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内地电影院总是没有获得国外电影的内地上映许可
和蟹问题
加上不确定看电影票房,如果买了回来没人看,就会亏
香港就不会,电影文化很重和没有限制
如果你今天有兴致跑到香港看电影,你还可以看到早在10月底就开始公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说不定还可以碰上《逃离德黑兰》(港译:Argo救参任务,内地未引进)。在奥斯卡分别获得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奖之前,这两部电影的排期已逐渐减少,但在少量影院却一直有排,得奖后,香港各院线平均每天有25块银幕分别重映这两部影片,超过八成是中型影厅,其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重映高峰期有超过10家戏院在放,每天总场次达数十场。
去年上映18天后收获261万港元的《逃离德黑兰》,当时的场次已经锐减,但经过少量影院长达四个月的超长放映,及得奖后多家影院重映,截至3月21日,该片在香港收获的总票房已达到437万港元。
其实在香港,一部电影能获得三四个月甚至更长的映期,《少年派》和《逃离德黑兰》不是特例,《悲惨世界》到本周也已经放了足足三个月。但在中国内地,且不说一些卖相一般的文艺片难以长线放映满足部分观众的需求,且达到票房缓慢稳步增长的目标,连曾经热卖的《少年派》在得奖后都无法循众要求重新上映。
为什么香港的影院可以?为什么内地的影院就不行?南都记者采访了广州本地两家影院的经理以及资深院线工作人员,听听他们述说的难处;我们亦向香港百老汇院线、嘉禾院线、UA院线及《逃离德黑兰》的香港发行方华纳公司了解情况,看看内地影院面临的难处,他们是否也遇到了,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内地困难
A 映期有协定,重映哪有那么简单
《少年派》于香港、台湾等地掀起重映热潮,但内地的影迷的“重映”呼声并未成为现实。南都记者了解到,《少年派》作为进口分账大片,内地发行方和国外的制片方会就上映期限做出一个出于版权保护的协定,所以“重映”并非把电影在大银幕上一放那么简单。进口片“映期延长”或“重映”要走的程序,与国产片相比,要复杂一些。
一部电影,尤其是进口大片的上映期限还会受到诸如不成文的“国产片保护月”、国产片票房要达到多少多少的相关政策“宏观调控”,并非完全由市场做主。
B 密钥有限制,申请延期得走程序
在内地,即使市场反响热烈如《泰坦尼克号3D》及《西游降魔篇》映期也只是在两个月左右,这期间片方已经多次把“密钥”延期。密钥是各影院要放映一部数字电影需要输入的密码,密钥的有效期一般是一个月,若发行方、制片方见市场反响热烈决定把密钥延期,则需要花一些时间和手续让制作密钥的中影数字电影发展有限公司去完成。业内人士介绍,像《人再囧途之泰囧》(去年12月12日上映)一直到今年2月10日春节前后仍有影院上映,票房成绩非常好,如果还有影院联系片方表示希望延期,片商一般都会同意,他们也想冲票房纪录。“但有时候片方不延期,即使是热门影片,影院想继续上映都没有办法。”
香港办法
A 映期好商量,美国片方乐意重映
在香港,一部电影的映期长短、是否重新上映,基本不受政策“调控”,完全由市场及影院的经营策略决定;而进口片的上映,也没有一家垄断公司左右其中。“在香港,片商在国外电影节看中一部电影,买下版权,回港后通过政府电检的分级就可以上映,在这过程中片商需要支付一定的审查费用。”香港百老汇院线方告诉南都记者,香港政府只负责为电影分级,基本不会对电影内容进行限制,在排期上亦不会做出太多干涉。
和内地一样,《少年派》在香港重映,同样也涉及到和国外制片方的协调。百老汇院线接受南都采访时介绍,奥斯卡颁奖后他们与20世纪福克斯公司提出重新上映《少年派》,“美国方面很乐意重映。香港重映程序比较简单,直接和发行商联系,他们都会很乐意做重映或延期。”
B 密钥好延期,谈好价钱手续简单
本来“密钥”是为了避免片源外泄而出现的保护措施,在香港上映的电影同样受“密钥”的保护,密钥也是有时间设定的,但只要“影院和发行商谈好价钱就可以顺利延长密钥”。嘉禾院线表示,发行方是非常乐意做长线放映的。“2011年香港票房第一的电影《那些年》在嘉禾上映超过7个星期。延期的程序比重映简单。有时影片的口碑好或关注度高,片商会主动联系问需不需要延期。”香港UA院线介绍:“在香港,电影放映一般没有限期,基本上不怎么提及‘密钥延期’。映期视乎市场反应。不过有时候因为要在电影光盘的发行之前下线,映期一般就会被局限在六个月内。”
内地困难
C 新片非常多,不可能拿旧片“炒冷饭”
观众求之而不得,更多时候表现为一些有一定观众群、出品不俗的文艺片才上映几天就看不到了,比如去年的《浮城谜事》和《万箭穿心》。站在内地院线的角度,要求匿名的曾经理表示,每月本来就排好的电影非常多,有国产片有进口片,排不上的国产片更多,所以不可能突然拿《少年派》出来“炒冷饭”。而新片多得排不过来,也解释了一些有影迷想看但总体观众不多的文艺片为什么就匆匆下了画。尽管截至2012年底国内的银幕数多达1.31万块,但各院线还在进行着“无差异”经营,大家放的片子基本都一个样,新片挤破头、旧片赶下画,那些优质文艺片便更难觅踪影。
D 影院成本高,每天计算着观众人次
内地的影院想来不青睐获奖影片。从《一次别离》、《大艺术家》到《铁娘子》,在国外各大奖上颇受关注的作品在内地的排期只能用“惨淡”来形容。像这些引进严重滞后的获奖影片,感兴趣的影迷也许早就通过其他渠道看过了,而其他人气欠佳的国产文艺片,主创常念叨的“长线放映”也只是一厢情愿。影院方面给出的解释是“排期完全由市场决定,没几个人买票自然就把场次排给其他反响更热烈的片子”。影院租金高企,灯油火蜡都要钱,投资影院的老板给影院下达的票房任务能否完成,让经理们不得不每天计算着入场观众有多少,说到底还是盈利的问题。
香港办法
C 新片也不少,不同院线分着上
香港是没有进口片配额制度的,每个月在香港挤着上映的新片也不少。香港不少影院会通过大小影厅的调配,来让仍然有观众要看的旧片有排映空间。百老汇院线介绍:“当发现一部电影快到下档期限但仍颇受欢迎时,我们会将其改在迷你影厅放映。”嘉禾院线也表示“如果新片排期很满我们也无法保留旧片,但《逃离德黑兰》上映那阵刚好不是最旺的时间,所以获得较长线的排映空间。”此外,院线间的差异化经营也让大量新片在不同的影院间分流。据记者观察,四个月来一直放映《逃离德黑兰》的是MCL州立院线,后来嘉禾院线加入重映行列;而《少年派》在MCL州立院线、百老汇及嘉禾院线有放映,UA院线并没有。
D 成本也不低,影院竞争得费点心
香港尺金寸土,经营压力谁都有。在旺角、铜锣湾、尖沙咀等旺地的影院仍把大量排期贡献给热卖新片。香港UA院线就表示,因为互联网、电视上能看到的电影都紧贴大银幕的映期,所以重新上映的电影很少,“UA院线是纯商业运作经营,首先必须求存。”不以盈利为目的百老汇电影中心介绍,“在每年全港院线的票房排名中,电影中心总是在倒数位置。我们把影迷的口味放在第一位。只要影片有口碑,我们都会尽量延长上映时间,为艺术片留点生存空间,哪怕每天只有一场。”差异化竞争要求院线或影院多花一点心思。同样是纯商业院线的嘉禾参与了《逃离德黑兰》的重映:“这部电影刚开始上的时候规模不算大,之后在奥斯卡获奖的呼声很高,所以我们决定重映,一场场慢慢做。”
记者观察
为什么香港的影院可以,为什么内地的不行?说到底还是大环境的问题:分账进口片的引进及发行被垄断、“上头”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各院线千篇一律的片源、无差异的竞争让影院省去了挖掘特色市场的心思……一些影院都曾另辟“艺术影厅”,但长久下来也是形同虚设。业内人士分析:“目前还不会那么快出现特色院线。因为某类影片的特定受众无法在短期内累积。”
但其实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4年前已经开业,百老汇院线介绍,“之前安排了一部西藏影片《寻找智美更登》还有纪录片《归途列车》上映,反应都很不错。我们也常安排影迷与导演交流的活动,内地的观众非常会提问,可以看到大家对文艺电影的渴求度很高。香港观众因为不缺选择,我们要特别注意文艺片的包装才能吸引他们买票入场。但在内地,不需要包装就会有不少支持者。”
Ⅱ 国内影院为什么不引进宫淇骏的电影
因为国内每年引进外国的电影(包括卡通)都是需要严格经过审核,另外数量上也有限制。不是随便引进,这也是为了保护国内电影市场和本土电影发展吧。。。。比如香港来说,连柯南火影海贼王这样的剧场版电影院都会上映,你就知道开放程度的差别了。。。
另外也有一个可能就是人家没打算进入中国市场。。。进入中国市场放映,就算通过审核,也不一定可以赚钱,因为国内的票房一直有水分,而盗版问题也很严重。加上进入这个市场的一切前期制作,宣传,广告,同不同城市电影院沟通,发布后的市场运作等等都是制作商的责任。如果弊大于利,或者证明不能挣太多钱,人家也就不投入进来了。。。;
Ⅲ 为什么影院里都没有日本的电影
每年固定都会有几部,这两年已经算比较多的了,如《垫底辣妹》,《哆啦A梦:伴我同行》之类的,但是仍以动漫为主打。
大部分片子都是以批片的形式进入国内院线的,分账片的份额基本都给好莱坞了,好些美国片也很难同步上映,更别提欧洲及亚洲电影了。
不管发行公司,还是院线,目的是盈利,日本电影可能受限于题材,不会选择引进,或者偏爱情文艺一些,投入市场可能没有票房,即便是所谓的大制作,大部分也很难超越好莱坞,所以导致现在不可能有很多日本电影上映,其实每年韩国电影国内上映也不多。
马上上映的就是《寄生兽》,还是沾了环保题材的光。
Ⅳ 国内影院为何只上映美国片不上映其他国家的电影
没市场啊,况且政策规定了引进电影数,百里挑一
Ⅳ 为什么国内影院不上映欧洲,日韩等国的电影
第一点,人家压根没打算在内地上映
第二点,审核不过
第三点,票房惨淡。想想那么多国产片、美国大片,到了电影院,谁会想看日韩的影片?尤其如果刚好碰上美国大片和国内大腕、明星拍的国产片同期上映,那就漂水吧..
第四单,票房惨,国内电影院自然就不引进了
Ⅵ 电影院为啥没日本电影
一楼是想说《血疑》吗
日本电影在内地是没什么市场
看的人少吗 其实也不少
但是内地的引进速度太慢了
比如说《我的女友是机器人》dvd都出了好几个月了
内地才上映
基本上该看这部电影的人都看了
而且引进尺度也是问题
外国电影有点什么内容审批都不能通过
或者删减个一塌糊涂
再一个就是民族情结
可是说真的 我在知道上答题 问日本电影的人一点也不少
大概是该看的时候就看 看装愤青的时候就装吧
Ⅶ 为什么中国影院很少看到除美国以外的电影
院线说白了是在卖一件商品给你,自然是畅销的商品、能赚钱的商品最好,因为每天的时间就那么多,能放几部影片是有限的,既然美国商业片已经证明了他的吸金能力,干嘛找死去引进文艺片、故事片这种很容易没票房的东西呢?他们是商人又不是做慈善,现在连视频网站都开始坐地起价了,你指望院线考虑钱以外的东西吗?
Ⅷ 为什么有些外国片不在国内上映
当初我们加入WTO的时候,根据协议我们每年引进20部外国影片,而这20部大部分为美国大片。没有引进的,就是没有版权,自然不让公映,这就是很多文艺片无法引进,除非它们得奖,比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是拿完奥斯卡后在国内上映的。其实这么做也是为了保护民族电影产业。有一部分就是电影频道正式引进的,由6套组织配音放的。地方卫视放的那些几乎都没有版权。
Ⅸ 国内电影和好莱坞电影有什么差距,为什么拍不出国际大片
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剧情才是王道:要有好的剧本,题材要新颖,故事要给力,只有好的剧情才是吸引观众的第一要素。好莱坞的想象力天马行空,而中国的电影剧本不是在穿新鞋走老路,就是新瓶装老酒,永远换汤不换药,走不出自己的旧框架;
2、特效不能马虎:无论任何电影,功夫片也好,枪战片也好,或者是奇幻类的题材,都离不开特效的处理,好莱坞的电影神话,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特技处理堆起来的视觉盛宴。相反,中国电影的特效一直在跟外国人学习,但只具其形不具其神,就像一只虎皮的猫,就算外表挺唬人的,内质依旧没变;
3、从不拒绝帅哥美女:如果说剧情和特效是必不可少的基础,那么帅哥和美女的组合就是不可或缺的金字招牌。好莱坞电影从来不缺少帅哥美女,也不会拒绝重用帅哥美女。他们很少讲演技,只讲适合不适合,只要给角色安排对的演员,他(/她)就是第一,形象是天生的,而演技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或者说演员和角色本身的契合才是成功的关键,很多感觉上的东西是技巧所无法弥补的,他们都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从不过份强调演技这回事,更加不会强分偶像派和实力派这回事。但中国电影正好相反,无论是媒体还是大众,总是纠结于让帅哥美女来扮丑,好像与自身的反差越大,演技就越好似的。既强人所难,又浪费了大好的资源,实在是让人添堵啊。再这样下去,中国电影就不要有所谓的审美艺术了,干脆直接审丑得了;
4、剪辑配音不马虎:如果把好的作品比作一个顶级的模特,那么配音和剪辑就是为他们化妆和选合适的服装,进行上台前的最后包装。可惜的是中国的电影市场,无论是进口大片,还是国产影片,最后的这两关都没有真正合格过,无论是剪辑还是配音,都是中国电影市场上永远的痛,而且不知道还要痛多久。甚至有人说,进口片进内地,没有一部是完整的,完整的商业片,没有一部是能上映的,因为太多所谓的“敏感设限”了,这对电影业本身是非常伤的。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好莱坞,他们的剪辑和配音无异于对影片的再一次创作和拍摄,每一步都非常严格,该留的不会多剪一刀,该剪的也不会轻易留下,力求每一个画面都能够清楚的表达电影本身,并且能够让观众看到好的效果,而不是看过电影后依旧不知所云;
5、宣传:每一部好的作品,都离不开好的宣传。宣传不给力,效果减一半。而好莱坞电影与中国国产片在宣传上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炒作的从来都是电影本身,从演员到导演,他们将尽可能多的心力都放在预告片上,放在电影本身的效果和剧情的宣传上面,而很少花心思在演员私人的八卦绯闻上面。而中国电影的宣传则恰恰相反,无论是演员自身的争议点,还是男女主角的绯闻八卦,生活隐私,甚至是负面的丑闻,能炒的不能炒的统统炒一遍,甚至打一场官司都好,只要能让人把眼睛都看过来,知道这部片子的名字就好,最后把观众的焦点模糊一片了,就是不讲电影本身的质量如何。可见不少电影人也知道:电影本身没啥好故事,只能够在演员身上多做文章,多下功夫,才能够把观众忽悠到影院去。
一是国家体制束缚的问题,比如对电影审批过严,肆意更改删减影片情节,有些题材呢根本通不过,有些呢拍完之后连上演的机会都没有,这样是非常打击新一代电影人的激情的,象带着枷锁跳舞一样,所以也难怪中国真正有才华的新一代电影人冒出来就寥寥无几了,因为在这种环境中很难体验到创作的自由和乐趣!
二是这些所谓的知名导演他们应该早点退休去安享晚年了,因为他们所经验到的东西早已与这个时代脱节了!
所以中国电影才会呈现出表面繁荣的假象,其时已青黄不接脱节严重,老一代的知名导演就是赖着不走,其时他们的意识形态、观念、经验与现在年青人与这个时代都已相去甚远。而年青的电影人又不喜欢干以前的那一套为纯粹为意识形态服务的东西,而他们经验的世界是更个人体验的更理性(不是教条理性)的更人性的,而这些东西显然又不符合执权者口味。所以年青人么整体上上不去原来那几个老混熟脸了的呢又不肯走,所以中国电影才会出现现在这种表面繁荣实质尴尬的局面也不足为奇了!
但历史毕竟是要向前的,何况加入WTO之后,文化产业面对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如果再不思进取中国电影等文化产业就要供手相让给外国人了,所以决策者如果再无动于衷或只是换汤不换药不做根本性的改变,再不早点调动起新一代年青电影人的积极性的话,看以后怎么与老外竞争,那么到时恐怕无论在市场上文化上都会被老外被好莱坞这个文化帝国主义占据,输得一干二净。
对于人物而言好莱坞电影对于人物的塑造更鲜明,。。。举例。。。。。Mr.Bean(憨豆先生),
虽说中国电影中也不乏有着鲜明人物性格的形象,但相比较于好莱坞电影来说是少之又少。。。举例。。。
Ⅹ 为什么中国的电影院播的电影没有欧洲的比如法国的电影。也没有非洲的,但是美国的电影就有。为什么
大家平时在家都不看欧洲电影,影院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可不是做公益事业,所以当然要播那些有票房的电影。美国大片深入人心,加上宣传,所以票房很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