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Lady Gagad的《Judas》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歌曲是讲述一个女人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的悲剧故事。MV中gaga扮演圣母玛利亚,她本来是耶稣的女人,但是有一次耶稣带着12徒开着摩托去一个大概是和众教徒碰面的地方,这时坐在耶稣后座上的玛利亚看见从身边擦身而过的叛徒犹大,于是对他一见钟情,于是她一边虔诚的爱着耶稣,一边又深爱坏男人犹大无法自拔,玛利亚明明知道犹大是个花心的坏男人却又忘不了他,后来耶稣发现玛利亚和犹大的关系,于是在众教徒前给玛利亚一把枪,让她亲手杀了犹大,玛利亚在耶稣和犹大中间痛苦犹豫着,最终她把枪对准了犹大,但是开枪后却只是伸出一只口红,并涂在犹大脸上,这表示玛利亚最终还是选择犹大,爱着犹大,她下不了手杀他,于是她奔溃的跪下,最后她被愤怒的众教徒用石头砸死了。。。。大概意思就是这样了,可怜的三角恋悲剧。
其实你从歌词就可以看出意思了。
⑵ 推荐几部宗教题材的电影给我吧
《吸血鬼惊情400年》《天使之城》此类最强影片当然非《宾虚》莫数 所谓宗教电影,大致有两大流派:一种直接拿《圣经》当剧本,辅以适当的想象和猜测,将其中的故事影象化;另一种则是以基督教教义打底,叙述神职人员的宗教活动。 推荐几部好看的引发争议的宗教电影 《基督最后的诱惑》(1988) 争议的原因:本片堪称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宗教电影,导演马丁彻底颠覆了耶稣慈爱的形象,将其塑造成一个拥有情欲的凡人。怯弱犹疑,喜欢幻想,容易被错误诱惑,甚至象普通人一样娶妻生子,而叛徒犹大则摇身变为忍辱负重的圣人。 《耶稣受难记》(2004) 争议的原因:影片以极其冷静的镜头语言,叙述了耶稣在拿撒勒度过的最后12个小时,以及受难的全过程。由于影片将耶稣受难场面拍摄的过于逼真血腥,导致很多观众深感不适,并传出一名女性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因突发心脏病而猝死的新闻,更因将耶稣之死完全归咎于犹太人,引发犹太学者和宗教团体的强烈声讨。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导演是着名演员梅尔.吉布森。 《软奶酪》(1963) 争议的原因:这部电影是帕索里尼最重要的宗教题材作品之一,影片采用戏中戏方法,表现了一个扮演耶稣的群众演员,戏外由于极度饥饿而食用了过多的软奶酪,结果在拍摄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场景时,自己也因为腹胀而猝死。这个结局将神圣和世俗两种等同结果讽刺的融为一体,遭到了宗教团体的强烈攻击。导演也因“渎神”和“反耶稣”而被叛入狱4个月。 《十日谈》(1971) 争议的原因:对宗教电影极度狂热的帕索里尼,从薄伽丘名着《十日谈》中,精选了9个故事拍摄成电影:在修道院做工的青年,在修女的引诱下与其发生性关系;用鬼话哄骗神父的小混混,死后却被尊为“圣徒”;农夫要求神父惩罚自己的妻子,神父去对其妻极尽猥亵。导演再次对神职人员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导致宗教人士大为光火,强烈呼吁把他再度扔进监狱。 《怒犯天条》(1999) 争议的原因:别放逐的两个天使,为返回天堂不择手段,来自地狱的撒旦,即将在地球掀起一场腥风血雨的大战,而万能的主,竟然是个女人!!!这部喜剧影片对白中充满对基督教义的刻薄讽刺,内容触及许多敏感宗教议题,更用恶搞的手法,完全颠覆了天使和耶稣的形象。 《神父》(1994) 争议的原因:影片细致刻画了一位年轻的神父的信仰危机,人世间的罪恶与无奈,使神父意志消沉,白天他在教堂中从事宗教活动,夜间则频频进出男同性恋者聚集的场所,寻找真爱。 《阿罗马神父之罪》(2002) 争议的原因:影片根据葡萄牙作家同名小说改编,并将背景移至当代墨西哥,以性、毒品、丑闻为切入点,大胆揭露教会机构的内部腐败,一经面世便在教会势力强大的墨西哥引起轩然大波,保守派宗教人士不仅长期对影片进行强烈抗议,更要求将所有主创人员开除教籍。尽管声讨四起,这部极具话题性的宗教影片却一举成为墨西哥最卖座的本土电影,并成功入闱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马德莲叛逆少女》(2002) 争议的原因:影片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着力表现主持马德莲收容所里的修女们,如何对别她们冠以“淫荡”、“堕落”的少女进行严酷的惩罚和虐待。导演对天主教修道院黑幕的无情揭露,引起罗马教廷的极大抗议。
⑶ 叛徒犹大的介绍
犹大·以色加略特是一名有着强烈叛逆心理的下层酒贩子,由于本民族受到罗马统治者的奴役,他渴望进行一场民族起义,当听到弥塞亚起事的传言时,犹大觉得机会来了,他找到拿撒勒的耶稣,这位安静的预言家宣扬博爱,救助苦难者,得到大家的拥护,在成为其信徒后,犹大开始非常敬畏耶稣,但很快就因为见解的不同而变得箭张弩拔,犹大甚至以将耶稣献给大祭司作为手段,来实现自己拯救犹太人的方案。在耶稣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后,犹大终因内疚而选择了自尽。犹大死后,耶稣十二门徒犹大的空缺由马提亚接替。耶稣升天后,众使徒摇签选出马提亚来替补卖主的犹大的位置。相传他在耶路撒冷先被人扔石头,后斩首而死。
⑷ 犹大为什么要背叛
犹大是一个特殊人物。圣经旧约有多处关于他的预言,耶稣也很早就知道他的追随者中,会有一个叛徒。
不知道为什么,基督教的文献浩如烟海,有关犹大的专门研究却少的可怜;牧师们在布道时,一般也很少提及他,这与犹大的特殊地位很不相称。似乎隐约有股力量,要把犹大隐藏起来,想掩饰犹大背叛行为所传递出的信息。
犹大为什么要背叛?所有的原因归结在一点上:耶稣让他失望。
失望是什么?
全力追求幸福与光明的人,有没有思考过“失望是什么”?
一个人,不论他追求什么目标,物质的也好,精神的也好,如果他不明白失望是什么,那么他很难抵达幸福彼岸,而且信心越大,追求越执着,结局越悲惨。
失望是人的一种心理反应,如果处理的好,它代表过程,是人不断修正自我,走向幸福的一个过程。如果处理的不好,它会引人走向深渊。
真理也会让追求真理的人失望吗?
答案是肯定的。真理也会让人失望,真理甚至会让犹大那样的人永远失望!
耶稣在重要的宗教节日前,群众的簇拥中,重返耶路撒冷。当时,人们都认为,如果耶稣就是预言里的弥赛亚,那么,以色列人大得荣耀的天国降临应该就在眼前。这一点,包括耶稣的敌人也在揣摩观望中。
耶稣的行为却让人们大大地困惑。他没有任何“大”的举动,白天进神殿,晚上出城,还是像往常一样用比喻教训人。
一个在现有社会秩序下长大的人,他的头脑中“世界”的概念根深蒂固,他眼中所谓“大”的举动,不外乎政治、军事行为;他所等待的“大”变化,不外乎天灾人祸,剧烈的经济波动;他所期待的人间天国,不外乎其乐融融的“君子国”。
耶稣让他们大大地困惑。
当时政治的掌权派们看耶稣,他顶多是个闲汉,谈不上对统治形成威胁。宗教的掌权派们,觉得耶稣已是“黔驴技穷”。而且,他们都多多少少预感到,“耶稣派”可能就要发生内部问题了。这点儿常识性的预测水平,他们还是有的。
耶稣非常清楚,圣经旧约里有关基督来临,和激动人心的天国降临,是两个预言系统。他知道人类社会表象上的结局,尚未到来,而他自己会被人杀死。
耶稣的追随者们都不愿相信耶稣死,但是,犹大有一点儿特殊,他是一个反复权衡的人,也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他是十二门徒之一,有很高的属灵权柄,我说的这些道理,他都明白。他希望耶稣能把两个预言系统合为一体,建立起肉眼可见的人间天国,让他所理解与渴望的社会新秩序马上降临。
耶稣让他失望了。
当犹大积累的失望质变为怀疑时,他考虑的不仅是如何取得传统宗教势力的认可,而且开始琢磨眼前“耶稣”这个人。他要下赌注。
犹大下的赌注,是一个自私、虚伪、诡诈、可憎的人,所能压上的全部赌本。他的背叛使当权者们肯定了耶稣不是弥赛亚的判断,下了杀死耶稣的最后决心。但是,人类社会的秩序没有改变,当权者们并不接纳犹大,他被永远钉在了叛徒内奸的耻辱柱上。犹大赌输了。
犹大输在耶稣接受了被宰割的命运,这可能是犹大原先不曾认识的耶稣。
有人说犹大自杀,是为了赶在耶稣前面下阴间,去把背叛事业继续到底。死亡那面的事情,我们不去管它,我们只知道,他的阴魂若是不散,仍然必输无疑。
人有追求正义、光明、爱的一面,但是,人也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人头脑中的真理,也就是人所追求的真理,也许会和真实存在的真理有差距。当失望袭上心头时,人往往会因为自己曾经付出过的热情与努力,就否认真理的权威性,自以为是,要把自己的追求延续。也许重新燃起的希望更强烈,只是他不大能察觉,自己追求的方向其实已经改变,他调动起全部的生命,打开的是地狱之门,因为,他已经是一个自私的人,一个和真理无缘的人。
历史上很多极端作恶的人,他们年轻时都曾经追求过光明。后来却是咬牙切齿地仇恨光明,他们身上就有犹大自私的身影。
谁是智慧人,可以明白这些事,谁是通达人,可以知道这一切。因为,耶和华的道是正直的,义人必在其中行走,罪人却在其上跌倒。
真理会让追求真理的人失望吗?
答案是肯定的。真理会让人失望,真理甚至会让犹大那样的人永远失望!
没有勇气战胜失望走过失望的人,就是那扶着犁向后看的人!
"这是转载别人的意见"
⑸ 叛徒犹大是什么身份是电影《宾虚》中的犹大吗
不是一个人。当时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大是犹太人的常见名字,宾虚也叫这个名字。只是后来,因为叛徒犹大的关系,很少使用了。
⑹ 加略人犹大的犹大
1305年,意大利画家乔托的壁画《犹大之吻》。
1497年,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油画《最后的晚餐》,描绘了暗处的犹大惊慌的表情。
1951年,希腊作家卡赞扎基斯发表小说《基督的最后诱惑》,犹太出卖耶稣是出自耶稣的授意,为要完成神的旨意。
2004年,美国导演查尔斯·罗勃·卡纳(Charles Robert Carner)执导的电影《叛徒犹大》。
⑺ <<最后的晚餐>>中哪个是犹大
《最后的晚餐》中,犹大位于耶稣右手第二个(从看画人的角度),即从左向右数第五个,右手抱着钱袋,身向后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