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语港片 » 香港电影咋没落的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电影咋没落的

发布时间: 2023-02-04 23:05:38

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

综合多方面原因。主要是观众。

❷ 分析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

分析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

香港电影经历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约三十年的辉煌之后,从90年代起到现在一直在衰落,当然,我们要限定一下,在这里只考虑商业片。在肯定这个事实的前提下,我就总结一下香港电影的衰落,之所以称为总结 是因为,我本身对于这个问题非常好奇,就在各地找了大量的评论,经过认真的阅读之后,便将介于主流和边缘的、但是比较符合事实情况的观点剥出,并用上所有先人们的论据,得出此文。

天时、地利、人和皆备

首先说香港电影三十年辉煌的原因,这一小节从外部原因讲。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电影产业的发达程度与所在地经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好比现在的大陆电影,绳索太多、限制过死,自然发展困难。

而六十年代的香港是什么景象呢,经济开始起飞,商贸逐渐繁荣,人口迅速增加,文化日益多样,地区影响力迅速崛起,是不是看着像高中历史课本,对,就是这样,在这种环境大背景下,加上以邵氏电影公司为代表的商业资本投资电影产业,香港电影业在获得了充裕资金的滋润后,迅速崛起,不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在当时的年代都是亚洲领先的。香港一度成为好莱坞之后世界第二大电影产地,并在东亚、东南亚国家建立了自己独有的影响力。

接着,为什么香港电影就在东亚和东南亚就势如破竹呢,这就是当时这些国家的国情决定的,日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电影产业,而东南亚国家的实力说实话来讲离香港差了点,首先经济起飞时间就晚了十年。

并且东南亚大量的华人也为香港电影的快速及普遍的接受提供了可能。

人和呢,就不用说了,以小龙为代表的几代电影人(包括演员、导演、编剧等等)的实力直到今天来看仍是空前的。

武侠、动作片一统江湖

这里就不多说了,主要就是香港电影在当时以邵氏电影为代表的武侠片、功夫片的娱乐性、观赏性已经能够满足香港及东南亚的大部分观众的观影要求,毕竟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大片还没有进来,可以说,大部分的观众的眼光要求还不高。

刀光剑影、鬼哭神嚎的注定不长久

接着第二小节,问题随之就出来了。刀光剑影、鬼哭神嚎的香港电影在纵横了三十年的江湖之后,终于发现观众开始不买账了,电影吸引力不管是在香港本土还是在海外都开始急剧下降了。

为什么?很多人说了很多的外部原因,这些外部原因我会在下一个小节全部列出,但是我想在这里重点说的是是香港电影的内部原因注定会给港影带来这样的后果。

哲学讲内因决定外因,用在这里特别恰当。我在上面已经说了,香港电影在辉煌的三十年里主要还是以刀光剑影、鬼哭神嚎的武侠片、功夫片、鬼片为主的,这一方面是制片公司追求商业效益的直接手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作为一个只有600万人口,实体规模只有台湾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分之一、洛杉矶市的三分之一(更何况好莱坞有三亿人口的'广大腹背),充其量也就只能和新加坡一较高下的,近代的一个世纪里才发展起来的海边城市来说,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进而缺乏电影制造的想象空间与素材空间,从而造成香港电影难出宏伟大作。

这一点才是香港电影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时代进步了、群雄崛起了

六七十年代的港影在东亚、东南亚颇有一枝独秀的感觉,而进入90年代之后,港影将直接面对着三个劲敌;电视剧、西方大片、土着豪强。因为时代进步了、群雄崛起了。

首先在世界范围内,电视的普及、电视剧的崛起将一大批电影市场活脱脱的剥离了。96年后,韩国电视剧横扫亚洲就是一个典型表现。

另一方面,90年代之后,好莱坞突然意识到进攻全球市场,于是就果断的来了,而且一发不可收,现在香港电影的票房记录依然是泰坦尼克号创造的。可以说是耻辱啊!

就这样,以好莱坞为首的西方大片用了大概十年的时间彻底将港片击倒,进入新世纪的这些年,香港电影前十中本土篇一般都不会超过引进片的。

而香港电影人肯定要追赶啊,但是由于一些个原因,迟迟追不上,反而越发差距越大,其中一条就是盲目追赶,不计实际条件,那为什么会盲目呢?这就又回到了内因上——缺乏深厚内功是很难站直的。

然后说土着豪强,主要是以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为主的东南亚小国的电影产业的长足发展,在这些国家国内市场,已经形成了本土片和好莱坞大片双雄争霸的局面,港影面对着双重夹击,多已战败退出。

内功耗尽,精气西流

终于说到了香港电影耗尽内功的一刻,随着港的回归,香港电影面临着两个变化,第一是人才流走了,成龙、李连杰、周润发为首的几张大牌全部去了好莱坞,而近十年几乎没有有份量的新人出现,青黄不接已是不争的事实;第二是审核制度强化了,这对追求自由的港影来说打击是直接的。

其实在87年的时候,邵氏电影已经停产。这预示着,随着市场的变化,资金问题开始出现。

而香港则面临着十年发展的几乎停滞:相比周边的韩国、台湾、东南亚、甚至深圳来说是在走下坡路的,这样一来,本来在文化积淀方面就有所欠缺的香港在资金和地区影响力方面都失去了优势,整个港区包括电影行业在内的衰落自然不可避免。

所以,香港本身实体过小、精气西流,发展停滞是电影业衰落的根本原因,而好莱坞的扩张,韩剧、日剧、东南亚电影的崛起则又加剧了这一局面的到来。

;

❸ 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是什么原因

原因

首先是大环境改变了,时代变化了。

当年的中国没有什么好电影,美国大片也过不来,自然香港电影就高大上。如今现在每年网络剧这么多,中国大片也不少,美国大片都可以通过网络看到,香港电影自然也就没那么吸引眼球了。

其次市场变了,香港并没有强大的本土市场可以依托。

当时的香港电影除了本土市场还有东南亚市场,因为当年韩国电影没有起来,日本市场也比较开放,东南亚市场也可以进入,尤其是台湾,所以香港电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随着台湾片商对港片越来越不满,王晶曾说过台湾片商曾花3000万买了周星驰的济公台湾版权,但却亏的底朝天,台湾片商联合起来要求政府放开好莱坞市场,韩国文化崛起,泰国电影崛起,这样所有国家都开始保护国内市场,所以香港电影颓势就来了。

电影特点

工业化

香港的制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完善,但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则,电影一旦开机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

然而香港的电影导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们的拍摄方法却大不相同:在保证按时交片的前提下,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有时停工,有时赶拍。这种做法恰恰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最正常的作风习惯。同时,香港尽管也有不少以导演强势创作着称的影片,但是现代许多大制作的香港电影都是由集体创作完成的。

赶时间

领衔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几个片约,档期有限,所以剧组人员就不眠不休的奋战赶拍。

飞纸仔

导演开拍前只有故事大纲,开机后只能等编剧把当天要拍的剧本传过来,当年程小东拍摄《倩女幽魂》、刘伟强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隽的“飞纸仔”。

❹ 香港电影的没落,原因也就这两个!

每次提起港产片,脑海里就会情不自禁浮现出很多充满“港味”的场景,在80/90年代,香港电影被称为“东方好莱坞”一点都不为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辉煌的香港电影似乎一去不复返,并不是说现在没有港产片或者说现在的港产片不好看,只是这些港产片越来越不正宗了!

可能是由于合资影片越来越普片化,原来充满”港味“的电影约见越少,正因为如此,才会说香港电影的没落,没落指的是没有香港自带的味道了,而这些是什么味道呢?为什么没有了这些味道,香港电影就没落了?下面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要说的是”粤语味“,现在很多都是国语版的港片,为了迎合全国人民的喜爱,获得更多的票房,香港电影不在把眼光放在本土,更多时候用的对白都是能让内地观众Get到的。语言也是用国语的,但用国语翻译,就缺少了粤语中有的一语双关的妙用,没有了特色的同时反而让人看得莫名其妙。

比如《无间道》里面,黄秋生和梁朝伟的对话:

国语:你二十五号生日嘛!臭小子!

粤语:你二十五号生日嘛!二五仔!

懂粤语的朋友都知道”二五仔“是出卖兄弟的意思,而梁朝伟在里面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卧底,黄秋生就是利用他的身份来开玩笑,但是国语版翻译成臭小子之后,一语双的妙用就没有了。

其次就是”市井“味道,去过香港的朋友都知道香港既是一个繁华大都市,但他也可以变得很市井,这就是他的独特环境,因着这些独特的环境,成就了许多经典的港产片。

《旺角卡门》中的市井七夕浓厚可见,在众多香港电影中也随处可见,油麻地警署是出镜率最高的警署,电影里的古惑仔都是从那里三进三出,而最有”市井味“的地方,就是被誉为人口最密集之一的旺角,这个纷纷扰扰的城市,每天都发生着一些醉生梦死的故事,简直就是一部电影了。然而,现在很多港产片的取景似乎更多样化了,很多时候是到内地或者其他国家去取景,”市井味“越来越淡了,不知道这是香港电影的进步还是退步。

香港电影的变化,也是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我们心中无论何时都会有一部香港电影!

❺ 香港电影到底是怎么没落的

事实上从90年代中期开始,香港电影已经展现出了疲态。如果说香港电影是一种情怀,那今天他已经是过去式了,如果把香港电影看做地域发展的产业,时至今日香港电影依然是前进的。经济危机,盗版,好莱坞电影的兴起,韩国电影抢占市场,sars,本土电影票房剧降都是造成香港电影衰落的原因!香港电影的拐点,在1993年达到顶峰后,开始走下坡路,单从电影产量就开始下降了。

1993年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在美国 Turner 及Disney 购并New Line 与Miramax,二是中国电影改革的关键文件3号推出,这都推动了香港电影走向衰落。

香港电影(Hong Kong Film)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华语电影是分割成四个地方发展的:香港电影、大陆电影、新加坡电影和台湾电影。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已发展成为华语世界(包括海外华人社会)以至东亚电影的制作基地之一。几十年来,香港一直是电影工业基地之一和电影出口地之一,人们把它称做“东方好莱坞”。如何走向了没落,至少有这几个原因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

❻ 曾被称为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是什么

1、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兴起以及好莱坞、东南亚等电影市场的冲击,香港电影难以延续往日的辉煌,陈旧的制片模式以及同质化电影所带来的审美疲劳,都让香港电影逐渐走向了落寞。

2、邵氏停产、嘉禾电影被收购且不再涉足上游影视业务、新艺城也因利润分配不均、创作观念发生分歧等问题仅存活11年就宣告解体。面对市场的大浪淘沙,其他香港影视公司即便能继续出品电影,产出量也极低,基本一年1-2部甚至几年一部。

3、香港电影人才青黄不接,至今仍活跃在电影舞台并具有票房保障的导演和演员依然是黄金时代的电影人。

(6)香港电影咋没落的扩展阅读:

面对香港电影的衰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香港电影僵化的制作模式和内容单一都让港片市场份额不断缩减,而内地电影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香港电影人才和资本。

对于相对狭小的香港市场来说,电影公司很难应对内地、东南亚、好莱坞多个市场的分流,而一些公司海外投资的失败更让电影公司雪上加霜。”

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港片想要进入内地市场只能走合拍片的道路。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下,视频平台或许能够成为香港电影公司的下一个依托。”

从业者认为,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电影院上映的影片数量有限,再加上现阶段欲在院线上映的影片众多,香港电影若想要借该渠道获得较高的票房会面临较大的竞争,而视频网站则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并可直接对接受众以获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