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语港片 » 香港电影漫谈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电影漫谈

发布时间: 2022-01-19 10:36:21

A. 香港电影漫谈第二季四大恶人片尾粤语歌曲

知己,自己~郑伊健

B. 有一片文章,写的是香港电影

香港类型电影漫谈

作者:朱家昆

不知是不是你要的
××××××××××××××××××××××
根据楼主新的线索,我猜想是
香港电影地图

香港这个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蕞尔小岛,其电影在建构文化想象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若有一天来到香港这片天地,或可拿电影与实景、想象与经验,相互比读一下,可能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香港

陈可辛:《甜蜜蜜》
缘来缘去的尖沙嘴南部

不看《甜蜜蜜》,不知道原来尖沙嘴可以如此浪漫婉丽。初到贵境的黎小军(黎明饰),踏着单车穿梭于尖沙嘴大街小巷送货,及后认识了来自广州、充当香港人的李翘(张曼玉饰),形单影只变成一双一对,单车、尖沙嘴两者意义,不再只是谋生。其中一幕说黎小军下英文课后,骑着单车载李翘回家,李翘坐在单车后座,双脚摇呀摇口里哼着《甜蜜蜜》(总叫我勾起王菲《约定》的歌词:“当天街角流过你声线,沿路旅程如歌褪变……”),无牵无挂,单车在尖沙嘴广东道徐徐流过,看得人心动不已。时光流转,阔别数载,再次一双一对坐在车上,黎小军的单车换了李翘的私家房车,黎小军做了人家丈夫,李翘跟了黑帮豹哥(曾志伟饰),物非人也非,一样的只有同样的地理(尖沙嘴),同样的邓丽君歌声(但此时画外音播着的却是叫人神伤的《再见!我的爱人》)。电影时空从1986年至1996年,当真是十年人事几番新。影评人冯若芷看到电影的怀旧味道,她说:“它选择了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尖沙嘴南部作为根据地,将那处昔日的殖民地光芒尽情表露:有夕阳斜照下的旧式商店和门外的印度人、有浪漫化了的河内道式旧楼和街外的大树、有念念不忘半岛酒店的中年妇人把偷偷收藏多年的酒店餐具拿出来看——全部都是充满缅怀之情的情深影像。”尖吵嘴不仅是一个游览区,也是一个缘分聚散之地,摩肩接踵,人海中偏偏遇上了你。多谢导演陈可辛,现在一听到邓丽君的《甜蜜蜜》,便不禁想到电影中的一些画面。

王家卫:《重庆森林》
危机四伏的重庆大厦,感情输送带的中环扶手梯

《重庆森林》为重庆大厦这间乌烟瘴气的廉价旅馆,添上几分迷离色彩,印巴籍、酒、毒品,当然还有一个穿雨褛戴墨镜套金发的女毒枭。国内有王家卫迷专程来港到此暂住,俨如朝圣之地。下半集梁朝伟与王菲(那时还叫王晴雯)一段移师港岛中区,画面明朗得多,California餐厅之外,最叫人印象深刻的,当然是那条中环行人扶手电梯。这条全球最长的扶手电梯,王家卫着眼点不在其长度,而在于它与两旁住屋的交错。警察梁朝伟的住所便在这扶手电梯旁,王菲偷偷潜进去就像潜进了梁朝伟的心窝,冷不防王菲在电梯上向住屋内的梁朝伟大叫一声,然后俏皮轻笑,梁朝伟一脸懵懂,此幕看得人心花怒放。只是穿梭于扶手梯的除了王菲外还曾有过空姐女友周嘉玲,电梯,一条感情输送带,新欢旧爱,来而又往。我们看得开心,摄影师杜可风可叫苦连天。原来那家会哭的屋子是他的住家,他在《光之速记》里说:“我想任何拍过电影的朋友都不会轻易将自己的住家借出,作为拍摄的场景,因为后果往往难以预料……不但自己被逐出家门,流离失所,还要遭受邻居的抱怨、投诉,甚至生活的另一半在忍无可忍之下要求离婚。”

刘伟强、麦兆辉:《无间道》
剧力迫人的天台意象

《无间道》最叫人难忘的相信是连场的天台戏:黄秋生送生日礼物(一只手表)给梁朝伟;黄秋生与梁朝伟再次会面于天台,被人跟踪,黄秋生惨被敌人从天台扔下;最后梁朝伟与刘德华双雄对决,梁朝伟拔出手枪,对准刘德华额头,镜头往外拉开……这些天台场面,成为《无间道》一个标记。香港的摩天大楼比比皆是,电影取景天台也算有香港特色。《无间道》中首场黄秋生与梁朝伟的天台戏,正门取景上环一座商业大厦,天台主景是北角一幢政府物业;第二场两人天台的诀别戏,在红商业大厦天台取景;对了,还有Beyond三子为《无间道Ⅱ》主题曲《长空》拍的MTV也在大厦天台取景。实际地点已不重要,总之这类高层商业大厦天台,香港俯拾皆是,导演刘伟强与麦兆辉却以天台玩出了耐人寻味的意象:隐蔽、光明、出路、死亡,上往天堂,下冲地狱。

尔东升:《新不了情》
人情味浓的老庙街

流动摊档、食肆、占卜星相、江湖唱戏等等,短短一条庙街,充满市井混杂的味道,却是游人必到之地。以我所知,电影拍庙街的为数不少,如《忌廉沟鲜奶》、《庙街皇后》、《庙街故事》、《半支烟》等等,要说拍得最富人情味的,就是尔东升导演的《新不了情》。电影讲一个落泊作曲家刘青云,不满纸醉金迷的流行乐坛,从璀璨天堂掉落凡尘庙街,却偶遇天真可爱又懂人情世故的庙街少女袁咏仪,体会到人间有情。印象最深的是乐手秦沛与一班老乐手即兴演奏,歌女吴家丽演神功戏,还有卖唱档口妈妈冯宝宝唱大戏唱至声泪俱下。在尔东升的镜头下,庙街的灰暗面被过滤掉,透现的是街坊的朴实、怀旧的情愫和下层小人物的可亲。

王家卫:《旺角卡门》
蓝红调子的旺角江湖地VS青葱幽静的大屿山避世地

无数的江湖片都以旺角为背景,如《旺角的天空》、《旺角风云》、《旺角Fit人》等,王家卫一鸣惊人之作《旺角卡门》也不例外。不同者是王家卫为旺角建立了一个对照地:大屿山。电影中,大屿山镜头都是素淡的、平静的,不像旺角和油麻地街头,漂染在一片郁闷的蓝调和血色的霓虹之中(摄入镜头的有油麻地果栏、油麻地戏院等港人熟悉的坐标)。在江湖凶险刀光剑影之外,大屿山成了一处纯粹谈情的缱绻之地。别忘了那个大屿山码头——表妹传呼华仔等候之地,天色已暗,二人于码头旁电话亭中激吻,林忆莲反复唱“Take my breath away!”(《旺角卡门》国语版选用的是王杰的《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只是旺角没有卡门,却有一个专找碴儿的兄弟苍蝇,等着他去送死,真真正正的Take my breath away。

关锦鹏:《愈快乐愈堕落》
璀璨之下暗涌处处的青马大桥

到目前为止,还未找到一出港片,把青马大桥拍得比《愈快乐愈堕落》更加哀恸凄美。电影最精彩处竟然是临尾的两分多钟。曾志伟驾车载着陈锦鸿,镜头从车的主观角度拍摄青马大桥,不是名信片式的,而是随汽车的流动而拖迤,从不同角度剪影出黑夜中依然星光璀璨的青马大桥,笔直的大桥在镜头的把玩下变得迂回曲折,两个男人静默,画外音渐渐响起黄耀明慢板唱腔的《暗涌》:“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历史在重演,这么烦嚣城中,没理由相恋可以没有暗涌……”不错,青马大桥下是深蓝大海,暗涌滔滔,美丽中一片荒凉。

C. 香港类型电影漫谈的目录

序言类型决定一切
第一章武侠功夫片
1.追忆新武侠电影
2.霓虹灯下的刀光剑影——香港的都市武侠电影
3.纵谈李连杰的银幕形象转变
4.也来说说成龙
5.直面新世纪以来港片中的动作现状
第二章黑帮警匪片
1.漫谈港片中的黑帮历史
2.谈谈香港电影中的警察形象
3.黑狱断肠歌——谈谈港片中的监狱
4.赌片已死,何必再拍!
第三章恐怖鬼怪片
1.鬼气森森——漫谈香港鬼片
2.无鬼也恐怖
第四章喜剧片
1.回顾香港都市喜剧
2.人人都爱周星驰
3.从《心想事成》和《双子神偷》看香港贺岁片之堕落
4.香港电影中的娱乐圈
第五章类型人物
1.寻找港片中的硬汉
2.聊聊港片中的银幕情侣
3.谈谈港片中反派的魅力
第六章类型之惑
1.香港电影叙事结构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2.香港电影“文艺时代”的来临
3.类型的杂糅、借鉴与变异

D. 香港类型电影漫谈的作者简介

朱家昆,1979年生于安徽芜湖,毕业于武汉大学理论物理学专业,现任教于湖北大学物电学院。业余时间从事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研究,主攻香港电影,在网易娱乐论坛上发表过多篇关于香港电影的评论和综述,也在《武汉大学学报》、《香港电影双周刊》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有关香港电影的文章。

E. 优酷里香港电影漫谈12期吴镇宇那一期,,里面有首男生唱的粤语歌,,叫什么

陈奕迅-岁月如歌

F. 周星驰最近有部新片叫什么

长江7号 Chang Jiang Qi Hao 香港片名:长江7号 台湾片名:长江7号 英文名: A Hope 出品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 [中国] 星辉海外有限公司 Star Overseas[香港] 广东中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春秋鸿文化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 导演 周星驰Stephen Chow 编剧 周星驰Stephen Chow 演员: 周星驰Stephen Chow 徐娇XuJiao 张雨绮Yuqi Zhang 林子聪Chi Chung Lam 冯勉恒Min Hun Fung 国内公映:2008年1月31日 周星驰在片中扮演一个穷困潦倒的父亲,和儿子居住在宁波大马路边的一栋破旧房屋里。为了让儿子能够过上好生活,星爷被迫到建筑工地打工,不过却遭遇“民工欠薪”的悲惨待遇,不仅拿不到薪水,还因“闹事”被工头追打。凄凉无比的周爸爸虽然买不起价值上百元的玩具给儿子,但不忍就此放弃,机缘巧合,在垃圾堆里捡到了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周星驰非常高兴,准备把这个东西当作玩具送给儿子。竟然没想到这个玩具竟然是和外星人联系的通讯器。利用这个通讯器,周星驰一家人竟然联系到了一个很美丽的外星人,外星人为他们不舍不弃的父子情所感动,不仅帮助他们痛罚了学校里欺负他儿子的富家子弟,还惩罚了拖欠工资并殴打周星驰的包工头林子聪…… 人物介绍: 周星驰在片中扮演一个穷困潦倒的父亲,和儿子居住在宁波大马路边的一栋破旧房屋里。为了让儿子能够过上好生活,星爷被迫到建筑工地打工,不过却遭遇“民工欠薪”的悲惨待遇,不仅拿不到薪水,还因“闹事”被工头追打,凄凉无比。 香港演员、导演。祖籍浙江宁波,生于香港。中学毕业后考入香港无线电视台艺员训练班。结业后成为无线艺人,最初曾在《香城浪子》《射雕英雄传》等剧集中担任临时演员。1983年起任主持儿童节目“430穿梭机”,长达五年,颇受欢迎。 1987年被派回戏剧组,主演了《他来自江湖》、《盖世豪侠》,逐渐显露独特的喜剧才华。1988年应李修贤之邀出演电影《霹雳先锋》,获第二十五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1990年出演电影《赌圣》,创当年香港最高票房纪录。后又相继主演《新精武门》、《情圣》(1991)、《逃学威龙》系列、《审死官》(1992,获亚洲影展最佳男主角奖)、《鹿鼎记》两集、《漫画威龙》、《武状元苏乞儿》(1992)、《唐伯虎点秋香》、《九品芝麻官》、《破坏之王》(1993)等,皆票房大热,掀起一股无厘头旋风。1994执导电影《国产凌凌漆》。1994年主演刘镇伟导演的《西游记第一百零一回之月光宝盒》与《西游记大结局之仙履奇缘》,获金紫荆奖最佳男主角奖,但当时反响不大;数年后反被内地青年学子交口称赞,广为传放,极受推崇。 1994年起开始自导自演,包括《国产凌凌漆》(1994,合导,参与编剧)、《大内密探零零发》、《食神》(1996,合导)、《喜剧之王》(1999)等,成绩皆不俗。这一时期参演作品相继有《回魂夜》《百变星君》《算死草》《97家有喜事》《行运一条龙》《千王之王2000》等。2001年独自执导、主演《少林足球》,编导与演技均获肯定,获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六项大奖。 2004年导演《功夫》,相当卖座,并获第四十二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奖,以及第二十四届金像奖最佳影片奖。他是香港最为重要的喜剧片演员与编导之一。 9岁的女孩徐娇在片中反串男生,扮演与周星驰相依为命的儿子。 徐娇是由内地数千名儿童中特别甄选出来,今年只有9岁,其实是个女孩子,只试镜一条就敲定由徐娇反串演周星驰的儿子。当大家见到徐娇顿时也都心中明了??她在眉目间和童年的周星驰颇为相似,这验证了周星驰拍片的动机。这个孩子眉目清秀,并且和“爸爸”周星驰有几分神似,古灵精怪却弱不禁风,但是她的敬业精神是全剧组有目共睹的。她每天都是全剧组起得最早的,当星爷到了食堂发现小徐娇早已到了多时。虽然没有任何表演经历,但是连星爷都夸奖这个“儿子”,并称徐娇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天才童星”,具有做一名优秀演员的潜质,也正是如此,星辉公司与小徐娇签订了八年的拍摄合约。 张雨绮担纲女主角。她在影片中扮演的美丽善良女老师,背后的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 张雨绮本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主修表演,2006年得周星驰力捧,除了安排张雨绮跟他一起拍芬达汽水广告,更在其新作《长江七号》中担纲女主角。这位幸运的“星女郎”连续出演了周星驰监制的日本影片《少林少女》,以及周星驰编剧、冯德伦导演的电影《跳出去》。2007年她还在张一白的《夜。上海》中客串一角,与观众首次见面。 林子聪在《长江7号》中仍担负搞笑重任,一反《少林足球》和《功夫》里的憨厚老实,扮演恶行恶状的刻薄包工头,与周星驰扮演的潦倒父亲发生冲突。 林子聪绰号肥仔聪,中学毕业后自荐到TVB当编剧,被取录后成为TVB最年轻编剧,及后在TVB从事编剧及各类型节目的资料撰稿员。99年离开TVB,加盟星辉任制作主任。因外型突出,2000年参演电影《少林足球》任六师弟一角而为人熟识,及后更参演多套电影,现为星辉旗下演员及编剧。2001年开始活跃于电视台及电台担任主持,更为漫画《少林足球》编剧。2006年在刘德华“亚洲新星导”计划扶植下拍摄导演处女作《得闲饮茶》,颇受好评。 曾在《少林足球》《行运超人》里扮演绿叶角色的冯勉恒将继续戴眼镜扮体育老师。 他就是在《少林足球》中随身带着扳手、锤子等暗算工具上场踢球的“汽车维修员”,也就是在《行运超人》里打劫杨千?的出租车司机。这个“斯文败类”甚至引发周星驰“对戴眼睛的人士存在相当的成见”,并发誓要杀光“四眼仔”,可见其形象之“独特”了。本名为冯勉恒的四眼仔,实际上是星辉旗下的编剧,不过这对他来说“那些只是虚名而已,就好像浮云一样”。 《长江七号》剧照--父子俩衣着邋遢 《长江七号》剧照-徐娇张雨绮周星驰 《长江七号》剧照-周星驰建筑工造型 《长江七号》剧照-周星驰仰望苍穹 [评论] 科幻电影漫谈:《长江七号》票房展望 [评论] 人人都爱周星驰----写在《长江七号》上映之前

G. 香港类型电影漫谈的介绍

香港影坛曾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一方面是它以狭小的弹丸之地,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上半期这十余年间创造了商业上的票房奇迹,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制片厂制度,明星制度,类型化电影的制作模式,同好莱坞相比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本书试图从武侠功夫片、黑帮警匪片、恐怖鬼怪片和喜剧片四个香港电影最为常见的类型片种人手,为读者展现香港类型电影的兴衰,其中既有正史,也有戏说。另外还加入了“类型人物”和“类型之惑”两个单元,前者归纳总结了香港电影中一些特定类型的人物形象,而后者则更为深入地剖析了香港类型电影的特点,并对香港类型电影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H. 香港类型电影漫谈的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研究“香港类型电影”的专着,全书从武侠功夫片、黑帮警匪片、恐怖鬼怪片和喜剧片四个香港电影最为常见的类型片种人手,为读者展现香港类型电影的兴衰,其中既有正史,也有戏说。另外还加入了“类型人物”和“类型之惑”两个单元,前者归纳总结了香港电影中一些特定类型的人物形象,而后者则更为深入地剖析了香港类型电影的特点,并对香港类型电影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I. 推荐几部香港僵尸类电影。

推荐这篇魏君子的BLOG:“僵尸大时代”——香港僵尸电影漫谈(提到的都是经典)

吸血鬼及僵尸电影在西方已有70多年的历史,类型成熟、影响广泛,不仅启发香港拍摄此类影片,更对其有着“偷师”的借鉴意义。即便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宝禾公司制作的极具中国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尸片”接连创造票房传奇,令得跟风抢拍之作横行,成功引领“僵尸大时代”潮流之际,亦不能完全摆脱西洋“吸血鬼及僵尸片”的文化影响。——因此,要概括整个香港僵尸片的盛衰历史,我们或可从“西风东渐、土洋结合”这八字中窥出些关乎“跨文化”的究竟来。

·壹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香港惊悚鬼怪电影的发展缓慢,影片数量质量皆远及不上喜剧、歌舞、武侠、功夫等类型片。至于僵尸片,更属于被遗忘的题材,偶尔几部如《僵尸复仇》也只是模仿西方僵尸片的简陋之作,并未引起反响。倒是1974年,邵氏电影公司与英国公司合作拍摄了一部集合西方吸血僵尸和“湘西赶尸”传说的《七金尸》在当时颇受关注,影片由英国人执导,刘家良任动作设计,姜大卫、刘家荣等人联合主演,可算得第一部土洋结合的僵尸片。不过,可惜的是,邵氏公司对该片的宣传攻势虽强,但由于影片风格怪异,内容杂糅,观众不能接受,票房最终惨败。并由此导致之后十年,香港鲜有人再敢碰僵尸电影!
到得80年代初期,以许鞍华、余允杭、于仁泰等新浪潮导演拍摄的《疯劫》、《撞到正》、《凶榜》、《山狗》、《灵气逼人》等惊悚鬼怪电影,运用先进的拍摄技巧,个性化的创作理念,营造出空前的恐怖气氛,令本端口观众耳目一新,叫好叫座,反应热烈;与此同时,洪金宝融合功夫喜剧与鬼怪元素的《鬼打鬼》系列则开创了“灵幻功夫片”潮流,票房鼎盛,极受欢迎;至此,香港的惊悚鬼怪电影方才真正大行其道,其势至今不衰。
低成本制作的“灵幻功夫片”大获成功,使得洪金宝和他的宝禾公司尝到了甜头。继《鬼打鬼》、《人吓人》、《人吓鬼》之后,洪金宝又开始尝试将僵尸题材融入“灵幻功夫片”中,不过当时洪金宝等人对本土民俗传说的僵尸显然没有信心,而是想西风东渐,打算借70年代风行欧美的“吸血僵尸”吸引香港观众的眼球,因此,专门聘请了英国拍僵尸片的高手设计僵尸造型及吓人桥段——但后来洪金宝、刘观伟、林正英等人经过一番仔细研究,发觉西洋吸血僵尸的意念始终无法与他们的灵幻功夫融到一处,便放弃了这一做法。
恰在这时,于仁泰与许冠文拍出了一部《追鬼七雄》,影片向中国传统民俗取经,借“湘西赶尸”为噱头,以郑则仕、许冠英的赶尸道士大战僵尸的情节制造笑料和紧张气氛,虽不算特别成功,却启发了洪金宝、刘观伟等人。于是,宝禾公司创作组转而立足本土,深入挖掘民俗趣味,力求影片风格与“鬼打鬼”系列的“功夫·喜剧·灵幻”一脉相承,终于在1985年制作完成了香港僵尸片中具有开创意义的经典之作《僵尸先生》(刘观伟执导)。

·贰
“香港的僵尸电影只是功夫片的借尸还魂”——香港影评人吴昊先生此话确实一针见血。单拿《僵尸先生》来说,当年功夫片中最常见的民初背景、师徒关系、斗趣情节都被编剧直接套用到影片中,有关“僵尸”和“茅山术”的具体细节则极具民间色彩,用糯米、墨线、桃木剑、黄纸符降制僵尸的民俗传奇手法都被《僵尸先生》统统吸收,并被“九叔”林正英用极其专业的“茅山”手法一一施展开来。
僵尸的造型动作特征同样向民俗传说取经:身着清朝官服,双手伸直,双足并拢如麻雀般一蹦一跳,以人之呼吸辨别方位(同理,人闭呼吸可避僵尸,这也是《僵尸先生》最令观众印象深刻之处,由此该片在台湾上映时又叫作《停止呼吸》)。但即便如此,片中僵尸獠牙利爪,人被咬中吸血亦变僵尸仍然受到西方吸血鬼及僵尸片的启发。
另外,《僵尸先生》中的“灵异怪类”也并非全是“僵尸”,尚有王小凤扮演的女鬼色迷男子的情节,事实上《僵尸先生》以及以后的同类影片中也都有僵尸之外的鬼魂精怪出现,而香港的僵尸片在某种程度上本来就应属于洪金宝开创的“灵幻功夫”片范畴,只不过可以独立成章罢了。
《僵尸先生》于1985年底公映,观众趋之若骛,票房狂收2000万,列当年十大卖座影片第五位,引起巨大轰动。次年5月,宝禾公司再度出击,拍摄了《僵尸翻生》,影片将《僵尸先生》中的惊鸿一瞥的赶尸情节发扬光大。“湘西赶尸”的民俗传说被加以改良在银幕上蔚为奇观:深山荒野之中,茅山法师前面摇铃引路,后面蹦跳着一串头贴黄纸符的僵尸,情景诡异新奇,令观众大为受落。而“僵尸翻生”则是影片最大的噱头:被赶之行尸被施法变成恐怖僵尸,茅山师徒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刺激搞笑,尽显黑色喜剧风格,自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正因为《僵尸翻生》延续了《僵尸先生》的成功,才使得港台片商觉得有利可图,掀起了争拍僵尸片的热潮。仅1986年下半年就有近10部跟风之作上映,其中较有名气的有袁和平导演的《僵尸怕怕》、黄鹰导演的《茅山学堂》等。严格来说,这些影片虽然故事情节有所变化,但皆未跳出《僵尸先生》和《僵尸翻生》设定的茅山术斗恶僵尸的套路,尽管个别搞笑吓人桥段袭自西方吸血僵尸片,整体却仍是中国传统民俗趣味的体现。——相比之下,洪家班的宝禾影业同年推出的另一部僵尸片《僵尸家族》,则积极向国外电影偷桥,不仅在当时香港僵尸片中独树一帜,更成功打入日本市场,受到热烈欢迎。
说到《僵尸家族》与同期香港僵尸电影的最不同处是僵尸有了感情,僵尸原本被描绘成毫无人性知觉的怪物,而片中这三个僵尸因是父母与儿子的关系,自然舐犊情深。小僵尸误落人间,与几个小孩又有了深厚友情,玩些温馨有趣的小把戏,明显是抄自斯皮尔伯格《E.T》外星人故事,虽然只借了皮毛,僵尸倒也稍沾了些亲情友情气。不过,毕竟是嗜血杀戮的行尸走肉,最后一场僵尸大闹繁华都市的重头戏又借鉴了日本的怪兽电影的情节,香港观众看得离奇有趣,日本观众却是亲切熟悉。再加上具有超能力的小僵尸正合扶桑文化口味,更使得《僵尸家族》在日本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之后竟也出现了短暂的“僵尸热潮”,恐怕这是香港电影人所没有想到的。

·叁
1987年是僵尸题材风头正劲之时,引领僵尸电影潮流的宝禾影业虽然狠尝了几次“僵尸”的甜头,却没有接着抢市,而是拍了一部《灵幻先生》。影片在大玩功夫法术鬼怪魂精之余,惟独没和僵尸沾边,只涉及了另一类民间传说中活人被术士施法控制的所谓“行尸”。不过,即便如此,片中吕方和小孩演的捣蛋鬼的服装造型,仍然像足了日本观众喜欢的清朝僵尸。另外,同期的几部喜剧片如《精装追女仔2》《福星闯江湖》中都加了扮僵尸吓人的搞笑桥段,看来其时“僵尸”热潮的影响力已不仅限于同类影片。
同样在1987年,邓光荣的“影之杰”电影公司制作了一部完全不同于宝禾公司开创的茅山道士施法的新型僵尸片:《猛鬼差馆》。该片由两名在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年轻电影人负责剧本编写和导演工作。其中一人叫做王家卫,本来主要为陈勋奇作编剧,但并不是很成功,还曾经因剧本编写太慢被新艺城炒了鱿鱼。另一人叫刘镇伟,本来不是搞电影的,早年在某财务公司工作,后来该公司搞起了电影,成立了“世纪”电影公司,他便成了该公司的制片经理。监制了《凶榜》、《杀出西盘营》、《烈火青春》几部“新浪潮”导演作品后,对电影的兴趣愈发浓厚,竟弃了制片经理不当,改做电影编导。
两人合作的这部《猛鬼差馆》虽然是当时最热门的“僵尸“题材,却并未沦为跟风之作,而是借助流行拍档喜剧模式,配合各式各样中西鬼片的惊悚搞笑情节,拍成时装版的警察、僵尸大斗法的惊悚搞笑喜剧,与林正英民初背景的茅山僵尸片大异其趣。影片的“僵尸”也不再是清朝遗老,居然改为抗日时期在港自杀的日本大佐,而且仿效身披黑色抖篷的西方红眼吸血鬼形象,至于片中警察们最初采用的对付僵尸的方法亦是用木桩钉入僵尸心脏和大蒜辟邪等西方降治吸血鬼的路数。
《猛鬼差馆》上映后,观众对这种“土洋结合”的僵尸片倍感新鲜,票房自然轻易过千万。刘、王尝此甜头,岂能罢休?1988年再次联合编剧,以《猛鬼差馆》原班人马继续打造时装僵尸喜剧《猛鬼学堂》,上演了警察捉鬼部队大战僵尸猛鬼的疯狂好戏,影片继续向西方类型片借桥,同时又大胆创新,比如用放水放电消灭僵尸的方法,不仅本土茅山术中没有,亦不见于西方的吸血僵尸片。——相较而言,与该片同年上映的《僵尸叔叔》却仍体现了本土化的民俗传奇,以前“宝禾”僵尸片中常见的摇铃赶尸、师徒斗趣,门派之别的恶作剧整蛊、茅山法术大斗清朝僵尸的等等桥段皆被《僵尸叔叔》照单全收,并且拍得趣味盎然、娱乐性十足,再次延续了宝禾公司制作僵尸电影的票房神话。只可惜,它已是香港完全本土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尸片”的最后一次风光了。

·肆
在香港的僵尸电影中,许多影星都扮演过降妖伏魔的“茅山道长”,比如钟发、陈友,郑则仕、吴耀汉,甚至玩票的名作家倪匡等人。但若论最受欢迎、拍得最多,则当属林正英“一字眉、冷幽默、身手敏捷、连画符念咒都有款有型”的茅山道长形象最是深入人心。而作为香港僵尸电影的代表人物,林正英对僵尸片这种令自己声名鹊起的题材确实也情有独钟,为它付出了不少心血。
因此,当香港传统的茅山僵尸片由于被众多跟风之作反复模仿毫无创新,以至渐渐失去观众时,林正英为避免香港僵尸电影黔驴技穷、自断生路,拍摄的此类影片在力保不失本土民俗趣味之余,亦开始积极将西方吸血鬼及僵尸融入香港僵尸片中,他于1989年自导自演的《一眉道人》便是其“土洋结合”的最佳范本,该片不仅将民间“养鬼”之说改成“养小僵尸”,道长与小僵尸居然情同父子、共同对敌!而且大胆引出西洋吸血僵尸,来一场中西大战,影片最热闹新奇之处便是茅山术降不住西洋僵尸,一眉道人无奈之下用炸药爆破,却仍然不能奏效,最终竟是用泥沼困住西洋僵尸,方才大功告成。
整部《一眉道人》搞笑刺激,茅山道长与基督教徒的“鸡同鸭讲”、茅山术与西方僵尸斗在一起的新奇效果皆令观众大为受落。影片上映后票房过千万,虽因林正英不计成本、精益求精未能盈利,却打开了香港电影人重新审视本土僵尸电影的思路。之后的1990年,本已山穷水尽的香港僵尸电影再度掀起创作热潮,西风东渐之势亦愈演愈烈。
打响1990年僵尸电影第一炮的,是与林正英共同出身洪家家班的钱月笙、陈会毅,两人合作的《捉鬼合家欢》名为“捉鬼”,实为“收藏僵尸”,鬼倒是有一个,却是忠心耿耿的“鬼仆”。影片最有创意的地方是开篇用现代科学仪器给僵尸做实验,本来很有搞头,可惜没有深入,最终只沦为一个小噱头而已。
林正英在这年也拍出一部《驱魔警察》,从民初走向现代,沿袭了刘镇伟《猛鬼差馆》中警察拍档与尸魔斗法的模式,不过玩的仍是茅山术,算是茅山僵尸片与警察搭档破案两大类型片的综合体。至于擅长中西混合的刘镇伟,在稍后的《尸家重地》中,表面看来似乎向本土传统僵尸片取经,并夹以盗宝情节,实质上却是借僵尸题材调侃政治。影片中的千年僵尸居然是秦始皇,而且仍如生前一般桀傲张狂。一群人在舞台上假扮荆轲、王昭君胡搞乱唱、意图接近秦尸然后灭之的桥段,充满戏谑,实是刘镇伟喜剧风格的最佳体现!
其实,若论香港的僵尸片中将民俗传统与西洋吸血僵尸结合得最为荒诞的,应首推陆剑明导演的《僵尸医生》。影片从医生林保怡在英格兰与女吸血鬼陈雅伦在一夜风流时被咬,事后回港逐渐呈现西方吸血僵尸症状:如惧怕阳光、贪食患者鲜血,喜着黑色斗篷、晚上睡觉甚至如蝙蝠倒悬粱上等等,好在那女吸血鬼又运功将他治好。孰料此时吸血鬼伯爵赶到香港,于是众人与其在医院展开血战,眼看不敌之际,林保怡等三名男医生竟然被刘、关、张蜀汉三杰附身,最终战败西洋吸血僵尸!
无可否认,《尸家重地》与《僵尸医生》的编剧都有信马由缰的超强想象力,但如此单纯为搞笑而搞笑的荒诞不经,观众似乎并不买帐。相比之下,倒是德宝公司制作的完全西洋化的吸血鬼电影《一咬OK》在1990年的几部僵尸片中最受欢迎,林子祥所饰的吸血鬼李伯爵,身处欧洲古堡,身着黑色礼服,如西方哥特文学中的贵族吸血鬼一般优雅,影片情节亦是有吸血、有惊情,有恶斗、有浪漫,颇得西方吸血鬼影片神韵,只是少了些惊恐怖的气氛罢了。这与之前香港的僵尸电影只顾胡乱抄袭和盲目嫁接,却从不理会西方吸血鬼与僵尸原来有本质不同的做法大相径庭,可称得上香港僵尸片向国际化靠拢的一次大胆尝试。

·伍
尽管1990年香港僵尸电影的创作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有的甚至完全放弃了本土茅山术的传统套路,但总的来讲,反映并不如人意。太多的粗制滥造使得观众对这类题材已经开始厌倦漠然,再加上王晶的赌片和稍后徐克的武侠片开始大行其道,电影片商闻风而动,都改拍赌片和武侠片去了,一时间当年极受欢迎的僵尸题材竟鲜有人再敢涉及。
而事实上,此时僵尸电影确实已积重难返,可怜只剩下林正英独撑大局,虽然又拍出如《非洲和尚》这等集茅山法术、异域风俗、喜剧名片《上帝也疯狂》的非洲土着,以及善良的僵尸祖宗大战非洲巨人等诸多精彩桥段的创意之作,但最终无力回天。因此,这之后的作品无论是回归本土茅山僵尸片的《僵尸至尊》、《新僵尸先生》、《音乐僵尸》、《湘西尸王》,还是如《一咬OK》一样完全效仿西方吸血鬼电影的《一屋哨牙鬼》都不可避免的接连票房败北——待到1993年,港台跟风武侠片的热潮风起云涌之时,香港的僵尸片却彻底陷入绝境。
不过,俗语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20世纪90年代中期,僵尸题材虽然在香港大银幕上几近绝迹,却在电视荧屏上继续“苟延残喘”,而这依然要归功于“僵尸道长”林正英的不离不弃。1995年至1997年,他与亚视合作拍摄的《僵尸道长》系列剧集,收视率非常理想,令他看到了体现本土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尸片还是大有市场的。谁知就在林正英欲再接再厉、准备接拍《僵尸道长》第三部时,却因肝癌于1997年病逝。这位平时素来低调的“老实人”(蔡澜语)的死讯一公布,香港电影界皆惊,痛惜之余,不免哀叹香港自《僵尸先生》以来创立的只用土法特技及功夫杂技便可营造惊人视觉效果、且具有黑色喜剧风格的茅山僵尸片,在林正英仙逝后恐怕真的要失传了。
事实似乎正是如此,且看90年代末期至新世纪之初,香港银幕上倒是又出现了类似僵尸电影的《生化寿尸》(叶伟信导演)和《生化特警之丧尸任务》(郑伟文导演)等片,不过它们的主干情节模仿的皆是西方电子游戏《生化危机》,至于什么生化寿尸、丧尸也都是舶来品,主要是靠病毒感染,面目狰狞凶残吓人或可与中国本土僵尸有一拼,但严格来说,其实与僵尸片根本无甚关联。而在电视荧屏上,亚视在林正英死后,放弃制作传统民俗的《僵尸道长》,转而拍摄完全借鉴西方吸血僵尸家族体系的现代灵异剧《我和僵尸有个约会》,剧情则是中西合璧,主题较之以前完全娱乐性的僵尸片更有深意,讲爱与拯救,再加上制作精良,表演出色,结果大受欢迎,连亚视的死对头、无线电视台的老板邵逸夫都大度的夸《我和僵尸有个约会》拍得好看呢。但尽管如此,该剧拍到第二部便开始收视下滑,并且这股“西风东渐”的僵尸题材也并未因此延伸到大银幕上来。

·陆
说到近两年来的香港僵尸电影,倒有两部问世,一部是2001年梁鸿华导演的《赶尸先生》,另一部是徐克监制、钱升伟导演的《僵尸大时代》。这两部电影皆可称得上回归传统的茅山僵尸片,《赶尸先生》甚至完全取材自湘西赶尸的传说,集巫术、茅山、下蛊等民俗怪谈于一身,连男女角色的服饰都取自湘西少数民族,追根溯源到如此境地,在港片中固然少见,但对观众而言,却也未觉有多新鲜。至于徐克的《僵尸大时代》,表面看来,清末背景、师徒斗趣、深宅斗法、尸变、师徒合力斗僵尸体等情节皆是套自本土传统僵尸片,但实际上仍体现了徐克一贯的冷竣风格,人与人之间各怀鬼胎、尔鹬我诈,为了面子传宗接代、为了利益谋财害命!暗冷的色调,惊魂的夜晚,儿女之情是如此苍白无力,有的只是对僵尸的恐惧,对这个世道的漠然。
《蜀山传》之后的徐克没有再大玩电脑特技,而是注重写实的动作打斗,但剪接依然凌厉,视觉效果依然惊人。只可惜《僵尸大时代》空有徐克的意念,却没有良好的内容和细节基础,各方面都不对劲,让观众看得莫名其妙,仍不免沦为一部技术性电影,最终竟至影片迄今还未公开上映,只以音像制品方式流入市场的悲惨境地。
现今看来,体现民俗传统的茅山僵尸片似乎已走到尽头,少有观众捧场。而2003年的《千机变》则走了一条完全洋化的路子,影片完全借鉴西方吸血僵尸片(尤其是《刀锋战士》)的模式,僵尸圣典“Day for night”,陈冠希、黄秋生出身僵尸家族,郑伊健、钟欣桐身为僵尸猎人,僵尸王子与凡人女孩的爱情等等都似曾相识。
不过,《千机变》整体虽是僵尸片格局,但情节却多以Twins这两个小女生的吵吵闹闹和爱情经历为主,蔡卓妍的两次恋爱,钟欣桐喜欢成熟的老大哥,仿佛一部灵幻动作版的《这个夏天有异性》,只有开篇和结尾两场斗僵尸的戏份才有点僵尸片的样子。看来即便是僵尸题材也不能压制Twins的青春活力,而林超贤只能将《千机变》拍成混合类型的电影,有动作打斗、有法术特技、有诙谐搞笑、有生死煽情、有轻松爱情、故事驳杂得颇具港片特色,只可惜情节难免松散,桥段老套,不见导演功力。至于《千机变》的特技,倒是很花哨,看得出来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进行制作,僵尸飞檐走壁的电脑特技像极了《蜘蛛侠》,其他如僵尸尸化、蝙蝠乱飞、教堂决战的特技画面虽然似模似样,不过却似曾相识,未见新奇,因此营造出的视觉奇观恐怕也不会有令人惊艳的感觉。
剧本的苍白和导演的失败注定了这部拥有明星阵容、动作特技等诸多卖点的《千机变》将成为热闹一时的流星之作。强大的宣传攻势虽然令《千机变》的票房暂时收得,却对香港僵尸电影的复兴毫无用处。

其实,相见不如怀念,纵然香港僵尸片真的风云再起,但世间已无“九叔林正英”,又有什么意思?
也罢,香港电影的“僵尸大时代”只能是一个记忆了。所谓重掀热潮,不过是我等港片遗少的痴人说梦,偶尔无聊喟叹一下总可以吧。

J. 《盗火线》观后感!在说说这个电影的无个最!跪求,别抄别人的 (高分)

《导火线》漫谈(一):武艺电影的发展
暴力和爱情是电影永恒的主题,所以动作片是永远有市场的,如果动作片对武艺的描写过多,也就成了我们习惯说的功夫片,功夫片题材是香港电影开创的,最早的演员是没有功夫底子的,所以20世纪60年代那时的功夫片大多暴力血腥,粤剧和京剧的武生来做一些动作已经能让观众沉迷在他们演绎的功夫世界里,优秀之作如《大醉侠》或《独臂刀》也仅仅是靠导演的功力,后来刘家良把自己的南派武术带入电影,出现了一批表现纯正中国功夫的题材,象《少林三十六房》等,不过拿到现在来也仅仅是小众喜欢而已,首先电影技术没有现在先进,其次最重要的是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还是有差距的,前两年拍的《醉猴》就是个例子。

70年代初,李小龙来了!他是一个伟大的演员和导演,以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真正的搏击功夫以及全新的理念拍电影,这时世界轰动了,因为功夫片的这个转折太大了,后来李小龙宗师去世了,片方就去找李小龙相似的去继续拍,发现仅仅是照猫描虎而已,因为什么,用现在流行的话说,缺少人才!那时没有具备李小龙功夫的电影人才,更没有象他那样的动作导演,但是这块迅速膨胀的功夫片市场不能停下,于是继续回到60年代的那种题材,可是大家都在这么拍,竞争还是比较大的,袁和平脑筋比较活,不再拍用血腥和暴力吸引观众,改走喜剧动作路线,这下让成龙火了,醉拳,蛇形刁手,一部接一部,而且喜剧动作题材也适合成龙,洪金宝,元彪这些戏班武生的功夫来表现,后来徐克打造新派武侠片,恰逢中国武协推广的新派武术,这又是另一种不同于既往香港武打片的一种风格,李连杰又火了,虽然其间具备李小龙风格身手的甄子丹也在那时进入电影了,但是武打片主流类型已经是这些了,资本是追逐市场的,所以说,机遇是很重要的。

社会在发展,功夫片肯定也要发展,但发展不外是三种:一是引入多种动作元素,加一些除武艺外的其他动作,枪战啊,爆炸啊等等,象尚格云顿早期的纯搏击片到后来的动作片就是,二是引入更多电影科技,象用电脑科技包装起来的类似黑客帝国那样的动作,三就是把武艺的最新发展带入电影。但是无论加入再多新的元素,电影里表现的武艺应该不变的一点就是,你必须是真实的格斗,从这点来说,《龙虎门》夸张漫画里的武功和真实格斗的结合也是一种有效的尝试,为奇幻功夫片的动作设计做了一个范例,在功夫片的发展上必然有其一席之地。

近十年功夫片市场又不行了,为了影片能赚钱,进入了明星多,投资多的所谓大片时代,结果泰国又出个托尼贾把很多人震住了,说这厉害啊,其实说白了还是过去香港的那些经验,没啥新的地方,仅仅是因为里面的武术变了,中国功夫换成泰拳了,有人说这部就是创新吗,但是你想想泰拳存在几百年了,以前没人表现仅仅是功夫片大多是中国人拍的,主题谁去表现那个啊,只有泰国人才能把自己传统的东西发扬的好,才熟悉自己祖宗留下来的东西。

泰国人的电影给世界范围的观众一个短暂的视觉冲击,作为表现真功夫的电影,和李小龙风格电影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重要的一点就是为打而打,大部分是一些比较具有震撼力的拳脚肘膝动作的镜头剪接组合,并没有涉及真正的武术理念上的东西,而李小龙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每一场打斗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表达了他的武艺观念,也充满了对传统武术的反思和抨击,而这些动作让更多的世界范围的武术家很受启迪,所以说李小龙的电影是真正的武艺电影,无论是电影专家还是武术家都无可挑剔。

虽然武打片的拍摄是跟着市场跑的,但这仅仅是市场的引导作用,武打片以武打为主,所以无论武打片里的动作设计如何发展,数年后还是必然回归必须和真实的武艺相符这个最本质的源头,真正的功夫片或者武艺电影应该是随着真正的武艺发展而发展的,把武艺带入电影,把武艺的最新发展带入电影,这样才是真正的功夫片,那些喜剧动作,僵尸动作,新派武侠,还有泰国佬的东西,仅仅是取材的需要,因为没有合适的人嘛,或者是因为商业逐利的需求,虽然很多我也喜欢,但不是我最喜欢的。

随着武艺的发展而发展的功夫片,我只认为两人合格,一是李小龙,一是甄子丹。

甄子丹一直把最新的武术带入他的电影,从最早的《洗黑钱》、《直击证人》里的自由搏击,到《杀破狼》里综合格斗小露身手,再到目前的《导火线》里全面展示MMA(Mix Martial Arts,综合格斗),这些都可以看出他的动作设计理念,那就是延续李小龙的电影拍摄理念,用现代的电影手法和最新的武术来打造新时代的动作片。

既然好的武打片里的动作应该随着世界武艺的发展而发展,那么目前的世界武艺这几十年又有什么变化呢,下面简单看一下。

应该来说,近几十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移民方便了,科技也发展了,所以武艺的推广成本也降低了,也就迎来了世界武艺大融合的时代,这些年应该是发展最快的时代,李小龙在其中是个革新性的人物,除了受他思想影响,传统空手道向全接触空手道演变并发展成风靡全球的自由搏击外,他还早在距现在的UFC等综合格斗比赛的三十年前预见到了这种比赛的形式,他心目中的理想武技也是这样子的,这些在他遗留下来的手稿和电影中都可以看到,直至现在的UFC,Pride比赛还用着《龙争虎斗》里的分指手套。

回过头我们再看我们的动作片,粤剧,京剧武生,武术运动员都曾风靡一时,但不能否认的是,所有武打片里表现的最新武技也仅仅停留在自由搏击的阶段,象港片里的“喷射机”宾尼、理乍得·诺顿、周比利、卢惠光等等都是擅长此技的高手,也许这和武术指导有一定的关系,毕竟自李小龙以后的武指中,除了甄子丹,既有拍摄经验,又精中西武术、现代搏击,又有表演经验的没有一个。

当甄子丹重新逐渐获得市场认同和市场价值后,他逐渐在近年来一系列影片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把自己的武打风格慢慢灌输给大众影迷,厚积薄发,把华语动作片引回实战之路,这种做法是一种探索,一种冒险,一种创新,和李小龙60年代末返港坚持自己想法去拍全新的武打片是何其相似,这一切,缘于他对华语电影的责任,也是他对自己理想的坚持。

《导火线》漫谈(二):挑战拳霸!
《导火线》中的反派是越南来的三兄弟,身手最强的老二叫Tony,老大人称渣哥,看过《导火线》后,恍然大悟,原来《导火线》说的就是甄子丹大战Tony Jaa(Tony渣)!

喜欢武打片的都知道,泰国小伙Tony Jaa近年来凭《拳霸》系列红遍半边天,以全新的传统泰拳风格的打斗让全世界的武打片爱好者称赞不已,同时也让华人影迷感慨日渐衰落的香港动作片现状。

甄子丹出生于内地,成长于美国,其个人经历和武技和他的偶像李小龙惊人的相似,自然,甄子丹也具有李小龙那样强烈的民族情节,一些有损国人形象的西片一概不接就说明了这点,而此时泰国动作片的兴起对于他来说不可能没有触动,他在多个场面也表明返港拍片,是希望可以为重振香港动作片尽一份力,言辞之间充满责任感。

至此则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导火线》的诞生。

《杀破狼》的成功让更多的影迷对《导火线》充满了期待,也让更多的人在观影前带着《杀破狼》的印象去想象本片,事实并非如此,《导火线》可以看做是《杀破狼》系列,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又和《杀破狼》截然不同。

其实在《导火线》拍摄前,叶伟信和甄子丹就曾经透露,《导火线》的风格会拍的阳光些,而不会象《杀破狼》那般灰暗。

个人觉得,《杀破狼》是一部警匪动作片,武打动作是警匪故事里的一丝点缀,《导火线》则可算是一部纯粹的国际性现代功夫片,警匪争斗仅仅是为武打动作提供一个背景,一个平台,打个比方来说,《导火线》是李小龙《猛龙过江》的现代升级版,在《导火线》中甄子丹除了展示最真实的搏击术,一招一式还表达了他自己的武术理念。

影片定位于此,自然情节发展以顺畅紧凑为主,“导火线”一经点燃,即快速燃烧,直至最后爆炸!中间绝无剧情片中的繁枝褥节,文戏武戏浑然一体,充分显示了叶伟信掌控全局的导演功力,也确实做到了甄叶承诺的文戏和武戏的平衡,一切迹象表明,这对最佳拍档的合作更加默契。

甄子丹自己曾经说过:动作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基于这种理念,他所设计的动作中你可感受主角或愤怒或自信,所以在本次观影过程中,可以听到观众的掌声和惊呼声,说明观众确实完全融入到甄式动作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中,这点在行宇饰演的阿虎摔死一个小孩后,马军挥拳将其活活打死那段表现的尤其明显,未曾看过电影的可以温习初中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呵呵。

电影中穿插的一些幽默对白和情节也让紧张之余可以舒缓一下紧绷的神经,如吕良伟说的“告你非礼啊”等等。

影片基调虽然很阳光,但是不经意处还是有叶伟信的那种人生无常的悲剧气质,在郑则士率领的警局众人到古天乐饰演的卧底警察华生家聚会时那段情节,正当聚会时匪徒(甄子丹的助手,日本着名武指谷垣健治扮演)送来“烧鸡炸弹”,这个笨匪反复的失误不禁让人捧腹大笑,本已为无事,但转瞬惨剧发生,记得当时影院里开始大家都被逗笑了,但接着就是长久的安静,相信对每个观众内心都触动很大。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都市功夫片,影片风格不同于《杀破狼》,无须让你当时去思考什么,就为了让你在闷热的今夏宣泄一下情绪,但主角仍叫马军,也可以看做是《杀破狼》中的马军的人生的一个阶段发生的故事,更大程度的完善了“马军”这个形象,从这点来说,我期待甄子丹叶伟信的这个系列可以再拍下去。

给本篇写了个“挑战拳霸”的标题是为了说明本片的整体风格,而本片的武打设计和演员表现个人认为是远超拳霸系列的,下篇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导火线》中武打动作的认识。

《导火线》漫谈(三):功夫片的模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港片网络上开始喜欢以文戏和武戏分开评论,并且这种风气影响到纸媒,对于演员来说,如果你是卧底你就必须要卧的曲折离奇,所有主演必须各有一番渊源,故事也必须回去琢磨几个晚上才思索到其中深义,个人觉得没这个必要,尤其是对于功夫片。

严格的说,功夫片是只存在于港片的,从上世纪60年代到如今,一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算是香港文化之一,曾有一个阶段,看电影去就是看武打片,真正喜欢看武打片的朋友,也没有几个会纠结于其他,武打不好看,其他都是扯淡,最重要在影院当时一定要看的爽,想想现在留在我们记忆中的那些老片,我们除了一段段精彩的打斗,我们记住了其他什么吗?

其实功夫片乃至动作片,基本都是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观众去看也是冲着这点来,总结一下,功夫片大抵如此:主角一定要猛,反派一定要狠,小喽罗一定是渣,最终正反主角一定要大决战。至于你非要把剧情单独拿出来,我只能告诉你,大多就是灭门-学武-复仇,后来虽有变化,但实质基本如此。

实际证明,也只有这套路数让观众喜欢,让观众看的爽!不符合上述几个条件观众一定不爽!上年《霍元甲》武打设计走反向,上半部霍元甲打秦爷打到爆,后半部却与众国际友人来个国际武术友谊交流赛,单从武打上来说就让人感觉很不爽。

主角一定要猛,因为功夫片本来主题就是个人英雄主义,重点就是要表现主角一定勇猛无比,贯穿全线,其他皆是绿叶,想想李小龙电影,除了李小龙,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谁,我们要的就是英雄,其他呢,不需要,现实中到处都是,大多观众是在电影中寻找个人英雄的梦想的,这里多说一句,主角如果本人很酷,一定要摆出来,所以一般功夫片,肌肉男比较受欢迎。

反派一定要狠,拳脚功夫要狠,品质也要狠,两者不狠不足以犯下让观众恨之入骨的罪行,也不能把最终的决斗推向高潮,更不足以匹配主角超强的功夫,所以功夫片剧情发展大多简单,主要是培养情绪,起个过渡作用,当观众情绪被吊起,心里老想揍他的时候,这时候主角出场,将其海扁一顿,这种做法虽简单,但是迎合了观众的心理,自然可以赢得掌声支持。

小喽罗一定是渣,在功夫片中,一定存在渣一般的小喽罗,或单挑或群战,正派主角对之一般是一招致敌,以之来衬托主角高超的武功,同时从视觉和心理上对观众也有震撼,其实从现实的格斗也是如此,练过武功的打普通人打几个没问题,遇到练过功夫的,打一个也要费般周折,自己也要受点皮肉之苦。

最后的大决战是一个功夫片的精华所在,高超的武术指导可以设计的打的或刚猛无比,或花团锦簇,让影迷当时看的觉得天地变色,日月无光,甚至如李小龙般还可以顺便表达他自己的武学理念,最不济的一般的功夫片至少也可以让你看个热闹,所以,记得我有时候时间比较紧张时看片一般是直接拖到最后来看一下的,不知道是否有朋友也有这个习惯。

最后回到《导火线》,个人觉得,《导火线》表面是警匪片题材,实质是一部精彩的现代功夫片,完全符合以上功夫片模式,同时动作上有别于过去我们看到的东西,很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