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国影视 » 关于外国电影对比写论文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关于外国电影对比写论文

发布时间: 2022-09-02 08:21:53

❶ 写一篇关于《中国电影和外国电影区别》的文章

看完神奇的代码、2012和阿凡达,大家是不是会有种感觉,就是现在都是在提倡环保,爱护自己的地球。再看看我们国家的电影:风云2,三枪,十月围城,还有满要出来的孔子。是什么呢风云2已经没有任何中心思想,全是什么所谓特效,结尾最为雷的就是郑伊健那样假惺惺的哭,说什么的忘了。三枪没看,主要大家说实在不如看小品,所以还好没浪费钱。十月虽然拍的不错,但是怎么老是拍过去的伟大历史呢。外国都已经提倡未来,中国却还在瞻仰过去。孔子,真是越拍越古老了。不管外国电影怎样的斥资多少,虽然也在装B拍些爱护地球的电影,但是人家做了。中国却是连做也没做,中国的落后还真不是一般二般的落后,但是只是说电影方面,其他暂且不说,因为我们国家永远是和平为主嘛。这是后话。中国现在呢,不是速食电影就是广告电影,连中心思想都看不出来,要么就是25锒铛的情节,哎。不知道现在中国的编剧还是不是嘴里叼着香烟,躺在床上,旁边抱着个三级美女,写着那所谓的好电影的剧情。不管山寨与否,搞些爱护环境的吧。虽然我能看见咱们南京现在又在实施恐怖的环境污染,哎,路路堵,路路挖,灰尘多,路边树上全是灰尘,建筑垃圾乱扔。也许年底。上面发配钱,不弄些东西出来,钱不好吞吧,不然干吗好好的路一会挖了又一会填,填了又挖。时代是在进步,环境也要保护啊。好象又岔远了,反正总之一句话。中国的电影文化,已经往原始时代递进了把钱当钱的朋友,请在家用点击,播放,快进,结束。来看中国电影因为一浪费钱,二浪费时间。中国电影还其他因素:一,审查关。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太过保守。基本上能在电影院演都有主旋律的阴影,不过这两年好一些能让放〈天黑请闭眼〉之类的恐怖片了二,拍摄类型。中国电影这两年出现诸如〈可可西里〉〈寻枪〉〈玉观音〉这样的片子,基本都脱胎于欧美模式,我不是指的内容,而是新一代导演运用的各种拍摄技巧。三,产业化模式。好莱坞电影已经进入全盘的商业运做,电影制作就好比商品生产一般,几乎全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而中国电影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基础上。每年国家计划投资拍摄大量的主旋律影片,留给开发商的空间太小,没有形成规模四,人才储备。中国的电影人才如是有才华名气的都想到国外发展。而好莱坞却是集合了世界上最顶尖的电脑制作大师,导演,编剧等,形成了良性互动五,投资制作。中国的商界大亨最国产电影产业顾虑重重,又没有外国资本家那么财大气粗。是以很难下决心投资国产影片,除非是张艺谋这样的世界知名人士。

❷ 我想写一片关于电影的英语论文,求主题!

卧虎藏龙可以写,人性、欲望、情义、中国文化。

❸ 求关于中外电影风格研究的论文,急

从发展来看,中国电影事业比西方电影事业起步要晚几十年。西方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常常有一些不经意的幽默,不是刻意去营造的而是往往在不经意间一个细节让你忍俊不禁。相比较而言,中国香港电影界的奇迹“无厘头”电影可谓从头到尾让人乐翻天,这不仅仅体现在情节设计上,在人物形象和塑造上,环境的布置以及音乐配置上都是做足功夫的。以我个人的浅薄认识,美国电影是“幽默”,香港电影里有的只是“滑稽”、“搞笑”而已,我无法评断孰优孰劣。电影只是文化的一个缩影,不同风格必然有其文化大背景。另外从影片的题材上来看,西方电影的艺术片、西部片、歌舞片和动画片也是别具一格,常常让人感慨:啊!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而中国电影在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含蓄内敛的韵味与风格,在国际电影界的地位逐步上升,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上升。通过音乐与电影的比较,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差异在我们脑海中都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接下来,我们又探讨了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典型及其深层原因。在做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查阅了相关书籍并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一 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所谓的“山性使人塞,

❹ 我想写关于美国影视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英语论文(大四),没啥思路,求英语高手指教!!

这个论题太大一点。可以写美国的某一影片来看中西文化差异,譬如,价值观的差异。
论文分三个大段。第一段可介绍一下影片,第二大段可再分为几个小段,论述差异以及缘由。譬如,价值观的差异,可能与宗教文化的影响有关等。最后一段是总结一下。
论文应该引述一些对白,这样增加字数,可也增加文章的信服力。

如果能帮到你,就选为满意。还可继续提问。

❺ 能否推荐一部欧美电影,适合写组织行为学的论文

推荐电影:《小蚁雄兵》(Antz,1998)
电影主题:工作中的
行为
世界
思考问题:电影展示了哪些与工作有关的主要问题,你所要的“工作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推荐电影:《尖峰时刻》(Rush
Hour,1998)
电影主题:国际多元化
思考问题:影片中给出了那些国际多元化的例子?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如何导致相互之间的紧张关系的?

❻ 关于中外电影对比的论文

由王立平作词、作曲的《少林,少林》,是故事影片《少林寺》的主题歌,创作于1981年。隋唐年间,群雄逐鹿中原,争为霸主。王世充拥兵东部(古洛阳)潜号郑王,行暴政,民怨沸腾。着名武术家“神腿张”抗暴助义,为郑王侄王仁则陷杀,其子小虎亡命嵩山,垂危时为少林武僧昙宗所救。小虎在义伤中,无意发现昙宗偕十一棍僧禁苑练武,各怀绝技,心喜复仇有望,恳请昙宗纳之为徒,遂落发为沙弥,法号觉远。这期间,他邂逅一武功不凡的少女白无瑕,互通心曲,才知白竟是恩师之女,而昙宗等遁世为僧,亦有不可告人之隐…《少林寺》80年代曾在中国乃至世界影坛掀起一股新风格武术电影热潮,“嵩山少林寺”成了一个圣地,武打片的概念也在国内迅速深入人心,并使李连杰一举成为国际级影星。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掀起了武术热。与许多其它武打影片使用替身与特技不同,李连杰所展现的多是他的真实功夫,因为他曾连获全国武术全能冠军。而它的主题歌是对正义的赞美,是对少林寺的歌颂。

八十年代初,我国一部分优秀武术教练员和运动员与香港中原电影公司在国内拍摄了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武打故事片《少林寺》。张鑫炎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功夫片,河南嵩山少林寺实地拍摄,多位全国顶尖的武术冠军出演,硬桥硬马拳拳到肉的武打风格虽不如徐克等后来的新武侠飘逸灵动赏心悦目,但当年那种万人空巷的轰动依然留存心间。

❼ 关于欧美电影的论文咋写

给你几篇文章范例

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蓝
"蓝"在英文还有一个意思是忧郁,以蓝色作为总体基调的影片似乎总被蓝色这样一种意向所暗示.蓝色通常象征透明干净,同时也显的温情脉脉,但有透露出一股无奈悲凉.直射出整个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性格.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步曲之一<蓝>.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那个女人外刚内柔.那张着名的<蓝>海报.她显现在一片蓝色的背景中间,微仰着头.目光涣散却有劲,强烈没落贵族气质表露无疑.
我记得影片中她神经质般的拿起又放回的药瓶...老房子中透出的气味似乎有止不住的悲哀.一个想忘却过去的女人就从那里搬了出来.去租房的路上,她把捏紧的拳头放在碎石累成的墙上.用急促的脚步声拖着拳头,从墙的一侧划到另一侧.
我当时有点不敢看下去,就低下了头,再次抬起头时,只看见她面无表情地吮吸这受伤的关节.但我分明听见她急促的心跳声.猜测着她是在恨自己,还是死去的丈夫,或是那个叫奥利维的男人.
后来在租来的破房子中,她被几只老鼠吓得手足无措,一个要好的女邻居帮她搞定.两个职业身份都存在巨大差异的女人却惺惺相息,我们不得不嘲弄尘世的无常.
说蓝是温情的,原因是导演让比诺什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的冷静的状态.而且冷静的可怕.得知原本深爱的丈夫另有所爱,她找到了那个女人.并无条件的照顾了他们.原因是她爱丈夫,丈夫又爱那个女人.宿命的悲剧往往就是这么可怕.它朝你扑过来时,你连反抗的资本也没有.
欲哭无泪是基氏后期的最残忍的一面.那种残酷不需要太悲剧的情节,也不要演员无休止的掩面痛苦.只要几句话,几个眼神,几声叹息.就能让我们堕进思绪的万丈深渊.
蓝有个相对完美的结局.但就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却伤的更深了.

2<对她说>

女人的沉睡,男人的独白
一个忧伤的故事被阿莫多瓦编织的更加绚滥.两个男人爱上了同为植物人的两个女人.波澜不惊的情节,平和的画面氛围,漫不经心的对白都一一掠过心间,被激起的波纹荡漾开来,感觉有潮又呛.
马克先失去了相恋多年的妻子,然后又失去了相处不久的女斗牛士丽缔亚.男护士贝倪诺一直照顾暗恋多年的阿谢丽,最后得知再也无法照顾她,狱中自杀.马克喜欢流眼泪,但只流在心底,从来不懂对她说.单纯的贝尼诺爱的很执着,也很愿意对她说.但女人总在沉睡,什么也听不见.
一个爱说.一个不说,但导演的重点明显没有放在两个人的比较上.作为同性恋者的阿莫多瓦.以前的片子总爱描述困境中的女人,这次表现的却是男人.其实不管男女.在情感经历的问题上总是相通的,人物性格终将决定整个启始.
片子的开头结尾都出现了大段的舞蹈.她们表情阴冷,动作僵硬,似忽被什么力量左右.咄咄逼人逼人的气质赋予了一种极端的美感.舞蹈中的女人是主角,男人是配角,他们神情紧张的帮女人推开障碍或在半空中撑起她们.没有交流.
刺激贝尼诺丧失理智的是一部默片,一切衔接看似那般的漫不经心,但都指明了交流的无用性.丽缔亚弥留的时候.即使马克也会对她喃喃不休,她还是走了.贝尼诺深爱的那个姑娘最后醒了.但她什么也不知道.也许她早就忘却了有个叫贝尼诺的小伙子帮她捡起掉在地上的钱包.所有的交流都是徒劳.

3<毕业生>

青春的奠曲
六十年代末的奥斯卡影片<毕业生>以那个特定年代青年的困惑.直射出所有青年的迷惘疑虑.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反战浪潮,女权运动,性解放...旧观念被否定.新观念层出不穷.这样的一个大背景自然也影响了整个时代的人们.他们认生命是空虚的,未来是无望的.
影片中的本杰明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沉魔寡言,家境富裕.长像清俊.第一感觉是本杰明的迷惘,毕业后不知道何去何从.全部东西都需要别人代替安排.片子中有一首很着名的主题曲<沉默之声>
在不安的梦中,我独自前行/在圆石垒成的狭窄道路上/整洁街灯的光环/我在阴冷潮湿中竖起
领子/霓虹灯的亮光刺着我的双眼/它把黑夜撕裂/触摸到沉默之声/裸露在灯中/我看见无数的
人们/他们在没有言语的交流/人们在没有声音中聆听....
------<沉默之声>
歌曲的演绎者保罗.西蒙想必也和本杰明一样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但都缺乏一种直接发泄的
方式.即便在精神上他们也毫无寄托,玩事不恭.宽裕的生活给予了他们物质上的保证,他们无所恃事,胡思乱想也不会被困窘的生活打搅.这样的情形导致了越想越浮燥,那种失落悲观又验证他们先前的某些想法.这样一轮接一轮的恶性循环不停的左右了他们的全部.
长期单调乏味的生活.使他们心生倦意.选择一种未有的刺激符合和青春期的某种暗示.但在疯狂之后,他们平心静气的思索,想到了什么?后天良好教育得到的理性气质又把他们从边缘拉了回来.
但大圆满的结局只是影片一个光鲜的结局.
更多的人会沉溺在一种不为人知,不为己知的连绵状态中.他们从悲伤走向哀怨.漠然地面对...
郁郁而终.没有犯什么错误.却失去了所有.给青春留下了一条辛酸的尾巴.
达明96年的演唱会上,黄耀明说.这个世界对有青春的人好残酷.而有青春的人对这个世界亦好残酷.

4<海上钢琴师>
碧波上的隐者
托那多雷的片子<海上钢琴师>塑了1900这样一个音乐天才.他很像我们身边的朋友,离我们这么远,又那么近.透过他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矛盾,欢快.悲哀.桀傲.自卑.原则.欲望...各种矛盾在无奈的躯体下得到统一.
1900喜欢对着大海发呆,神游每个地方.他对外面的世界有着无尽的渴望.但又害怕跳过甲板去看那些地方.
很多时候1900在衡量船舱和陆地.物质和精神,情感和音乐.到底哪个重要.上岸是为了寻找船上没有的,和金钱名誉完全无关.留在船上是因为对外界的恐惧.他怕迷失自己,怕在那个无边无际的世界中郁郁寡欢.迷失并非只是指纸醉金迷,酒池肉林.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落差.客观的世界总影响着我们.想逃离,只有隐身于世界的莫一角落.岸上的音乐也许更有灵感,但一种与身俱来.矢志不渝的信念也将随之破碎,而这破碎了的对于1900来说又是何尝的珍贵,用什么也改变不了,甚至死亡.
1900用一种清晰冷峻的态度看自己和世界.他对自己并不确定,因此他怕这个世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天才,本身有一种凌人的气势.他能像控制80多个钢琴键盘一样轻易的控制整个世界吗?那种俱来的傲气绝对不允许他平庸.而残酷的世界只会让他事于愿违.与其这样不如孓然一身,过一种一开始就习惯的生活.生活经验的匮乏,异于常人的思维早就注定他将在海上漂泊.
天才在某方面弱于常人的缺陷往往是最致命的,但也是他们最打动人的地方.我们热爱1900就是因为
他到死都没有跨出过船舱.
一个自恋到死的灵魂随着眼前的巨大的红光永远消失了,他没有出生证明,不是名人.他只是芸芸重生中的一员,纵使他才华横溢.

更多请见http://blog.mdbchina.com/reshipment/post_1082535/?cid=113676
希望对你有说帮助

❽ 写一篇关于 美国电影文化的论文 我该如何着手,从哪些地方来谈,写些什么,

美国的电影多是商业化电影,但是,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美国的电影文化,其实也就是美国人民的生活文化。你可以先看几部不同的片子,什么《这个杀手不太冷》,《海上钢琴师》都是比较经典的。包括美国的动画电影,也是很有特色的,可以网络上搜索一些。看电影要看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它要给我们的宗旨是什么,你从电影当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有些什么看法等等,都是可以写的。

❾ 求《从西方电影看中外文化差异》为题的论文

从发展来看,中国电影事业比西方电影事业起步要晚几十年。西方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常常有一些不经意的幽默,不是刻意去营造的而是往往在不经意间一个细节让你忍俊不禁。相比较而言,中国香港电影界的奇迹“无厘头”电影可谓从头到尾让人乐翻天,这不仅仅体现在情节设计上,在人物形象和塑造上,环境的布置以及音乐配置上都是做足功夫的。以我个人的浅薄认识,美国电影是“幽默”,香港电影里有的只是“滑稽”、“搞笑”而已,我无法评断孰优孰劣。电影只是文化的一个缩影,不同风格必然有其文化大背景。另外从影片的题材上来看,西方电影的艺术片、西部片、歌舞片和动画片也是别具一格,常常让人感慨:啊!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而中国电影在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含蓄内敛的韵味与风格,在国际电影界的地位逐步上升,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上升。通过音乐与电影的比较,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差异在我们脑海中都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接下来,我们又探讨了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典型及其深层原因。在做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查阅了相关书籍并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一 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所谓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这个道理。“东方人并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竞争意识,他们总是显得严肃、执重,从不着急,时间观念淡漠。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二.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对科学的探索热情。道德与理性的分离,使中国传统出现反理性的倾向,从而阻碍了中国科学精神的发育。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空论玄谈盛行,科学衰微和商业不发达的深层原因之所在。科学技术被视为怪技奇巧,商人被贬为四民之末,从而也导致中国古代科学尽管发达却难于付诸施用,商业发展缓慢,国家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对象。 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既来的,是天赋的。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过程中不须负任何道德责任,可以不择手段。在西方历史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不衰,构成了西方主流价值取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了社会亘古不变的信条。在最大限度地谋求自身的利益观念的驱动下,科学与技术在西方尤为受到重视,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在西方非常发达。在现实生活中,西方人表现出求新奇、好创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学观念和技术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构成人格的重要因素。这也导致西方社会重理性而轻情感,长于说理而短于谈情,善于逻辑思维而疏于直观感受。 三.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轻天道,重道德而轻知识。中国文化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观念、顺从诚敬意识等,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处理途径。中国文化的那种和谐观念,同时也体现和培育了国民顺从、屈服、保守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精神,鲜有抗争意识和反叛勇气。从而也造成了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支配下,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的对象,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去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