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反映中外文化差异的电影
1、《刮痧》是由郑晓龙执导,由梁家辉、蒋雯丽、朱旭主演,于2001年出品的一部电影。该片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讲述了华人在国外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最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故事。
2、《少女小渔》是由张艾嘉执导,刘若英、庹宗华、丹尼尔·J·特拉万提主演的剧情片,于1995年4月22日在中国台湾上映。该片讲述了二十四岁的小渔为了在纽约读书的男友江伟能安定下来,经人介绍与一位年逾六十的意大利老头马里奥假结婚的故事。
3、《喜福会》是一部由王颖执导,温明娜、周采芹、俞飞鸿、卢燕、赵家玲、邬君梅等主演的剧情类电影。该片总片长为139分钟,有粤语 、英语和汉语普通话,于1993年9月8日在美国上映。影片讲述了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突、恩恩怨怨。
4、《最后的武士》由爱德华·兹威克执导,汤姆·克鲁斯、渡边谦、真田广之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3年上映。电影以1876年-1877年中的西南战争和明治维新作为背景,描述一个前美国军人,到日本助明治新政而组建的日本新军做教官,在战争途中被俘,慢慢被日本传统文化所吸引。
5、《欢迎来到东莫村》是由朴光贤执导,申河均、郑在泳、姜慧贞主演的一部韩国电影。影片讲述的是1950年朝鲜战争之际,五名分别来自朝鲜和韩国的军人以及一名美国空军士兵流落到一个未受战火波及的村子—东莫村,并在那里相识,交往,而后共同作战的故事。
B. 英美电影文化的差异
美国电影与美国文化
该文章从美国电影的角度来叙述美国精神。从电影中看见美国精神的变迁、美国人自我认知的人生价值的改变以及美国人在民族精神中一直坚守的某些东西。
从这些电影中可以看出没有历史文化沉淀的美国如何在苦苦积累自己的历史文化。民族性的东西往往不可忽略,我们往往只看见美帝国飞扬跋扈的统治者以及他们的远征军,而看不见美国的芸芸众生。也许从好莱坞的商业电影中我们能看见美国。
各取所需:90年代英国电影文化
1998年9月初,英国几家大报登出老牌电影新闻工作者F·莫里斯·斯佩德去世的布告,他是从1945年就开始出版的几份电影杂志<伦敦娱乐快报>(What's On inLondon)和<电影评论>月刊(Film Review)的创办人,这些杂志全面报道和评述英国本土摄制的电影.对某一特定年龄层的电影爱好者来说,86岁的斯佩德的死讯勾起了他们对遥远过去的回忆--在那个年代,人们常说的话就是"看电影去",没有什么电影专家,有的就是无数的影迷,他们经常三五成群地去"大剧场"(Odeon)或者"ABC电影院",把英俊的罗纳德·柯尔曼(Ronald Colman)、斯特华特·格兰奇(Stewart Granger)和艳丽的贝蒂·格拉勃(Betty Grable)、艾娃·格莱纳(Ava Gradner)等帅男美女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这些演员嘴唇红润的肖像经常出现在<电影评论>等杂志的彩色插页上.
C. 从西方电影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
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都相当于是悲剧,但相对而言,罗密欧和朱丽叶爱得更无所畏惧,更狂热。在朱丽叶的眼中,爱罗密欧便是一切,她从小就爱着罗密欧,家族的仇恨在她眼里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因为她爱就爱了,而罗密欧爱朱丽叶时一开始也是有些纠结的,后来也没有顾虑了。他们二人一见钟情,中间的家族斗争是他们最大的阻碍。相比之下,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一开始就是有阻碍的,虽然他们爱的深,但除了最后的抗争,基本上没什么激烈的斗争,最多的就是祝英台在纠结自己的身份问题,梁对祝就是单纯人爱情,无关家庭,无关仇恨,而祝则受家庭影响,受制约,我觉得其实祝爱梁还是比梁爱祝多些,可能是因为对祝的刻画比梁多吧。梁与祝是日久生情是心心相惜。梁祝的故事是唯美的,罗朱的故事是悲壮的,这可能与中外对爱的表达方式有关,毕竟中国一直就比较含蓄啊,O(∩_∩)O~
D. 求《从西方电影看中外文化差异》为题的论文
从发展来看,中国电影事业比西方电影事业起步要晚几十年。西方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常常有一些不经意的幽默,不是刻意去营造的而是往往在不经意间一个细节让你忍俊不禁。相比较而言,中国香港电影界的奇迹“无厘头”电影可谓从头到尾让人乐翻天,这不仅仅体现在情节设计上,在人物形象和塑造上,环境的布置以及音乐配置上都是做足功夫的。以我个人的浅薄认识,美国电影是“幽默”,香港电影里有的只是“滑稽”、“搞笑”而已,我无法评断孰优孰劣。电影只是文化的一个缩影,不同风格必然有其文化大背景。另外从影片的题材上来看,西方电影的艺术片、西部片、歌舞片和动画片也是别具一格,常常让人感慨:啊!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而中国电影在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含蓄内敛的韵味与风格,在国际电影界的地位逐步上升,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上升。通过音乐与电影的比较,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差异在我们脑海中都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接下来,我们又探讨了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典型及其深层原因。在做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查阅了相关书籍并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一 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所谓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这个道理。“东方人并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竞争意识,他们总是显得严肃、执重,从不着急,时间观念淡漠。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二.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对科学的探索热情。道德与理性的分离,使中国传统出现反理性的倾向,从而阻碍了中国科学精神的发育。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空论玄谈盛行,科学衰微和商业不发达的深层原因之所在。科学技术被视为怪技奇巧,商人被贬为四民之末,从而也导致中国古代科学尽管发达却难于付诸施用,商业发展缓慢,国家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对象。 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既来的,是天赋的。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过程中不须负任何道德责任,可以不择手段。在西方历史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不衰,构成了西方主流价值取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了社会亘古不变的信条。在最大限度地谋求自身的利益观念的驱动下,科学与技术在西方尤为受到重视,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在西方非常发达。在现实生活中,西方人表现出求新奇、好创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学观念和技术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构成人格的重要因素。这也导致西方社会重理性而轻情感,长于说理而短于谈情,善于逻辑思维而疏于直观感受。 三.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轻天道,重道德而轻知识。中国文化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观念、顺从诚敬意识等,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处理途径。中国文化的那种和谐观念,同时也体现和培育了国民顺从、屈服、保守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精神,鲜有抗争意识和反叛勇气。从而也造成了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支配下,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的对象,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去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
E. 从西方电影音乐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造成中外音乐与电影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历史原因:中国的文化更悠久同时也更保守,相对缺乏活力与创造性,且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限制,多数有文化的人都去钻研经典,考取功名了,精英都集中到统治阶级中西欧等国家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这些运动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由、平等、博爱等词语可以在电影和音乐中体现出来。经济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后一直不断地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后很快就被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扼杀在摇篮里。导致东方和西方的文化有差异。地理原因: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文化原因: 1、神话体系。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多以神仙、妖魔为角色,西方魔幻故事中大多是精灵、矮人、魔法师、骑士之类的。中国的许多艺术作品都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传说故事当中的神仙妖魔的道行用时间来计算,年龄越大,其能力也越强,这种差异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找到影子。这样子就让中国人民有一种不思进取的思想。西方巫师的成长则是靠自己不断的实践学习,只与你的资质及勤奋程度有关。这就断就了中国人与外国人观念的不同。2、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从而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对科学的探索热情。道德与理性的分离,使中国传统出现反理性的倾向,从而阻碍了中国科学精神的发育。功利主义始终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毫无疑问,这种功利主义对于催生后世资本主义萌芽取着催化剂地作用,这也导致西方社会重理性而轻情感,长于说理而短于谈情,善于逻辑思维而疏于直观感受。自身原因:主要是题材内容方面的原因。像西方的动画片,大都满含着称王称霸的野心,适合儿童,或是男孩热血的性格特征。而中国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猪猪侠等都类似天真美好的童话故事,好人永远会战胜坏人,只能适当开发童智,永远只适合和平国家的低幼龄儿童。更重要的是,离不了中国的神话故事、古代历史,或是其他国与现实的东西。缺乏动画片所需要的想象能力。很多东西会被认定为”反动””黄色””不健康”什么的,当然更不可以有抨击社会的内容,这样就给动漫创作很大的限制,少了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有些东西甚至被说成主题灰暗而不准发表,中国的差不多全是小孩看的,但美国的内容和主题都有着一定含义,中国的比较着名的都是以神话传说为背景,但美国的大多把现代人的思想向往和梦想等做为背景,更加资料化、多元化等等。 (2) 建议通过多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的比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征。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两种孑然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大异其趣。 对于西方文化,我们首先要肯定其在人文方面的发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它有一种独特的大帝国风范,是比较温润的东方文化所欠缺的。还有的是它们敢于揭露社会积弊的精神,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其在社会伦理方面的涉猎比较不足,“金钱之上,追求享乐”的思想过于深刻,导致对伦理方面的忽视。对于中方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它的稳重、内敛、平和,其注重社会伦理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极具东方特色。但是缺乏一份“热血”,时代的进步始终需要一种上进的、积极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思想,过于内敛就会被人欺辱!但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也不必过于根究各种文化的优劣,取长补短才是正道,“闭关守国”只能导致落后,固守一种文化而不知发展创新也只能淹没在历史的洪流里。我们深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除了可以进一步了解文化内涵,更重要的应该是了解自己的优缺,从而完善自己,在新时代中不断前进!心得体会: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剖析,我们组员感受很深。文化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词语,它犹如一个深不可测的美丽湖泊,它不仅拥有瑰丽的外表,它还有深厚的内涵。文化的世界包罗万象,从单种文化,到今天的多元化文化,越来越复杂多样,内涵越来越丰富。尽管我们尽量从多方面来剖析,但仍然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要全面了解它,还需要更多的学习了解以及分析。然而由于调查手段的限制,我们不能做出更为详细周密的调查,于是我们更多以自身的经历结合调查结果来谈谈关于本次课题的一些主要问题,希望可以折射出一些被埋没的亮点和被隐瞒的失误。但是由于资料、时间、精力的限制,我们的调查深度还是不够。
F. 从电影中看得出哪些中西方文化差异
尽管现实中的迷信意识早已在唯物主义面前败北,但至少在艺术和电影中,富有灵性的东方文化还是不时地显现出优势。超现实主义电影,最能突显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和差距。在杨德洛维斯基的《圣山》中,我们便可见墨西哥大师是如何不惜一切地卖弄奇幻同时又小心翼翼地为自己的“超现实包装”寻找科学的解说和理由。其实,西方此类电影很多时候都局限在以超现实主义现象验证着现实,而此时东方电影却能洒脱地以现实主义原则解构超现实主义现象。比较《雨月物语》,我们就会发现沟口健二是如何自信并理所当然地让鬼魂随心所欲地出入银幕。然而也正是他这种天经地义的自信,才使影片始终笼罩着一层虚实结合的快慰和朦胧幽哀的凄美意境。
G. 电影中的东西文化差异有什么
一般来说(普遍性,不绝对),要阐明一个观点,中国电影重视电影情节,在情节中能体现出电影的内涵(也就是说大众化,大家都看的懂),国外电影,尤其是欧洲电影,情节不是十分重要,看起来觉得很乱,但最终还是讲出了这部电影的想表达的意思。比如说,我上个月看的电影《穆赫兰道》,如果是中国拍的,不太可能把电影情节拍的很乱,叫人看了一头雾水,这就是中西在处理情节上的差异,我个人认为,这绝对是由文化背景不同引起的。再说说正常情节的电影,比方说:法国电影《理发师的情人》,第一次见面,男主角就向女主角求婚,女的没回答他,第二次见面,女主角主动说话并答应了求婚,然后双方才开始介绍自己。看似荒唐,但这个爱情确实又是真实而感人的爱情。在中国,这是不可能的,虽然在法国,我个人觉得这样的事也不太可能发生,也许只能出现在电影里,但是电影里出现了,它基础现实,说明现实中还是有这样的事,不过没这么夸张,在中国,现实中没有,连电影里也不会有。
H. 从西方电影与音乐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电影中看得出哪些中西方文化差异
尽管现实中的迷信意识早已在唯物主义面前败北,但至少在艺术和电影中,富有灵性的东方文化还是不时地显现出优势。超现实主义电影,最能突显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和差距。在杨德洛维斯基的《圣山》中,我们便可见墨西哥大师是如何不惜一切地卖弄奇幻同时又小心翼翼地为自己的“超现实包装”寻找科学的解说和理由。其实,西方此类电影很多时候都局限在以超现实主义现象验证着现实,而此时东方电影却能洒脱地以现实主义原则解构超现实主义现象。比较《雨月物语》,我们就会发现沟口健二是如何自信并理所当然地让鬼魂随心所欲地出入银幕。然而也正是他这种天经地义的自信,才使影片始终笼罩着一层虚实结合的快慰和朦胧幽哀的凄美意境。
一.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双方分别归结为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谓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是造化之功,同时也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格塑造影响的巨大。“人的个性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个方面的产物。”
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得到某种熏陶和影响。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所谓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这个道理。“东方人并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竞争意识,他们总是显得严肃、执重,从不着急,时间观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词代表着西方社会中支配人们思想的基调那样,中国人常说的‘马马虎虎’一词也表明了他们对生活所持的态度。”生活圈子的狭隘与封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固定性和长久性,为了能够和睦相处,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这也培养成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养成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西方人那种外向型人格。 “在马克思看来,地理环境是通过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关系来影响人的……”
因此,对于对形成的文化观念影响巨大的自然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我们既不能加于夸大,也不能过于缩小,既不能过于强调,也不能随意忽视,而应该客观、公正。正如罗素所说的“目前的科学不能完整地说明国民性问题。气候和经济环境虽说明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二 .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按照中西双方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别概括为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利义之辨”是贯穿中国文明史的一个基本问题。主张义利兼顾的墨家由于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义利皆无的道家则把把功绩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标准之外,这种主张尽管一度与儒家义利观并驾齐驱,但由于不合当时社会需要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对科学的探索热情。道德与理性的分离,使中国传统出现反理性的倾向,从而阻碍了中国科学精神的发育。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空论玄谈盛行,科学衰微和商业不发达的深层原因之所在。科学技术被视为淫技奇巧,商人被贬为四民之末,从而也导致中国古代科学尽管发达却难于付诸施用,商业发展缓慢,国家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对象。
在西方,尽管我们说,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其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样,但是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既来的,是天赋的。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过程中不须负任何道德责任,可以不择手段。故此,功利主义始终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毫无疑问,这种功利主义对于催生后世资本主义萌芽取着催化剂地作用,但也使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变得非常地残酷和血腥。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7]西方社会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个体追求物质利益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与科学的发展,但对义的鄙视和贬低又容易导致西方社会片面追逐物质利益而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变质,成了赤裸裸的金钱物质利益关系。在西方历史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不衰,构成了西方主流价值取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了社会亘古不变的信条。在最大限度地谋求自身的利益观念的驱动下,科学与技术在西方尤为受到重视,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在西方非常发达。在现实生活中,西方人表现出求新奇、好创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学观念和技术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构成人格的重要因素。这也导致西方社会重理性而轻情感,长于说理而短于谈情,善于逻辑思维而疏于直观感受。
三 .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
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两者分别归结为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一个特点是中国文化不仅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而且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着特色。”
中国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作为想象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探究的对象。对于自然,由于“天道远,人道迩”。
过于执迷于对虚幻天道的探求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徒劳的。我们只须向内心诉求,人心中就蕴涵着自然的普遍法则,尽心就能知性,知性则知天,“万物皆备于我矣。”。
所以,中国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轻天道,重道德而轻知识。在处理在人与人关系问题上,中国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体轻个体,重和谐轻抗争,强调宗法性、纪律性。它对人进行规劝与约束,束缚人的自由意志及创造精神,漠视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中国文化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观念、顺从诚敬意识等,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处理途径。中国文化的那种和谐观念,同时也体现和培育了国民顺从、屈服、保守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精神,鲜有抗争意识和反叛勇气。“中国人普遍信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观念,从而使得欧洲人与美国人普遍认为:1990年的中国和孔子时代的中国别无二致。”“所有的旧东西都是极有价值的,而所有的新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
从而也造成了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们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奥秘和征服与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赫拉克利特窥出“和谐来自斗争”。
普罗泰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便是人与自然孑然分立的鲜明写照。尽管到苏格拉底那里,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但西方文化对自然的探索与征服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西方商业社会海上航运的冒险生涯,以及在其中不可避免地遇到难以把握的自然规律使西方人时刻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人们正是在对诡异的自然现象的惊异和困惑中开始哲学探索的。古希腊的哲学从开始就主要是一种自然哲学,把自然作为人们思考和探索的对象。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支配下,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的对象,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上,西方更为崇尚个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独立,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重视私有财产的获取和保护,整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去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
中国文化由于主张“天人合一”,人道法天,以人道应天道,以天道设人道, 以德配天,天人合德,故生存意识异常发达,形象思维非常突出,注重直观感觉和诗化想象, 重人事而轻天道、轻实证而重玄想,从而导致自然科学不甚发达人文科学异常繁荣。“如果按这种逻辑,认识论意识的发达是科学在欧洲出现的一部分原因,那么这种意识的不发达也应该是科学在中国不出现的一部分原因。”。
西方文化由于倡导天人相分,人定胜天,不仅认识自然解释自然而且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科技意识发达,抽象思维突出,注重逻辑推论和实证研究。故而中国有的是“小心求证”的陈景润,而西方有的是“大胆假设”的歌德巴赫。
~~~~~~~~~~~~~~~~~~~~~~~~~~~~~~~~~~~~~~~~~~~~~~~~~~~~~~~~~~~~~~
从音乐中如何反映的出中西方文化差异
这个很简单,其实说起中西音乐的差异。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在调式上的应用了吧。我们中国最早的调式为五声调式也就是说只有1 2 3 5 6这五个音给成一个完整的音阶。只要是这几个音组成的歌曲就形成了最有我国特色的民间音乐。而欧美等则不同,他们用的完整的七声调式。而且欧美音乐最大的特点不是在于旋律,而是在于和声方面。我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上说过,也不知道准确不准确。中国是对世界上旋律贡献最大的国家,而欧美则是对和声方面的贡献比较大。不知道这样说,你能不能搞得懂。
简单来说,一首歌里如果没有4 7这两个音存在。他必然是一首中国的民间歌曲。当然现在中国的流行乐除外。
欧美方面,你可以听听其中的和声部份很是经典的。我的水平就么高,如果有什么说的不对的地方。
结束语:通过以上两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的比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征。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两种孑然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大异其趣。
另外,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层次探讨的意义重大,它将解开诸如中西方科技发展差异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谜团,从而产生深远影响。
I. 东西方电影文化差异
有些可以体现差异的电影先给你推荐下
<面纱><西洋镜>
刮痧,喜宴等
从电影着手,浅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很多人都说,东西方的文化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止局限于语言上,更多的表现在一些细节上。
就像中国人的影片,在外国人眼中,一直以来所被他们看好的还仅止局限于中国功夫,除此之外,对中国的文艺片,他们好像一直不怎么买帐;
而外国人的影片,似乎在中国人的眼中除了特技以外,一些外国人特有的表达方式也都在翻译中被消减了。
其实最直接的对比,就是拿中国人拍的武侠片与外国人拍的科幻片来看:中国人的武侠片讲究的多半是动作的华丽、大气,语言上比较苍白,讲究的往往是神态以及一些内心戏的表白,从而体现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那种中华民族精神。并且把很大一部分的力气用在了选景上,却乎略了一些人物本身的魅力;
而外国人的科幻片,也许人物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演技要求,但他们的语言方面相当幽默,而且往往从大处着手,把特技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无论是场景的特技还是人物打斗的特技都显的相当炫目耀眼。人物的个人魅力往往通过外在的更直接的视觉系效果来体现,通过视听的方式来加深观众对人物的个性魅力的理解,而不是从其内心深处的东西来挖掘一个人。可以说西方人表达的一些东西更直接。
从电影本身也可以看出东西方人在个人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上的差距。因为外国人他们不论从科幻还是魔幻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往往所反映的都是一些与明天、与未来有关的东西;而中国人则更多的喜欢拍古装戏,或者就是拍一些五六十年代的农家题材的片子,显得相当的怀旧。就如同外国人喜欢提前消费,而中国人喜欢把钱存银行一样。
这就是中西方人的文化差异。
在影视剧选定角色上也是如此。外国人显的更加开放大气,往往喜欢将主人公英雄人物放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里,不论是主人公也好,还是他周边的伙伴,都是相当有个人魅力的家伙,而整个团队则有整个团队的魅力;
中国式影片如果是武侠的题材,往往将主人公描写的相当到位,而其他的人物则显得相对苍白,而且比较喜欢个人英雄崇拜,团队精神不足。
我想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在电影中的最明显的体现吧!
从电影内容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不能拍出和西方人一样精彩,出呼意料的动作片,
这是地方文化差异,就像他们不可能拍出像我们这样的武侠片一样的道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中国人的想象力,是往洞穿宇宙奥秘发展的...比如说太级,人体经络,气功,长生不老...
而西方人的想象力是往科技,技术,科幻发展的...
中国,日本,韩国的恐怖片多以鬼怪出镜,我认为美国人肯定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可能只认为那人长的丑了一点,
而西方人的恐怖片,多以血腥,暴力,科幻出镜...我们不觉得恐怖,而是觉得想吐!
西方人认为外表可怕的就是恐怖,
而中国人却是认为内心可怕的才是恐怖...
J. 从电影方面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哈利波特VS不能说的秘密
一个是科幻片
一个是穿越时空的爱情文艺片
蛮有题材发挥的。
原因是我们可从中看出中西方的电影人想法都很天马行空
而从内容上看,哈利波特更宏伟,更宽阔
他的想法更夸张
而不能说的·秘密则是简单,温暖,但又富有悬念的初恋小调
从这也大概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平和,温暖,感恩
外国人热情,主动,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