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语港片 » 香港电影三八由来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电影三八由来

发布时间: 2023-03-05 12:47:50

A. 看香港电影经常听到“三八” 、“马子” 我知道是骂女的 但谁知道来源

“三八”由来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开始是在港片儿里面出现,有蔑视女性的嫌疑,后来慢慢的传广东话叫八婆,台湾不知何时起管凶女人叫三八。也许与“三八”妇女节有关。渐渐“八”作为凶女人的代名词流行开来。与那些骂女人的词相比,“八”没有那么难听。“八”,用在女人身上,多指凶,厉害,蛮横,无理。
==========================
‘马子’这个词,我猜测最早应该出自香港。这个词包含浓郁的男性感情色彩,很大程度地透露出了男子们潜意识里的念头。据猜测,最初可能出自一个港产古惑仔的嘴巴,古惑仔,他们接受的文化教育比较少,但是他们血气方刚,感觉超前,反应灵敏,对一些他们想交流的东西,往往会脱口而出,经他们的嘴,创造和流传了不少的新新词汇,‘马子’,还有‘凯子’‘条子’、、、
‘马子’在大多数情景下,是用做‘女朋友’,我的马子即是我的女朋友,去泡马子,就是去泡妞,去泡女朋友。

但,我可不喜欢叫自己的女朋友为‘马子’,宁可称之为‘爱人’,因为那‘马子’听起来比较粗野,虽然偶然也带些豪爽,但终究有些不礼貌的感觉。为什么呢?

因为马是用来骑的!早期的溺器称作‘马桶’,也有直接称‘马子’的,盖以‘骑’、‘坐’喻之也。这是一种暧昧的性姿势,也正好从潜意识里反映了男人对女人的征服感,满足感。即‘女朋友是用来骑的’,无论是‘女上男下’还是‘女前男后’,大占便宜的都是男性,大饱眼福的都是男性,愉快性福,卡爽卡爽的都是男性。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女上赏波大,男后赏臀大也。

因为‘马’字,除了可骑之外,还有‘大’的含义。马在古代算是与六畜相比体形较大的动物,因此它早就包含‘大’的意义;再比如马蜂,指的就是一种体形较大,蛰人也相对厉害些的蜂种;又比如马路,指的是很宽、很大的道路;还比如马力,指的是大力气;马船(大型官船);而且现代的一个词汇--马桶,也有类似的典故。在马桶还没有发明之前,我国人们用的是夜壶,这夜壶一般不大,少则一宿,多则二宿,就需要提出去清理了,好象是清朝的时候才从俄国学来的吧,马桶舶来到中国的时候,人们一用,嘿嘿这个东东好,只要有水冲就行了,再也不用天天清理秽物了,别看这东东体积只比夜壶大一点点,但是有多少大粪,它就装多少,实在是有够绝,有够大呀。

得,‘马’字总归是‘大’的含义,马子,指的也就是臀大波大的女孩子,当然值得一泡,无论泡茶还是泡蘑菇,都不如泡马子来的爽,所以大家也可以想见,马子这个词汇现在这么流行的原因。

说了半天,我也搞不清楚‘马子’这种说法到底蕴褒蕴贬,总之不好界定,应该同讲话当事人的语气和情景有关。我想年轻的香港人,多半会以泡有一个马子而自豪的,就象亮相于赛马场的群马,年轻人会把自己的女朋友牵出去蹓蹓,赚得些旁人艳慕的眼光。又象王晶的《制服诱惑》,马子是madam的擦边球,小姐(miss)和女士(mistress)先后淡出宠爱的舞台,只留下madam独领风骚。
凯子和马子是成对词,泡马子的对应则是‘钓凯子’。“凯”字也有‘大’的含义,表示男子的伟岸,比如凯旋门、凯鼓。”凯“字又有‘阔’的含义,决不狭窄吝啬,以前军队的凯歌离不开鼓乐,而鼓,是大腹而阔的典范。古语曰“钓得东海金龟婿”,这个凯子,就是女人眼中的金龟婿,金者有钱也,龟者蛋大也。既阔又俊,是谓凯子。

B. 香港的“十三点”和“三八”怎么来的各是什么意思

“十三点”这个俗语,词义等同于痴头怪脑,愚昧无知。 是沪语中使用率最高的词之一,用以形容那些傻里傻气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有时也用来作为取笑、嗅怪或不伤感情的骂人话。

上海人常以“十三点”隐指“痴”,除了形容人做事没脑子或举止轻浮,也指口无遮拦、傻得可爱,像赵薇扮演的“还珠格格”恐怕是最标准的“十三点”了。但是,当这个词在异性间跳出来时,它的意思就变得暧昧起来,表面上是骂人痴头怪脑,实际上却不是真的怪罪,而是“嗔怪”,也就是说不是鲁智深打蒋门神的“杀博博”一拳头,而是王熙凤扇琏二爷的嗲溜溜一记耳光。所以,“十三点”多半出自女人之口,骂的时候往往女人脸上笑眯眯,眼里泛着“侬哪能个能介个啦”的挑逗光芒,被骂的男人也常常骨头更轻。比如有一位四十好几的彪形大汉,在大庭广众与老婆卿卿我我,并喜老婆唤自己为“囡囡”,这样的男人谁见了都忍不住在心里送他“十三点”,但是他老婆当面抛一句“十三点”就好像当众给他发一张奖状一样,顿时立刻他脸上有光。

关于“十三点”的来由

第一种说法:

“十三点”来源于赌具牌九中的“幺五”、“幺六”两张牌。这两张牌都是“短对”,碰在一起不配对,暗指人的言行“不对”。六和七加起来是十三,还可成为一句歇后语,如“他这个人有点幺五么六”,故意把“十三点”这个不入耳的话“歇”去。

第二种说法:

“十三点”是上海市井俚语,因为解放之后大量上海人南移,才变成趣怪广州话。“十三点”初时意谓“敲乱钟”,原来旧时的时钟,每逢一小时便报时一次,例如下午四时,钟摆便会敲响四下,五点敲五下,至多系十二点,也不过敲十二下,但居然敲出十三响,唔通有十三点不咩?当然系出咗问题,正如俗语所讲癫癫地!所以,“十三点”就系代表人既性格“癫癫地”。

第三种说法:

上海滩上对“十三点”另有一种“戏说”性的解释。《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一折戏中,祝向梁反复借景喻情,暗送秋波,几次三番向梁表露求爱之情,可梁竟傻乎乎的无动于衷。这是剧作者的艺术手法,故意为后来的悲剧所作的铺垫和伏笔。上海人口中的梁山伯与“两三八”谐音,这三个数相加是十三,讥讽梁山伯是“十三点”、“侬真是梁山伯,伊主动对侬有意思,侬还格能戆搭搭!”

其它:

据1922年般《上海指南,沪苏方言纪要》中释痴字共十三画,故沪人以“十三点”隐指痴显然这一解释比较符合。由于“十三点”来自“痴”的十三笔,以后又派生出许多与“十三点”完全同义的词,如“B拆开”、“电话听筒”(旧电话听筒中设13个小孔)等。

考证港剧中耳熟能详的“三八”的来历,一位有影视背景的,地道的香港人是这样介绍的:我们不说“三八”,只说“八婆”的,是指那些八八卦卦,说三道四的女人。但是电视剧电影的国语配音和字幕为了照顾内地观众,怕他们不理解,就变成“三八”了。妇女节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受到了“三八”的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