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邵氏电影•李翰祥01|宫闱片与黄梅调电影
邵氏电影|概述
1949年以前的中国电影史,基本上是以上海电影为主体的中国电影史。40年代中后期从内地转移到香港的电影人及其组建的电影公司(被称为左派阵营),50年代从新加坡、马来西亚转移到香港的邵氏、电懋(算是右派阵营),造就了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第一个黄金时代,其间贯穿着左右派阵营的对立,和邵氏、电懋两大制片厂的竞争。从1950年至1958年,香港每年生产将近200部影片(有四分之三是粤语片),但是在日据时期大都毁掉了。香港左派电影公司后来演变为现今的银都影业(1982年成立)。
内地电影在六七十年代有大段空白。同期繁盛的香港电影,弥补了华语影史上内地的空白期。要便捷地了解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妨从邵氏电影开始。邵氏电影公司于1958年成立,吸纳了大量粤语片人才,拍摄的影片类型丰富,保存完整,且修复情况好。
邵氏电影我粗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宫闱片和黄梅调电影为主,以李翰祥导演的作品最佳。当然李翰祥的成就并不止于此,他不同类型的优秀作品,是五六十年代香港国语电影最大的成就之一(粤语片方面,武侠片比如胡鹏的黄飞鸿系列,文艺片比如楚原《可怜天下父母心》等,也都有较大成就)。后一阶段以武打片为主。“武打片”是个旧说法,我用来统称邵氏时代的武侠片和功夫片。1965年邵氏开始拍摄彩色宽银幕武侠片,凭借《大醉侠》《独臂刀》等片,开创了影史上的新派武侠片时代,七十年代又发展出功夫片类型。邵氏电影,以武打片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可能成就也最高。
邵氏电影•李翰祥01|宫闱片与黄梅调电影
我想不止我一个人对这个电影场景记忆犹新:慈禧把丽妃做成“人彘”装在瓮中,后来去看她,用她受宠时咸丰帝给她的评语揶揄她:“手柔、腿软、身段美”。
这是李翰祥在内地执导的清宫片《垂帘听政》中的一个场景。这部戏我可能不记得片名,不记得主演梁家辉和刘晓庆,但这个场景,这句台词,忘不了。
五十年代中期,李翰祥进入邵氏,一手缔造了邵氏宫闱片和黄梅调电影的辉煌。宫闱片里李翰祥最爱拍清宫戏,拍得最好的,要数拍慈禧太后的《倾国倾城》(1975)和《垂帘听政》(1983)。虽然李翰祥一贯是拍野史,但和他拍的一系列戏说干隆的闹剧不同,他的清宫片可谓正儿八经,是他心血所在,到死他都是死在电视剧《火烧阿房宫》片场。
香港黄梅调电影的出现,是受内地黄梅戏电影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桑弧)、《天仙配》(1955,石挥)影响。李翰祥黄梅调电影代表作有《江山美人》(1959)、《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和《金玉良缘红楼梦》(1977)。黄梅调电影在台湾等地也极具影响力,后来内地家喻户晓的台剧《新白娘子传奇》(1992)正是由黄梅调电影衍生而来。我们现在未必会欣赏黄梅调,但我们仍可欣赏的,是电影中那些风华绝代的女明星。
《江山美人》看的是林黛惊鸿一瞥的少女之美。我在其他片子中看她,都觉得老气。《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香港黄梅调电影最佳。多是一景一幕,不论念词还是唱词都非常精美。一幕送行,竟衍生出了婉转回旋的半小时。但有些重复啰嗦的地方,片长仍嫌太长。它沿袭了1954版女演员反串梁山伯的做法,凌波(饰演梁山伯)一举成名。不过最好看的还是乐蒂(饰演祝英台),真是一等一的古典美人。《金玉良缘红楼梦》基本把握住了原着的悲喜愁恨。黛玉葬花的唱段,词是原着里的,非常动人;黛玉探望宝玉的场景,宝玉痴心呓语,二人相对大笑无言,却令观者悲从中来。影片服装布景都很讲究,大胆起用林青霞(饰演贾宝玉)和张艾嘉(饰演林黛玉),气质经得住考验。但除了拖沓重复的老毛病之外,自编的唱词在红楼梦语境里显得俗气,不如《梁祝》精美。
邵氏拍黄梅调电影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岳枫,在邵氏导演中资格最老,人称“岳老爷”。他的黄梅调电影比如《西厢记》(1965),可以看看“中国芭比”李菁(饰演红娘);他的宫闱片《妲己》(1964)却是最差的邵氏电影之一。岳枫好过李翰祥的地方,就是他的武侠片有几部还不错。李翰祥则根本不懂拍武侠片,为了完成片约从邵氏脱身,拍了一部《武松》(1982),把心思全花在潘金莲和武大郎身上,让汪萍和谷峰得了金马奖最佳女主男配,却完全不似武侠片,倒成了李翰祥的金瓶梅系列风月片中最具水准的一部。
B. 黄梅戏版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1962年
黄梅戏版的《梁祝》好像没有62年拍的!78年以前内地的的黄梅戏电影并公映的就是《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未公映的有《夫妻观灯》《春香闹学》。如果真有的黄梅戏62版的《梁祝》也有可能是港台拍的黄梅调电影,凌波、乐蒂主演的!但好像是63年拍的!
对与不对!请参考!
C. 乐蒂演梁祝唱的什么戏曲
乐蒂参加演出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戏中的唱段用的是‘黄梅戏’戏曲。
乐蒂(艺名),原名为奚重仪(1937年7月24日-1968年12月27日),香港国语片演员。自小受京剧四大家熏陶,接受过京剧基本训练。在古装电影独创古装京剧加生活化动作,细腻多变
她是台湾电影“金马奖”的第二界影后。
《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3年拍摄) 导演:李翰祥。乐蒂 扮演祝英台、凌波 扮演梁山伯、
当时有人称这是黄梅调电影巅峰之作。但当时有评论说:“……但是比起袁雪芬这样的越剧大师,唱功表演都差太远,此外黄梅戏比起越剧土气更重,多少也冲淡了本来的悲壮感。但是总得说来,还算是各有千秋。”
《梁山伯与祝英台》,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D. 越剧电影《 梁山伯与祝英台》有几种版本谢谢了!!!
第一版
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时间是1945年,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增尾“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陈捷、薛岩音乐整理,幸熙、苏石风布景设计。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该剧于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1953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第二版
1949年《越剧精华》
文华公司
导演:桑弧 摄影:黄绍芬
包括:
范瑞媚、傅全香的《楼台会》;
以上是越剧电影的两个版本,听说现在正拍新的版本!还有许多不同的电影版。
台湾此版剧本拍摄了由凌波等主演的黄梅调电影,也十分经典。
电影版:吴奇隆、杨采妮版; 电影版;梁山伯是濮存昕,祝英台是胡慧中;
电视剧版:罗志祥、梁小冰版 电视剧版;何润东和董洁
E. 梁祝的电影原声
曲目演唱作曲/改编曲作词/改编词编曲备注01梁祝吴奇隆何占豪、陈钢黄沾雷颂德主题曲02你你我我吴奇隆、黄雅莉胡伟立黄沾雷颂德插曲03梁祝庙-何占豪、陈钢-雷颂德、黄沾-04上学去-黄沾-雷颂德、黄沾传统黄梅调05春闺里-何占豪、陈钢-胡伟立-06少年十五二十时-何占豪、陈刚-胡伟立、黄沾-07力学不知疲-黄沾-胡伟立、黄沾传统黄梅调08文库夜读书-胡伟立-胡伟立、黄沾-09人月共团圆----渔舟唱晚
(选段) 10原来是你黄雅莉黄沾黄沾雷颂德传统黄梅调11楼台会-何占豪、陈钢/黄沾-胡伟立、黄沾-12血泪-何占豪、陈钢-黄沾-13山伯临终-何占豪、陈钢-胡伟立、黄英华、黄沾-14字字皆成血-何占豪、陈钢/胡伟立-胡伟立、黄沾-15新土三尺坟-何占豪、陈钢-黄沾-16英台哭坟化蝶-何占豪、陈钢-黄沾-以上信息参考资料:
F. “从此不敢看观音”→追根溯源→黄梅戏《梁祝》
前段时间流行一个梗,“从此不敢看观音”,它的出处是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非黄梅戏)。黄梅调是一种类似山歌小调的,而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调比较简单,曾在上个世纪的香港和台湾风靡一时,像邓丽君,徐小凤,梅艳芳等歌星均多次传唱。“香港邵氏就拍摄了很多黄梅调电影,其中就包括《梁山伯与祝英台》。
剧中唱词“英台不是女儿身,因何耳上有环痕?”(梁)
“耳环痕有原因,村里酬神多庙会,年年由我扮观音。梁兄呀,做文章要专心,你前程不想想钗裙。” (祝)
“我从此不敢看观音。”(梁)
梁山伯的这句唱词含蓄蕴藉,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有的网友脑洞大开,yy出很多画面。其实个人认为他就是表达最简单的意思,因为他本来就是直男,怎么可能表达更复杂的意思呢?不敢看观音,是因为看到了观音就想起了你呀,这种思念和情愫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深种,虽然当时梁并不知道英台是女的,但是此时就有一种超越友情的感情,当然后来也印证了。
而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打动我们的不止有唱词,而是人物的表演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磕马黄CP的人很多就是自这部剧入坑,二十多年前,我是通过盘片看到这部剧。而近半年来,看到某站的很多黄梅戏UP主都在聊这部剧,我经不起各种评论和弹幕的“诱惑”,再次观看了此剧。一波又一波的激动,感动,震撼,泪流满面……
平心而论,黄梅戏实在太土,太LOW了,和越剧的舞美,唱词相比,真是村姑和小家碧玉的对比。可是,这真情,却是任何剧种都无法达到的高度。试问这世间什么最打动人,莫过于真挚的感情。
几处经典片段尤为动人,英台对父母诉说自己对梁山伯的感情,“情本无心种,却在心中生,时现又时隐,有形却无形,不是河边草,不是树上藤,钢刀与利刃,难割柔丝情”,英台落落大方,却又坚定不移,至情至性。
《楼台会》一场,梁山伯难掩内心的兴奋来见英台,殊不知英台已被父母许配马太守之子马文才。英台向他倾诉了自己的思念,“望你望到谷登场,秋风扬散米和糠,你我好比糠和米,从此分离各一方……”初看这唱词,真是泥土的芬芳,哪里像出自两个读书人之口,可是,梁山伯的憨厚,祝英台的灵秀,梁是直男,认定了的事就一根筋,死磕到底,最终还是抑郁而终。“妹妹心碎哥心碎,两心相印泪同悲,花台望你砖踩碎,常守窗前任风吹,”此时二人载歌载舞,以黄梅戏最擅长的表达形式传递出最浓烈的感情。而英台无力反抗这包办的婚姻,只能追随自己的内心,于是就誓死相随。
《哭坟》一折中,英台路过山伯的墓地,这里没有配乐,只有一段独白,单凭几句念白,“这就是梁兄的安息之处,这就是我们的家吗?”作为观众的我已潸然泪下。“还是当年柳荫会,用手撮起小土堆,插一片黄叶代柳翠,就让这万丈黄土埋掉愁与悲。”恰到好处的唱,更能表达人物内心的感受。结局两人化蝶,翩翩起舞,而我依然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中难以自拔。
全剧精彩不断,高潮不断,掌声不断,弹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当然更多的还是折服于马黄二人精湛的演技,硬是把这山野的风用整容般的演技,演绎成东方的爱情经典。
“一个故事唱千载,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双彩蝶传情爱,今日又向花丛飞过来。”
G. 《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共有哪些版本(要全)
电影版本有:1963年李翰祥的黄梅调戏曲片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凌波和乐蒂主演;1964年尤敏、严俊主演版本;2004年动画片版本,刘若英和萧亚轩配音;大陆1994年版本电影,濮存昕和胡慧中主演;还有一个越剧电影版是范瑞娟和傅全香主演的;香港方面还有另外就是吴奇隆和杨采妮主演的徐克版本;电视版本有:TVB1974年民间传奇《梁祝》,刘松仁和李琳琳主演;台湾2000年版《少年梁祝》罗志祥和梁小冰;最新的版本就是何润东和董洁主演的;不过电影版本方面,在40-50年代也有过,没看过,演员也不熟悉,所以就不写了。
H. 求各种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历史渊源(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2)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有一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墓碑,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发掘出来。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