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四郎探母的详细剧情
详细剧情
四郎失踪
杨家共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又收了一个义子,分别排行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他们个个是英雄好汉,每个人都能带兵打仗,独当一面。而且这种英雄豪情传了几代人,对北宋王朝的抗番除奸势力,造成了极其良好的影响。
杨四郎长得一表人材,武艺高强,英勇善战,在几个兄弟中间,最得父母的喜欢。他们寄希望于四郎,日后统率杨家将的非他莫属,然而谁能想到,金沙滩一场恶战,却改写了他的人生命运。
被擒
杨四郎的确是和杨家将失散了,他是在向敌人冲杀时,被对方裹挟走的。人多,混乱,在情急中迷失了方向。可当他发现走错方向时晚了,因为对方的将领早已看到他勇猛厮杀,非普通军士,就让人把他给绑了,押送回营。
再说契丹王的损失也十分惨重,老王在大战中身亡。众将佐觉得不可一日无王,经过合计,就推拥皇后萧绰执掌朝政,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太后。
人们押着杨四郎来到萧太后跟前,备说详情,断言他肯定是杨家大将。既已被俘,杨四郎已经作好了必死的准备。于是,当萧太后问他叫什么时,他说了一个假名:穆义。呵,不是杨家人,萧太后放心了。
招为附马
萧太后所生一女,名为铁镜公主,虽已年过十八,尚未许配人家。当然会有一些大臣来为公主说媒拉线,均因萧太后看不上那些想做她女婿的人,直到如今也没有把婚事定下来。萧太后见这个穆义长得相貌堂堂,又让他试了试武功,甚为满意。便让大臣作媒,把铁镜公主嫁给了他。
四郎家有娇妻孟氏,两人十分恩爱。他当然不愿娶北番公主,因为他并不打算在北方呆一辈子,一有机会他会跑回宋朝的。虽说肖太后和公主待他很好,但一片思乡之情无时无刻不在煎熬着他。
一晃十五年过去了,杨延辉由一个青年变成了已届而立的中年人。他摸摸下巴的胡须,再看看自己的一身北国装束,一阵悲痛油然而生。
雁门阵
这天,听说统兵萧天佐在雁门关摆下一个大阵,让人上书宋朝,说是若破得了大阵,北番甘愿伏首称臣;若破不了大阵,宋朝江山就得让给北番。杨四郎十分重视这个消息,认为这是他回宋朝的大好时机,于是他让人过细打听详情来报。
欲见母亲
不几天,消息更加振奋人心。说是宋军中执掌帅印的是自己的六弟杨延景,而带领杨家将的是自己的老母亲佘太君。杨延辉心里十分激动,老娘和他一关之隔,他决心要去和母亲见一面,不管后果如何。公主感到十分意外,她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心爱的驸马竟是敌军杨家将。
他们婚后十五载,恩恩爱爱,举案齐眉,从来没有闹过别扭。而这会猛不丁听到驸马说出实情,心里一阵慌乱,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怀里的大阿哥哭了起来,孩儿的啼哭唤醒了她的理智。她不能没有驸马,孩儿不能没有父亲。她理解四郎,也敬慕杨家人的英武。
杨四郎只好说实话,说是老母亲就在雁门关内,他想去见一面,了却做人子的心愿。公主说,雁门关把守极严,没有母后的令箭是万万过不了关的。四郎说,求公主向太后讨一支令箭,我连夜去和老母见面回来,再归还太后。
公主骗令箭
铁镜十分贤德善良,她丝毫没有怀疑驸马会不会回来,为了成全丈夫,她毅然到银安殿去见母后。铁镜公主说,特意来向母后请安。太后很高兴。公主说,他看见令箭,要玩,平日就喜欢玩令箭。太后说,他喜欢玩就让他玩吧,不过明日天亮得给我还回来。公主把令箭塞到怀里,谢过母后,欢天喜地走了。
她回到后宫,见四郎早已换了行装,备好马匹,正在那儿焦急等候,公主想和他开个玩笑,问驸马这是到哪儿去?四郎说,不是你答应去给讨一支令箭,成全我去和老母亲见一面吗?公主说,哟,我和母后说话,把这件事给忘了。公主这才拿出令箭,说你看这是什么!四郎大喜,匆匆和公主道别。公主这时珠泪滚滚,真舍不得和他分开。
出关
说着,杨四郎翻身上马,和一名贴身卫兵向雁门关方向驰去……
不一会儿就到了雁门关。把关的军士果然看守得极严,他们远远地就让来人下马接受检查。杨四郎出示令箭,说是受太后委派去宋营公干。守关军士认箭不认人,只要你有令箭就放你出去。令箭,犹如时下的通行证。因为自从肖天佐摆下大阵,杨延昭等将领赶到雁门,可谁也识不破这是个什么阵。识不了阵,自然破不了阵。后来还是被宗保的媳妇穆桂英识破,说这是天门阵。杨延昭自觉责任重大,此刻听说北番有细作被捉,他自然要亲自过问。
杨四郎被押到中军帐下,六郎刚问了几句,四郎就认出这位主帅就是自己的六弟延昭。他说,六弟,我是你四哥延辉啁!六郎大惊,掌灯细看,果然是自己的四哥,只是十多年不曾见面,四哥难免说不尽的离别之情。六郎说,就在后帐休息。四郎说,那就烦六弟带我去见老娘。
探母
六郎先进后帐,禀告老母说:贺喜老娘,四哥回来了。母亲抱着四郎的头看一眼,说果然是我的四郎回来了,说着母子俩抱头大哭。佘太君说,娘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我的四儿子了,没想到在这雁门关能重逢。母亲问当初儿子是怎么失落的,四郎告诉母亲自己如何被裹挟,如何被招为驸马,肖太后对他恩重如山,铁镜公主对他情深义重。
佘太君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儿子失落北番后能有今天,的确难得萧太后一片美意,难得铁镜公主的贤德。母子俩各自哭诉这些年的思念,母亲又说了杨家将这十多年来的景况。这时,六郎把宗保叫来说,见一见你的四伯父。四郎发现他的侄儿,原来就是刚才带兵巡逻的那位英俊小将,心里很高兴,连连夸奖宗保。六郎对宗保说,让下面人保密,不要说是你四伯父回来了,免得他回北国后受指责。宗保忙下去布置去了。
八姐、九妹听说四哥回来了,都到母亲帐上相见。一家人团聚,喜不自禁,每个人都有一腔感怀。老太太让六郎置办酒宴,为四郎归来接风洗尘。这时她对四郎说,你这一走十多年,可苦坏了你的妻子孟氏。老太太说,这些年我怕冷落她,我走到哪里,就把她带到哪里。她吩咐八姐九妹:快带你四哥去瞧瞧你四嫂。
孟氏此刻正觉寂寞,想起独守空房十五年,日子难熬,往后的日子怎么打发。想到这里,不由得潜潜泪下。这时,八姐、九妹进帐说:恭喜四嫂贺喜四嫂。孟氏说,两个妹妹别开玩笑,我能有什么喜事?八姐和九妹说,我四哥回来了。
正在这时,忽听得打更人敲了三更鼓。四郎吃了一惊,连声说,不好了不好了,我该走了。四郎把在北国有家小的那一句话,在口里转了半天,到底没有勇气说出口。他只是说,先到母亲帐上再说。
四郎拜别母亲,告别弟弟妹妹,告别他终生愧对的人,走了。朝着北方,迎着塞外的寒风,策马向雁门关那边驰去,他总算了却了心愿,在失落北国十五载后,能回去见老母一面,也算是给了他们一个音讯。此刻,他自然想到了给过他无限温暖和爱抚的铁镜公主。
身份败露
杨四郎刚过雁门关,就被北番军兵拿下。军士说,太后有令,说等驸马回来一定拿下送到银安殿去。四郎一听,心里说,坏了,这事到底让太后知道了。其实,这是预料之中的事。只要他有这么个行动,他的意图和身份就会暴露无遗。
杨四郎被押送到银安宝殿上,就见萧太后一脸怒气,十分怕人。四郎跪下说,参见太后。四郎吱唔,没法回答。太后说,你骗得令箭,偷偷出关,原来你是杨家的人。太后对军士说,把这个杨四郎杨延辉推出去斩了!殿上有萧家的人,他们说,我们不能落个日后受埋怨的事,还是悄悄去给公主报个信吧。
这时公主说:你倒不如当初就把他杀了。太后说,当初我不知道他是杨家的人。公主说,既然当初你不知道给我招了驸马,现在知道了又要杀他,这岂不是害了我!公主这句话,又把个萧太后噎得喘不过气来了。是呀,当初公主的婚事是娘做的主,认错人的是自己,斩人的还是自己。这岂不是让女儿寒心,日后这母女关系……
铁镜公主接过阿哥,和四郎一起叩头谢恩。在众人的努力下,平息了这场探母风波。
(1)香港拍的契丹萧太后电影扩展阅读:
对京剧《四郎探母》的争鸣,可以说由来己久,解放后比较集中的讨论,大约有以下四次。
第一次争鸣是在建国前后,“戏改”初期。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为了开展全国戏曲改革工作,1948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工作》,提出:“改革旧剧的第一步工作,应该是审定剧目,分清好坏。在现有旧剧内容中,大体上可以分成有利、无害与有害三大类,应具体研究,分别对待。”在第三类有害部分中明确表明:“提倡民族失节的(如《四郎探母》)应该加以禁演或经过重大修改、或在重要关节上加以修改后方准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务院文化部专门设立“戏改局”1950年7月8日曾向文化部办公厅呈送一份报告《为函复关于禁演剧目问题的意见》,文中说:“奉到本部秘书处转来东北文化部禁演旧剧问题二件,后又接转来山西晋城县文化馆来函一件,系属同样的问题。本局对此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强调“戏曲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
“放任自流固然不对,而强迫命令亦为不当。应在稳定艺人生活的基础上,与艺人们共同商量进行工作。”附有早先根据文化部部务会议讨论结果制定的《禁演、修改、临时审查的旧戏曲节目及说明》,其中有旧戏曲中不易修改者,予以禁演京剧剧目二十四种,包括有《四郎探母》(坐宫盗令、探母回令)和《王宝钏》(红鬃烈马)等。
但是,1950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报道:《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组成,首次会议确定戏曲节目审定标准》,导语中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为开展全国戏曲改革工作,特邀请戏曲界的代表人物,新文艺界的戏剧专家与文化部戏曲改革工作的负责人员,共同组成‘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作为戏曲改革工作的最高顾问性质的机关”,周杨为主任委员,其他如梅兰芳、周信芳、曹禺、老舍、田汉、马彦祥等共计四十三人。
文中说明:“于七月十一日下午一时文化部戏曲改进局举行会议”。“会上对各地提出应当停演的剧目逐一慎重讨论并一致认为:《杀子报》、《九更天》、《滑油山》、《奇冤报》、《海慧寺》、《双钉记》、《探阴山》、《大香山》、《关公显圣》、《双沙河》、《铁公鸡》、《活捉三郎》等戏,不应当演出。”其中并没有提出禁演《四郎探母》。
其后约1951年和1952年间,又先后通告提出了停演剧目《大劈棺》、《全部钟馗》、《引狼入室》等三出戏,同时还提出《薛礼征东》、《八月十五杀鞑子》两出戏容易刺伤民族感情,不在少数民族地区演出。未见正式提出禁演《四郎探母》。
从上述两份附送的文件及其后的禁演通告中,均可见在是否禁演《四郎探母》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意见,举棋未定。这在社会上所展开的无休止的争论中也有所反映。
从1950年到1951年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专业刊物《戏曲报》上发表过十几万字的关于京剧《四郎探母》的讨论文章。如1950年4月1日出版的《戏曲报》创刊号发表了田汉的一篇文章,这是他在1949年,以《怎样做戏改工作?》为题,写给周扬的一封信,他首先提出:“宋代故事中招亲例子更多,首先是全本《雁门关》剧中的四郎杨延辉了。沙滩会后四郎被擒,改名木易,萧后不斩,让他做了铁镜公主的驸马。
十五年后宋辽交兵,佘太君押粮北上,延辉思母心切,被公主猜知,偷了令箭让他回转宋营,见他母亲一面。时间是那么有限的,四郎若回辽邦,怎舍得老母、弟妹和他的旧妻。若不回去,盗令事发,铁镜公主和他的孩子哪有性命?
这个戏剧性的矛盾是抓得很好的,而且随着谯楼的更鼓声,矛盾一步步加紧,戏曲性也一步步强烈,因此在编剧上是十分成功的,其所以被人垢病,叫它是“汉奸戏”,便因作者只抓住所谓人情,把两国相争弄成了一家子的私事,而没有从民族立场上看问题,给他一个更适当、更能提高观众觉悟的结论。”
杨绍萱则在1951年3月5日的《戏曲报》第四卷第一期发表《谈旧剧改革》,提出一个新问题:“《杨家将》小说里的杨四郎是帮助宋朝打败契丹的杨四郎,而京剧本却改成向萧太后跪着叫‘丈母娘’的杨四郎,这不是满清制造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应该看清这是西太后统治下被改变了的历史面貌。”
同期发表的马少波文章《戏曲的前途》,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当年梅巧玲老先生(梅兰芳之祖父)饰萧后,摹仿慈禧,举止神态,惟妙惟肖,曾被誉为‘活太后’,这戏的社会背景与思想基础,不难想象得到。因此要改编这出戏,必须废除慈禧的思想因素……而且很明显的说出了《探母回令》一剧,乃是根据满族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大满族主义’思想体系所改编,它不止和历史不符,更是对民族优秀儿女加以歪曲丑恶的脏点。”
同年《戏曲报》第四卷第六期上发表徐筱订写的《从杨家将格式的演变谈到<四郎探母>的改编》,是谈《四郎探母》历史演变最为详尽的文字,其中谈“杨四郎”这一人物在史书上记载只不过是杨业死后,为朝廷所录用,供奉朝廷而己。在后来的元曲中并无杨四郎的影子,只是《孤本元明杂剧》中有《开诏救忠臣》一剧中有辽将韩延寿的念白中道出:“俺,人马浩大。将杨大郎长枪刺死,杨二郎短剑身亡,杨三郎踏为泥酱,杨四郎不知所在……。”
大约明朝万历年间成书的《杨家将演义》,方造出杨四郎在辽邦招为驸马,但改名木易,隐姓埋名暗中协助宋军,如宋军被围,粮尽援绝,万分危难之时,杨延辉送去二十万石粮草,解除危机;孟良被擒,掩护孟良脱险等等,他始终未忘为国家立功,还是属于肯定人物。
但徐先生否定了《四郎探母》是根据满族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大满族主义’,思想体系所改编的,因为《四郎探母》公认为是陕西秦腔兴出来的老戏,他就看过滇剧《坐宫》、《斩辉》(即《回令》)和川剧《女盗令》(包括《前帐会》“盗令”、《后帐会》“回令”)。
不过,该文真正的观点仍对此戏持否定态度,认为:《四郎探母》虽不是秉承慈禧意旨而创造出《回令》的,但因慈禧爱好他而加强满族主义色彩——不论在唱做技巧和装扮形象上面——则是无可置疑的事情。当年梅巧玲老先生以摹仿慈禧的举止神态惟妙惟肖而被誉为活太后。后来王瑶卿老先生据说也是拿着慈禧作为他表演《探母回令》、《雁门关》的描摹对象。这样使得太后一角成为剧中的中心人物之一,观众一直迷恋这个角色的形象技巧,便不管这出戏怎样麻醉我们民族意识。
不过,关于梅巧玲摹仿慈禧的举止神态之事,我倒曾听中国第一坤丑梁花侬说过其中鲜为人知的梨园旧事:一次不知何故梅巧玲得罪了慈禧,慈禧要将梅巧玲治罪。与梅巧玲交好的宫中大管家李莲英得知后,就劝慈禧再看一次梅巧玲演的《四郎探母》,否则一治了他的罪就看不着了,慈禧恩准了。李莲英赶快通知梅巧玲这一情况。
梅巧玲思虑再三,想出一条妙计。原来戴额子、插雉尾、穿女蟒的萧太后,改穿旗装,举手投足摹仿慈禧,就是音容笑貌也尽量向慈禧靠,故此“凤颜”大悦,不但未治其罪,反而有封赏,一场灾难被梅巧玲就这样巧妙的躲过去了。这是题外话,还是步入正题吧。
不久,1951年5月5日发表了由周恩来亲自签署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后简称“五五指示”)。指示中明确提出:“戏曲应以发扬人民新的爱国主义,鼓舞人民在革命斗争与生产劳动中的英雄主义为首要任务。凡宣传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爱祖国、爱自由、爱劳动、表扬人民正义及其善良性格的戏曲应予以鼓励和推广;反之,凡鼓吹封建奴隶道德、鼓吹野蛮恐怖或猥亵淫毒行为、丑化与侮辱劳动人民的戏曲应加以反对。
对人民有重要毒害的戏曲必须禁演者,应由中央文化部统一处理,各地不得擅自禁演。”不久,在北京办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包括有各地二十三个剧种,三十七个剧团,一千六百多人参加演出了不同风格的近一百个剧目。
周恩来总理在闭幕式上讲了话,谈了有关戏曲界的五个问题:1.百花齐放、推陈出新。2.普及与提高。3.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4.团结与改造。5.克服困难,迎接胜利。周扬也以《改革和发展民族戏曲艺术》为题在大会上做了一个“总结报告”。
这次大会从演出到报告,均未涉及京剧《四郎探母》,然而这出戏却成了未被政府明令禁演的禁戏,在京剧舞台上竟悄悄的销声匿迹了。可见,解放初期人们的潜意识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大汉族主义”的“民族立场”定为制裁这出戏生死的主要依据,而且人们的灵魂己被“宁左勿右”的思想主宰着。
❷ 牛魔王扮演者
楼主好你问的张纪中版《西游记》(2010)的牛魔王扮演者吗? 牛魔王——陈之辉 中国着名影视演员
河北承德市人。少年时入承德市歌舞团从事歌舞专业,主演过多部舞剧,曾在全国舞蹈比赛中获优秀表演奖。1980年就读于河北医学院承德医专,1986年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专业。自1983年从影至今已拍摄百余部影视作品。期间曾加盟香港无线电视台从事演艺事业两年。爱好广泛,尤精武术,现为中国“少北拳”全国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少北拳”形象大使。
获奖情况:主演的电视剧《布依女》获文化部金鹰奖。本人获飞天奖最佳男主角提名;主演的电视剧《兰色三环》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主演的电视剧《三不管》获文化部金鹰奖。另外,参演的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天下粮仓》均获国家级大奖。
出演电视剧
《三国演义》饰鲍信、廖化、太史慈、许褚,兼动作指导 导演:王扶林 合作演员:唐国强 鲍国安
《隋唐演义》饰宇文成都 导演:张华勋 合作演员:陈锐 黄海冰
《契丹萧太后》饰演:耶律斜轸;合作演员:慕青 杨凡
《水浒传》饰王进、杨雄 导演:张绍林 合作演员:李雪健
《三不管》饰梁宝奎
《蓝色三环》饰高远
《布衣女》饰演覃天
《神捕》饰上官不弃 导演:鞠觉亮 合作演员:郑少秋 俞小凡 张庭
《天下粮仓》饰周钟 兼副导演 导演:吴子牛 合作演员:王亚楠
《血荐轩辕》(TVB) 饰火生 导演:戚其义 合作演员:郑少秋 汪明荃
《谈谈情练练武》(TVB) 饰孙正 导演:戚其义 合作演员:林保怡
《光武帝刘秀》饰邓禹 导演:王进 合作演员:张光北 归亚蕾
《侠骨丹心》饰圆海 导演:鞠觉亮 合作演员:陈龙
《皇太子秘史》饰胤禔 导演:尤小刚 合作演员:马景涛 刘德凯 宁静
《大明王朝1566》饰戚继光 导演:张黎 合作演员:陈宝国 黄志忠
《贞观之治》饰秦琼 导演:张建亚 合作演员:马跃 苗圃
《卧薪尝胆》饰灵姑浮 导演:侯咏 合作演员:陈道明 胡军
《问君能有几多愁》饰石守信 导演:吴丽骀 合作演员:吴奇隆 黄文豪
《少林僧兵》饰俞大猷 导演:李惠民 合作演员:洪天照 洪金宝 李曼 崔林 李铭顺
《北魏冯太后》饰冯邈 导演:卫翰韬 合作演员:吴倩莲 张铁林 王庆祥
《鹿鼎记》饰李自成 导演:于敏 合作演员:黄晓明 钟汉良 应采儿
《月上江南之狄仁杰洗冤录》饰石成山 导演:刘仕裕 合作演员:欧阳震华 宁静 谢娜
《英雄志》饰石刚 导演:王小列 合作演员:张铁林 李子雄 杨恭如
《台湾1895》饰孙开华 导演:洪智育 合作演员:李雪健 潘虹 周野芒 刘德凯
《洪文定》饰 高进忠 合作演员:陈志朋 邓萃雯
《倚天屠龙记》饰殷天正、觉远 导演:于敏 合作演员:邓超 安以轩
《大秦帝国》饰侯赢 导演:黄健中 合作演员:侯勇 王志飞
新版《西游记》饰牛魔王 导演:张建亚 合作演员:吴樾 臧金生 徐锦江
《女神捕》饰龙三 导演:司小东 合作演员:商蓉 于荣光 赵鸿飞 丁海峰 范雨林
出演电影
《天下无贼》 饰某警兼动作替身 导演:冯小刚 合作演员:刘德华 葛优 刘若英 王宝强
《霍元甲》饰秦爷 导演:于仁泰 合作演员:李连杰 董勇
《大汉风》饰季布 导演:卫翰韬 合作演员:胡军 肖荣生 吴倩莲 杨恭如
《三国之见龙卸甲》饰张飞 导演:李仁港 合作演员:刘德华 洪金宝 李美琪 濮存昕
《江山美人》饰刁二豹 导演:程小东 合作演员:甄子丹 陈慧琳 黎明 郭晓东
《叶问》饰廖师傅 导演:叶伟信 合作演员:甄子丹 任达华
《锦衣卫》饰白虎 导演:李仁港 合作演员:甄子丹 赵薇
❸ 石黎明简历
石黎明 - 基本资料
姓名:石黎明
性别:男
生日:1960/11/21
星座:射手
籍贯:朝阳
身高:177CM
血型:B
石黎明 - 个人概述喜好:表演,唱歌
专长:骑马,开车,开摩托,游泳
石黎明 - 成长经历作为演员,曾经拍摄过的电影:
追梦人 (1998)
石黎明 - 个人荣誉
《赌命汉》中扮演农民大赌徒 导演:丁喧(辽影)
《契丹萧太后》中扮演萧达凛 导演:白德彰(长影)
《追梦人》中扮演铁匠水印 导演:赵国华(内蒙)
《大宋提刑官2》扮演宰相石开元 导演:阚卫平(央视)
《传国玉玺》中扮演将军胡容 导演:郑基成(香港)
《红墨坊》中扮演包奕正 导演:张绍林(央视)
《明宫夕照》中扮演陈汝忠 导演:孔笙(山东)
《蝎子沟暴动》中扮演八路军严瑞 导演:游江雄(沈台)
《金石滩》中扮演农民二嘎子 导演:于中敬(沈台)
《会首》中扮演农民牤子 导演:邢丹(辽影)
《大苇塘》中扮演土匪头佟铁头 导演:耿兴元(辽影)
《过去的年代》中扮演农民宋七月 导演:庞苏林(辽台)
《长白英雄传》中扮演武侠李刀 导演:苏加政(台湾)
《吴承恩与西游记》中扮演牛忠 导演:阚卫平(央视)
❹ 93年杨家将萧太后扮演 者
梁珊
广东珠海 1938年7月
香港着名演员。早年加入左派电影公司,之后在70年代尾加入丽的电视,之后在1979年加入无线电视主演长篇电视剧《天虹》,之后在无线工作多年至1990年代再次加入亚洲电视,至1990年代尾淡出,而她于2010元旦移民英国伦敦。
《碧血青天杨家将》这部剧网络上是94年的,时间上比较接近。这部剧给我很深印象。内地几天才播一集。很感动。
央视那个是91年的。李若彤那个《杨门女将》是01年拍的后来11年还拍成了电影。
京剧电影《契丹英后》:袁慧琴饰演萧绰;
1985年电视剧《杨家将》:李琳琳饰演萧绰;
1991年电视剧《杨家将》:陈玲娣、赵思敏、周贤珍饰演萧绰
1995年电影《大辽太后》:慕青饰演萧绰;
1998年电视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宫雪花饰演萧绰;
2001年电视剧《杨门女将》:戴春荣饰演萧绰;
2006年电视剧《少年杨家将》:张瑞珈饰演萧绰。
❺ 有没有一些关于萧燕燕太后的影视作品
电影《大辽太后》描写了萧燕燕进宫后的事情。
电影《契丹英后》描述了契丹的兴衰,主人公为萧燕燕和韩德让。
电影《萧燕燕》 应该是很老的片子了。
电视剧《大辽巾帼之萧太后》是一部24集的历史剧。
❻ 巾帼太后萧燕燕:感觉燕云台太过玛丽苏大辽太后这部剧值得一看
近日,《燕云台》的开播,让一位不输女皇武则天的女政治家萧太后再次进入观众视野。在以往的 历史 剧中,她都以配角,又因杨家将的缘故,是以相较反面的形象服务于剧情。而在1995年一部以她为女主的《大辽太后》这部电影,系统地还原了萧太后在 历史 上的本来面目,同时也被视为描写辽代的经典之作,那这部仅80分钟的电影,是怎样概括这位巾帼太后传奇的呢?
萧家的幺女小名燕燕,她的性格豪爽不拘,骑马射猎更不在话下。燕燕和汉族男子韩德让本是一对情投意合的恋人,可在一场冬狩大会上,她被沉迷酒色的暴君穆宗看上,要求陪他共度良宵,燕燕自然誓死不屈,和穆宗拔刀相向。就在这时,穆宗被暗刀所刺,当场驾崩。说到这里,让人忍不住要吐槽一句:外面是没有守卫的吗?一个皇帝这么容易就被杀了。
之后贤王迟来救驾,但来不及了,不过他也因此见到了燕燕,对她一见钟情。贤王登基称帝,史称景宗,他还立刻就召了一面之缘的燕燕入宫为妃。皇命自然不可违,燕燕与旧爱韩德让在已被燃烧的约会小屋前依依不舍的话别。
而她祖母的一段话更是影响了燕燕之后壮丽的人生。祖母说:我们契丹人本来就是女人统治的,孩子,放弃你世俗间的儿女情长之事,尽管把心借给男人,但绝不要让他占有,而男人是多么愚蠢的牲口,尽管将他作为上马石。
燕燕果真将祖母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在一次朝堂之上,她出面参政,不意外地遭到以齐王为首的反对。他们不满一个女子在朝堂上指指点点,而燕燕镇定自若,颇具国母风范,景宗喜爱得不得了,当场就封她为后,从此共理朝政,也可同自称“朕”。
萧氏大权在握,引发了齐王的不满,齐王派了刺客刺杀了燕燕手握重兵的父亲,父亲的离世也让燕燕终是踏进了这场波云诡谲的权力斗争之中。父亲的葬礼上有一习俗,就是要油炸俘虏为其陪葬,燕燕趁此机会大力改革,将俘虏设为了农户,打破王公贵族的封疆封地分,并允许他们可以婚假、垦荒、从征。这一举措立竿见影,深得民心。
为了权衡利弊,身为皇后的燕燕将自己的两位姐姐嫁给齐王与宋王,想让她们做桥梁拴住其心,但终究还是抵不过那俩人心中早就萌芽的野心。皇后是棵大树,若要将其自然枯死,就需削其心腹韩德让、女里。
燕燕之前发布法令,凡受贿者处以极刑,所以齐王等人暗中密谋贿赂女里,要借女里的手杀了韩德让,再依照法令,女里自然会被处死。不过隔墙有耳,他们的事迹败露,本该受到处决,但景宗仁慈,放过了他们一马。
燕燕因为景宗处理不当,激动得动了胎气,随后顺利地生下了他们的长子,而韩德让则成为了长子的亚父。齐王与宋王死性不改,趁着燕燕和景宗外出祈雨之际,掳走了太子起兵造反。景宗得知后气血攻心,从此卧病在床,一蹶不振。而燕燕身披戎装,亲自解决了这场叛乱,齐王与宋王一干叛军终是以谋逆之罪受到了应有的处决。
不久景宗驾崩,燕燕成了太后,辅佐年幼的圣宗。契丹女子并没有汉人女子的三从四德,所以最后,本就两情相悦的燕燕与韩德让终于破镜重圆。
中国 历史 源远流长,而关乎辽朝的影视剧少之甚少,反观萧太后,虽然经常出现在宋朝的影视剧中,但多半被刻画成一个反面角色,《大辽太后》这部电影从客观的角度讲述了萧太后的一生传奇。
其中包括场景、道具、礼仪都逼真地展现了契丹人的风貌,不过影片从燕燕当上太后就戛然而止,并没有完整地展现萧太后的一生,可谓是一个遗憾。电影里关于男女平等,民族之间和谐共处的思想也很开明,剧情上虽然也有不少硬伤,但瑕不掩瑜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❼ 有没有辽金时代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
1995年电影《大辽太后》:慕青饰演萧太后
2009年电视剧《千秋太后》:沈惠珍饰演萧太后
《契丹王朝》是阎建钢执导,斯琴高娃等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该剧是描写以耶律阿保机文韬武略,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王朝为主线,结合历史记载、轶事及各种研究文献为主,同时兼顾历史小说及民间传奇,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来演绎耶律阿保机的传奇人生的历史故事。需要和同名纪录片区别开
2011年数字电影《大金始祖》:阿威饰演完颜阿骨打
2003年吉剧音乐电视剧《完颜阿骨打》:韩东亮饰演完颜阿骨打
❽ 萧太后:大辽第一女强人
去年曾经有一部名为《燕云台》的电视剧上映,该剧讲述的是大辽承天太后萧燕燕的传奇一生。
虽然看似一部大女主电视剧,但剧中的萧燕燕却总透着一股傻白甜的气息。
其实这个萧燕燕不是别人,正是民间传说中害死众多杨家将的魔头萧太后。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萧太后杀伐专断,冷酷凶残,是一个十足的恶女。甚至还有传说她是佘太君流落辽国的女儿,杨大郎的双胞胎妹妹。
那么历史上的萧太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和杨家真的有血缘关系吗?
从史料中来看,萧太后与杨家并不存在关系。
小说中的杨大郎并不存在,令公杨业的长子便是杨延昭。而且宋代史料中没有关于杨业妻子的记述,直到清代才出现一些关于佘氏的记录,可信度存疑。此外史籍中也没有任何关于萧太后异常身世的记载。根据记载,杨延昭出生于公元958年,而萧太后生于公元953年。
萧太后姓萧名绰,小字燕燕,是辽国北府宰相萧思温的三女儿,母亲是辽太宗的女儿燕国公主。
史书中关于萧燕燕早年的事迹记述不多,只是说她很聪慧。有一次她的父亲让她们姐妹三人收拾家务,三人中只有萧燕燕做得干净整洁,她因此得到父亲的赞赏。
辽穆宗在政变中被杀死后,萧思温等人拥立耶律贤为帝,是为辽景宗。景宗即位后,便封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同时纳了他的女儿萧燕燕为贵妃,后来又封为皇后。
入宫那年,萧燕燕只有十六岁。
因为出身官宦世家,萧燕燕很早就对政治有所心得。入宫后,因为辽景宗自幼体弱多病,身体状况一直不佳,需要身为皇后的萧燕燕帮助其处理朝政,后期景宗甚至干脆下诏允许皇后自称“朕”,并将政务交由她处理,只告知他结果即可。
萧燕燕因此处理了多年朝政,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常年饱受病痛折磨,使得辽景宗三十五岁便撒手人寰。临终前他立了他与萧燕燕的儿子耶律隆绪即位为帝,是为辽圣宗。
从此,萧燕燕正式成为辽国的萧太后。
当上太后这年,他的儿子只有十二岁,她自己也刚刚三十岁。
骤然离世的老皇帝,年轻的太后和年幼的小皇帝,这一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陈桥兵变前的后周。当年后周世宗柴荣也是在几天之内突然患病去世,即位的小皇帝柴宗训年仅八岁,母亲符太后只有二十多岁。时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借口外敌入侵发动兵变,成功地从孤儿寡母手中取得了柴氏江山,建立了大宋。
面临如此相似的条件,难保不会有人打同样的主意。
事实上就连远在南方的宋太宗赵光义都有些动心,就更不要提朝中的那些王公贵族了。
辽国的朝廷要比中原王朝更加危险。从西汉七国之乱到西晋八王之乱,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们逐渐认识到诸侯王的危险,因此也逐步对他们进行削权和打压。但北方草原民族并没有这种认识,他们的宗亲几乎都拥有自己的私人兵马。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开始,辽朝内部就叛乱不断,辽太宗和辽穆宗皆因叛乱而死,辽景宗在位期间也曾多次镇压叛乱。
此时父亲萧思温早已去世,萧燕燕可以说无亲可依,孤立无援。这个时候,那些不安分的王公贵族们极有可能采取行动,抢夺那垂涎已久的最高权力。
萧燕燕面临的情形,可以说远比符太后要凶险。
但萧燕燕并不是符太后。
这些年的朝政几乎都是由她主持,她对这个朝堂可以说了如指掌。虽然只有三十岁,但她性格机敏,果断,沉稳,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很快,她就想出了应对之策。
她先是找来了可靠的重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向她们哭诉自己的境遇,二人当即表达了对皇帝和太后的支持。由于景宗崩逝于京城之外,韩德让马上派侍卫亲军前来护驾,保证了她们的人身安全。
接着她先是以皇帝的口吻传旨让京城的诸侯王在家中待命不得随意走动,接着设法夺去他们的兵权,并以陪伴皇后的名义召所有诸侯王的妻子进宫。待一切准备停当后,这才宣布了皇帝去世,新皇即位的消息。
太后的手段让这些王公贵族猝不及防。在手中无兵马,家人被控制的情况下,他们除了拥护新君以外别无选择。
消除内部威胁后,她又将与大宋接壤的南部军务交由名将耶律休哥负责,以保证边境安全。
一场重大危机就这样被迅速消弭。
但南方的大宋毫不知情,赵光义还认为辽国正处在母寡子弱的危局之中,着手准备北伐。而他们北伐的动机,除了欺负孤儿寡母之外,还有一个更加荒唐可笑的理由。
耶律隆绪登基后,赵光义接连接到报告,称辽国国主年幼,太后控制朝堂,任用宠臣韩德让,导致辽国上下民怨沸腾。
希望洗刷高梁河兵败之耻的赵光义当时就准备筹划北伐,被一位大臣劝阻后作罢。但不久,那名劝谏的大臣就被降了职。
看得出来,太宗皇帝是铁了心打算伐辽了。
赵光义之所以觉得有机可乘,除了母寡子弱外,还有传说中太后的婚外情。
这也正是《燕云台》中的萧燕燕的感情线,即她与韩德让之间的感情。
不止是《燕云台》,早年辽宁电影制片厂曾经拍摄过一部同样以萧燕燕为主角的电影《大辽太后》,制作精良,服化道对历史的还原度非常之高。而在这部电影里,同样叙述了萧燕燕与韩德让之间的爱情。
其实这些剧情并非空穴来风,宋代有大量资料记述此事。
根据这些史书和笔记的描述,萧燕燕曾与韩德让订下终身,但因其被选入宫中而未能如愿。辽景宗去世后,萧燕燕孤立无援,而韩德让手握重兵,为了换取支持,萧燕燕便与韩私通——或者说“公通”,二人食则同桌,寝则同帐,萧燕燕还让辽圣宗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她的这位旧情人。
更加离谱的是一些资料中说萧太后用毒杀或缢杀的方式谋害了韩德让的妻子,后来还和他生下一个儿子。
即便否定杀妻生子,二人私通这件事也是史书中普遍记录下来的史实。
但无论《续资治通鉴长编》或《契丹国志》,还是其他的一些笔记,都是出自宋人之手。这剧情,像极了武则天与李君羡,大玉儿与多尔衮。而太后私通重臣,吕后与审食其也直呼内行。
而《辽史》中,则根本没有此类记载。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所以不会记录。但这是以当时中原人的标准来看,对草原民族来说未必如此。
契丹族和其他草原民族一样,实行收继婚制,父亲亡故后,儿子可以娶后母为妻;兄长去世后,弟弟可以与嫂子结婚。一些契丹人甚至将这种事情刻在自己的墓碑上,可见他们非但不以这种事情为耻,反倒觉得十分正常。
因此即便太后真的与韩德让结为夫妻,在契丹人眼中这也未必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同样可以说明问题的是辽圣宗对韩德让的态度。即便在太后去世之后,圣宗都对韩德让十分恭敬。虽然“父事之”这句话也是来自于宋人的记述,但从他重病在床时圣宗和皇后亲自到床前来照料的表现来看,这句话所言非虚。
如果辽圣宗觉得韩德让与自己的母亲之间有所暧昧是件耻辱的话,他绝对不会如此对待韩德让。既然对他如此恭敬,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两人之间并无私情,另一种是这种私情对他来说根本无所谓。
如果无所谓的话,何必在记录上抹去呢?
而且从两人的年龄上来看,这件事也不大可能。
前文说过萧燕燕生于公元953年,而韩德让出生于公元941年,比她大了十二岁。萧燕燕出嫁那年十六岁,此时的韩德让已经二十八岁,按古人的年龄,年近三十的人应该早已完婚,即便韩德让没有结婚,两人定下婚约的可能性也不大。
但不管我们信不信,赵光义对此事深信不疑。他倒不是像狗仔队一样对皇室绯闻有兴趣,而是深信身为太后做出如此有违伦理的事情,那是一定会招致全国人民反对的。
这也就成为了他北伐辽国的天赐良机。
所以说做任何事情之前最好都要进行充分的调查与研究,只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往往是要吃亏的。
在亲征遭劝阻作罢后几年,赵光义任命曹彬、田重进与潘美为主帅,率领二十万军队兵分三路向北进发,辽国守军连战连败,多地被攻陷,幽州城面临威胁。
面对来势汹汹的宋军,萧燕燕冷静应对。她先是遣使命令驻守幽州的耶律休哥坚守城池,同时迅速调集兵力支援幽州,接着派遣耶律斜轸前往西路阻击潘美,自己则带着儿子亲往前线督战。
耶律休哥不愧为一代名将,他方面在城中坚守,另一方面派出部队不断骚扰宋军,甚至断其粮道,让宋军狼狈不堪。由于萧燕燕调遣及时,援军迅速抵达幽州,此时耶律休哥果断出击与援军汇合,在拒马河一战击溃大宋东路军主力。
东路的战败标志着北伐的破产,大宋的其余两路军队只得撤退,而耶律斜轸在宋军西路军撤退之时与之交战,俘获了名将杨业,后者不屈而死。这也使萧燕燕成为了日后杨家将小说中的一代女魔头。
此后十几年,萧燕燕将主要精力放到处理国内问题上,一方面赏罚分明,一方面也注意笼络群臣,取得支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鼓励为冤假错案平反,曾经多次主持冤案的重审工作。同时她也关注汉族群体的权益,重用汉臣,提高汉族人的待遇,缓和了辽朝的民族矛盾。
待到国内稳定,军事实力增强后,这次便换成她兴兵南征了。
宋太宗去世七年后,萧燕燕带领儿子发兵南下,意图收回当年被后周攻占的关南之地。
虽然辽朝几次粉碎了宋朝的北伐,但攻城不是他们的强项。虽然辽兵在大宋境内纵横驰骋,但在交战中败多胜少,收获甚微。
见北宋城池坚固,宋军又大多坚守不出,萧燕燕便放弃了逐步攻城的计划,命令部队越过这些城池直接南下,直逼黄河渡口澶州。
如果攻下澶州,辽军就可以越过黄河直抵大宋都城开封。
连北部的城池都难以攻下,想攻陷大宋的首都就更是难上加难。但萧燕燕也并不想这样做,她所想的,是将大宋逼到谈判桌上来。
当初大宋北伐目的并非灭亡辽国,只是想收复汉唐故土燕云之地;而此次辽方兴兵南犯,为的也是想收复当初丢失的关南领土。
早在南下之初,萧燕燕便对俘虏的宋臣王继忠善待有加,目的就是以他为桥梁与宋方进行对话。虽然大宋对和谈请求也积极响应,但对于索要关南之地的要求却断然予以拒绝。
因此辽军目前的军事行动,都是为谈判增加筹码。
但这次进攻非但没有增加到筹码,反倒让萧燕燕降低了要求。
首都受到威胁,当时在位的宋真宗赵恒但在宰相寇准的鼓励下,率兵亲征来到澶州。澶州守军受到鼓舞,士气大振。不仅击溃了来到城下挑战的辽兵,还用床子弩射死了辽军大将萧挞览。这让本厌倦的萧燕燕更加无心恋战,于是在谈判中达成合议,不再索要关南领土,以每年收取宋朝二十万岁币为条件停止了战争。
两国从此结为兄弟之邦,停战了一百余年。
与宋朝停战后五年,萧燕燕为儿子举行了柴册礼,辽圣宗开始亲政。同年年底她在行宫病故,享年五十七岁。
长期摄政并没有给她带来恶名和儿子的怨恨,在她死后,辽圣宗为缅怀母亲修建了一座寺庙,这就是位于今天辽宁省锦州市的奉国寺。
这座寺庙经历了金灭辽,元灭金的惨烈战斗和元代的大地震都得以保存下来,辽沈战役中一枚炮弹击穿大雄宝殿,竟落在释迦牟尼佛手中没有爆炸。
时至今日,这里已经成为少数契丹族留下的遗迹之一。
❾ 哪里看《大辽巾帼之萧太后》电视剧
这个电视剧可以在爱奇艺官方网站上观看,但是这个电视剧是付费的,所以需要会员资格,找到这个电视剧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桌面的浏览器图标。
注意事项:
1、支持正版。
2、搜索带有官网字样的网站。
❿ 大辽太后的介绍
电影《大辽太后》描写了萧燕燕十六岁进宫辅助辽景宗治理军国大事至辽圣宗登基这段时间的历史风云,系统地反映大辽王朝,还萧太后于历史本来面目。1被视为经典的描写辽代的电影,多次在CCTV-6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