者须填写申请表格,以英文及中文书写选择入读电影电视学院之原因,及个人职业的抱负及目标;及

  • 提交不多于三件个人作品如影片、摄影作品及写作等,选择时宜以质量为主。

  • 申请者必须对中文及广东话有一定理解与运用能力。

    合资格的申请者将获邀参加面试,面试成绩将作为取录学生及后补生的依据。

    舞台及制作艺术专业

    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由三个学系组成:舞台设计、科艺制作及制作管理。课程提供专业、启发创意的研究生和本科课程,让有天赋、有心抓紧演艺和舞台制作行业各种机遇的学生,攻读既精选又深入的设计、技术和管理等制作课程。学院在严谨的学术机制下,提供十分全面的课程,令学生成功掌握当前的娱乐制作行业多元发展所需的各种技能。课程结构灵活,使学院能迅速回应现今日益多变的职场需求,这正是学院一直以来的成功之道、也是其在这区域甚至世界舞台上不断赢取赞誉之处。学院的师资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艺术家和制作大师,加上行内知名人士担任到访艺术家和驻院艺术家,在世界一流的场地和设施授课及交流,相得益彰。课程涵盖舞台设计、科艺制作及制作管理等相关范畴。无论你有意投考的是舞台及制作艺术精研职业训练课程、艺术学士学位课程或研究生课程,欢迎你进一步探讨本学院既广泛又专业的课程。尽情投入制作艺术的创意世界,让生命更放异彩。

    申请要求

    初步筛选

    学院将以申请人之校内及香港中学会考、香港高级程度会考或香港中学文凭试成绩或同等学历、参与演艺制作的经验、推荐书及个人志向作为甄选依据。

    申请者必须就其选择之主修科目提交下列作品 :

  • 舞台设计系-所有主修科

  • 提交申请表时,请一并提交一式 3 份作品集,作品集必须为A4尺寸,不多于20 张纸(双面印刷)

    个人作品集内容应能展现你对报考专科的天份和才能。例如:草图、绘画、工业绘图等;服装、道具、雕塑、模型等立体作品的相片。请勿加入参考资料。

    所有作品集均不会退还。

  • 制作管理系 - 舞台及项目管理主修科, 技术指导主修科

  • 舞台及项目管理主修科:

    曾为剧场节目、社区项目或其他演出,担任过舞台或项目管理工作的制作档案、排练记录本、预算、流 程表、幻灯片、 照片或其他有关文件。

    技术指导主修科:

    美术作品、模型、工艺绘图、演出文件或视觉图、以往曾参与校内和校外的制作或作的照片或短片。

  • 科艺制作系 - 灯光及音响主修科

  • 美术作品、模型、工艺绘图、演出文件或视觉图、以往曾参与校内和校外的制作或作的照片、录音带或短片。

    面试

    通过初步甄选的申请人将获邀参加一次或多次面试。学院将以面试成绩、个人履历及其习作的水平作为取录依据。

⑸ 周国忠获香港电影金像奖专业精神奖,是否实至名归他在电影界有哪些美誉

周国忠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当然是实至名归的。周国忠还曾在电影界中荣获亚太影展最佳剪辑奖 。

在1989年的时候,周国忠与影星周润发先生及导演林岭东先生合组银奖制作有限公司,其中制作电影多部,在这些电影中,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伴我闯天涯》,《侠盗高飞》,《勇闯天下》等等。 在1992年的时候,周国忠创立声艺录音公司及晶艺电影字幕公司,并且后扩展为如今的声艺后期制作有限公司,专门为香港,国内及台湾电影,电视剧集提供后期制作。在2000年的时候,周国忠获得台湾金马奖聘请担任第三十七届评审委员。如今,周国忠任声艺后期制作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香港电影剪辑协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董事兼司库。

金像奖对于周国忠来讲属实是实至名归,因为他对这份事业的付出,是完全值得给予他这样一个荣誉。

⑹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史的发展应该从电影传入香港开始,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征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黎民伟是广东新会人,他曾拍摄反映孙中山在广东的革命活动、北伐、淞沪抗战等中国近代史重要事件的纪录片《勋业千秋》和《淞沪抗战纪实》,自1913年起,他拍摄了香港第一部故事短片《庄子试妻》、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开办香港第一间华资影院“新世界戏院”、创立香港第一间制片机构“民新制造影画片公司”……。

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 编导 是黎民伟、 摄影 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

黎民伟原为剧社的主持人,又怎样开始拍起电影来?原来他对电影一向很有兴趣,于是透过罗永祥的介绍,认识了路经香港的布拉斯基,他们商谈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设备和基金,利用剧社的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制片和发行,拍成了《庄子试妻》一片。

《庄子试妻》改编自当时的粤剧《庄周蝴蝶梦》,取材于其中“扇坟”一段。剧情大意是:“庄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为了讨好新欢,她不惜扰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坟墓。而这个新欢实则是庄子扮的,他只是诈死来考验他的妻子对他是否忠贞。

《庄》片的主角是庄子之妻,由黎民伟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饰演。严不仅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电影女演员,还是中国第一个电影女演员。

《庄》片利用阳光露天拍摄,香港实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装。本片更使用摄影特技,把庄子的鬼魂拍得忽隐忽现,加强戏剧效果。

“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于是,第一部 粤语 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这就是《白金龙》。

有声电影问世后,香港的电影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C8lc5^,w

与此同时,不少电影公司还依着传统,拍摄了不少默片,其中有“振业”出品的《呆佬拜寿》(1933)、“国联”出品的《落花飞絮》(1933,是在越南摄制的,字幕亦是越南文)。故此,1933年至1934年间,可说是默片与有声片共存的时期。

进入1935年,香港已没有默片生产,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该片由关文清执导,吴楚帆、李绮年主演,电影的主题鼓吹抗日救国。当时香港政府为怕开罪日本帝国主义,一切直接抗日的言论一概被禁。因此,《生命线》亦难逃被禁的命运,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被禁映的电影。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这是由于政府当时正提倡“新生活运动”,及香港社会提倡的“反蓄婢运动”。邵醉翁执导的《广州-妇人》、《博爱》即属此类作品。

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包括关文清的《抵抗》、姜百合的《女间谍》等等。当然,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一片,由林坤山、吴楚帆主演,影片以亲情为主题。

1937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产量可谓惊人。

芸芸“爱国片”之中,由香港电影工作者集体编导、演出的《最后关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影片描述中国一班大学生对“国难当头”的觉醒。当时参与影片制作的全是义拍,可见电影工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团体合作的精神。

1938年,“爱国片”继续盛行,得奖的《血溅宝山城》是其中一个例子。同年香港第一部彩色的电影《广州一妇人续集》、第一部功夫片《方世玉打擂台》及第一部国语片《貂蝉》亦相继出现了。随着《貂蝉》的出现,香港进入了粤语片与国语片并存的时期,国语片的产量渐多。

同年亦有九部粤剧电影出品,《女儿香》是南海十三郎自编自导之作,而马师曾的首本戏《贼王子》亦是当时重要的粤剧电影之一。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由于战争期间造成的交通困难,当时大多数戏院放映的都是战前制作的粤语片。

战后初期,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

总括来说,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反动派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大陆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七十代初更达至高峰。

起飞岁月

香港电影在二次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陆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五、六十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粤剧戏曲片

据估计,在五十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多数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馀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五十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电影,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

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荷里活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这批电影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十三位着名演员:吴楚帆、张瑛、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份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古装武侠片

五十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六十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喜闹剧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馀,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69至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捩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狄龙和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七十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五十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70-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71-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那是由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六十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七十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捩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六十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七十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李翰祥、张彻及刘家良等等。他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电影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龙、傅声等。1970年的《龙虎门》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六十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

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在七十年代初叱咤一时。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运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郑少秋、沈殿霞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的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电影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重新。

自此,很多电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从电视跳到电影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的中硫底柱。

由于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这些电影不但令喜剧在香港电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功夫喜剧的诞生。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演员方面,成龙,洪金宝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导演李翰祥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电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骗术奇谭》,不但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征着七十年代香港电影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不过,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青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于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都弃用大明星,制作成本亦减至最低,跟后来的港产片标榜卡士明星,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可谓截然不同。

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八十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周润发担纲的《英雄本色》、《龙虎风云》等。

除“新艺城”之外,八十年代叱咤一时的电影公司还有“德宝电影公司”。“德宝”成立于1984年,一方面拍喜剧(《双龙》系列、《富贵逼人》、一方面也拍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或者都市优皮小品路线(《三人世界》、《单身贵族》),务求达到片种多元化的要求。

至于“嘉禾电影公司”则继续以成龙作头牌,让他从《师弟出马》、《龙少爷》的功夫小子形像,渐渐成为《A计划》中稳打稳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迹》,更是成龙的颠峰之作。

同样是武师出身的“德宝”明星洪金宝却凭《鬼打鬼》(1987)开创了灵幻片的潮流,之后的《僵尸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风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谋妙计五福星》以至《运财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

据统计,八十年代的十大卖座香港电影之中,“新艺城”占了四部,“嘉禾”占了五部,再加上多产量的“德宝”整个八十年代可称为“三雄各据”的时期。

跟七十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相比,我们会发现到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末落,加上其风波影响经济、影带市道发达等种种因素下,令八十年代末期的香港电影市道滑落。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艰难岁月!

综观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基本上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八十年代顺利跨向九十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等,还有九十年代的奇迹周星驰、刘德华以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张曼玉、周润发、李连杰、成龙等等。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八十年代电影公司大洒金钱,演员一天九组戏的“好景”日子来说,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确危机重重,阴霾满布。

首先是九十年代初盛行武侠动作片,《黄飞鸿》和《东方不败》相继掀起打风热潮,一时间李连杰、林青霞成为卖端口保证。可是,依照香港电影的传统,卖座的片种总有跟风者,而当跟风者众、水准参差的时候,亦即该电影类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侠动作片热潮如是,赌片热潮及后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没有例外。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港产片票房连续下挫,西片逐步抬头。《侏罗纪公园》(JurassicPark))先在93年创下六千万元票房佳绩,98年的《铁达尼号》(Titanic))更以一亿一千万元攀上顶峰,这部映了195天的荷里活A级大制作还占了“本世纪百部卖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压倒了在八十年代威风一时的“新艺城”作品《最佳拍挡》系列。

另一个令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褪色的原因是“盗版”问题。八十年代录影带市场兴起已经令电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1997年后,盗版VCD更为香港电影市道带来了重击。不少电影在午夜场或首映过后便出现盗版,海关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责任,直至近一、两年,香港政府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海关逐渐加强扫荡,才使盗版VCD活动略为收敛。

香港人挥之不去的“九七问题”,也为香港电影业带来负面影响。港人对“一国两制”缺乏信心,电影界曾多次组团访京,与港澳办及电影局商讨创成自由、版权问题等,亦促请大陆政府开放市场。九七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董建华先生首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电影,并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电影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令香港电影人略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搞得有声有色。

值得可喜的是,香港电影人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康城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着名导演纷纷往荷里活发展,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亦被荷里活罗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电影人在亚洲区寻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绩最突出的是在台湾一脱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转型,由脱星变性格演技派,成绩斐然。还有九十年代中期之后,香港掀起日本电视剧热潮,连带电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员参与港产片,其中又以女星为主,包括《星月童话》、《东京攻略》和《阿虎》,当然亦少不得成龙电影里插科打诨的一众日本美女。

九十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一刘”(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刘德华),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九十年代的喜剧经典。近年,周星驰明显减产,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走上幕后之路。

周润发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凭《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坛至尊无上的地位,之后拍了一连串英雄片、动作片,虽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观众缘。近年进军荷里活,除拍一贯的动作片(如《血仍未冷》),还尝试拍如《安娜与国王》这类文艺片,似乎仍未有打算回归拍港产片之意。

至于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对于八十年代的成绩,近年成龙作品已不算大卖),惜在电影风格上难求突破。刘德华的江湖浪子形象也成香港商业电影早期的票房保证之一,在发哥和成龙离开之后,华仔对香港电影的票房贡献作用更加明显.

导演方面,“双王”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一个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更被揶揄为“屎尿屁”导演;一个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两人电影风格回异,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创将之一杜琪峰近年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出名堂的陈果亦成功地从独立电影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

科幻特技也顺着世界性的大趋势融入香港电影之中,《风云之雄霸天下》与《中华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动作片《特警新人类》及《紫雨风暴》、《蓝血人》更特别邀请外国特技效果专家设计爆炸场面,令观众叹为观止。

总括来说,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然较诸于八十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创作意念及电影制作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小本制作的独立电影如《过海隧道》、《天上人间》等亦有公映的机会,加上数码电影的冒起,而剧本创作亦得到应有的重视。相信踏入新纪元,香港电影将会追求更高的质素,并带领整个亚洲区的电影业迈向国际影坛。 ;

⑺ 留学香港哪些大学的专业有与电影有关的

香港有六所比较好的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其中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建校较早。申请香港的大学与申请美国大学的程序大致差不多。比如专业的话可以看看这些影视传媒类:导演、电影制作、影视特效、数字媒体、动画、混音艺术等。顺便说一句,一般都要准备作品的哦。
如果想知道自己的成绩能申请到过香港多少排名的院校?可以把你的基本情况(GPA、语言成绩、专业、院校背景等)输入到留学志愿参考系统中去,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出与你情况相似的同学案例,看看他们成功申请了哪些院校和专业,这样子就可以看到你目前的水平能申请到什么层次的院校和专业了,对自己进行精准的定位。

⑻ 香港影视传媒学院的专业介绍

一、影视表演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质和修养,掌握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技巧的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中国电影史、香港电影史、影视表演概论、影视表演基础、台词训练、形体训练、影视音乐、影视运隐培表演技巧、小品表演艺术、话剧表演、镜头前的表演、影视美学、香港影视作品赏析、影视文学、电视短剧拍摄等。
毕业去向:电影厂、电视台、电影、电视制作机构、艺术团体、影视城艺术团体等。
二、播音与主持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艺术和修养,掌握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本理论和和技巧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中国电视史、香港电视史、广播电视概论、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学、播音学概论、播音创作基础、新闻播音、专题播音、影视剧配音、播音与主持、主持艺术、主持技巧、电视文学、综艺节目主持、大型联欢会主持等。
毕业去向:广播电台、电视台、艺术团体、电影厂、影视制作机构等。
三、摄影摄像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质和修养,掌握摄影摄像技术的基本技巧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中国摄影史、香港摄影史、摄影基础知识、摄影用光、摄影构图、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艺术摄影、电视摄像基础、电视摄像技巧、新闻摄像、专题摄像、综艺节目摄像、大型联欢晚会摄像、电视剧摄像等。
毕业去向:报社、杂志社、照相馆、婚纱影楼、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音像出版社、大型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等。
四、电视摄像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质和修养,掌握摄像技术和基本理论及技巧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中携清国电视史、香港电视史、电视概论、电视摄像基础、电视摄像技巧、新闻摄像、综艺节目摄像、大型联欢晚会摄像、电视剧摄像等。
毕业去向: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音像出版社、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等。
五、影视美术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质和修养,掌握影视美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巧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中国美术史、香港美术史、影视美术概论、素描、色彩、摄影技术、电视照明、电脑美术设计基础、舞台美术设计、影视剧场景设计、电视演播室设计、大型综艺联欢会场景设计、会展场景设计、绘景与制景等。
毕业去向:电视台、影视机构、艺术团体、剧团、展览馆、广告公司、大型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等。
六、影视广告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质和修养,掌握影视广告策划和制作的基本理论和技巧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影视艺术概论、广告传播学、广播电视广告学、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多媒体影视制作、影视广告、广告视觉语言、影视广告赏析等。
毕业去向: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影剧院、电影公司、广告公司、大型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等。
七、影视编导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质和修养,掌握电影、电视编创和导演的基本理论和技巧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中国电影史、香港电影史、电视文学、编导技巧、表演艺术概论、摄影艺术、影视美术设计、化妆艺术、电视解说词写作分镜头剧本创作、导演艺术技巧、电视剪辑艺术、电视节目导播、电视节目制作、影视精品解读、电视文艺编导、香港影视赏析等。
毕业去向: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音像出版社、艺术团体等。
八、音乐表演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质和修养,掌握音乐基本理论和规范的演唱技能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中外音乐史、香港音乐史、艺术概论、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基本和声、合唱与指挥旁唯、音乐表演、形体和舞蹈、舞台表演技巧、歌曲写作等。 毕业去向:部队文工团、省市级艺术团体、歌舞团、大型企事业艺术部门等。
九、舞蹈表演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质和修养,掌握舞蹈表演技巧和舞蹈编创技能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中国舞蹈史、香港舞蹈史、艺术概论、音乐基础理论、形体训练、中国舞技术训练、中国民间舞、现代舞、芭蕾舞技术训练、编舞训练、剧目排练、舞台表演技巧等。
毕业去向:部队文工团、歌舞团、省、市级艺术团体、大型企业艺术部门等。

⑼ 香港电影学院的介绍

香港电影学院是经香港特别行政区批准成立的一所高等艺术教育学府。本学院系、科、专业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完善。自成立以来,以其优良的教学传统、丰富的教学经验、规范的教学秩序以及国际化专业运作模式,成为培养影视艺术人和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基地。

⑽ 周国忠获香港电影金像奖专业精神奖,他在电影界的地位怎么样

据搜狐娱乐报道,第四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官方宣布剪辑师,制片人周国忠获得了专业精神奖的奖项,他曾担任《难兄难弟》《阴阳错》《鬼马智多星》等多部影片的剪辑师,他也是电影《英雄本色》的制片人之一。

周国忠获得这个奖项实至名归,他曾在电影界中荣获亚太影展最佳剪辑奖的奖项,这次荣获金像奖也让他本人和观众看到了周国忠为之付出努力和奋斗后的回报,因此,他获得这个奖项是堂堂正正,实至名归的,他在电影事业中是非常努力和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