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语港片 » 香港电影内地票房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电影内地票房

发布时间: 2023-03-12 11:43:57

⑴ 《怒火.重案》再收1820万,将成为第六部票房破十亿的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近几年来一直被影视从业人员所低估,不但在内地的电影票房表现远远不及内地电影,甚至在香港本土的电影票房表现,也已经被进口西片完全碾压。但是毕竟香港电影是陪伴一代人长大的经典电影,其影响力依旧不可小觑。

而最近几年,香港电影在内地市场取得十亿以上票房成绩的电影虽然不多,但是凭借过硬的质量以及主演的影响力,还是有一部分电影能够将票房冲上十亿元以上。而这部由甄子丹,谢霆锋等人联合主演的警匪片《怒火.重案》将有可能成为第六部破十亿票房的香港电影。

而超十亿元票房电影当中票房最高的是刘德华,刘青云主演的《拆弹专家2》13.15亿,第二名的是刘德华,古天乐主演的《扫毒2》13.1亿,第三名是郭富城,周润发主演的《无双》12.7亿,第四名是甄子丹主演的《叶问:完结篇》11.8亿,第五名是王晶导演,周润发,刘德华等多名巨星联合主演的《澳门风云3》11.2亿。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突破十亿元票房的香港电影当中,刘德华的次数最多,参与主演了三部电影,而周润发参与主演了两部电影,如果《怒火.重案》最终票房破十亿的话,那么甄子丹也将参与了两部电影,而谢霆锋也将凭借这部影片成功跻身十亿元票房俱乐部的主演成员之一。那究竟《怒火.重案》这部电影的最终票房能不能突破十亿呢?或者说有多大希望突破呢?

在8月17号,动作警匪片《怒火.重案》再收1820万,影片上映19天,累计票房已经高达8.34亿元,离十亿元大关只剩下区区的1.66亿元而已。

虽然现在的票房表现已经在呈下滑趋势,但可喜的是在往后的十天之内,并没有其他大片跟《怒火.重案》相竞争,比较有能力一较高下的就只有一部8月27号上映,由张子枫主演的的《再见.少年》。

《再见.少年》主演张子枫近几年来可谓是资源不断,新片频频上映。而目前正在热映的《盛夏未来》也是其领衔主演的影片。票房成绩虽然不敌《怒火.重案》,但是经过19天的放映,其累计票房也已经高达3.26亿,而这部电影并没有请大牌明星参演,也没有请顶级流量明星,就目前这票房成绩,估计回本早已不是问题,并且可以小赚一笔。由此可见,张子枫虽然年轻,但是依然具有一定的票房号召力。

所以说张子枫在27号上映的《再见.少年》有可能将是《怒火.重案》在破十亿票房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但是到了27号的时候,就算《怒火重案》的票房还未达到十亿,但是基本上也相差不大了,往后再随便撸撸票房,破十亿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所以说,在我看来《怒火.重案》的最终票房破十亿,应该毫无疑问。

⑵ 《长津湖之水门桥》在香港定档,这部电影在内地上映的票房如何

《长津湖之水门桥》这部电影在内地上映的票房是超过了40亿的,是在大年初一的时候上映的,这一次在香港定档是在5月12日,期待能有一个很不错的票房。

电影在内陆的票房是挺不错的,而且最近这两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在过年期间能上映的电影是比较少的,不像在过去几年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都有国外的作品。所以就会成为很多网友或者是群众去电影院会首选的电影。

⑶ 香港历届票房榜

好容易找到的!~~

根据香港电影资讯网上的1969--1999年香港华语电影全年票房数字,

hkmdb/office/index-b5.s

我找到这23部破香港票房记录的华语电影。

片名 上映时期 日数 票房(港元)

10/71《唐山大兄》 31/10/71-22/11/71 23 $_3,197,416

03/72《精武门》 22/03/72-19/04/72 29 $_4,431,423

12/72《猛龙过江》 30/12/72-24/01/73 26 $_5,307,350

09/73《七十二家房客》 22/09/73-22/10/73 31 $_5,626,675

10/74《鬼马双星》 17/10/74-14/11/74 29 $_6,251,633

12/76《半斤八两》 16/12/76-14/01/77 30 $_8,531,699

02/80《惨痛的战争》 28/02/80-10/04/80 43 $_9,429,871

01/81《摩登保镳》 30/01/81-07/03/81 37 $17,769,048

01/82《龙少爷》 21/01/82-13/02/82 24 $17,936,344

01/82《最佳拍档》 16/01/82-18/02/82 34 $26,043,773

01/84《最佳拍档女皇密令》 26/01/84-22/02/84 28 $29,286,077

02/85《福星高照》 10/02/85-08/03/85 27 $30,748,643

08/86《英雄本色》 02/08/86-01/10/86 61 $34,651,324

01/87《龙兄虎弟》 21/01/87-19/02/87 30 $35,469,408

02/88《八星报喜》 11/02/88-30/03/88 49 $37,090,776

08/90《赌圣》 18/08/90-19/09/90 33 $41,326,156

07/91《逃学威龙》 18/07/91-10/09/91 55 $43,829,449

01/92《家有喜事》 25/01/92-06/03/92 42 $48,992,188

07/92《审死官》 02/07/92-09/08/92 39 $49,884,734

12/94《赌神2》 15/12/94-15/01/95 32 $52,529,768

01/95《红番区》 21/01/95-29/03/95 68 $56,911,136

02/96《警察故事4简单任务》10/02/96-03/04/96 54 $57,518,794

07/01《少林足球》 05/07/01-??/08/01 ?? $60,739,847

我看香港票房收入数字只有一个意义:

制片商是赚是蚀,有没有钱、能筹得多少钱去继续拍片、拍一部多大制作费的片。

假如“破票房记录”是指“很卖座”,“很受观众欢迎”,

这个排行榜只是列出当年破记录的票房数字,

我认为是不足以代表该片的受香港电影观众欢迎程度。

更有意义的数据应是购票观众人次。

要在票房记录数字找到意义,

我认为应同时考虑通涨,当年的票价,购票观众人次,当年香港的人口。

现票房记录保持者《少林足球》在人口6,800,000,划一票价六十元的2001年上映,

得$60,739,847。

估计观众人次是1,01万,占人口比例14.9%。

三十年前,香港的人口是4,045,300,《唐山大兄》以$3,197,416破票房记录。

假设观众都是购最受欢迎的$2.40的后座票,

估计观众人次是1,33万,占人口比例32.9%。

同是破票房记录,《唐山大兄》与《少林足球》,是谁更受香港电影观众欢迎?

就像在世界上许多其他地方,香港购票看电影的观众事实上是减少了。

香港从来不缺乏娱乐。

但娱乐口味是一直在改变。

取代了“看粤剧”的“看电影”,大概也是正在被其他娱乐侵蚀。

我想知道这23部破票房记录电影的“受香港电影观众欢迎程度”,

再用《香港历来最高票房的50部港产片》内的粗略估计方式,

要估计购票观众人次,先要知道香港电影院历来票价增加的详细资料,

(但我没有这个资料。

有谁能查找到?)

我只知1971年后座票价是$2.40,今天是划一票价六十元。

票价是每隔一段时间增加,每次增加当然是参考通涨。

先把票房,参考通涨,转换成今天(2001年)物价。

(我没有香港通涨的详细资料。

有谁能查找到?)

故以“平均每七年翻一翻,即平均每年线性增10.5%”为准去推算。

再把“当年票房的今天物价”除以今天票价的六十元,粗略估计“当年观众人次”。

再算出“当年观众人次”占当年人口比例,即“受香港电影观众欢迎程度”。

(一)票房:是真实数字。

(二)当年人口:是真实数字。

(三)“当年票房的今天物价”,是参考通涨的推算至2001年。

(四)估计“当年观众人次”:“当年票房的今天物价”除以今天票价六十元。

(五)占当年人口比例:受香港电影观众欢迎程度。

按“占当年人口比例:受香港电影观众欢迎程度”重新排列:

(一) (二) (三) (四) (五)

票房 当年人口 今天物价 观众人次 占人口比例

01/82《最佳拍档》 $26,043,773 5,264,500 $171,62万 2,86万 54.3%

01/84《女皇密令》 $29,286,077 5,397,900 $158,05万 2,63万 48.8%

08/86《英雄本色》 $34,651,324 5,524,600 $153,16万 2,55万 46.2%

02/85《福星高照》 $30,748,643 5,456,200 $150,18万 2,50万 45.8%

01/87《龙兄虎弟》 $35,469,408 5,580,500 $141,88万 2,36万 42.4%

01/81《摩登保镳》 $17,769,048 5,183,400 $129,39万 2,16万 41.6%

02/88《八星报喜》 $37,090,776 5,627,600 $135,04万 2,25万 40.0%

01/82《龙少爷》 $17,936,344 5,264,500 $118,20万 1,97万 37.4%

12/76《半斤八两》 $_8,531,699 4,518,000 $101,76万 1,70万 37.0%

12/72《猛龙过江》 $_5,307,350 4,123,600 $_93,83万 1,56万 36.9%

08/90《赌圣》 $41,326,156 5,704,500 $123,23万 2,05万 36.0%

09/73《七十二家房客》$_5,626,675 4,241,600 $_90,03万 1,50万 35.4%

07/92《审死官》 $49,884,734 5,800,500 $121,82万 2,03万 35.0%

10/74《鬼马双星》 $_6,251,633 4,377,800 $_91,05万 1,52万 34.7%

01/92《家有喜事》 $48,992,188 5,800,500 $119,64万 1,99万 34.4%

07/91《逃学威龙》 $43,829,449 5,752,000 $118,27万 1,97万 34.3%

03/72《精武门》 $_4,431,423 4,123,600 $_78,35万 1,30万 31.7%

12/94《赌神2》 $52,529,768 6,035,400 $105,06万 1,75万 28.4%

01/95《红番区》 $56,911,136 6,156,100 $103,60万 1,73万 28.0%

10/71《唐山大兄》 $_3,197,416 4,045,300 $_62,47万 1,04万 25.7%

02/96《简单任务》 $57,518,794 6,311,000 $_94,76万 1,58万 25.0%

02/80《惨痛的战争》 $_9,429,871 5,063,100 $_75,44万 1,26万 24.8%

07/01《少林足球》 $60,739,847 6,800,000 $_60,74万 1,01万 14.9%

------------------------------

01/82《最佳拍档》 许冠杰、张艾嘉、麦 嘉 导演:曾志伟

01/84《女皇密令》 许冠杰、许冠英、张艾嘉 导演:徐 克

08/86《英雄本色》 狄 龙、周润发、张国荣 导演:吴宇森

02/85《福星高照》 成 龙、洪金宝、曾志伟 导演:洪金宝

01/87《龙兄虎弟》 成 龙、谭咏麟、关之琳 导演:成 龙

01/81《摩登保镳》 许冠杰、许冠文、许冠英 导演:许冠文

02/88《八星报喜》 周润发、郑裕玲、张学友 导演:杜琪峰

01/82《龙少爷》 成 龙、元 彪、陈惠敏 导演:成 龙

12/76《半斤八两》 许冠杰、许冠文、许冠英 导演:许冠文

12/72《猛龙过江》 李小龙、苗可秀、罗礼士 导演:李小龙

08/90《赌圣》 周星驰、吴孟达、张 敏 导演:元 奎、刘镇玮

09/73《七十二家房客》南 红、何莉莉、胡 锦 导演:楚 原

07/92《审死官》 周星驰、梅艳芳、吴孟达 导演:杜琪峰

10/74《鬼马双星》 许冠杰、许冠文、许冠英 导演:许冠文

01/92《家有喜事》 周星驰、张国荣、张曼玉 导演:高志森

07/91《逃学威龙》 周星驰、吴孟达、张 敏 导演:陈嘉上

03/72《精武门》 李小龙、苗可秀、田 丰 导演:罗 维

12/94《赌神2》 周润发、梁家辉、吴倩莲 导演:王 晶

01/95《红番区》 成 龙、梅艳芳、叶芳华 导演:唐季礼

10/71《唐山大兄》 李小龙、田 俊、刘 永 导演:罗 维

02/96《简单任务》 成 龙、吴辰君、楼学贤 导演:唐季礼

02/80《惨痛的战争》 导演:江志文

07/01《少林足球》 周星驰、吴孟达、黄一飞 导演:周星驰、李力持

⑷ 《扫毒2》票房过五亿,豆瓣评分却跌至6.3,港片还能翻盘吗

《扫毒2》目前已经破十亿了,这个票房成绩已经是足够耀眼了,能够在同一时间力压好莱坞的大片,其实已经是很成功了。

但是大家发现票房是不断的升高,可是豆瓣评分却是一点点的下降,都快要跌破及格线了,有人说这是港片没落了,已经没有当年的那样增长势头了,可是我却觉得并不是港片没落了。

其实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是一个高峰期,那个时候出现了很多的优秀电影,其实你回过头来想,很大的原因是那个时候的市场份额很大,有太多的空缺,加上有很多新题材,所以才造就了那个时候的辉煌。

相反现在新的题材已经很少了,市场也接近饱和,观众的审美也提高了很多,一个人一种口味,已经不是过去那个时代可以比较的了。

我觉得《扫毒2》没有《扫毒1》那么给人一种惊艳的感觉,但是也是很不错的,一部电影不可能被每个人喜欢,有些人可能是对某个演员或者剧情期待太高了,看完影片才会觉得有点失望。

我相信中国的电影会越来越好的。

截至今天,《扫毒2》的票房已突破10亿,猫眼预测的总票房为12.96亿,这意味着《扫毒2》成了7月的赢家,若本周四上映的《银河补习班》口碑不佳,《扫毒2》还要机会冲刺15亿,打败《蜘蛛侠:英雄远征》,成为当月的票房冠军。

而目前的豆瓣评分为6.2,及格线水平,但还是受到了刘德华和古天乐粉丝的追捧。

平心而论,若把《扫毒2》作为一部商业 娱乐 片来看,是非常成功的。因为《扫毒2》具备 娱乐 大片的两大特征。

一是当红明星的站台。这一点,我想《扫毒2》再符合不过了,且不说华仔和古仔的影响力,就是香港金像奖新晋影帝林家栋、影后林嘉欣,加上苗侨伟等一众香港老牌影视明星的阵容,赚个三五亿的票房也不是什么难事。

二是影片是否有大场面。我想,看过《扫毒2》导演邱礼涛的前作《拆弹专家》(刘德华担任主角)应该也知道了,各种爆炸、飞车打斗的场面简直燃爆了。而《扫毒2》的大场面还是蛮多的,地铁飙车追逐、枪战,光是这些场面,就足以对得起了那几十元的影票了。

而说到钢片的复兴翻盘问题。纵观近年来香港电影(指院线、商业电影),评分最高的《寒战》也就7.5分,比起同样明星规模阵容的《无间道》——9.2分(这里指的是纯正港片,像香港导演林超贤执导的《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均超过8分,我们将其归为华语电影),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因此,笔者觉得,与其说港片能否翻盘,何不如说钢片如何转型,结合香港近年来的 历史 、文化背景,创作更多“新香港”优质佳作。

《扫毒2》天地对决破10亿大关,票房就是最好的证明,豆瓣也拦不住,我说的[呲牙]谁敢不服?[酷拽]

最后,[祈祷]恭喜老大《扫毒2》天地对决突破10亿大关❤!为你的票房加油![加油]

《扫毒2》票房狂破10亿,却注定成为不了佳片,差在哪里?

电影《扫毒2》虽说是扫毒系列的续集,但和《扫毒1》一点关系都没有,讲的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故事。

《扫毒2》不仅把演员从古天乐、张家辉、刘青云换成了古天乐、刘德华、苗侨伟,甚至连导演都从陈木胜换成了邱礼涛,真的是流水的导演演员,铁打的古天乐。

电影取名《扫毒2:天地对决》,其实就很直白的告诉我们只是一场金融巨子余顺天(刘德华饰演)与香港毒贩地藏(古天乐饰演)的一场生死对决。

你可能会诧异金融巨子怎么会和毒贩扯上关系?缉毒禁毒应该是警察做的事件。

其实一开始余顺天并不是金融巨子,而地藏也不是毒贩,他俩是一块混黑 社会 ,有二十几年交情的兄弟。

后来余顺天金盆洗手,从黑道走上了白道,从一无所有到赫赫有名的金融巨子。而地藏就比余顺天要惨得多了,他看的场子有人吸毒贩毒,黑帮头目南叔不信任他,让余顺天砍了他的手指头。从此多年交情的兄弟俩形同陌路,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路。

余顺天因儿时亲眼目睹自己的父亲因吸毒毁了家庭,所以对毒品嫉恶如仇,痛恨毒贩。做慈善捐巨款成为灭毒委员会会长,甚至许下承诺:谁能杀掉香港最大的毒贩,就给谁一个亿。

而遭受老大不信任、兄弟背叛的地藏像个赌气的小孩一样。好,既然你们都说我贩毒,那我就贩毒,而且还要做最大的那一个。于是一心扑向贩毒,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四大毒贩之一。

昔日兄弟如今反目成仇变生死仇家,是借着扫毒名义来实现自己私欲的伪君子余顺天,实现个人心愿:清除香港所有毒贩;还是赌气贩毒,吃着人血馒头的真小人地藏,实现复仇了结了当年兄弟?在这我就不多剧透了。

电影其实有一些很棒的点,比如余顺天豪掷一亿灭毒枭算不算动私刑?抓毒贩是否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毒贩到底有没有人权?但电影一点而过,并没有展开讨论,这让电影少了深度,注定成为不了一部引人入胜、值得深讨的电影佳作。

但作为爆米花电影,电影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片尾刘德华与古天乐那场生死竞速的追车重头戏,是近几年华语电影难得一见的视觉炸裂动作场面!据说为了让观众看得畅快淋漓,导演邱礼涛甚至搭建了1:1比例的香港中环地铁站,可见其用心。

结尾余顺天拿枪要杀地藏时,地藏说:“天哥,当初阿公说我贩毒,你们有没有问过我?有没有想过那是场误会?”

即使到最后,地藏还是把余顺天当做自己的兄弟。也正是这一句话让我想到开场那段地藏在KTV猛踹小弟的场景,或许地藏真的没有贩毒,这只是一场误会,或许当成余顺天能听一下地藏解释的话,这一切都会不一样。

总的来说,电影虽不是佳作,但作为一部爆米花电影,它毫无疑问是合格的,而电影埋下的伏笔更是为电影加了不少分。

只要古天乐、刘德华这类香港老演员还在演戏,港片就不会死。

作为今年港产片票房“黑马”,《扫毒2:天地对决》在不景气的国内票房市场逆势上扬,大有超越内地上映港产片最高票房纪录的《无双》的潜质。然而,在豆瓣评分中,《扫毒2》的评分一路下滑,目前已经下跌至6.2分的“及格线”,相对于《无双》的8.1分未免相差太多。

不过,即便《扫毒2》超越13亿甚至14亿累计票房,但与 《战狼2》、《流浪星球》、《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唐人街探案2》 这类票房数字尤为恐怖的国产大片相比较,依然算不上有多出彩。

港产片颓势尽显,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比较纯粹的港产片现在都找不到几部了。 近几年,能拿得出手的优质港产片,也就 意外惊喜的《追龙》、主打情怀的《无双》 值得一提,《廉政风云》、《反贪风暴4》、《追龙2》口碑票房表现一般,至于好不容易登录国内院线的 “纯港产片”《常在你左右》、《家和万事惊》 ,顶多属于刷刷存在感。

内地观众“不认”港产片,有好莱坞大片狂轰乱炸强票房的外因,也有观众观影需求和审美水平提升的内因,但归根结底,还是港产片缺乏持续的创造、创新能力。 这当然有为了稳票房的考虑,但 不愿走出自我习惯的“舒适区”,以为明星云集就能有票房优势,以为“犯罪题材+双雄戏”就能够包打天下,才是港产片的“痛点”。

港产片的三板斧中,明星效应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 ,毕竟,国内一大批小鲜肉、小喜仙女摆在那里,“流量明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早已超越影视剧本身;前面提到的港产片,不敢说完全的套路电影,但至少是遵循以往港产犯罪题材电影的规律,再看这几年的 国内犯罪题材影片 ,再看 《雪暴》、《暴雪将至》、《暴裂无声》、《江湖儿女》等影片,以及《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这类现实题材影片,无论是创新性还是成片质量,都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港产片的尴尬之处就在于,一切以票房为中心的创作思路,毫无底线的向市场和观众妥协。 这就造成了绝大多数港产片,不敢也不愿大胆的创新,对创新存在的风险极其厌恶,却又想要让国内观众满意,让所有人都合胃口。 始终在矛盾中挣扎的港产片,往往能达到中规中矩的观影体验,却很难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即便是《扫毒2》创造了港产片新的票房奇迹,也不能说港产片在国内电影市场“翻盘”了,在时与势的变换中,谁能创造风口、抓住时机,将影片的质量和成色做起来,谁才能真正的引领潮流。

值得一看,,枪战,兄弟情,卧底,感情戏,整体挺刺激,不过不算匠心之作,有点对不住两大影帝了!!!翻盘的机会就在有没有更新颖的理念与创作了!老拿港片的这一套来拉拢人心,观众,多多少少还是给些面子的,回忆经典,看在华仔,古天乐,拼命的劲上,给个鼓励

感谢您的提问,

首先,截止到目前为止,《扫毒2:天地对决》的累计票房已经取得了10.34亿,这个票房成绩在近几年的港片中也数一数二的。加上这部电影是天王刘德华‘坠马’事件后的首部作品,电影中刘德华的演技却一点没有减弱,依然非常炸裂。和天王演对手戏的古天乐在今年可谓真的是劳动模范,一年这么多电影上映,目前已经上映4部,《家和万事惊》、《反贪风暴4》、《追龙2》、《扫毒2》,而新电影《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预计将8月份上映,9-10月份还有一部《暗黑者》即将和广大影迷见面。而《扫毒2》作为刘德华和古天乐两大影帝时隔多年后的再一次搭档看点十足。说到豆瓣评分,我我实在是不敢恭维,之前看到一个评论说影院空调不冷,爆米花不甜,服务人员态度差都要给电影差评,甚至说没有看过该电影的人都可以评论,试问这样的评分值得大家信赖吗?亦或说评分平台也不止豆瓣一个,猫眼上《扫毒2》的评分有9分,这又怎么解释呢?虽然说,一部电影的好坏不是票房决定的,但是票房高的电影肯定不会太差,毕竟谁也不是傻子,电影不好看还去看。细数国产电影如此之多,能破10亿票房的有多少呢?在中国电影史上破10亿票房的电影仅仅只有65部,虽然这个数据不是很值得炫耀,但是足以说明《扫毒2》这部电影的质量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这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两大影帝的精彩演技和对手戏,天王的票房号召力还是那么强悍,古校长也是如此,古校长在今年的个人票房成绩突破20亿,个人内地票房突破80亿,接下来还有好几部电影要上映,特别是由同名小说同名网剧改编而来的电影《暗黑者》,这部电影的网剧在网络中有高达几百亿的点击率,相信电影也不会太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公√众号“拜托影视”了解详情。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古校长有极大的可能成为首位突破百亿的香港影星。综上所述,《扫毒2》就是这几年最优秀的港片之一。

香港电影翻不了身!

因为从1997年7月1日起香港电影就已经在慢慢的消失了,从前的香港和回归以后的香港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环境已经不存在了。小伙伴们想一想你们所知道香港电影人都多大年纪了?

香港的明星有点名气的也就数王祖蓝年级还算小一点的。香港这片土地已经没有能力像以前那样大批量的培养影、视、歌人才了。大家想一想“烂片”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我们的视线的。我们所说的“烂片”不就是那些20年前的70后80后在录像厅门口排队去看的香港电吗?“烂片”的代表又是谁?王晶?黄秋生?这两位香港电影人为我们贡献了一部有一部的经典神作却被说成“烂片之王”这是为什么?因为香港电影产量太大了我们看到的经典只是冰山一角!

港片的格局也太小已经慢慢的不适应现在的观众了。不能说《扫毒2》烂,只能说现在的观众要求越来越高了,5亿的票房也只能说明我们对“香港电影”还有情怀。当时的港片只不过是抓住了大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当年香港和大陆的巨大收入差距影响了大部分人的观影体验。“香港电影”并不烂,也没有多数人认为的那么优秀。大家的期待值高了所以《扫毒2》分低了。当香港电影摘掉了“香港电影”这个标签的时候“香港电影人”变成了中国电影人的时候“香港电影”就翻身了,到那个时候翻不翻身还有什么意义呢,都是中国电影。

港片主打的是兄弟情,每个阶段每个导演对所谓兄弟的理解不同,有的喜欢讲纯粹的兄弟情,有的喜欢穿插亲情、爱情。港片现阶段比较低迷不代表崩盘,而是面临转型,这需要导演针对市场反馈才行,我相信在未来港片会迎来很好的提升!一个时代的落寞象征另一个时代的崛起。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及2000初,大陆没什么可看的,进口片也很少,港片在哪个年代绝对是霸主地位,现在不是港产片没落,而是大陆经济崛起,有钱投资电影院了,有钱进口电影了,有大量热钱来投机国产电影,一旦有经济支撑正可谓百花齐放,观众的选择多了,港片的观众被分流了,观众也越来越挑剔了,不可否认这样更能促进电影产业成长和进步!所以不要片面的说这样或者那样,顺应时代变化,思想观念也要跟上变化!

⑸ 香港电影最新票房排行

香港电影最新票房排行如下:《阿凡达2:水之道》《壮志凌云2:独行侠》《明日战记》《饭戏攻心》《奇异博士2:疯狂多元宇宙》。

1、《阿凡达2:水之道》

《阿凡达2:水之道》,詹姆斯·卡梅隆导演,萨姆·沃辛顿、佐伊·索尔达娜、西格妮·韦弗、凯特·温丝莱特和史蒂芬·朗主演的科幻巨制《阿凡达2:水之道》2022年12月15日在中国香港上映,截至2023年1月5日累计票房1.19亿港币,位列2022年度香港市场票房冠军。

⑹ 香港电影十大最低票房

香港电影十大最低票房如下:
1、漂亮妈妈。主演:巩俐。票房:18.2万。
2、红色恋人。主演:张国荣、梅婷。票房:10.6万。
3、玉观音。主演:赵薇、谢霆锋。票房:7.7万。
4、香港厨神。主演:洪天明、上野未来、黎耀祥、洪金宝、钱嘉乐、叶蕴仪、刘以达、罗家英。票房:3万。
5、心中有鬼。主演:黎明、范冰冰。票房:2万。
6、当碧咸遇上奥云。主演:刘镇和、梁晓峰、游雅倩。票房:1万。
7、玉蒲团之极落宝鉴。导演:叶天行、票房:4880。
8、婚前杀行为。主演:李灿森。票房:2300。
9、赤脚小子。主演:郭富城、张曼玉、狄龙、吴倩莲。票房:1010。
10、天使死神。主演:黎姿、王喜、叶童。票房:0。

⑺ 包揽内地票房1/3,这帮香港新生代导演到底有何能耐

本文首发:娱乐资本论(yulezibenlun)

频繁在两地之间往返,见面就加微信,日益娴熟和标准的普通话,这是年轻一代香港导演留给娱乐资本论的新印象。与王晶、刘镇伟、尔冬升、吴宇森等早期成名的香港导演不同,他们似乎更加融入内地生活节奏,也更懂得内地电影市场资本与创作角力的游戏规则。

刚刚过去的国庆档与中秋档,《王牌逗王牌》、《大话西游3》表现平平,而《七月与安生》、《湄公河行动》却凭借良好的口碑实现票房逆袭,这似乎印证了香港导演在经历一场新旧更替的悄然演变:名导退居幕后,新导演与内地编剧、制片人撑起合拍片大旗。

新一代香港导演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相比于内地年轻导演,香港导演的从业经历更为成熟,而比起香港老牌导演要求制片话语权,他们更善于沟通和听取内地制片人的建议;两岸三地电影制作班底从早期的磨合到如今的融合,已经逐渐形成更合理的香港导演+两地编剧+内地制片人的工作机制,这让如今的合拍片脱离了早期不接地气或者过于套路化的问题,成功几率比以往增加了不少。

2016年堪数香港导演的集中爆发之年,不仅票房前十的影片中有4部出自香港导演之手,而且越来越多香港新一代导演的名字逐渐走入人们视野,而且随着内地警匪片、现实题材、以及新闻事件改变影视的出现,香港导演迎来了他们在内地的黄金时代。

港片没落,香港导演借主旋律和魔幻大片崛起?

近年来,随着香港电影在本土及内地的影响力日渐式微,整个电影界萦绕着一股港片日薄西山的悲观气息。大量香港电影人舍弃本土市场北上,一些人迅速扎根,也有一些人则至今水土不服。不管怎样,“香港电影没落”、“香港导演不行”的论调,在《新少林寺》、《太平轮》、《三国志之见龙卸甲》等合拍片公映时被反复提出。

分水岭出现在2013年,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在内地票房突破5亿,徐克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拿下6亿票房,周星驰与郭子健的《西游降魔篇》更是一举摘得年度票房冠军。接下来的几年,香港导演的名字多少都会出现在年度票房top10的榜单中。

数据来源:猫眼 截至日期:2016年10月15日

经历了两年回暖期,2016年堪数香港导演的集中爆发之年,不仅票房前十的影片中有4部出自香港导演之手,而且越来越多香港新一代导演的名字逐渐走入人们视野。他们的出现,多少刷新了人们关于港片套路化、香港导演黔驴技穷的刻板印象:

一是题材从单纯的动作喜剧转向多元化:过去香港导演主要接手传统的警匪枪战和无厘头喜剧,近两年,不少主旋律题材、大IP魔幻片以及青春爱情片、剧情片等,也成为香港新一代导演施展才华的空间,比如曾国祥的《七月与安生》,在青春片已泛滥成灾的国内市场,被认为改编的精彩程度甚至超过原作。

二是香港导演在主旋律电影中成功融入类型片风格:从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开始,《反贪风暴》、《救火英雄》、《我的战争》、《湄公河行动》等多部主旋律影片,都由香港导演来主导。相比于内地电影人刚刚开始探索商业类型片,香港导演在制作动作片、警匪片上还是比较有优势,这批主旋律电影普遍没有以往的刻意说教和煽情,惊险刺激的程度也堪比一些好莱坞商业大片。

三是魔幻大片崛起,给香港导演更多用武之地:香港电影的工业制作水准较为成熟,比如电影版《盗墓笔记》在特效方面堪称良心,《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也被认为画风唯美,特效“国产最高”,即便是今年饱受诟病的《封神》,尽管剧情奇葩,但在视效方面却较少有批评之声。

香港导演已经成为内地公司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其实就在几年前,香港导演和内地公司的合作还远不像今天这么如胶似漆。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就曾炮轰香港导演,认为其制片标准低、缺乏执行力、漫天要价,而“香港编剧的地位差到毁灭整个行业的地步”,这种激进言论,和光线曾在香港导演身上栽过跟头不无关系。

王长田

“说实话,过去香港导演和内地公司互相之间无论心态、合作方式、题材选择方面都有问题,”王长田告诉小娱,“香港你知道,一直是导演中心制,但大陆是制片人中心制,这个磨合其实在前几年相当困难。”

但如今,王长田的态度在悄然变化,年初周星驰执导的《美人鱼》成为年度票房爆款,也重启了光线与香港导演合作的大幕。“一部分老一点的导演他们在改变,忍不住融入内地。”但他透露自己比较倾向于请年轻化的香港导演,因为跟前几代电影人相比,新一代电影导演素质更高,也更愿意接受内地制片人中心制,把工作精力主要放在内容创作上,而不像老一代导演紧握制片话语权。

在王长田看来,内地市场已经成为香港青年扎根的沃土:“香港的电影市场太小,一些香港电影公司的观念比较老旧、竞争力差,公司不行,你怎么去指望他能够培养发掘人才或者让他们实现他们的想法?从长期来看,我认为香港已经失去了培养新导演的机制,如今这批新导演大多数在内地成长,大陆显然具有更好的培养环境。”

另外过去有些敏感题材,比如真实事件改编不让碰,只能把市场让给港片。如今情况发生变化,有业内人士预测明后年真实事件改编的国产片会兴起,比如甘肃白银案、1986长江漂流、太平洋大逃杀等轰动事件,都相继被买下改编权。香港导演在现实主义题材的拍摄方面经验十足,自然成为内地影视公司改编时的首选。

郭子健

而强调视效技术的魔幻题材在内地火热,也给了香港导演用武之地。在谈到磨铁与新丽传媒合作开发的电影《悟空传》邀请郭子健担任导演时,磨铁CEO沈浩波表示:“香港年轻一代的导演挺强,拍电影的心态比较单纯,大陆很多导演尤其知名导演,可能世故的成分多一点。”

他认为,相比于大陆的青年导演很多还停留在处女作阶段,其作品尚未获得足够的市场检验,香港青年导演们往往并不是很年轻,他们多数集中在40岁左右,已经出道多年并积累了不少作品经验,能够更好地融入大陆电影市场。“现在电影导演很稀缺,有不少是拍网剧、网大出身,相对来讲香港导演经历过的电影训练可能比较完整。”

不过如今,香港导演已经成为内地公司竞相追逐的香饽饽。徐克、陈可辛等早年便转战内地的大导自不必说,林超贤、彭顺、郭子健、周显扬等新一代导演身上都背了不少片约,甚至此前主要活跃在香港的《踏血寻梅》导演翁子光,也早已被内地公司锁定,接拍真实案件改编的《太平洋大逃杀》。

“我们现在最近也在见几个比较年轻的香港导演,但是他们手里确实太多(项目),”王长田感叹,“香港导演上来动不动就签约,每个人手里一堆片约,先把钱拿回来花着,这一点跟内地导演不一样,内地导演特别珍惜自己的羽毛。但是另一方面,你也可以理解为香港导演的资本概念更强。”

资历较浅的香港年轻导演,往往也会有资深电影人扶持

其实翻看香港新一代导演的履历,会发现多数所谓新导演其实经验丰富,不少是从大导的副导演逐渐做起来的,正如一些人所说,“香港电影圈是中年社会”,和内地新人导演的年轻化相比,香港导演往往在40岁左右才开始崭露头角。

比如《悟空传》导演郭子健,因与周星驰合作《西游降魔篇》而被人注意;《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的导演郑保瑞,曾在叶伟信多部片子中担任副导演,《暴疯语》导演李光耀则是尔冬升御用副导演。

林超贤

因为《湄公河行动》而名声大噪的林超贤,最早则是陈嘉上的副导演,通过《证人》、《线人》、《逆战》、《激战》等罪案片,逐渐积累起自己的口碑。“林超贤是很努力的导演,他为《湄公河》这个项目已经准备了两年多,票房和口碑逆袭是意料之中的。” 香港资深电影人、《无间道》系列监制庄澄认为,林超贤的成功属于稳扎稳打,“他会在自己已经熟练操作的领域,比如动作片上不断地突破和创新。”

即便是资历较浅的香港年轻导演,往往也会有资深电影人扶持,这可能源于香港电影圈素来深厚的“以老带新”传统,只要上了同一艘船,制片人都会派团队保驾护航,帮忙解决编剧、资金等一系列问题。

“十几年前香港电影人才断层很厉害,所以成熟的电影人扶持电影新人的意愿很强烈。”据庄澄介绍,香港政府的“首部剧情电影计划”已经举办了三届,主要扶持新导演拍摄第一部作品,专业组和大专组的获胜者都将拿到三百万到六百万的投拍资金,同时会有经验丰富的香港电影人担当监制。

这种传统,让新人导演能够更快适应电影市场的游戏规则。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曾国祥与陈可辛的组合,尽管陈可辛曾在采访也谈到,以自己如今的阅历,已经很难再拍青春爱情片,创作心态和年轻人有了距离,但在《七月与安生》中,还是能看到陈可辛电影中产阶级情怀的影子,再加上曾国祥作为新人导演,融入了更为现代化的拍摄手法和理念,让这部爱情片情感细腻,并且叙事节奏更受年轻观众青睐。

彭顺

此外,最早进入内地的香港导演成名已久,早已形成自己特有的制片风格。像王晶导演曾在采访中向小娱坦言,即使来内地拍戏,也很少有人能够干涉自己的创作,“不然就不拍了”。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问到想拍什么类型的电影,《我的战争》导演彭顺就表示,自己如今已是国产片导演,主要看市场和投资方的意愿,“有什么戏就拍什么”。

“长期以来华语片长久以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制片人中心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庄澄认为,“比如在美国,制片人的话语权无疑是最大的,所以你看香港导演去美国拍了几部戏,就不拍了,因为不适应这样的制度。”

与郭子健和郑保瑞都有过合作的香港编剧黄英表示,新一代的香港导演更善于听取意见:“和以前的一些大导演合作感觉不一样,比较敢沟通”。不难看出在合作姿态上,香港新一代导演已经和过去大牌的导演们有了不少变化。随着两岸三地的创作班底不断融合,合拍片往往是由香港导演搭配内地的编剧或者制片人,比如《湄公河行动》的制片人是黄建新,而《我的战争》则由刘恒担任编剧,在各自领域发挥长项。

“所以现在有一个趋势:大导演做制片人,自己说了算;而导演的位置交给更年轻的导演。” 庄澄告诉小娱,“你想一个成名的导演老是自己来拍,两年才能有一部作品。但像陈可辛,王晶现在一年能够监制好几部戏,这也是他们非常擅长做的。”

电影《桃姐》

其实不止香港导演,伴随电影市场资本和受众的倾斜,一批香港编剧和其他电影人才也早已流向内地,比如光景映画最近公布的“千日计划”,6位签约的主创中有四位是香港比较资深的编剧或导演,比如《桃姐》的编剧陈淑贤,《杀破狼2》的编剧黄英,以及《冲锋车》的编剧和导演刘浩良。

“香港的电影人现在被掏空了,”庄澄感叹,“比如说我们要开一部电影,就发现连美术指导、动作导演都没了,很多都到内地来开工,有经验的导演也是拍合拍片比较多。”

香港本土的电影市场则成为新浪潮电影或独立电影的天下。一些香港导演曾经向小娱坦言,其实他们骨子里还是更喜欢拍本土的电影,曾国祥在拍完《七月与安生》后,也开始帮朋友拍摄港片。“我会劝他们不要老是拍本土的电影,因为不一定每部都能投资回本。”庄澄认为,“我觉得合拍片和小片都要拍,大片拍一部就可以养很多小片。”

⑻ 目前香港电影史华语片票房前十分别是哪些影片什么样的影片才能进前十呢

目前香港电影史华语片票房前十分别是《梅艳芳》、《无间道》、《美人鱼》、《红番区》、《警察故事4之简单任务》、《叶问3》、《少林足球》、《功夫》、《明日战记》、《寒战2》。只有特别优秀的电影才能够进入票房前10,因为票房是骗不了人的,是观众一点一点刷起来的。以上的这些电影都带着独有的色彩,比如说有情怀或者有激烈的打斗情节,是比较精彩的影片。

好的影片是经得起观众检验的,即使当时的时候没有人观看,但之后也会突然性的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