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死亡实验是根据1971年斯坦福监狱实验拍的电影吗 有这个实验吗
《死亡实验》是由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篇而成。该片是由保罗·舒尔灵执导,福里斯特·惠特克、阿德里安·布洛迪等主演的一部影片。
现实中的斯坦福大学的实验,没法继续完成。该实验是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实验把征募来的通过了专门测试的受试者——24名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人。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十四天,但到了第七天就宣告终止。终止的原因是该实验对扮演囚犯的实验者造成了伤害。
B. 扮演警察和罪犯的心理测试 电影
叛狱风云,或者是 死亡实验, 讲的是路西法效应
C. 推荐点心理学电影
我看过的比较好的有关心理方面的电影:
《危险方法》:影片讲述了在一战爆发前夕,苏黎世和维也纳已经准备好了用惊世骇俗的方法给以心理卫生以震撼的一击。影片的故事从真实的事件改编而来,讲述了佛洛依德、荣格和他们共同的女病人萨宾娜·斯皮勒林之间的故事。作为病人,萨宾娜·斯皮勒林美艳无比,给了荣格和佛洛依德极大的启发;作为爱情的表征,萨宾娜·斯皮勒林从灵魂深处启发了这两个当代心理学领域的巨擘。但是这三个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却让荣格最终在精神和学术上和自己的老师分道扬镳。不过,他和佛洛依德的学说,却永远地改变了人类思想史的面貌。
《搏击俱乐部》:影片讲述了杰克(爱德华•诺顿 饰)是一个大汽车公司的职员,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危机和憎恨。一个偶然的机会,杰克遇上了卖肥皂的商人泰勒(布拉德•皮特),一个浑身充满叛逆、残酷和暴烈的痞子英雄,并因为自己公寓失火而住进了泰勒破旧不堪的家中。两人因缘际会地成为了好朋友,并创立了“搏击俱乐部”:一个让人们不戴护具而徒手搏击,宗旨在于发泄情绪的地下组织。俱乐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地下组织,而泰勒也以自己个人的魅力,吸引着那些盲目的信徒。俱乐部的成员们到处滋事打架、大肆破坏,泰勒本人的行为也越来越疯狂。杰克对于“搏击俱乐部”的现况及泰勒的行为越来越无法忍受,和泰勒发生争执,泰勒离开了他。然而,杰克发现,他走到何处都无法摆脱泰勒的影子,他开始思考:我到底是谁? 心理学看点:DID,身份识别障碍,多重人格。
《致命ID》:本片讲述了一个汽车旅馆里,住进了10个人,他们中间有司机、妓女、过气女星、夫妇、警探和他的犯人,还有神秘的旅馆经理。这天风雨大作,通讯中断,10人被困在了旅馆里,惊悚的故事开始了。他们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并且按照顺序留下牌号。10个人存活下来的渐渐变少,他们开始恐慌,互相猜忌,却无意间发现了彼此间的联系。但是,大家怀疑的嫌疑人却纷纷死去,谜团笼罩在旅馆狭小的空间里,这样的凶杀案件却有着人们猜不到的真相…… 心理学看点: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旧称MPD,多重人格障碍。DID 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
《美丽心灵》:本片是关于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物传记片。影片讲述了小约翰•福布斯-纳什(拉塞尔•克劳)在念研究生时,便发表了着名的博弈理论,该理论虽只有短短26页,却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就在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蜚声国际时,他的出众直觉因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扰,然而这并没阻止他向学术上的最高层进军的步伐,在深爱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珍妮弗•康纳利)的鼓励和帮助下,他走得虽然艰缓,却始终没有停步,而最终,凭借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意志,他如愿以偿。心理学看点: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以及爱在精神分裂治疗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记忆碎片》:影片讲述了莱纳•谢尔比(盖伊•皮尔斯 饰)在家遭到歹徒的袭击,妻子被残忍的奸杀,自己脑部也受到严重的伤害。醒来后,他发现自己患了罕见的“短期记忆丧失症”,他只能记住十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为了让生活继续下去,更为了替惨死的妻子报仇,他凭借纹身、纸条、宝丽来快照等零碎的小东西,保存记忆,收集线索,展开了艰难的调查。调查中,莱纳遇上粗俗的酒吧女招待娜塔莉娅(凯瑞•安妮•莫斯 饰),她似乎知道一些莱昂纳多感兴趣的事;还有泰迪(乔•潘托利亚诺 饰),自称是他以前好朋友,但看上去鬼鬼祟祟的,不怀好意。到底谁能相信?娜塔莉娅?泰迪?还是他自己?抽丝剥茧之后,真相呼之欲出,简单之至却又残酷无比,而莱纳是否有面对这一切的勇气? 心理学看点:Short-term memory failure 短时记忆障碍,海马体损伤。讲述一个十分钟内的事件都可能忘记的人,是如何进行复仇的故事。
其实美剧中的《犯罪心理》和《LIE TO ME》也很不错~ 不过前者比后者更血腥一些,看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来选啦~
D. 一部电影, 关于一群人为了做一个测试 进入一个监狱 进行心理测试的电影!叫什么!
死亡实验
由《劳拉快跑》男主角主演,讲一次科学实验:找二十个普通良民,随机分成两组,八个狱卒十二个囚犯,来模拟一周的监狱生活。开始时大家嘻嘻哈哈,后来狱卒开始使用权力维持秩序,随后发展到滥用权力、私刑、发泄个人情绪、最后组织实验的几个科学家都被“狱卒”们抓了起来,项目负责人被杀。
做为一个心理研究项目的科学实验一部分,二十个应征者随机分成两组,十二人一组扮演在押犯,八人一组扮演狱卒。在这个被控制的类似监狱的环境中,“犯人”被监禁而且必须遵守制度规定,“卫兵”则接到命令维护这里的秩序。你将被进行两个星期的“洗脑”,检验对角色分配的执行情况,权力和控制,而这个试验在两星期结束后,你将不再是你。但这仅仅是个模拟试验,也或许不是……
莫瑞兹是一个前新闻记者,他混入这个试验中(代码A.K.A.罪犯#77)一心想揭开此中秘密,希望给他的编辑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试验开始时,罪犯们对自己的角色感到好笑和好玩,而卫兵则对自己的任务十分认真和紧张。但几小时之后,当一个小小冲突和争吵发生时,双方都投入到了自己所担任的角色中,而随着冲突的升级,卫兵们必须使用任何可能的手段让罪犯们保持秩序,随后发展到滥用权力、私刑、发泄个人情绪,最后组织实验的几个科学家都被“狱卒”们抓了起来,专案负责人被杀……
出租车司机Tarek看到一则报纸广告:内容是征求模拟监狱的参加者,奖金为四千德国马克。他前去应征并被接受,在一所大学内进行模拟监狱生活的体验。“体验”是这样进行的:20位参加者分为两组,一组是八个监狱看守,另一组是犯人,看守有制服、手铐和其它装备;犯人则生活在一间很小的牢房中,只能穿一件长长的白外套,不允许暴力行为。看守制定了六条规矩让犯人遵守。教授们使用监视器传送图象给控制中心,那里有人监视犯人的一举一动。这样,“体验”的第一天开始了。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两组人之间先前的和平关系逐渐紧张起来,一些小殴打发展成大规模的严重的打斗,甚至Tarek(现在是囚犯77号)的反抗,之前还是普通人的看守和犯人开始为权利而斗争,看守利用不必要的手段折磨和羞辱犯人。“实验”揭示了这样一种残忍的人类本性,在持续增长的压力之下,人性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教授们的预计,每一个事件导致了不可避免的灾难……
本片根据1971年的真人真事改编,描述德国某研究院进行仿真监狱实验:20个应征入选的男子,分别担任狱警和囚犯。这计划历时二周,期间禁止使用暴力,由研究小组监察双方的“人性反应”。他们最初很轻松,但逐渐假戏真做,终于酿成失控的大迫害和大反抗,因为狱警之一充满权力欲,又是虐待狂,而做囚犯的卧底记者又故意惹事生非,以至惹出大祸。
E. 斯坦福监狱实验(20世纪最疯狂的实验)
2009年,美国上映一部备受争议的电影《死亡实验》,讲述一群生活环境、性格特点各不相同的普通人,为了奖金假扮囚徒和狱警,在监狱内参加有关环境影响人性的伦理实验。
其实,《死亡实验》并非杜撰,而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这就是20世纪最疯狂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发起。
1971年夏,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和团队,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室搭起一座模拟监狱,这座监狱是完全按照真实监狱建造的。监狱完工后,菲利普教授以每天15美元的报酬征集志愿者,数百人前来应征,他们大多都是斯坦福和其他高校的大学生。
经过简单小测试后,菲利普教授选定了24个心理健康,无疾病史的志愿者,参加为期14天的模拟监狱实验。他将24名志愿者分为2组,每组12人,分别扮演“狱警”和“囚犯”,实验时每组出场9人,3人替补。
实验还没开始前,每个志愿者都信心满满,认为这不过是个模拟监狱,自己不可能在14天内被改变,就全当玩了,还有钱拿,一定能坚持下去。但是,志愿者们都低估了实验的残酷性,人性的改变可能只在一念间。
实验正式开始后,12名扮演囚犯的志愿者,被警察从各自家中以盗窃、抢劫等名义逮捕,逮捕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所有囚犯都被戴上手铐,套上牛皮纸袋头套,送到了斯坦福大学地下模拟监狱。
虽然刚开始的过程显得很真实,但大家都知道这是在演戏,因此并没觉得怎样,反而觉得很好玩,是个宝贵的人生体验。进入监狱后,洗澡、拍照、换囚服,一切流程按真实监狱进行,囚犯们不再拥有姓名,只有编号。9名囚犯被关在3间牢房中,9名狱警也分成3组看守,每8小时轮班一次。
菲利普教授以“监狱长”身份告诉各位“狱警”,如果“囚犯”不听话,可以使用狱警所拥有的全部“武力”。
实验第一天,或许是刚进监狱,9个“狱警”和9个“囚犯”们还未适应新身份,因此双方比较平和,和在外面没什么两样,也没有过激行为。然而第二天,监狱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由于感到无聊,一些囚犯变得不耐烦,说话有些冲,监狱里顿时热闹了起来。而狱警们为了测试是否在囚犯中树立威严,也开始对一些带头破坏气氛的人实施惩戒,比如让对方做俯卧撑。
此时,囚犯和狱警的内心开始有微妙变化。
囚犯内心独白:“你有什么好横的?不就是实验吗?还真把自己当狱警了?”
狱警内心独白:“既然参与实验,我就要认真演好角色,维持好监狱秩序。”
这就好比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你瞅啥?瞅你咋地”,两方杠上了。囚犯们越不服气,就闹得越厉害,而囚犯闹得越厉害,狱警就越不耐烦,越想让对方停止挑衅。
实验进行到第三天,局势有点小小的失控了。囚犯们开始撕掉身上的编号,用床堵住监狱门不让狱警进来。而狱警则用灭火器喷射囚犯、扒掉衣服关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剥夺睡眠时间,甚至让他们用手擦洗马桶。
实验进行到第四天,囚犯们越来越暴躁,狱警的惩罚方式也越来越离谱,双方都已经深陷自己的角色。狱警们为了管理,甚至开始分化囚犯,听话的被分到更好的牢房,吃到更好的食物,而那些不听话的,则被关在禁闭室,连大小便都不给清理,环境极其恶劣。
其中编号8612的犯人是领头的,被修理得最惨,以至于最终精神崩溃,哭喊着要求退出实验。编号8619的犯人得了重病,见到菲利普教授时,请求“出狱”治疗。8619被安排“出狱”,没想到其他犯人朝着他大喊:“你是个窝囊废。”
8619极度痛苦,听到被骂窝囊废,竟改变主意,要求留下来。实际上,8619已经完全陷入到囚犯的角色不能自拔,直到菲利普教授喊出他的名字时,他才恍然大悟,仿佛一瞬间回过神来。
第五天,囚犯和狱警们已经完全适应了自己的身份,他们几乎都忘记了这只是一个为期14天的实验。更可怕的是,连菲利普教授自己都陷进去了,“监狱长”身份让他越发兴奋,他想的已经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如何继续把游戏玩下去。
斯坦福监狱实验仅持续6天就被叫停,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狱警对待囚犯越发疯狂,犯人身心都在崩溃边缘;二是菲利普教授的女友前来参观后被震惊,痛骂了他一顿,才把菲利普叫醒,及时停止了实验。
我们不知道,如果这个实验继续进行下去,结局会发生什么,但不可否认,实验结果证实了菲利普教授的说法: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太大了,它足以在短时间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把一个正常人变得更暴躁或懦弱。
善与恶,好人和坏人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F. 关于路西法效应的电影叫什么啊
《叛狱风云》,又译作《死亡实验》。
G. 请问和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有关的一个实验叫什么名字·
你所指的实验是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Milgram进行的权力服从研究实验,英文专业术语是Milgram's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
我在Wikipedia上给你找了这个实验项目的详细信息并进行了资料整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继续往下读。希望这些参考信息对你进一步了解这个实验有帮助 :-)
【实验综述】
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一个针对社会心理学非常知名的科学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面对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党徒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并被判处死刑后的一年。米尔格拉姆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兇手吗?”
【实验方法】
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并寄出许多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旧校区中的一间地下室,地下室有两个以墙壁隔开的房间。广告上说明实验将进行约一小时,报酬是4.50美元(大约为2006年的20美元)。参与者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业至博士学位都有。
实验小组告诉参与者,这是一项关于“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的实验,并告诉参与者他将扮演“老师”的角色,以教导隔壁房间的另一位参与者——“学生”,然而学生事实上是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
实验小组告诉参与者,他被随机挑选为担任“老师”,并拿到了一张“答案卷”,并向他说明隔壁被挑选为“学生”的参与者也拿到了一张“题目卷”。但事实上两张纸都是“答案卷”,而所有真正的参与者都是担任“老师”。“老师”和“学生”分处不同房间,他们不能看到对方,但能隔着墙壁以声音互相沟通。有一位参与者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参与者患有心脏疾病。
“老师”被给予一具据称从45伏特起跳的电击控制器,控制器连结至一具发电机,并被告知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学生”受到电击。“老师”所取得的答案卷上列出了一些搭配好的单字,而“老师”的任务便是教导隔壁的“学生”。老师会逐一朗读这些单字配对给学生听,朗读完毕后老师会开始考试,每个单字配对会念出四个单字选项让学生作答,学生会按下按钮以指出正确答案。如果学生答对了,老师会继续测验其他单字。如果学生答错了,老师会对学生施以电击,每逢作答错误,电击的伏特数也会随之提升。
参与者将相信,学生每次作答错误会真的遭到电击,但事实上并没有真的进行电击。在隔壁房间里,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学生打开录音机,录音机会搭配着发电机的动作而播放预先录制的尖叫声,随着电击伏特数提升也会有更为惊人的尖叫声。当伏特数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假冒的学生会开始敲打墙壁,而在敲打墙壁数次后则会开始抱怨他患有心脏疾病。接下来当伏特数继续提升一定程度后,学生将会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并停止尖叫和其他反应。
到这时许多参与者都表现出希望暂停实验以检查学生的状况。许多参与者在到达135伏特时暂停,并质疑这次实验的目的。一些人在获得了他们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保证后继续测验。一些人则在听到学生尖叫声时有点紧张地笑了出来。
若是参与者表示想要停止实验时,实验人员会依以下顺序这样子回复他:
1.请继续。
2.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请继续。
3.你继续进行是必要的。
4.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
如果经过四次回复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压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实验结果与后续讨论】
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拉姆曾对他的心理学家同事们做了预测实验结果的测验,他们全都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10%甚至是只有1%,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伏特数。
结果在米尔格拉姆的第一次实验中,65%(40人中超过27人)的参与者都达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惩罚—尽管他们都表现出不太舒服;每个人都在伏特数到达某种程度时暂停并质疑这项实验,一些人甚至说他们想退回实验的报酬。没有参与者在到达300伏特之前坚持停止。后来米尔格拉姆自己以及许多全世界的心理学家也做了类似或有所差异的实验,但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为了证实这项实验,也有许多更改了架构的实验产生。
米尔格拉姆在他的文章“服从的危险” (1974年)里写道:
“在法律和哲学上有关服从的观点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但他们很少谈及人们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