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世纪50年代 香港电影分为国语片和粤语片。 YorN
你想问什么?
在49年以前,中国的电影和流行歌曲的制作基地在上海,上海才是中国流行文化中心,
49年以后,很多电影公司和演员及唱片公司和歌手,从上海迁徙到了香港继承从事电影和唱片制作,他们拍的电影和演唱的歌曲基本上都是"国语"的.而些是在香港本土成长起来的电影公司拍的电影的对白是讲粤语的.由于国语片的制作水准远高于粗制滥造"七日鲜"拍就的粤语片,所以国语片比粤语片更受市场欢迎,而且国语电影还能卖到外地去.在50-70年的香港是以国语片为主流的,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粤语片几乎给挤出了市场.
但到了70年代中期,粤语片突然咸鱼翻生,重新活跃起来,而且这个时候香港日渐本土化,粤语文化更受多数人的欢迎,到了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粤语电影和粤语流行歌曲逐渐取代国语片和国语时代曲成为香港流行文化的主流.从这以后香港的国语片和粤语片的界线模糊了,多数影片都有粤语和国语两个配音版本,粤语版的供应本地市场,国语版则供应外地市场.
2. 分析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
分析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
香港电影经历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约三十年的辉煌之后,从90年代起到现在一直在衰落,当然,我们要限定一下,在这里只考虑商业片。在肯定这个事实的前提下,我就总结一下香港电影的衰落,之所以称为总结 是因为,我本身对于这个问题非常好奇,就在各地找了大量的评论,经过认真的阅读之后,便将介于主流和边缘的、但是比较符合事实情况的观点剥出,并用上所有先人们的论据,得出此文。
天时、地利、人和皆备
首先说香港电影三十年辉煌的原因,这一小节从外部原因讲。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电影产业的发达程度与所在地经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好比现在的大陆电影,绳索太多、限制过死,自然发展困难。
而六十年代的香港是什么景象呢,经济开始起飞,商贸逐渐繁荣,人口迅速增加,文化日益多样,地区影响力迅速崛起,是不是看着像高中历史课本,对,就是这样,在这种环境大背景下,加上以邵氏电影公司为代表的商业资本投资电影产业,香港电影业在获得了充裕资金的滋润后,迅速崛起,不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在当时的年代都是亚洲领先的。香港一度成为好莱坞之后世界第二大电影产地,并在东亚、东南亚国家建立了自己独有的影响力。
接着,为什么香港电影就在东亚和东南亚就势如破竹呢,这就是当时这些国家的国情决定的,日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电影产业,而东南亚国家的实力说实话来讲离香港差了点,首先经济起飞时间就晚了十年。
并且东南亚大量的华人也为香港电影的快速及普遍的接受提供了可能。
人和呢,就不用说了,以小龙为代表的几代电影人(包括演员、导演、编剧等等)的实力直到今天来看仍是空前的。
武侠、动作片一统江湖
这里就不多说了,主要就是香港电影在当时以邵氏电影为代表的武侠片、功夫片的娱乐性、观赏性已经能够满足香港及东南亚的大部分观众的观影要求,毕竟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大片还没有进来,可以说,大部分的观众的眼光要求还不高。
刀光剑影、鬼哭神嚎的注定不长久
接着第二小节,问题随之就出来了。刀光剑影、鬼哭神嚎的香港电影在纵横了三十年的江湖之后,终于发现观众开始不买账了,电影吸引力不管是在香港本土还是在海外都开始急剧下降了。
为什么?很多人说了很多的外部原因,这些外部原因我会在下一个小节全部列出,但是我想在这里重点说的是是香港电影的内部原因注定会给港影带来这样的后果。
哲学讲内因决定外因,用在这里特别恰当。我在上面已经说了,香港电影在辉煌的三十年里主要还是以刀光剑影、鬼哭神嚎的武侠片、功夫片、鬼片为主的,这一方面是制片公司追求商业效益的直接手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作为一个只有600万人口,实体规模只有台湾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分之一、洛杉矶市的三分之一(更何况好莱坞有三亿人口的'广大腹背),充其量也就只能和新加坡一较高下的,近代的一个世纪里才发展起来的海边城市来说,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进而缺乏电影制造的想象空间与素材空间,从而造成香港电影难出宏伟大作。
这一点才是香港电影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时代进步了、群雄崛起了
六七十年代的港影在东亚、东南亚颇有一枝独秀的感觉,而进入90年代之后,港影将直接面对着三个劲敌;电视剧、西方大片、土着豪强。因为时代进步了、群雄崛起了。
首先在世界范围内,电视的普及、电视剧的崛起将一大批电影市场活脱脱的剥离了。96年后,韩国电视剧横扫亚洲就是一个典型表现。
另一方面,90年代之后,好莱坞突然意识到进攻全球市场,于是就果断的来了,而且一发不可收,现在香港电影的票房记录依然是泰坦尼克号创造的。可以说是耻辱啊!
就这样,以好莱坞为首的西方大片用了大概十年的时间彻底将港片击倒,进入新世纪的这些年,香港电影前十中本土篇一般都不会超过引进片的。
而香港电影人肯定要追赶啊,但是由于一些个原因,迟迟追不上,反而越发差距越大,其中一条就是盲目追赶,不计实际条件,那为什么会盲目呢?这就又回到了内因上——缺乏深厚内功是很难站直的。
然后说土着豪强,主要是以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为主的东南亚小国的电影产业的长足发展,在这些国家国内市场,已经形成了本土片和好莱坞大片双雄争霸的局面,港影面对着双重夹击,多已战败退出。
内功耗尽,精气西流
终于说到了香港电影耗尽内功的一刻,随着港的回归,香港电影面临着两个变化,第一是人才流走了,成龙、李连杰、周润发为首的几张大牌全部去了好莱坞,而近十年几乎没有有份量的新人出现,青黄不接已是不争的事实;第二是审核制度强化了,这对追求自由的港影来说打击是直接的。
其实在87年的时候,邵氏电影已经停产。这预示着,随着市场的变化,资金问题开始出现。
而香港则面临着十年发展的几乎停滞:相比周边的韩国、台湾、东南亚、甚至深圳来说是在走下坡路的,这样一来,本来在文化积淀方面就有所欠缺的香港在资金和地区影响力方面都失去了优势,整个港区包括电影行业在内的衰落自然不可避免。
所以,香港本身实体过小、精气西流,发展停滞是电影业衰落的根本原因,而好莱坞的扩张,韩剧、日剧、东南亚电影的崛起则又加剧了这一局面的到来。
;3. 《漫谈香江电影50年》1987年 只手遮了半边天的周润发
本期导读:1987年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又一个转折之年,香港电影永远的主力军动作片继80年代初被许氏三兄弟的喜剧压过之后,再一次被上一年《英雄本色》所掀起的黑帮枪战片热潮所压制。传统动作片全年也只有成龙的作品《龙兄虎弟》、《A计划续集》占据了票房的制高点,而盛极一时的大哥大洪金宝即使召集除了成龙成家班之外几乎香港当时所有有字号的武行拍摄的战争大戏《东方秃鹰》只拿了个年度票房第十名,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曾经的“票房毒药”周润发凭借《英雄本色》中小马哥一角直接摇身一变成了香港影坛的票房灵药“神仙发”,1987年他的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1部,其中有五部直接冲进了年度票房排行前十,不光商业价值无人匹敌,而且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上演了自己打自己的壮观场面,周润发以《龙虎风云》中的高秋、《秋天的童话》中的船头尺、《监狱风云》中的钟天正破纪录地拿到了三个最佳男主角的提名,最终以《龙虎风云》中卧底警察高秋拿下了影帝殊荣,难怪当时坊间会有“再红红不过钟楚红,再发发不过周润发”的俗语,把1987年的香港影坛称为“周润发年”毫不为过。当然,能被称之其黄金时代自然不可能仅仅是周润发一个人的精彩,骠叔董骠、肥肥沈殿霞主演的《富贵逼人》以及由徐克导演张国荣、王祖贤主演的《倩女幽魂》如今回望依然是经典中的经典,那时是香港电影的最好时代!
1987年在英雄片大流行的时候,洪金宝的洪家班和袁和平的袁家班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动作片班底抱团取暖,集全港动作片精英(除了成龙的成家班)之力雄心勃勃地拍摄了战争题材的《东方秃鹰》,跨国的巨大投入、搏命的动作演出,结果只拿到年度票房第十名的成绩,2160万的票房收入只能勉强保持收支平衡,如今动作片迷回头再看可能会惊叹本片阵容之强大、场面之宏大,但当时来讲就是一个典型的大投入低产出的失败项目。而成龙在这一年没有继续跟随大哥洪金宝的步伐,而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远赴南斯拉夫以及东欧各国拍摄了《龙兄虎弟》,之后又回港带上了因《警察故事》而结缘的张曼玉以及刘嘉玲和出道不久的当红女星关芝琳开拍《A计划续集》,两部影片分别拿到了当年香港票房的冠军、季军,保住了动作片的头部位置。
《龙兄虎弟》拉来了刚跳槽到嘉禾的昔日新艺城的巨头之一曾志伟,主演则敲定了好友、歌坛当红巨星谭咏麟。开发出了成龙在八十年代期间最为成功的电影模式之一,周游全世界,辅以精彩的拳脚功夫,而曾志伟的加盟又给影片带了新艺城最招牌的老友之间的插科打诨,影片整体杂糅了成龙式搏命特技和新艺城特色的闹剧色彩,让人看着赏心悦目,也拿到了3550万的香港年度最佳票房。但成龙在此片中遭遇了从影以来最严重的伤病,一个在他看来并不难的动作差点让他就此殒命。当时成龙在拍电影开头一段打戏时,他饰演的亚洲飞鹰Jackie需要抓住一棵大树的树枝,再荡到斜坡上。本来已经拍了三遍,曾志伟也表示OK,成龙却坚持要拍到正面镜头,岂料就在拍第4次时发生意外,树枝突然断了,成龙直接堕地,被一块尖石插入了脑髓。幸得当时嘉禾老总邹文怀联系上了刚好正在南斯拉夫讲学的瑞士脑科医生彼得逊及时为他动手术,虽然让他捡回一条命,但却导致他中耳骨破裂,右耳仅剩下两成听力。
可能是此次事故让他有了心理阴影,所以在下半年拍摄的《A计划续集》中我们发现片中成龙的打斗动作虽然还很激烈,但却没了《A计划》第一集中的搏命奇观,转而开始注重剧情的编排,其中还有“借古喻今”的个人言论引入。但就是这样的传统动作路线,以及极具个人特色的谐趣动作却在金像奖上击败了自家出品的《龙兄虎弟》,获得了最佳动作设计大奖,估计也出乎了成龙的预料吧。
1986年《英雄本色》所带来的效应是十分惊人的,一举打破了动作片的垄断地位,自此开始英雄片以及衍生出来的黑帮片、枪战片、警匪片成为香港电影屹立于世界电影艺术长廊的拳头产品,而在这波浪潮中受惠最多、风头最劲的就是周润发。一年12个月,周润发1987年拍了11部电影作品,题材从让其咸鱼翻身的英雄片还有爱情片、喜剧片,甚至还有鬼片,居然几乎部部卖座。小马哥的成功让他成为了英雄片的最佳代言人,于是乎周润发成了各家公司争抢的香饽饽。
肥水不流外人田,新艺城给了当时自家公司里正坐冷板凳的林岭东一个机会,林岭东抓住了这个机会,拍出了《龙虎风云》。本片也是周润发与李修贤的首次合作,周润发饰演在黑 社会 的卧底警察,而李修贤饰演黑道大哥,一个混迹江湖,当了多年卧底的警察,卧底警察的人性、原则纠结被周润发演绎得惟妙惟肖,多年以后的《无间道》其实也只是本片的再进化。影片的票房虽然没有大爆但也进得到了当年票房第12名,新艺城算是把林岭东这个不温不火的导演推到了前台,而周润发也凭借片中高秋一角拿下了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成功连庄。而年底林岭东终于从其他导演手里“抢来”了周润发,开拍了《监狱风云》,写实的监狱生活和主人公阿正极端环境的遭遇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影片一上映居然火爆异常,3160万元的票房拿下年度本土第二名,还为华语影片的开创了一个新类型—监狱题材影片。自此,林岭东在周润发的协助下奠定了自己在圈内大导的地位,昔日的“票房毒药”成了自带锦鲤属性的“神仙发”。
有了票房号召力,永盛公司的向华盛、向华强兄弟自然盯上了周润发这个当红炸子鸡,立即出资请了导演麦当雄找来周润发开拍《英雄好汉》,一听名字就知道是蹭《英雄本色》的热度了。这片子请来了另一位圈内公认极具大哥气质的万梓良和周润发演对手戏,影片剧情虽然有点散但架不住发哥的人气,票房拿到第14名。最有意思的是向氏兄弟发现拍摄此片有些素材没有完全用上,灵机一动,请来谭咏麟补拍了四天戏加上《英雄好汉》未用素材就凑成了前传《江湖情》,神奇的是上映之后票房居然超过了《英雄好汉》,也成就了一段香江电影佳话。
年中的时候文艺片导演张婉婷好不容易抢到周润发的档期,拍出了《秋天的童话》,周润发的船头尺与钟楚红的十三妹在纽约上演的简单、朴实的动人爱情深深感动了观众,该片获得了香江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船头尺一角也给周润发带来一个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依托发哥的人气,这样一部香港电影非主流的爱情片拿到了票房第五的佳绩,足足2550万元的成绩。
眼看自己一手捧红的周润发和英雄片题材在市场上如此大行其道,徐克和吴宇森当然不会放弃把《英雄本色》这一题材打造成经典IP的机会,本来是打算过了新年就开拍《英雄本色》续集,不过由于周润发太过火爆,等排到他的档期已经到年底了,新艺城、电影工作室就打算瞄准圣诞档,但当时时间太紧,于是只能由徐克带着狄龙、张国荣在香港拍摄,而吴宇森则带着周润发远赴美国同时拍摄另一部分。吴宇森和徐克在拍摄续集的时候产生了创作分歧,吴导是想开拍小马哥前传,而徐导则主张干脆让在第一集已经牺牲的小马哥复活算了,要蹭足自己的热度,最终吴宇森拗不过徐克,于是影片硬生生编出来了一个小马的孪生兄弟阿建。故事相比第一部要差不少,但也有不少亮点,比如新加的由新艺城老板之一石天饰演的龙四就十分出彩,而张国荣饰演的阿杰则做了不少改变不再让观众讨厌,最后在电话亭弥留之际的戏份更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而片尾周润发、狄龙、石天三人团灭黑帮的夸张枪战戏码绝对让观者热血沸腾。个人感觉,续集从故事性、逻辑性上比第一集要相差不少,但若论观赏性,续集要更胜一筹。影片很明显有赶工的问题,但原班人马出演、小马复活的噱头都让影片赚足了热度,最终年度第6的票房算是不负使命了,但本片却成了徐克、吴宇森两个好兄弟产生嫌隙最终分道扬镳的触发点,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留待下期再讲。
当然,1987年的香港影坛在演员方面是周润发的异军突起,而在导演方面风头一时无两则是徐克,徐克导演和他开创的电影工作室也迎来了自己的时代,他不仅和吴宇森一起导演了《英雄本色2》,由他监制程小东执导的《倩女幽魂》在东南亚地区掀起了强劲的神怪片风潮,而张国荣的宁采臣和王祖贤的聂小倩也成为了华语电影史上永恒的经典。
1987年是周润发票房神话的开端,惊人的产量,超高的投资回报率让他罕有对手,唯一能打的成龙又输在产量上,而宽阔的戏路更是让周润发商业、艺术两开花,巨星的时代来临了。
《漫谈香江电影50年》持续更新中,欢迎同好关注交流。
《漫谈50年》1986年 伟大的英雄本色;洪金宝传奇达至巅峰
《漫谈香江电影50年》1985年 警察故事和僵尸先生
4. 香港电影的历史发展
香港电影史的发展应该从电影传入香港开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
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
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
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
当年,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钖克炮兵团》。
这几部有新闻纪录的电影虽然不是香港电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们是在香港拍摄的,内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们称为“香港电影”。
从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
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
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电影)。
”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
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
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
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
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征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编导是黎民伟、摄影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
这部电影创下不少香港电影纪录: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国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女电影演员参演的香港电影;
(四) 也同时是第一部有特技摄影的香港电影。
黎民伟及其兄长海山、北海于1923年创办了香港第一间全由香港人投资创办的电影制片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
他们并非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动香港,以至全中国的电影工业。
民新的成立为香港电影业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又在1924年在广州成立了香港第一个演员培训所民新演员养成所,发掘有演戏潜质的人。
此外,民新还摄制了香港出产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
于1924年,珍贵的新闻纪录片《中国 *** 第一次全国大会》、《孙大元帅检阅军团警会操》以及1925年出产的《孙大总统东较场阅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实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电影事业已渐渐成长,可是由于黎民伟具有同盟会的背景,港英 *** 禁止民新于香港开设摄影场,香港电影发展被迫中止了。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无理残杀中国人民,中国各地纷纷 *** 、 *** ,以示 *** 。
同年6月,内地的 *** 热潮扩展到香港。
香港大 *** 期间,每天都有商店倒闭,百业凋零,所有娱乐活动,包括电影放映一律停止。
这个现象令刚萌芽的香港电影事业夭折。
次年10月 *** 结束,但香港电影事业仍然未能复苏起来,因为有实力的电影工作者都去了广州或上海发展。
虽然期间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员,但这都是有名无实,直至 1929年末,仍没有一部香港电影生产过。
1930年初,黎北海等创办了香港影片公司,制作出创业作《左慈戏曹》,然后香港才陆陆续续再有电影制片公司的成立,香港电影事业才见起色,得以复苏。
1930年,香港的电影业随着黎北海(黎民伟兄长)创建香港影片公司而开始复苏。
不过,真正令香港电影业站稳住脚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伟的上海民新与其他几间电影公司合并而成的“联华影业公司”。
“联华”可以说是为香港电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力,是战前中国最大的电影厂之一。
为了培养人才,联华在1931年4月开办演员养成所,教授的课程包括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等,堪称一间电影全科学校。
它培训了一批杰出的粤语片导演,如李铁、黄岱等,对香港电影贡献良多。
“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
于是,第一部粤语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就是《白金龙》。
有声电影问世后,香港的电影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
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
进入1935年,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
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
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
当然,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
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
1937年到1938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
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
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
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
战后初期,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
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
总括来说,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
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
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 *** 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内地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
故此,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达至高峰。
香港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
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内地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电影,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
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加坡、马来西亚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20世纪50-60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
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粤语片
1:粤剧戏曲片
据估计,在20世纪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部份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余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
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
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
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20世纪50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
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电影,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
2: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好莱坞通俗剧的故事模式。
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
这批电影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十三位着名演员:吴楚帆、张锳、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
大概是因为过分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
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3:古装武侠片
20世纪50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4:喜闹剧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余,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5:国语片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折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
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
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
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
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
狄龙和姜大卫、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70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
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1970-19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71-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
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七十年代
20世纪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折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70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楚原、张彻及刘家良等等。
他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电影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龙、傅声等。
1979年的《英雄无泪》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60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
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咤一时。
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军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
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郑少秋、沈殿霞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的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
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电影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重新振兴。
自此,很多电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
从电视跳到电影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
由于从70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
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 :《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
这些电影不但令喜剧在香港电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功夫喜剧的诞生。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
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
演员方面,成龙,洪金宝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70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导演李翰祥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电影。
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骗术奇谭》,不但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征着70年代香港电影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80年代。
不过,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
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徐克、余允抗等等,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轻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
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轻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
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于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 *** 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
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都慎用大明星,制作成本亦得到控制,跟后来的港产片标榜卡士明星,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可谓截然不同。
八十年代
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
20世纪80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
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龙虎风云》等。
除新艺城之外,80年代叱咤一时的电影公司还有德宝电影公司。
德宝成立于1984年,一方面拍喜剧(《双龙》系列、《富贵逼人》、一方面也拍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或者都市优皮小品路线 (《三人世界》、《单身贵族》),务求达到片种多元化的要求。
至于嘉禾电影公司则继续以成龙作头牌,让他从《师弟出马》、《龙少爷》的功夫小子形像,渐渐成为《A计划》中稳打稳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迹》,更是成龙的颠峰之作。
同样是武师出身的德宝明星洪金宝却凭《鬼打鬼》(1980) 开创了灵幻片的潮流,之后的《僵尸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风格。
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谋妙计五福星》以至《运财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
据统计,80年代的十大卖座香港电影之中,新艺城占了四部,嘉禾占了五部,再加上多产量的德宝(1984至1989的五年间,拍制了47部电影)整个八十年代可称为三雄各据的时期。
跟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相比,我们会发现到80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
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没落,加上1989年经济、影带市道不发达等种种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电影市道滑落。
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1990年,周星驰以《赌圣》大破纪录,开始他的票房神话,90年代至今基本是周星驰的天下。
综观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基本上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80年代顺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关锦鹏(《胭脂扣》)、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等,可是,依照香港电影的传统,卖座的片种总有跟风者,而当跟风者众、水准参差的时候,亦即该电影类型走向死亡之路。
武侠动作片热潮如是,赌片热潮及后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没有例外。
到了90年代中期,港产片票房连续下挫,西片逐步抬头。
《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创下六千万元票房佳绩,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Titanic)更以一亿一千万元攀上顶峰,这部映了195天的好莱坞A级大制作还占了“本世纪百部卖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压倒了在80年代威风一时的新艺城作品《最佳拍挡》系列。
另一个令90年代香港电影褪色的原因是盗版问题。
80年代录影带市场兴起已经令电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后期,盗版VCD更为香港电影市道带来了重击。
不少电影在午夜场或首映过后便出现盗版,海关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责任,后来香港 *** 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海关逐渐加强扫荡,才使盗版VCD活动略为收敛。
香港电影界曾多次组团访京,与港澳办及电影局商讨创作自由、版权问题等,亦促请中央 *** 开放市场。
1997年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 *** 先生首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电影,并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电影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令香港电影人略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搞得有声有色。
可喜的是,香港电影人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戛纳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
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着名导演纷纷前往好莱坞发展,周润发、成龙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亦被好莱坞罗致。
20世纪90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电影人在亚洲区寻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绩最突出的是在台湾一脱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转型,由脱星变性格演技派,成绩斐然。
还有90年代中期之后,香港掀起日本电视剧热潮,连带电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员参与港产片,其中又以女星为主,包括《星月童话》、《东京攻略》和《阿虎》,当然亦少不得成龙电影里插科打诨的一众日本美女。
科幻特技也顺着世界性的大趋势融入香港电影之中,《风云之雄霸天下》与《中华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动作片《特警新人类》及《紫雨风暴》、《蓝血人》更特别邀请外国特技效果专家设计爆炸场面,令观众叹为观止。
总括来说,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然较诸于80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创作意念及电影制作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些小成本制作的独立电影如《过海隧道》、《天上人间》等亦有公映的机会,加上数码电影的冒起,而剧本创作亦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信踏入新纪元,香港电影将会追求更高的质素,并带领整个亚洲区的电影业迈向国际影坛。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电影公司大洒金钱,演员一天九组戏的好景日子来说,2000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确危机重重,阴霾满布。
还有90年代的奇迹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周星驰、周润发、成龙等等。
2003年是香港电影业最黑暗的一年。
除了经济继续低迷之外,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爆发,使许多戏院空空如也,并令电影制作停顿四个月;该年只共拍摄54部电影。
香港的两位着名歌手兼演员张国荣(46岁)和梅艳芳(40岁)的死,对电影业更是雪上加霜。
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他的作品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剧经典。
从《喜剧之王》开始,周星驰导演的作品全都是香港电影年度票房冠军。
周星驰明显减产,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走上幕后之路。
周润发拍了一连串英雄片、动作片,虽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还算有观众缘。
其进军好莱坞,除拍摄一贯的动作片(如《血仍未冷》) ,还尝试拍如《安娜与国王》。
到大陆转型做配角(如《让子弹飞》《大闹天宫》,也只能拍《大上海》这种老本行电影,可惜在香港竟只有500万港元的票房。
至于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对于90年代的成绩,2000年后成龙主演电影已不算大卖。
可惜在电影风格上难求突破。
《十二生肖》在香港更只有800多万港元的票房。
导演方面,“双王”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一个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更被揶揄为“屎尿屁”导演;一个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两人电影风格回异,但在21世纪的香港电影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创将之一杜琪峰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
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出名堂的陈果亦成功地从独立电影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
5. 为什么香港电影会没落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进入颠峰时期。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无论从影片的数量、类型还是质量上都达到较高水准。这时的香港电影界更是能人辈出、实力当道!!!香港电影此时到达颠峰,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美誉。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香港电影一落千丈,不仅影片数量年年递减,佳片更是屈指可数。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急剧滑落?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经济问题,也有人说是后继无人的问题,还有人说是好莱坞的冲击的问题等。
故设此题目,大家共同探讨。 1.脑残电影导演的增多
2.老导演不思转型
3.由于香港的回归 幕前幕后的电影工作者被才大气粗又xx不堪的大陆电影制片厂的挖掘
4.韩国电影的崛起 ,其实不算崛起,只是这年头观众也开始脑残了。
其实正是香港电影制作的"明星制"造成的不光是电影明星
也包括导演明星一直注重用明星大导演来吸引人
不注重培养新人
结果
明星会老的,导演的才华也会尽头的于是
终于衰败了...............这还用说吗
回归了 创作 环境 不自由了
并不是说香港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限制创作
而是整个潜意识的影响其实香港不光是电影衰落,电视、音乐全面下滑。貌似香港娱乐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风光不再了。跟风太多
没有内涵
粗制烂做
经济萧条别的不说,喜剧片都成儿童片了,那些弱智的玩笑,根本不能让我笑,只能让我觉的看这样的电影很丢人,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敢拍出来?很久不碰香港喜剧片了,太傻了,低级趣味。如果片子的成败是由少数人掌握而不是所有观众的话,那么,衰落就是必然的。
香港电影就是因为那种权力太集中了,电影就不是电影了,它是权力的工具,是骗钱的工具。观众不重要了,导演,演员也不用打拼——只要收拾好某有权的人就行了。
于是香港电影就这样了。
香港电影的市场在哪?当然是内地。九十年代内地互联网刚起步,我们啥也不懂。为回归和讨好香港,政府加大两地交流,免费引进港剧港片,这样才给香港电影大力发展空间,我们由于视野狭小,疯狂地爱上他们的“时尚”,更促使港片的发展。所以他们允许“良莠不齐”可以大胆创新。
而现在香港已经回归了,政府就不需要额外“照顾”了,自然没了优惠政策,且网络的发展,我们可以接触到更时尚的好莱坞,也没有必要死磕港片。(以前很喜欢香港武侠剧里的配乐,现在才知道全是国外的)
6. 曾经辉煌的香港电影,为什么说没就没了呢为什么不再有新明星
简言之,曾经辉煌的不是香港电影,而是以那一代人为代表的香港电影,都老了。
几个关键词,邵氏,香港无线TVB,周星驰,洪金宝,成龙,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张曼玉,刘嘉玲,李嘉欣,关之琳,钟楚红,梁家辉,张家辉等等的老去,他们经风华绝代,气质卓绝。
而现在,随着香港电影电视支柱的TVB的衰落,几易其主,没有了香港无线艺员训练班的TVB,没有造星机制的它,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逐渐“失血而亡”。
随着50,60年代生人的这一代巨星老去,剩下的70,80年代的人,能打的有几个?
谢霆锋?张智霖?答案是没有。
虽然香港电影翻拍很多,即便是原班人马,限于主演年纪太大,也不复当年的倜傥潇洒。
曾几何时,香港电影的最大买家是台湾电影,但是因为香港电影制片商的过于盘剥,台湾又通过了引进好莱坞电影的制度,台湾抵制香港电影,成了香港电影衰落的导火索。
明星都老了,就连成龙大哥的功夫电影,这两年都勉强维持个不赚不赔,有时候甚至是赔钱。
内地电影人的崛起,张艺谋陈凯歌之后的徐峥,宁浩,黄渤,陈思诚等人逐渐展露才华,而与此同时,王晶江郎才尽,王家卫手中的棋子,也越来越少,好不容易出了个曾志伟的儿子曾国祥,导演了《少年的你》,主演还是易烊千玺和周冬雨。
香港的演员?就跟他们逼仄的住房一样,困在所谓的千尺豪宅里,走不出来,格局的过小,导致人才缺乏锻炼的空间,又没有专门的培训机制了,一个个的不成才。
没有造星机制,哪有新明星啊。35岁的陈伟霆都扛起大旗了,可他的演技,也不咋滴。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格局变了,香港不再是亚洲电影的中心,中心在内地,人才当崛起。
香港电影的衰落,发生在1997-2002年这5年,这个时候的香港电影海外市场开始大片沦陷,而并没有进入中国市场。
2,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之后,院线制改 革,释放市场活力,大陆市场才开始起飞,香港电影才认识到大陆的重要性,开始大规模的进入。
3,大陆市场虽然在大幅扩大,但是香港电影并没有获得恢复的机会,因为大陆电影的本土文化亲和力和大制作电影的投资力度,是香港电影所无法比拟的。香港电影无法跟大陆的本土电影力量竞争,导致失去复活的机会。注意,是失去复活的机会,而不是进一步衰落,因为她的市场实际上是增加了的。
4,审查制度对大陆本土电影的抑制作用是同时存在的,不构成香港电影的威胁。香港电影一直以来就有面向海外和大陆制作两个版本电影的手法。
5,即使审查制度放开,大陆本土电影同样可以制作江湖黑暗题材的电影,在适应本土文化上有天然的优势,香港电影也难以重拾辉煌。 香港电影的制作水平和能力,我认为并没有下降。 烂片是每个时期都有的,在优秀的电影中,寒战、毒战系列电影的制作水平与1990年代中期的作品相比,并没有大幅下滑。
但是,这些电影的票房吸引力,明显无法跟大陆本土的大特效魔幻片,像画皮、狄仁杰这些竞争。 香港电影的衰落是由于香港经济的衰落这个问题,我认为也是不合理的。 香港经济在今日虽然无法像1990年代那样耀眼,但是gdp仍然是在增长的,金融业、房地产业、零售业、 旅游 业等很多支柱产业仍然繁荣,香港电影市场的总体票房也没有减少。 在其他 娱乐 产业方面,香港的电视剧、音乐虽然在大陆失去了影响力,但是在本土仍然是受到欢迎的,同样受到盗版的影响,但香港仍有陈奕迅这样的歌手,TVB的电视剧在本土的市场份额也没有受到冲击。但是电影,确实衰落的更加严重了,连香港人也主要去看美国大片,而不再追捧本地的港产片。
在面对盗版的冲击方面: 全世界的电影业都在面临这个问题,但是在所有的 娱乐 产业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小成本制作的 娱乐 产品,比如小说、音乐,受到盗版的冲击要比电影严重的多。相对来说,电影产业的整体规模并没有缩小,否则无法解释近年大陆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 电影产业和其他文化产业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 其单个产品制作成本的投入,要远高于其他文化商品,尤其是如今这个多媒体时代,电影要想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大特效大场面的幻想片模式是最重要的法宝。 在大片时代,拥有巨大的本土市场,可以提供天价成本的大制作投入,可以通过高投入的数字技术和其他国家电影拉大视觉效果差距,是美国电影能够在世界重新建立霸权地位的重要原因。
2010年的阿凡达,全球票房收入27亿美元,所过之处一片炮灰,管你是什么国家的电影,莫不俯首称臣。从此之后,美国电影纷纷制作立体电影(特别是动画片,全部3D化),其视觉体验、制作成本要求与其他小地方的2D电影的差距更加拉大。 即使是日韩这样的发达国家,本土电影也只是依靠一些接地气的影片来维持生存,比如日本的动画片、电视剧片,比如韩国的谍战片、黑帮片、情色片。
只要美国大片一上映,基本上纷纷躲避。 香港电影与日韩相比,其本土市场的狭小,在大片时代的严重不适应,是一个致命的原因。 而香港电影,要想接上大陆的地气,很难很难。
希望能帮到你
曾经辉煌的香港电影走向没落,是什么原因?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下。
香港电影断代十分严重,最为辉煌的一代现在已经都是50多岁60岁的人了,这部分人现在还能撑起香港电影的一片天,但是这部分人终于有一天是会老去的,至少在十年左右会慢慢淡出 娱乐 圈、电影圈,一旦这部分人淡出,那么香港电影圈中我实在想不出还有多少人能够撑起这偌大的市场。
现在我们看香港的电影,就本上都是一些老面孔,年轻一代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优秀的人物,对此我对香港电影的继承问题十分担忧,断代现象十分严重,新一代难以崛起。随之而来的就是老一代老去之后,香港电影就真的走向没落了。
即使你们不相信,但是内地 娱乐 圈正在崛起,虽然产出的作品参差不齐,但是有点我们必须的承认,那就是内地电影市场并没有出现断代的问题,无论是老一代还是中生代又或是年轻一代都是在蓬勃发展,虽然现阶段还是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就是这样有问题的电影人,源源不断的支撑起这个电影市场。
最后:香港电影的没落,会让更多的内地电影人进入香港电影圈中,或许后面香港电影圈要靠内地无数年轻电影人去支撑了
总结说一句:香港电影圈的没落已经是肯定了,短时间内基本上很难再回到正常水平,至于说再次回到巅峰,基本上是没有多少机会了,就现在的电影市场,香港电影很难再一个时期内诞生这么多优秀电影人了。
香港电影黄金时期,可谓是是百花齐放,各种类型的香港电影层出不穷,全部都是一流水准,哪怕和今天的电影相比,仍然是有过之而不及,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英雄本色、五福星系列、逃学威龙系列等。
但是香港电影到了1995年以后就开始慢慢的走下坡路了,特别是到了2003年更是到了香港电影界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经济低迷的原因之外,好莱坞电影的崛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特别是香港两位重量员的逝世,就是张国荣和梅艳芳,对香港电影更是雪上加霜。
第1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资金问题,因为那一些粗制滥造的电影想要回收成本,基本不可能也无法投入到新的电影当中拍摄,外商在向外寻找新的派出市场,香港的经济也受到了冲击。
第2个原因就是香港演员本身青黄不接,想一下以前香港电影有多人,周星驰、周润发、成龙等,现在香港演员好像都拎不起来,都没有几个能称得上台面的。
第3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外电影行业的崛起,特别是好莱坞,比如1997年泰坦尼克号获得了21亿美元的票房,而香港全年的票房却只有4500万。
香港电影的海外票房也在逐渐的败退,本土的市场也在受到了排挤和挤压,在国外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香港电影确实停滞不前乃至在退步。
最后一点原因就是人们喜好的改变,经济与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电影的期望也发生了改变,更加追求高制作高新颖的电影,比如美国的那种科幻大片。
香港电影曾经的确是辉煌过,几乎每天都有新电影上映,一个二流演员,每天都要跑十几个剧组拍戏,因此也成就了不少演员,明星。到了1997年之后,到了21世纪,香港电影开始走下坡路,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点:我觉得以前的香港电影大多是在讲故事,艺术来源于生活,电影剧本也都是根据真实故事、人物事迹来改编的。香港的环境不同,所以很多电影题材都可以上映,所以香港电影产量很高。不过呢,题材虽然很多,但也会走到黔驴技穷的地步,电影编剧们的创作灵感也会少很多了。
第二点:大陆的电影市场崛起,成为香港最大的竞争对手。同时,大陆市场更是香港电影工作者,演员们向往的地方,毕竟市场大,钱更多。香港大牌演员,老戏骨纷纷北上发展,也导致香港电影的没落,有好剧本,也不找不到好演员来演。
第三点:年轻一代的演员,在演技方面完全无法超越前辈们,因为以前的演员是靠演戏吃饭,演得好,才会有更多工作。现在的演员呢!公司可以打造,会不会演,会不会唱都无所谓,只要你漂亮。这样一来,到了看脸的时代,剧本、演技都不被看中,老一辈演员根本又不会去接烂片。
不过,总得来说,就是香港电影题材无法创新了,即使创新,也要面临审查,所以收到了诸多限制。
首先,香港电影经历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约三十年的辉煌之后,从90年代起到现在一直在衰落,当然,我们要限定一下,在这里只考虑商业片。在肯定这个事实的前提下,我就总结一下香港电影的衰落,之所以称为总结 是因为,我本身对于这个问题非常好奇,就在各地找了大量的评论,经过认真的阅读之后,便将介于主流和边缘的、但是比较符合事实情况的观点剥出,并用上所有先人们的论据,得出此文。
天时、地利、人和皆备
首先说香港电影三十年辉煌的原因,这一小节从外部原因讲。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电影产业的发达程度与所在地经济、 社会 环境密切相关,好比现在的大陆电影,绳索太多、限制过死,自然发展困难。
而六十年代的香港是什么景象呢,经济开始起飞,商贸逐渐繁荣,人口迅速增加,文化日益多样,地区影响力迅速崛起,是不是看着像高中 历史 课本,对,就是这样,在这种环境大背景下,加上以邵氏电影公司为代表的商业资本投资电影产业,香港电影业在获得了充裕资金的滋润后,迅速崛起,不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在当时的年代都是亚洲领先的。香港一度成为好莱坞之后世界第二大电影产地,并在东亚、东南亚国家建立了自己独有的影响力。
接着,为什么香港电影就在东亚和东南亚就势如破竹呢,这就是当时这些国家的国情决定的,日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电影产业,而东南亚国家的实力说实话来讲离香港差了点,首先经济起飞时间就晚了十年。
并且东南亚大量的华人也为香港电影的快速及普遍的接受提供了可能。
人和呢,就不用说了,以小龙为代表的几代电影人(包括演员、导演、编剧等等)的实力直到今天来看仍是空前的。
武侠、动作片一统江湖
这里就不多说了,主要就是香港电影在当时以邵氏电影为代表的武侠片、功夫片的 娱乐 性、观赏性已经能够满足香港及东南亚的大部分观众的观影要求,毕竟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大片还没有进来,可以说,大部分的观众的眼光要求还不高。
刀光剑影、鬼哭神嚎的注定不长久
接着第二小节,问题随之就出来了。刀光剑影、鬼哭神嚎的香港电影在纵横了三十年的江湖之后,终于发现观众开始不买账了,电影吸引力不管是在香港本土还是在海外都开始急剧下降了。
为什么?很多人说了很多的外部原因,这些外部原因我会在下一个小节全部列出,但是我想在这里重点说的是是香港电影的内部原因注定会给港影带来这样的后果。
哲学讲内因决定外因,用在这里特别恰当。我在上面已经说了
电影仅仅是形式,吸引人的是新鲜。现在香港有的,全国都有,包括顶级富豪。以前电影是烧钱的 游戏 ,下海的不多,现在门槛降低,不易垄断。互联网时代,玩法变了,发行方式改变。
7. 香港电影为什么衰落了
老导演不思转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进入颠峰时期。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无论从影片的数量、类型还是质量上都达到较高水准。这时的香港电影界更是能人辈出、实力当道!!!香港电影此时到达颠峰,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美誉。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香港电影一落千丈,不仅影片数量年年递减,佳片更是屈指可数。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急剧滑落?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经济问题,也有人说是后继无人的问题,还有人说是好莱坞的冲击的问题等。
当然,内地这几年发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们这些土老冒憋足了气,奋力顶内地票房。呵呵,不过从最近几部叫座不叫好的电影看我们,大家看的是热闹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电影。
8. 50年前的香港邵氏老电影还受版权保护吗
在我国,着作权是从创作完成之日起产生的,人身权利中除了发表权外没有期限限制,发表权一经行使即穷竭,如果在作者死后50年内不发表,就不再保护。财产权利的保护期限是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如果作品创作完成后50年未发表的,不再保护;另外,法人和其他组织视为作者的作品以及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和摄影作品和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其保护期都是作品首次发表之日起50年,创作完成50年内不发表就不再保护。软件着作权的保护期限为25年,截止于软件首次发表后第25年的12月31日。保护期满前,软件着作权人可以向软件登记管理机构申请续展25年,但保护期最长不超过50年。软件开发者的开发者身份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
9. 论香港电影近10年来对大陆的影响
用一句夸张一点的话说,是影响了我们一代人。
我是80后的,我和我身边的朋友可以说都是看香港的电影长大的,对与“电影”的一些东西,最初几乎都是从香港电影里了解来的。
97之前,我们能看的到多是娱乐片,这也是香港电影的主流。而随着97以后,合拍片,似乎成了众势所趋,而很多香港电影的理念,也随之一起带到了大陆。虽然这样的结果是香港电影的很多妥协,可是也让我们的电影内容越来越丰富,不再是我们一味的模仿香港电影,而且模仿的怪怪的。
以《大话西游》来说,这部电影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很多人的想象。周星驰的很多电影,颠覆了一些传统的理念,也让很多人的价值观,多少有些改变。
王家卫的电影,让我们开始学会小资。《花样年华》让100年来被埋没的旗袍的美,重新绽放。
另一方面,在小时候的印象里,电影并不是娱乐,似乎更像是一种宣传工具,或者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教育”而香港电影的到来,让电影开始变的娱乐华了。
而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影视城,比如电影周边。
10. 香港电影是什么时候掘起的
香港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1949年后大批
中国内地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电
影,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加坡、马来西
亚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
成熟的雏型。20世纪50-60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粤语
片的盛产期。
20世纪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折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
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70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跟
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相比,我们会发现到80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
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
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没落,加上1989年经济、影带市道不发达等种种因素下,
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电影市道滑落。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
投资者的态度,说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所以综合来讲40年代到50年代是崛起,60到70年代是兴盛,80年代是巅峰。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