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香港电影新浪潮对中国电影有什么影响
香港电影怀旧篇之--1979-1983年的香港电影新浪潮:短暂的激情
1979-1983年徐克、许鞍华、方育平、严浩等人掀起香港电影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源起是一班在电视台出身的年轻导演各自开始拍摄风格新颖的电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现出章国明的《点指兵兵》、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和翁维铨的《行规》。而在1978年,严浩拍摄了《茄喱啡》。1980年,谭家明拍摄了《名剑》。
到如今一直坚持拍片并且占据主流电影位置的可能只剩下徐克和许鞍华了。那些曾经心怀电影梦的年轻导演的离开或淡出,多少勾勒出香港电影这些年从蓬勃走向低谷的一个走势。
徐克:新浪潮这个帽子太大
新浪潮代表作:《蝶变》、《第一类型危险》
我们当时在电视台分了几批,许鞍华、严浩、谭家明属于另一组,我们很少会碰上面。那时有一群人是新浪潮的,我们每个月都要一起吃顿饭,谈谈彼此的经历。
“新浪潮”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帽子太大了,我们戴不上,因为我们都知道新浪潮是法国的电影运动。香港的新浪潮具体的定义是怎么样的我们也没有一个理论,只是当时有一群从电视台出来的导演,共同的朝一个方向走,这群人就叫做新浪潮了吧。新浪潮的导演来源也很多,有本地的,有国外的,拍各种片子的也都有。当时有记者问我们怎么定义,我们也不知道,后来就是指这一段时间出来的导演,在电视台里面做过后来从事电影导演的一批人。
严浩:人逃不出命运的安排
新浪潮代表作:《茄喱啡》、《夜车》、《公子娇》
当时我苦于无机会当导演,在替许鞍华等人执导的《奇趣录》写剧本,一天许鞍华忽然叫我替她拍摄一个单元,原来是拍摄生产十字牌牛奶的修道院,因为那里是女子禁地。我当然答应了,所以可以说是许鞍华升我为无线的导演的。
对我来说,我头三出电影都是习作,因为当时还未很了解商业因素,艺术的修养亦未到家。直至我刚完成《太阳有耳》的剧本时,我才惊觉之前几出电影都是讲我对命运的看法,反映了我的思想状况。由最初三部《茄喱啡》、《夜车》和《公子娇》的“人是逃不出命运的安排”到《天国逆子》讲人是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任的,及至《太阳有耳》更进一步提出人是可以掌握命运的,我发现原来我已经解放了自己。
方育平:电视台是我们的少林寺
新浪潮代表作:《半边人》、《父子情》
若说新浪潮电影的导演与当时大片厂的导演有任何不同的话,那也只是各人的喜爱、修养、关怀有所不同。我们那班导演最大的共通处,是大家曾在电视台工作过几年,可以说电视台是我们的少林寺,要打出木人巷才能正式“下山”投身电影圈。刚巧那时候邵氏等大片厂正处于低潮,这样就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趁势而起。
我认为“新浪潮”的定义是一群年轻人参与制作电影,并且由于他们的参与而为电影界带来一番新的气象,与前一辈的作品有所不同,这就是新浪潮。在这样的定义下,新浪潮电影并不只局限于我们那一辈,而是不断在出现的,所以我认为这浪潮并未结束,而且永远也不会结束。
余允抗:香港电影要走国际化
新浪潮代表作:《山狗》、《凶榜》、《师爸》
进入大学时,我报读了UCLA电影系。进去后认识一些朋友,遇到南加州大学的刘成汉、刘国昌、方育平,那时候便感觉到念电影系不再孤独。毕业后遇到了胡金铨,参与他创作《华工血泪史》的剧本。
在新浪潮导演群中,我觉得自己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因为这么多次拍电影,我都有很强的自主性,没有人干涉我。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缺乏一个强势的人帮我分析问题,时常陷于死胡同中,在牛角尖里钻。觉得自己在电影界再无可为的时候,便离开电影圈。现在我看电影圈,觉得自己已很难回去,因为自己已失去热情,而大家也失去了热情。香港电影的出路,是要走国际化,拍可以让全世界观众看得明白的电影。
刘成汉:推动香港电影发展
新浪潮代表作:《欲火焚琴》
新浪潮电影的其中一个特点,是绝大部分的导演都是在本土成长的,他们的少年时代都是在香港度过,不像老一辈的导演如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是来自内地。由于新浪潮导演是属于本土成长的一代,所以他们的关怀是本土的、城市的。这不能说是革新,但却绝对是一种转变。
上世纪70年代中、末期,香港的电影工业正处于低潮,李小龙死后,香港影坛已再没有人能吸引观众入场看电影。新浪潮的出现令电影工业迈向专业化,因此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应付了一次危机。至于在艺术成就上,香港的新浪潮并不能与欧美的相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浪潮导演从未走出商业类型片的框框,他们是对商业电影作出改良,而非革命。
许鞍华:没有一股团结的力量
新浪潮代表作:《疯劫》、《投奔怒海》
如果我们当时能有一个共识,或者大家一起合作,将这件事变成一种在经济上与艺术上可行的东西,即团结性的东西的话,我相信会好很多。因为搞电影并不只是拍东西,搞电影是一个文化形态,需要将这件事系统化及企业化,将经济结构与制作结构的系统弄清楚。我们没有将它变成一套制作的方式,亦没有团结的力量,最多是大家不会互相斗争,但肯定就没有合作。我觉得这是比较可惜的。
㈡ 香港新浪潮电影知识介绍
香港新浪潮电影知识介绍
香港电影新浪潮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一般认为是1979年—1983年期间)香港电影的一个潮流,参与者多是在外国留学、有电视制作经验的年轻导演,如徐克、许鞍华、严浩、谭家明、方育平等等。香港新浪潮的导演主要在美国或英国攻读电影课程。他们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后都加入了电视台发展。他们在电视台接受一番磨炼后,离开电视台发展电影事业,在此期间拍摄的一批风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电影杂志《大特写》(《香港电影双周刊》的前身)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向传统挑战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词来期待香港的新电影。
出现背景
七十年代末期,国际形势动荡不安,香港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腾飞、独立电影制片机构的风起云涌,具有正义感的影视工作者鄙弃“四头”(噱头、拳头、枕头、鬼头)影片而开拓新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从国外电影学院毕业回港并从事电视编导工作的年轻导演,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的独特创意和社会触觉,拍摄出了一批完全不同于传统香港电影的充满个人色彩的新潮电影。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这批影片的卖座虽然不是特别高,却为港片在编导手法和摄制技术上呈现出异于传统香港片的新风貌。
1976年,梁普智、萧芳芳导演的《跳灰》一般被认为是新浪潮的先声,1978年,严浩导演了《咖喱啡》,打响了新浪潮的第一枪。之后是1979年,三位青年导演分别推出了他们的电影处女作:徐克把科幻和武侠合二而一,推出了“未来主义武侠片”《蝶变》,许鞍华的《疯劫》根据一起真实案件改编,把悬念和推理结合起来处理凶杀案件,章国明的《点指兵兵》以逼真自然的光影展示警探和罪犯的搏杀。这三部影片标志着新浪潮的正式诞生。随后,严浩、刘成汉、方育平、蔡继光、谭家明、黄志强、单慧珠、唐基明、张坚庭、黎大炜、于仁泰等相继掘起,拍摄了《父子情》、《夜车》、《投奔怒海》、《似水流年》、《喝彩》、《欲火焚琴》、《师爸》、《山狗》、《冤家》、《表错七日情》及《墙内墙外》等新观念与新形式相结合的影片,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在短短的时间内,竟有几十位锐气十足的年轻导演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不仅票房价值颇高,还获得了电影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受到制片人的青睐。
此后,不少电视界的人才加入香港电影界工作,两者的互动日益频繁,甚至有电视节目改编拍成电影(如萧芳芳主演的《林亚珍》)。电视界举办的选美比赛和歌唱比赛等,也陆续发掘了一批新掘起的一代,促成了往后10多年香港影坛“明星制度”的勃兴。
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特征
“新浪潮”的“新”,带有与多传统及及传统分别的意味。同时亦意味着一种创新和实验取向,力求突破传统而别具一裁。如意大利五十年代的“新现实主义”是对法西斯主义极权统治后的电影事业的一次重新评述及振兴,而法国的六十年代“新浪潮”是源自对法国五十年代的商业电影工业机制的不满,通过崭新的电影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状态,是对当时主流的“优质电影”的反叛。香港“新浪潮”,电影则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在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新浪潮”导演虽然都被冠以“新浪潮”之名,其实每位的电影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于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察和匪徒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大体上“新浪潮”导演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特征。由于“新浪潮”主要导演大都有留学海外专业培训的背景,因而具有开放的视野和自觉的电影影象意识。他们重视电影语言创新,真实、鲜明、大胆、饱满、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在影片的叙事、结构、节奏等方面,尤其是在电影取景、色彩、自然光使用,剪接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风格化特征。
不过,新浪潮导演在强调突出个性的同时,并未走向实验电影的极端,而是巧妙地将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起来,兼顾电影的商业因素和观众的娱乐要求。在“满足个人”和“满足观众”间求得平衡,以追求商业上的最大成功。他们是对香港主流电影的突破,但并非彻底抛弃。比如,香港“新浪潮”电影大都从类型电影入手,然后进行创新和改造。徐克将科幻电影与武侠电影合为一体,刷新了香港电影对于武侠电影的观念,熟练有力的`导演手法也令观众耳目一新;在《疯劫》中,许鞍华将一件真实的凶杀案编写成一个极富悬疑和推理性的故事,创造出逼人的惊竦气氛;在《点指兵兵》中,章国明则描绘警察与兇手的摩擦,刻意表现警察焦灼的心理状态,拍摄十分讲究光源,主张推回自然。这些影片强调并突出个性,在“满足个人”和“满足观众”间求得平衡,而又偏重于“满足观众”,以便追求商业上的最大成功;这些影片重视电影语言的创新,善于用较新的技巧创造“外在真实的表象”,以造成真实、鲜明、大胆、饱满、具有冲击力的画面视觉效果。这说明新浪潮导演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观众。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是低成本,不用大明星,这同后来港片标榜明星阵容,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截然不同。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年轻导演们对电影的热爱与艺术抱负,在香港高度竞争的商业生产制度下,没有个机构和资金支持,迅即被商业浪潮裹卷而去。香港“新浪潮”电影,从1979年掘起至1982年已成了强弩之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新浪潮即宣告结束。大部分新锐导演都融入主流电影,成为商业电影的生力军。“新浪潮”后劲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香港是一个极商业化的投机城市,电影剧作始终以纯大众娱乐为纲领。其次,香港亦因为其中西文化枢纽的位置,迅速收各类型文化资金,但亦因为急功近利,迫切于商业效益的应验,故每当欲把题材和形式推进至较深层面时,便往往显得情理不足,根基薄弱,而陷于一片混乱。许鞍华、徐克、章国明、谭家明、方育平、严浩、吴宇森等创意的电影创作者,都在剧作上出现这种情况。尽管如此,“新的浪潮”对整体影业仍然带来新血和冲劲,有助于主流电影的革新和转型。
“新浪潮”在八十年代中期分成两种取向,一是继承社会和政治题材取向,如《男与女》(1983)、《家在香港》(1983)以及方育平的电影《父与子》(1981)、《美国心》(1986)等。另一个“新浪潮”是侧重艺术形式与主题追求的影片,具有代表性的是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最后胜利》(1987)等。谭家明影片着重庞大复杂的剧作结构,利用如“青春片”及“黑帮片”等类型电影模式,而衍生出类型电影叙事模式外的情感描述。
意义
香港新浪潮运动只持续了两三年,其中严浩、许鞍华和徐克等导演,更成熟的影片反而出现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所以,新浪潮对香港电影的最大贡献,并不在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而在于:一方面它为香港电影培养了大批人才,给了一些有新想法的年轻人进入电影工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它开拓了香港电影的思路和视野。香港新浪潮的电影语言观念与方法上的前卫性让人眼界大开,从而改造了主流电影的现状,使之制作方式和包装手法得以更新;另外,其操作的中和性又使得一般的电影人与电影观众容易接受,从而使不同的电影类、样式都得到改造,由此形成新的多元化的电影创作格局。这些新浪潮导演其后叱咤香港影坛达20年。“虽然发展不一,但上世纪70年代末确实是他们独领风骚的年代,也在精神上启发了台湾和大陆的新浪潮”(焦雄屏)。
评价
三十年悠悠过去,如果以法国新浪潮的标准来比较,香港新浪潮的作品数量和成就明显远远不及。不少论者认为没有共同的信念和宣言,是香港新浪潮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影评人澄雨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评新浪潮“姿势多于实际,包装多于内容”。在这当中不可忽略社会和时代的因素,好像欧洲新浪潮是伴随着反战、学运出现;日本方面,《美日安保条约》引起国内的不满,也激发了大岛渚、寺山修司等影人的创作。而台湾新电影出现时,更是正值解严的关键时期。香港呢,新浪潮却与本地的社会运动失诸交臂,七十年代末社会走向稳定,新浪潮的爆发难免显得格格不入。
港产片八十年代以后的兴盛,固然有新浪潮的一份贡献,但最后获胜的其实还是主流电影,新浪潮大部分导演拍了几部片后便退下火线。一路走来,到今天仍活跃电影圈的就只有徐克、许鞍华二人,然而际遇已大不如前。近年《深海寻人》和《女人不坏》虽然仍可见到徐克的无限创意,观众却似乎不太领情,未能引起话题。至于许鞍华难得仍然坚持着人文关怀,但是《天水围的日与夜》要到获得金像奖后才受到注目,最近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也是票房惨淡。
回看新浪潮电影,虽然当中不无粗糙、单薄的瑕疵,但所流露出的真诚、冲劲、热情、勇气,隔了三十年后,仍然看得人热血沸腾,而这一份精神不正是今天港产片所缺乏的吗?
代表作品
徐克
《蝶变》(1979)
《第一类型危险》(1980)
《地狱无门》(1980)
许鞍华
《疯劫》(1979)
《投奔怒海》(1981)
严浩
《茄喱菲》(1978)
《夜车》 (1980)
《公子娇》(1981)
方育平
《半边人》(1981)
《父子情》(1983)
余允抗
《山狗》(1980)
《师爸》(1980)
;㈢ 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新浪潮是将电影与商业结合的一个新的电影风格。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轻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轻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于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匪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㈣ 着名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去世,他生前都有哪些优秀作品
戈达尔在世的时候,曾拍过《狂人皮埃罗》和《阿尔伐城》,还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
戈达尔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电影,他从19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极高的导演天赋,并且拍了很多炙手可热的电影,一直到91岁逝世,他这一生无怨无悔,完全奉献给艺术。他在全世界都有非常高的位置,而戈达尔影响了很多艺术家,他的成就空前绝后,被称为法国第一导演。
第三,戈达尔《筋疲力尽》,是一部烧脑之作,是新浪潮的开山之作。
哥达尔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采用的是纪实的手法,描述了青年人的渺茫与无助,一群人陷入孤独的精神世界,处处透露着一股无尽的虚无。这部电影记录了战争之后的残忍与无奈,绝对是经典之作,到现在依然被奉为经典。
㈤ 求一篇原创分析香港电影新浪潮的 可以主要写杜琪峰得一些电影 比如枪火 放逐。还有徐克。
rr,我是film 472的Li Hang。
有空自己好好写写,别尽想这些有的没的
㈥ 如何评价电影《精疲力尽》
《精疲力尽》是新浪潮电影的开山之作,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电影潮流,也体现了电影大师戈达尔极尽颠覆的美学风格,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
影片的情节极为简单,在结构上存在着大量的呼应和循环,有些回环与呼应看起来似乎毫无意义,但却像回声一样激荡着观众的内心。该片在内容上首先是一部犯罪剧,必然会涉及道德审判的内容。
《筋疲力尽》主要介绍
《筋疲力尽》由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执导,让-保罗·贝尔蒙多、珍·茜宝主演的罪案片,于1960年3月16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讲述的是年轻的米歇尔一再想要逃离荒诞不羁的游戏人生,在与社会的抗衡中终于筋疲力尽,以生命的结束换得真正的自由的故事。
㈦ 青花运的幕后制作
★影片原名《青花劫》,因投资方江西高安市人民政府建议,更名为《青花运》。
★该片制作完成之后片长两个半小时,因到电视台播放限定片长在100分钟以内,导演难以割舍,最终不得不剪掉不少镜头,这其中不乏许多演员白国伟等的经典瞬间,大家将来也许会看到被剪掉的部分。
★该片第一版后期制作所配音乐极不理想,导演精益求精,整片重新配音。
关于演员
★电影《青花运》尽管是个群戏,张超这个角色依然是无可争议的男一号。这对从来没有演过电影的影视新人白国伟来说,是一个挑战,对敢于启用这个演员的导演来说,也是一个冒险。白国伟在经过了王晓民导演的短期影前集训后,通过若干个训练小品的排演和反复的实拍训练,使他在《青花运》中,终于比较成功的完成了角色塑造。(★北京东方明星数字影视中心木一总评论)
新人白国伟,曾在某金融企业全国演讲比赛中获得冠军,这也是导演敢于启用他担当男一号的一个小原因,自此,他在王晓民导演的引领及栽培之下稳稳地踏入了一个专业演员的星光大道。之前,白国伟在某金融企业河南分公司任一家分支机构的副总经理,因参与电影《青花运》的拍摄,他放弃了从业十多年的金融营销管理人、经理人的职业,进行了一次职业冒险,但也是完美转型。
关于电影
★电影《青花运》主要取景地均在高安,这对弘扬高安的历史文化,展示高安的风土人情,提高高安对外的知名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必将加速高安影视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同时高安市也将以此为契机,凭借《青花运》拍摄的东风,打响高安陶瓷品牌,大力宣传高安、展示高安、推介高安,全力扩大高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青花运》是北京东方明星数字影视中心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其叙事手法简单、直接、幽默、离奇,有一种“非主流”的力量。这种简洁、朴实但幽默的电影手法在王晓民导演的电影中尚不多见。在执导此片之前,受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学院派正剧影响,王导一直拍摄的都是很正统的影片。在十多年的编导生涯中,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电影观念,并在自己的电影实践中发展出新的电影风格,从而将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新风尚。
关于导演
★王晓民 汉族 1953年3月1日生 党员 大学本科 职称 导演(电影艺术)
★简历
1969年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8团4连
1971年 38军军汽车连 历任战士、通讯员、饲养员、汽车教员、指导员、宣传干事
1979年 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本科)
1985年 调八一电影制片厂故事片导演创作室任导演
1993年 转业到北京东方明星数字影视中心任导演至今
★主要作品
1983年 话剧 《劳资科长》 导演
1983年 电视剧 《骆驼山下》 副导演
1984年 专题片 《更上一层楼》 导演
1985年 电影 《主犯在你身边》 场记
1986年 电影 《巍巍昆仑》(上下集) 副导演
1989年 电影 《中国霸王花》 导演
1990年 电影 《大决战》 副导演
《辽沈之战》 副导演
《淮海之战》 副导演
1992年 电视剧 《一方水土》(六集) 导演
1992年 《露露贺新春》 导演
1993年 电视剧 《广告人》 (三十集) 执行导演
1994年 电视剧 《太阳女人》(二十集) 策划
1994年 《东方女性》 策划
1995年 电视剧 《莱芜大战》(四集) 导演
1996年 电视剧 《长征组歌》(十集) 导演
1997年 电视剧 《军旗在我心中》(上下集) 导演
1997年 电视剧 《殒灭》 (单集) 导演
1998年 电视剧 《中岳狂飙》 (8集) 导演
1999年 电视教学片 《国门蓝盾》(30集) 导演
1999年 电视电影 《走出军营》 导演
2000年 电视电影 《杨子荣》 导演
2000年 电视电影 《信天游》 导演
2000年 电视电影 《三八线上的女兵》 导演
2001年 电视电影 《乡里乡亲》 导演
2001年 电视短剧 《罪与罚》(365集) 导演
2002年 电视电影 《海神》 导演
2003年 电视电影 《芦花飘飘》 导演 编 剧
2003年 电视短剧 《生命线》(30集教学片) 导演
2004年 电视电影 《战鹰守护神》 导演
2004年 电视电影 《金黄血红》 导演
2004年 电视电影 《金都一九四三》 导演
2005年 电视音乐片 《从前是这样》 导演
2006年 数字电影 《东方狮王》 导 演 编 剧
2008年 数字电影 《爱在浪漫时》 导 演 编 剧
2009年 数字电影 《青花运》 导 演 编 剧
2009年 数字电影 《鹭语》 导演 编剧
2009年 数字电影 《我和红七军》 导演 编剧
经典镜头
★剧中张超被劫匪劫持,傻呼呼的误以为在拍戏,竭力大秀自己的“演技”。
★剧中楠楠和母亲相聚的煽情场面。
★小窃贼盗墓贼地洞斗殴。
★文物贩子捣乱破坏博物馆施工工地,工地翻斗车砸向摄影机。
★张晓芸与张超一高一低的恋爱场景(有些搞笑,有些诗意,有些可爱)。
㈧ 香港电影的新浪潮
香港电影新浪潮新浪潮(1979-1983),源起于一批在电视台出身的年轻导演和监制,在1979年前后拍摄了一批具强烈影射现实意味,技巧前卫,素质精良的作品,震撼了当年的香港影坛。这批人主要包括许鞍华、严浩、徐克、方育平和余允抗,这批年轻导演以及他们的作品掀起的香港
电影的创作浪潮被称为香港电影的新浪潮。短短几年间,十几位锐气十足的导演拍摄了他们第一部或者随后的作品。新浪潮的导演很多,本土的,海外回来的,拍的片子类型各异,可能就是因为这种带有强烈个性的群体化现象成就了当时的香港电影新浪潮。而新浪潮代表人物,大都不是在香港本土出生长大,而且有这比较复杂的海外经历,这种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相对于其他人有着更为敏锐的眼光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大凡新的东西,往往是很难被传统接受的。这批年轻导演的作品虽然都有较高的艺术爆发力,但是在票房收入上,除许鞍华外,都相形见绌。和当时横行的邵氏等大制片公司的作品相比,只能是望洋兴叹!在香港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商业运作制度下,没有强有力资金的支持,这批年青导演很快被市场所裹卷,少数能够坚持下来的极具艺术才华的导演也被迫改变风格去迎合市场的需要。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领军人物之一的徐克,也迅速改变戏路,而最终成就了他在香港电影业的主流商业导演地位,同时发展了九十年代的徐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