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看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和电视剧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刻,无论是男神周润发、喜剧之王周星驰,还是女神张曼玉林青霞等等,在那段岁月,香港电影圈涌现出了大批人才与无数经典影片。
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着名的香港电影研究专着《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讨论的香港电影绝大部分属于八、九十年代,绝非偶然。只有这个阶段的香港电影才是真正有关港人的身份、情感、记忆、经验、想象的投射,才是其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的形式风格最波澜壮阔的一次爆发历程。让无数港片迷无止境缅怀的香港电影黄金岁月正是于此开端。
美国知名诗人兼影评人 Geoffrey O'Brien 在 1992 年 9
月份的一期《纽约书评》上撰文称,“香港正在创造这个星球上最喧嚣最缺乏反省意识的电影”。这个概括大抵准确,法国电影评论圈自 1960 年代以降最重要的影评人
Serge
Daney,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喜欢香港电影。癫狂,火爆,感性,纵情,这些都是这个阶段香港电影最显见的性格特质。如果要找一位此阶段最具影响力、最能代表香港大众商业电影创作实力的导演,非徐克莫属。
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几大浪潮,徐克都是推动浪潮的关键人物。他是最早在香港电影界实践电影特效的人物(《蝶变》)。19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香港电影的两股重要浪潮,由《英雄本色》开启的英雄片浪潮、由《倩女幽魂》开创的人鬼片浪潮,徐克本人虽然不是这两部电影的导演,但项目的始作俑者都是他。
Ⅱ 中学生电影制作适合看的书籍
1、 《故事》 罗伯特麦基
经典。我觉得每个想写剧本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我前前后后大概看了八遍左右吧。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虽然同时也有不同的看法。但这本书觉得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不管是写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都能开放思维,得到一些启示。
2、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悉德菲尔德
名气很大,但是看的时候却很失望。觉得太教条了。《故事》是开放人的思维,而这本书我认为是束缚人的思维,把编剧变成了八股文。不过很多小影视公司老板在讨论故事的时候,都会用这本书的理论公式去套故事,多少分钟应该转折第一个情节点,多少分钟转折第二个情节点。我认为如果想写俗套故事,这本书的公式还是有用的。不过如果要是有更高的志向,不要看这本书。这本书还有一本续集:《电影剧作者疑难解答指南》我也觉得没什么用。不过有一个导演朋友觉得还不错,比这一本好多了。
3、 《认识电影》 路易斯贾内梯
这本书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是经典。当时新版还没有出,是问朋友借的旧版,如获珍宝。后来在北京到处找这本书,在海淀图书城淘到,立马买下。前前后后也是看了很多遍,但两年之后,看到第五编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太幼稚了。从此再没有看。举个例子来说,里面一些关于构图的介绍,仰拍表示伟大,俯拍表示卑微。初看的时候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可是后来慢慢不这么的认为了。这是一种俗套的表现形式。就好像表现一个人的痛苦,总喜欢安排在雨中漫步一样。符号象征图解没有意义,故事和结构才是王道。简单而言这本书入门很好,但是等成长起来,一定要把这本书完全忘掉。
4、《香港电影的秘密》 大卫波德威尔
经典。同样也是先问朋友借的,觉得后来想办法淘到的书。我是看香港电影长大的,因为香港电影我爱上了电影。尽管后来我接触到了好莱坞电影,欧洲电影,发现原来电影的天地是那么的开阔,但那种香港电影的情结是怎么也挥之不去的。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甚是热血沸腾。大卫波德威尔对香港电影的分析实在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令人钦佩不已。
5、《好莱坞的叙事方法》 大卫波德威尔
因为《香港电影的秘密》,崇拜大卫波德威尔,于是买了这本书。可惜翻译得不怎么好,很影响阅读。而且对于大卫波德威尔在这本书中的观点也不是很赞同。觉得他有时候太专注于技术了。只要是拍出来的电影,他都拿来举例子,可是问题是有些电影好,有些电影不怎么好。那么忽略内容直接分析形式好坏,感觉不怎么对。
6、《电影化叙事》 范茜秋
看看可以。但是感觉没有什么深度,不过是总结了一些电影中的表现手法罢了。可是这些手法,自己看电影中不就能看到了吗?
7、《电影的力量》 霍华德苏伯
好像字典一样,讲了电影的很多观点。有一些非常有见解。但是也有很多平平无奇。不过入门,还是值得一看的。
8、《莱昂内往事》
莱昂内的访谈集。莱昂内是我非常喜欢的大师级导演,买回来两天内看了两遍,里面有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见解,也有他的一些拍摄的八卦。我个人口味只爱看见解,不大爱看八卦,但还是很值得看。
9、《编剧大师班——众编剧巅峰杰作访谈类》
好莱坞、欧洲一些当红编剧的访谈。买的时候很兴奋,买回来看发现八卦太多,见解太少。我觉得意义不大,不过我的一个朋友觉得还可以。
10、《电影音乐》 彼得拉森
买的时候有点冲动,买回来发现里面有《西北偏北》等几部电影的乐谱分析。因为不懂五线谱,没看懂,搬家的时候,卖了。
11、《电影是什么》 巴赞
巴赞的影评集,听说很牛,不知道为什么看了很多次,就是看不下去,后来送给朋友了。
12、《施拉德论施拉德》
施拉德是《出租车司机》的编剧,因为喜欢《出租车司机》,买了这本书。不过因为里面除了《出租车司机》,很多他导演的或编剧电影都没有看过,于是没看完。不过有里面一句关于编剧的话非常有价值,现在还铭记着:每把椅子虽然形状不同,但椅子还是椅子。这是我看这本书最大收获。
13、《导演功课》 马梅
课堂讨论实录,谈编剧、导演。很多人觉得写得不错,看了三编,没有再看,觉得对自己启发不是很大。
14、《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
希区柯克和特吕弗谈他的电话,还是关于拍摄的八卦太多。所以看的时候,觉得没有太大的启发。
15、《雕刻时光》 塔尔科夫斯基
塔尔科夫斯基谈自己的电影和对电影的看法。一个导演朋友非常喜欢,膜拜的境界。所以买了来看,看了三遍。可是因为个人口味问题,感觉收获不大。因为对塔尔科夫斯基来说,他认为电影可以完全没有故事,而我却认为电影要讲故事。但这部书还是值得看的。
16、《光影大师,与当代杰出摄影师对话》
我不怎么懂摄影,很多技术上的地方都没看懂。不过这本书绝对值得一看。
17、《华人纵横天下——李安》
李安的访谈,貌似内容和《十年一觉电影梦》差不多。讲的是他拍电影的故事。有一些见解很有价值。值得看。
18、《导演电影:电影导演的艺术》
很多好莱坞导演关于电影的看法。经典。很有价值。
19、《电影书写札记》 布列松
布列松谈自己对电影的看法。第一次看这本小册子,觉得没什么。第二次看的时候,发现实在是太经典了。虽然说我不怎么爱看布列松的电影,太晦涩了。但是这本关于他谈电影的书,却是一看再看。
20、《电影的意义》 梅茨
和巴赞《电影是什么》一起买的,不同的是《电影是什么》,能看懂,只是看不下去。这本《电影的意义》是看不懂,也看不下去。一起送给朋友了。
21、《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
每一个想拍电影的人,都应该看这本书。就算不爱电影,也要看这一本书。赫尔佐格的经历太传奇了。看完以后,你会浑身充满了力量,发现:嗯!原来生活可以不那么简单的。非常经典的访谈,不管是电影还是人生。
22、《黑泽明自传》
貌似就是《蛤蟆的油》,不敢肯定。黑泽明从小到《罗生门》之前的自传。对我而言,还是八卦太多了。不过还是能看。
23、《电影剪辑技巧》 米勒/莱茨
关于电影、新闻片、纪录片等类型的剪辑技巧书籍。看了三遍,技术而言还是有用的。不过总感觉关于剪辑,还是得多看电影,多自己剪,去找感觉,而不是理论上的纸上谈兵。
24、《影视导演》 阿伦阿莫尔
和《认识电影》一样,也是刚开始觉得很好。后来觉得没太大用处。当然入门很有用。
25、《我的第一部电影》
科恩兄弟、阿莫多瓦、李安等很多导演谈自己怎么拍第一部电影的。对想拍电影的人来说,非常非常有用。
26、《我是怎样拍电影的》山田洋次
看了《世界电影》杂志选摘的几章,觉得很有用。因为这本书太老,买不到,于是复印了全本。可惜复印完了才发现,精华部分都在《世界电影》杂志选章上。不过还是很值得看的。里面讲了很多创作的方法。
再补充一本《电影编剧新论》吧,虽然也显教条,但对我当初很有帮助。当完全不懂怎么编剧的时候,好莱坞的经典剧作法至少能给你清晰的方向。
不过书看多了,容易限于理论,束缚思想。当了解了基础的故事概念和逻辑之后,就不必再看了
Ⅲ 【满分急求】为什么徐克在武侠电影的地位那么高
股侠aaa,你好,我也曾对你的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以下所说旨在探讨,望楼主不要见笑。
曾经,香港电影在世界电影界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鼎盛期的香港电影每年大约贡献出200到300部电影作品。好像看起来不太多,但是对比香港这个弹丸之地的人口数量和面积,这就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了。
香港电影所涉题材广泛,类型多样,也不乏一些知名导演,但是当得起大师级电影导演称号的确实不多,通常大家认为能称得上大师的,胡金铨(武侠片),李翰祥(风月片),张彻(武侠片),徐克(武侠片),王家卫(文艺片),许鞍华(文艺片),吴宇森(黑帮片,开创暴力美学),寥寥几人而已,杜琪峰(黑帮片)也可勉强算作一个。这其中,为我们华语圈独有的却是只有武侠片一支而已,武侠电影可以说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影片类型,跟美国的西部片,日本的武士电影一样,是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所做的独有的贡献之一,也是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一种类型片。
扯远了,现在单说徐克,徐克的个人经历你可从网络中查阅,徐克是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一个比较专业的电影人,尤其在创新方面,更是敢为人先。你说到了《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这个电影,你可以看看此片的制片人,监制,编剧等都有徐克参与其中,关于制片人,监制,编剧的具体负责事务你可看看网络,这里要指出的是,香港电影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电影市场,导演有失并不是最强势的人物,决定一部影片基调和艺术品味的往往是剧组里最有权力的那个人。大家都知道徐克较早成立了徐克电影工作室,跟李修贤的万能影业,杜琪峰麦兆辉的银河映像一样,属于专门为投资方提供影片的独立制作公司。这里所说的投资方是指金公主影视公司。哎呀,讲到这里又不得不提邵氏和嘉禾,怎么说呢,早期香港电影是邵氏独霸天下,后来是与嘉禾并列称雄。金公主属于后起之秀,在人才方面较之上述两大公司都有所不及。主要是靠投资给独立制作人来获得片源。徐克电影工作室正是这种独立制作人中最有名的一个。你可以看看徐克电影工作室的一系列作品,从开山之作《上海之夜》到《英雄本色》等等,佳作层出不穷。《英雄本色》更是让吴宇森开宗立派,名留青史,这其中,徐克作为老板,作为此片的制片人,监制,功劳可说是一点都不亚于吴宇森的。吴宇森在碰到徐克之前指导的大多是喜剧作品,甚至混迹台湾,无人问津。正是在认识徐克之后才一飞冲天,成为首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下名字的华人导演。此处可看出徐克的识人之明。
徐克跟程小东的关系较为复杂,一般认为是徐克和程小东共同开创了新派武侠电影。《倩女幽魂》系列和《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以及《新龙门客栈》这几部电影都有两人的共同参与。这里你可以对比过程小东的其他的没有徐克参与的作品(能记住几个呢),更可看出徐克在这几部电影里注入了什么。其实,大多数人提起程小东,更看重的是他在武术指导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所谓的五大武指(程小东,元奎,刘家良,洪金宝,袁和平),程小东擅长高来高去,动作飘逸的武打设计,在武指界也是独树一帜的。至于你提到的另一位李惠民导演,你去看看这个导演的其他作品吧。对比之后就可明白。
徐克对武侠电影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创新方面,你可以看看老派武侠片的代表人物胡金铨,张彻,楚原的作品,再对比徐克所开创的新派武侠片,差别最明显的在于拍摄技巧和剪辑以及编剧方面。徐克擅长明快流畅的剪辑,再配上独具巧思的武打设计,让观众获得了更好的视觉上的享受和快感。这里着重说说《黄飞鸿》系列,这个更是徐克式武侠电影的集大成之作。该系列不仅成功挖掘了李连杰这个日后扬名于世界的功夫片巨星,更是掀开了黄飞鸿这个电影史上被拍摄次数最多的人物的新的一页。你看看徐克之前的黄飞鸿作品,徐克之前,饰演黄飞鸿次数最多,也最深入人心的要数关德兴老爷子的黄飞鸿了,看看那个形象,再看看李连杰的形象,看看当时的武打设计,再看看袁和平为新《黄飞鸿》做的崭新的武打设计,就可以看出徐克为武侠电影带来了多少质变。实际上,如果仔细一想的话,我们能记住的,耳熟能详的武侠作品(这里不提胡金铨以及张彻的作品)有多少?成龙的动作片严格来说不算武侠片,属谐趣功夫片,周星驰的古装喜剧更称不上侠字了。我自认看港片也不算少了,勉强可算个武侠迷,但是真正经常被提及的,称得上代表性武侠作品的,也就徐老怪参与其间的那些作品最为津津乐道了。
所以说,徐克的主要成就是为武侠片注入了崭新的理念和技术,用习自西方的技术来重新包装传统武侠片,当然,我也不是说徐老怪是完美的,尤其近年来所拍摄作品,在骨灰级武侠电影迷来看是大不如前了,从《新蜀山剑侠》到《七剑》再到你提及的《龙门飞甲》,一部不如一部。尤其是《龙门飞甲》,简直是徐克近年来最大的败笔之作。个人认为,这个电影是无法和《新龙门客栈》相提并论的,首先此片严重妥协市场,启用了一些根本不该出现在武侠电影里的人物。看似中港台三地精英荟萃,其实是为了照顾到更多的观影人群而不得已为之的做法。另外,武打设计方面没有新意,我看过之后能想起来的武打场面几乎没有。剧情方面更是前后不能自圆其说,漏洞百出,而最最不能忍受是,徐克居然为了突出3d效果,刻意增加了几场凸显该片3D电影的镜头。这个最令人讨厌了。可见,票房的成功不见得是影片有多高的质量水准。只能说明其营销手段正确了。其他的不多说了,这些可能您就不爱听了,呵呵。
我自己也只是香港电影的普通爱好者,水平自然有限,文笔更是极差,而且常常前言不搭后语,甚至文不对题。希望我没有让你越看越糊涂。好多地方我也没说清楚。如还想了解的更为广泛和专业,推荐你看一些比较专业人士的论述吧,一个是魏君子写的《香港电影史话》,此书较为详细的论述了香港电影自邵氏公司成立以来的关于香港电影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和掌故。看过之后我没说清楚的地方你自然就清楚了。另外你可看看央视第十放映室的关于武侠电影的几个专题系列,对徐克作品的贡献和地位也有介绍。还有像《老梁故事会》里有一期专门讲《新龙门客栈》拍摄始末的,也可参看,如果想了解国外的专业人士对香港电影以及武侠电影所做的论述,可参看大卫波德维尔的《香港电影的秘密》一书。当然,这只是建议,其实多翻翻网络里的关于各个相关人物的介绍,也可大致了解一些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吧。
Ⅳ 香港电影里都是把钱卷起来,其中有什么秘密
我觉得在香港电影中把钱卷起来,首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比较方便携带。其实我们都能在香港电影中看到,尤其是一些小混混在交易的过程中,都是用卷起来的钱进行交易。因为小混混每天穿梭在市井中,都不爱随身携带包,所以把钱卷起来放在牛仔裤的口袋里,更加方便,也不容易弄丢。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成卷的钱在场地清理时,绝对比单张的更方便,不至于散得到处都是,在下一场要用到的话也容易从道具盒里找出来,这一点也是方便运用吧,作为电影道具来说方便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Ⅳ 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txt全集下载
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好些有关香港的好书,始于昔日启德机场的上空。作者乘坐的大型喷气式客机,在眼看快要擦破九龙城的屋顶之际,一个急转弯滑落地面。澳洲一位机械师说,那是8小时的极苦闷,紧接8分钟的惊破胆。抵步履险若此,教我印象难忘,但真正刺激的事还在后头。在潮热的三月天夜里,我逛到弥敦道,抬眼竟望见霓红灯重重耸立,犹如森林。一行又一行闪烁或艳红或鎏金的中文字,高伸至几层楼;我熟悉的名字,也穿插其间,如银红混色的Toshiba(东芝),碧绿的OK(卡拉OK)。 我发现身处的人流当中,有双手交叠背后神色凝重的老人,有向着手提电话喊叫的男女行政人员,有四五人一伙同行的家庭主妇,有束起吊带穿上短裤在飞奔的小孩,还有身穿白衫蓝裤的高瘦男子、肩挂背包的红发女子。好些游客,也夹杂其间。德国或澳洲来的大块头男女,在橱窗前给摄像机和光盘机评头品足;美国来的学生,则翻弄手推车里的盗版光盘。巴士刺耳的刹车声,送来下车的乘客,大家又都提高嗓门不住地交谈,吵声震……
Ⅵ 有没有什么书籍或者视频教你怎么拍电影电视剧,怎么卖电影电视剧的吗
,这个是关于电影的书了。
1、 《故事》 罗伯特麦基
经典。我觉得每个想写剧本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我前前后后大概看了八遍左右吧。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虽然同时也有不同的看法。但这本书觉得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不管是写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都能开放思维,得到一些启示。
2、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悉德菲尔德
名气很大,但是看的时候却很失望。觉得太教条了。《故事》是开放人的思维,而这本书我认为是束缚人的思维,把编剧变成了八股文。不过很多小影视公司老板在讨论故事的时候,都会用这本书的理论公式去套故事,多少分钟应该转折第一个情节点,多少分钟转折第二个情节点。我认为如果想写俗套故事,这本书的公式还是有用的。不过如果要是有更高的志向,不要看这本书。这本书还有一本续集:《电影剧作者疑难解答指南》我也觉得没什么用。不过有一个导演朋友觉得还不错,比这一本好多了。
3、 《认识电影》 路易斯贾内梯
这本书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是经典。当时新版还没有出,是问朋友借的旧版,如获珍宝。后来在北京到处找这本书,在海淀图书城淘到,立马买下。前前后后也是看了很多遍,但两年之后,看到第五编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太幼稚了。从此再没有看。举个例子来说,里面一些关于构图的介绍,仰拍表示伟大,俯拍表示卑微。初看的时候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可是后来慢慢不这么的认为了。这是一种俗套的表现形式。就好像表现一个人的痛苦,总喜欢安排在雨中漫步一样。符号象征图解没有意义,故事和结构才是王道。简单而言这本书入门很好,但是等成长起来,一定要把这本书完全忘掉。
4、《香港电影的秘密》 大卫波德威尔
经典。同样也是先问朋友借的,觉得后来想办法淘到的书。我是看香港电影长大的,因为香港电影我爱上了电影。尽管后来我接触到了好莱坞电影,欧洲电影,发现原来电影的天地是那么的开阔,但那种香港电影的情结是怎么也挥之不去的。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甚是热血沸腾。大卫波德威尔对香港电影的分析实在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令人钦佩不已。
5、《好莱坞的叙事方法》 大卫波德威尔
因为《香港电影的秘密》,崇拜大卫波德威尔,于是买了这本书。可惜翻译得不怎么好,很影响阅读。而且对于大卫波德威尔在这本书中的观点也不是很赞同。觉得他有时候太专注于技术了。只要是拍出来的电影,他都拿来举例子,可是问题是有些电影好,有些电影不怎么好。那么忽略内容直接分析形式好坏,感觉不怎么对。
6、《电影化叙事》 范茜秋
看看可以。但是感觉没有什么深度,不过是总结了一些电影中的表现手法罢了。可是这些手法,自己看电影中不就能看到了吗?
7、《电影的力量》 霍华德苏伯
好像字典一样,讲了电影的很多观点。有一些非常有见解。但是也有很多平平无奇。不过入门,还是值得一看的。
8、《莱昂内往事》
莱昂内的访谈集。莱昂内是我非常喜欢的大师级导演,买回来两天内看了两遍,里面有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见解,也有他的一些拍摄的八卦。我个人口味只爱看见解,不大爱看八卦,但还是很值得看。
9、《编剧大师班——众编剧巅峰杰作访谈类》
好莱坞、欧洲一些当红编剧的访谈。买的时候很兴奋,买回来看发现八卦太多,见解太少。我觉得意义不大,不过我的一个朋友觉得还可以。
10、《电影音乐》 彼得拉森
买的时候有点冲动,买回来发现里面有《西北偏北》等几部电影的乐谱分析。因为不懂五线谱,没看懂,搬家的时候,卖了。
11、《电影是什么》 巴赞
巴赞的影评集,听说很牛,不知道为什么看了很多次,就是看不下去,后来送给朋友了。
12、《施拉德论施拉德》
施拉德是《出租车司机》的编剧,因为喜欢《出租车司机》,买了这本书。不过因为里面除了《出租车司机》,很多他导演的或编剧电影都没有看过,于是没看完。不过有里面一句关于编剧的话非常有价值,现在还铭记着:每把椅子虽然形状不同,但椅子还是椅子。这是我看这本书最大收获。
13、《导演功课》 马梅
课堂讨论实录,谈编剧、导演。很多人觉得写得不错,看了三编,没有再看,觉得对自己启发不是很大。
14、《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
希区柯克和特吕弗谈他的电话,还是关于拍摄的八卦太多。所以看的时候,觉得没有太大的启发。
15、《雕刻时光》 塔尔科夫斯基
塔尔科夫斯基谈自己的电影和对电影的看法。一个导演朋友非常喜欢,膜拜的境界。所以买了来看,看了三遍。可是因为个人口味问题,感觉收获不大。因为对塔尔科夫斯基来说,他认为电影可以完全没有故事,而我却认为电影要讲故事。但这部书还是值得看的。
16、《光影大师,与当代杰出摄影师对话》
我不怎么懂摄影,很多技术上的地方都没看懂。不过这本书绝对值得一看。
17、《华人纵横天下——李安》
李安的访谈,貌似内容和《十年一觉电影梦》差不多。讲的是他拍电影的故事。有一些见解很有价值。值得看。
18、《导演电影:电影导演的艺术》
很多好莱坞导演关于电影的看法。经典。很有价值。
19、《电影书写札记》 布列松
布列松谈自己对电影的看法。第一次看这本小册子,觉得没什么。第二次看的时候,发现实在是太经典了。虽然说我不怎么爱看布列松的电影,太晦涩了。但是这本关于他谈电影的书,却是一看再看。
20、《电影的意义》 梅茨
和巴赞《电影是什么》一起买的,不同的是《电影是什么》,能看懂,只是看不下去。这本《电影的意义》是看不懂,也看不下去。一起送给朋友了。
21、《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
每一个想拍电影的人,都应该看这本书。就算不爱电影,也要看这一本书。赫尔佐格的经历太传奇了。看完以后,你会浑身充满了力量,发现:嗯!原来生活可以不那么简单的。非常经典的访谈,不管是电影还是人生。
22、《黑泽明自传》
貌似就是《蛤蟆的油》,不敢肯定。黑泽明从小到《罗生门》之前的自传。对我而言,还是八卦太多了。不过还是能看。
23、《电影剪辑技巧》 米勒/莱茨
关于电影、新闻片、纪录片等类型的剪辑技巧书籍。看了三遍,技术而言还是有用的。不过总感觉关于剪辑,还是得多看电影,多自己剪,去找感觉,而不是理论上的纸上谈兵。
24、《影视导演》 阿伦阿莫尔
和《认识电影》一样,也是刚开始觉得很好。后来觉得没太大用处。当然入门很有用。
25、《我的第一部电影》
科恩兄弟、阿莫多瓦、李安等很多导演谈自己怎么拍第一部电影的。对想拍电影的人来说,非常非常有用。
26、《我是怎样拍电影的》山田洋次
看了《世界电影》杂志选摘的几章,觉得很有用。因为这本书太老,买不到,于是复印了全本。可惜复印完了才发现,精华部分都在《世界电影》杂志选章上。不过还是很值得看的。里面讲了很多创作的方法。
再补充一本《电影编剧新论》吧,虽然也显教条,但对我当初很有帮助。当完全不懂怎么编剧的时候,好莱坞的经典剧作法至少能给你清晰的方向。
不过书看多了,容易限于理论,束缚思想。当了解了基础的故事概念和逻辑之后,就不必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