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几年香港火力最猛的五部电影 刘德华独占两部
港片的彻底衰落,从本世纪初就已成定局,但在这漫长而痛苦的十几年里,总有一些香港电影人,试图通过改变,来振兴港片。
尤其近几年,一些投资浩大的香港电影陆续登场,这些火力强劲的大片,如同港片谢幕前的烟火,绚烂美丽,又清冷短暂,电光火石间,仿佛映射出了港片曾有的辉煌。
虽然明星云集,但却是今年很容易被忽略掉的一部港片,一是片名取得毫无个性,像是一部二三十年前的电影;二是已经五十大几的刘天王,最近几年选片品味堪忧;三是导演邱礼涛,虽然以前是香港cult片先锋,但最近几年已几无锋芒。
但令人意外,这却是今年少有的爽片,既然叫“拆弹专家”,枪战,爆破自然少不了,更主要的是本片节奏明快,无尿点。
2、《风暴》
这是一部警匪片,也是一部战争片和灾难片,倒不是因为影片涉及到战争背景或是里面有什么洪水猛兽,而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火力太猛,最后的警匪枪战,几乎将香港中环夷为平地!
《风暴》虽然夸张,但是过瘾,很多爆炸场面和人员中枪的戏,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所以给人以帅呆了的感觉。刘德华在片中依然很帅,依然耍帅,两位反派大佬胡军和吕良伟,表现出了应有的气势。
3、《扫毒》
有人给香港导演陈木胜取的绰号是“香港的迈克尔·贝”,言下之意,就是这老兄是香港电影圈的“爆破专家”。虽没有像《珍珠港》《世界末日》《变形金刚》这样的超级大案子可做,可《我是谁》《特警新人类》《冲锋队之怒火街头》等片的制作规模也不小。
《扫毒》是陈木胜电影里,场面最为火爆的作品,直升机配备的加特林机关枪的俯射场面,只比《黑鹰坠落》差一点点,追车、爆炸更是家常便饭。除了大场面外,本片剧情非常工整,张家辉的表演特别亮眼。
4、《毒战》
这可能是杜琪峰进军内地最好的作品,虽然是在内地拍的影片,但老杜个性鲜明,使得这部电影更像一部纯粹的港片。
5、《寒战》
香港带“战”字电影很多,什么《暗战》《毒战》《激战》《逆战》《冷战》等等,而在这些“战片”里,现在最具品牌知名度的是《寒战》。《寒战1》于2012年问世,不仅票房大卖,更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去年的《寒战2》在内地暑期档也大杀四方,收获将近7亿票房,这在港片中已算出类拔萃。《寒战》不仅枪战和爆炸场面火爆,更难得的是,影片拍出了一种气势,这种气势并非依靠大场面就能堆砌出来,像前面提到的场面最为宏大的《风暴》,在气势上,就并不比这部电影强。
2. 1994年香港电影有多繁荣,为什么94年被称为香港电影年
香港电影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是非常繁荣的一个时代,不管是什么题材的电影,都会在短时间之内创作出来,而且收视率超级高。1994年香港电影有多繁荣,为什么94年被称为香港电影年?
1994年是香港电影的繁荣之年。说起香港电影,一定要说1994年的香港电影了,因为在这一年里诞生了很多的经典之作,不管是周润发,林正英还是李连杰或者是成龙,他们都带给观众很多好看的作品。
《赌神》《醉拳2》《国产凌凌漆》,票房的号召力强大,让人记忆深刻。在这三部影片当中,有很多明星大腕加入,其中有邱淑贞,周润发,徐锦江,吴倩莲,成龙,刘德华,钱家,乐迪龙,梅艳芳等大牌,所以在那一年里,香港电影市场真的是火爆到难以想象。
3. 香港新浪潮电影知识介绍
香港新浪潮电影知识介绍
香港电影新浪潮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一般认为是1979年—1983年期间)香港电影的一个潮流,参与者多是在外国留学、有电视制作经验的年轻导演,如徐克、许鞍华、严浩、谭家明、方育平等等。香港新浪潮的导演主要在美国或英国攻读电影课程。他们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后都加入了电视台发展。他们在电视台接受一番磨炼后,离开电视台发展电影事业,在此期间拍摄的一批风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电影杂志《大特写》(《香港电影双周刊》的前身)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向传统挑战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词来期待香港的新电影。
出现背景
七十年代末期,国际形势动荡不安,香港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腾飞、独立电影制片机构的风起云涌,具有正义感的影视工作者鄙弃“四头”(噱头、拳头、枕头、鬼头)影片而开拓新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从国外电影学院毕业回港并从事电视编导工作的年轻导演,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的独特创意和社会触觉,拍摄出了一批完全不同于传统香港电影的充满个人色彩的新潮电影。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这批影片的卖座虽然不是特别高,却为港片在编导手法和摄制技术上呈现出异于传统香港片的新风貌。
1976年,梁普智、萧芳芳导演的《跳灰》一般被认为是新浪潮的先声,1978年,严浩导演了《咖喱啡》,打响了新浪潮的第一枪。之后是1979年,三位青年导演分别推出了他们的电影处女作:徐克把科幻和武侠合二而一,推出了“未来主义武侠片”《蝶变》,许鞍华的《疯劫》根据一起真实案件改编,把悬念和推理结合起来处理凶杀案件,章国明的《点指兵兵》以逼真自然的光影展示警探和罪犯的搏杀。这三部影片标志着新浪潮的正式诞生。随后,严浩、刘成汉、方育平、蔡继光、谭家明、黄志强、单慧珠、唐基明、张坚庭、黎大炜、于仁泰等相继掘起,拍摄了《父子情》、《夜车》、《投奔怒海》、《似水流年》、《喝彩》、《欲火焚琴》、《师爸》、《山狗》、《冤家》、《表错七日情》及《墙内墙外》等新观念与新形式相结合的影片,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在短短的时间内,竟有几十位锐气十足的年轻导演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不仅票房价值颇高,还获得了电影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受到制片人的青睐。
此后,不少电视界的人才加入香港电影界工作,两者的互动日益频繁,甚至有电视节目改编拍成电影(如萧芳芳主演的《林亚珍》)。电视界举办的选美比赛和歌唱比赛等,也陆续发掘了一批新掘起的一代,促成了往后10多年香港影坛“明星制度”的勃兴。
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特征
“新浪潮”的“新”,带有与多传统及及传统分别的意味。同时亦意味着一种创新和实验取向,力求突破传统而别具一裁。如意大利五十年代的“新现实主义”是对法西斯主义极权统治后的电影事业的一次重新评述及振兴,而法国的六十年代“新浪潮”是源自对法国五十年代的商业电影工业机制的不满,通过崭新的电影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状态,是对当时主流的“优质电影”的反叛。香港“新浪潮”,电影则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在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新浪潮”导演虽然都被冠以“新浪潮”之名,其实每位的电影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于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察和匪徒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大体上“新浪潮”导演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特征。由于“新浪潮”主要导演大都有留学海外专业培训的背景,因而具有开放的视野和自觉的电影影象意识。他们重视电影语言创新,真实、鲜明、大胆、饱满、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在影片的叙事、结构、节奏等方面,尤其是在电影取景、色彩、自然光使用,剪接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风格化特征。
不过,新浪潮导演在强调突出个性的同时,并未走向实验电影的极端,而是巧妙地将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起来,兼顾电影的商业因素和观众的娱乐要求。在“满足个人”和“满足观众”间求得平衡,以追求商业上的最大成功。他们是对香港主流电影的突破,但并非彻底抛弃。比如,香港“新浪潮”电影大都从类型电影入手,然后进行创新和改造。徐克将科幻电影与武侠电影合为一体,刷新了香港电影对于武侠电影的观念,熟练有力的`导演手法也令观众耳目一新;在《疯劫》中,许鞍华将一件真实的凶杀案编写成一个极富悬疑和推理性的故事,创造出逼人的惊竦气氛;在《点指兵兵》中,章国明则描绘警察与兇手的摩擦,刻意表现警察焦灼的心理状态,拍摄十分讲究光源,主张推回自然。这些影片强调并突出个性,在“满足个人”和“满足观众”间求得平衡,而又偏重于“满足观众”,以便追求商业上的最大成功;这些影片重视电影语言的创新,善于用较新的技巧创造“外在真实的表象”,以造成真实、鲜明、大胆、饱满、具有冲击力的画面视觉效果。这说明新浪潮导演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观众。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是低成本,不用大明星,这同后来港片标榜明星阵容,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截然不同。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年轻导演们对电影的热爱与艺术抱负,在香港高度竞争的商业生产制度下,没有个机构和资金支持,迅即被商业浪潮裹卷而去。香港“新浪潮”电影,从1979年掘起至1982年已成了强弩之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新浪潮即宣告结束。大部分新锐导演都融入主流电影,成为商业电影的生力军。“新浪潮”后劲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香港是一个极商业化的投机城市,电影剧作始终以纯大众娱乐为纲领。其次,香港亦因为其中西文化枢纽的位置,迅速收各类型文化资金,但亦因为急功近利,迫切于商业效益的应验,故每当欲把题材和形式推进至较深层面时,便往往显得情理不足,根基薄弱,而陷于一片混乱。许鞍华、徐克、章国明、谭家明、方育平、严浩、吴宇森等创意的电影创作者,都在剧作上出现这种情况。尽管如此,“新的浪潮”对整体影业仍然带来新血和冲劲,有助于主流电影的革新和转型。
“新浪潮”在八十年代中期分成两种取向,一是继承社会和政治题材取向,如《男与女》(1983)、《家在香港》(1983)以及方育平的电影《父与子》(1981)、《美国心》(1986)等。另一个“新浪潮”是侧重艺术形式与主题追求的影片,具有代表性的是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最后胜利》(1987)等。谭家明影片着重庞大复杂的剧作结构,利用如“青春片”及“黑帮片”等类型电影模式,而衍生出类型电影叙事模式外的情感描述。
意义
香港新浪潮运动只持续了两三年,其中严浩、许鞍华和徐克等导演,更成熟的影片反而出现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所以,新浪潮对香港电影的最大贡献,并不在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而在于:一方面它为香港电影培养了大批人才,给了一些有新想法的年轻人进入电影工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它开拓了香港电影的思路和视野。香港新浪潮的电影语言观念与方法上的前卫性让人眼界大开,从而改造了主流电影的现状,使之制作方式和包装手法得以更新;另外,其操作的中和性又使得一般的电影人与电影观众容易接受,从而使不同的电影类、样式都得到改造,由此形成新的多元化的电影创作格局。这些新浪潮导演其后叱咤香港影坛达20年。“虽然发展不一,但上世纪70年代末确实是他们独领风骚的年代,也在精神上启发了台湾和大陆的新浪潮”(焦雄屏)。
评价
三十年悠悠过去,如果以法国新浪潮的标准来比较,香港新浪潮的作品数量和成就明显远远不及。不少论者认为没有共同的信念和宣言,是香港新浪潮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影评人澄雨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评新浪潮“姿势多于实际,包装多于内容”。在这当中不可忽略社会和时代的因素,好像欧洲新浪潮是伴随着反战、学运出现;日本方面,《美日安保条约》引起国内的不满,也激发了大岛渚、寺山修司等影人的创作。而台湾新电影出现时,更是正值解严的关键时期。香港呢,新浪潮却与本地的社会运动失诸交臂,七十年代末社会走向稳定,新浪潮的爆发难免显得格格不入。
港产片八十年代以后的兴盛,固然有新浪潮的一份贡献,但最后获胜的其实还是主流电影,新浪潮大部分导演拍了几部片后便退下火线。一路走来,到今天仍活跃电影圈的就只有徐克、许鞍华二人,然而际遇已大不如前。近年《深海寻人》和《女人不坏》虽然仍可见到徐克的无限创意,观众却似乎不太领情,未能引起话题。至于许鞍华难得仍然坚持着人文关怀,但是《天水围的日与夜》要到获得金像奖后才受到注目,最近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也是票房惨淡。
回看新浪潮电影,虽然当中不无粗糙、单薄的瑕疵,但所流露出的真诚、冲劲、热情、勇气,隔了三十年后,仍然看得人热血沸腾,而这一份精神不正是今天港产片所缺乏的吗?
代表作品
徐克
《蝶变》(1979)
《第一类型危险》(1980)
《地狱无门》(1980)
许鞍华
《疯劫》(1979)
《投奔怒海》(1981)
严浩
《茄喱菲》(1978)
《夜车》 (1980)
《公子娇》(1981)
方育平
《半边人》(1981)
《父子情》(1983)
余允抗
《山狗》(1980)
《师爸》(1980)
;4. 为什么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很有亲切感,很贴近现实生活
那时电影投资没现在这么高,少有仙侠,特工这类特画面多的电影;
影片很多是街头真实取景,有时候直接把真实路人当做电影里的路人群众;
影片主角市井小民的身份;
最重要的,演技。那时候影片里的演员,连一些跑龙套的都能比得上现在的明星(明星≠演员);
你当时看电影的时候年纪小,看什么都觉得代入感强。
5. 被誉为是港片黄金时代最后的辉煌,《无间道》系列电影拍得到底有多棒
警匪卧底题材是一个被触及非常多的题材,但是想要把它拍出色,拍出彩却是非常难的,警匪少不了兄弟请,但是怎样凸显就这种黑暗之中的兄弟情,怎样去编排故事情节的发展交织,悬疑紧张的渲染要怎么样拍摄才能够做到一种不突兀,一切刚刚好的气氛都是十分需要功力去掌握的,但是《无间道》就做到了,他的这一些不是说花了多大的力气去构思渲染,而是他本身就很真实。
人物的双面性在这部电影中展现的极其的明显,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两面都展现实在是太过于淋漓尽致,所以人们看的时候共鸣感也很强,大家都有过那种无法自拔的两难境地,虽然不像他们一样身为警匪的角色,但是生活中也面临这种奢求他人理解想要跳出现在生活的压抑感,同样的感觉能够映射到普通人的身上,一个电影能在一个故事上做到这个份儿,那就足够了。
6.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为什么这么繁荣
其实香港电影六七十年代开始崛起,据一些新闻评论员说是因为六七暴动,殖民地政府发现对青年人的照顾不足,他们没有向上发展、赚钱的机会,所以殖民地政府就开始大肆发展娱乐电影、电视、歌唱等事业,将青少年的聪明才智引向娱乐事业,希望他们不要再在香港闹事,后来香港曾经一度有3个电视台,后来变成两个,经过十几年的沉淀,当然为香港电影输送了很多很好的演员,如周星驰啊,周润发等等,都是拍电视剧出来的。
总的来说娱乐事业养活了一班当时的青少年人吧,让很大一部分人,包括导演啊、武术指导、编剧等赚到大钱了。。。
当然也跟当年的科技有关,当年没有VCD\DVD,顶多只有录音带,不可能大规模盗版,大家看电影只能跑去电影院看,当然繁荣啦,但是后来盗版横行,甚至有网络免费下载,观看,很严重打击了香港的电影业
虽然香港电影业后来也有跟网络合作、甚至有唱片公司也跟网络合作,推出付费下载歌曲啊,付费看电影,但是他们说所赚得的利润不如以前电影院看电影的利润。
而且随着大陆与香港经济越来越密切,很多香港演员、编剧等都跑到大陆拍电影电视剧,甚至有访谈节目说在北京做一个三线的歌手,可能在酒吧唱唱歌,都比在香港做当红一线明星的收入多,所以很多香港电影、电视剧的人才都跑去大陆发展了。。。
7. 为什么现在很多的香港片喜剧或贺岁片,好多最终都是以所有演员唱歌和跳舞结尾的
可能是借鉴了宝莱坞的传统,都知道,宝莱坞没有歌舞不成电影,而且这种热闹的气氛很适合过年看。但我个人认为是港片不争气,喜剧和贺岁片越来越烂,没有新鲜元素的加入,不得已而为之
8. 为何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经久不衰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在如今的电影界之中依旧享有盛名,这么多年时间的发展也让它一直保持经久不衰的状态,在这样子的状态背后其实是具有着大量导演、演员的不断支撑与贡献所达到的。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其实是处于一种黄金时期的发展状态之下,因此在这个时代之下也产出了大量优质的电影影视作品,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香港人对于影视产业的支持与鼓励也让这个时代下的香港电影作品有着不一样的发展,一直到如今的娱乐圈市场依旧保持经久不衰的状态。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能够获得如此良好的发展状态,主要在于导演、演员、社会背景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
1、导演的指导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下,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也培养出大量的优秀导演,其中的吴宇森、徐克、林岭东等人纷纷进军电影界,在电影作品的拍摄和制作上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正是以上的三大重要因素成功的让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走上国际舞台,在这之后的香港电影开始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而八九十年度的香港电影也成为了如今的经典之作。
9. 找一些08年香港的台湾的恐怖片
十部恐怖电影(转) 1.《午夜凶灵》(日版) 这部电影的大名我不用再多做说明,什么恐怖片之王,恐怖之冠,名头太大了,别的我不想多说,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一向喜欢单独睡觉的我,体会到了两个人睡觉的温暖,让隔壁每天晚上都要上两次厕所的大飞,终于戒掉了这毛病。向我推荐这部电影时,朋友说的一句话记忆很深“恐不恐怖?开什么玩笑,教科书级的!!!”。 2.《咒怨》 连这款海报都因为太恐怖,在香港而遭到封杀,被当地的地铁公司全线禁贴。内容到底有多恐怖,你可以随便想象一下。(好像没关系) 3.《死神来了》三部 终于让老美扬眉吐气了一把,咱意境比不过你小日本,气氛比不过你小日本,咱玩悬念,咱玩刺激,不过我个人认为,最经典的还是第二部,那开头场面,拍的的确让咱震撼了一小把。就冲着这片子是中国导演,咱也应该捧捧场不是? 4.《暗袭》(又名:黑暗侵袭) 看这部电影时,我的心脏是我这辈子最活跃的,一惊一吓的着实叫人紧张,看完之后,说不上有什么精彩的地方,但是就是好看。典型的美国电影,最大好处是,看完罢了,不会让你怀疑,床下是否藏有东西。特别适合深夜一个人看。尤其是女性。 5.《凶相》 我这里面唯一的一部韩国恐怖片,说真的,韩国恐怖片我也就看过这一部,说不上是特别经典,不过开头还挺恐怖。在这里不做特别推荐。 6.《黑楼孤魂》 哈哈,可给有人没听说过吧,告诉你这可是我国真正意义的一部恐怖电影,拍摄于1989年,后来因为在电影院里,当场吓死过人,而被全面禁,然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也是在朋友的误导下可看的,看完后整个电影之后,晚上睁着眼睛,辗转反侧。现在只记得从水龙头里流出的血,还有仿佛来自地狱的小女孩的叫声,从镜子里扑出的……(后面的没敢看,至今不知道是什么) 可以说日本的《午夜凶灵》等电影,都有她的影子,由于以后能看到这部片子的人很少,所以我再这里稍做一点片子的介绍。 在十年动乱中,一个老人临终将女儿小菊和一尊金佛像托付给一位朋友。这位朋友竟然图财害命,将小菊强奸并吊死在旧楼地下室。十几年后,在旧楼即将拆除之际,小菊的冤魂也在准备计划着一场复仇行动…… 7.《第六感》(又名:鬼眼) 这是第一部让我看片子时有种毛骨悚然感觉的美国电影,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美国人玩心理也是相当的不错,如果有一天,你忽然发现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原本不属于自己,周围的人也并不象你认为的那样,把你当作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的实体,你是一个已经死去但仍然在人世间游走的鬼魂,你会怎么想?这种感觉恐怕要比施瓦辛格的《第六日》里看到另外的一个自己更加的恐怖,因为那个你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实物。《灵异第六感》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8.《大法师》(又名:驱魔人) 这可能是获奖最多的恐怖片,当然我看推荐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获奖多少,而是因为他地确很恐怖。这部影片描写恶魔撒旦附身于12岁女孩,在人间大开杀戒。当时美国正逢越战失败与水门事件,所以美国人都笼罩在失望、受骗、悲观的氛围中,此片宣扬的恐怖神秘主义无疑是一帖心灵创伤的麻醉剂。由于过于恐怖,多人观看时晕倒。而且本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变。 9.《山村老尸》 这是香港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能让人感到凉意的电影,无论是内容还是气氛,虽然有些地方有摹仿<午夜凶灵>的影子. 10.公寓
10. 《只属于我们的一天》中有很多香港的旧建筑,那个年代的香港是怎样的
在电影《只属于我们的一天》中,许多香港古建筑出境,给观众带来了世界范围的乐趣。 这些古建筑具有浓郁的港式风味,受到众多观众的赞誉,被认为是电影的一大亮点。 导演功勋卓着,用镜头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传达了人们对城市的深厚感情。 香港的建筑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前进,人们用镜头留下曾经的美好记忆。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患有渐变障碍的城市素描画家马赛克,在病情完全恶化之前,勇敢地向从小暗恋的小学同学神仙鱼表白,恋人由此结为情侣,展开感情纽带的浪漫故事。
两人长相大不相同,感觉王祖蓝很搞笑,突然演爱情剧,一时难以接受。 但是,喜剧演员敢于尝试浪漫电影是勇敢和令人鼓舞的。 如果电影里尽是新建筑物,就会觉得这部电影的欲望不太强烈,有轻微的自豪感。 但是,导演选择外景拍摄地为香港,在古建筑中活跃气氛,可以让整个电影变得更厚重。 这部电影还表达了人们对古建筑的留恋和怀念。 那是香港人小时候的记忆,因为印象很美。 尽管现在时代在不断发展,香港人仍然怀念过去的生活,但这部电影表达了它的主旨。 所以,古建筑确实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让很多观众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