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同志”一词的来历吗
起源
1989年,香港人林奕华将自己筹划的首届同性恋电影节命名为《香港同志电影节》,这可能是这层意义的开端。(最晚是)从此开始,在中国大陆之外的中文地区,如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同志”一词逐渐演变成对同性恋者的另一个称呼。用的时候并不是如“某某同志”这样作称谓用,而是“某某是一个同志”、“某某参加了一个同志团体”这样。这种用法起先在同性恋群体中使用,后来影响逐渐扩大,上述地区的社会各界都采纳了这个用法,例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就在《认识同志手册2001年版》中写道:“市长爱同志”。
林奕华本人曾表示:自己希望用来取代同性恋的同志一词,是由孙中山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联想而来。林一方希望指出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另一方面则希望将讨论的焦点从性取向转移到性别议题。此后许多关注各种不同性别议题的人士都希望能用同志一词联结、包含、代表更多人,目前同志一词不仅限于同性恋者,已扩大到国际上通称的LGBT四大族群,也就是男同性恋者(Gay)、女同性恋者(Lesbian)、双性恋者(Bisexual)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例如2004年台湾出版的小说彩虹阴阳蝶,副标题就是“跨性别同志的心路历程”。并且在这层意义之后出现如“直男”这个词汇。
近年进入大陆后,由于绝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再使用“同志”这个词汇,使得这层含义反而后来居上。尽管这一层新的含义在大陆地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并使用,不过官方媒体和文件对这一外延含义基本不予采纳。
② 什么叫彩虹男孩
彩虹男孩(彩虹男)出自2005年泰国电影《彩虹男孩》(rainbow boys),这部电影讲述了男同性恋者的故事,所以彩虹男孩指代男同性恋者。
另有说法为,彩虹男孩指活泼开朗型的男生。
题主对于“水一网络会开 人一网络会死”认识的还真是到位啊!
1.性倾向:性倾向又称为性取向、性指向等,在日惹原则中做了明确的定义,“性取向”指一个人对他人产生深层情绪、情感以及性上的吸引并发生亲密关系或性关系的能力,包括异性、同性或是多种性向。
2.粉红经济:同性恋经济,特指LGBT(Lesbian女同、Gay男同、Bisexual双性恋、Transgender跨性别者)群体经济。
3.同志:同志作为同性恋的别称源于1989年香港同性恋运动,该运动将同性恋电影节命名为“香港同志电影节”。
4.出柜:来自于“橱柜里的骷髅”意思为家丑,所以在英文中,柜子又可引申为“不可告人”的意思,出柜,则是公开承认自己性取向的人,包括同性、双性等。
5.酷儿理论:该理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酷儿是”queer”(古怪的)的音译,特指社会群体,该群体包括所有性取向不同于主流群体的人。
③ 同志是什么
同志本指志同道合的人,由于语言的发展和人类认知开放加深,演变出的新意。
此处同志又叫同人,是LGBT(GLBT)的别称,同志一词不仅限于同性恋,现已扩大到国际上通称的LGBT四大族群,即男同性恋者(Gay)、女同性恋者(Lesbian)、双性恋者(Bisexuality)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
同志指代LGBT群体的起源为1989年随香港人林奕华的同性恋电影节——《香港同志电影节》的出现,渐渐演变为社会对“LGBT”群体的代称及该社群之间的正式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