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香港的影视音乐给八九十年代大陆人民带来了多少美好回忆
给我们带来难忘的回忆,那时候的古装戏,武侠剧,街头剿匪电影,还有新时代的电影电视剧,大陆人都比较喜欢看,那时候的影星云集,比较接地气,观赏性好。
从知识启蒙的时候,我就知道香港片有多么好看,因为时代不同,我只知道童年记忆着那时的港产片留给我难以忘怀印象。因为那时我村的电视都来自在外的华侨捐给家乡的。所以港产片一直都给我这辈年代的人留下深深的回忆。
粤语歌曲是始祖于香港,所有的电视插曲以及背景音乐是非常好听。!!
直到80年代至90年中国内地开放了政策才能 娱乐 更新,
所以我出生于那个年代的人,一直都无法忘记了那个时代的 娱乐 世界。
《铁血丹心》用任何乐典演奏都贴近人心,久久回荡在人们耳畔!!!
香港的影视音乐对我们6070后的影响很大,也有很多美好回忆。80年代上学时路上经常看到哥哥辈们手拿录音机,穿喇叭裤,伴着港台音乐街上跳迪斯科。90年代初上大学开始经常接触到港台歌星的歌。那个年代基本不听国内的,都是海外中文版的歌。因为那时候国内的乐坛还没成熟,经济上也比起发达国家较落后,所以人们对国外生活的崇尚心也很强。
我这个70出生的人记得的歌星基本都是那个年代的歌星,比如张学友、刘德华、潘美辰、陈淑华、赵传、童安格、郑智化、齐秦等等,短时间内能说出一大堆,这就说明对我这个70后来说,8,90年代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现在唱的歌好多也是那个年代的歌。
大陆人民八九十年代几乎所有的美好回忆都是香港的影视音乐带来的。
八十年代:
我出生的年代,电视剧上海滩使得十几亿人的国家万人空巷。什么概念?就是放电视剧的时间,街上和前几天全国的情况一样。
何止上海滩,空巷的电视剧太多了,比如:
音乐:
好像一张图就有代表性了。
九十年代:
电影:家家富起来了,开始陆续有录像机了,然后,电影就取代电视剧成为了大陆人民最喜爱的节目。来猜猜电影名字吧。
音乐:
好像一张图又可以代表了,
电视剧:
一个时代过去了。
让我们提高欣赏力,看到电视连续剧的魅力,看到内地 娱乐 与香港的差距!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影视带给我们大陆人一种向往富有生活的积极心态,并为此这几十年来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终于赶上并超过了香港!
香港!中国人民的东方明珠,一百多年前被英国侵略者霸占,上世纪九七年回归祖国,让中国人民欢心鼓舞,由其八九十年代影视音乐作品,让大陆人民欣赏,三地文化韵味浓浓,经典作品金庸先生的小说改编的武打动作作品,让中国人民赏心悦目,王菲等香港歌手的歌声柔情蜜意,让中国民族文化舞台丰富多彩。
创造许多,出场就自带背景音乐的男人 比如
1.《天龙八部》背景音乐《难念的经》——乔峰
2.《神雕侠侣》主题曲《归去来》——杨过
3.《倩女幽魂》 宁采臣
因为封闭所以求变,因为都是红歌所以想听听爱情歌曲,特别是邓丽君的歌影响了几代人!
B. 香港电影的历史发展
香港电影史的发展应该从电影传入香港开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
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
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
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
当年,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钖克炮兵团》。
这几部有新闻纪录的电影虽然不是香港电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们是在香港拍摄的,内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们称为“香港电影”。
从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
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
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电影)。
”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
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
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
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
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征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编导是黎民伟、摄影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
这部电影创下不少香港电影纪录: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国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女电影演员参演的香港电影;
(四) 也同时是第一部有特技摄影的香港电影。
黎民伟及其兄长海山、北海于1923年创办了香港第一间全由香港人投资创办的电影制片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
他们并非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动香港,以至全中国的电影工业。
民新的成立为香港电影业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又在1924年在广州成立了香港第一个演员培训所民新演员养成所,发掘有演戏潜质的人。
此外,民新还摄制了香港出产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
于1924年,珍贵的新闻纪录片《中国 *** 第一次全国大会》、《孙大元帅检阅军团警会操》以及1925年出产的《孙大总统东较场阅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实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电影事业已渐渐成长,可是由于黎民伟具有同盟会的背景,港英 *** 禁止民新于香港开设摄影场,香港电影发展被迫中止了。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无理残杀中国人民,中国各地纷纷 *** 、 *** ,以示 *** 。
同年6月,内地的 *** 热潮扩展到香港。
香港大 *** 期间,每天都有商店倒闭,百业凋零,所有娱乐活动,包括电影放映一律停止。
这个现象令刚萌芽的香港电影事业夭折。
次年10月 *** 结束,但香港电影事业仍然未能复苏起来,因为有实力的电影工作者都去了广州或上海发展。
虽然期间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员,但这都是有名无实,直至 1929年末,仍没有一部香港电影生产过。
1930年初,黎北海等创办了香港影片公司,制作出创业作《左慈戏曹》,然后香港才陆陆续续再有电影制片公司的成立,香港电影事业才见起色,得以复苏。
1930年,香港的电影业随着黎北海(黎民伟兄长)创建香港影片公司而开始复苏。
不过,真正令香港电影业站稳住脚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伟的上海民新与其他几间电影公司合并而成的“联华影业公司”。
“联华”可以说是为香港电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力,是战前中国最大的电影厂之一。
为了培养人才,联华在1931年4月开办演员养成所,教授的课程包括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等,堪称一间电影全科学校。
它培训了一批杰出的粤语片导演,如李铁、黄岱等,对香港电影贡献良多。
“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
于是,第一部粤语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就是《白金龙》。
有声电影问世后,香港的电影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
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
进入1935年,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
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
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
当然,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
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
1937年到1938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
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
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
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
战后初期,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
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
总括来说,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
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
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 *** 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内地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
故此,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达至高峰。
香港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
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内地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电影,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
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加坡、马来西亚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20世纪50-60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
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粤语片
1:粤剧戏曲片
据估计,在20世纪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部份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余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
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
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
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20世纪50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
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电影,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
2: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好莱坞通俗剧的故事模式。
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
这批电影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十三位着名演员:吴楚帆、张锳、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
大概是因为过分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
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3:古装武侠片
20世纪50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4:喜闹剧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余,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5:国语片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折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
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
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
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
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
狄龙和姜大卫、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70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
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1970-19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71-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
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七十年代
20世纪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折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70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楚原、张彻及刘家良等等。
他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电影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龙、傅声等。
1979年的《英雄无泪》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60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
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咤一时。
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军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
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郑少秋、沈殿霞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的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
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电影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重新振兴。
自此,很多电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
从电视跳到电影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
由于从70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
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 :《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
这些电影不但令喜剧在香港电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功夫喜剧的诞生。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
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
演员方面,成龙,洪金宝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70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导演李翰祥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电影。
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骗术奇谭》,不但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征着70年代香港电影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80年代。
不过,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
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徐克、余允抗等等,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轻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
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轻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
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于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 *** 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
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都慎用大明星,制作成本亦得到控制,跟后来的港产片标榜卡士明星,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可谓截然不同。
八十年代
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
20世纪80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
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龙虎风云》等。
除新艺城之外,80年代叱咤一时的电影公司还有德宝电影公司。
德宝成立于1984年,一方面拍喜剧(《双龙》系列、《富贵逼人》、一方面也拍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或者都市优皮小品路线 (《三人世界》、《单身贵族》),务求达到片种多元化的要求。
至于嘉禾电影公司则继续以成龙作头牌,让他从《师弟出马》、《龙少爷》的功夫小子形像,渐渐成为《A计划》中稳打稳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迹》,更是成龙的颠峰之作。
同样是武师出身的德宝明星洪金宝却凭《鬼打鬼》(1980) 开创了灵幻片的潮流,之后的《僵尸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风格。
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谋妙计五福星》以至《运财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
据统计,80年代的十大卖座香港电影之中,新艺城占了四部,嘉禾占了五部,再加上多产量的德宝(1984至1989的五年间,拍制了47部电影)整个八十年代可称为三雄各据的时期。
跟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相比,我们会发现到80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
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没落,加上1989年经济、影带市道不发达等种种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电影市道滑落。
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1990年,周星驰以《赌圣》大破纪录,开始他的票房神话,90年代至今基本是周星驰的天下。
综观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基本上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80年代顺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关锦鹏(《胭脂扣》)、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等,可是,依照香港电影的传统,卖座的片种总有跟风者,而当跟风者众、水准参差的时候,亦即该电影类型走向死亡之路。
武侠动作片热潮如是,赌片热潮及后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没有例外。
到了90年代中期,港产片票房连续下挫,西片逐步抬头。
《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创下六千万元票房佳绩,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Titanic)更以一亿一千万元攀上顶峰,这部映了195天的好莱坞A级大制作还占了“本世纪百部卖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压倒了在80年代威风一时的新艺城作品《最佳拍挡》系列。
另一个令90年代香港电影褪色的原因是盗版问题。
80年代录影带市场兴起已经令电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后期,盗版VCD更为香港电影市道带来了重击。
不少电影在午夜场或首映过后便出现盗版,海关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责任,后来香港 *** 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海关逐渐加强扫荡,才使盗版VCD活动略为收敛。
香港电影界曾多次组团访京,与港澳办及电影局商讨创作自由、版权问题等,亦促请中央 *** 开放市场。
1997年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 *** 先生首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电影,并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电影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令香港电影人略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搞得有声有色。
可喜的是,香港电影人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戛纳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
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着名导演纷纷前往好莱坞发展,周润发、成龙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亦被好莱坞罗致。
20世纪90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电影人在亚洲区寻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绩最突出的是在台湾一脱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转型,由脱星变性格演技派,成绩斐然。
还有90年代中期之后,香港掀起日本电视剧热潮,连带电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员参与港产片,其中又以女星为主,包括《星月童话》、《东京攻略》和《阿虎》,当然亦少不得成龙电影里插科打诨的一众日本美女。
科幻特技也顺着世界性的大趋势融入香港电影之中,《风云之雄霸天下》与《中华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动作片《特警新人类》及《紫雨风暴》、《蓝血人》更特别邀请外国特技效果专家设计爆炸场面,令观众叹为观止。
总括来说,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然较诸于80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创作意念及电影制作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些小成本制作的独立电影如《过海隧道》、《天上人间》等亦有公映的机会,加上数码电影的冒起,而剧本创作亦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信踏入新纪元,香港电影将会追求更高的质素,并带领整个亚洲区的电影业迈向国际影坛。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电影公司大洒金钱,演员一天九组戏的好景日子来说,2000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确危机重重,阴霾满布。
还有90年代的奇迹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周星驰、周润发、成龙等等。
2003年是香港电影业最黑暗的一年。
除了经济继续低迷之外,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爆发,使许多戏院空空如也,并令电影制作停顿四个月;该年只共拍摄54部电影。
香港的两位着名歌手兼演员张国荣(46岁)和梅艳芳(40岁)的死,对电影业更是雪上加霜。
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他的作品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剧经典。
从《喜剧之王》开始,周星驰导演的作品全都是香港电影年度票房冠军。
周星驰明显减产,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走上幕后之路。
周润发拍了一连串英雄片、动作片,虽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还算有观众缘。
其进军好莱坞,除拍摄一贯的动作片(如《血仍未冷》) ,还尝试拍如《安娜与国王》。
到大陆转型做配角(如《让子弹飞》《大闹天宫》,也只能拍《大上海》这种老本行电影,可惜在香港竟只有500万港元的票房。
至于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对于90年代的成绩,2000年后成龙主演电影已不算大卖。
可惜在电影风格上难求突破。
《十二生肖》在香港更只有800多万港元的票房。
导演方面,“双王”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一个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更被揶揄为“屎尿屁”导演;一个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两人电影风格回异,但在21世纪的香港电影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创将之一杜琪峰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
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出名堂的陈果亦成功地从独立电影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
C. 香港电影是什么时候掘起的
香港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1949年后大批
中国内地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电
影,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加坡、马来西
亚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
成熟的雏型。20世纪50-60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粤语
片的盛产期。
20世纪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折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
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70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跟
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相比,我们会发现到80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
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
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没落,加上1989年经济、影带市道不发达等种种因素下,
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电影市道滑落。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
投资者的态度,说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所以综合来讲40年代到50年代是崛起,60到70年代是兴盛,80年代是巅峰。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
D. 20世界80、90年代至今香港警匪电影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任何影视作品讲究的就是矛盾冲突,矛盾冲突越巧妙,越出乎意料,就剧本来说就越厉害。有一个故事叫做“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里的矛盾冲突就十分密集以及的当。警匪片的剧本应该属于好写的,因为警和匪就是天生的矛盾。警匪片出现的比较多的还是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早期的以成龙的《警察故事》《A计划》等等,属于走动作喜剧一类的,背负的东西很少,非常单纯,警察的工作就是维护社会治安,就是惩罚恶势力,只不过在其中加一些阻力就好。
但是我小的时候对香港的印象感觉是治安差,想象一下吧,古惑仔系列电影描写的就是江湖仇杀,当然这是比较出名的了,还有很多记不上名字的,完全是各大黑社会你方唱罢我登场,我在里面看不到警察,有只怕也是无力的呻吟。我感觉这种作品想说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要势力足够大就可以在大街上横着走。包括周润发90年代初的电影,有的里面他是警察,有的不是,但是这种片子我很反感,感觉警察并没有在坚持一个底线,或者是拥有一个信念,或许吴宇森这个叫做暴力美学,但是遗憾的是,我没有感到美。
再说说成龙大哥的《新警察故事》,近些年的优秀警匪片它他算一个,故事架构很老套,好像美国的片子,警察要被停职才能破案,但是片中最大的亮点有两个。一个是反派BOSS不是什么大毒枭,什么金三角的头目,而是一群家庭背景很好,很有实力,却误入歧途的青年人。二是成龙不再所向披靡,他也会彷徨,也会“老”,也会无助,这样就把影片的内涵说的非常深了。反派人物更年轻,更聪明。其实成龙被停职本身很老套,但是他跪在地下央求他们不要剪断绳子时那种悲凉的眼神是非常打动人心的,恕我笔拙,只能表达到这个程度。
近些年警匪片的暴力镜头少很多了,可能是审片严格造成的吧。实际上《天下无贼》不是警匪片,原着中提到了形形色色的贼,对于警察却笔墨甚少,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当搬上荧屏时就不得不加大警察的戏份,这样造在影片中警察起的作用也很大,感觉反而没有以前的好。
至于《无间道》则是把卧底推向了一个高潮,把本来很老套的素材演绎得非常好,警匪的身份以及价值观的冲突给人震撼,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拍摄明暗分得不是很清楚,正是为了体现出黑白正邪不分明的一种混沌状态,讨论的问题其实挺深刻的。
以上是评价,最后说说我对警匪片的感觉,当然了,小的时候印象中好人永远是好人,坏人永远是坏人,警和匪永远是冲突对立的,当时的影片也是那样,当时国内的影片坏人那模样就能瞧出来,就好比朱时茂和陈佩斯。后来慢慢有了亦正亦邪,大概有了卧底,或者是大量惊险刺激的场面。可以说各种各样的素材都被挖掘过,甚至卧底都可以被周星驰排成喜剧片。警匪片中能够挖掘的东西还是不少,毕竟现在科技比十几二十多年前要强多了,希望能够看到一些高科技帮助破案在影片中有所体现,最近看了TVB的《法证先锋》感觉很有趣,完全通过证据来破案,了解了很多知识,不过像007似的就算了吧,呵呵,不过影片最重要的还是对人生的把握,很难提出对未来前景的展望,毕竟充满了变数,还是希望未来的警匪片能有上佳的表现。
E. 香港电影没落了吗原因是什么
香港电影兴起于70年代,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在当时世界电影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世界电影只要看两极,一个是代表西方的好莱坞,另一个就是代表东方的香港。
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就开始衰落了,从之前年产量几百部影片,到后来的不足50部,一下子从天堂回到石器时代,纵观个中原因复杂。有人说是回归后才导致港产片衰落的,个人认为港片衰落与香港回归中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回归后香港文化与教育各方面都没受到大陆多少影响,看看如今的“港”就知道了。
在当时,97年的亚太金融风暴重创香港,电影行业受此影响也极大,但这也不能是衰落的主因。可以用事例看到,韩国电影娱乐业与印度电影的崛起正在之个时期前后,难道韩国与印度没受当时金融风暴影响吗?其实韩国当时所受的创伤比香港更重,这个时期韩国电影娱乐能崛起正是由于有政府的大力推动与支持,香港电影衰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香港当局的政策太宽松了,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没有重视电影行业的转型与引导,最终没有跟上时代变化而衰落。
在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到了题材枯竭综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龙等名人名着,黄赌黑等等都被拍了个遍,自然题材与新意就会越来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风暴的重创,投资人拍电影没人看,然后没人看电影投资就会变少,恶性循环,这个时候政策都没有去引导创新,还是一味在“炒冷饭",那自然就是由市场与资金去决定香港电影的兴衰了,不过可惜的是香港电影辉煌从此不再了。
当一个人在生病初时没有得到重视与治疗,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义不大了,香港电影就是这这样一个真实写照。
若问香港电影何时雄风再起?那就要它投胎重头来过了,在当时成龙周润发等明星的当打之年都没有续写辉煌成功,如今若再论,何其之难?人才断档就是最大的短板,连香港TVB这家“明星大学”如今都揭不锅了,港片复兴,路漫漫长。
F. 一些港产片对我们80后影响大吗
个人觉得,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其中的一些镜头和情节给当时的我们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当然其中的暴力情节肯定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其中的英雄情怀,是最主要的。
G. 港片对你影响有多深
70后到90后观众对于香港的认识,大多是因为港剧与港片,从《霍元甲》到《神雕侠侣》,从《英雄本色》到《花样年华》,与此同时,周润发、梁朝伟、周星驰、张曼玉、张国荣、成龙、李连杰、刘德华、梅艳芳、张学友、王祖贤……一众港星也被内地观众所熟知。
“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这句港剧里的台词打动了非常多的内地观众——香港文化影响了几代少年,而这也间接影响着我们的未来。与其说港片、港剧作为一种文化潮流曾占据着华语文化的绝对主导权,不如说这些文化无形之中已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填充他们的少年时代,改变了他们的观念,让他们通过香港这枚世界之眼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H. 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哪一时期才是香港电影最鼎盛的时期
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
无论是剧本;导演;演员都是其他年代无法比拟的。
90年代受经济萧条影响,香港的3类电影也达到了一个黄金高峰,例如王晶的部分作品,低俗但观众都爱看。
至于70年代只能说香港电影长河的一股功夫热潮。
I. 香港电影新浪潮对中国电影有什么影响
香港电影怀旧篇之--1979-1983年的香港电影新浪潮:短暂的激情
1979-1983年徐克、许鞍华、方育平、严浩等人掀起香港电影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源起是一班在电视台出身的年轻导演各自开始拍摄风格新颖的电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现出章国明的《点指兵兵》、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和翁维铨的《行规》。而在1978年,严浩拍摄了《茄喱啡》。1980年,谭家明拍摄了《名剑》。
到如今一直坚持拍片并且占据主流电影位置的可能只剩下徐克和许鞍华了。那些曾经心怀电影梦的年轻导演的离开或淡出,多少勾勒出香港电影这些年从蓬勃走向低谷的一个走势。
徐克:新浪潮这个帽子太大
新浪潮代表作:《蝶变》、《第一类型危险》
我们当时在电视台分了几批,许鞍华、严浩、谭家明属于另一组,我们很少会碰上面。那时有一群人是新浪潮的,我们每个月都要一起吃顿饭,谈谈彼此的经历。
“新浪潮”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帽子太大了,我们戴不上,因为我们都知道新浪潮是法国的电影运动。香港的新浪潮具体的定义是怎么样的我们也没有一个理论,只是当时有一群从电视台出来的导演,共同的朝一个方向走,这群人就叫做新浪潮了吧。新浪潮的导演来源也很多,有本地的,有国外的,拍各种片子的也都有。当时有记者问我们怎么定义,我们也不知道,后来就是指这一段时间出来的导演,在电视台里面做过后来从事电影导演的一批人。
严浩:人逃不出命运的安排
新浪潮代表作:《茄喱啡》、《夜车》、《公子娇》
当时我苦于无机会当导演,在替许鞍华等人执导的《奇趣录》写剧本,一天许鞍华忽然叫我替她拍摄一个单元,原来是拍摄生产十字牌牛奶的修道院,因为那里是女子禁地。我当然答应了,所以可以说是许鞍华升我为无线的导演的。
对我来说,我头三出电影都是习作,因为当时还未很了解商业因素,艺术的修养亦未到家。直至我刚完成《太阳有耳》的剧本时,我才惊觉之前几出电影都是讲我对命运的看法,反映了我的思想状况。由最初三部《茄喱啡》、《夜车》和《公子娇》的“人是逃不出命运的安排”到《天国逆子》讲人是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任的,及至《太阳有耳》更进一步提出人是可以掌握命运的,我发现原来我已经解放了自己。
方育平:电视台是我们的少林寺
新浪潮代表作:《半边人》、《父子情》
若说新浪潮电影的导演与当时大片厂的导演有任何不同的话,那也只是各人的喜爱、修养、关怀有所不同。我们那班导演最大的共通处,是大家曾在电视台工作过几年,可以说电视台是我们的少林寺,要打出木人巷才能正式“下山”投身电影圈。刚巧那时候邵氏等大片厂正处于低潮,这样就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趁势而起。
我认为“新浪潮”的定义是一群年轻人参与制作电影,并且由于他们的参与而为电影界带来一番新的气象,与前一辈的作品有所不同,这就是新浪潮。在这样的定义下,新浪潮电影并不只局限于我们那一辈,而是不断在出现的,所以我认为这浪潮并未结束,而且永远也不会结束。
余允抗:香港电影要走国际化
新浪潮代表作:《山狗》、《凶榜》、《师爸》
进入大学时,我报读了UCLA电影系。进去后认识一些朋友,遇到南加州大学的刘成汉、刘国昌、方育平,那时候便感觉到念电影系不再孤独。毕业后遇到了胡金铨,参与他创作《华工血泪史》的剧本。
在新浪潮导演群中,我觉得自己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因为这么多次拍电影,我都有很强的自主性,没有人干涉我。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缺乏一个强势的人帮我分析问题,时常陷于死胡同中,在牛角尖里钻。觉得自己在电影界再无可为的时候,便离开电影圈。现在我看电影圈,觉得自己已很难回去,因为自己已失去热情,而大家也失去了热情。香港电影的出路,是要走国际化,拍可以让全世界观众看得明白的电影。
刘成汉:推动香港电影发展
新浪潮代表作:《欲火焚琴》
新浪潮电影的其中一个特点,是绝大部分的导演都是在本土成长的,他们的少年时代都是在香港度过,不像老一辈的导演如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是来自内地。由于新浪潮导演是属于本土成长的一代,所以他们的关怀是本土的、城市的。这不能说是革新,但却绝对是一种转变。
上世纪70年代中、末期,香港的电影工业正处于低潮,李小龙死后,香港影坛已再没有人能吸引观众入场看电影。新浪潮的出现令电影工业迈向专业化,因此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应付了一次危机。至于在艺术成就上,香港的新浪潮并不能与欧美的相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浪潮导演从未走出商业类型片的框框,他们是对商业电影作出改良,而非革命。
许鞍华:没有一股团结的力量
新浪潮代表作:《疯劫》、《投奔怒海》
如果我们当时能有一个共识,或者大家一起合作,将这件事变成一种在经济上与艺术上可行的东西,即团结性的东西的话,我相信会好很多。因为搞电影并不只是拍东西,搞电影是一个文化形态,需要将这件事系统化及企业化,将经济结构与制作结构的系统弄清楚。我们没有将它变成一套制作的方式,亦没有团结的力量,最多是大家不会互相斗争,但肯定就没有合作。我觉得这是比较可惜的。
J. 论香港电影近10年来对大陆的影响
用一句夸张一点的话说,是影响了我们一代人。
我是80后的,我和我身边的朋友可以说都是看香港的电影长大的,对与“电影”的一些东西,最初几乎都是从香港电影里了解来的。
97之前,我们能看的到多是娱乐片,这也是香港电影的主流。而随着97以后,合拍片,似乎成了众势所趋,而很多香港电影的理念,也随之一起带到了大陆。虽然这样的结果是香港电影的很多妥协,可是也让我们的电影内容越来越丰富,不再是我们一味的模仿香港电影,而且模仿的怪怪的。
以《大话西游》来说,这部电影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很多人的想象。周星驰的很多电影,颠覆了一些传统的理念,也让很多人的价值观,多少有些改变。
王家卫的电影,让我们开始学会小资。《花样年华》让100年来被埋没的旗袍的美,重新绽放。
另一方面,在小时候的印象里,电影并不是娱乐,似乎更像是一种宣传工具,或者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教育”而香港电影的到来,让电影开始变的娱乐华了。
而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影视城,比如电影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