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评价电影《冰河追兇》
冰河追兇》:犯罪片外壳背后的伦理张力
有句话电影迷们或许都不会感到陌生,电影的本质是造梦——有时,它营造的是我们在现实中梦寐以求的美梦,另外一些情况中,它展现给我们的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噩梦。
人的本性之一是趋利避害,自然希望后一种情形只出现在电影里,离现实生活最好远一点,再远一点。然而人生总要面临一些残酷的局面,很多情况下,电影是可怖现实的翻版,甚至,人们会生发出一种带有魔幻色彩的感叹,现实生活的离奇荒诞远超各路影视作品。
当院线电影中的恐怖事件与现实世界中的悲剧不期而遇时,这种魔幻感毫无疑问地会被进一步放大。眼下这样的事就正在发生——《冰河追兇》上映时,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正在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承受力。
常州外国语学校自搬新址后,493名学生检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等,个别查出淋巴癌、白血病,祖国的花朵成了祖国的花圈。实际上,这则新闻在今年一月便被爆出,近百天的时间里,家长们也曾屡次维权,但得到的是什么?是校方的一再否定和坚称达标。
这一情节简直和《冰河追兇》中的剧情神相似:提炼厂在正常的管道之下还埋藏着另一条管道,每天向河中排入未经处理的污水,用假的监测证明欺骗村民,最后导致村中的小孩出生就是残疾。
现实与电影的不谋而合让人感到胆战和心寒,每日的热点新闻通过愈发发达快速的传播途径在不断地透支人们的想象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电影,这一在很多情况下延伸拓展人类想象力的艺术形式,因此常常被迫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即现实比电影更荒诞更魔幻。
这无疑对这个时代的导演和编剧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要努力超越新闻式的奇观展示,在写实的基础上尝试去探讨更为深入更为要害的问题,否则,他们有朝一日将会悲哀地发现,在层出不穷的真实事件面前,自己可能已经丧失了与之争夺观众注意力的能力。
《冰河追兇》尝试着去这样做了,坦白来讲,它显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这种尝试本身应该得到关注。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环保片或犯罪片,散发出了导演对当下社会的某种理解和焦虑。在悬疑犯罪片的外衣下,还保藏着一个更深的母题。
电影的大背景是环境污染,隐藏在这背后的是经济发展与自然的角力,是一部分人利益和另一部分人健康的撕扯博弈。电影作为一种媒介语言,它展示的是当下的精神、理想、希冀和焦虑。在巴赫金的“众生喧哗”理论中,他认为语言是意识形态、信仰体系、世界观、社会经历的理论化形式,它们皆有自身的基调、意义和价值特征。在《冰河追兇》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它的创作来源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日益剧烈不可调和的矛盾。当这种矛盾具象化,对人身产生伤害后,宏大的利益博弈演化成了微观、具体、充满冲突感戏剧性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葛,故事也因此得以展开。
整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一个复仇的故事。面对伤害与痛苦,人们往往面临着多种选择,在常州外语学校事件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受害者的选择,父母们选择了静坐、诉诸媒体来抵抗无形的暴力。而在电影中,一个严肃而沉重的命题摆在了主人公和所有观众的面前——面对暴力和伤害,是选择以暴制暴还是选择容忍乃至宽恕。这是一个无论如何抉择都难逃困境的两难选择,但身居悲剧之中,你虽不愿选择,但却不得不选择。
故事背景被设置在一个地广人稀世外桃源一般的村落里,一来是可以有助剧情发展并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同时也展现出通过污染环境来获得利益的经济行为早以深入到如此偏远的地方。在出现问题时,魏晨饰演的“李永胜”首先想到的不是法律途径,而是原始的杀人复仇,这种方式也得到了村民的认可。这正是当下乡土中国里的权力结构的隐喻和再现:人们只能靠私力救助来完成对仇恨的冤冤相报,对公权力充满不信任感。
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污染是复仇的导火索,但复仇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村里的河水被污染吗?并非如此,而是因为李永胜的父母哥哥被杀。而被杀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的哥哥知道了排污管的秘密。并且,并不只是知道而已。
如果他只是知道而默不作声,或许后续的惨案都不会发生。要害之处恰恰在于,他因此心生贪念,敲诈勒索的欲望在内心中熊熊点燃,这股恶火最终灼伤乃至摧毁了他。
所以,这绝不是一个为了污染而复仇的简单故事,故事因污染而起,最终指向的,却是复杂暧昧的人性。
利益的强烈驱使下,罪行不断迈向失控,已然超越了污染环境这种间接伤害他人的形式,而是以暴力的形式直接对人的生命构成伤害。电影借此努力想要传达的理念是,污染并不仅仅是污染本身,而负载着人性的盲目与贪婪,对环境的破坏也不仅仅是对环境的破坏,更为要害的是它挑动起了人性深处的贪念与仇恨,诱发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乃至犯罪,而当污染这一源头未能得到化解时,犯罪行为也不断延续升级,走进“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境况。
在巨大的利益纷争面前,人人都被卷入,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村长作为代言人和监督者,他选择性“失明”,既是中国目前基层权力溃败的展现,也展露了人性中逐利的一面,如果细心留意的话,会发现他所有的对白都与钱有关,这难免让人感觉到讽刺,而这也正是现实生活中无处不见的景象。
再来看故事的另一端。佟大为饰演的年轻警察“汪豪”因父亲曾救过一个罪犯而牺牲,所以他决定不再救“人渣”。这为结尾戏他的选择做了铺垫,为了救梁家辉的女儿,他选择把罪犯扔进冰河里,而梁家辉饰演的“周鹏”选择跳进冰河救罪犯。
在这里,导演为观众设置一个艰难的伦理学挑战——是否可以拿一个坏人的性命来救一个好人?好人的性命是否天然应当拿坏人的性命交换?
而在罪犯这条线上,导演同样为李永胜这个角色设计了一个非常强烈的伦理困境:他要复仇的对象正是养育他的资助者。这自然也牵扯出一个问题:他要复仇的对象翁杰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他做的好事是否就可以抵消他做的坏事呢?
从叙事技巧上而言,这一设计因为巧合感过强而显得有些生硬。但它仍旧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导演尝试作出的努力——还原现实生活中复杂、混沌、暧昧不清的伦理道德格局,而非以一种清晰分明、二元对立的价值理念处理人物关系与故事的逻辑走向。后一种方式更为简洁刺激,作为商业类型片而言,或许更能调动起观众直感式的观影快感,却未免失之简单肤浅,在复杂暧昧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失真。
《冰河追兇》的这种未见得讨好但却值得付出的努力,实际上在去年的几部国产犯罪片中已见端倪。例如刁亦男的《白日焰火》,颠覆了以前伟光正的警察形象,塑造了一个潦倒失落的廖凡;曹保平的《烈日灼心》也探讨了罪是否可以因为做好事而抵消;还有忻钰坤的《心迷宫》,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公权力的正义性与权威感在人心的揣测不定面前被消解地面目不清。出现这样一批电影并不是偶尔的。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立足于当下社会生态的思考表达,导演们以各自擅长的话语方式完成了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所应承载的叙事使命。
⑵ 200分请推荐类似《狗镇》的电影!!!
重点推荐:《黑店狂想曲》(我很喜爱的片子)
http://ke..com/view/844574.htm
《七宗罪》(你可能看过)
http://ke..com/view/22021.htm
《约书亚》
http://ke..com/view/128937.htm
《香水》/《杀手故事》
http://ke..com/view/853875.htm
好的,谢谢鼓励,那我再加几个: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是一部很值得深究的电影,需要你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把它完全看懂,如果有人觉得这部电影很无聊,那就错了。)
http://ke..com/view/1263960.htm
《失明症漫记》(这算是一部新片了,也是我很喜欢的,如果有人说,讨论人性这个话题已经过时了,但我要说,这一部是最特别的。)
http://ke..com/view/1556315.htm
《猜火车》(是以前的片子,类似于《发条橙》的电影。)
http://ke..com/view/405785.htm
《面具之后》
(很多人看过之后,都会把它归于《黑色星期五》之类的杀手片,那他就又错了,这是一部很严肃的犯罪心理片,如果你把少量的血腥的画面除去,那么它就是一部艺术。)
http://www.mtime.com/movie/25484/
好了,我差不多就推荐到这里了,剩下的就看楼主了~
(PS:希望提出宝贵意见。)
⑶ 秋冬•影|爱你就像爱生命————《圣彼埃尔的寡妇》之爱的解读
爱是一场魔术。
电影《雪地里的情人》也翻译为《圣彼埃尔的寡妇》。
在法属的一个偏僻小岛上,终年积雪,这里只有桅杆和咸鳕鱼。岛上发生了一起命案,醉酒的渔夫——尼尔犯下杀人罪,被判死刑。然而这里山高皇帝远,没有行刑工具,于是岛上的官员们求助于法国本部,让他们千里迢迢运来断头台。在这个等待的时间里,博爱善良的上尉夫人——拉夫人,相信尼尔是个本质不坏的人。她让尼尔帮她修整花园,帮她一同行善,还得到了岛上居民的认同。日子渐渐过去,断头台终于送到。上尉、上尉夫人和渔夫,也迎来了各人命运的转折。尼尔勇敢的走向断头台,上尉放弃了逃亡的机会走向军事法庭,拉夫人痛失所爱但不为所动,每个人都坦荡的承担了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那怕是死亡。
世间有很多难得之事:爱难得、恨也难得,美难得,善难得,更难得的就是在他人身上看到一种对于生命的爱,因而爱上这个人。就像王小波说的:爱你就像爱生命。
上尉爱着拉夫人,但是这是怎样一种爱?这种爱源自于他在拉夫人身上看到她对于生命的热情与爱,他爱上了拉夫人对于生命的肯定与执着,他爱拥有这样品质的女人,通过爱上的这样的女人去爱生命本身。
拉夫人爱着岛上的贫民,上尉爱着拉夫人,尼尔爱着向死而生的新生活。如此这般,爱的接力,推演着一幕幕精彩的魔术。
冰岛的温室VS人性实验室
影片一开始,就是漫天大雾,预示着这是一个即封闭又自成一派的世外桃源。也许正是看中了小岛的这一点,上尉夫妇毅然舍弃巴黎的繁华,来这个被冰封的孤岛上过着神仙眷侣的生活。
但,即使是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岛,也存在着强烈的阶层观念,以总督和法官们为代表的贵族阶级,当然也是从法国泊来的纯种贵族。他们虽人在陋岛,但对法国的奢靡生活念念不忘。常常在岛上举办派对,就连派对上用的木头都是从法国运来的“纯正品种”,当总督的仆人将一截截大小均匀、漂亮得体的木头投进壁炉时都能引发一阵赞叹。
而这些聚会,上尉和拉夫人是很少参与的。偶尔一次的参与也是为了拯救尼尔,打听关于刑刑的信息,就这一次还因为贵族们对于拉夫人突然出现在男人们的吸烟室而遭到总督们的抗议,上尉言辞激烈要求他们向其夫人道歉,并傲然离席,以示愤怒。这些种种都让上尉和拉夫人被总督们视为异类,行善变成了向另一个阶层的挑战,
岛上的人从总督的口中得知,拉夫人原是名门望族,但为了和上尉在一起,放弃了所有和上尉来到了小岛。
但这仍然躲不开那些异样的目光和非议。尤其是后来拉夫人为了拯救尼尔所做的一切,在这些贵族眼里简直是难以理喻。他们不仅暗地里评判,甚至公开威胁上尉,要求上尉认清形势,上尉却坚定的站在拉夫人这边。甚至不惜和总督决裂。最终,他也被总督送上了军事法庭而枪决。
即使这样,拉夫人和上尉依然“坚守着”尼尔。她们公然的反抗,就如同拉夫人在这个被雪冰封的岛上依然要建造一个温室一样,虽然小,但就是这小小的温室里培育了各种各样的花草,也制造着各种各样暖心、富有勇气的事件。
不难看出,拉夫人就是要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在这岛上,创造一些更加温暖和美好的事物,哪怕从一颗颗花草开始,哪怕是从一个死刑犯开始。她用自己的爱,精心培育着更多的美好与爱,从这个角度来说,她的小温室更像一个人性的实验室。在那小小一隅,她用爱心在冰天雪地里培育着爱的果实。
而身后的上尉就是她坚不可摧的基石。在这小温室里,上尉看到了令他神往的东西,尼尔见证了自己的重生......
我们不难注意到,拉夫人的着装相对于总督夫人们来说一直就是寡妇的装扮。她不事装扮,只把心思放在温室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身上。这样的拉夫人,对于上尉来说更加有吸引力。她的身影总是指向更加深厚和宏大的爱,电影里很多关于上尉和拉夫人同框的镜头,永远都是拉夫人处于前景,而且她永远都是望向广阔的大海和窗外,呈现一种无限引领的姿态……
她对待花草、对待生命的态度,让上尉看到爱的魔力,这魔力能让醉汉重生,能让荒岛变花园,能融化坚冰。当然,拥有这样的爱的女人也能拥有了上尉坚定无比的爱情。
最后,即使是总督的夫人们,也不赞成将尼尔处死。法官太太说:“这个岛又要变得死气沉沉了”,她们也忍不住要站在拉夫人这边。她们一边惊异于上尉和拉夫人的所作所为,又深深折服于上尉对于拉夫人的爱,她们总是羡慕上尉的目光永远跟随着拉夫人,她们羡慕着这样炽烈的爱情,却从不懂他因何爱的炽烈。
断头台VS重生门
做为一名精神分析实践者,很难不注意到,这部影片的题目里面的寡妇(veuve)这个词,在19世纪还有断头台的意思。一重重隐喻在这个词的背后叠生出来,一个断头台在小岛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相关的人物命运一次次接受着灵魂最深层次的拷问。
断头台,无疑是律法的象征,影片也一直强调律法的不可动摇,律法所代表的的理性以及所谓的“文明进程”,即使是上尉也遵循着诬陷他的律法,走上刑场。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律法之外,拉夫人给出的爱更有救赎作用。这种救赎让我想起卢毅老师的一篇论文《 拉康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与超越 —— 一种基督教进路的解读 》中说到的“精神分析伦理学对此困境的超越就在于借助“对邻人的爱”这种升华而实现的对冷酷律法的扬弃。”拉康给出的既不是康德的纯粹理性也不是萨德纵欲,而是回归基督教中保罗所颂扬的爱邻如己的超越之爱,这种爱,正是影片中拉夫人所做的那样。它超越了律法的冷酷和又脱离了亲属关系的爱有因果,而将爱放置在一个超脱世俗,更加纯粹却更加深厚的境界。
回到电影本身,岛上到底有没有断头台?
在这里,岛上居民有自己的审判标准。得知尼尔和朋友肢解了神父后,他们藏在黑暗里,忍不住对着刑车扔石头。虽然法庭已经审判了他们罪行,也给与了应得的惩罚,但是岛上居民内心里有自己的法庭,他们还要在自己的法庭上再来审判一次,而这些扔出来的石头就是审判和惩罚。
同样,当尼尔被法国送来的断头台执行死刑以及上尉夫妇离开小岛后,那个刽子手也被岛上的居民暗中消灭。如果说律法之外有爱来弥补和升华人的灵魂,那么律法之外也有爱来惩治不公和罪孽。对于人来说,律法永远都是最低等手段,而爱永远是向着救赎和超越的人性光辉。
也正是这个断头台的延迟,(律法的延迟给了人性发光的机会)让尼尔从一个懵懵懂懂的醉汉(只为了赌一赌神父是胖还是高就杀了神父)成长为岛上备受欢迎的英雄,虽然这个重生是从死亡开始,最终还是要走向死亡,但即使是这样短暂的生命历程对于尼尔来说,也熠熠生辉。
囚室VS庇护所
对于尼尔来说,处于拉夫人保护之下的小小囚室,更像是一个庇护所,在这里他被尊重,被温暖,在这里他可以制作玩具,读书、他可以工作、用餐,甚至可以去恋爱去结婚。
对比影片开头的一段,大雾中,尼尔和同伴在一艘摇摇晃晃的小船上,风浪随时可以吞没他们。现如今,即使处于囚室,也能安心工作、读书、恋爱、结婚。前者飘摇不定,生死难料,后者稳定可期。
当一个人凭借着一颗对生命的尊敬和爱护,能将一个囚室改造成一个温暖的僻护所,那么,她的身上定有着爱的魔力!拉夫人身上的光芒不仅仅照亮了岛上的贫民,也照亮了那个爱着她的男人。
爱的魔术就是这么神奇。它不仅仅改变了一个醉汉,也改变着上尉和拉夫人,上尉对于拉夫人的爱在众人的质疑中越来越坚定,上尉就像见证奇迹一样见证着拉夫人在尼尔身上所作的一切。他因爱着夫人,而暗示拉夫人帮助尼尔逃跑,但令上尉意外的是,尼尔虽然逃亡成功但又坚定的回来受死,他不愿意连累上尉和拉夫人,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罪责。
也许,最后,上尉毅然放弃逃跑的机会承担军事法庭的审批和枪决,也是受了尼尔的影响,也未可知。爱的魔法,互相感染,互相成就,你成就了我,我也成就了你,最好的爱情不就是这样吗?
人世间最慈悲的事情不也是彼此成全吗!虽然,成全就意味着牺牲,但这也真是爱情的迷人之处,爱因牺牲而弥足珍贵,爱的魔力吸引着更多的人为之牺牲。
就像片头,她永远凝视着为爱改变的一切,为爱牺牲的一切。
爱你就像爱生命。
⑷ 生物伦理学相关电影有哪些
其实关于生物伦理的电影我都比较喜欢,这二类电影拍得好的一般都是一些国外电影。《变形金刚》系列以及《X战警》还有近期上映的《猩球崛起》都属于未来生物伦理,影片内容或许稍有夸张,但问题根源都是生物伦理,其中我本人认为《X战警》的变异有些太过夸张。
另外,《人 兽 杂 交》更明显的涉及生物伦理学,只是内容有些倒胃口。当然,说到变异引起的生物伦理这类电影就更多了,多是恐怖片,还有一些关于外星物种的恐怖片,像《生化危机》系列的确涉及生物伦理,但主要渲染其恐怖气氛,本人不太喜欢,看来娱乐还可以。关于外星物种的有一部影片比较推荐,是《第九区》。其实《变形金刚》也属于外星物种,但我认为这种物种的产生不一定通过入侵地球,也有可能是通过人类未来科技自己产生,所以涉及的生物伦理问题就更加突出。
我推荐的这些本人认为是比较好的,既酷又说明问题,希望你也喜欢。
⑸ 愤怒的伦理学在哪里
题主是否想询问“愤怒的伦理学在哪里看”?腾讯视频。愤怒的伦理学是由朴明朗执导的一部剧情片,其剧情跌宕起伏,人物性格丰富多彩,该电影一经播出就好评不断,其版权被腾讯视频购买,在腾讯视频上就可以观看。
⑹ 一部揭示人性的电影《流感》,是天灾还是人祸
《流感》算是韩国灾难电影里面比较值得观看的。本片在叙事手法上来看属于韩式电影典型的特有风格,从平民的角度出发再上升到社会和国家的层面,并集中描述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和立场的变化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对于很多打着“人性丑恶”的标签诟病影片价值观以及剧情逻辑的评论,五娃的理解则是人性的复杂可以去尝试理解但是万不可妄下定论。比如女主保护孩子的私心,男主对女主和孩子的保护以及政治家对地区和感染人员的决定,即使这些做法让人不敢苟同但从理性旁观者否认角度来看都是真实合理而可以理解的。
⑺ 寻一篇电影观后感:《卡桑德拉大桥》从伦理学角度
两名国际恐怖分子闯进了日内瓦德国际卫生组织总部,欲实施恐怖袭击,受到了保安人员的迎头阻击,其中一名罪犯被击毙,追捕过程中,警员不小心将实验品病毒给打碎溅到另一名罪犯身上。两名歹徒感染病菌。一名被当场被擒。不久腐烂而死。另一名恐怖分子窜到一列开往斯特哥尔摩的火车上,车上快乐的旅客们还不知道自己随时都可以被细菌所染。 这种病毒染得非常快,很快整个火车上许多人都给传染上了这种病毒,国际警局为这种病毒不传染给其他人,对火车进行控制,并要将其开到卡桑德拉大桥给毁掉……
⑻ 寻一篇电影观后感:《卡桑德拉大桥》从伦理学角度
其实《卡桑德拉大桥》的剧情,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关于“生命的价值是否可以衡量”的问题。 如果可以衡量,那么可以做以下的分析:既然人的生命价值是可以被衡量的,那么“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是可以被“分别衡量”的。那么,哪方的生命价值之和更高,自然就选择保留哪边。 如果是不能衡量的,那么将遇到第二个问题:无论哪种选择,都是在“杀人”,都是在“否定生命的价值”,所以我们会渴望拯救每一个人。 可是我们做不到拯救每一个人,而如果什么都不做,那么结果将是无法拯救任何人,于是陷入一种叠加两难的矛盾之中——救还是不救?救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