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一部韩国电影名字,感觉是翻拍美国的出轨不忠诱罪,剧情基本一样。
《温柔的杀我》《完美陌生人》《超完美谋杀案》求一部韩国电影名字,感觉是翻拍美国的出轨不忠诱罪,剧情基本一样。
‘贰’ 韩国电影《委托人》是不是翻拍美国英国的哪部电影,或者有没有相似的电影介绍。
嗯我也很奇怪---那个最后辩护时,律师说自己数3下,被害人会从门后出现,然后所有人开始怀疑回头看门,3下之后被害人虽然没有出现但是所有人心存怀疑这一点证明了律师的观点--没有直接证据定被告的罪,律师通过这一点成功说服了陪审团和法官,被告无罪释放。但最后检察官跟律师说数数的时候,只有被告没有回头。。。
这一剧情好熟悉,好像很久之前在哪里看到过。
所以我也想知道这个剧情是韩国电影委托人的原创,还是有所借鉴。。
另外如果是这部电影原创的话,电影评分怎么会只有7.2。。。
‘叁’ 韩国哪部电影是恶搞仿肖申克的救赎的
《老男孩》导演:朴赞郁 复仇三部曲之一
该片前15分钟确实有这么一段私人监狱挖墙逃生的情节,在即将挖通的时候却被释放了。个人觉得谈不上恶搞肖申克的救赎,该片口味偏重,慎入。不过对于喜欢的人来说,属于难得的佳品。
‘肆’ 模仿好莱坞摆设的韩国电影
或许不太确切:
首先,制片人的融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通过向发行公司销售地方发行权,或者销售录像带版权来获得投资,90年代以后则主动向大企业或风险资金拉投资,向政府的电影振兴公司做抵押版权融资。近两三年甚至出现通过互联网募集社会资金的情况,如后来在票房上大获成功的《犯规王》,在互联网上公开募集 1亿元韩币,每位影迷都可以从自己的账号上投资5万元韩币,极大地活跃了制片机制,推动了参与意识和消费互动。
其次,制片人以经济利益为导向,注重商业类型片的生产(包括策划、制作、控制)和宣传营销,并将主体受众瞄向年轻观众。他们极为重视影片的前期策划和精密控制,以迎合或引导市场。80年代的重要导演裴昌浩和李长镐在90年代上半期拍出的艺术电影在商业上完全失利,使独立制片人认为必须把握观众迅速变化着的消费趣味。各独立制片公司负责策划和营销的部门日益专业化。1995年的《301,302》、《炎热的午后》、《低声》等几部女性影片把高学历的年轻女性作为目标观众,获得较好的收益。然而1995、1996年间,曾被寄予厚望的大部分的低预算影片终归失败,因为观众并不理会什么“低成本”和“新导演”之类的说法。于是制片人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分析市场趋势、把握观众趣味和严密监控制作过程中去。1998年开始兴起的伤感类型的爱情文艺片热和恐怖片热,正迎合了经济低潮期的观众,大获成功。如《信》、《女校怪谈》。
为确保商业利益,制片人不得不效仿市场上已经成功的影片,而这种“效仿”、“跟风”,实际上即是类型的重复、成规化和深入、革新的过程。“跟风”使得韩国国产电影的市场占有率提高,类型模式生成,同时,电影受众的年龄层相对向低龄化发展,因为他们相对容易趋附和引导。除了像《西篇记》、《生死谍变》和《共同警备区》依靠媒体的成功宣传,在全国获得巨大反响的影片外,其它能使中年以上的观众也能来到剧场观看的电影几乎没有。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兼有。
韩国制片人制度的第三个标志是,大片的出现和制作费的普遍提高。经济利益决定了大财团和风险投资、独立制片公司喜欢票房价值高的电影,如同好莱坞的“重磅炸弹”策略,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影片投资不得不与日俱增。为了保证票房,或者说为了拥有更多的票房安全感,商业片中普遍起用明星,无疑也增加了制片费用。
韩国电影发行网的扩大使韩国电影也可以成为“大片”——大投资的电影在数十个、上百个影院同时上映,在短时期内迅速获取高额票房收入。而原来大片的概念是只属于好莱坞电影和少数香港动作片的。
然而韩国电影业的资金与人才毕竟有限,一家公司要制作10部影片,其中两三部能引起关注是正常状态,但在韩国电影制作系统内部,事实上往往把所有的力量倾力于其中一两部影片的成败,剩余的作品则干脆被视为没有价值的产物。一两部高票房的电影可以成就一个公司(制片人)和一个导演,而一两部影片受挫则拖垮一个公司和埋没一个导演,也是屡见不鲜的事。许多80年代重要的电影导演现在没有机会拍片,不能不说是韩国电影业的一个损失,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大片和高票房策略还助长了观众和媒体对韩国本土电影的盲目热爱,韩国电影振兴现象的“过热”病值得警惕。
此外,制片人中心制下的演员明星制或者称明星效应,在韩国电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好莱坞、香港相比,韩国明星的类型化情况不明显,这是一个重要的产业特征。朴中勋是韩国最为杰出的喜剧演员代表,创造了90年代上半期最为成功的商业片 (《我的爱,我的新娘》、《两个警察》等),但他也出演《冷酷无情》这样的动作片。韩石奎出演了90年代中期以后最成功的影片《封大夫》《银杏木床》《绿鱼》《No.3》《上网》《八月圣诞节》《生死谍变》《爱的肢解》等,但角色类型几乎无一相似,从沉静面对死亡的摄像师(《八月圣诞节》)到一心想当帮派老二的黑帮成员(《No.3》),从为爱情所伤的都市白领(《上网》)到行动果断的情报机关探员(《生死谍变》),但只要由他出演,就几乎保证了影片的票房收益。女演员中也有很多同样的情况,如沈银河、李英爱。
在韩国娱乐产业积极拓展国外市场的过程中,影视明星是其主打产品。从中国国内即可看出,韩剧(韩国电视连续剧)的热播和韩国流行音乐使韩国影视歌明星登陆中国娱乐杂志和互联网(笔者为撰写本文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国内惟一不缺的资料就是明星资料),造成中国国内青少年文化中的“韩流”现象,他们将为韩国从中国赚取越来越多的外汇。而这些与其他娱乐产业(如影视歌产品相关版权、演唱会),甚至服装业、旅游业等商业拓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伍’ 求部韩国2005年左右的喜剧电影,电影模仿了韩国好多优秀的电影,总之很恶搞的。
《有趣的电影》中间模仿了大量韩国近年优秀影片,比如《鱼》、《八月照相馆》、《我的野蛮女友》等,可惜影片政治倾向太明显,而且为了南北统一的政治目的硬要电影往大题材上靠,搞得好好一部荒诞片非驴非马,笑是笑了,可惜没什么值得人记住。
都说韩国人讨厌日本人,到底有多讨厌呢,你看看《有趣的电影》就知道了。日本变态侦探被日本右翼组织间谍虐待而死那场戏是整部电影最具黑色喜剧元素的段落,可惜了韩国电影演员要借着日本人的面目出现,才能演得又贱又精。
‘陆’ 有一部韩国模仿黄金三镖客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2008年上映的电影《好家伙、坏家伙、怪家伙》,又名《风尘三侠决战地狱门》、《三个家伙》......
导演: 金知云
编剧: 金知云 / 金民锡
主演: 宋康昊 / 李秉宪 / 郑雨盛 / 严志媛
类型: 动作 / 西部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日语 / 韩语
上映日期: 2008-07-17
‘柒’ 韩国的电视剧《幻想情侣》是根据外国的哪部电影改编的
知道
翻拍自1987年的经典电影好莱坞电影<Overboard>
‘捌’ 《国际市场》为什么会被誉为韩版的“阿甘正传”
第52届韩国电影大钟奖落下帷幕,电影《国际市场》成为最大赢家,总共拿下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等10项大奖。
原本我极为看好的《思悼》收获并不大,于是特意找来资源看了一下。
也许是因为看的时候《思悼》先于《国际市场》,所以看完后虽然被电影感动到落泪,可我还是认为《思悼》高于《国际市场》。
《国际市场》这部电影一经推出便被誉为韩版的“阿甘正传”,片头的蝴蝶恰如阿甘开头的羽毛,片中韩国时局变动,间或出场的历史名人,以及与阿甘相似的主人公德秀,都可以看出《阿甘正传》的影子。
不过,有珠玉在前,这种模仿便显得有所不足,看不出创新,而且影片中几个名人的插入太过生硬,显得刻意。
当然,这部电影既然能在韩国赢得千万人次的观影量,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典型的韩式催泪大片。
德秀与其妹妹就是典型的父女关系。
妹妹为了结婚与母亲争执,母亲谈及德秀的辛劳,妹妹脱口而出:“那是因为他傻,他自愿的。”一句话即可诛心。
这像极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