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香港新浪潮电影知识介绍
香港新浪潮电影知识介绍
香港电影新浪潮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一般认为是1979年—1983年期间)香港电影的一个潮流,参与者多是在外国留学、有电视制作经验的年轻导演,如徐克、许鞍华、严浩、谭家明、方育平等等。香港新浪潮的导演主要在美国或英国攻读电影课程。他们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后都加入了电视台发展。他们在电视台接受一番磨炼后,离开电视台发展电影事业,在此期间拍摄的一批风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电影杂志《大特写》(《香港电影双周刊》的前身)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向传统挑战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词来期待香港的新电影。
出现背景
七十年代末期,国际形势动荡不安,香港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腾飞、独立电影制片机构的风起云涌,具有正义感的影视工作者鄙弃“四头”(噱头、拳头、枕头、鬼头)影片而开拓新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从国外电影学院毕业回港并从事电视编导工作的年轻导演,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的独特创意和社会触觉,拍摄出了一批完全不同于传统香港电影的充满个人色彩的新潮电影。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这批影片的卖座虽然不是特别高,却为港片在编导手法和摄制技术上呈现出异于传统香港片的新风貌。
1976年,梁普智、萧芳芳导演的《跳灰》一般被认为是新浪潮的先声,1978年,严浩导演了《咖喱啡》,打响了新浪潮的第一枪。之后是1979年,三位青年导演分别推出了他们的电影处女作:徐克把科幻和武侠合二而一,推出了“未来主义武侠片”《蝶变》,许鞍华的《疯劫》根据一起真实案件改编,把悬念和推理结合起来处理凶杀案件,章国明的《点指兵兵》以逼真自然的光影展示警探和罪犯的搏杀。这三部影片标志着新浪潮的正式诞生。随后,严浩、刘成汉、方育平、蔡继光、谭家明、黄志强、单慧珠、唐基明、张坚庭、黎大炜、于仁泰等相继掘起,拍摄了《父子情》、《夜车》、《投奔怒海》、《似水流年》、《喝彩》、《欲火焚琴》、《师爸》、《山狗》、《冤家》、《表错七日情》及《墙内墙外》等新观念与新形式相结合的影片,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在短短的时间内,竟有几十位锐气十足的年轻导演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不仅票房价值颇高,还获得了电影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受到制片人的青睐。
此后,不少电视界的人才加入香港电影界工作,两者的互动日益频繁,甚至有电视节目改编拍成电影(如萧芳芳主演的《林亚珍》)。电视界举办的选美比赛和歌唱比赛等,也陆续发掘了一批新掘起的一代,促成了往后10多年香港影坛“明星制度”的勃兴。
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特征
“新浪潮”的“新”,带有与多传统及及传统分别的意味。同时亦意味着一种创新和实验取向,力求突破传统而别具一裁。如意大利五十年代的“新现实主义”是对法西斯主义极权统治后的电影事业的一次重新评述及振兴,而法国的六十年代“新浪潮”是源自对法国五十年代的商业电影工业机制的不满,通过崭新的电影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状态,是对当时主流的“优质电影”的反叛。香港“新浪潮”,电影则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在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新浪潮”导演虽然都被冠以“新浪潮”之名,其实每位的电影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于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察和匪徒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大体上“新浪潮”导演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特征。由于“新浪潮”主要导演大都有留学海外专业培训的背景,因而具有开放的视野和自觉的电影影象意识。他们重视电影语言创新,真实、鲜明、大胆、饱满、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在影片的叙事、结构、节奏等方面,尤其是在电影取景、色彩、自然光使用,剪接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风格化特征。
不过,新浪潮导演在强调突出个性的同时,并未走向实验电影的极端,而是巧妙地将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起来,兼顾电影的商业因素和观众的娱乐要求。在“满足个人”和“满足观众”间求得平衡,以追求商业上的最大成功。他们是对香港主流电影的突破,但并非彻底抛弃。比如,香港“新浪潮”电影大都从类型电影入手,然后进行创新和改造。徐克将科幻电影与武侠电影合为一体,刷新了香港电影对于武侠电影的观念,熟练有力的`导演手法也令观众耳目一新;在《疯劫》中,许鞍华将一件真实的凶杀案编写成一个极富悬疑和推理性的故事,创造出逼人的惊竦气氛;在《点指兵兵》中,章国明则描绘警察与兇手的摩擦,刻意表现警察焦灼的心理状态,拍摄十分讲究光源,主张推回自然。这些影片强调并突出个性,在“满足个人”和“满足观众”间求得平衡,而又偏重于“满足观众”,以便追求商业上的最大成功;这些影片重视电影语言的创新,善于用较新的技巧创造“外在真实的表象”,以造成真实、鲜明、大胆、饱满、具有冲击力的画面视觉效果。这说明新浪潮导演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观众。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是低成本,不用大明星,这同后来港片标榜明星阵容,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截然不同。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年轻导演们对电影的热爱与艺术抱负,在香港高度竞争的商业生产制度下,没有个机构和资金支持,迅即被商业浪潮裹卷而去。香港“新浪潮”电影,从1979年掘起至1982年已成了强弩之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新浪潮即宣告结束。大部分新锐导演都融入主流电影,成为商业电影的生力军。“新浪潮”后劲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香港是一个极商业化的投机城市,电影剧作始终以纯大众娱乐为纲领。其次,香港亦因为其中西文化枢纽的位置,迅速收各类型文化资金,但亦因为急功近利,迫切于商业效益的应验,故每当欲把题材和形式推进至较深层面时,便往往显得情理不足,根基薄弱,而陷于一片混乱。许鞍华、徐克、章国明、谭家明、方育平、严浩、吴宇森等创意的电影创作者,都在剧作上出现这种情况。尽管如此,“新的浪潮”对整体影业仍然带来新血和冲劲,有助于主流电影的革新和转型。
“新浪潮”在八十年代中期分成两种取向,一是继承社会和政治题材取向,如《男与女》(1983)、《家在香港》(1983)以及方育平的电影《父与子》(1981)、《美国心》(1986)等。另一个“新浪潮”是侧重艺术形式与主题追求的影片,具有代表性的是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最后胜利》(1987)等。谭家明影片着重庞大复杂的剧作结构,利用如“青春片”及“黑帮片”等类型电影模式,而衍生出类型电影叙事模式外的情感描述。
意义
香港新浪潮运动只持续了两三年,其中严浩、许鞍华和徐克等导演,更成熟的影片反而出现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所以,新浪潮对香港电影的最大贡献,并不在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而在于:一方面它为香港电影培养了大批人才,给了一些有新想法的年轻人进入电影工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它开拓了香港电影的思路和视野。香港新浪潮的电影语言观念与方法上的前卫性让人眼界大开,从而改造了主流电影的现状,使之制作方式和包装手法得以更新;另外,其操作的中和性又使得一般的电影人与电影观众容易接受,从而使不同的电影类、样式都得到改造,由此形成新的多元化的电影创作格局。这些新浪潮导演其后叱咤香港影坛达20年。“虽然发展不一,但上世纪70年代末确实是他们独领风骚的年代,也在精神上启发了台湾和大陆的新浪潮”(焦雄屏)。
评价
三十年悠悠过去,如果以法国新浪潮的标准来比较,香港新浪潮的作品数量和成就明显远远不及。不少论者认为没有共同的信念和宣言,是香港新浪潮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影评人澄雨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评新浪潮“姿势多于实际,包装多于内容”。在这当中不可忽略社会和时代的因素,好像欧洲新浪潮是伴随着反战、学运出现;日本方面,《美日安保条约》引起国内的不满,也激发了大岛渚、寺山修司等影人的创作。而台湾新电影出现时,更是正值解严的关键时期。香港呢,新浪潮却与本地的社会运动失诸交臂,七十年代末社会走向稳定,新浪潮的爆发难免显得格格不入。
港产片八十年代以后的兴盛,固然有新浪潮的一份贡献,但最后获胜的其实还是主流电影,新浪潮大部分导演拍了几部片后便退下火线。一路走来,到今天仍活跃电影圈的就只有徐克、许鞍华二人,然而际遇已大不如前。近年《深海寻人》和《女人不坏》虽然仍可见到徐克的无限创意,观众却似乎不太领情,未能引起话题。至于许鞍华难得仍然坚持着人文关怀,但是《天水围的日与夜》要到获得金像奖后才受到注目,最近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也是票房惨淡。
回看新浪潮电影,虽然当中不无粗糙、单薄的瑕疵,但所流露出的真诚、冲劲、热情、勇气,隔了三十年后,仍然看得人热血沸腾,而这一份精神不正是今天港产片所缺乏的吗?
代表作品
徐克
《蝶变》(1979)
《第一类型危险》(1980)
《地狱无门》(1980)
许鞍华
《疯劫》(1979)
《投奔怒海》(1981)
严浩
《茄喱菲》(1978)
《夜车》 (1980)
《公子娇》(1981)
方育平
《半边人》(1981)
《父子情》(1983)
余允抗
《山狗》(1980)
《师爸》(1980)
;㈡ <看电影>杂志怎样
在我看来,看电影更像是电影介绍,影迷们看的。要讲到文章深入地分析、导演演员的到位,从电影理论上进行赏析的话,我推荐大家看看《新电影》。这本杂志在香港电影人看来,都是国内及权威、敢说话的杂志。不知道我的回答能否让“盒饭”满意。
㈢ 张国荣在歌坛的地位咋样呢
绝对的很高!! 在香港 全中国乃至亚洲都很高
在我心中至今无人超越
香港不用说 他是是香港乐坛的殿堂级歌手之一,曾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 许多音乐人比如黄百鸣都认为他是无法超越的 当时本来乐坛的元老级高手是谭咏麟(对他无感= =) 可张国荣出现后数次并长久超越他 不论是在红馆开演唱会的次数还是获奖情况(有几年都是张国荣金奖 谭银奖)
2010年,香港电台“爱香港的理由”评选结果揭晓,第一名:有张国荣
张国荣的国语歌水准差一些 不过即使这样 在内地也是巅峰级的 这就不用多解释了
(PS他不是只有唱歌杰出,他还有超多经典创作啊!!比如沉默是金 红颜白发 风再起时等等都是他的作曲啊!!!!)
至于在亚洲 他在日本、韩国都是地位极高的。当然这和他在影坛的巨大贡献也有关
他是第一位享誉韩国乐坛的华人歌手,亦是华语唱片在韩国销量纪录保持者
他获得日本影评人大奖最佳男主角奖以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贡献奖 曾受邀担任东京国际电影节和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
国际上,张国荣2010年当选美国CNN评出的“史上最伟大的二十五位亚洲演员”
音乐成就(自己去参考网络)
他是20世纪80年代香港乐坛的天王巨星,1999年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
他是第一位享誉韩国海外乐坛的华人歌手,打破了只有欧美流行歌手垄断韩国外国乐坛的传统
他是华语唱片在韩国销量纪录保持者,首位在韩国举办个人演唱会的华人歌手
他发行的专辑《爱慕》,《The Greatest Hits of Leslie Cheung》,《宠爱》均曾打破华语唱片在韩国的销量纪录
他是在日本开演唱会场次最多的香港歌手,于1997年,2000年两度刷新香港歌手在日本开演唱会的场次纪录
他是第一位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连开两场演唱会的华人歌手(2000年)
2010年,国际知名传媒CNN和欧洲着名音乐杂志《Songlines》合作评选了“过去五十年里全球最知名的20位歌手或者乐团”,张国荣位列其中!!!
2010年,国际知名传媒CNN举办“过去五十年闻名全球的五大指标音乐人”票选,张国荣排名第三,是唯一上榜的亚洲歌手!!!!
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张国荣是粤语流行歌手和电影演员,并被加拿大评论家John Charles冠名为“香港的猫王”。
日本电影杂志《Cut》:张国荣从艺20多年来一直处于亚洲顶级明星地位,像他这样如同被上帝选中似的走完华丽人生之路的人,实在罕见。可以断言,如果没有张国荣,我们通过电影屏幕了解的亚洲,至今依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只能是固定模式的符号,让我们目睹功夫打斗以外香港电影乐趣的人是张国荣。
法国电影杂志《CAHIERS DU CINEMA》(电影笔记): 他的电影以一种打破常规的魅力征服了我们。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就是那样的:他是一代粤语歌王,是影响了几代青年人的艺术家偶像,也是一个有朝气的成功的浪漫主义演员。[13]
澳大利亚《澳洲新报》:天才横溢的张国荣一生艺术成就深远,除了以他音乐造诣吸引万千歌迷外,更会在六十余部电影中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他在《霸王别姬》中的演出让他的精湛演技获得国际认同。
美国《洛杉矶时报》:张国荣是一位在舞台上魅力惊人的流行文化巨星,并以电影《霸王别姬》扬名国际。
美国《新闻周刊》:张国荣是一位出色的华语歌手,而他在电影《霸王别姬》中诠释感情的态度,更给西方人士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㈣ 有关电影的杂志都有哪些啊
世界电影杂志 电影杂志 zxom电子杂志 看电影 电影show 看电影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又名:movie view
主办:峨眉电影制片厂
ISSN:1671-2374
单期定价:普通版12.8元/午夜场16元 [编辑本段]杂志分析《看电影》是以学刊转型的杂志的成功代表。其前身是电影理论杂志《电影作品》,原刊物极具艺术性和风格,但是也由于太小众,几年前开始“变脸”,利用封面设计巧妙淡化“作品”二字,凸显“看电影”,内容上迎合、满足DVD碟友的需求,以国外最新的盘片资讯、超级碟虫的影评、鲜艳清晰的海报和剧照,帮助碟友淘碟、读碟、品碟。与广大影迷形成了十分良好的交流。
该杂志由四川峨影厂为出版方,在哈尔滨出刊,杂志社现在搬到了上海,在北京、上海、香港、洛杉矶、柏林、巴黎、首尔都设有工作站,该杂志经常能采访到电影界重量级的人物和重要的电影事件。
《看电影》为旬刊,全铜版纸彩色印刷,品牌广告连篇累牍,在报摊上畅销,被誉为“中国影迷第一刊”。每月发行的三本刊物中,两本普通版,每月5日和15日发行,12.8元/本;一本看电影午夜场,每月30日发行,16元/本,集中推出电影的各类专题。
总体来说,《看电影》是份很大众也很出色的电影杂志。
㈤ 电影杂志有哪些
《首映·香港电影》 都是关于香港电影的
还有《看电影》,《环球荧幕》
㈥ 找一本杂志,名字里有江湖两个字,介绍的主要是香港电影明星,周星驰,古天乐,任达华,李连杰等等。。。
周星驰电影《功夫》上映那年,好像《看电影》杂志做过类似的专题。你找找看
还有杂志也是人写的,我觉得《第十放映室》的专题《天下江湖》真的很不错。你去看看
㈦ 不要多丶只要精---推荐几部你印象最深刻的香港电影...比如:《赌神》...
说实话,看过很多电影,但是香港电影看的并不多,建议你去看下魏君子的博客,做电影杂志的朋友推荐说:他对香港电影的理解很深刻
好啦,说下我看过的为数不多但是印象深刻的香港电影:
1《甜蜜蜜》:很安静,情节都记不清了,但是那个感觉一直在
2、《阿郎的故事》发哥年轻时的一部电影,结尾响起的那首《你的样子》让人每次闭上眼睛都能清晰的忆起整部电影,非常非常经典。
3、王家卫早期的所有电影
4、《爆裂刑警》怎么说呢,因为我很喜欢吴镇宇
5、《纵横四海》很经典很经典的枪战盗贼片= =94年在电影院看的,以后每次电视重播都能津津有味的看下去,红姑年轻的样子很销魂,我把自己由从喜欢周润发演的阿海转移到喜欢张国荣扮的阿占,理解为爱情观的一次转变
6、《新龙门客栈》香港新武侠电影的杰出代表。非常耐看
7、《方世玉之谁与争锋》个人觉得李连杰最好看的一部古装电影(比黄飞鸿系列好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香港武打片那种东方的韵味和诗意美全都消失不见了
㈧ 中国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的组织刊物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于2007年12月开始出版季刊《HKinema》,起初随《香港电影》杂志附送,由第八期起转为免费派发,每期设独立专题,是一份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负责编辑、出版,获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以电影为主题的杂志。
㈨ 你心目中的香港电影十佳是哪些
港片盛行的年代应该就是80后和90后的回忆,那个年代内地电影乏力,港片支撑中国影视一片天,好多也堪称经典之作。
2.《中南海保镖》,当时李连杰可是香港影视圈的香饽饽,他饰演一个中南海保镖,冷酷帅气,表面温文尔雅,颇有中国军人的气质,强大的心里素质,炫酷的打斗,这部电影值得一看。
3.《大话西游》,相信很多人看过吧,经典台词还记得吗?“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当时这部电影其实并没火,而且周星驰和他的公司还破产了,据说过了好长时间被别人拿来当反面教材给学生讲课,居然活了,证明到时我们的星爷是对的,只不过当时不被人接受而已。
4.《英雄本色》,又是发哥的经典之作,小马哥的名字当时都快成了周润发的代名词了,重情重义在当时那个年代可是一个人在 社会 的品行所在,小马哥的形象充分诠释了什么事江湖兄弟情。
5.《警察故事》,要说经典,怎么能少得了成龙,功夫明星里面成龙算是另类了,无厘头 搞笑 打斗,危险镜头不用替身,当时成龙拍电影经常带伤拍戏,而警察故事则能很好的诠释成龙的特点。
6.《少林寺》,不得不说这部李连杰电影在当时影响还挺大,就是这部电影掀起了国内的武术狂潮。当时李连杰的形象放到现在的说法,就是小鲜肉,配上一身少林寺的衣服,干净、帅气、纯真。这部电影也是我们这80后儿时的回忆。
7.《力王》,这绝对算是攀少皇经典之一了吧,初看这部片的时候,里面打斗的凶狠,残忍,感觉都有一点害怕,虽然力王也是一身肌肉棒子,但跟反面人物比起来也太弱小了吧!这部片我看过不下于五遍,非常推荐给大家看。
8.《和平饭店》,这部电影周润发毫无疑问再一次征服我们这些80后的小屁孩,和平饭店这部电影里发哥化身保护神,迷醉的眼神,一副唯吾独尊的气势,在这个血雨腥风的江湖中让人望而却步。
9.《古惑仔》,这是一部系列电影,郑伊健和陈小春演绎出了当时黑 社会 盛行,小混混喋血街头的一种 社会 现象,这个系列电影一上映,当时 社会 舆论非常大,说是带坏了 社会 风气,据说当时要禁播,不知是真是假,反正当时年轻人都喜欢看,主要也是附和当时年轻人的心理,“江湖 社会 情,义字挂心间”。
10.《监狱风云》,没错,又是发哥的作品,发哥迷一般的男人,我怎么感觉发哥才是80后的回忆,至少在电影方面,当时看过第一部,一直期待下一部,总之,推荐观看。
以上内容不分年份,经典电影很多,这十部记忆犹新,放到现在都值得一看。龙杰星发华,每人两部,便是我心中的港片十佳。
成龙:
《红番区》(1994)
成龙第一部制作费过亿的“猛片”,也是其打入美国主流电影市场的里程碑之作!四十岁的他奉献了叹为观止的搏命演出,这次竟让一向挑剔又排外的美国人都拍案叫绝!一部港片能在那个年代的北美掠下三千多万美元的票房,这放至今天依旧不敢想象!
《新警察故事》(2004)
五十岁的大哥依旧能打,只是这一次,他不再选择做“超人”。作为金马的双料影帝,他于本片中奉献了从影以来最走心的表演。他不再那么勇猛无畏,而是成了一个更有血有泪的个体。许多人对这突然的“柔弱”嗤之以鼻,但在我看来,这次“蜕变”值得更多的敬意!
李连杰:
《黄飞鸿》(1991)
一部港片能拍得如此“古色古香”又充满气节,徐克当得起影坛圣手的称号。当然,此片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李连杰当居首功!黄飞鸿的正气凛然与古板迂腐,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他是天生的侠之大者,举手投足皆是宗师风范,这份气质怕是后无来者了。
《精武英雄》(1994)
CCTV6的镇台一宝,史上最佳纯功夫片!它是对李小龙《精武门》的一次致敬,更是一次超越!它能被全世界功夫迷奉若珍宝,这不是没有缘由的。其细致入微的人物塑造,真挚的民族情怀,以及精彩绝伦的打斗场面,这一切都使得它上升到了一个类型片无法企及的高度!
周星驰:
《家有喜事》(1992)
它开启了全明星贺岁片的先河,也是港片走向黄金年代的一大标志。张国荣的颠覆演绎让人侧目,周星驰的稳定输出更是笑点暴击,另外一干女星如张曼玉、吴君如等也奉献了个人最佳的喜剧表演……总之,这注定是一部难以逾越的“合家欢”电影!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1995)
电影中最大的“杀招”莫过于“喜剧人玩催泪”,在这点上,星爷可谓是深谙其道 。他能让你笑得歇斯底里,也能让你转瞬涕泪淋漓。很显然,大话西游正是星爷送给所有人的“悲喜”回忆!对星爷的敬仰我们总是滔滔不绝,但又有谁甘愿做那个永失最爱的至尊宝呢。
周润发:
《英雄本色》(1986)
香港英雄电影的开山之作,无数影评人心中的港片影史第一!它首创性的将东方武侠特有的浪漫和诗意与现代动作片完美融合,每一帧画面都做到了美感的最大化!考虑到当时的主创包括吴宇森、狄龙以及周润发在内皆是面临人生低谷,这部英雄的挽歌更是愈发充满意义!
《纵横四海》(1991)
香港影史最赞四人行!周润发、钟楚红、张国荣三大绝色,再加上喜好玩鸽子的大导吴宇森,这组合简直无与伦比!从未见过这般浪漫写意的动作片,发哥坐着轮椅与红姑共舞的画面实在是让人难以忘怀,所谓巨星的极致魅力,莫过于此了。
刘德华:
《暗战》(1999)
可能是刘德华最好的作品。警匪之间的“猫鼠斗”有趣又不落俗套,穿插其间的邂逅就像是荷尔蒙紊乱时的美好调剂,90分钟下来,让人欲罢不能。无论是剧情还是演绎,这部片子都是我心中的完美之作,至于还因此片恋上了女神蒙嘉慧,那就是另一番小确幸了。
《无间道》(2003)
港片的没落似乎已成定局,《无间道》的横空而出算是“回光返照”了一把。双雄卧底设定并不新鲜,但梁朝伟、刘德华与一干戏骨的飙戏依旧让人叫好连连!直至今日,它仍然是国内警匪片的“天花板”,我想,这应该没有异议吧。
注:排名不分前后
武侠片:徐克版【新龙门客栈】新派武侠代表作
黑帮片:吴宇森【英雄本色】暴力美学巅峰
赌片:王晶【赌神】发哥演技出神入化
功夫片:周星驰【功夫】本人觉得周导最好作品
动作片:叶伟信【杀破狼】香港新派时装动作片冲出江湖,甄子丹VS吴京的巷战动作片中经典的经典
僵尸片:刘观伟【僵尸先生】林正英僵尸片巅峰之作
神鬼片:程小东【倩女幽魂】小倩—王祖贤,王祖贤—小倩。
混混片:刘伟强【古惑仔】80后90后不用解释
黑 社会 :杜琪峰【黑 社会 】古天乐影帝级表演
传记片:潘文杰【上海皇帝、跛豪】麦当雄制作、传记片巅峰。
个人观点 不喜勿喷
为什么没有喋血双雄?
美国着名杂志评《刺客列传》周润发雄居榜首
1999年被美国《时代周刊》将它列为本世纪亚洲十大影片之一
美国一知名 娱乐 网站评选为“美国人最喜欢的10大港片”中名列第一
英国电影杂志《PREMIERE》选为十大香港电影
《帝国杂志》选为十五部最具影响力电影中的唯一一部亚洲电影,位列第七
英国电影杂志《Hot dog》选出的影史上50位“至型角色”排名第七
美国着名 娱乐 杂志《 娱乐 周刊》评出的电影 历史 上“十大最受欢迎杀手角色”位列第八,周润发也是上榜的唯一一位华人演员
美国一男性杂志评选的“男人最应该看的100部电影”中华语影片排名最高的电影
2003年美国男性杂志《Men‘s Journal》于12月份的一期选出了历来50出最佳男性电影位列十三位
大话西游,
无间道,
东成西就,
逃学威龙,
天若有情,
92玫瑰玫瑰我爱你
龙凤斗,
瘦身男女,
孤男寡女,
爱情命运号
后边四部,名气不及上边的,可是我很喜欢这种风格的轻喜剧爱情片
港片看过后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说几部我个人觉得不错的:
1、无间道三部曲,港片的巅峰,几位影帝与天王互飙演技,剧情也是扣人心弦,特别是第二部致敬教父堪称经典。
2、一代宗师,王家卫把自己独特的意识流带入了武侠世界,国际章和梁朝伟的神级演技更是令人惊叹。
3、花样年华,王家卫的巅峰之作,唯美、暧昧、每一帧都值得回味。
4、放逐,男人的兄弟之情
5、甜蜜蜜,陈可辛的经典之作,张曼玉的个人演技秀。
6、扫毒,张家辉那句耶稣也留不住他,单凭这句台词就值得一看。
7、黑金,梁家辉靠自己的演技拯救了一部电影。
8、大块头有大智慧,一部你以为看懂了其实根本没看懂的电影,请看港版。
9、激战,“怕,你就会输一辈子。”
10、春光乍现,哥哥、梁朝伟,“我们能不能重头来过?”
看了一会儿评论来的。还是让我说吧!其它都闪开没资格说话!(龙争虎斗)(五福星系列)(警察故事)(僵尸先生)(英雄本色)(赌神)(黄飞鸿系列)(大话西游)(少林足球)(功夫)。这是根据每个年代最有影响力以及高票房观看记录的电影,当然第一部是有点牵强年代久远,但它的影响力很大,又是第一个真正巨星的作品必须要有。至于其它也有很多经典,但没啥研究价值…
一/《无间道》
这是一部让全世界重新对香港电影刮目相看的电影,它从哲学的角度直接深入 探索 人性,去感受身不由己的那种窒息,感受贪婪与自私,和所谓的善与恶。
二/《倩女幽魂》
这部电影集武侠、神怪、惊悚、 搞笑 、爱情于一身,开创了香港特技神怪片的先河。影片主干虽是一段凄婉的人鬼恋情,但在表现手法上在当时却相当另类,加上视觉效果的登峰造极使得这部电影几乎引领了香港鬼怪片的一个时代。
三/《枪火》
《枪火》是杜琪峰在银河映像时期最个人化、风格化的作品之一。杜琪峰在片中营造了以往黑帮片所没有过的优雅与淡定,商场遭遇伏击的那场戏充分展露了杜琪峰对电影气氛的把控能力,通过“以静制动”,将微妙的紧张感传达得淋漓尽致,深得黑泽明的精髓。
四/《阿飞正传》
《阿飞正传》被香港影评界视为经典之作 。在香港电影史上,《阿飞正传》有着很高的地位,它是王家卫的成名之作,同时也是张国荣第一次真正发现自己,并自觉地以一位艺术家的标准来参照自己的一座里程碑。
五/《东邪西毒》
《东邪西毒》被称为华语武侠电影的另类高峰 。电影巧妙而颇具黑色幽默的情节把传统意义的武侠电影进行了颠覆,使得该片成为了经典。影片错落的人物和故事相互交错发展,优美的摄影展示出一个虚构的想象世界 。
六/《春光乍泄》
《春光乍泄》是一部经典影片,电影以浓重的色彩,舒缓的情调调配出一副同性爱人在异域的一段感情,王家卫以细腻的导演手法将两位男主角于崩离边缘的心绪展现的淋漓尽致。
七/《英雄本色》
《英雄本色》尽情地发挥了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兄弟情”、“双枪”等标签式电影语汇,揭示了在善恶之间摆荡的人性。影片并非港台江湖黑帮的内幕暴露,亦非 社会 现实的反映,而是活脱脱英雄神话的再造,完全是创作者的主观愿望,感情的投射。
八/《纵横四海》
《纵横四海》于1991年上映时叫好又叫座,是神偷类型的经典电影 。影片天马行空,华光溢彩,不仅画面具有强烈的观赏性,故事述说更具有丰富的层次感。除了精彩的枪战和对峙场面外,对男女感情的描写也显得很细腻。
九/《甜蜜蜜》
一场小人物间的爱情故事,但电影却将爱契合时代做出了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呈现,且这种浪漫并非不近真实的飘渺,而是彷如就在咫尺的触手可及,世事多变,几度沉浮,唯有真爱是不可更替的旋律,一曲邓丽君的歌,是多么《甜蜜蜜》。
十/《古惑仔》
古惑仔系列, 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充满青春热血的年轻人,用长刀挥霍着洋撒着自己的青春年华,用鲜血浸染着那叛逆的岁月 。他们充满幻想,充满憧憬。用生命来换取荣誉,用鲜血来换取地位 。他们曾一时风光无限,站在万人之顶,铲除用义字来规则的江湖的败类,成为一时英雄。
我说我自已想法,我最喜欢的男歌星是刘德华,女歌星是陈慧娴。电影明星是成龙,李连杰,周星驰!所以十大电影里,他们三人每人最少两部戏入选,甚至十部戏全部从这三人电影中挑选。
[玫瑰]成龙:警察故事123,飞鹰计划,A计划1,红番区等。
[玫瑰]李连杰:黄飞鸿1234,精武英雄,中南海保镖,方世玉12,太极张三丰等。
[玫瑰]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鹿鼎记12,逃学威龙12,赌圣12等。
其它能竞争入围的有:新龙门客栈,赌神,僵尸道长,英雄本色,霸王别姬等。
其实香港电影从1980-1999年这20年,最少可以挑选出50部,难分排名先后的一级最受欢迎电影。
无间道、英雄本色、花样年华、阮玲玉、南海十三郎、警察故事、笼民、倩女幽魂、七十二家房客、疯劫、逃学威龙、猛龙过江、新龙门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