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国影视 » 这部电影绝对是挑战人类伦理极限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这部电影绝对是挑战人类伦理极限

发布时间: 2023-02-03 04:34:03

❶ 《极盗者》讲了什么如何评价

对于一部期待已久的电影,大清早就迫不及待的去把它看了,而看完后,却只能叹气:可怜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对楼主本人来说,应该是归于烂片一类,但不同的是,对于数不胜数的烂片,唯独此部电影,让楼主产生了惋惜的心态。

《一代宗师》有一句台词:这几年,宫先生文戏武唱,可是唱得有板有眼,功架十足。可惜,就差个转身。

用于《极盗者》来说,真是最恰当不过。

一部电影,它讲述了一群人追求极限运动的一生,抱着对自然的敬畏去征服前人提出的八项极限运动,最终面临着巨浪,男主告诉旁人“这是我的路”然后毅然冲进大海狂啸中。这会是一部很棒的拿奖无数的电影。
有一部电影,它讲述了一群玩极限运动的人犯罪的故事,前有《007》雪地追击,《碟中谍》攀爬迪拜大楼,《变形金刚》翼装飞行,而这部电影柔和了所有的极限运动,刺激惊险。这会是一部横扫全球票房的电影。
而《极盗者》任性的要将两部电影合在一起,就让观众看到了一部毫无逻辑剧情撕裂的电影:犯罪的时候坚决不极限运动,极限运动的时候坚决不犯罪。你也不会懂正派为何这么傻逼,反派为何这么作死。

名有候导风景画拿金马奖,利有牛朝阳兢兢业业拍鬼片。《极盗者》本拥有100%的可能成为最HIGH电影狂卷票房,或者拿下最专业极限运动电影打动无数人的心灵拿下无数口碑,可它选择了名利双收这条最难的路。文戏武唱,唱得有板有眼,功架十足。可惜,就差个转身。

❷ 我现在知道左右了主要写了什么

是关于两个重组家庭的故事,因为一个生病的女儿,原本各自组成家庭的前任夫妻不得不放下私人恩怨,心平气和地重聚在一起。他们的议题由最初的“亲生父母捐骨髓救孩子”,变成了“亲生父母生二胎救孩子”,这是对两个家庭的考验,更是一场伦理挑战。

重看张嘉译的《左右》:挑战伦理极限,刺痛人性底线
一、
枚竹离婚后带着5岁的女儿禾禾嫁给了老谢,老谢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疼爱禾禾,三口人过着平静而安宁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禾禾高烧不退,医院诊断为白血病,这让枚竹痛苦不堪。万般无奈之下,枚竹只得将这个消息告知了前夫肖路。

拯救禾禾需要进行骨髓移植手术,作为禾禾的亲生父母,枚竹和肖路第一时间进行了血液配型。然而,配型失败了。

绝望之时,枚竹突然得知,如果是病人亲生的兄弟姐妹的脐带血,就会让手术成功的几率提高至五成。为了这一线生机,枚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她想要和前夫肖路再生一个孩子!

重看张嘉译的《左右》:挑战伦理极限,刺痛人性底线
枚竹没有顾虑到老谢的心情,甚至不在乎肖路现任妻子董帆的想法,她决定一意孤行。在经过一番波折之后,枚竹和肖路尝试了三次试管婴儿。然而,由于枚竹有两次流产的经历,且当下的年纪不适宜再去尝试这种受孕方式,这一次的救女计划再次失败,禾禾只剩下了最多两年的生命。

看着女儿日益衰弱的病体,几近崩溃的枚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要与前夫肖路通过实质性的接触自然受孕......

重看张嘉译的《左右》:挑战伦理极限,刺痛人性底线
二、
《左右》是导演王小帅在2007年拍摄的电影,由演员张嘉译(饰演肖路)、刘威葳(饰演枚竹)、余男(饰演董帆)和成泰燊(饰演老谢)联袂出演。

电影海报上标注着“温情挑战伦理最极限”,似乎就在昭示着这部剧的底线。果不其然,这部关于“生子”题材的影片,足足重拍了六次才过审。

说《左右》是部家庭伦理剧绝对没错,它生活化的表现形式非常贴合普通人的世界,但是最终表达出的主旨思想却又是如此地毁三观。

重看张嘉译的《左右》:挑战伦理极限,刺痛人性底线
围绕着一个人孩子,是两个家庭、四个大人的纠结,是因爱之名的血缘救赎,却也是以爱为名的身体背叛。

董帆和肖路这对老夫少妻的婚姻生活非常地甜蜜,董帆也一直想要一个属于他们两个人自己的孩子。肖路虽然疼爱妻子,却有点抗拒再为人父。但是让董帆想不到的是,肖路想生孩子了,但却是与前妻生。

思想上很难接受的董帆决定去找枚竹,可是到了枚竹家,看到憔悴可怜的禾禾时,董帆立刻心软了。经过了一番阵痛,董帆最终同意让丈夫去做试管婴儿。

重看张嘉译的《左右》:挑战伦理极限,刺痛人性底线
相比之下,枚竹根本不用做老谢的思想工作,因为禾禾是老谢从小带到大的,她已经是他的亲生女儿了。能够救这个可怜的孩子一命,也无非是再养育一个妻子与前夫的孩子罢了。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基于老谢深爱着妻子枚竹。

作出决定只是在瞬间,内心挣扎却是无时无刻。枚竹的心满意足,肖路的无可奈何,董帆的心痛隐忍,老谢的佯装坚强,他们每个人都在最亲的人面前带起了面具,去成全一个生命的重生。

看到这里,人性的光芒是温暖的,善意是可以传递的。如果只到这里,或许这份温情就可以变成长足的感动。但是若是真的就到这里,也绝非是王小帅的风格。所以,剧情还在继续。

重看张嘉译的《左右》:挑战伦理极限,刺痛人性底线
三、
王小帅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电影风格是以社会底层、边缘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并通过独特的视角来展现当下社会的人情世态。

枚竹和老谢的生活条件很普通,这个女人虽然散发着母爱的光辉,却也同样能让人看到她骨子里的坚强。作为一个小市民家庭,白血病的两大难题之一就是大笔的金钱花费。生活的暴击不足以让这个傲娇的女人低头,直到她被告知救孩子的路只有一条时,她选择去见那个“到死都不想再见的人”。

重看张嘉译的《左右》:挑战伦理极限,刺痛人性底线
其实剧情设置的很有趣,没有人提过肖路和枚竹离婚的原因,于是有了各种猜测。直到为了救禾禾,枚竹步步紧逼时,仿佛让观众知道了答案。

老谢问枚竹,肖路和董帆是否同意要孩子时,枚竹面无表情地说:“他不同意也得同意”“我不管她(董帆同不同意)”。

枚竹是偏执的,同时也是疯狂的,她的冷漠寡言和歇斯底里都会让人产生压抑和窒息。这些性格上的执拗,很可能就是逼走肖路的原因。

在三次试管婴儿失败后,枚竹提出了疯狂的想法,她要与肖路“来真的”。

重看张嘉译的《左右》:挑战伦理极限,刺痛人性底线
肖路不可置信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想法,“我哄着她不要孩子,咱俩再要一个,这不是乱套了吗?”

如果这只是枚竹的病急乱投医,或许还可以体谅,然而她心中打定了主意,便教肖路可以像自己一样瞒着对方,就说还是通过试管婴儿。

你可以说是母爱的伟大,但这又何尝不是女人的自私。赤裸裸的身体背叛,这是对婚姻忠诚度的挑衅。

被逼的走投无路的肖路选择告诉董帆真相,都说女人的直觉是最准的,当眼角含泪的董帆拨通丈夫肖路的电话时,她早已预知了接下来的情节。

重看张嘉译的《左右》:挑战伦理极限,刺痛人性底线
这一次的抉择就发生在影片最初枚竹带着客户参观的出租房内,掀开被单,露出大红色的床品,仿佛新婚一样。一切有备而来,这个心机让人不寒而栗。

枚竹脱光了躺在床上等着肖路,她率先缓解了尴尬。

“一个枕头不低吗?”这是当年他们新婚之夜说的话。

“刚才是她打电话吧?”这句话像极了大多数偷情男女的对白。

当枚竹主动在被单下将手滑向前夫时,当事后两个人疲惫地喘着粗气躺在床上时,那一刻的空白正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无奈。

重看张嘉译的《左右》:挑战伦理极限,刺痛人性底线
四、
王小帅是善于处理细节的,“背叛”了老谢的枚竹听到丈夫回家后,搅鸡蛋的频率加快了,这是对内心慌张的掩饰。肖路回家面对董帆时,也是一脸茫然的。

接下来两家人饭桌上的镜头,都是各怀心事地无声咀嚼。最先打破平静的是老谢,他突然笑着对妻子说到:“孩子生出来以后还是我们来带,就说孩子是咱们俩的。”再结合他此前三次出去买烟时的表现,这个男人的体贴、大度、无私和高尚,大概就是全片的泪点了。

重看张嘉译的《左右》:挑战伦理极限,刺痛人性底线
《左右》就在此处戛然而止,留给了观众无限遐思。孩子怀上了吗?禾禾得救了吗?如果还是不成功,这对前任夫妻还要继续尝试吗?影片没有给出答案,或许这个故事还没完,毕竟唯有不可预知的未来才是真真正正的生活!

《左右》是四个成人的左右为难,更是对未来的一种左右摇摆不定的暗示。董帆和老谢的付出无疑具备了高大上的情操,但是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几率其实很小。没有人可以承受爱人的背叛,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大度,这是人性使然。

就像董帆,从义愤填膺到无奈默认,这样矛盾、纠结的心理才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心态。

《左右》更像是枚竹自己的偏执,是身为母亲的无所顾忌和无所不用其极。站在女性的立场,我会在情感上接受爱人的决定,但这道伦理的试题是单项选择,当对方选择去救人时,这段感情就已经出现了裂缝。没有人愿意接受一个“身体背叛”的爱人,因为爱情的唯一性不允许其他触碰的可能。

❸ 急求一篇观后感。3000字以上。电影随意。自己写的最好。网上抄的话要求不可以很容易就搜到原文

影片《左右》观后感
影片中的世界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同历史发生关联的,这种历史既包括已流逝远去的过去历史,也包括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历史;既包括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也包括看来微不足道但有意义的历史细节。不过,当下的那种细小而又特殊的家庭事件,够得上历史么?进一步说,从电影的历史题材创作与改编角度说,这种当下的细小而特殊的家庭事件,是否有资格被视为历史题材呢?王小帅新近编导的影片《左右》(北京青红德博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多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冬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星美北京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对此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影片故事的原型,直接取自报纸报道的当前发生的真实而又离奇的“历史事情‘“女子救白血病儿子与前夫再怀孕”①。准确点说,这看来不过是一个被通常的“大历史”观忽略不计的微小的历史事件,属于“小历史”。对历史题材电影的创作或改编来说,重要的不是历史事件或事情本身的大与小,而是对它的影像意义阐释得怎样。如果影像意义阐释取得成功,被赋予了历史合理性,那么“小历史”也可能释放出“大意味”来。同时,这个离奇的小历史事情在这部影片的影像阐释中,可以说触及了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这一主流题材。在建设“和谐社会”成为政府国策的年代,靠什么去保障“社会和谐”顺利实现?对此,不仅政府各级组织、学术界、社会公众等在探索,这部影片也在以其特有的影像方式展开着富有启迪的思考。当然,影片制作者未必有意识地要让影片与上述国策及当下的社会历史轨迹直接挂钩,不过在我们的观看和阐释中,即使不去有意识地做出这种关联但这种关联毕竟也可以无意识地出现,因为影片制作者总是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当下历史场域中并必然对此有所表达。
一、挑战伦理极限
影片是从枚竹带着前夫肖路去往出租房准备“做爱”开始的,在弯弯曲曲的小区道上忽左忽右地行驶的汽车,到底要把这对前夫妻引向何方?影片从一开始就似乎在告诉观众:建设“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这个社会始终处处和和气气、和和美美,而是它往往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甚至连一个怀孕决定也可能导致两个和谐家庭同时趋于破灭。人到中年的售楼员枚竹(刘威葳饰演)与设计师老谢(成泰燊饰演)被告知,久烧不退的女儿得的竟是绝症白血病。遭遇如此突然且沉重打击的母亲枚竹,不得已求救于已同空姐董帆(余男饰演)结婚的前夫、工程队老板肖路(张嘉译饰演),求他作骨髓移植,但因血型不合没成功。为挽救女儿生命,枚竹情急中决定同这位前夫通过人工授精再生一个孩子,以便用新生儿脐血救活爱女。这个合乎母女情但不合乎夫妻情和婚姻法的怪异决定,立即给两个家庭都带来巨大的伦理与情感挑战。在三次人工受孕也没成功、医院拒绝再做后,枚竹最后毅然同肖路偷合以求怀孕生子救女。这就使得这两个家庭的命运被导向一种伦理与情感极限。可以说,这一连串并且步步升级、直至伦理极限的救女行动,给这两对中年夫妻带来了巨大的伦理挑战及情感冲突,迫使他们一再地陷入选择的困窘中。应当讲,影片的具体讲述方式是颇具匠心的,这可以从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处理手法和效果上集中见出。
在故事的开端,我们立刻感受到枚竹同老谢及女儿组成的三口之家是和谐甜美的:老谢对女儿的爱完全如亲爹一样。但高烧不退的女儿被医生告知得的是白血病时,影片只是让我们看到一个远景:在医院的楼道远端,医生和护士对着枚竹讲了两三句话后离开了,撇下枚竹孤单一人。只见她似乎突遭沉重一击,在巨大痛苦中身子摇晃欲倒,但又顽强地坚持挺立,直到跌坐到椅子上。没有一句话陈述,更没有画外音介绍,但观众却通过人物的肢体语言和随后的故事进程,很快就了解到危机焦点所在。这种几乎无声的含蓄有致的叙述,不仅在开端而且也贯穿到影片的全过程,取得了言简意深的美学效果。
影片的这种含蓄式开端同随后故事发展上的处理原则是一致的。枚竹的决定不仅威胁到她自己现在这个家的和谐,而且也威胁到肖路和董帆的家庭和谐。每当肖路被枚竹叫来家里或医院看望女儿或商讨处理办法时,厚道的老谢总是主动提出去楼下买盒烟以便回避。在下楼买烟的几次重复叙述中,影片都没有刻意渲染老谢面对妻子前夫时的复杂的内心活动,而是点到即止,尽量以内敛方式去传达。这种内敛方式总体上符合这位中国式父亲的性格特征。内敛处理也体现在肖路与董帆之间的夫妻争议上。董帆结婚几年来一直想要孩子却被肖路拒绝,想不到他却要同前妻再生一个,这打击是巨大的和几乎难以承受的。离婚的威胁也降临这对夫妻生活中。影片始终没让枚竹和董帆直接相遇和发生面对面冲突,而只是安排后者和同事突然闯到枚竹家中想见却未遇。但见到老谢和女儿的悲情场面已足以让董帆感动了。这场特殊的未遇的见面,鲜明地体现了影片的内敛风格,远比让她俩直接冲突更有表现力。
与此同时,影片的另一突出特点在于,尽量减少宏大的空间场面而更多地满足于局部空间或室内场景中的表现。这种尽量压缩或抽离广阔空间的做法,自然让我想到德国美学家沃林格在百年前提出的“抽象冲动”与“空间恐惧”之说:他相信,人类存在着两种冲动:移情冲动和抽象冲动。“移情冲动是以人与外在世界的那种圆满的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密切关联为条件的,而抽象冲动则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内心不安的产物……我们把这种情形称为对空间的一种极大的心理恐惧。”沃林格特地谈到,东方文明民族的原始艺术突出地表现了这种抽象冲动。他们“困于混沌的关联以及变幻不定的外在世界,便萌发出了一种巨大的安定需要,他们在艺术中所觅求的获取幸福的可能,并不在于将自身沉潜在外物中,也不在于从外物中玩味自身,而在于将外在世界的单个之物从其变化无常的虚假的偶然性中抽取出来,并用近乎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恒。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便在现象的流逝中寻得了安息之所。他们最强烈的冲动,就是这样把外物从其自然关联中,从无限地变幻不定的存在中抽离出来,净化一切依赖于生命的事物,净化一切变化无穷的事物,从而使之永恒并合乎必然,使之接近其绝对的价值。在他们成功地这样做的地方,他们就感受到了那种幸福和有机形式的美而得到满足。确实,他们所得到的只能是这样的美,因此,我们就可称经过这种抽象的对象为美。”② 王小帅不一定了解沃林格的这种抽象美学,但他的选择和取舍却告诉我们,他对广阔的空间表现不感兴趣或不予信赖,而是有意识地从无限的广阔空间退却,退回到有限的局部空间或室内空间展开叙述。这无疑也可以理解为别一种抽象冲动的运用。上面说的含蓄和内敛,其实都与这抽象式表现相合拍,也就是对世界采取简约化、凝练式处置。
即使是在故事的高潮段落,影片也没有丝毫的渲染或放纵意图,而是继续上述含蓄、内敛及抽象路线,最大限度地展现了节制的原则。观众像影片开头时那样跟随已经熟悉了的枚竹和肖路,在汽车的左右摇晃中再次来到出租房,他们如何合作完成这次离婚夫妻间的特别的“偷情”或“外遇”仪式呢?影片把他们之间那种尴尬、拘谨而又急切、企盼等复杂情绪拿捏得恰到好处。尤其是两人在床上被窝里踌躇着始终无法进入“交配”角色时,共同的救女话题把他们从尴尬中解救了出来,双方都发自内心地生出对女儿的深切的爱和对新生儿的热烈期待。于是,观众看到大红被子覆盖下的两人肢体终于缓慢地而坚决地叠合到一起,完成了神圣的交合仪式。如果把这仪式的瞬间看成全片高潮的话,那么这高潮虽是感人的却不是煽情的;虽是表现的却不是铺陈的。因为,两人这时呈现的情感已超越普通的男女之情,而演变成跨性别的具有最后的救赎功能的伟大的爱。也就是说,不再是普通的性爱或情爱而是最高的圣爱在这里释放出不同凡响的感人力量。为了突出这种效果,影片的表现是高度节制的,可以说节制到几乎不可能再节制的程度,而通常的导演可能会选择至少多一倍的胶片长度去纵情表现。
影片的结尾与此相类:两对夫妻各自平淡地吃饭。充满爱意的董帆为丈夫盛了满满一碗米饭,并且不断夹菜,显然意在为他“劳累”后滋补身子;自以为瞒过老谢去出租房交合的枚竹,和已碰巧从手机中得知真情的老谢坐到一起吃饭,老谢突然平静地提出妻子生下的孩子跟他姓,从而使未来家庭矛盾圆满解决。影片就这样结束在意犹未尽的平淡中,爱的乌托邦情景已然展现,该说的都已说完,剩下的就是由观众自己去想象了。
二、简约与蕴藉及其美学渊源
影片的上述含蓄、内敛、抽象、节制和平淡等表现手段,合起来可以说共同体现了简约化原则,这就是说,尽可能舍弃对象的枝蔓或主要容量而仅仅从中抽离出它的最简单而化约的表现形式。这种简约化表现有两方面效果: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弱影片的人为色彩、去除令人厌倦的做作成分,加强它的生活客观性;另一方面可以蕴藉深厚地传达编导的表达意图,体现一种蕴而不发的深长效果。
王小帅在这里展现的对于简约化和蕴而不发的美学追求,与中国古典美学历来推崇的“蕴藉”原则是吻合的。“蕴藉”又作“酝藉”或“蕴籍”,“蕴”的原义是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藉”的原义是草垫,有依托义,引申而为含蓄。“蕴藉”在文艺领域往往指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在分析文体问题时指出:“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即那些命意浅显直切的作品,大都缺乏“酝藉”。他明确地把“酝(蕴)藉”作为评价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他甚至强调“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意义深刻的文章总是显得文采丰盛,而把不尽的意味曲折地包藏其中,这样的文章才能“使酝藉者蓄隐而意愉”,令喜好“酝藉”的读者阅读“酝藉”之作而充满欣喜。清初贺贻孙在《诗筏》中指出:“诗以蕴藉为主,不得已而溢为光怪尔。蕴藉极而生光,光极而怪生焉。李、杜、王、孟及唐诸大家,各有一种光怪,不独长吉称怪也。怪至长吉极矣,然何尝不从蕴藉中来。”在他看来,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和李贺等唐代大诗人的诗作,之所以各有一种光彩和奇妙,恰恰是由于把“蕴藉”放在头等重要地位。能“蕴藉”而后生“光怪”,可见“蕴藉”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又认为:“所谓蕴藉风流者,惟风流乃见蕴藉耳;诗文不能风流,毕竟蕴藉不深。”这些表明,“蕴藉”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常用概念,强调文艺语言与意义应当蕴蓄深厚、余味深长。王小帅是否有意遵循中国古典美学的上述原则,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有意识的含蓄、内敛、抽象、节制和平淡等表现手段恰恰体现了古典美学传统在现代电影艺术样式中的复活,表明这种古老的美学原则在现代艺术样式中仍然可以洋溢出表现力。
三、爱的乌托邦
影片通过这样的简约化与蕴藉式故事讲述,希望获得怎样的观影效果呢?这可以从影片的中英文名称上获得集中提示。影片的中文名为《左右》,寓意着故事中主要人物在家庭伦理上左右为难的境遇。而王小帅在选择全球公映的英文名称时,给出了“In Love We Trust”即《信赖爱》这名称。这里的中英文片名合起来就把编导的表现意图几乎和盘托出了:人生难免遭遇灾难或风险,让人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但凭借爱终究可以脱困。在影片中,来自枚竹的母爱、老谢的继父之爱、肖路的生父之爱,以及来自董帆的对丈夫与前妻所生女儿的同情之爱,终究化解了生活中曾让他们左右为难的困窘,把他们引向新的和谐的希望之旅。这显然幻化出一种空前理想的爱的乌托邦,为充满危机意识或忧患意识的当代人提供了一种影像的抚慰。
引申而看,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一则寓言,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时期人们遭遇的生活危机及其化解策略的一种想象态凝缩形式。影片中的两个家庭的成员、两对夫妻本来都是“好人”,堪称“和谐社会”的平常而又合格的和谐市民典范。但即使是这样的良善家庭及其成员,也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巨大危机或灾难击中而陷于失谐或不和谐境地。“和谐社会”何以保障?影片给出的是爱,是一种植根于普通亲子之爱和男女之爱而又同时跨越它们的神圣的爱。这种爱驱使枚竹不顾一切地拯救女儿于绝症中。但这种救赎性的爱本身却必然引发新的伦理危机,这就是导致老谢、肖路和董帆同时处于艰难的选择与承担的风险与困窘中;但仍然还是通过这种无边的圣爱,上述三人最后都发自内心地接受了枚竹的惊人选择,并且愿意倾力承担其导致的新的伦理后果。这时,这种既不合夫妻情也不合婚姻法的爱,终于可以跨越通常的人伦之爱,而具有超常的终极性伦理意味。爱,一种神奇的爱可以逢凶化吉、消灾避祸,成为人们通向“社会和谐”的制胜法宝。由此看,影片无疑体现了一种鲜明的爱的乌托邦拯救意味。
如果有关这部影片的这种乌托邦意味的阐释多少可以成立,那么,在更宽广的中国大陆电影平台上,可以见出一种涵盖主旋律影片、商业大片和艺术片的共同的值得关注的现象。主旋律影片近年显示了一种我所称的“儒学化转向”,也就是把儒家式仁爱当作“和谐社会”的拯救策略,例如《五颗子弹……》(又名《仁枪》)、《千钧·一发》、《我的左手》等。就连商业大片如《集结号》也把仁爱输入谷子地鸣冤叫屈的言行中,体现了特殊的爱的力量。向来不顾票房而以境外得奖为重的艺术片,也逐渐地加重了爱的表现程度。从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中,不难聆听到充满生存风险的底层社会对非婚前妻及女儿的执着的浓烈亲情,对偶遇的路人小马哥的同情的爱等。同属艺术片,王小帅的《左右》没有跨越《三峡好人》那种爱的暖流,而是既深深置身其中又有独特的开拓。与《三峡好人》在某些段落的略显铺陈和超现实的虚拟相比(如关于人民币的符号学阐释、“飞碟”降临的超现实刻画等),《左右》更多地呈现出简约化和蕴藉式叙述,是要以这种节制的方式导向可以惠及全社会的爱的伦理乌托邦的建立。我想说的是,我们当下的“和谐社会”的建立不能单纯依靠乌托邦,但也离不开合理的乌托邦实验。对此,《左右》无疑可以激发我们当下的历史想象

花了很长时间找的,希望采纳!
如果不满意,可以上豆瓣网,上面有很多优秀点评,希望你能成功!

❹ 关于攀登者观后感影评(三篇)

有关《攀登者》观后感作文1

最近由吴京、成龙等实力派演员共同主演的《攀登者》就要上映了,大家对这部电影都非常的期待,因为这部电影是和攀登珠穆朗玛峰有关的。一直以来攀登珠穆朗玛峰都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题材,但因为拍摄的时候如果用特效会显的很假而且演员的演技也会受到影响,真的实地拍摄的话那么危险系数就会很高,所以很多电影公司都不敢轻易尝试,但还是有为了好作品不顾危险的敬业演员愿意出演的。

电影刚开机的时候就备受关注,不少网友都很好奇电影该怎么拍摄,这部电影也是经过真实事件改编的,在六十年代的时候,珠峰的归属在中尼双方之间有着不小的争议,当时的尼泊尔一直觉得珠穆朗玛峰和中国没有什么关系,应该是在尼泊尔境内的,而且之前尼泊尔和新西兰都曾有登山者成功的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成为了尼泊尔谈判时候的重要筹码,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想要占取优势,就也要派人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而登顶珠穆朗玛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途中困难重重,登山者要面临很多严峻的挑战,一不小心可能会把生命搭在珠峰上。除了自然环境影响登峰以外,当地还有很多叛匪出没,在登山者登峰之前,就有一批解放军的医务人员遭到了叛匪的袭击牺牲了,所以登山队登山时由一对军队保卫并且随身携带,在两个多月的奋斗之后,中国登山队终于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这部电影在拍摄的时候选择了在岗什卡雪峰实地拍摄,攀登的场面也都是真实的并没有用到特效,影片中吴京、成龙等都是为了优秀的作品愿意付出一切的敬业演员,在影片中他们的表现十分优秀,大家一定要去电影院观看。

有关《攀登者》观后感作文2

该片子演员阵容真是很强大。有吴京,张译,章子怡,还有胡歌,井柏然,成龙等,票房肯定不会差,支持京哥胡歌,期待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和正能量的传递。

该片是关于攀登珠穆朗玛峰,咋一看像是纯粹的登山片,但是了解背后的历史却不是这样的。珠穆朗玛峰涉及中国与尼泊尔之间的主权问题,在当时的背景下,登上去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为此,一切困难在满怀爱国精神的勇士面前都能被战胜的。

有关《攀登者》观后感作文3

马丁路德金有句名言,我有一个梦想。

在梦想中,我愿付出一切。

哪怕是生命。

同样是60年代,中国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

9月30号必看好片。

《攀登者》

又是一句名言,为国登顶,寸土不让。

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

60年代为彰显中国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

中国政府以国家命令组织人员登珠穆朗玛峰。

估计谁都知道,海拔8800多米的高峰。

这是挑战人类极限。

弄不好峰登不上,死一大半。

中国优秀的登上员们,毅然扛起大旗。

挺近珠峰…

要让五星红星,屹立在地球之巅。

为让这部电影力求真实。

吴京去年特地去青海5200多米海港什体验生活。

据吴京讲述,白天零下20多度,晚上零下30多度。

尿出来,瞬间能变成冰嘎达…

面对这种极寒天气,旧伤复发,依然咬牙坚持。

他说既然来了,就要像个爷们,眼里不揉沙子。

干就干到底…

可在当时,攀登珠峰这事,并不是咬牙能挺过来的。

珠峰环境非常恶劣。

很多登山装备非常匮乏,中国都生产不了。

高强度钢铁,攀登设备中国就造不出。

更别说登山珠峰…

此刻政府下定决心,跑到国外买装备。

我们一定要登,而且还要从北坡登上。

当时外国媒体舆论哗然,简直痴心妄想。

其实人家质疑你也不是没有道理。

珠峰可以从两面登顶。

尼泊尔这侧南面坡比较缓,容易登顶。

北面简直是地狱。

首先天气变化无常,非常容易发生事故,常年伴有10级大风。

北面岩石坡度从70度到90度延伸,相当于死亡攀爬。

更恶劣的是,高山反应和脑水肿,会让你精神崩溃。

英国登山队,几次想从北面登顶都以失败告终。

在组建国家登山队后,有几次攀登经历。

这点困难还是没有吓住中国人。

英雄气盖山河,敢笑珠峰不高。

这种豪迈谁能比…

我们都说做某种事情不能一蹴而就。

登珠峰也要有计划。

完成目标不一定要直接成功。

要循序渐进,一点点克服困难。

经过商量,每到达一定高度,就要建立营地。

为后续登上,提供基础保障。

登上不是说说,而且要行动。

这行动,必须要承担负重。

当时氧气瓶特别笨重。

每人负重大概50斤左右

氧气瓶就要占10斤,每人只能携带两瓶。

高海拔,缺氧,而且要行军8小时以上。

难度可想而知…

山上天气风云突变。

山脚晴空万里,山上可能会遇到暴风雨。

即便在天气情况掌握良好,也会遇到麻烦。

登山者在北面面临第一道关口——北拗

这是珠峰和北峰的冰雪墙。

100多米厚的冰雪墙,及其容易发生雪崩和冰崩。

弄不好,全都死在这。

人生如果没有困难,还有什么意义。

经过艰难行军,终于突破北拗,到达3号营地。

可刚到达营地麻烦又来临,电台出现故障。

对于该不该,再次向5号营地发起冲锋。

身为队长的史占春,心里没底。

按照基本规则,5500米氧气少一半。

7000米氧气少三分之一。

8000少四分之一。

科学界普遍认为8000死是死亡地带。

不仅要观察团队情况,也要考虑天气。

这时大本营得知这两天天气晴好。

必须要把消息传给他们。

大本营两位队员挺身而出。

他们轻装上阵…

大本营离队员距离长达17公里。

这种短路程,正常人员也要走3天。

前面还会遇到风险万分的冰山带,冰裂缝。

他们两个人只用了24小时,就把消息传到队员手中。

中国人用无法语言的魅力,抗争理想。

即便前途特别艰难,也要迎难而上。

到达7420米的时候,队员们要面临第二道难关。

大风口,这里因为风的狭管效应,常年伴有大风。

甚至可以高达12级风力…

空气的氧气非常稀薄,往往人要吸几口氧气才能走。

队员们的呼吸都会变成白霜,鼻孔都能堵住。

他们艰难的越过大风口,队员王富州突然晕倒。

这位年仅24岁的小伙子,身体一直很棒。

队友非常惊讶…

当人们打开背包一看才发现。

他一口气背了三个氧气瓶。

对于这种条件来说,有氧气就是有生命。

自己能多背一个,就能救人,成功就多一些。

所有人都说,我也希望你能成功。

当到达8600米的地方,队员再也继续向前。

大部分一线队员,50%以上都不同程度冻伤。

有冻掉耳朵的,有冻掉鼻子。

就是为了轻装上阵走的快一些。

他们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这种情况下,队员只能下撤。

英雄不是勇往无前,生命是第一。

有命你才能继续攀登高峰。

怎么办?就这样放弃?

这次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

每年的4月到5月是攀登的最佳季节。

错过日子,珠峰地区不确定天气会更多。

经过讨论,二线候补人员跟上,进行再次登峰。

其中就包括,王富州,许竟、刘连满、屈银华、贡布。

1960年5月17日举行庄严的誓师大会。

他们高举五星红旗和毛主席半身像。

誓要把两件东西放在地球之巅…

由于之前登山经验,攀登比较顺利。

很快就到达海报7600营地,就在这时报话机坏了。

无法联系到大本营,也无法得知气象条件。

这时候王富州站出来,激动的向大家表示。

这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必须向前。

后来他女儿回忆,当时父亲使命感很强。

这就很像烈士,舍生忘死。

他们必须为国家付出一切。

除了克服心理恐惧,还要克服现实条件。

氧气已经没有多少…

由于大风的关系,食物已经刮跑。

晚上他们五个人轮流一瓶氧气。

贡布回忆,一晚上都没有睡好。

第二天向顶峰发起冲锋。

然而他们还要面对最后一道难关——第二台阶。

8680-8700多米有条坡度80度左右的斜坡。

四周岩石陡峭光滑,没有着力点没人能爬上去。

刘连满尝试多次,没有成功。

商量后刘连满决定用自己肩膀扛起屈银华。

可当时他们穿着8斤重的雪地靴。

根本无法站立,屈银华脱掉鞋子,只穿线袜。

身踩战友血肉之躯,一锤子一锤子,在岩石上打入冰锥。

这才艰难走出这一关。

屈银华后来回忆,我这双脚没啥,只要登上珠峰锯掉都值得。

爬过第二台阶后,刘连满也体力不支倒下。

放弃意味死亡,把刘连满丢在这无异于等死。

王富州和屈银华、贡布、决定,把氧气留给他。

我们继续向前…

刘连满望向他们三个人的背影,意识逐渐模糊。

他想自己可能活不长…

与其把这瓶珍贵的氧气浪费掉,还不如留给战友。

他拿起笔写道,很遗憾没有和你们一起登上珠峰。

我这次没有完成任务,任务由你们三个完成。

我氧气瓶有点氧气,你们回来用吧,可能会给你们下山有帮助。

凌晨4点多,刘连满看到远处雪山上的脚印。

他觉得他们三个成功啦。

这时候不知道,什么勇气让他站起来。

鼓舞自己迎接英雄凯旋归来。

时间永远定格在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

王富州,屈银华、贡布,成功站到珠峰上。

这是首次人类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

为这次成功,中国人付出巨大的代价。

有人冻伤成为终身残疾,有人像屈银华要截肢。

❺ 观《极盗者》有感

前不久朋友给我推荐了一部《极盗者》的电影,终于看完了,他问我,看后感受如何?我答:相当震撼,我写个观后感吧。

这部电影太适合我这种爱运动的人观看了。这是一部挑战人类极限的电影,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极限运动,摩托越野、跳伞、冲浪、飞行、滑雪、攀岩等。看完后,真的是让人眼界大开,血脉喷张,热血沸腾,进而想各种尝试。

单从风光画面场景,视觉冲击力来说,效果真的是非常棒。每一帧的画面都做到了极致,真实。那些个震撼浑厚的场景,如万丈深渊纵身一跳飞行的刺激,踏着冲浪板冲破滔天巨浪的疯狂,雪山之颠无路滑行的突破,壁立千仞徒手攀岩的惊险……真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从剧情方面来说,就不那么出彩,是一个老套的故事,警察犹他为抓捕罪犯当了卧底,并和他们一起进行了尾崎八项的极限考验,但最终无法殊途同归,于是划清界限,展开追捕。最后罪犯博迪和犹他相逢于最后一个考验:水之生灵。在狂风骤雨,滔天巨浪中,博迪毅然决然不顾劝阻,踩着冲浪板冲向了那有100英尺高的巨浪之上,直至淹没,消失……

看完影片之后不禁在想,导演到底想向观者传递怎样的讯息与理念?返回挑了几个点,回味。

你看到了梦想,为梦想努力突破,挑战极限的精神。没有了梦想,你还活着干什么!

你看到了这个地球的壮美,自然的美好,辽阔,神奇。这是对自然的致敬,对自然的礼赞。博迪山颠之上对犹他说:“这个星球正在濒临死亡,我们的付出必须多过索取,阻止孕育我们生命的地方走向毁灭。”这是他所选的道路,于是拯救自然,摒弃自我,不再回头。用一种近乎悲壮、惨烈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毫无保留的敬畏,直至与之相融合,成为它的一部分。

攀岩面对陡峭山壁,同伴说无路可走时,博迪说:“我能看见,路很美。”在片尾面对滔天巨浪博迪对犹他说:“你难道不觉得美吗,不觉得很美吗?”最后在极致的美中,在登峰造极的巅峰中。

死亡。

思绪辗转到了最近看的渡边淳一的备受争议的《失乐园》,男女主人公在爱的极致中,饮毒自尽,紧紧相拥,微笑着迎接死亡。异曲同工。同样的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不可思议。

日本文化研究家唐月梅指出,渡边先生所要表达的是这样一种生死观和美学观——死亡是绝对的、无限大的“无”。是东方式的虚无,所谓“无中万般有”。觉得有点禅的味道。道行不深,再另行慢慢体悟吧。

从作品中走出来,觉得不管电影还是文学作品,都只为人们展示的是一种或多种可能、愿景、臆想,为人们带来视觉上心里上一种美好的或复杂的包含各种感受的冲击与愉悦。

回到现实中,哪会有人用那么极端的方式去赴死,去寻求极致。我们都在平凡中庸俗中慢慢的活着。可是对待死亡我们却有着太多的忌讳,恐慌,畏惧,痛苦。好多人都在摸索着寻求着解脱顿悟之道。记得在书上看过一句话:当你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在哭,但别人都很开心;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别人都在哭,你自己很喜悦。所以,死亡并不可悲,生命亦不可喜。

我们的修为或许参不透那样深的奥秘,但我们的生活态度可以选择。无畏生死,“生有何欢,死有何惧”。脑中又迸出一词:向死而生。不去想那些深刻的哲学理论解释,觉得就是以一种不避讳死亡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勇于面对,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挫折,不惧死亡,积极乐观的生活!

人生路上继续慢慢顿悟……

❻ 一篇3000字的有启迪意义的电影观后感

影片《左右》观后感
影片中的世界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同历史发生关联的,这种历史既包括已流逝远去的过去历史,也包括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历史;既包括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也包括看来微不足道但有意义的历史细节。不过,当下的那种细小而又特殊的家庭事件,够得上历史么?进一步说,从电影的历史题材创作与改编角度说,这种当下的细小而特殊的家庭事件,是否有资格被视为历史题材呢?王小帅新近编导的影片《左右》(北京青红德博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多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冬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星美北京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对此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影片故事的原型,直接取自报纸报道的当前发生的真实而又离奇的“历史事情”:“女子救白血病儿子与前夫再怀孕”①。准确点说,这看来不过是一个被通常的“大历史”观忽略不计的微小的历史事件,属于“小历史”。对历史题材电影的创作或改编来说,重要的不是历史事件或事情本身的大与小,而是对它的影像意义阐释得怎样。如果影像意义阐释取得成功,被赋予了历史合理性,那么“小历史”也可能释放出“大意味”来。同时,这个离奇的小历史事情在这部影片的影像阐释中,可以说触及了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这一主流题材。在建设“和谐社会”成为政府国策的年代,靠什么去保障“社会和谐”顺利实现?对此,不仅政府各级组织、学术界、社会公众等在探索,这部影片也在以其特有的影像方式展开着富有启迪的思考。当然,影片制作者未必有意识地要让影片与上述国策及当下的社会历史轨迹直接挂钩,不过在我们的观看和阐释中,即使不去有意识地做出这种关联但这种关联毕竟也可以无意识地出现,因为影片制作者总是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当下历史场域中并必然对此有所表达。
一、挑战伦理极限
影片是从枚竹带着前夫肖路去往出租房准备“做爱”开始的,在弯弯曲曲的小区道上忽左忽右地行驶的汽车,到底要把这对前夫妻引向何方?影片从一开始就似乎在告诉观众:建设“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这个社会始终处处和和气气、和和美美,而是它往往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甚至连一个怀孕决定也可能导致两个和谐家庭同时趋于破灭。人到中年的售楼员枚竹(刘威葳饰演)与设计师老谢(成泰燊饰演)被告知,久烧不退的女儿得的竟是绝症白血病。遭遇如此突然且沉重打击的母亲枚竹,不得已求救于已同空姐董帆(余男饰演)结婚的前夫、工程队老板肖路(张嘉译饰演),求他作骨髓移植,但因血型不合没成功。为挽救女儿生命,枚竹情急中决定同这位前夫通过人工授精再生一个孩子,以便用新生儿脐血救活爱女。这个合乎母女情但不合乎夫妻情和婚姻法的怪异决定,立即给两个家庭都带来巨大的伦理与情感挑战。在三次人工受孕也没成功、医院拒绝再做后,枚竹最后毅然同肖路偷合以求怀孕生子救女。这就使得这两个家庭的命运被导向一种伦理与情感极限。可以说,这一连串并且步步升级、直至伦理极限的救女行动,给这两对中年夫妻带来了巨大的伦理挑战及情感冲突,迫使他们一再地陷入选择的困窘中。应当讲,影片的具体讲述方式是颇具匠心的,这可以从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处理手法和效果上集中见出。
在故事的开端,我们立刻感受到枚竹同老谢及女儿组成的三口之家是和谐甜美的:老谢对女儿的爱完全如亲爹一样。但高烧不退的女儿被医生告知得的是白血病时,影片只是让我们看到一个远景:在医院的楼道远端,医生和护士对着枚竹讲了两三句话后离开了,撇下枚竹孤单一人。只见她似乎突遭沉重一击,在巨大痛苦中身子摇晃欲倒,但又顽强地坚持挺立,直到跌坐到椅子上。没有一句话陈述,更没有画外音介绍,但观众却通过人物的肢体语言和随后的故事进程,很快就了解到危机焦点所在。这种几乎无声的含蓄有致的叙述,不仅在开端而且也贯穿到影片的全过程,取得了言简意深的美学效果。
影片的这种含蓄式开端同随后故事发展上的处理原则是一致的。枚竹的决定不仅威胁到她自己现在这个家的和谐,而且也威胁到肖路和董帆的家庭和谐。每当肖路被枚竹叫来家里或医院看望女儿或商讨处理办法时,厚道的老谢总是主动提出去楼下买盒烟以便回避。在下楼买烟的几次重复叙述中,影片都没有刻意渲染老谢面对妻子前夫时的复杂的内心活动,而是点到即止,尽量以内敛方式去传达。这种内敛方式总体上符合这位中国式父亲的性格特征。内敛处理也体现在肖路与董帆之间的夫妻争议上。董帆结婚几年来一直想要孩子却被肖路拒绝,想不到他却要同前妻再生一个,这打击是巨大的和几乎难以承受的。离婚的威胁也降临这对夫妻生活中。影片始终没让枚竹和董帆直接相遇和发生面对面冲突,而只是安排后者和同事突然闯到枚竹家中想见却未遇。但见到老谢和女儿的悲情场面已足以让董帆感动了。这场特殊的未遇的见面,鲜明地体现了影片的内敛风格,远比让她俩直接冲突更有表现力。
与此同时,影片的另一突出特点在于,尽量减少宏大的空间场面而更多地满足于局部空间或室内场景中的表现。这种尽量压缩或抽离广阔空间的做法,自然让我想到德国美学家沃林格在百年前提出的“抽象冲动”与“空间恐惧”之说:他相信,人类存在着两种冲动:移情冲动和抽象冲动。“移情冲动是以人与外在世界的那种圆满的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密切关联为条件的,而抽象冲动则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内心不安的产物……我们把这种情形称为对空间的一种极大的心理恐惧。”沃林格特地谈到,东方文明民族的原始艺术突出地表现了这种抽象冲动。他们“困于混沌的关联以及变幻不定的外在世界,便萌发出了一种巨大的安定需要,他们在艺术中所觅求的获取幸福的可能,并不在于将自身沉潜在外物中,也不在于从外物中玩味自身,而在于将外在世界的单个之物从其变化无常的虚假的偶然性中抽取出来,并用近乎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恒。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便在现象的流逝中寻得了安息之所。他们最强烈的冲动,就是这样把外物从其自然关联中,从无限地变幻不定的存在中抽离出来,净化一切依赖于生命的事物,净化一切变化无穷的事物,从而使之永恒并合乎必然,使之接近其绝对的价值。在他们成功地这样做的地方,他们就感受到了那种幸福和有机形式的美而得到满足。确实,他们所得到的只能是这样的美,因此,我们就可称经过这种抽象的对象为美。”② 王小帅不一定了解沃林格的这种抽象美学,但他的选择和取舍却告诉我们,他对广阔的空间表现不感兴趣或不予信赖,而是有意识地从无限的广阔空间退却,退回到有限的局部空间或室内空间展开叙述。这无疑也可以理解为别一种抽象冲动的运用。上面说的含蓄和内敛,其实都与这抽象式表现相合拍,也就是对世界采取简约化、凝练式处置。
即使是在故事的高潮段落,影片也没有丝毫的渲染或放纵意图,而是继续上述含蓄、内敛及抽象路线,最大限度地展现了节制的原则。观众像影片开头时那样跟随已经熟悉了的枚竹和肖路,在汽车的左右摇晃中再次来到出租房,他们如何合作完成这次离婚夫妻间的特别的“偷情”或“外遇”仪式呢?影片把他们之间那种尴尬、拘谨而又急切、企盼等复杂情绪拿捏得恰到好处。尤其是两人在床上被窝里踌躇着始终无法进入“交配”角色时,共同的救女话题把他们从尴尬中解救了出来,双方都发自内心地生出对女儿的深切的爱和对新生儿的热烈期待。于是,观众看到大红被子覆盖下的两人肢体终于缓慢地而坚决地叠合到一起,完成了神圣的交合仪式。如果把这仪式的瞬间看成全片高潮的话,那么这高潮虽是感人的却不是煽情的;虽是表现的却不是铺陈的。因为,两人这时呈现的情感已超越普通的男女之情,而演变成跨性别的具有最后的救赎功能的伟大的爱。也就是说,不再是普通的性爱或情爱而是最高的圣爱在这里释放出不同凡响的感人力量。为了突出这种效果,影片的表现是高度节制的,可以说节制到几乎不可能再节制的程度,而通常的导演可能会选择至少多一倍的胶片长度去纵情表现。
影片的结尾与此相类:两对夫妻各自平淡地吃饭。充满爱意的董帆为丈夫盛了满满一碗米饭,并且不断夹菜,显然意在为他“劳累”后滋补身子;自以为瞒过老谢去出租房交合的枚竹,和已碰巧从手机中得知真情的老谢坐到一起吃饭,老谢突然平静地提出妻子生下的孩子跟他姓,从而使未来家庭矛盾圆满解决。影片就这样结束在意犹未尽的平淡中,爱的乌托邦情景已然展现,该说的都已说完,剩下的就是由观众自己去想象了。
二、简约与蕴藉及其美学渊源
影片的上述含蓄、内敛、抽象、节制和平淡等表现手段,合起来可以说共同体现了简约化原则,这就是说,尽可能舍弃对象的枝蔓或主要容量而仅仅从中抽离出它的最简单而化约的表现形式。这种简约化表现有两方面效果: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弱影片的人为色彩、去除令人厌倦的做作成分,加强它的生活客观性;另一方面可以蕴藉深厚地传达编导的表达意图,体现一种蕴而不发的深长效果。
王小帅在这里展现的对于简约化和蕴而不发的美学追求,与中国古典美学历来推崇的“蕴藉”原则是吻合的。“蕴藉”又作“酝藉”或“蕴籍”,“蕴”的原义是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藉”的原义是草垫,有依托义,引申而为含蓄。“蕴藉”在文艺领域往往指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在分析文体问题时指出:“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即那些命意浅显直切的作品,大都缺乏“酝藉”。他明确地把“酝(蕴)藉”作为评价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他甚至强调“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意义深刻的文章总是显得文采丰盛,而把不尽的意味曲折地包藏其中,这样的文章才能“使酝藉者蓄隐而意愉”,令喜好“酝藉”的读者阅读“酝藉”之作而充满欣喜。清初贺贻孙在《诗筏》中指出:“诗以蕴藉为主,不得已而溢为光怪尔。蕴藉极而生光,光极而怪生焉。李、杜、王、孟及唐诸大家,各有一种光怪,不独长吉称怪也。怪至长吉极矣,然何尝不从蕴藉中来。”在他看来,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和李贺等唐代大诗人的诗作,之所以各有一种光彩和奇妙,恰恰是由于把“蕴藉”放在头等重要地位。能“蕴藉”而后生“光怪”,可见“蕴藉”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又认为:“所谓蕴藉风流者,惟风流乃见蕴藉耳;诗文不能风流,毕竟蕴藉不深。”这些表明,“蕴藉”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常用概念,强调文艺语言与意义应当蕴蓄深厚、余味深长。王小帅是否有意遵循中国古典美学的上述原则,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有意识的含蓄、内敛、抽象、节制和平淡等表现手段恰恰体现了古典美学传统在现代电影艺术样式中的复活,表明这种古老的美学原则在现代艺术样式中仍然可以洋溢出表现力。
三、爱的乌托邦
影片通过这样的简约化与蕴藉式故事讲述,希望获得怎样的观影效果呢?这可以从影片的中英文名称上获得集中提示。影片的中文名为《左右》,寓意着故事中主要人物在家庭伦理上左右为难的境遇。而王小帅在选择全球公映的英文名称时,给出了“In Love We Trust”即《信赖爱》这名称。这里的中英文片名合起来就把编导的表现意图几乎和盘托出了:人生难免遭遇灾难或风险,让人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但凭借爱终究可以脱困。在影片中,来自枚竹的母爱、老谢的继父之爱、肖路的生父之爱,以及来自董帆的对丈夫与前妻所生女儿的同情之爱,终究化解了生活中曾让他们左右为难的困窘,把他们引向新的和谐的希望之旅。这显然幻化出一种空前理想的爱的乌托邦,为充满危机意识或忧患意识的当代人提供了一种影像的抚慰。
引申而看,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一则寓言,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时期人们遭遇的生活危机及其化解策略的一种想象态凝缩形式。影片中的两个家庭的成员、两对夫妻本来都是“好人”,堪称“和谐社会”的平常而又合格的和谐市民典范。但即使是这样的良善家庭及其成员,也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巨大危机或灾难击中而陷于失谐或不和谐境地。“和谐社会”何以保障?影片给出的是爱,是一种植根于普通亲子之爱和男女之爱而又同时跨越它们的神圣的爱。这种爱驱使枚竹不顾一切地拯救女儿于绝症中。但这种救赎性的爱本身却必然引发新的伦理危机,这就是导致老谢、肖路和董帆同时处于艰难的选择与承担的风险与困窘中;但仍然还是通过这种无边的圣爱,上述三人最后都发自内心地接受了枚竹的惊人选择,并且愿意倾力承担其导致的新的伦理后果。这时,这种既不合夫妻情也不合婚姻法的爱,终于可以跨越通常的人伦之爱,而具有超常的终极性伦理意味。爱,一种神奇的爱可以逢凶化吉、消灾避祸,成为人们通向“社会和谐”的制胜法宝。由此看,影片无疑体现了一种鲜明的爱的乌托邦拯救意味。
如果有关这部影片的这种乌托邦意味的阐释多少可以成立,那么,在更宽广的中国大陆电影平台上,可以见出一种涵盖主旋律影片、商业大片和艺术片的共同的值得关注的现象。主旋律影片近年显示了一种我所称的“儒学化转向”,也就是把儒家式仁爱当作“和谐社会”的拯救策略,例如《五颗子弹……》(又名《仁枪》)、《千钧·一发》、《我的左手》等。就连商业大片如《集结号》也把仁爱输入谷子地鸣冤叫屈的言行中,体现了特殊的爱的力量。向来不顾票房而以境外得奖为重的艺术片,也逐渐地加重了爱的表现程度。从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中,不难聆听到充满生存风险的底层社会对非婚前妻及女儿的执着的浓烈亲情,对偶遇的路人小马哥的同情的爱等。同属艺术片,王小帅的《左右》没有跨越《三峡好人》那种爱的暖流,而是既深深置身其中又有独特的开拓。与《三峡好人》在某些段落的略显铺陈和超现实的虚拟相比(如关于人民币的符号学阐释、“飞碟”降临的超现实刻画等),《左右》更多地呈现出简约化和蕴藉式叙述,是要以这种节制的方式导向可以惠及全社会的爱的伦理乌托邦的建立。我想说的是,我们当下的“和谐社会”的建立不能单纯依靠乌托邦,但也离不开合理的乌托邦实验。对此,《左右》无疑可以激发我们当下的历史想象

❼ 你看过的最毁三观,无下限,颠覆你认知的电影是什么

我觉得最毁三观、无下限的莫过于当年非常红火电影《晚娘》了。

《晚娘》由性感的钟丽缇、帅气的桑提苏克普罗米斯里等主演,当年非常火爆,不仅是因为剧中情色尺度大胆、暴露,更因为它无视纲常伦理、纵欲无度。

剧中主人公名叫阿真,他母亲因为他难产而死,从小被父亲诅咒、虐待。他父亲也是个很奇葩的人物,专制、荒淫,任何女人都是他父亲征服的对象,在家里他父亲就是君主。挨父亲打、被关小黑屋,似乎都微不足道了,小时候目睹了父亲和继母肆无忌惮的做爱场景,令他世界彻底改变了。

曾经被父亲赶出家门,因为妹妹怀孕了,他又回到了家中,因为没人提谁是孩子的父亲,他是族中唯一的血脉,父亲只能选择他做他同父异母妹妹的丈夫。一下子他俨然成为了家里的主心人物,于是他开始了的报复,性是 娱乐 ,也是报复的工具。

女人便是他拿来玩弄和报复的对象,他的妹妹成为了他的性伴侣,并不满足,他把手伸向了他的晚娘(继母),一个性感丰满,充满肉欲的女人,同时又与年少时相爱的女人保持性爱关系。

他的成长和行为注定他不能得到正常的情爱关系,他一点点变成他痛恨和鄙视的父亲形象,他想逃脱的却越逼越近,他和他身边的人在情与欲里沉沦。

如果有人跟我说日本电影变态,那我一定要鄙视他一下,不是我没看过日本变态电影,但我觉得那种变态只是流于表面,真正的变态是震撼你的三观,在这点上韩国电影当之无愧

首先说说给我印象很深的一部韩国电影

《美丽》

印象如此之深可能跟男主长得特别像我弟弟和发小的结合体吧…

这部电影一开始人设一位美丽的让人一眼难忘不能自拔的女主,美到路上一走周围人的呆滞,自然追随者众多,尾随跟踪者也不少

女主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美造成的开始折磨自己,折腾一段时间又发现憔悴的失去美丽的自己以前受到的额外附加待遇都不复存在又开始后悔,这一切都是男主在默默关心她陪着她

电影演到这里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一部多么正能量的片子啊,男主陪伴女主治愈女主最后俩人幸福的在一起

然年真,哑巴男主发现女主心理还是有阴影,因为太爱女主了,他把女主弄晕,在女主手上用胶带缠上了枪,再次QJ了女主,过程中女主醒了过来看见身上的男主精神崩溃,男主把女主的手抵到自己头上,崩溃错乱的女主无意扣了扳机杀了他

穿着吊带睡衣浑身是血的女主失魂落魄的走到街上,闻讯而来的警局大叔带着一群警察包围女主,女主无意识的挥了挥还缠着枪的手,被一众警察乱枪打死

电影到这里结束的话也就算是个悲剧吧

但女主赤身裸体的躺在停尸房…

俩个尸检的人员说…这个女人太漂亮了…今天刚送来的还是温的呢…我先去门外…

Ps:日本电影我看过不少,有一个系列叫红色房间吧,很久之前看的,题材很新颖,蛮不错但流于表面,看个新奇而已,其它一些真是看的特别无聊,恶心跟毁三观是俩码事,大家清楚命题~

另一部毁三观的韩国电影比较出名的应该是《镜子》了吧,是不是叫这个忘了,一会查查,有一阵刷电影刷疯了,名字真的不太记得

我看过最毁三观的应该是12年上映的电影《万箭穿心》,是根据武汉籍着名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主要讲了女主角丈夫闹离婚,女主角跟踪后发现和已婚女性在宾馆开房,悲痛屈辱,本想闯进去闹,忍住打了报警电话称有人卖淫,之后在厂上级领导的劝导下装作宽宏大量把老公领回了家,就因为这事,玻璃心的男主角加上被下岗,投河自尽,女主角的孩了因此记恨女主角,高考之后和女主角断绝母子关系,逼女主角过户房子,女主角在老公死后一直靠做扁担过日子,勤劳不屈,却最终落个这么个结局,而那时的已婚出轨女完发无损,还是她向男主角暗示那时举报他们卖淫的是女主角。

要提最让人震惊、最让人毁三观的电影,我可以给你举一串欧洲文艺片出来,但是要论及电视剧,怎么也绕不开这部就是主打以“毁三观”为噱头的美剧《无耻之徒》。《无耻之徒》:美国最毁三观的电影,看完简直怀疑人生!

这部改编自原版同名英剧的美剧,摒弃了原版有些晦涩深刻的黑色幽默,仍旧以加拉格一家的几口人的生活为主线,但辅以各种美式无节操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剧情。一家人的日常就是各种偷盗行骗、烟酒脏话,人人嘴炮技能满分,直指美国体制漏洞。

要盘点美剧中的同性情侣,这两人一定要上榜的。从一开始的单纯肉体关系,到后来的相互牵绊、他眼睁睁看着他与别人结婚、他眼睁睁看着他避世落入风尘……

这一对从第一季开始贯穿到第七季,勉强算有了个不算结局的结局,这毫无下限和尺度节制的过程简直虐得人神清气爽、前无古人。

因为混账父亲和神经病母亲的不管不顾,她一人又当姐姐又当妈,操起一大家子的全部事务。

而你不要以为这很正能量,夜夜留情、处处勾搭已是家常便饭,有男朋友了还以偷情于男友哥哥为荣;草率跟人闪婚,说离就离;在家大姐头地位看起来更像是个“控制狂”……

整个系列剧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个外表是个长相甜美、出身中产阶级家庭衣食无忧的乖乖女,实际各种勾搭自己的补习老师、为了挑起矛盾和报复自己的父亲,装疯卖傻、勾引男友的爹,甚至将过程拍成录影带,结果导致父亲自杀,她还跑到父亲坟头撒尿……

而她的妈,更是字母文化的强力倡导者,不过话说这个老太太还是蛮可爱的。

《无耻之徒》就是这样一部可以让你见识到美国从最底层 社会 到精英 社会 全阶级的各种怪癖、各种烦恼、各种无耻和各种甜酸与苦乐的神剧,五星推荐。

在去年3月份的国内影坛,出现了一部神秘感十足的电影,它顽强的在票房排行榜的末端几个位次徘徊,但始终不愿在拍片率上被剔除,坚持了这么多天才拿到不足7000万票房,甚至连当天上映的影片都能搜到的片源网站,都难见这部电影的TC版,这是得着始终没想到的。

没错,我说得就是这部名为 《闺蜜2》 的电影。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身段,深深的吸引了得着的目光,而真正见其真容的时刻,得着忍着辣眼睛、胃生疼的尴尬,在片子放到四分之一时,终于做了一个决定:保护生命,远离银幕。

《闺蜜2》是一部“集大成者”的电影。《前任》的轻佻、《小时代》的浮夸和《宿醉》的屎尿屁,在这一刻灵魂附体,毫无保留的聚集在《闺蜜2》当中;绿茶婊、白莲花、傻白甜,所有玛丽苏文学中最经典的女性性格,全心全意聚集在《闺蜜2》当中。

本来得着想客客气气的表示, 《闺蜜2》更像是一场玛丽苏集中爆发的豪华视觉盛宴 ,后来咬咬牙、狠狠心,硬挤出了一句: 就是个屁。

用电影来形容《闺蜜2》,都是对那个词的侮辱和诽谤 。混乱的节奏、浮夸的演技、低俗的笑料、扭曲的身心、混沌的逻辑和尴尬到极点的剧情,也许能糊弄糊弄十来岁的小姑娘,但三观稍微正一点、身心稍微成熟点的大姑娘小媳妇,是基本不会为这种豪华版垃圾套餐买单的。

当然,重度玛丽苏患者,算你们例外;被“闺蜜”两个字骗进影院的,算你们倒霉。

能够将恬不知耻、人格扭曲到如此程度,《闺蜜2》真的让普通人的得着大开了眼界。 能拍出这种片子的,不是坏就是傻。

得着不相信导演兼编剧的黄真真是个傻子,所以,从《女人那话儿》高开低走后的一路堕落,已经让她修炼成中国邪典旗手的新水平了。

一部未播先火的泰国剧《吹落的树叶》,因为剧情除了颠覆人伦,更是将三观撵在脚底狠劲的踩,让人不得不佩服泰剧的大尺度。目前,这部剧还并未播出,但网络上关于这部剧的讨论已经热火朝天了,网友们都等着一睹这部“大剧”。

先来说下剧情吧:

男孩Niraw的父亲脾气暴躁,特别厌恶Niraw并且时常虐待Niraw的母亲。内心里,Niraw十分渴望得到父亲的关爱,但父亲似乎并没有打算好好善待这个儿子。还好,Niraw的叔叔Chatchavee给了他父亲般的关怀,Niraw也感受到了除母亲之外的温暖。如果剧情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话,也是一部普通的家庭剧。

但是,剧情就在叔叔给Niraw长辈般的关怀后发生逆转。Niraw居然爱上了自己的叔叔,并且向叔叔Chatchavee表白了。此举自然遭到了叔叔的拒绝,并且教育Niraw要有自己正常的婚恋观。可叔叔的拒绝居然极大的伤害了Niraw的内心,在母亲的支持下,他接受了变性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母亲不幸过世了。

变性后的Niraw应该是由男主变为女主了吧?

女主华丽转身后,特意安排了一场与叔叔不期而遇的现场,没想到叔叔居然对女主一见钟情,爱上了她。果然,叔叔很快就和老婆离婚了,打算正式追求女主。一个偶然的机会,叔叔的前妻发现女主就是前夫的侄子时,对前夫尚存爱意的她想尽办法阻止这段孽缘的发生。

“撩”到叔叔后,女主为了给母亲复仇,讨回自己的公平,居然还去撩自己的父亲,以此来报复他。万万没想到了是,集万千宠爱于一生的女生,父亲居然也爱上了她。为了女主,父亲和叔叔相继沉沦了,两人要一决高下来争得女主的芳心。

看到这,有没有佩服编剧的脑洞大得可以装满地球,这种伦理三观颠覆的电视剧,恐怕只有泰国能拍出并且能播吧。

就说一个前段时间刚刚上映的《此悲伤更加悲伤的故事》。这部电影的题材就是很传统的爱情电影,但是男主和女主的故事以及三角、四角恋真的相当奇葩。

男主和女主的关系,是接吻、拥抱、上床、同居但是我们是很好的朋友,这种定义恕我直言,实在不能接受。就在这样的关系中,两个人都没有更进一步明确关系,但是真的相当明显,超暧昧的好吗???这就是一种py之上,恋人未满吧。

实在不知道假如一直这么继续下去的话,两个人会不会继续发生点什么,不过剧情也是相当狗血,20年前非常老套的路子:男主得了白血病。好景不长,但是男主惦记女主,放不下她,就想给她找一个好归宿。

因此男主就直接对女主说,希望它能找到一个好的对象。我真的想骂人,这是什么烂人啊!!!这么渣的借口都想得出来,真是之前的卿卿我我全都喂狗。

不过女主也够厉害的,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情,认识了一个备胎。不巧的是备胎有未婚妻,接下来的剧情我想大家都能猜到,男主为了女主,搅黄了备胎的婚事。

而女主终于在最后关头意识到了男主的病情以及男主的良苦用心,在婚礼上逃婚,男主幸福的死在女主的怀里。

对于整个故事的三观,我也表示是真的醉了。但是很奇怪,一些网友表示十分理解,说这是孤独的人才能理解的 情感 。

其实爱没有错,但是在你们相爱的时候请坦诚,对你们的关系坦诚,对你的病情坦诚,两个人的事情,为什么到最后成了四个人的错呢?搞不懂这个逻辑。

《大鱼海棠》善良的女主(?)为了帮一个救过她的人类起死回生,舍了自己半条命,置所有族人性命于不顾??深深的爱着只见过3面然后现在被她拯救过来变成一条大鱼的鲲,而对从小和自己长大青梅竹马的湫普通地像对待哥哥??族人和从小长大的世界都要毁了,母亲失望的看着自己时才觉得哦我要弥补我犯下的错误…

这部电影真的不是为了满足大家的我有爱的人不是你但你真的是个很好的备胎愿意为我牺牲一切我很感动最后和我爱的人在一起了的情怀与美好(…)幻想and全片中我最不能接受的一句话就是椿她爷爷说的“只要心是善良的,对错是别人的事。”excuse me???so 电影这是在宣扬好心办错事或者举个 我母亲快要死了我没钱给她请医生于是我杀了几个人恐吓医生不给我母亲治病就得死然后我母亲得救了我“善良的心愿”实现了??全片都三观不正?真的不明白你们很多人在哭什么。

我觉得长这么大最毁我三观的电视剧就是琼瑶的小说改编的《情深深雨蒙蒙》。记得这是我小学的时候看的,当时收视率好像挺好的,看的人很多,几乎所有家庭都会看。那时候年纪还小,我所看到的就是几个青年人之间的爱恨纠缠,只觉得她们总是哭,爱来爱去,实在有点悲哀,更多的是同情他们的爱情。而现在,我再去看里面的台词、情节,我只觉得她们的爱情观扭曲、家庭伦理混乱、勾心斗角、虚情假意,把爱情和亲情弄得乱七八糟,实在是不符合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正确认识有误导作用。

爱情和亲情是我们人生幸福的源泉,而在这部剧中,我们根本感受不到温暖,为了爱情姐妹之间撕破脸皮、虚情假意,兄弟之间反目成仇、恶语相对,把一个家弄得乌烟瘴气,偷情出轨还义正言辞。

现在很多网友都调侃说何书桓是渣男,我现在一想,还真的是,真是三观尽毁。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完全就是颠覆三观,大力宣传爱情至上的傻B脑残剧。也真搞不明白为什么频频上微博热搜。简直了垃圾中的渣渣。

首先我要说明爱情可以伟大。但是爱情的伟大不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凭什么宋媛媛为了让她喜欢的张哲凯安心离世,宋媛媛就可以利用一个对她用情至深单纯善良的医生,最后却又因为张哲凯的病重,私自摘掉善良医生的婚戒去陪张哲凯,有考虑做人家妻子的义务吗?最后还TM脑残两个人死一块。人家医生招谁惹谁了,忍受被离婚还他妈成了丧偶。对哦,真他娘的不知道导演哪来的勇气去宣传这种脑残电影。是不是喜欢的人死了,活着的人就应该一同西去。这他妈的什么节奏的垃圾爱情观,也就只能博取无知傻白甜二逼少女的廉价眼泪。

爱情是伟大的,可歌可泣的,但是爱情不是建立在自私自利伤害别人的基础上的,真正可歌可泣的爱情应该是:“我爱的人走了,而我却带着他活成了更好的模样。”

❽ 一个母亲“无耻”要生子的故事,挑战人性伦理极限,刺破爱无底线

大概是2006年,或许是终于“意识”到自己人到中年了,于是在听闻了一个发生在两个家庭里“生子”故事时,会引发无限感触,以及突如其来的创作欲望。

随之而来的“成果”就是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视角,讲述的一个光简单描述,就可以把人压抑到喘不过气的,一个母亲“无耻”要生子的“扭曲”故事——《左右》。

其实我更喜欢,或者说更觉得另一个名字 《In Love We Trust》 更好。

因为这个名字其实更能表达出王小帅的初衷,那个取自《圣经》,在他理解里可以解释为—— 因为爱,所以相信 的,他想表达的故事内涵: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故事,太过“刺激”,以至于到后来在国内、外,被发酵为几乎冰火两重天的理解与口碑。

而在国内,却因为种种原因,在上映之初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其中有关于尺度的,有关于演员美丑的,有关于剧本的,甚至还有关于“三观败坏”的抨击,却很少关于他想表达的“爱与相信”的内涵。

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个讲述了两个家庭的两对夫妻,因为女儿的绝症,需要配型,而引发的故事,其中的无奈与巧合,以及“爱”,太过离奇,或者说源于现实的生活,远比被拍成电影更让人难以接受。

而更有甚者,王小帅为了突出其中的“深度”,去尽情放大的种种“尺度”,更是一种对大众关于人性伦理极限的挑战。

以至于不出意外,仅在拍摄前后,就因为这个问题, 断断续续重拍了六次,才勉强过审,得以被搬上大银幕,接受大众的审视。

意外看过另一个版本,大概是比较前面的一版。

虽然也承认这种让人脸红心跳的“戏”,被放在大银幕上,有点过。

但不可否认的是, 越是直白的赤裸,反而不会让人感到低俗,而是会感到一种似灵魂深处涌上来的,更加压抑的窒息感。

那种扑面而来的,对人性伦理底线的“踩踏”,以及一个人对“爱”理解的道德挑战,真的太过让人喘不过气。

更别提试图去换位思考: “如果是我会怎么做?” 这种为难自己的问题。

于是,我想在这里想为大家带来的,就是隐藏在故事里,或许是王小帅真正想说的 “因为爱,所以相信” 的一点理解。

肖路与枚竹离婚了,女儿禾禾跟着妈妈。

然后枚竹与老谢再婚了,一家三口生活着。

肖路和董帆也再婚了。

原本,这就是最平常的中年夫妻婚姻不合,离婚各自重新组成家庭的平常故事。

可惜,就在一次女儿禾禾高烧不退中,慢慢滑向不可控的“深渊”。

一次小小的高烧入院,禾禾被查出患上了白血病。

母亲枚竹立刻做了配型,失败了,于是去找禾禾的父亲肖路配型。

肖路与妻子董帆结婚两年,至今没有孩子,所以在得知女儿禾禾生病,十分焦急,马上就去做了配型,却很可惜,失败了。

接下来他们该怎么办?

这是王小帅为大家摆出来的第一个,也是最轻的一个“救命”难题。

白血病,一种治愈率不算低的癌症,基本只要找到合适的配型,就可以有大概率治好的病。

前提是,找到配型。

然而,如果亲生父母都不行的话,留给患者的,就只有两条路,要么与死神赛跑,大海捞针去寻找配型,要么有个同胞兄弟姐妹的配型。

可想而知,当枚竹知道这个“最好”办法时,是多么庆幸。

但对于老实的丈夫老谢来说,又是多么抓狂,自己的妻子要和别人再生个孩子,为了救喊他“叔叔”的继女。

另一边,被前妻告知,这是“唯一可以救女儿”方法的肖路,内心也是复杂而震惊的。

是,他也只有这么一个女儿,能救当然要救。

可是,要和前妻生个孩子出来,才能救女儿这件事,他是强烈反对的。

因为这种挑战人性伦理底线的事,不是一个“人”能做出的事。

何况,他已经再婚了,就必须要对自己的“家”,妻子负责,为了博“大概率”,就生个孩子出来,不说他不同意,妻子董帆也不可能会接受。

由此,两个家庭的两对夫妻,都陷入了一个几乎不能解的“死结”。

也是 王小帅为大众设置的第二个伦理困境,一个似乎只有唯一“结果”—— 生子 的,反复试探人性伦理底线的表达。

而这重困境,也是大众在上映时,最富争议的情节,因为王小帅“刻意”地忽略“三观”,而让大众直面人命和道德二选一的绝对选择,是很挑战人性的。

就像这部片汉语的直白片名《左右》一样,生而为人,人性总是会左、右挣扎的。

于是,故事开始走向那个看起来“唯一”的结果,也是王小帅最想抛开一切伦理,选择突出“爱与相信”的表达——生子。

因为在他看来,生命的“等级”应该是最高,一定会高于所谓的“伦理”。

就像原本陷入挣扎、委屈和痛苦抉择中的董帆,在看到被病痛折磨的小禾禾的时候,突然的软化一样。

那种不由自主涌现的“母爱”,以及看到看到丈夫的心疼,她似乎突然被击溃了,因为“爱”,所以相信,所以她妥协了......

故事进行到此,很显然以王小帅的“别扭”个性,绝不会如此轻易放过大众,于是第三重,也是最具争议,甚至饱受抨击的伦理困境——必须的自然受孕,来了。

当初因为考虑到女儿禾禾还小,于是枚竹再婚后的第一个孩子没有要。

然而,正是那次流产,让枚竹患上了习惯性流产的后遗症。

于是,两个人连续三次的人工受孕都没能成功。

可是,女儿禾禾的病情在一天天在恶化,该怎么办?

为了救命,枚竹试图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自然受孕。

这一次,他和她,挑战的就不止是人性伦理的极限,而是真正的“爱”的悬崖......

当王小帅把两个家庭,两对夫妻四个人,以这种决绝的方式拖入“绝境”时,他其实就是在拷问关于“爱”的底线为何?

此时的四个人,已经不单纯会站在各自的家庭立场,而是被放置在生命与爱的天平上。

左、右挣扎的,也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伦理问题,而是一种人性本能里,“爱”的珍贵序列问题。

王小帅甩出的是“人性”的拷问。

答案,或许每个人都不同,有爱情高于亲情的,有亲情高于爱情的,有伦理高于生命的,有......

而他,他选的是生命高于一切,凭借爱,人们可以走出任何困境。

2006年,王小帅迈入四十岁大关,一个不得不承认“人到中年”的人生阶段。

而此前,他的沉浸与状态,或许是一直在《十七岁的单车》里的。

于是,对于他来说,这部几乎可以“感同身受”的《左右》,就是他对自己这个阶段感受的一部分释放。

所以在影片里,他几乎没有去试图迎合大众,日益“流量化”到“颜值为王”的市场审美,而是尽量把“人”还给角色。

除了把董帆交给稍微“好”一点的余男演之外,会选择柔弱可怜的刘威葳演枚竹,选沧桑又绝望的成泰燊演老谢,选天生带着“老实脸”的张嘉译演肖路。

且完全不给他们带上任何亮丽的“修饰”,甚至画面都是发灰,到看起来就无比压抑的程度。

试图用这种“普通人”的真正视觉角度,来讲这个故事。

因为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但越是普通,就越会在细水长流一般的生活里,在面对巨大困难时,越发坚强,那是一种属于普通人平凡的动容。

就像故事里,那个看起来“疯狂”的枚竹一样。

在我看来,她是“错”的,不过是作为妻子是错的,而不是母亲。

因为属于妻子的“爱”,应该对丈夫和自己家庭负责,它是有至少一夫一妻的底线的,所以她错了。

然而,当她是母亲身份的时候,她就站在这份“爱”的反面了。

虽然,王小帅在这一块的处理上,过于粗糙了,只“任性”地去顺势而为,于是很自然,枚竹在作为母亲身份的层面上,在大众看来,是别扭的,是有点“强盗逻辑”的。

就算前面设置好的“伦理困境”为生命高于一切。

但问题在于,这个行为实际上忽略了另一个生命,那个即将为救姐姐而被生下来的孩子的自由人生权。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本书《姐姐的守护者》,里面的妹妹也是作为美化的“守护者“身份出生,实际上她的诞生只是一件可以挽救姐姐生命的”工具“而已,于是,当妹妹真的被生下来时,她在母亲的眼里就成为了它,一件被可以忽略”人性“的,没有未来的”救命药“。

而这,就是枚竹,也是此时把母亲身份摆在前面而活的”母亲的逻辑“—— 只要我的孩子活着,我可以做一切,其它我不管。

所以,

当一个妻子在用一个母亲身份活着的时候,她是“战士”,可以为孩子不惜一切,冲锋陷阵的英雄,尽管会有牺牲。

此时其实对于她来说,哪有什么左、右为难,不管走哪条,她都希望那条路的终点是救活女儿。

于是,在大众看来,枚竹的要求,才如此挑战伦理极限,“三观不正”。

因为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妻子的“出轨”,一个女人的背叛,以及一个可以忽略掉的伦理的“唯一选择”。

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会有人性的痼疾——偏见,同情弱者,忽略强者,比如明明更刚强的枚竹的勇气罢了。

最后的最后,他们拉开“苍白”,躺在红色的床上,陷入大红的被子里,极尽大汗淋漓。

那一刻琴音响起,他们似乎突然解脱,希望的神色开始爬上脸......


近年来,越发喜欢找老电影看,因为很多时候,在一部电影新上映的时候,身边会出现太多“声音”,不止影响个人的独立判断,还会掩盖很多东西,比如这部《左右》的深意。

诚然,王小帅在《左右》里,远没有后来的《地久天长》处理的成熟,因为他也是“第一次步入中年”。

但至少,他在这里“看”到了母亲的形象,即使处理地很生硬,但在一片男性视角为主导的“电影界”里,是很难得的。

就像他的初衷——因为爱,所以相信。

相信我,《左右》值得一看。

❾ 有没有什么好看的挑战人类极限(感官底线,伦理底线,只要是极限式的电影都行)的电影

【喜剧片】:摇摆的婚约
人在囧途
杜拉拉升职记
爸爸喜欢女人
马江饭店
发胶明星梦
小姐好黑
美丽密令
越光宝盒
花田喜事2010
,
三枪拍案惊奇
更多精彩影片,到
www.kekedy.com

可可电影网
无病毒
无弹窗
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