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李小龙拍过的电影
一:《唐山大兄》
外文片名
China Mountain Big Brother
更多外文片名
Tang shan da xiong
The Big Boss
Fists of Fury .....(USA)
Fists of Glory .....(Europe: English title)
Tong saan daai fong .....(Hong Kong: Cantonese title)
影片类型
动作 / 惊悚 / 剧情
片长
100 min / UK:101 min / USA:99 min / Argentina:102 min / 115 min (uncut version)
国家/地区
香港
对白语言
粤语 汉语普通话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
单声道
级别
Hong Kong:III Australia:M Iceland:16 Netherlands:12 France:U USA:R Canada:13+ Hong Kong:IIB Ireland:18 Japan:R-15 Norway:18 Spain:18 UK:18 West Germany:18 Argentina:16 Singapore:M18 New Zealand:R16 South Korea:15 Canada:14A USA:X
拍摄日期
1970年7月23日 - 1970年8月18日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演职员表
[编辑本段]
导演 Director
罗维 Wei Lo
吴家骧 Wu Chia Hsiang .....7 (uncredited)
编剧 Writer
李小龙 Bruce Lee
罗维 Wei Lo
演员 Actor
李小龙 Bruce Lee .....Cheng Chao-an
田俊 James Tien .....Hsiu Chien
苗可秀 Nora Miao .....Drinkstand owner
Maria Yi .....Chow Mei
Malalene .....Mrs.Wuman
李昆 Kun Li .....Ah Kun
San Chin .....Hua Sze
Chao Chen .....Foreman
Chia Ching Tu .....Uncle
Tso Chen
陈龙 Lung Chan .....Gatekeeper/Blue Shirt Henchman
Hui-yi Chen
张佩山 Pu San Cheung .....Cheng Chao-an (voice)
李昆 Lee Kwan .....Kun
林正英 Ching-Ying Lam .....Ah Yen (Cheng's cousin)
Cheng Ying Tu
韩英杰 Yin-Chieh Han .....Hsiao Mi (The Boss)
刘永 Tony Liu .....Hsiao Chiun (Mi's son)
制作人 Proced by
郑雷 Lei Cheng .....associate procer
邹文怀 Raymond Chow .....procer
Liang Hua .....associate procer
李小龙 Bruce Lee .....associate procer (uncredited)
制作发行
[编辑本段]
制作公司
嘉禾电影有限公司 Golden Harvest Company Ltd. [香港]
发行公司
National General Pictures [美国] ..... (1972) (USA) (theatrical) (bbed)
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美国] ..... (1978) (USA) (theatrical) (re-release)
20世纪福克斯家庭娱乐公司 20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美国] ..... (2002) (USA) (DVD)
CBS/Fox [美国] ..... (2003) (USA) (VHS)
F.J. Lucas [巴西] ..... (Brazil) (VHS)
Filmways Australasian Distributors [澳大利亚] ..... (Australia) (theatrical)
Front Row Entertainment ..... (video)
Hong Kong Legends [英国] ..... (2003) (UK) (DVD)
寰亚电影发行公司 Media Asia Distribution [香港] ..... (Hong Kong) (DVD)
René Château Proctions [法国] ..... (France)
Wonder Multimídia [巴西] ..... (Brazil) (DVD)
上映日期
[编辑本段]
香港
Hong Kong
1971年10月3日
美国
USA
1972年11月7日 ..... (New York City, New York)
日本
Japan
1974年4月13日
菲律宾
Philippines
1977年8月23日 ..... (Davao) (re-release)
剧情介绍
郑潮安被母亲送去泰国,在一间冰厂做工手人。由于母亲的叮嘱,好打不平的他常在当地恶霸和监工的屈辱下忍气吞声,幸得到工友石大哥的帮助。谁知老板以制冰为幌子,将毒品藏在冰里销售,知道这个秘密的工人均一个个被下毒手,连武功高强的石大哥也在与老板交涉时被残忍杀害。
看着工友接二连三的离奇失踪,工人开始对厂方产生怀疑,并进行罢工抗议。厂方纠集一帮打手,企图镇压工人的反抗情绪,郑潮终于忍无可忍,使出快速凌厉的腿功,将打手一一击倒。郑潮安决心查清真相,但一开始就差点陷入老板设下的奸计。老板见事情败露,暗中派打手将余下的工人全部杀死,并抓走一名女工。
郑潮安深夜潜入冰厂电调查,发现被冰封的失踪工友尸体,怒不可遏,与前来的打手展开诛死搏斗,将打手和老板大子全部击倒。第二天,郑潮安来到老板家中,向心狠手辣的老板讨还血债,最后的决战开始了……
======================================================================
二:《精武门》
Fist Of Fury,在美国上影时名称:The Chinese Connection)是香港1972年嘉禾电影出品的一部武打功夫电影,由李小龙主演,罗维执导。这也是李小龙第二部主演的电影,在当时香港票房收超过四百万。
其他演员包括:苗可秀、刘永、金山、冯毅等等。顾嘉辉配乐。后来成名的成龙及洪金宝于戏中担任武师,有被李小龙痛打的镜头,不过看不见面孔。
* 出品人:罗维
* 监制:邹文怀
* 导演:罗维
* 武术指导:韩英杰
* 音乐:顾嘉辉
* 摄影指导:陈清渠
* 剪接:张耀宗
* 制片:刘亮华
* 出品:嘉禾、四维影业
* 首映日期:1972年4月11日
* 香港票房:4,358,928港元
主要演员
* 李小龙 饰 陈真
* 田丰 饰 大师兄
* 魏平澳 饰 胡翻译
* 罗维 饰 探长
故事大纲
注意:下文记有作品情节、结局或其他相关内容,可能降低欣赏原作时的兴致。
电影中李小龙饰演陈真。精武馆的创办人,陈真的师傅霍元甲逝世,陈回到上海一心想跟青梅竹马的师妹(苗可秀饰)结婚,回来却得到师傅逝世的消息,好不难过。日本人办的虹口道场派人来霍元甲的公祭,送上“东亚病夫”牌匾;陈真不甘侮辱,瞒着众师兄弟,独自将横额送回虹口道场,以一敌百,以“谜踪拳”及双节棍打败日本人;并且在公园内凌空踢碎“狗与华人不得入内”的告示牌。当时陈真身处在公共租界,精武馆上下知道陈真闯祸,力劝他离开上海暂避。就在临行前的晚上,陈真无意中发现精武馆有两个日本人派来的奸细,并且就是毒杀师傅的元兇。于是陈真杀了二人后,改变初衷,决定留在上海,找出杀死师傅的幕后黑手报仇。
经典对白
* “胃病会不会死人?感冒会不会死人?” -师兄们引述医生的说法,指师傅霍元甲是因为“胃病转做感冒”而死,陈真感到十分荒谬,质问师兄们时这样说。
* “中国人不是病夫” -陈真把“东亚病夫”牌匾交还虹口道场,并把馆内高手都教训一顿后这样说。
* “点解?点解?点解一定要迫我?” -陈真向一位汉奸(胡翻译)查证师傅霍元甲死因后,本来想放他一马,但这个汉奸竟想从后袭击陈真,陈真一拳打死了这个汉奸后,说了这句话。
* “我读得书少,你唔好呃我!” -陈真问警官如果他向日本领事自首,精武门是否真的可以逃过被封馆一难时这样说。
幕后制作
[编辑本段]
本片是李小龙的第二部功夫电影,至今仍是功夫电影代表作之一。本片突破了以往功夫片狭隘的复仇主题,将影片上升到民族大义,以其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引起广泛共鸣。例子是陈真飞脚踢碎租界公园大门上“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木牌,将“东亚病夫”字幅撕碎塞到日本武士口中等着名情节。在打斗中,李小龙第一在银幕上展示了他双截棍的惊人绝技,短小精悍,威力无比。李小龙尽量避免使用蹦床等辅助设备,不用替身。李小龙的功夫电影以男性为主,女演员戏份很少,感情戏也很少,起不到什么作用。李小龙性格粗放,大大咧咧,见到女性就拘谨害羞。本片中苗可秀是女主角,她在《唐山大兄》中尚为女配角。苗可秀与李小龙是世交,自幼相识,是与李小龙合作最多的女演员。影片中,师徒两代人侠肝义胆,为正义与国家不屈不挠,无坚不摧,体现了中国人高贵的武侠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操。影片故事曲折紧张,武打动作设计高超,拼杀场面凶狠激烈。尤其是在影片的结尾,陈真一个凌空腾起,画面突然停格,成为功夫片中经典画面,给全世界的观众以震撼。
======================================================================
三:《猛龙过江》
英文片名
The Way of the Dragon
影片类型
动作 / 犯罪
片长
100 分钟 / 美国:90分钟
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对白语言
粤语 英语 意大利语 汉语普通话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
单声道
级别
Canada:G Australia:M Netherlands:12 Sweden:15 France:U USA:R Hong Kong:IIB Ireland:18 Norway:18 Spain:18 UK:18 West Germany:18 UK:X Canada:14A New Zealand:M
制作成本
0,000 (estimated)
拍摄日期
1972年5月4日 - 1972年6月29日
演职员表
[编辑本段]
导演 Director
李小龙 Bruce Lee
编剧 Writer
李小龙 Bruce Lee
演员 Actor
李小龙 Bruce Lee .....Tang Lung (a.k.a. Dragon)
苗可秀 Nora Miao .....Chen Ching Hua
Chuck Norris .....Colt
魏平澳 Ping-Ao Wei .....Ho (as Paul Wei Ping-Ao)
Chung-Hsin Huang .....'Uncle' Wang (as Wang Chung Hsin)
Robert Wall .....Fred (Bob Fred)
黄仁植 Ing-Sik Whang .....Japanese Fighter
Robert Baker .....Thug/Extra (uncredited)
Jon T. Benn .....Boss (uncredited)
Ricardo Billie .....Extra (uncredited)
Russell Cawthorne .....Bank President (uncredited)
Unicorn Chan .....Jimmy (uncredited)
Fu Ching Chen .....Waiter (uncredited)
Robert Chen .....Robert (uncredited)
John Derbyshire .....Thug (uncredited)
Alexander Grand .....Extra (uncredited)
Jim James .....Extra (uncredited)
林正英 Ching-Ying Lam .....Thug (uncredited)
Malisa Longo .....Italian Beauty (uncredited)
Siu Kee Lun .....Waiter (uncredited)
安德鲁·摩根 André E. Morgan .....(uncredited)
Anders Nelson .....Thug (uncredited)
Wu Ngan .....Waiter (uncredited)
Ho Pich .....(uncredited)
Chin Ti .....Ah Quen (uncredited)
元彪 Yuen Biao .....Thug/Extra (uncredited)
刘永 Tony Liu .....Tony (uncredited)
安德鲁·摩根 Andre Morgan .....(uncredited)
制作人 Proced by
邹文怀 Raymond Chow .....procer
李小龙 Bruce Lee .....procer
安德鲁·摩根 André E. Morgan .....associate procer (uncredited)
安德鲁·摩根 Andre Morgan .....associate procer (uncredited)
制作发行
[编辑本段]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胶片长度
2445 m (Sweden)
制作公司
Concord Proctions Inc. [美国]
嘉禾电影有限公司 Golden Harvest Company Ltd. [香港]
发行公司
20世纪福克斯家庭娱乐公司 20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美国] ..... (2002) (USA) (DVD)
Astral Films [加拿大] ..... (1974) (Canada) (theatrical) (bbed)
Bryanston Distributing Company [美国] ..... (1975) (USA) (theatrical) (bbed)
CBS/Fox [美国] ..... (USA) (laserdisc)
Cathay Films Ltd. [英国] ..... (1974) (UK) (theatrical)
Cinema Classics [美国] ..... (video)
Cinematográfica F.J. [巴西] ..... (Brazil) (VHS)
Continental Home Vídeo [巴西] ..... (Brazil) (DVD)
Hong Kong Legends [英国] ..... (2003) (UK) (DVD)
Succéfilm AB [瑞典] ..... (1984) (Sweden) (theatrical)
上映日期
中国香港
Hong Kong
1972年12月30日
丹麦
Denmark
1974年12月2日
日本
Japan
1975年1月25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75年8月22日
瑞典
Sweden
1984年3月2日
菲律宾
Philippines
1984年11月24日 ..... (Davao)
中国香港
Hong Kong
2006年4月7日 .....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剧情介绍
[编辑本段]
唐龙(李小龙饰)是一名香港乡下青年,受叔父所托,只身前往罗马协助餐馆经理陈清华(苗可秀饰)。餐馆经常受到一伙商业集团的威胁,逼其出卖餐馆的地皮,并常派来歹徒滋事,餐馆生意每况日下。 唐龙初到罗马,对当地习俗很不习惯,很令清华及餐馆的伙计反感。一日晚,歹徒又来捣乱,一名伙计被打昏。唐龙愤然出手,以三两招凌厉的腿法就将歹徒击倒,大家对他和中国功夫无不刮目相看。
但商业集团的头目并没有善罢甘休,纠集一伙持枪歹徒到餐馆破坏,并指明要找唐龙报复。唐龙从外面回到餐馆,歹徒以枪逼他马上离开罗马。唐龙假意答应,引歹徒走出餐馆后,将歹徒一一击倒。在这次打斗中,李小龙展示了他双二节棍的威力,他面对多个敌人从容不迫,二节棍左右出击,以瞬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重创对手。
歹徒头目发出暗杀令,除夕之夜,一名狙击手奉命暗杀唐龙,但唐龙以敏捷的身手躲过并追踪杀手,回到家中才发现清华已被歹徒抓走。愤怒的唐龙与伙计一道直捣匪徒巢穴,狠狠教训了所有的歹徒,并再次警告歹徒头目别再捣乱。 恼羞成怒的歹徒高价请来全美空手道冠军及其徒弟,另外还请来合气道高手,并设下陷阱企图杀害唐龙。
但唐龙凭借一身高强的武艺和顽强的斗志最终将敌人打败,并一举歼灭的歹徒团伙。此次战斗可谓是李小龙生平电影中最精彩的武打镜头,因为他面对的是两位曾获国际空手道冠军的罗礼士、罗伯华尔,中国功夫与空手道的较量是观众所不容错过的。
幕后制作
本片是李小龙的第三部功夫电影,邹文怀对李小龙充分信任,把整部电影交给他一手包办,李小龙自组协和电影公司,自编、自导、自演。高潮的打斗部分安排在到古罗马竞技场,李小龙没有采用任何镜头剪辑,直接采用中长镜实拍全过程,场面惊心动魄,被誉为影史上最为经典的功夫对战之一。本片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在欧洲取景的影片。李小龙选中了两位曾获国际空手道冠军的罗礼士、罗伯华尔作为对手,并且规定这两位要被李小龙打败。起先,两位空手道冠军不服气,于是李小龙与他们各自带着助手到郊外一个指定地点去进行拍摄前的点到即止的“较量”,结果,只用几个回合,李小龙就轻易取胜,使这两位国际空手道冠军不得不心服口服。本片再度打破东南亚几乎所有的票房记录。公映时盛况空前,以至于出动警方控制人潮,有些剧院被迫暂停放映。该片获得第1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
======================================================================
电影龙争虎斗 (又名: Enter the Dragon )
《龙争虎斗》是李小龙处于全盛时期的功夫片巅峰之作。片中既有场面壮观的百人混战,又有李小龙以一敌众的实打实截拳道搏命镜头,其中在一场地下室打斗镜头中,他先后出神入化演示使用了少林齐眉棍、菲律宾短棍、双节棍三种凌厉绝杀的棍法。这是李小龙影片中打斗场面最多,使用武器最出彩的一部,虽然有一些中国观众认为该片在故事情节上有些土洋结合的不伦不类,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票房成绩,尤其是在西方,至今票房累计早已数以亿计,成为李小龙票房最高的一部。另外,在影片中,洪金宝,成龙,元彪三兄弟都在其中饰演了打手一类的小角色,喜欢他们的影迷可以在片中寻找他们的身影,也能体会到从跑龙套到国际巨星的艰辛。
此片乃李小龙全盛时期之颠峰作品。
少林出了两名高徒韩李二人,韩早叛师门,买下一座孤岛以王者自封,并收买一帮打手秘密进行毒品生产。岛上的人一律不准携带武器,而且不准外人出入,除了三年一度的世界比武大会。
受师傅的委托,李在警方安排下参加该次比武大会。以选手身份潜入了韩盘踞的孤岛。当晚的欢迎会之后,李深入该岛的地下室暗中调查,并打伤几名守卫。
第二天,李出场迎战韩的得力助手敖家达,敖家达更是杀害李亲人的兇手。李一上场就表现了其超乎常人的出拳速度,三度在极短的速度将敖击倒在地。敖家达恼羞成怒,自知不是对手就企图暗算李,李丝毫不给予他机会。再几记重踢之后忍无可忍的李使出绝招将敖打死在擂台上。
比武结束后,韩把美籍选手威廉士带到其书房,原来他怀疑昨晚潜入地下室的是所为威廉士,并残忍地杀害了他。韩还看中了为美籍高手卢柏,带他到地下室威逼其加入。当晚,李再次深入地下室,向警方发电报求援,不料惊动了警报。李将赶来的打手打得落花流水。在这次打斗中,李小龙共使用了齐眉棍、菲律宾短棍、双截棍三种武器,皆使得出神入化。充分展示他对各种武器熟悉和精通。
李最终被在地下室的机关所困,被押上擂台。韩企图要卢柏杀害李,但遭到严词拒绝。韩派出的大力士却被卢柏击败。恼羞成怒的韩倾巢而出,叫所有的打手一起抓住李、卢两人。这时,被韩关在地下的岛民得到内应的帮助逃出牢狱,与韩的手下展开大规模的搏斗!
李追韩至一间秘室内,秘室的墙壁全是玻璃,令李不禁迷失方向,差点被韩暗算。困惑之际,李想起师傅的教导:“打败幻影,就是打败敌人的真身”。李愤怒地击碎了室里的玻璃,一记强有力的侧踢将无出可逃的韩击倒,清理了少林门户。
导演: 罗伯特·克洛斯
演员: 李小龙 约翰·萨克森 石坚 阿纳·长布利 Angela Mao 吉姆·凯利 罗伯特·沃尔 Bolo Yeung 钟玲玲 Geoffrey Weeks 洪金宝 成龙 林正英 元彪 元华
编剧: 迈克尔·奥林 摄影/像: 陆正
音乐: 薛伏枥 剪辑: 许绍黎 张耀宗 乔治·沃特斯
动作指导: 李小龙 林正英 监制: 邹文怀
制片人: 何冠昌 所属地域: 美国
出品时间: 1973年 彩色/黑白: 彩色
作品原创语言: 英语 出品公司: 华纳兄弟公司
所属分类: 电影 → 偶像 动作 黑帮 老片 典藏
======================================================================
《死亡游戏》
导演: 罗伯特·克洛斯
演员: 唐龙 李小龙 吉格·扬 Dean Jagger 考林·加普 Hugh O'Brian Mel Novak 罗伯特·沃尔 Roy Chao 查克·诺里斯 Danny Inosanto 卡里姆·阿布杜尔·贾巴尔,洪金宝
编剧: Jan Spears 摄影/像: Godfrey A. Godar
音乐: John Barry 剪辑: Alan Pattillo
所属地域: 香港 出品时间: 1978年
彩色/黑白: 彩色 出品公司: 香港嘉禾电影公司
所属分类: 电影 → 现代 动作 传奇
别名:李小龙:勇士的旅程/死亡游戏之旅
剧情简介:
功夫巨星卢比利(李小龙饰)在电影片场遇到奇怪的意外,幸无损伤。原来他受到黑帮首领蓝博士的青睐,蓝多次企图要挟、拉拢卢加入其帮会,甚至恐吓其女友但卢誓不同流合污。
未几,杀手接连突袭,卢正打算带女友丽出外暂避,但暗箭难防,在一次电影拍摄过程中,卢给枪手史迪斯击成重伤,于是卢将计就计佯死,并在治疗期间开始策划毁灭蓝博士的计划。
蓝一伙到澳门企图操纵赌博牟利,卢乔装打扮,潜入蓝的寓所打伤蓝和几名打手,蓝开始对卢的“死亡”产生怀疑。接着,澳门举行世界空手道大赛,蓝派出高手出场,比赛过程中卢的女友赶到赛场,想暗杀蓝为卢报仇,卢立即阻止。
赛后,卢潜入选手更衣室,击败蓝的空手道冠军。蓝派人到卢的墓地调查,终得知卢没有死。恼羞成怒的蓝挟持了丽,命令卢深夜一点到一个货舱。卢凭借高强的身手与匪徒周旋,终将其一一打败。
卢连夜赶到蓝的犯罪机构,决定将其一网打尽。谁知大楼内埋伏了三名高手。为了壮大武打的场面,李小龙以其在国际武术界的地位,请来菲律宾的依力山度和以摔计着称的韩国高手,小龙还特地从美国邀请卡里姆·阿布杜尔·贾巴尔来港。贾巴尔是身高两百二十公分美国职业篮球队的明星球员,享誉颇佳,也是李小龙的徒弟之一。
卢与首层与菲律宾高手比试双截棍是全剧的精华所在。李与依力山度使用的是相同的器械、不同的打法,高水平的棍法。让观众眼花缭乱卢经过数番苦战,过关斩将,一层一层逼近,终将蓝博士的犯罪团伙彻底粉碎。
======================================================================
在线观看,李小龙电影全集: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4212379/
5本全收录,看个够
记得加分
⑵ 求85年之前播出的世界着名电影,特别是香港和欧洲的
1966年,邵氏《大醉侠》为中国武侠电影开创新时代
1967年,邵氏《独臂刀》再掀武侠狂潮
1982年 《少林寺》上映,轰动全国
另外还有中国第一位好莱坞武打巨星李小龙,他的电影中国人家喻户晓:《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在这里只介绍四部。
80年代前国内经典(非世界):《醉拳》《刺马》《碧血剑》《十三太保》《马永贞》《西安事变》《南北少林》《阿Q正传》《警察故事》《最佳拍档》《A计划》《僵尸先生》《蜀山》
中国电影大都云集在90年左右,八十年代前的电影大多是邵氏公司根据金庸、古龙先生的武侠小说改编而成的武侠类电影,并产生几位影帝,像狄龙、姜大卫等,金牌导演张彻、楚原等。
八十年代后邵氏逐渐垮台,众多电影公司雀起,像着名的有“嘉禾”。中国香港的影帝和着名演员大多都是在八、九十年代出道,像四大天王(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黎明)、成龙、李连杰、周润发、梁朝伟、周星驰、张国荣、任达华、黄秋生、曾志伟、僵尸之祖林正英等,影后张曼玉、王祖贤、林青霞、梅艳芳等,金牌导演王晶、徐克、程小东、吴宇森等
欧美:(这里包括恐怖片和其他)
20世纪初:卓别林摩登时代风靡全球
1939年,《乱世佳人》在美国上映,获得了当年的多项奥斯卡奖项
1940年,《魂断蓝桥》
1953年,《乱世忠魂》让人们深刻记住珍珠港事件
1956年,《巴黎圣母院》:改变自同名小说,吉普赛姑娘至善的心
1956年,《战争与和平》演绎战争年代的凄绵爱情
1958年,《三剑客》让大仲马的作品搬上荧屏
1962年,《007》第一部上映,为《007》日后奠定了基础
1970年,《滑铁卢战役》改编自着名战役“滑铁卢战役”
1975年,《大白鲨》上映,票房过亿
1975年,《佐罗》上演“劫富济贫”的英雄传奇
1976年,《海底两万里》让人们发现另一个世界
1977年,《星球大战》第一部上映,为美国科幻片奠定了基础
1977年,《遥远的桥》,让人们再回到二战时期战火纷飞的年代
1978年,《超人》上映,全民争相模仿
1978年,《大逃亡》上映,记录二战时期艰苦战役
1978年,《活死人黎明》丧尸新时代
1979年,《异形》上映,为《异形》系列电影开山鼻祖
1980年,《黑色星期五》让人们又重新想起“开膛手杰克”
1981年,《夺宝奇兵》的场景宏观,让许多人为之惊呼
1982年,《第一滴血》史泰龙成名作,看如何演绎战火英雄
1984年,《终结者》上映,让阿诺·施瓦辛格一夜成名
1985年,《猛鬼街》上映,受许多“鬼”迷们的热捧
以上每一部都是世界着名作品,它们是世界电影工业不朽的文化遗产
以上纯属无聊之生闲编,谢绝复制!
⑶ 有哪些香港电影在外国取景拍摄,
我是谁和飞鹰计划在非洲,一个好人在澳大利亚,百变星君在夏威夷,龙在天涯和红番区在旧金山,赌侠大战赌城1999在拉斯维加斯。
⑷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史的发展应该从电影传入香港开始,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征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黎民伟是广东新会人,他曾拍摄反映孙中山在广东的革命活动、北伐、淞沪抗战等中国近代史重要事件的纪录片《勋业千秋》和《淞沪抗战纪实》,自1913年起,他拍摄了香港第一部故事短片《庄子试妻》、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开办香港第一间华资影院“新世界戏院”、创立香港第一间制片机构“民新制造影画片公司”……。
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 编导 是黎民伟、 摄影 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
黎民伟原为剧社的主持人,又怎样开始拍起电影来?原来他对电影一向很有兴趣,于是透过罗永祥的介绍,认识了路经香港的布拉斯基,他们商谈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设备和基金,利用剧社的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制片和发行,拍成了《庄子试妻》一片。
《庄子试妻》改编自当时的粤剧《庄周蝴蝶梦》,取材于其中“扇坟”一段。剧情大意是:“庄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为了讨好新欢,她不惜扰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坟墓。而这个新欢实则是庄子扮的,他只是诈死来考验他的妻子对他是否忠贞。
《庄》片的主角是庄子之妻,由黎民伟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饰演。严不仅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电影女演员,还是中国第一个电影女演员。
《庄》片利用阳光露天拍摄,香港实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装。本片更使用摄影特技,把庄子的鬼魂拍得忽隐忽现,加强戏剧效果。
“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于是,第一部 粤语 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这就是《白金龙》。
有声电影问世后,香港的电影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C8lc5^,w
与此同时,不少电影公司还依着传统,拍摄了不少默片,其中有“振业”出品的《呆佬拜寿》(1933)、“国联”出品的《落花飞絮》(1933,是在越南摄制的,字幕亦是越南文)。故此,1933年至1934年间,可说是默片与有声片共存的时期。
进入1935年,香港已没有默片生产,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该片由关文清执导,吴楚帆、李绮年主演,电影的主题鼓吹抗日救国。当时香港政府为怕开罪日本帝国主义,一切直接抗日的言论一概被禁。因此,《生命线》亦难逃被禁的命运,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被禁映的电影。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这是由于政府当时正提倡“新生活运动”,及香港社会提倡的“反蓄婢运动”。邵醉翁执导的《广州-妇人》、《博爱》即属此类作品。
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包括关文清的《抵抗》、姜百合的《女间谍》等等。当然,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一片,由林坤山、吴楚帆主演,影片以亲情为主题。
1937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产量可谓惊人。
芸芸“爱国片”之中,由香港电影工作者集体编导、演出的《最后关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影片描述中国一班大学生对“国难当头”的觉醒。当时参与影片制作的全是义拍,可见电影工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团体合作的精神。
1938年,“爱国片”继续盛行,得奖的《血溅宝山城》是其中一个例子。同年香港第一部彩色的电影《广州一妇人续集》、第一部功夫片《方世玉打擂台》及第一部国语片《貂蝉》亦相继出现了。随着《貂蝉》的出现,香港进入了粤语片与国语片并存的时期,国语片的产量渐多。
同年亦有九部粤剧电影出品,《女儿香》是南海十三郎自编自导之作,而马师曾的首本戏《贼王子》亦是当时重要的粤剧电影之一。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由于战争期间造成的交通困难,当时大多数戏院放映的都是战前制作的粤语片。
战后初期,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
总括来说,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反动派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大陆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七十代初更达至高峰。
起飞岁月
香港电影在二次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陆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五、六十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粤剧戏曲片
据估计,在五十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多数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馀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五十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电影,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
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荷里活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这批电影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十三位着名演员:吴楚帆、张瑛、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份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古装武侠片
五十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六十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喜闹剧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馀,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69至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捩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狄龙和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七十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五十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70-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71-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那是由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六十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七十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捩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六十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七十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李翰祥、张彻及刘家良等等。他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电影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龙、傅声等。1970年的《龙虎门》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六十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
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在七十年代初叱咤一时。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运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郑少秋、沈殿霞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的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电影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重新。
自此,很多电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从电视跳到电影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的中硫底柱。
由于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这些电影不但令喜剧在香港电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功夫喜剧的诞生。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演员方面,成龙,洪金宝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导演李翰祥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电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骗术奇谭》,不但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征着七十年代香港电影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不过,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青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于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都弃用大明星,制作成本亦减至最低,跟后来的港产片标榜卡士明星,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可谓截然不同。
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八十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周润发担纲的《英雄本色》、《龙虎风云》等。
除“新艺城”之外,八十年代叱咤一时的电影公司还有“德宝电影公司”。“德宝”成立于1984年,一方面拍喜剧(《双龙》系列、《富贵逼人》、一方面也拍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或者都市优皮小品路线(《三人世界》、《单身贵族》),务求达到片种多元化的要求。
至于“嘉禾电影公司”则继续以成龙作头牌,让他从《师弟出马》、《龙少爷》的功夫小子形像,渐渐成为《A计划》中稳打稳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迹》,更是成龙的颠峰之作。
同样是武师出身的“德宝”明星洪金宝却凭《鬼打鬼》(1987)开创了灵幻片的潮流,之后的《僵尸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风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谋妙计五福星》以至《运财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
据统计,八十年代的十大卖座香港电影之中,“新艺城”占了四部,“嘉禾”占了五部,再加上多产量的“德宝”整个八十年代可称为“三雄各据”的时期。
跟七十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相比,我们会发现到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末落,加上其风波影响经济、影带市道发达等种种因素下,令八十年代末期的香港电影市道滑落。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艰难岁月!
综观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基本上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八十年代顺利跨向九十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等,还有九十年代的奇迹周星驰、刘德华以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张曼玉、周润发、李连杰、成龙等等。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八十年代电影公司大洒金钱,演员一天九组戏的“好景”日子来说,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确危机重重,阴霾满布。
首先是九十年代初盛行武侠动作片,《黄飞鸿》和《东方不败》相继掀起打风热潮,一时间李连杰、林青霞成为卖端口保证。可是,依照香港电影的传统,卖座的片种总有跟风者,而当跟风者众、水准参差的时候,亦即该电影类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侠动作片热潮如是,赌片热潮及后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没有例外。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港产片票房连续下挫,西片逐步抬头。《侏罗纪公园》(JurassicPark))先在93年创下六千万元票房佳绩,98年的《铁达尼号》(Titanic))更以一亿一千万元攀上顶峰,这部映了195天的荷里活A级大制作还占了“本世纪百部卖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压倒了在八十年代威风一时的“新艺城”作品《最佳拍挡》系列。
另一个令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褪色的原因是“盗版”问题。八十年代录影带市场兴起已经令电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1997年后,盗版VCD更为香港电影市道带来了重击。不少电影在午夜场或首映过后便出现盗版,海关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责任,直至近一、两年,香港政府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海关逐渐加强扫荡,才使盗版VCD活动略为收敛。
香港人挥之不去的“九七问题”,也为香港电影业带来负面影响。港人对“一国两制”缺乏信心,电影界曾多次组团访京,与港澳办及电影局商讨创成自由、版权问题等,亦促请大陆政府开放市场。九七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董建华先生首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电影,并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电影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令香港电影人略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搞得有声有色。
值得可喜的是,香港电影人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康城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着名导演纷纷往荷里活发展,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亦被荷里活罗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电影人在亚洲区寻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绩最突出的是在台湾一脱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转型,由脱星变性格演技派,成绩斐然。还有九十年代中期之后,香港掀起日本电视剧热潮,连带电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员参与港产片,其中又以女星为主,包括《星月童话》、《东京攻略》和《阿虎》,当然亦少不得成龙电影里插科打诨的一众日本美女。
九十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一刘”(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刘德华),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九十年代的喜剧经典。近年,周星驰明显减产,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走上幕后之路。
周润发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凭《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坛至尊无上的地位,之后拍了一连串英雄片、动作片,虽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观众缘。近年进军荷里活,除拍一贯的动作片(如《血仍未冷》),还尝试拍如《安娜与国王》这类文艺片,似乎仍未有打算回归拍港产片之意。
至于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对于八十年代的成绩,近年成龙作品已不算大卖),惜在电影风格上难求突破。刘德华的江湖浪子形象也成香港商业电影早期的票房保证之一,在发哥和成龙离开之后,华仔对香港电影的票房贡献作用更加明显.
导演方面,“双王”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一个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更被揶揄为“屎尿屁”导演;一个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两人电影风格回异,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创将之一杜琪峰近年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出名堂的陈果亦成功地从独立电影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
科幻特技也顺着世界性的大趋势融入香港电影之中,《风云之雄霸天下》与《中华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动作片《特警新人类》及《紫雨风暴》、《蓝血人》更特别邀请外国特技效果专家设计爆炸场面,令观众叹为观止。
总括来说,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然较诸于八十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创作意念及电影制作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小本制作的独立电影如《过海隧道》、《天上人间》等亦有公映的机会,加上数码电影的冒起,而剧本创作亦得到应有的重视。相信踏入新纪元,香港电影将会追求更高的质素,并带领整个亚洲区的电影业迈向国际影坛。 ;
⑸ 为什么很多香港电影在外国都只是发行DVD而已,比如成龙,李连杰的电影也是。
发行拷贝他们赔不起的,香港的电影在欧美算是小众,没有我们想象当中那么受欢迎,就好比我们中国人看待伊朗电影差不多,发行DVD,会进入超市、杂货店、商场,成本要低很多!
⑹ 好看的港片老电影
、1974年的《鬼马双星》---它奠定了许氏电影公司的喜剧路线!。《鬼马双星》在香港喜剧电影史上和许冠文的创作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继承了老式港产笑片结构松散的传统,有许多独立成章的以本土俚语方言编织的笑料堆砌而成;又更加突出了个人表演的作用,精心刻画人物的诙谐性格和搞笑行为,还极具讽刺自省意味。本片贴近港人生活,风趣幽默!
2、1972年的《猛龙过江》---本片是李小龙的第三部功夫电影,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高潮的打斗部分安排在到古罗马竞技场,李小龙没有采用任何镜头剪辑,直接采用中长镜实拍全过程,场面惊心动魄,被誉为影史上最为经典的功夫对战之一。本片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在欧洲取景的影片。李小龙选中了两位曾获国际空手道冠军的罗礼士、罗伯华尔作为对手,并且规定这两位要被李小龙打败。
3.1978年的《醉拳》---我最喜欢的成龙大哥的电影之一,它开启了香港动作喜剧,造就了成龙大哥传奇人生精彩的开端!
4、1992年的《新龙门客栈》---导演徐克彻底摆脱了旧武侠的精神核心,在武侠样式中注入了现代精
⑺ 最该被“蓝光”的经典港片TOP10
1、英雄本色
导演:吴宇森
编剧:陈庆嘉/吴宇森/梁淑华
主演:周润发/狄龙/张国荣/朱宝意/李子雄/田丰/吴宇森/曾江/成奎安/徐克
类型:剧情/动作/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香港
语言:粤语
上映日期:1986-08-02(香港)
片长:95分钟
又名:ABetterTomorrow/GanglandBoss/Yinghuangboonsik
英雄本色的剧情简介······
香港某个国.际伪.钞集团重要分子宋子豪(狄龙)和Mark(周润发)情同手足,某次宋子豪带手下谭成(李子雄)去台北交易时被其出卖受枪伤被捕入狱,为替好兄弟报仇,Mark孤身赴台,结果被人打成瘸子,江湖地位自此一落千丈,而宋子豪的父亲也在不久丧命。
一向视宋子豪为偶像的宋子杰得知哥哥的真实身份后,对黑.社会及他恨之人骨,立誓利用警察身份将黑.帮势力斩草除根,宋子豪出狱后不顾苦等他想重创辉煌的Mark的劝阻,决心弃暗投明,无奈得不到宋子杰的谅解。而此时已成帮会老大的谭成欲找宋子豪再合作,遭拒绝后放言会害宋子杰,被逼走投无路,宋子豪决定再与Mark连手共抗强敌。
⑻ 有哪些好看的功夫电影
《猛龙过江》
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上乘之作。同时也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在欧洲取景的影片。"在这个有刀有枪的世界,无论唐龙走到任何地方,都需要福星高照。" 李小龙他的个人魅力是无与伦比的,不管科技再发达,武器再先进,这种简单直接的动作,干净利落的武术都是不会褪色的。全片的高潮和最重要的片断是最后的那一场竞技场的对决,它无论在立意还是在表意上都达到了完美,可谓功夫片的教科书。
《功夫》
哪怕里面冷眼嘲笑一切世间丑恶,依然保留一个温暖的希望。小人物逆袭,充满悲与喜,泪水几人知,初心却未变。十年之后再看功夫,无论是打斗场面,特效技术,还是笑点包袱,依然不过时,华语动作电影巅峰之作。星爷迷影情结爆发得最厉害的电影,全有出处,不缺原创,正宗经典
《龙争虎斗》
本片是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的美国影史25 部经典之一,在西方影迷眼中是功夫电影的代表之作,李小龙在本片中将其个人魅力发挥到极致,可与任何一部007电影相比而不逊色。
电影中最有价值的就是龙哥与少林方丈之间的那段对于武术理解的对话,他的那些感悟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代武学宗师的精神境界,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名哲学系毕业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剧情还算比较有意思,武艺方面的展示依然精彩绝伦,特别是最后一场镜中对决更加点明了主题。另外洪金宝成龙元华也都跑了龙套。
《精武英雄》
李连杰功夫美学的代表作,功夫派经典,李连杰和仓田保昭坟前广场那场戏,意境高于武功;和周比例的对打,同样打破了一招一式泛滥的枷锁,把自由搏击的功夫哲学发挥巅峰,可谓经典。尤其一说的是,本片没有一味的贬低日本人,好多日本角色也有好的一面
武打设计上,本片代表了袁和平武术指导的最高峰,他站在李小龙的肩膀上完成了本片的设计,将李小龙的截拳道理念以更通俗更具观赏性的形式再现于银幕。表现截拳道与不同门派武术的对打,这些被昆汀把所有分镜都牢记胸中的打斗值得一次次的观看,并且寄托了陈嘉上对历史和今天的理想诉求。
《叶问1 2 》
中国没有伟大的漫画式的超级英雄 但是我们拥有黄飞鸿、霍元甲、陈真还有叶问等这些实实在在的英雄 没有特技 我们一样可以拍好一部大片 甄子丹首次摆脱了其一贯的狠霸凌厉的武术风格,展示出宽宏的宗师气度。不得不承认 甄功夫确实漂亮
《导火线》
打斗很精彩。充满了强悍的力量,迅疾的爆发力,贴身肉搏带来了一种新的视觉享受。如果你对混合格斗有所了解,那么你一定会惊讶甄子丹居然可以把本来毫不具有观赏性的一门格斗技术,表现得如此引人入胜,片中的一场枪战戏十分出色,特技人的玩命精神也很值得称道。
《败家仔》
足以与《叶问》相媲美的咏春拳题材的动作片,甚至从动作方面,《败家仔》更加出色,林正英与洪金宝两位所打的咏春拳,一中正典雅,一洪厚霸道,招式相同而气象全然不同,洪金宝教拳一场也把咏春拳理表现得十分清晰。
《师弟出马》
成龙前期电影中最出色的一部,对喜剧与功夫的结合更加成熟,成龙穿上长裙,在“斗牛士进行曲”的节奏下打败对手的设计堪称土洋结合雅俗共赏,石坚、元彪等的演员也颇具趣味。在本片中展示了让人惊艳的腿技,而成龙最终凭借“何止是打不死,简直就是永不磨损”的年轻人的精神,以及一壶烟袋水的帮助取得了胜利。
《中华丈夫》
以一段跨国联姻的夫妻矛盾为切入点,逐渐引申出民族大义与武者精神。刘家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中国重武艺更重武术精神!
《杀破狼》
动作片中文戏质量最高的影片之一,这个悲剧寄托了叶伟信的黑暗人生观。吴京在本片中出演了他人生中最出彩的一个变态杀手的角色,他和甄子丹的短巷短刃对决展现了“一寸短一寸险”的魅力,而压轴的甄子丹与洪金宝两位实战高手的对决首次引进了混合格斗的元素。
《死亡游戏》
龙哥遗作!基本上全是替身, 因为李小龙拍摄到一半时接到好莱坞的邀请拍摄《龙争虎斗》以及后来的猝死,使《死亡游戏》成为一部半成品,幸亏李小龙首先拍完了“死亡塔”的压轴动作,包括与当时的NBA 篮球巨星,天钩贾巴尔的对打,以及与依鲁山度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双节棍对决,不过原剧本中李小龙对人生哲理的阐释只能成为传说中的屠龙之技了。
《A计划》
成龙导演兼主演,程小东的动作指导,洪金宝的倾情加盟,整个故事都非常出彩,打斗在这个时期的成龙,从来不是问题。特别是其中的自行车追逐一场戏,成龙完全复制了一场默片喜剧式的动作戏,并且即使与基顿、卓别林相比也毫不逊色。
《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
铁猴子劫富济贫引来官府大怒,殃及池鱼,黄飞鸿爷两也被卷入。甄子丹在片中的戏份虽不多,但气势凌厉力道十足的打斗,让人印象深刻。本片也一直被视为其代表作之一。动作武打精彩,大反派衍空和尚的大力金刚掌和流云飞袖都十足牛逼,最后火烧梅花桩那场打斗堪称教科书一般
⑼ 有一部电影,男女主角是香港演员。进入到欧洲很落后很落后的一个国家。那里的人不穿衣服。这是好多年前看
非洲和尚?林正英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