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您还能回忆起电影《地下游击队》的故事情节吗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游击队与意大利占领军之间开展的城市游击战,至今片中的情节还历历在目,最难忘的是假枪毙一场:
法西斯头子培洛蒂怀疑自己的副官彼德罗中尉是游击队队员。他故意递过一支手枪给彼德罗,让他亲自行刑一一枪毙被俘的女游击队员德丽塔。中尉接过枪,慢慢走近德丽塔,突然他一个转身,对准培洛蒂开火!枪没有响,他反而被擒。培洛蒂狞笑着:“中尉先生,这也是你的末日”!话声未落,激昂的音乐起来,传来一声怒吼:“不许动”早已设伏于此的游击队员手持武器围了上来……如此峰回路转的情节,我至今记忆犹新。
回答完毕。
阿尔巴尼亚电影《地下游击队》在中国的放映时间是上世经七十年代初期,看过此片并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估计现在也已经60岁以上了,影片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而由此引发的对往事追忆和对人生感慨。
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影片里并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分析,意大利是1939年4月8日占领阿尔巴尼亚的,当时国王索古一世并没有抵抗,阿境内也没有共产党的抵抗组织,共产党组织是1941年11月8日成立的,43年3月,会议决定发动人民总起义,44年11月,意大利撤军,阿尔巴尼亚全国解放,那么就很明确,该片故事发生在43年3月——44年11月的20个月的时间里。
故事的情节大概是,各地的游击队展开了对意大利侵略军的战斗,城市的地下游击队开始刺杀敌军官,夜袭军火库,夺取武器,并炸毁军火库,由于叛变告密,意大利警察逮捕了女游击队员德利塔,打入敌人内部的队员彼德罗暴露,危机之时,地下游击队赶到,消灭了敌人,营救了战友。
记忆深的台词有,“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年轻人,继续抵抗是没有用的,只要投降,意大利当局会宽恕你们的”,“共产党决不投降”,“先生,能帮助推下摩托车吗?”,“没有经过上级指示,任何人都不许违反党的纪律”,“彼德罗,把枪交给杰西”,“你应该感谢同志们,感谢同志们的信任”。亲爱的朋友,您能记起哪一句呢?能记起来的,请在评论区写出来,大家一起回忆好不好?
谢谢阅读
“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我们在春天里面参加了游击队。敌人的末日即将来临,我们将要获得自由解放!”还记得吗,那支朗朗上口的游击队员之歌,前阿尔巴尼亚电影!我们很多有年纪的老人,都深受那个年代抗击法西斯战斗场景感染。是想一下:又有多少过来的年纪老人没有被电影情节所鼓舞,为之理想而奋斗?!理想是在战斗的青春中得到升华,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就不能深刻体会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人活着还是要有奋斗目标,就像很多反法西斯的电影中的国人,以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为生存目标,宁肯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当今尔等都要秉承这一信念,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为复兴发展贡献年华。当今 社会 树立标杆就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特别是年轻人追随的方向目标。让精神生活更加光明,年青一代精神焕发!
我的高中同学用《红色娘子军》洪常青打入南霸天家时的音乐填上这样的词:“把枪交给吉尔吉,阿格龙你不能去,因为你粗心大意,违反了党的纪律”~一时间所有初中男生全会唱!简直神了~~那是快五十年前的回忆了~第一个唱这样的歌的帅哥竟然已去世多年,唉╯﹏╰
《地下游击队》是1969年阿尔巴尼亚的战争故事片,导演是希.哈尼卡,摄影是萨.柯高纳。主演是恩得雷克.吕卡,塞米尔.肯鲍罗,作曲是阿.克拉依卡。由上海电影译制厂1970年译制。其时参加配音的有:中叔皇、乔榛、刘广宁、杨在葆、扬成纯、尚华、富润生等着名演员和译制人员。
影片剧情主要描述了二战期间,阿尔巴尼亚游击队在某市击毙了意大利法西斯的走狗马卡列奇上校,接着又出奇不意的夺走了敌人军火库的枪支弹药并烧毁了军火库。由于叛徒告密,女游击队员德丽塔被敌人抓捕。意大利警察头子对打进敌人内部的游击队员彼德罗产生怀疑,故意让彼德罗去枪毙女队员德丽塔以验真伪,为了保护战友,彼德罗暴露了身份。在千钧一发之际,地下游击队赶到,营救了他们,活捉了法西斯头子。本片情节紧张,扣人心弦,让人过目不忘,久久在脑子里盘旋...在当年非常火爆,不愧是一部好电影。谢谢!祝您快乐顺意!
水泵是浇花用的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卖糖哎,卖糖哎,卖巧克力糖哎
阿克隆,不是第1次犯这种错误了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1年青人,投降吧,继续抵抗是没用的。只要你们投降,意大利当局是不会枪毙你们的”。共产党人绝不投降”。2.阿格隆不是第一次犯这样的错误了“,”把枪交给吉尔吉”。3”一只水泵嘛,是我让他带进来浇花用的“。4.”上校、请你看看这条子。我代表人民判处你死刑“。
主人公使用的镜面匣子枪太好了!这个电影我是70年在俱乐部学校包场看的。票价,5分。那里有扮演敌人的有句台词:祝你荣获罗马高级勋章!还有大妈端着盘子,用餐巾盖着里面是匣子枪,对主人公说:你厌大妈烧的菜不好吃!你看这是什么?...并在大街上手持匣子枪,对着敌人说:我代表人民...随后开枪打死敌人。
当年公映的阿尔巴尼亚电影有:海岸风雷,宁死不屈,创伤,广阔的地平线,地下游击队,伏击战,战斗的早晨,勇敢的人们,第八个是铜像。
⑵ 阿尔巴尼亚电影《地下游击队》故事
地下游击队
中文名称:地下游击队
英文名称:Njesiti Guerril
资源类型:DVDRip
版本:1CD
发行时间:1969年
电影导演:希·哈卡尼
电影演员:纳·罗查
彼·拉纳依
德·哈席拉依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简介:
阿尔巴尼亚电影是我国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引进的欧洲影片。此贴目的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想让我们回忆那个搬着小凳子,顶着寒风酷暑的夜晚在露天看电影单纯和快乐的童年时光。
导演:希·哈卡尼
摄影:萨·柯高纳
编剧:希·哈卡尼 穆·斯坎德里
作曲:阿·克拉依卡
指挥:利·台恰
主演:纳·罗查 彼·拉纳依 德·哈席拉依
出品:新阿尔巴尼亚电影制片厂
上映:1969年
地区:阿尔巴尼亚
片长:92分钟
对白:普通话
颜色:黑白
类型:战争
视频:XVID 720x576 25.00fps 794Kbps
音频:Dolby AC3 48000Hz 立体声 256Kbps
译制:上海电影译制片 1970年
配音:(导演:张同凝)中叔皇,李君玲, 乔榛,尚华,刘广宁,富润生,杨成纯,杨在葆等
剧情介绍:
二战期间,阿尔巴尼亚游击队在某市击毙了意大利法西斯的走狗马卡列奇上校,接着又出其不意的夺走敌人军火库的枪支弹药,烧毁了军火库。由于叛徒的告密,女游击队员德丽塔被捕。意大利警察头子对打进敌人内部的游击队员彼德罗产生怀疑,故意让彼德罗去枪毙德丽塔以验真伪,为了保护战友,彼德罗暴露了身份。在千钧一发之际,地下游击队赶到,营救了他们,活捉了法西斯警察头子。
⑶ 广阔的地平线的电影《广阔的地平线》
中文名:广阔的地平线
英文名:Harcerze na zlocie
导演:威·吉卡
摄影:威·吉卡
编剧:迪·阿古利
作曲:利·迪兹达里
录音:郭·突尔库
出品:新阿尔巴尼亚电影制片厂
上映:1968年
地区:阿尔巴尼亚
片长:87分钟
对白:普通话
颜色:黑白
类型:文艺
译制:上海电影译制片 1968年11月
配音:毕克,伍经纬,李梓,刘广宁等
剧情介绍:本片与《第八个是铜像》均改编自阿尔巴尼亚作家阿戈里的作品,不过这次将视角集中于一位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优秀共产党员——浮吊司机亚当雷卡。他为了捍卫党的事业,维护祖国的尊严,敢于坚持原则,同保守思想、官僚主义和歪风邪气进行无情的斗争,最后在抢救百吨浮吊脱险的过程中光荣牺牲……
⑷ 宁死不屈的剧情简介
阿尔巴尼亚电影.(主演:E.古曼,E.鲁阿拉西,N.弗拉舍里;片长:90分钟;配音演员:刘广宁 李梓 尚华) 这是一部令中国观众难忘的经典影片。故事发生在号称山鹰之国的阿尔巴尼亚,二次世界大战中两个女游击队员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监狱中她们与法西斯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受尽酷刑,宁死不屈,在同志们的战斗和歌声中,最后英勇的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阿尔巴尼亚电影是我国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引进的欧洲影片。此贴目的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想让我们回忆那个搬着小凳子,顶着寒风酷暑的夜晚在露天看电影单纯和快乐的童年时光。
⑸ 跪求老电影阿尔巴尼亚影片,【免费高清】在线观看百度网盘资源
老电影阿尔巴尼亚影片,免费高清资源在线观看
剧名:脚印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婚礼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⑹ 谁能说出60、70年代的阿尔巴尼亚电影详细名单
那一时期的阿尔巴尼亚电影有:
《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广阔的地平线》、《创伤》、《脚印》、《宁死不屈》、《伏击战》、《第八个是铜像》、《小贝尼》、《平凡的岗位》。
⑺ 勇敢者高清完整版电影
《勇敢者》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8frCdOXNJT6II9wSAaq1oQ
《勇敢者》是由威廉·考夫曼执导,阿曼德·阿山特、路易·曼迪勒等主演的动作犯罪片。
⑻ 老译制片里有哪些如今已经看不到的电影
七十年代的译制片扎堆,来自多个国家,其中比较经典的有:前苏联影片《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朝鲜影片《卖花姑娘》《看不见的战线》,《摘苹果的时候》《鲜花盛开的村庄》印度电影《流浪者》一首“拉兹之歌“风麾中国大地,还有《大蓬车》,日本影片《追捕》男主高仓健骑着马带着女主奔驰,让中国影迷首次见识了电影慢动作,男主的高大帅气以及那双大长腿迷倒了许多中国少女。还有《人证》说的是一个日本女人战后和一黑人美国士兵有染并生下一子,后来其子来日寻找生母,但生母巳成有名律师,母为自己的名声而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私生子。《望乡》说的是日本妓女阿崎婆悲惨的一生。南斯拉夫影片《桥》《瓦尔特保卫萨拉勒窝》罗马尼亚影片《多瑙河之波》《平凡的人》阿尔巴尼亚影片《伏击战》《第8个是铜像》等等。
这里介绍的影片可能现再大部份都难找到了。
从小看译制片长大,非常怀念心中的《佐罗》童自荣老师,《魂断蓝桥》里的玛拉刘广宁老师,他们一代人用声音为我们诠释了经典,记得小时候看这些译制片的时候单纯的认为外国人也和我们说一样的语言,只是语气怪怪的,现在看来真的是老一辈配音艺术家给我们留下的经典,很多很多的译制片都是在十岁之前看过但现在还是记忆犹新《茜茜公主》《罗马假日》《尼罗河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巴黎圣母院》这些,印象最深的是《虎口脱线》里的澡堂鸳鸯查那段还有最后德国二货高射机枪手是个斗鸡眼,光天化日,朗朗干坤之前把自己国家的战斗机打下来的镜头。
译制片里的经典是那些逝去且不可复制的作品,逝去的是那些不可超越的演员像英格丽褒曼,奥黛丽赫本,葛丽泰嘉宝等等,在那种全凭演技的黑白年代,他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深入人心角色,不可复制的是当年的场景,设备,导演,我们很难回到当年哪种氛围中,回到那种落后的设备器材中,回到那个时代的导演演员的思维中,这些经典代表了一个时代,永远的闪着光辉,为后来者照亮前路,成为阶梯让经典不断。
这些老译制片应该还是能看到的有DVD珍藏套装《奥斯卡经典一百部》
前苏联的电影是世界上艺术水平最高的,一个平凡简单的情节,经过艺术加工就成了深邃唯美的电影佳作。比如《忠实的朋友》《山中防哨》《乡村女教师》(又译《桃李满天下》),几百部总会有的,就是现在放映也是正能量影片。可惜,人们都忘了。最遗憾的是,中国电影最早城市之一的哈尔滨,现在有一座最老的电影院“奥连特”就空闲在那里,若抢救性修缮就可以使用,还有志愿者愿意提供数字片源,挺好的一件事,谁来出钱,谁来牵头呢?“电影公司”?黄了吧?“文化局”?有钱吗?所以说,不要怀旧,不要瞎操心,还是把 历史 忘掉的好。
很多老译制片都能找到片源,比如虎口脱险佐罗远山的呼唤等等。还有很多现在根本找不到了,即便找到片子也没有以前的经典配音。随便说几个,意大利电影《马可波罗》,意大利电影《父子情深》,法国电影《痛苦的抉择》,法国电影《死亡陷阱》,苏联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北影央视版),巴西电影《生活之路》,德国?电影《热带丛林历险记》,美国电影《危险的关系》(未公映上译内部资料片),还有一下想不起来了。
这些都是经典配音,就冲着配音珍藏了
6V电影网有很多资源,以前都是从优酷下载,但优酷大部分版本都不清楚,10月份在6V电影网下载了不少,大家可以上网下载,《虎口脱险》《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茜茜公主》《佐罗》《办公室的故事》《基督山伯爵》《机组乘务员》,高清版的。
老译制片当中,我最喜欢的几部中,外影片己经看不到了,它们是英国片:伦敦上空的鹰,野鹅敢死队,海狼,尼罗河上的惨案,美国片:虎!虎!虎!,拯救大兵瑞恩,风语者,南斯拉夫片:67天,苏捷斯卡战役,中国片:少林寺,黄河大侠!
有一部电影好像是叫《真实的谎言》,描述的是苏联间谍经法国在美国政治避难,结果测谎仪都认定他是可靠的,他交代的许多事和人物都收到了严格审查,导致了包括关键的几位部长等离奇死亡,故事很经典,也很棒,只是对名字的记忆有些模糊,想不起来了,还有一部是英国的《海狼》,一帮老兵架着一搜破旧商船,奇袭了德国的战舰!也是拎不清名字了,很想找回他们来!
《桥》《第八个是铜像》《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卖花姑娘》《流浪者》《血疑》《追捕》《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大篷车》《叶塞尼娅》《逃往雅典娜》……
⑼ 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为何轰动一时
文革期间,因为译制片较少,且集中在当时与我们有友好关系的几个国家,因此,那个时期引进的国外电影,会在观众中诱发出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特别观感。
在陈河的小说《黑白电影里的城市》中写道:“《多瑙河之波》的热潮还没过,又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 《宁死不屈》上演了。由于这个电影有女主角米拉换药时露出胸罩的镜头,电影院继续每天爆满……”
从中可以折射出文革期间引进的国外影片所引发的特有的观众观影兴趣。
其实,《宁死不屈》在观众中烙印下的强烈印象不仅仅局限于此,崔永元曾经说过,《宁死不屈》是他童年时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而上海作家陈丹燕在回忆她童年的偶像时说:“70年代,我喜欢过阿尔巴尼亚一个电影演员,他在电影《宁死不屈》中扮演游击队员……”
《宁死不屈》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在那个时代引起如此深广的反响?
注意一下《宁死不屈》公映的时间。影片1967年拍摄,1968年在阿尔巴尼亚公映,1969年就引进中国,当年公映。
据记载,它是文革期间第一部引进的外国影片。在三四年的时间内,没有国外译制片投放中国电影市场的情况下,《宁死不屈》首次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其新鲜感与冲击性不言而喻,立刻掀起了一股波涛汹涌的观影狂潮。
这其中,当然有部分观众对影片里的部分镜头投入了特别的注意,但实际上,我们今天看一下《宁死不屈》里当时的所谓暴露镜头,其实非常平常,也非常克制,根本没有什么香艳的成份。
而上面引述的那篇文章中陈述的事实,也不够准确,因为那个换药的女游击队员,根本不是米拉,米拉是影片里的女学生的名字。
而据《电影传奇》透露出的消息,影片里的那个换药的女游击队员,却导致了这部电影于1973年在阿尔巴尼亚被禁映。
主要原因是这个角色扮演者的丈夫是一个导演,被认为思想意识存有问题,牵连到这个女演员,导致了电影禁映。
而中国的观众并没有受到这部电影在本土噩运的影响,依然对这部电影一往情深。
当然,1973年之后,这部电影,在中国也有淡出的趋势,它与文革早期的记忆纠缠在一起,在知青那一代人中尤其记忆深刻。
崔永元生于1963年,陈丹燕生于1958年,而另一个作家铁凝在她的小说《永远有多远》中也记录了文中的“我”对《宁死不屈》的迷恋,他们基本可以视着同一代人,决定了他们对《宁死不屈》有着相似的记忆与雷同的感受。
今天我们来看《宁死不屈》,会觉得这个电影恰恰印证了文革期间对阿尔巴尼亚电影的评价,那就是:莫名其妙。
不能不说《宁死不屈》的叙事存有某种问题,它在现在发生时的情节中,插入九段回忆,把故事的连贯性分割得支离破碎,最后电影只能看到断断续续的局部细节,却没有一个统贯的印象。
比如,影片中的女游击队员受伤后一直住在米拉的家里,她是如何来到米拉家中的?
米拉与家里新来的一个做生意的陌生青年,围绕着吉它,而开始了他们的熟识,但是这个男青年后来哪里去了?
米拉被捕之后,地下组织暗杀了叛徒,接下来,却是导致德军下令枪杀米拉她们两个人,前后的逻辑关系给人的感觉,是地下组织的暴力行动,才导致了德国人的疯狂报复。
既然电影连一个完整的故事,都没有讲清楚,但电影又为何能引发巨大的轰动?
从某种意义上,如果一部电影过度追求内在的逻辑关联与巧立名目的内在关系,虽然能够给人以烧脑的分析乐趣,但是电影过后,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反而难以给人留下印象。
而一个内容简单的电影,却因为它的镜头的单一、缓慢,反而给人以强烈的瞬间冲击力。
加上当时《宁死不屈》放映的时候,国内的外国影片较少,很多观众看了一遍还要再看一遍,而观看电影的环境,很多都是在乡间地头的露天场所,所以那种简陋环境下银幕上提供的断片式场景,十分容易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它不需要故事的前后衔接,片断的影像就具有强烈的刺激力与冲击力,这应该是《宁死不屈》这样的一个被中国观众列入到莫名其妙范畴里的电影,能够给人以强烈印象的原因。
《宁死不屈》里的女游击队员,在当时的中国引发巨大的关注,也和影片里的主人公与当时的中国青年在兴趣爱好、衣饰着装与文化程度上更有共 情感 与同理心的缘故。
影片里呈现的 社会 形态,受到得天独厚的长期的欧风劲吹,远比同时代正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中国 社会 来得更具有现代性。在那个 社会 生态下活跃着的青年,更能获得建国后思想文化有了全面提高的中国青年的认同。
这也是当时的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电影里的游击队员生活,能够给中国观众带来更为新颖的观感的原因。
综合当时观看电影的观众的反映,我们大致可以看到电影里留下的深刻印象集中在以下几点,这种印象渗入到当时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个人记忆与文化情境中,从长远来看,甚至可以说影响到比一代人更为绵长久远的精神领域。
这种影响具体是:
这就是我们在本文开头部分提到的那种惊鸿一瞥的女性身着内衣的镜头。
而这种文革期间的特有的观影惊诧,可以说分布在当时的几乎能看到的所有在国内公映的译制片中。
姜文在接受采访时,就对电影里的女主角的漂亮表达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他说,他年幼时,“头脑中还没有漂亮的概念,记得我看李铁梅的时候都还没有,直到看《宁死不屈》,这是一部阿尔巴尼亚的电影,说的是游击队战士被纳粹抓住了,但她们还是很乐观地弹吉它唱歌,她们穿连衣裙,领口开得很低,我觉得那里面的人是很漂亮的。”
《宁死不屈》里的漂亮,实际上是一种青春的活泼气息,其实女主角看上去并不娇艳,与今日锥子脸刻意营造的惊艳之美,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片中的人物表现,却很接地气。
尤其是女主角米拉的单纯的眼睛的闪动,都给人一种强烈的生命存在的感觉,所以当米拉与战友最后走向绞刑架的时候,才反衬出扼杀如此强健的生命力的残酷,电影传输出的是一种对青春与生命的礼赞,才让暴行来得如此黑暗与凶残。
很多回忆都提到从这部电影里第一次了解到吉它这一乐器,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吉它的风行一时,很多人都认为与这部电影的推波助澜有着深切的关系。
在影片中,吉它的低沉的带着回音的旋律,似乎能够让人产生共鸣。而影片里的德国军官,也试图用吉它来瓦解年轻的米拉的精神意志,但是,吉它在电影里弹奏的是一种勇往直前、无视生死的心灵自白,德国军官意图用吉它所弹奏的美的韵律,在女革命者的坚强意志面前,毫无作用。
可以说,吉它在电影里述说的是:美不一定能消磨人的意志,反而会让人追求更博大的善与真。
作家铁凝在小说《永远有多远》里注意到米拉的格子衬衣带来的视觉魅力:“当我看完一部阿尔巴尼亚影片《宁死不屈》之后,我曾幻想我和影片中那个宁死不屈的女游击队员米拉长得一样,我唯一的根据是米拉被捕时身穿一件小格子衬衣,而我也有一件蓝白小格子衬衣。”
《宁死不屈》在展示山城小镇的日常生活面貌时,表现了街上的市民出售巧克力。而当时的中国人,对巧克力大多数并没有什么明晰的认识。
在余斌的随笔集《吃相》收入的《巧克力》一文中记载:“《宁死不屈》大约是我们看到的第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就是在这部片子里,头一次听说一种叫作‘巧克力’的糖。……我们谁都没吃过,没见过,据说中国最早生产巧克力在七十年代初,但印象中商店里没卖的……”
电影里的调侃语句:墨索里尼,总是有理,现在有理,而且永远有理,成为当时民众口里的调侃语句。
影片里德国军官打台球的场面,也使中国观众觉得新鲜。
之后,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全国遍地开花的台球室,虽然不能说与这个电影的诱导有关,但不能不说这一大众性的 娱乐 项目的影像记忆还是不可小觑它的现实影响。
女游击队员拿着手枪在屋顶一边奔逃一边射击,都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迥异于我们战争片的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战争场面。
影片里米拉在照应受伤的女游击队员时,两个女性相互调侃,体现了青春的美好,也显现出一种幽默意味,相比之下,中国电影里的人物对话太过沉重,缺乏这种风轻云淡、涉笔成趣的幽默感。这种风格,很容易获得当时拥有了相当的文化理解力的中国观众的共鸣。
电影里德国军官牵着一条狼狗,出入穿行,而影片里的狗仗人势,也突出了侵略者的残酷与凶险。
但电影引发的副效果却是引起中国观众对养狗的兴趣。
11、高领羊毛衫。
影片里的一位游击队员穿着高领羊毛衫也引起了观众的特别关注。在徐约维所着的《星星的碎片》一书中写道:“最初对高领羊毛衫的印象在文革时期,那时看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里面的男主角经常穿一件素色的高领羊毛衫,黯黯的颜色反衬着生命的年轻、激情之中又渗透着一种高贵的气质。这对于一个从事革命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分外迷人。”
《宁死不屈》在中国引起的反响,还包括配音者赋予了人物以一种新鲜的气质,给米拉配音的是刘广宁,她的特有的带有回音的细听起来掺着一点嗲味的声音,给角色增添了一种可爱的气质,塑造了一个崭新的人物维度。
可以说,《宁死不屈》在进入中国之后,被时代、配音者、观众添置了原片没有的新鲜的内涵,说它是一部外国影片,但它在走入中国之后,就开始了中国化的嬗变过程,与中国当时的时代风貌、接受者的心理感受胶着在一起,使它带着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或许就是它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部相貌平平的电影,但在那个特殊的放映区间,却能够产生那么大轰动的原因。
⑽ 阿尔巴尼亚当年向中国输入几部老电影
阿尔巴尼亚当年向中国输入了二十三部老电影。
1959年我国进口了第一部阿尔巴尼亚的故事片《塔娜》,此后又陆续进口了《山鹰之歌》、《他们也在战斗》、《特殊任务》、《我们的土地》等,这些来自山鹰之国的黑白故事片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最初的印象。
后来先后有《海岸风雷》、《广阔的地平线》、《宁死不屈》、《创伤》、《地下游击队》和《伏击战》在中国银幕上火爆上映,且长映不衰,一票难求,成了中国中最难得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