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部外国电影 请帮忙回忆一下名字
不是发现了一本日记吧?那本日记就是他写的,他利用日记回到过去,来修改现实的生活,但是每次修改都对现在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片名: 蝴蝶效应(导演剪辑版)
导 演: 埃里克·布雷斯|麦卡·格鲁勃
演 员: 阿什顿·库切尔 米罗娜·沃尔特斯 艾米·斯马特 埃尔登·汉森 威廉·李·斯科特 约翰·帕特里克·阿梅多里 凯文·施密特 耶希·詹姆斯 卡梅隆·布莱特 埃里克·斯托尔兹
类 型: 电影 -> 科幻
电影 -> 动作
地 区: 美国
一只蝴蝶在纽约中央公园的小黄花上扇动了一下翅膀,于是东京掀起风暴电闪雷鸣……
也许人的一生就会被当年一点点不经意间细枝末节改变,从此走上不同岔口不能回头……
拓扑学中说这叫蝴蝶效应,你相信吗?
埃文·泰瑞博(艾什顿·库奇饰)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大学生,唯一和普通人不同的是从童年时代起,就有心理学家不停记录他每日生活中的全部细节。某天,埃文忽然读到了那些记录中的一部分,顿时,那些已经被他自己埋葬在内心最深处许多年的黑暗记忆又再次被唤醒,那是改变了他整个少年时代的不堪回首往事。
机缘巧合,埃文忽然发现自己可以通过一直搁在床下那些写着当年记录的笔记本回到过去,进入自己当年的身体。也许这些落满灰尘的笔记本可以让他从此摆脱所有不愉快的记忆,抱着这样的想法,埃文回到过去,力图改写历史,以为这样就可以治愈他受伤的记忆,让他和所爱的人们能从此之后幸福生活。
“如果你某天早上醒来发现也许你可以按照一个全新的方向重新生活,你会选择改变吗?”
埃文说:“是。”
他制定出无懈可击计划,执行起来也小心翼翼。但等他一旦回到现实,却发现一切都已面目全非。他的行为已经造成了损失惨重的改变,而他最亲密的那些朋友的生活已经南辕北辙。特别是他的初恋女友凯勒·米勒(艾米·斯马特饰),他们是儿时玩伴,在经历了长久的漠然以对之后,发现彼此还是相爱。
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埃文只好一次次的回到过去,但每次总有些小事件在他不注意时层出不穷地发生,之后一连串连锁反应,到底让他和他朋友们的生活更加彻头彻尾的改变。于是埃文一次次尝试,他们的生活也就像高速火车一般刹那间从山顶冲下,树林或者河流在窗外一掠而过。凯勒从女招待到学生会主席再到落魄吸毒者。她的命运和他一样不停改变。
一团糟的现实最后到底要怎么收场?他们真的还会坚持对彼此的爱么?
埃文真的能得偿所愿,让每一个人幸福吗?
看看是这个不?
② 被国人严重过誉的电影《末代皇帝》。你喜欢这部电影吗
2018年,意大利着名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逝世,互联网上一片悼念末代皇帝的哀悼声。这部电影获得了“最伟大的人”等诸多赞誉,在豆瓣评分为9.2分(总分30万)。作者在很多电影评论看到几个很激烈,如一面看到溥仪的悲剧性的命运哭泣,和健身跑步认为阴谋哭的罕见,甚至有以下这样的评论,似乎“末代皇帝”是一个电影将历史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2. 约翰斯顿扮演的救世主的角色
《末代皇帝》中有一个神奇的人物,他就是约翰斯顿。他是溥仪的老师,年轻的溥仪现代观点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应该说,他是一个很重要的人在溥仪的一生,他后来写了一本回忆录“紫禁城黄昏时分,”这本书,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活”为溥仪的一生在一起成为一个重要的数据。
但不得不说,约翰斯顿的书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不客观,他在书中要把溥仪和自己去美化,对于一些事情和其他记录是非常不同的。可悲的是,贝鲁图奇最初创作《末代皇帝》的基础是《紫禁城的黎明》,而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成了辅助的史料来源。
当溥仪在打网球的时候,冯玉祥的军队进宫驱逐溥仪和皇室。溥仪抬头看着坐在高判官椅子上的约翰斯顿寻求帮助。约翰斯顿俯视中国历史上这一着名事件。
③ <东京审判>这部电影很不错!
反日情绪如此高涨的今天,又加上几乎遗忘了所学过的历史,我在对待日本的态度上,有时候难免有些困惑。《东京审判》再现了日本投降后,远东军事法庭审判 28名甲级战犯的过程,唤起了我一些记忆,也帮我理清了一些思路,所以不必追求情节的合理性,演员的演技,一部电影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已经可以让人致敬了。
回来以后网络了一些当时的史料,影片中梅汝傲关于座次的争取,及法庭上关于皇姑屯、南京大屠杀等诉因的辩论,基本都是真实的,看得人热血沸腾;影片中另一条线索是一个普通日本家庭的故事,其中兄弟姐妹四个在战争的影响下,命运各有不同,却都以悲剧收场。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虽然仅仅只有六十年,但当时的一切在时间的这边慢慢的变淡,很少再有人提及。但用看电影的方式重温历史,总能唤醒心里沉睡的一些东西。战争的年代,百姓的身上留下的是灾难带来的累累伤痕,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而战争的始作俑者虽然被处以极刑,却无法弥补已经发生的一切,这样想来,无比悲哀,所庆幸的是我还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虽然一些自由被禁锢着,但起码的尊严还能够保持。
梅汝傲说的好:“我不是一个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帐上。但是,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在影片的开头,看见日本人拿着酒瓶辱骂着中国人,虽然被枪击,但他们倒下以后,我们所受的屈辱也并未消失,联想起最近“流氓老外”事件,迪斯尼国民素质受指责新闻,还是老话,只有每个人都努力工作,做好份内事,国家强大了,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可惜,这样做的人不在多数,所以,多一些《东京审判》这样的片子,让更多的人记住历史,是非常有必要的。
评论《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国人必看。为什么?冲着它的名字,想着它的内容,就足以让我、让很多国人涌现出一种莫名的愤恨和爱国的冲动。就在前半个小时,我还在电影院里默默的体会着这部电影。现在,在刚回到家的第一时间,我没有做任何事,只是打开电脑,开始记录我的感受和思考。这是值得留下的记忆。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让我比较失望的作品。在看片花的时候,几个主角义愤和激情的演说辞让我对它非常的期盼。然而,在亲身坐在电影院中用心感受的时候,整个过程却只有一种木漂于水的轻浮感。明知道这些历史足以让人的心感到压抑和刺痛,但是这些历史的负重却堵塞在咽喉处,缺少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力量,让这些负重瞬间超重,或者甚至可以慢慢沉淀——然而,没有!!!整个过程中,感受不到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主义以及其伴随的杀戮、血腥给人带来的悲痛和憎恨,感受不到各国对历史事件激辩的碰撞和爆破,感受不到罪恶受到惩罚以及和平得以彰显的快感和激动。
总而言之,缺乏——震撼力。
影片是从中国法官梅汝?H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将整个庭审过程中的一些节点作为重点,还穿插了中国记者和日本记者之间的恋情,某些日本人的觉悟,某些日本青年对战争的曲解、对中国的仇恨心态以及报复行为,日本老兵在战争后留下的阴影以及悔恨,日本女性在战争中响应国家号召被侮辱后的恐惧等等。
印象比较深的重点情节:一是庭审刚开始时梅汝?H对审判座次的据理力争;一是两醉酒日本人被美国司机开枪打死的情景;一是溥仪的作证;一是美国法官对东条英机的盘问,以及东条英机最后死硬承认如果可能还会将侵略战争继续进行的丑恶嘴脸;一是日本老板娘被子弹打死时的情景;最后是对死刑进行投票的情节。
然而,让我不太满意的恰恰就是这些重点情节。这些情节并没有深化和细腻,无法让人将感情投入,甚至是我这个满怀激愤、时刻准备投入情绪的观众都无法将感情沉淀下去。整个影片中其实时刻都存在爆发点,况且有刘松仁和曾江这两个老牌的实力巨匠的存在,根本不用担心他们无法将这些情绪表达出来。然而,不知是编剧的原因还是导演的原因,这些情绪激动的演员却在阐述一些空洞的说辞,完全没有力度。这就好像朝你打过来一个大拳头,让你颤抖,让你恐惧,但是打到身上却没有想象得那么痛。
不知道是否导演的角度太过客观,却又极力的想用情绪来煽动观众,以至于在影片的拍摄中产生一种情绪上的矛盾。整个影片中贯穿的真实的历史胶片,以及不断出现的字幕,使得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让人有一种被人搔你痒痒但是又无法发笑的难受感觉。似想爆发,却如鲠在喉。上,上不去;下,下不来。
还有一点也存在着失误,那就是整个情绪的导线都是集中在中国法官身上。中国法官力争座次问题,中国法官说服大家赞同死刑,似乎整个的审判都是中国人在主导,都是中国人在利用大多数的权力来对日本进行镇压和报复。这样容易误导观念,误导情绪。
在演员方面:首先,溥仪的出场应该是一个爆发点。在这个情节上,应该是让溥仪用平静而朴实的语气诉说让别人气愤和窝心的事实,但是溥仪的表现更像是在做秀,有很着迹的伪君子的圆滑和无赖;其次,“小偷”和尚的回忆,情绪激愤是对的,但是他回忆的内容还无法让别人感受到切身的疼痛和颤栗,应该换个内容并且继续细腻;再次,美国律师对东条英机的盘问是很不错的一个部分,有情绪也有内容;还有就是那个日本辩护律师,让他的辩护词更为卑鄙和狡猾一点,也许效果会更好……类似的小角色还有很多,但是都有一个总体上的毛病——没有细腻和深化,只是粗线条的描绘和表演者的冲动肯定是无法让人有情感上的共鸣。
不过,这些的表演者实力还是值得肯定的,除了朱孝天在演技上有些欠缺之外,其他人,包括小角色的表现都比较到位。而且,这些演员从外形到气质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比较符合,在选角上没有太大的参差,可以表扬。
另外,影片的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衔接有不连贯感,有些地方甚至是有断裂的迹象。比如对东条英机审判的那个场景,镜头对准了东条英机的头顶处,似乎定格了一般,然后下一个画面就直接切到了美国律师的脸上,如果从头顶处往下推进,再缓慢过渡到律师的脸上,效果会很好。不知道导演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疏漏,显然监制和剪切的工作没有做好,或者至少也是做得不够。
总而言之,鄙人认为这部影片原本应该拍得比现在的更精彩,演员的表现总体上还是不错的,音效也还是有分量的,画面还算精致;但是剧本显然没有写到位,该入的不入,该出的倒是出的很开;导演、监制、剪切也有很大的欠缺。整部片子看下来,真的很平静,还会有一种很窝囊的感觉。不过,这部影片的意义以及本意还是好的,我也很希望用电影这样的宣传手段将历史的真相揭露到国际社会面前。不过类似作品的后继者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剧本的深度和力度问题,不要再浪费这些优秀的实力演员。
最后,考虑到配音的不真实性,鄙人觉得还是再重看一遍原声片比较好,也许没有加工过的声音会比配音后的更有震撼力。
东京审判,一九四六年五月三日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二日,长达两年多的国际审判。而今年,这件历史事件再一次的引发了热潮,就是因为这部电影《东京审判》。而在本周二下午,我们学校组织全体师生一起去电影院观看《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的那段历史。东京审判从1946年5月开庭,持续到1948年11月宣判终结,历时两年零七个月,最终把东条英机等7名战犯送上绞刑架。
这部戏的很多镜头都让我难以忘怀。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开头,是因为法官的座次问题,梅汝敖坚持一定要按日本签定投降书的顺序排列法官的座次,因为这关乎中国的尊严,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坚持,这是一个中国法官的坚持,铮铮铁骨,义正词严,最终,法庭长只能对梅汝敖说:you win……。还有一段对话让我印象很深:
“中国会因为有你这样的斗士而自豪!”
“我不是斗士,我是法官,中国的法官”
这短短的两句话让我震撼,它表达了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自信,让我为中国有这样的一个法官而感动。
第二次让我震撼的是当进入判决阶段时,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和一句极富湖南特色的地方方言“只要打不死我,老子就要站起来”,浓重的压抑,激昂的斗志充斥了荧屏,一个砰然摔碎的水杯,一个不大的投票箱,梅汝璈慷慨激昂的讲话,紧揪住了我的心。尽管早已经知道了答案,但我依然不知所措。 “NO”“NO”“YES”“NO”“NO”“YES”“NO”,我的心已经开始发凉了,失望,不,绝望已经开始浮现于眼前,11个法官如果按这个频率出现,中国将没有任何的机会,“YES”“YES”“YES”“YES”,MY GOD!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有一刻我会喜欢英语。漫天的乌云突然消散了,心里别提多敞亮了,真有拨云见日,花开月明之感。痛快!他又赢得了胜利,他用对战争犯的正确判处,告慰了了百万被屠杀的中国国民的亡魂。
这部电影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家恨,真实比好看更重要,在法庭上的论战的撼人心魄。身体里流着中国鲜血的我,绝不会忘记。就像英达说的那样:“人家都没有忘记我们就更不能忘记了。”这部片值得我们铭记心头,一次次的观看。
自从千禧年以后,中国电影就没了骨气和血性,让人越来越失望,越来越悲观。历数这些年来的所谓大片,《英雄》、《十面埋伏》、《无极》、都是空洞的卡通式的江湖臆想。《少林足球》、《功夫》则是一种触景生情的呐喊和宣泄,《卧虎藏龙》、《花样年华》更不行,华丽的情调只能从单一角度解读中国的文化,却不能注入真正的民族精神。
直到今年,《东京审判》的到来让人看到了一点希望,这是一部真正用心去描述历史的电影,同时也是代表所有中国人发出的一声怒吼,绝不能允许日本人要抵毁真相、颠倒黑白!东京审判已经过去整整六十年了,日本右翼份子一直在试图篡改历史,抵赖曾经的侵略罪行,修改教科书歪曲侵略真相否认南京大屠杀、为战争元兇立靖国神社、厚颜无耻地申请“入常”……面对这样赤裸裸的反动行为,作为中国人,我们怎能无动于衷?
还好,《东京审判》站了出来捍卫直相,狠狠地抽了日本人一个嘴巴,铁证如山,面对正义的审判,日本右翼的信口雌黄只能是蚂蚁撼树,徒劳无功。
多年来,日本文艺界一直都不缺少怀有狼子野心的人,《山本五十六》、《啊!海军》这种明晃晃地为战争狂人树碑立传的右翼电影并不可怕,我们要警醒的东西还有很多,如当年在东京大审判期间,黑泽明拍摄《我于青春无悔》来表达反动思想,审判结束后又用《罗生门》暗示每个证人都是各执一词,没有绝对正确的一方,结尾处更是用伪装的善良把军国主义思想寄托在日本下一代的儿童身上,无耻到了极点。
还有在日本组建自卫队期间,黑泽明又假借《七武士》来为自卫队摇旗呐喊,七个武士保护村庄的故事用意路人皆知,其间借用大量细节来宣扬护卫队的精神。其实,黑泽明的大部分影片,如《活人的记录》、《乱》、《红胡子》中都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法西斯倾向,虽然这些影片的艺术成就很高,但是这种为军国主义甘当走狗的作风不由人不鄙视!
日本另一位反动大导演是小津安二郎,这个曾经入侵中国的三流军官,负伤回国后绝口不提战争的罪恶,以鼓吹社会和谐和家庭美景扬名世界影坛,一生竭力为日本政府粉饰太平。还有拍摄过《壬生义士传》的泷田洋二郎和宫崎骏等大师级导演都是军国主义艺术家的代表。
当时在日本国内,坚持反战态度的大岛诸、今村昌平等导演的影坛地位是低于黑泽明和小津安二郎的,归根结底,是因为日本政府一直在扶持右翼电影的发展。在那个大师如云的年代里,黑泽明在奥斯卡的影响力很大来源于政府的强力支持,而后来的今村昌平能在戛纳两度摘下金棕榈,凭的就完全是实力了。
日本影人在为军国主义的重新抬头在无耻造势,中国影人绝不能再沉默下去。除了抵制日货,反对日本入常,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高群书和他的《东京审判》已经开始行动了,应该不会比《罗生门》拍的更漂亮,也不会比《七武士》的场面更宏大,但是它讲的是一件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知道并牢记的事,我们都应该去认真地看它,爱护它,让它流传下去……
为了民族的尊严,为了家园能保持纯净和美丽,也为了我们的孩子能挺胸抬头地面对外国人,我们已经不需要更多的《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我们需要的是《东京审判》。
④ 求一个部电影的名字,是美国的。一次执行的任务里面所有的大兵都被篡改了记忆,都认为英雄是那个人
谍网迷魂/满洲候选人
⑤ 美国电影里面有很多篡改历史事实的(如变形金刚 x特警等)
你这问题其实有很多漏洞。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原住民只有很少一部分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而且历史也少的可怜。大量的人口都是殖民时期外来的欧洲人黑奴时期的非洲人。
另一方面美国的民风比较开放,对历史的理解每个族群都会不同。
但是这中间不光是批评还有各种游行,比如侮辱黑人,侮辱印第安人,或侮辱女性,虐待儿童,只不过咱们都不太关注而已。
还有美国电影产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娱乐产业,跟政治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可以天马行空的随意编排政府、总统、甚至是上帝。美国最大的问题不是历史问题,而是种族问题。
回到你的问题比如变形金刚和x战警,我看不出这两个跟历史有什么关系,这两个是科幻片,都是由漫画改编的,属于架空历史的一种。完全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观,这个问题不值得纠结,娱乐而已。
说到中国,名着不代表历史,不能划等号,比如四大名着,都是小说,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比如《三国演义》大部分都是杜撰的情节,你知道赵云其实是个文官吗……《西游记》就更不用说了~
再说中国的影视剧,前两年清宫剧的盛行,大家都认为清朝就是那个样子的,但事实上呢?
这段时间热播的《陆贞传》在刚开始的时候都说,他的服制模仿日韩的,质疑声震天。但当时历史上就是这种衣服。我们才是日韩的老师。只不过他们保留下来了而已。
我记得原来《宰相刘罗锅》的开头打出4个字“不是历史”,这种态度还是值得褒奖的。
说句题外话,我们现在知道的历史,就是真正的历史吗?
至少我不这么认为……
完全手打,希望能帮助你……
⑥ 关于日本篡改西游记的事件
由日本富士台推出的日版《西游记》播出正酣,收视率居高不下。然而,日版《西游记》对于中国古典名着的改编,遭到众多中国网民非议。昨日记者专访了曾经主演过1982年经典版《西游记》的六小龄童。出身猴戏世家的六小龄童,对孙悟空这个角色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于众多“翻版”,他最有发言权。
日版:感谢屡次错爱
《西游记》的故事在日本极受欢迎,曾分别被改编成电视剧、动画片、木偶剧、游戏等多种版本。目前为止,电视剧就有5个版本。目前正在热播的《西游记》,从剧情到服装造型上的颠覆令中国网友大为迷惑。就连着名日本电视评论人一本木刚看后,也忍不住狠批该剧和1978年的日版《西游记》相比,简直就是垃圾。虽然没有看过正在播出的日版《西游记》,但对于1978年的日版《西游记》,六小龄童也不敢恭维,他说:“该版本在我国的电视台放过,但因为脱离原着被中途腰斩。”对于日本多次翻拍《西游记》,六小龄童说:“他们对中国名着一如既往地关注是好事,但是我希望他们的错爱能到此为止。”
美版:孙悟空不是金刚
孙悟空成了混血儿,唐三藏与观音谈恋爱……所有角色统统“入乡随俗”成了金发碧眼,唯一的东方面孔就是白灵饰演的观音———这是2000年由美国nbc电视台拍摄的《themonkeyking》(美猴王)。六小龄童告诉记者,他即将前往好莱坞与美国电影公司洽谈一部关于《西游记》的电影。对于此次协商,六小龄童十分谨慎,他直率地表示:“(孙悟空)不是脸上粘上毛就能演的。孙悟空不是金刚。曾经有外国导演认为‘美猴王’是个千年老妖,要在我脸上画褶子,后来我放弃了合作。这次我也不会勉强,谈不拢我们完全可以自己拍。”
中国版:戏说要谨慎
曾经有个作者写了一本戏说西游记的书给他看,里面孙悟空与观音菩萨结为连理,还育有一对龙凤胎,看后六小龄童大为光火,不留余地地怒叱作者无聊又无知。对于中国人亵渎中国古典名着中的形象,是他最不能容忍的,他语重心长地说:“中国人不该毁了自己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说原着不能戏说,1982年版的戏里也有戏说成分,譬如女儿国国王与唐僧的那段感情,但戏说要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小心为之。”
“不要再让他们恶搞我们的名着”,“开放的中国更要有包容风范,他们想来拍让他们来拍吧”,“名着可以改编,但要有底线,不能瞎改”……连日来,“日本电影版《西游记》获准来华拍摄”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引发激烈争辩。尤其是影片中唐僧由女星反串出演,走的依然是日本漫画风格的“恶搞”路线,让众多中国网民难以接受其糟蹋经典,恶搞人物形象的“过分之举”,甚至有网民表示:曾经说反感“恶搞”的国家广电总局,岂不是给日本人颁发了恶搞许可证?纵容别人恶搞民族文化经典?时报综合报道日版《西游记》宁夏取景
其实,引发网络争议的源于一则新闻:由日本某公司投资的电影《西游记之大战金角银角》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摄制组被允许进入我国境内取景拍摄,辗转于横店、宁夏、湖南、甘肃、安徽、广西和内蒙古等地,目前已经抵宁夏。饰演孙悟空的日本演员曾经被评为“年度最烂电视剧男主角”。
其实,早在20世纪初,日本就出现以《西游记》为蓝本的作品,至今已有近百种。仅以电视剧为例,日本电视台在1978年、1993年、1994年和今年已经连续四次将《西游记》搬上荧屏。
肆意恶搞名着遭遇谴责
但是,此次日本电影版《西游记》来华拍摄的消息之所以遭到中国众多网民谴责,主要原因影片延续电视版的内容,偏离原着,歪曲恶搞人物形象。早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剧组就前去做宣传,饰演孙悟空的日本演员香取慎吾还以孙悟空造型在沙滩上表演猴戏,当时就有消息传出,影片篡改《西游记》原着情节、孙悟空穿迷你裙变身神经质超人的做法引起了许多中国网友不满。
大旗网就“你对日本来华拍摄《西游记》的看法?”的调查显示,投反对票的网民高达82%,理由是《西游记》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不允许恶搞。天涯网友“丹珠雅灶”说,日本版电影《西游记》严重破坏原着主题,有些情节甚至伤害中国人的感情,如孙悟空穿上“迷你裙”,被描述成神经质超人。
博主bacon8474也表示,中国人恶搞《西游记》危害程度尚不足为虑,起码谁也不会认为唐僧是女的。而日本糟蹋中国古典名着,还要去法国电影节露脸,把“恶搞”《西游记》推向全世界,广电总局怎能给人家行方便?
别让文化遗产成“遗恨”
就网友所谓的“糟蹋经典、有损国格”等想法,天涯博主魏英杰表示,《西游记》作为中国传统经典,不可能因为别国的文化参与而丧失“文化产权”。对经典来说,其所代表的文化基调可能与当地文化传统具有内在一致性,但在具体阐释上,任何人、任何民族都可以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表述。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惟有主动融入和参与全球化进程才能保持民族与国家的文化竞争力,也才能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
不过,在融入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更应该想想如何加强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有关专家指出:随着与国外文化交流的扩大,中国题材将会被大量搬上国外的荧屏和银幕,这种随意篡改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包括《西游记》在内的中国四大古典名着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历史遗产,是我们的无价财富,现在不仅仅是内容遭到胡编乱造,《西游记》更是已经被国外抢注为游戏商标。因此,不少有识之士呼吁:中国应尽快立法保护名着,绝不能让中国的文化遗产变成“文化遗恨”。
⑦ 找部老电影是二战时期英国潜艇的事
U571
导演:乔纳森·莫斯托
主演:马修·迈康纳、比尔·帕克斯顿、哈维·凯特尔
产地:美国/法国
发行时间:2000年
·故事简介
9人小分队冒死强行登上德U571潜艇夺取密码发报机,却被德军援兵赶到,炸毁了接应的美国潜艇。这一仗,不得不在海底开展连环猎杀……
·历史还原
“U571”是二战时德国潜艇的代号,而美国潜艇则以“S”为代号,如片中被击沉的那艘S33。l942年,希特勒命令发动代号为“击鼓行动”的破坏性潜艇战,指挥U潜艇攻打美国东海岸,当时德国潜艇以火力强大、性能优异成为“海上豺狼”,而U潜艇由于采用德国最先进的“谜”系统密码,盟军完全无法破译,因此盟军潜艇和舰队在长达9个月里饱受袭击之苦,让二战的潜艇之战几乎成为“密码通讯之战”。
·影片看点
故事跌宕情节紧张
105分钟的全片故事每个起伏转折,都充满爆发力,紧张悬疑让人几乎窒息,这就是故事的魔力,环环相扣不能看漏每一分钟。
耗资巨大真实观感
美法合拍超级大制作,耗资6200万,30万种音效无与伦比,战争场面视觉效果逼真,让观影者惊心动魄。同时,导演为求逼真,全片使用真的船舰拍摄,重达400吨的复制品,将现场气势完整呈现。剧组依照历史,搭制出2艘按比例、性能都与当时一样的美军、德军潜艇。
·幕后花絮
导演周游世界寻找二战潜艇
导演乔纳森1992年参观二战潜艇展时,萌发了要拍二战海底战争的念头。3年内,他周游世界,探寻“退休”的二战潜艇、船舰、二战博物馆,采访老军人,阅读二战书籍、潜艇日志和战斗日记。
1∶1的标准尺寸建造潜艇
两位造景专家分别负责搭建二战的德国小型潜艇与美国S型潜艇。但由于S型潜艇几乎没有什么照片,军事单位又以安全为由不肯将内部构造图外泄,而使得再造美国潜艇的计划面临危机,幸好得到一位资深海军军官哈尼芬的帮助,才使S潜艇再现银幕。
这两艘潜艇按1∶1的标准尺寸搭建,内部结构也与当年一样,U571号重达600吨。本片视觉效果监督彼特·堂南为了使潜艇的效果更逼真,完成了5艘50英尺长的潜水艇模型,每一艘都有不一样的功能,有的能前进,有的能潜水,有的可以发射鱼雷……足以表现真正的潜水艇在深海中的突击及水中的运动。
上映后被批篡改历史
影片上映后,史学家提出影片严重篡改了史实:影片中所提到的德国在二战中发明的特种密码机,不是美国潜艇率先俘获的,而是英国潜艇在1941年8月最先得到的。到了1944年,美军方才截获了另一台。基于这一点,影片迫于英国潜艇官兵的压力,在字幕上不情愿地加了注释。
⑧ 尊重与篡改历史史实的电影 尊重与篡改历史史实的电影
《勇敢的心》:与历史可以说除了人名一样之外,其他的改得一踏糊涂,不过也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好片。
还有我小时候的最爱:《茜茜公主》,也与史实出入很大。
⑨ 有一部外国电影 讲的是美国高层的叛变者篡改程序让监控机器人攻击阻挠他的人
逃离德黑兰 (2012)导演: 本·阿弗莱克编剧: 克里斯·特里奥 / 约书亚·比尔曼 / 托尼·门德兹主演: 本·阿弗莱克 / 布莱恩·科兰斯顿 / 凯尔·钱德勒 / 约翰·古德曼 / 克里·杜瓦尔 / 艾伦·阿金 / 罗利·科奇瑞恩 / 克里斯托弗·邓汉 / 维克多·加博 / 凯瑞·碧许 / 泰特·多诺万 / 克里斯·梅西纳类型: 剧情 / 惊悚 / 历史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 / 波斯语上映日期: 2012-08-31(特柳赖德电影节) / 2012-10-12(美国)片长: 120分钟 / 129分钟(加长版)又名: ARGO - 救参任务(港) / 亚果出任务(台) / 逃离伊朗IMDb链接: tt1024648
⑩ 被国人严重过誉的电影《末代皇帝》,西方思维下的迎合之作,到底怎样
2018年意大利着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去世,随之而来的是全网的怀念以及对电影《末代皇帝》的又一波造神运动,一些“最伟大”之类的褒奖一股脑儿安在了该片头上,豆瓣上三十多万人综合打出了9.2分的高分。
笔者在诸多影评中看到几个挺厉害的,比如有一边看一边为溥仪的悲惨命运哭泣的,还有健身跑步时想起剧情来哭的稀里哗啦的,更有甚者还有下面这样的影评,似乎《末代皇帝》就是一部将历史和人性完美结合的电影巨制。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笔者的看法是:不谈历史的话,《末代皇帝》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它拥有一个很好的故事,但将溥仪套在这个故事上之后,该片的性质就变了,尤其对中国人来说,它并不算一部不朽之作。相反,这是一部用来取悦西方观众并且格调不算太高的电影。
一、 对历史的修改并非偶然
电影《末代皇帝》在服化道的细节上被人称道,这也是该片很成功的一点。但在对待一些关键历史剧情上该片却有意无意的进行了一些修改。
如影片开头,卢燕饰演的慈禧太后躺在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宫殿里,大殿两旁到处是佛像,宫女太监们化妆成各种神仙的样子。卢燕觉得不对劲,她专门去请教了清史专家朱家溍先生,朱家溍告诉导演贝鲁托奇,清朝的宫殿里没有这么布置的,但导演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贝鲁托奇为何要这么布置场景?其实从慈溪太后僵尸一般的脸和弥漫着魔幻色彩的宫殿就能看出来,这不过又是一个“傅满洲”的变种,西方世界的眼里清朝的宫殿就不可能是窗明几净的,像这样乌烟瘴气充满魔幻色彩犹如地狱一样的环境才是他们心中的大清国。
溥仪大婚之后,影片中他和婉容和文绣有大段的感情戏,三人甚至同床共枕,事实上溥仪压根就不喜欢这两个人,尤其是对长得犹如凤姐前世一样的文绣。
影片中段,面对婉容通奸溥仪的下属,溥仪杀了那个下属。实际上,那个姓李的守卫不仅一直活着,后来在溥仪特赦后两人还见过面并握过手。
该片后半段,溥仪在战犯管理所里有被批评被打的情节,当年的战犯管理所所长金源在见到贝鲁托奇时强烈反对这么篡改历史抹黑管理所,但导演以这是电影艺术为由搪塞了。从很多战犯还有溥仪自己的回忆录里都能清楚的看到,溥仪在战犯管理所的生活是非常平和的,在这里他自食其力并和其他战犯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甚至饭量大涨连失眠症都自愈了。
三、 奥斯卡的真相
比起坂本龙一的遭遇来说,更委屈的恐怕是婉容和川岛芳子,因为贝托鲁奇甚至在影片中给她们安排了女同戏份,原因也很简单,这是西方人爱看的元素,却根本不是中国人能接受的桥段。
说到底,贝托鲁奇电影的受众是西方人,不论是争取获奖还是争取票房,能给他票房的,能给他大奖的无一例外是西方人。八十年代的中国不仅给不了《末代皇帝》奥斯卡奖,同样也提供不了票房。
讽刺的是,贝托鲁奇压根没把中国观众当做他的受众群体,但给予他和该片最大厚爱的还是来自中国观众。
现在在国内影评网站上,针对《末代皇帝》有两种论点,一是人家毕竟获得了九项奥斯卡大奖,这足以证明该片是伟大的。二是对于中国历史应该是旁观者清。
首先我们细看《末代皇帝》获得的奥斯卡大奖名单,九个奖项整整齐齐很威武,但仔细看,除了在十八首配乐中贡献了其中一首的苏聪跟着入选之外,其他所有奖项都和中国人无缘,什么最佳男主、女主,最佳男配、女配,连个提名都没有。这还不说明问题吗?该片压根只是拿中国历史和中国演员当做背景,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为西方服务的。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贝鲁托奇那么玩儿命的修改历史了。
第二,不得不承认的一件事是,能在中国历史上有资格当旁观者的国家恐怕最多只有日本一个,其他任何西方国家包括意大利连当中国历史旁观者的资格都没有。贝托鲁奇仅仅靠看了一本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研究了一些史料和照片,就够得上中国历史旁观者的资格了?够呛!
说到最后,不得不提的一件事是,《末代皇帝》的立意其实还是站在片面的人性上了,不论是庄士敦的书,还是贝托鲁奇的电影,他们都把溥仪放在了受害者的地位上,认为溥仪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他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傀儡而已。这种观点在西方非常有市场,曾经有法国人给溥仪写信,还有西方记者采访溥仪,他们所持的观点和该片基本一致,那就是做为曾经的皇帝,溥仪简直太惨了,太值得同情了,他连喝奶的自由都会被剥夺啊。
事实上,就连溥仪自己都不接受这种错在他人和时代的观点,他坦诚的表示他做的很多坏事都是自己愿意做的,日本人天大的本领也不可能拿枪顶着他去当伪满洲国皇帝。
归根结底,比起中国近代史上遭受那么多苦难的人民来说,溥仪的一生比起康熙和干隆来确实悲催,但比起劳苦大众来他绝对是幸运的,甚至比起光绪和同治他都是幸运的,更遑论历史上的那些亡国之君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贝鲁托奇这部获得九项奥斯卡大奖的《末代皇帝》,本意是为了迎合西方观众和评委的,但在国外权威点评网站IMDB上,《末代皇帝》的评分只有7.7分,甚至都不如梁朝伟张曼玉的《花样年华》得分更高。但在国内这部电影却被推上了神坛,这个结果可能连贝托鲁奇都想不到。
这让笔者想起来一个段子:三个青年去卢浮宫拍《蒙娜丽莎》发朋友圈,普通青年写的是“人太多了,挤不上去。”文艺青年找到一副别人拍的近景发出来“达芬奇太伟大了!”,另外一个青年把自己拍的看都看不清的远景图片发出来“贝多芬太伟大了!”
最后,笔者再次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如果抛开溥仪这段历史,将《末代皇帝》这段故事架空在欧洲哈布斯堡家族某个末代王储身上,或者干脆架在韩国太子李垠身上,那该片从人性角度出发去评判的话,这还真的是一部好片,可惜,架错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