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女人本色》的影评
众多庆祝香港回归电影之一。通过成在信(GIGI饰)十年人生的起起伏伏反映香港回归十年的变化,她的经历也就是香港十年的缩影。成在信(含义:女人的成功在于自信?信任?),一个典型的女强人,在香港回归时被提拔成公司的CFO,到达人生的最顶峰。但是随后经历了老公因撞车,儿子得SARS相继去世,自己由于集团公司利益被迫辞职,成在信很快走到了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这时她选择了的自杀(自杀不是一种逃避,它同样是一种人生选择,而且这种痛苦的选择需要足够的勇气),恰在这时被她老同学所救。接着开始自己人生的另一个高峰,在创业期间得到了很多男人的帮助,集团公司CEO程必聪提供免费铺位,争取OSIM按摩椅的代理权时,当年她帮助四嫂的儿子就是OSIM的CEO(虽然电影中表现不明显,想必一定得到不少帮助)。正如易经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女人,而一个女人成功的背后往往有一帮男人。这部由女编剧女导演女演员演绎的《女人本色》,因为都是女人视角,影片难免有些女权主义的影子,以致“男人失色"。
PS:1、男人通过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通过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
2、好女人能刺激起男人的野心,最好的女人却还能抚平男人的野心;
3、男人是孤独的,在孤独中创造文化。女人是合群的,在合群中传播文化;
4、女人在用软弱武装自己时最强大,她们最骄傲的事情是亲手包扎她所崇拜的英雄的伤口,亲自抚慰她所爱的强者的弱点。
2. 求2016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 十年 的种子
还没有这种
3. 金像奖最佳电影十年是部什么电影
《十年》描绘的是2025年,香港在中央政府日益收紧的控制下的变化。这部影片用五个故事描绘的未来中,比如各类书籍受到审查,房子在没有得到居民同意的情况下被夷为平地,中央政*府用武力和欺骗干涉地方人民的安定生活。某个程度上说是香港抗拒大陆政权的阴暗面,毒奶粉的负责人风波过后赴任药监局、药监局公然发表“假疫苗”质量基本合格、各处官员肆意强拆……这是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接受的,我们常骂港独,骂他们吃我们的还不听我们管制,难道你在公司上班,老板要强暴你老婆,你不从还错了?谁想自己的孩子吃毒奶粉?谁想自己的孩子要打假疫苗?谁想自己爸妈哪天就倒在强拆的废墟里面?
4. 谁有香港{十年}电影
哎,这部电影现在是禁片了,估计不太容易找到了,其实据看过的人说没什么意思,就是业余微电影的水平,就是靠政治话题红起来的。
5. 香港电影黄金十年
香港电影黄金十年指的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这十年间
具体的看看这个视频:
http://v.sohu.com/20071002/n252464673.shtml
6. 香港电影的评论
虽然香港电影是以娱乐为主的商业电影模式,但是,在娱乐的内核,却散发着社会阅读的模式,而使得香港电影在影像中或多或少的对社会现实获得一点的认识与了解(更何况,寓教于乐是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而香港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跟内地电影几乎是相互融贯的)。如香港的多年以来的住房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的李晓导演的《危楼春晓》,到60年代的秦剑的《难兄难弟》,再到70年代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方育平的《狮子山下》系列,甚至是80年代成龙的《警察故事》、90年代张之亮的《笼民》等,都多多少少的反射出香港社会的住房紧张的问题;又如香港的治安与黑社会问题的严重,也在不少的电影中出现,甚至警匪动作片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之一,如《英雄本色》、《黑社会》等 。
香港电影是香港社会现实的某种反射,因而也贯穿了香港人的重要精神面貌:乐观自信。即使是在回归以后有了祖国这个“母亲”这个“大家庭”,即使是面临困境与挫折,这种在港人的日常生活中所凝结的香港精神也被融入于影片之中,无论回归之前,或者回归后的作品中。
殖民地的历史是香港19世纪以来的不可挥抹的痕迹,也虽然给香港带来了不少的伤痛,但是,不能否认这种殖民统治所带给香港的积极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香港经济的腾飞,而也使得乐观自信成为港人的一个重要精神面貌。
1961年,郭伯伟爵士担任港英政府的财政司,直到1971年。在这十年当中,他推行所谓的“积极的不干预”政策(主要是认为政治家与文职官员不必像工商界人士那样通晓经济,也不比为商业衰退承担责任;而政府只需为了赤贫者的利益进行最低限度的集中干预),使得扣除掉通货膨胀因素,香港的实际工资增长了50%,月收入低于400港元的家庭从50%下降到16%,更是使得香港逐渐形成了典型的现代社会态度,甚至港人以近乎藐视的眼光看待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英国(认为英国经济的症结在于政府扶持难以存活的企业,导致进取精神的丧失),再加上在政治上香港处于英国与中国的夹缝中,香港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独立,而经济的迅速腾飞,更是使得他们相信多劳多得、相信明天会更好。(1971年11月麦理浩爵士的担任香港总督则促使香港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就如刘德华在接受采访时所说,香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发展,里面有好多的挫折和让人沮丧的时候和事件,但是有港人的不停地支撑着,使香港不屈不挠。
“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劳多得……”在《麦兜故事》中,麦太一边练着体操一边唱着,尽管麦太是单身母亲,带着麦兜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但是,她希望孩子出生后即使没有周润发、梁朝伟般的帅气也要有好的运气,她相信明天会更好而可以带着儿子到马尔代夫看蓝天白云,即使在面对着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而春田花花幼稚园的Miss Chen所教给麦兜他们的那首英文歌曲,《All thing bright and beautiful》,同样是充满着阳光般的温暖与明丽。至于麦兜,更是一次次的在挫折与失败中爬起来,继续的往前走着,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希望永远都比失望要多,而明天会更好,这是麦兜所坚信的,也是港人所坚信的。
即使是那个因为遭遇了亚洲金融风暴的阿金,在自助银行中她仍然不忘给予同样处于困境中的歹徒以教导乐观自信的港人精神,别的舞女因为长得漂亮而有不少的顾客关注,而阿金则以自己的独特的“醉拳”赚钱甚至敬业……20世纪70年代的一楼一凤,80年代的股市大跌(在陈可辛导演的《甜蜜蜜》中也有所表现),再到90年代的北姑的纷纷涌入香港“淘金”“讨吃”以及亚洲金融风暴,虽然也表现出阿金的从“得意”到“失望”再到“叹气”的过程,但始终洋溢着阿金的乐观自信的香港精神,也从没有放弃希望--影片最后的阿金得到了朋友偿还的钱,则是这个希望的具体体现。
香港电影很多时候的大团圆的结局,其实也是香港人的那种乐观自信的精神的一种体现,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都心存希望,明天会更好--如果比较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主流动作电影,这种乐观自信的现代港人精神更加的明显。张彻曾经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到60年代的内地的文化大革命与香港天星轮提价所引发的港人暴乱对他的武侠片的影响,而在他的作品中往往都是以主角的死亡为终结,如《报仇》、《刺马》等;但到了吴宇森(他深受张彻的影响),孩子这个未来的希望的象征则被一而再的再现于影像中,无论是《英雄本色2》还是充满暴力的隐喻的《喋血街头》,甚至《辣手神探》的高潮戏中穿插了救助婴儿的场景;而到了刘伟强导演的“古惑仔”系列,黑帮英雄得以更加的年轻化的处理,且散发着自信的因素……
而即使是在一些悲剧性的作品当中,也不乏这种乐观自信的因素,如张婉婷的《玻璃之城》,父辈的爱情在车祸中走向终结,但儿女一代却在不断的误会与消解中逐渐的走到了一起;《狗咬狗》是香港电影中少见的一部暴力、灰色的CULT作品,但最后出生的婴儿则给这个灰色的故事带来了最后的一丝希望与亮色;杜琪峰在《枪火》中让五兄弟之一死里逃生,尽管整部影片散发着浓浓的死亡的气息,而到了《放·逐》虽然是让五兄弟逐一的断命天涯,但离开的妻子孩子则成为影片中明天的希望;即使是非常黑色非常悲剧的《非常突然》,影片最后六个警察与两名匪徒在枪战中同归于尽,但黄浩然所扮演的警察却因为之前的一次枪伤而逃过此劫--老子的祸福转化思想,成为影片的非常突然的死亡中的最后的希望……
这就是香港人的精神,也是香港电影中所贯穿的,希望,即使遭遇再多的失望,希望还是隐隐若若的浮现着……
7. 如何看待香港金像奖把最佳电影给了《十年》这部港毒电影
首先对香港电影的衰落表示悲哀。港片时代已经到了低谷,好的导演也跑到了大陆发展
其次便是对香港电影界居然涉及政治表示不解。电影是纯粹的东西,其目的是给观众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和其他任何的因素没有太多关联!而其为了博人眼球的做法非常不可取
也许对于电影来说,这或许是一部佳作,但是香港评委这样的做法还是欠考虑的
8. 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完整获奖名单离为什么没有《十年》
因为《十年》是一群香港新导演拍的描写他们想象中的香港在十年后会发生的事,这里面有很多负面和悲观的情绪,内地觉得这部电影对大陆不友好,所以在内地全面封杀《十年》,为此取消了网络直播和原定CCTV6的电视转播,在35届金像奖的获奖名单上唯独删去最佳电影,现在在大陆基本上看不到关于《十年》这部电影的报道。
9. 苦寻十年的港产电影
楼主,我来完成你的心愿,你要找的片子叫《特警大亨》又名《曝光人物》。
主 演:尔冬升 胡慧中
故事梗概
梁国涛(尔冬升 饰)在儿子的生日会, 被一羣来历不明兇徒突袭, 妻子(龚慈恩 客串)惨被枪杀, 儿子丧身火场. 从欢乐时刻即变成家破人亡. 梁不忍警方对其案的处理态度, 亲自暗中利用自己的爆破技能追查命案, 引发出一宗警匪台作奇案。
观看地址http://video.sina.com.cn/movie/2006-12-08/15531864.html
10. 电影落寞了十年,今后十年应该怎么救香港电影
现在的香港电影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以前以武侠为主,开始以前支撑香港的武侠都已老了,打不动了,好多英雄也拍没了,英雄情节也磨灭了。喜剧反复地炒冷饭,枪战重复卖情怀,搞科幻没有科幻的文化基础,搞魔幻没有好的故事架构,只是重复地堆钱,既丢了票房,又失了口碑。
想学漫威搞爆米花电影,却是生硬地搞笑和自娱自乐。
想做人物传记、真实事件改编,偏偏又做成了《叶问》这样的动作片,文不文、武不武。
现在香港电影的没落还是在于编剧。要么能打动人心,要么就纯娱乐,从炒冷饭的怪圈逃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