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谁知道黎明演的这部电影的名字
中文片名:《堕落天使》
英文片名:Fallen Angles
导演:王家卫
时间:1996年
主演:黎明/李嘉欣/金城武/杨采妮/莫文蔚
片长:99分钟
地区:中国香港
剧情:
故事由两组人物互相交错的行为组成。都市的夜空下,堕落天使像游魂一样飘荡。天使1号是个杀手,一切工作都由天使2号替他安排。他们合作了很长时间,但从未见面。天使3号自从5岁那年吃了一罐过期的凤梨罐头后便不再讲话。他经常半夜撬开别人的店面,做不用本钱的生意。某夜,他遇到天使4号,并把她看作自己的初恋。天使1号发现他渐渐爱上了帮他安排暗杀生意的天使2号,但他却又巧遇旧爱天使5号。天使3号的父亲去世,夜里他反复看父亲生前的录像。被人暴打一顿的天使3号遇到孤身一人的天使2号,于是开摩托车送她回家。两人紧紧贴在一起,分享着短暂的温暖……
《堕落天使》,1945年电影,Otto Preminger导演。
《堕落天使》,1990年11月30日由歌手郑智化推出的一张专辑 。
《堕落天使》,1995年香港电影,由王家卫导演。黎明、金城武、李嘉欣、杨采妮、莫文蔚主演。
《堕落天使》,1996年电影,乔纳森·卡普兰、菲尔·乔安诺导演。
《堕落天使》,2003年电影,Scott Smith导演。
《战栗惊魂》,2002年电影,其英文名为Fallen Angels,也被翻译为“堕落天使”,Ian David Diaz导演。
2. 《一曲难忘(1945)》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一曲难忘》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qZGZZ4VHkpSmDklCdBwYzw
《一曲难忘》
导演: 查尔斯·维多
编剧: 西德尼·巴克曼、恩斯特·马里施卡
主演: 保罗·穆尼、梅尔·奥勃朗、柯纳·王尔德、尼娜·弗彻、乔治·库鲁里斯、霍华德·弗里曼、斯蒂芬贝凯希
类型: 剧情、音乐、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45-01-18
片长: 113 分钟
对音乐充满天赋与激情的钢琴神童肖邦生活在纷乱的战争时期,祖国波兰正在被沙俄侵涉,他的音乐老师遂不懈动员他前往巴黎发展。长大成人的肖邦(柯纳·王尔德 Cornel Wilde 饰)愈发散发着爱国主义精神,不仅秘密参加革命会议,还当众拒绝为沙皇演奏钢琴,为此让自己与亲朋陷入危险,不得不连夜逃往巴黎。在光华陆离的艺术国度,肖邦邂逅了女强人作家乔治·桑(梅尔·奥勃朗 Merle Oberon 饰)并被其深深吸引,然而乔治·桑对他的爱却更多的是一种占有,她让肖邦断绝与旧日联系,专心在屋里终日作曲,只准到贵族沙龙演奏,不准举办公开售票的演奏会。就在与世隔绝的爱情和音乐空间里,肖邦的肺炎日渐恶化,而与此同时,远在波兰的亲朋却在最近一次抵抗运动中全部被捕,急需赎金。而虚弱的肖邦,唯一的筹钱方式只有赌上性命举办演奏会,一面是情人的极力反对,一面是故乡人民的安危,面前是自己不治的身体与黑白的琴键,年轻的肖邦将如何抉择……
本片曾获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音乐和最佳原创剧本等多项提名。
3. 十部抗日战争电影推荐 抗日电影让大家铭记那段历史
1、《七七事变》,本片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抗战开始的前后经过。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我军严辞拒绝后,日军开枪向我军射击、炮轰宛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也标志着我们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2、《黄河绝恋》,电影讲述八路军战士与日寇斗智斗勇,护送美国飞行员到根据地的故事。二战后期,一名盟军飞行员的飞机被日军击中,迫降在长城脚下。生命垂危之际,他被八路军救下。并由一名女军医等人护送去根据地。 横渡黄河,历经波折。一路上飞行员和女军医情愫暗生。然而,突如其来的日军,却对他们展开了疯狂阻击。
3、《捍卫者》,讲述抗日英烈姚子青,率六百壮士守卫战略要地宝山县的故事。
4、《一个和八个》,九名犯人以待罪之身迎击日寇。
5、还有《太行山上》讲述总司令朱德率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故事。
6、《明月几时有》讲述日据时代的香港,小人物顽强抗争的热血故事。1940年代,香港被日军占领、时局动荡。妙龄少女方兰阴差阳错加入革命队伍。并与进步青年刘锦进,护送一批重要文人逃离香港,返回大陆。
7、《天若有情3烽火佳人》抗日战争初期,富家子出身的空军少尉天伟,在执行任务时遭到日军猛烈攻击。成功逃脱但身受重伤的他,迫降在一个小山村,被村姑小禾所救。之后,身份悬殊的两人日久生情,在这个战乱时代相恋了。
8、《我的上高》讲述上高会战时期,上高的普通民众支援抗战、痛击日寇的感人故事。
9、《五月八月》在战乱年代,一对姐妹孤苦无依、四处避难的催泪故事。五月和八月,是一对感情要好的姐妹。从小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家庭之中。然而,战争粉碎了她们的生活。日寇侵华,父母接连被杀害。姐妹俩几经辗转,经历艰苦的难民营生活,波折的避难逃亡之旅。
10、《紫日》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时,一个中国农民、一个日本女孩、一个俄罗斯女军官。三个不同国籍、不同政治立场的青年,阴差阳错陷入一场丛林冒险。
4. 老电影,只记得有些人生病了被骗说去看医生,实际卡车拉去洞里被活活烧死,名字实在记不清了
燃烧的港湾 (1997)故事梗概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 1945年,日军败局已定,为挽回局势,日军决定在香港索罟湾修建一个庞大的潜艇基地,负隅顽抗。 日驻港司令大井正中将召来左藤少佐负责此项工程。佐藤参军前是建筑工程博士,气质儒雅,精明干练,满怀对天皇的赤诚。而他的负责警戒的搭档黑寿大尉性格暴戾。两人心中互存敌意。 悬挂着中立国国旗的“玛丽大婶”号货轮停泊香港,全副武装的日军突然“征用”了“玛丽大婶”号,将船上所有的人都押往索罟湾当劳工。随船被带走的还有水手何伟力新婚的妻子郑玲及郑玲的女友徐美丽,徐美丽对船长洪达一见倾心而留在船上过夜。一批外籍工程技术人员也被带到索罟湾孤岛上。 日军限令兰个月完工,劳工们日夜超负荷作苦力,还要遭受黑寿惨无人道的虐待。许多人都生病了,病倒的人被送去“医院”。何伟力想逃跑,偷偷攀上了去“香港医院”的卡车,没想到看到的竟是将病人扔到岛上山洞里活活烧死。何伟力吓疯了。 水手关雄不堪凌辱跳到海里逃跑,被黑寿用摩托艇的螺旋桨叶片割碎了身体。山洞塌方,许多人被砸伤。 何伟力说出病号被日军烧死的真相,外籍工程师梅森终于同意配合洪达的逃亡计划。 黑寿要执行司令部的命令,将劳工全部杀死。 竣工时,劳工们抢先行动,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洪达让从火海中逃出的水手登上“玛丽大婶”号,自己则带船员孟大海去炸毁这个潜艇基地。 洪达与佐藤怒目相视,孟大海跳进敌潜艇拉响绑在身上的炸药,洪达驾驶摩托艇迎着枪林弹雨冲进潜艇基地,潜艇及整个掩蔽洞被炸飞上了天。 洪达奇迹般地从火海中游向“玛丽大婶”号,徐美丽跳进海里,两人相拥在海水中。
5. 80—90年代香港有什么经典的电影,越多越好
1940年代,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美国分厂出品的《华侨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体电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革新运动”,他认为若要改善香港电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质素提高,并主张先从剧本着手,才能产生好电影,更罗致了各方各面的技术人员,,网络名符其实的一级演员及一群文字与电影艺术均有专业修养的青年担任编剧,例如古龙耕、冯凤歌等人。“南洋”在这次革新运动下创作出《千金一笑》,《怪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来》等名作。其后,香港陷入战乱时期,“从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并炸毁了大观电影厂和其他电影设施,1946年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的状态。”12其实自1945年末已有“联艺”,“华声”,“联声”等电影公司复员,复业,但由于一些主要电影工作者如关文清,吴楚帆,白燕等还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电影制片场地如“南洋片场”,“大观片场”等受到破坏,已经变成废墟一片;加上一些制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电影业直至1946年才开始正式复甦。 “港土重光后,娱乐事业日趋蓬勃,尤以电影院,观众更形拥挤,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满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粤语影片的盛产期。每年有200部粤语片问世,其中不少是粤剧片。”14但其实自1946年代后除了粤语片外,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更是由于在内战期间上海时局动蕩,国内的着名电影人如张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员则有周旋,严俊和白光等纷纷南下。在此时张善琨与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于1948年拍摄《国魂》及《清宫秘史》两套轰动一时的着名电影。在1940年代末还有“大中华”,“长城”,“国泰”等国语电影厂出现,这些电影厂更出产了不少着名电影,如“长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动一时,成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为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15由于战后香港社会还未完全复原,加上大量难民涌入,造成不少严重社会问题。而此时的粤语片为了迎合普罗大众,为市民提供廉价娱乐,故推出不少粗糙滥造的粤话片,这些作品被称为“七日鲜” ,因为这些影片一个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时亦有不少严肃认真之作,例如“中联”的《家》(根据巴金的小说改编),“中联”创业于1952年,其创办人共有二十一位,他们全都是粤语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吴楚帆,张活游,马师曾,吴回,白燕,黄曼梨等。他们创立“中联”有一个共同目标:“抛开脱离现实,内容空泛的粤剧片,生产既娱乐大众又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意识片。”16而在 “七日鲜”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粤语片变得低俗,为了改善香港电影这种粗制滥糙之风气,一批有志向的电影人如:吴楚帆,吴回,秦剑,高鲁泉,红线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清洁运动”(图右)去提高影片之质素,改善香港电影之发展。 粤语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产量惊人,而且类型众多,有戏曲、武侠、喜剧、文艺、伦理等,可谓百花齐放。可是随着战后出生的一代逐渐成长,社会日趋繁荣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传统粤语片己无法满足他们的口味,故出现了以经纪,白领及工厂女工为题材的都市喜剧、模仿西方间谍片的侦探动作片、全盘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现了陈宝珠,萧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热潮。 而同时“其实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湾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脚,开拓新院线,引进新科技……国语片的制作已非小本滥拍的粤语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欢迎的莫过于国语武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龙门客栈》和《独臂刀》轰动影坛,国语片在60年代中开始大行其道,相反由于市场之转变,国语片之衝击,加上1967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电视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观众,粤语片之产量开始下降。同时当时的导演因粤语片产量下降为了维持发展他拍了许多低成本的粤语色情电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导演开始以风月题材作为出发点,拍製了不少情欲电影,色情电影之兴起亦成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电影业的一个特色。 1971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时香港电影仍以国语片为主导,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现一部新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到了1977年粤语片的产量才超过国语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粤语片才重新兴起。
6. 谁知道吕良伟饰演葛肇煌的一部电影名称叫什么
电影名称叫《一九四九之劫后英雄传》。和郑则仕一起主演的。
电影主要讲述的影片中的葛肇煌从大陆来到香港,创立黑社会性质的组织14K的故事,当然是掺杂了一些江湖恩怨豪情的基调,自然也少不了儿女情长的爱恨情仇。主人公葛肇煌历史上是确有其人,影片将其演绎化的处理,看上去很顺理成章,但实际上影片中很多地方不是那么回事。
葛肇煌(1894-1953),1934年在国民革命军第93师任连长,1942年加入军统。1943年任军统西江独立行动大队长。1944年暗杀汪伪政府广东省长陈耀祖。1945年捣毁日本支持的"五洲华侨洪门西南本部"的洪门组织,并自称"洪门护法"。抗战胜利后,葛肇煌将本部易名为洪门忠义会,受军统指挥。1949年10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州。葛肇煌偷渡至香港,为掩人耳目,以"14号"为名,成为14K首任领导人。1953年7月26日,在香港逝世,终年59岁。
影片中把他们到达香港的时候塑造的很凄惨,事实上,他们一直接受国民党的资助,最直接的资助者就是原来的行政院长阎锡山,活动资金很是富足,这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众所周知,香港一直都是各方势力尤其是间谍机构的天堂,对当时的国民党来说,已经失去了大陆,急需要在香港这个地方发展自己的势力,作为所谓“反攻大陆”的桥头堡,不管影视作品如何的美好,其底色依然是反动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团伙。
7. 最早的香港电影
电影何时传入香港?香港最早摄制的电影是哪一部?谁是真正的香港电影第一人?
《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研究和探讨了1897年至1945年的香港早期电影史,作者重新梳理史实,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确认及阐述了电影传入香港的时间,布拉斯基催生香港电影的角色,黎北海对香港早期电影的贡献,罗明佑在内地、香港电影中的地位,战时南来影人壮大香港电影事业的功劳,以及沦陷时期香港影人不屈不挠的气节等。香港电影起源于一只烧鸭
09版本的《偷烧鸭》之所以拿一只烧鸭大做文章,是因为,香港电影其实源于一只鸭子。早在1909年,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便与香港人梁少坡等人合作了香港在本土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电影《偷烧鸭》。影片由布拉斯基在上海开设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偷烧鸭》还曾由布拉斯基带到在美国上映,为香港在外国公映的第一部影片。被认为是香港最早的电影。《偷烧鸭》不仅比香港的黎民伟兄弟俩拍摄的《庄子试妻》早,也比上海的郑正秋、张石川拍摄的《难夫难妻》早四年。
8. 辉煌时期的香港电影,叱咤风云的男星TOP15
TOP001:午马
午马,这应该是艺名,1942年出生于天津,上世纪六十年代进入香港邵氏成为演员,其能演能编能导,算得上香港电影界一号人才。擅长出演亦正亦邪的老江湖及搞怪角色,1987年因在《倩女幽魂》中饰演的道士燕赤霞,荣获第二十四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其出演的经典电影还有笑傲江湖、奇迹、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等。
TOP002:许冠文
若不是因为午马老先生的离世,我会将许冠文放在此帖第一位。还需要什么理由吗?我想第一届香港金像影帝的称号就已经足够了。
许冠文,1942年出生于广东,自幼随父母移居香港,在许氏四杰(许冠文、许冠武、许冠英、许冠杰)中排行老大。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就开始在无线担当主持,七十年代初在邵氏演出电影,之后创立许氏兄弟,电影全部自编自导自演。开山之作鬼马双星及其后的半斤八两、摩登保镖等均创下当时香港票房纪录,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喜剧风格的电影一时风头无二,并多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男主角提名。其电影代表作还有合家欢、神算、抢钱夫妻、鬼马狂想曲、宝贝计划等。
周星驰之前,他是港片里当之无愧的喜剧之王。
TOP003:麦嘉
麦嘉,1944年生于广东,是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影帝,获奖角色正是影片最佳拍档里深入人心的角色,光头神探。麦嘉是香港着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编剧及制片人,上世纪七十年代,麦嘉先后与人合伙成立多家电影公司,直到八十年代初开创港片新时代的新艺城。
有评论这么说:如果六十年代是邵氏的时代,七十年代是嘉禾的时代,那么八十年代就是新艺城的时代。新艺城公司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非常卖座的吴宇森执导的滑稽时代,之后麦嘉与许冠杰主演的最佳拍档更是横扫香港影坛,续集不断。新艺城的经典影片还有英雄本色、监狱风云、难兄难弟、搭错车、开心鬼、八星报喜、何必有我、阿郎的故事等。
在电影这个行业,无论是从事的是哪种角色,麦嘉都可谓成功的典范。
TOP004:泰迪罗宾
泰迪·罗宾,1945年出生于广西,身形短小的形象深入人心。
泰迪·罗宾是香港音乐人、导演、演员及制片,曾有香港乐队第一人之称,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入电影界,90年代后逐渐淡出。其饰演的角色大都是些活宝类人物,笼民中尖酸刻薄的笼友,双龙会里的泰山等,2011年以打擂台获得金像奖最佳男配。泰迪·罗宾导演的作品有我爱夜来香、卫斯理传奇、香江花月夜等。此外,他还为不少影片担任作曲和配乐。
TOP005:冯淬帆
冯淬帆,出生于1945年,香港电影演员和监制,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进入无线,七十年代拍过不少剧集,八十年代从影,其眼镜、胡子及督察身份的角色在港片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冯淬帆的电影代表作有五福星及霸王花系列,最为人熟知的经典角色莫过于其与吴耀汉、秦祥林/苗侨伟、洪金宝、曾志伟/岑建勋等主演的五福星系列里的犀牛皮。如果你看这张脸都面生的话,你肯定错过了香港电影的辉煌时期。
TOP006:罗家英
看到他,我想你的第一反应也是ONLY YOU~师傅来了!
罗家英,1946年出生,从事粤剧表演五十年的他从影后成为了搞笑影星,尤其是大话西游里罗里吧嗦的唐僧令其名操一时。其他经典角色还有国产凌凌漆里神经质的达闻西,1995年他曾以女人四十里的角色获得金像奖及金马奖双料最佳男配。
TOP007:黄百鸣
黄百鸣,1946年出生,香港电影导演、监制、演员及制片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与麦嘉、石天等创办新艺城影业,后因麦嘉撤股其又于九十年代初创办东方电影。黄百鸣可谓香港电影标志性人物之一,最初以编剧身份进入香港演艺圈,由他编剧的搭错车、最佳拍档、何必有我和阿郎的故事等影片都曾广为流传,而且其中所有男主角都当上影帝。后来黄百鸣兼任导演与演员,代表作品有开心鬼及喜事贺岁系列电影。
TOP008:狄龙
狄龙本名谭富荣,1946年出生于香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从影,从小练过咏春的他当年也是英俊潇洒的一线打星。七十年代在楚原导演的系列古龙武侠电影里,狄龙主演过很多部,代表作有刺马、楚留香、独臂刀等,1979年曾获香港第25届亚太影展男主角,曾与李小龙、梁小龙、成龙并称香港四小龙。
狄龙的事业第二春是在1986年与周润发、张国荣共同出演的英雄本色里成功塑造了宋子豪的经典角色,凭此片获得第二十三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八十年代末因病淡出影坛,九十年代初复出,在各种类型影片中都有不同尝试。
TOP009:林子祥
林子祥,1947年在香港出生,是香港着名歌手和演员。学生时期就曾组织乐队的他在八十年代的香港乐坛举足轻重。林子祥为人低调,故有歌隐之名,一抹胡子是其标志。
电影里的林子祥在1983年,曾凭电影投奔怒海提名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其电影代表作包括与郑裕玲主演的三人世界系列,富贵吉祥、我爱夜来香及最爱等。
TOP010:许冠杰
许冠杰,1948年出生,许氏四杰之一。他被称为粤语流行音乐的开山鼻祖,曾有歌神之称。1967年正式出道,1974年推出的专辑鬼马双星揭开了香港当代流行乐坛的序幕。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许冠杰主演二十多部港片。最初在嘉禾磨练演技,其后与两个哥哥许冠文及许冠英主演了鬼马双星、半斤八两、摩登保镖等风格轻快的喜剧,票房大获全胜。可以说当年的许氏兄弟就是嘉禾的金字招牌。八十年代初许冠杰加盟新艺城电影,第一部影片最佳拍档就使新艺城成为能与邵氏、嘉禾相抗衡的电影公司。之后许冠杰在新艺城还拍了全家福、打工皇帝、卫斯理传奇、笑傲江湖等影片,尤其是其在笑傲江湖中扮演的令狐冲令其演艺事业重回鼎盛,主题曲沧海一声笑也成为成为武侠电影插曲的经典。
九十年代初,由于黄百鸣、石天及麦嘉在电影上的分歧,导致新艺城的瓦解。离开新艺城后许冠杰又与许冠文、许冠英又重拍电影新半斤八两,可惜在周星驰无厘头喜剧横行的时代,许氏三兄弟的风光已经不再。
TOP011:梁小龙
梁小龙,1948年出生于广东,年少进入武行,以替身演员出道,上世纪七十年代就与李小龙、成龙、狄龙并称为香港演艺圈四小龙。15岁时进入武行并开始做替身演员,上世纪八十年代主演的电视剧霍元甲及陈真、四大名捕等可谓家喻户晓。
梁小龙虽曾主演过多部电影,但大都年代久远。2004年,其在周星驰电影功夫里的终极反派火云邪神一角应该是其近期最经典的银幕角色。
TOP013:石天
石天,1950年出生,香港电影演员、导演及制片人,当年的新艺城影业三巨头之一(另两人是之前提到的麦嘉及黄百鸣)。石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主演电影,八十年代投入新艺城的台前幕后,直到九十年代初淡出影坛。其电影代表作有醉拳、蛇形刁手、我爱夜来香、刀马旦、最佳拍档、滑稽时代、英雄本色2等。
TOP014:谭咏麟
谭咏麟,1950年生于香港,香港音乐人及演员,在华语流行乐坛有永远25岁的谭校长的美誉。
1975年谭咏麟出演电影,1981年获得第十八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八九十年代主演过很多港片,电影代表作品有与周润发主演的江湖情、与成龙主演的龙兄虎弟、与刘德华主演的至尊无上及双城故事、黄飞鸿笑传、广东五虎之铁拳无敌孙中山等。
TOP015:陈勋奇
陈勋奇,1951年出生,香港导演、制片、编剧、武指、配乐及演员等多重身份,也是公认的香港电影全才。
陈勋奇由电影配乐踏入影坛,七十年代接触武术,八十年代初与洪金宝主演电影提防小手,后自导自演了影片佳人有约、空心大少爷等,后聘用王家卫为其电影编剧,长达六年之久。之后在王家卫执导的重庆森林、堕落天使及东邪西毒三部电影中,陈勋奇也为王家卫担任电影配乐的工作。陈勋奇主演的电影代表作还有和狄龙、袁咏仪合演的边城浪子及之后的喜剧电影辣椒教室等。
9. 反应香港被日本占领的电影是哪部
反应香港被日本占领的电影是《香港大营救》。
《香港大营救》是由湖南潇影第二影业有限公司、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刘一君执导,成泰燊、颜丙燕、霍青、梁俊一等人出主演的历史悬疑类电影。
该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主要讲述了营救滞留香港的中国爱国志士和文化名人的故事。
该片于2018年5月4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简评:
《香港大营救》以此段真实历史为背景,展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共产党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于这些文化名流们的营救和转移,体现出了浓重的家国情怀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影片导演刘一君曾执导过《说说美丽世界》、《青青激荡的岁月》、《留守孩子》等二十多部优秀电影,并多次获得国内外电影奖项。
10.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史的发展应该从电影传入香港开始,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征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黎民伟是广东新会人,他曾拍摄反映孙中山在广东的革命活动、北伐、淞沪抗战等中国近代史重要事件的纪录片《勋业千秋》和《淞沪抗战纪实》,自1913年起,他拍摄了香港第一部故事短片《庄子试妻》、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开办香港第一间华资影院“新世界戏院”、创立香港第一间制片机构“民新制造影画片公司”……。
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 编导 是黎民伟、 摄影 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
黎民伟原为剧社的主持人,又怎样开始拍起电影来?原来他对电影一向很有兴趣,于是透过罗永祥的介绍,认识了路经香港的布拉斯基,他们商谈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设备和基金,利用剧社的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制片和发行,拍成了《庄子试妻》一片。
《庄子试妻》改编自当时的粤剧《庄周蝴蝶梦》,取材于其中“扇坟”一段。剧情大意是:“庄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为了讨好新欢,她不惜扰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坟墓。而这个新欢实则是庄子扮的,他只是诈死来考验他的妻子对他是否忠贞。
《庄》片的主角是庄子之妻,由黎民伟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饰演。严不仅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电影女演员,还是中国第一个电影女演员。
《庄》片利用阳光露天拍摄,香港实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装。本片更使用摄影特技,把庄子的鬼魂拍得忽隐忽现,加强戏剧效果。
“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于是,第一部 粤语 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这就是《白金龙》。
有声电影问世后,香港的电影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C8lc5^,w
与此同时,不少电影公司还依着传统,拍摄了不少默片,其中有“振业”出品的《呆佬拜寿》(1933)、“国联”出品的《落花飞絮》(1933,是在越南摄制的,字幕亦是越南文)。故此,1933年至1934年间,可说是默片与有声片共存的时期。
进入1935年,香港已没有默片生产,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该片由关文清执导,吴楚帆、李绮年主演,电影的主题鼓吹抗日救国。当时香港政府为怕开罪日本帝国主义,一切直接抗日的言论一概被禁。因此,《生命线》亦难逃被禁的命运,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被禁映的电影。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这是由于政府当时正提倡“新生活运动”,及香港社会提倡的“反蓄婢运动”。邵醉翁执导的《广州-妇人》、《博爱》即属此类作品。
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包括关文清的《抵抗》、姜百合的《女间谍》等等。当然,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一片,由林坤山、吴楚帆主演,影片以亲情为主题。
1937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产量可谓惊人。
芸芸“爱国片”之中,由香港电影工作者集体编导、演出的《最后关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影片描述中国一班大学生对“国难当头”的觉醒。当时参与影片制作的全是义拍,可见电影工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团体合作的精神。
1938年,“爱国片”继续盛行,得奖的《血溅宝山城》是其中一个例子。同年香港第一部彩色的电影《广州一妇人续集》、第一部功夫片《方世玉打擂台》及第一部国语片《貂蝉》亦相继出现了。随着《貂蝉》的出现,香港进入了粤语片与国语片并存的时期,国语片的产量渐多。
同年亦有九部粤剧电影出品,《女儿香》是南海十三郎自编自导之作,而马师曾的首本戏《贼王子》亦是当时重要的粤剧电影之一。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由于战争期间造成的交通困难,当时大多数戏院放映的都是战前制作的粤语片。
战后初期,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
总括来说,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反动派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大陆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七十代初更达至高峰。
起飞岁月
香港电影在二次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陆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五、六十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粤剧戏曲片
据估计,在五十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多数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馀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五十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电影,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
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荷里活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这批电影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十三位着名演员:吴楚帆、张瑛、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份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古装武侠片
五十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六十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喜闹剧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馀,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69至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捩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狄龙和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七十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五十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70-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71-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那是由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六十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七十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捩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六十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七十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李翰祥、张彻及刘家良等等。他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电影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龙、傅声等。1970年的《龙虎门》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六十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
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在七十年代初叱咤一时。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运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郑少秋、沈殿霞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的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电影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重新。
自此,很多电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从电视跳到电影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的中硫底柱。
由于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这些电影不但令喜剧在香港电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功夫喜剧的诞生。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演员方面,成龙,洪金宝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导演李翰祥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电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骗术奇谭》,不但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征着七十年代香港电影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不过,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青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于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都弃用大明星,制作成本亦减至最低,跟后来的港产片标榜卡士明星,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可谓截然不同。
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八十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周润发担纲的《英雄本色》、《龙虎风云》等。
除“新艺城”之外,八十年代叱咤一时的电影公司还有“德宝电影公司”。“德宝”成立于1984年,一方面拍喜剧(《双龙》系列、《富贵逼人》、一方面也拍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或者都市优皮小品路线(《三人世界》、《单身贵族》),务求达到片种多元化的要求。
至于“嘉禾电影公司”则继续以成龙作头牌,让他从《师弟出马》、《龙少爷》的功夫小子形像,渐渐成为《A计划》中稳打稳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迹》,更是成龙的颠峰之作。
同样是武师出身的“德宝”明星洪金宝却凭《鬼打鬼》(1987)开创了灵幻片的潮流,之后的《僵尸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风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谋妙计五福星》以至《运财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
据统计,八十年代的十大卖座香港电影之中,“新艺城”占了四部,“嘉禾”占了五部,再加上多产量的“德宝”整个八十年代可称为“三雄各据”的时期。
跟七十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相比,我们会发现到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末落,加上其风波影响经济、影带市道发达等种种因素下,令八十年代末期的香港电影市道滑落。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艰难岁月!
综观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基本上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八十年代顺利跨向九十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等,还有九十年代的奇迹周星驰、刘德华以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张曼玉、周润发、李连杰、成龙等等。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八十年代电影公司大洒金钱,演员一天九组戏的“好景”日子来说,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确危机重重,阴霾满布。
首先是九十年代初盛行武侠动作片,《黄飞鸿》和《东方不败》相继掀起打风热潮,一时间李连杰、林青霞成为卖端口保证。可是,依照香港电影的传统,卖座的片种总有跟风者,而当跟风者众、水准参差的时候,亦即该电影类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侠动作片热潮如是,赌片热潮及后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没有例外。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港产片票房连续下挫,西片逐步抬头。《侏罗纪公园》(JurassicPark))先在93年创下六千万元票房佳绩,98年的《铁达尼号》(Titanic))更以一亿一千万元攀上顶峰,这部映了195天的荷里活A级大制作还占了“本世纪百部卖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压倒了在八十年代威风一时的“新艺城”作品《最佳拍挡》系列。
另一个令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褪色的原因是“盗版”问题。八十年代录影带市场兴起已经令电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1997年后,盗版VCD更为香港电影市道带来了重击。不少电影在午夜场或首映过后便出现盗版,海关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责任,直至近一、两年,香港政府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海关逐渐加强扫荡,才使盗版VCD活动略为收敛。
香港人挥之不去的“九七问题”,也为香港电影业带来负面影响。港人对“一国两制”缺乏信心,电影界曾多次组团访京,与港澳办及电影局商讨创成自由、版权问题等,亦促请大陆政府开放市场。九七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董建华先生首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电影,并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电影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令香港电影人略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搞得有声有色。
值得可喜的是,香港电影人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康城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着名导演纷纷往荷里活发展,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亦被荷里活罗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电影人在亚洲区寻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绩最突出的是在台湾一脱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转型,由脱星变性格演技派,成绩斐然。还有九十年代中期之后,香港掀起日本电视剧热潮,连带电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员参与港产片,其中又以女星为主,包括《星月童话》、《东京攻略》和《阿虎》,当然亦少不得成龙电影里插科打诨的一众日本美女。
九十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一刘”(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刘德华),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九十年代的喜剧经典。近年,周星驰明显减产,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走上幕后之路。
周润发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凭《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坛至尊无上的地位,之后拍了一连串英雄片、动作片,虽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观众缘。近年进军荷里活,除拍一贯的动作片(如《血仍未冷》),还尝试拍如《安娜与国王》这类文艺片,似乎仍未有打算回归拍港产片之意。
至于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对于八十年代的成绩,近年成龙作品已不算大卖),惜在电影风格上难求突破。刘德华的江湖浪子形象也成香港商业电影早期的票房保证之一,在发哥和成龙离开之后,华仔对香港电影的票房贡献作用更加明显.
导演方面,“双王”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一个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更被揶揄为“屎尿屁”导演;一个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两人电影风格回异,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创将之一杜琪峰近年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出名堂的陈果亦成功地从独立电影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
科幻特技也顺着世界性的大趋势融入香港电影之中,《风云之雄霸天下》与《中华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动作片《特警新人类》及《紫雨风暴》、《蓝血人》更特别邀请外国特技效果专家设计爆炸场面,令观众叹为观止。
总括来说,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然较诸于八十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创作意念及电影制作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小本制作的独立电影如《过海隧道》、《天上人间》等亦有公映的机会,加上数码电影的冒起,而剧本创作亦得到应有的重视。相信踏入新纪元,香港电影将会追求更高的质素,并带领整个亚洲区的电影业迈向国际影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