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哪些好看的高智商悬疑电影
第一个《催眠大师》
这部电影给我的印象蛮深刻的,里面将催眠的演的十分神秘,剧情一环套着一环,不到最后完全没办法下定论,上当时不错的好片子。
第二个《幕后玩家》
这部电影是由徐峥主演的,整个剧情看起来还是挺紧凑的,而且局里面的有些场景真的让人心里有一种毛毛的感觉。
尤其是里面有一幕,徐峥饰演的男主醉酒起来照例用瞳孔验证打开保险箱,但是却惊讶的发现昨晚还在的钥匙和资料都不翼而飞,窗户上也密密麻麻的钉着木条,不留一丝缝隙,这一幕看上去,真的有点渗人……
到后来的小年的自救,唐老二和小庄,还有真假神秘人,不看到最后真的没办法确定最后的兇手是谁,虽然说里面也有比较恶心的剧情就是神秘人让小年杀死普通人,但总的来说是近几年国产悬疑剧中不错的作品。
❷ 有没有那种让你感到,“卧槽,原来他年轻时那么好看!”的欧美男星
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有没有也十分喜爱看欧美的,钟爱于看电影的小编来说,可是涉猎了很多方面的电影。后来小编常常会感叹,原来这些欧美男星在他年轻的时候居然如此好看。小编必须要和大家来说一说这些宝藏男明星。
这些个欧美男星,在经历了岁月之后都变得苍老,却仍旧掩盖不了他们年轻时曾有多么帅气。
❸ 看到的一个图片,主角醒来看到外面樱花,然后说很漂亮走过去一看全是血手印,说了句卧槽,是电影还是什么
我也看过,这是个图片,还有一个是樱花树的
❹ 《深夜前的五分钟》讲了什么如何评价
这个电影看完会有两种态度。一:“卧槽这是什么烂片看都看不懂”。二:“卧槽这个电影细节太惊人了,我到现在还无法平静等我回去慢慢想想再跟你说”。
影片基本剧情:若蓝和如玫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若蓝与修表工阿良相爱,如玫选择了电影制片人天伦,当一场海难后,姐妹里只有一个幸存,活下来的刘诗诗究竟是谁?
你以为回来的是如玫?你以为回来的是若蓝?你以为这只是一个玩儿猜人游戏结果到最后也没猜出来活着的是谁的电影,然后你还为了这个活着的人是谁跟小伙伴吵了一架?咳咳,还是图样图森破啦……
其实《深夜前的五分钟》这个电影所有的问题和答案都出现在前五分钟,然后电影接下来用了两个小时,并通过一个悬疑爱情的壳子在解释前五分钟讲了什么。不信?那让我们从细节开始推导……本文分为【入门级】、【进阶级】、【终极】,请各位看官根据自己的智商酌情阅读。大爷的,老子写了这么久你敢不看完!
为了表述的方便,也为了照顾观众朋友们可能保留的对角色的不同理解,我们把一眼就能分清的若蓝和如玫就叫“若蓝”和“如玫”,把事故之后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叫“刘诗诗”。
细节解读——【入门级】
我们先来总结一些显而易见的细节,只要认真看了电影的你都能注意到:
1、若蓝与如玫最大的生理区别是:【若蓝会游泳,如玫不会】。而游泳也是若蓝为了让自己与妹妹不同而特意学习的,后来也成为如玫辨别自己的方法,因此如玫确定身份时选择了跳入泳池试探自己是否真的不会游泳。
2、天伦(张孝全)和阿良(三浦春马)是两个极端类型的男人。若蓝和如玫原本都喜欢天伦那样的男人,所以当若蓝告知如玫是自己主动搭讪阿良这个与天伦完全相反形象的男生时,如玫很震惊——这是若蓝刻意营造出的自己与妹妹的【第二个不同点】。
3、若蓝和如玫是同卵双胞胎,外貌一样,从小又在一个环境长大,父母为了区分她们给她们穿不同颜色的衣服。但是两个小淘气从小互换过很多次,她们自己都分不清,影片开头砸玻璃荡秋千并不是她们第一次换衣服,也不是最后一次。
4、天伦把衣服送给的是被他误当作如玫的若蓝。那件衣服被妈妈发现在若蓝的遗物里,如玫的那件从何而来不得而知,【但是真正的如玫绝对没有经历过被天伦送衣服的事】。
5、阿良告诉若蓝关于“五分钟”的故事,若蓝幻想着自己可以在那偏差的五分钟里使自己与如玫不同,因而阿良送给若蓝一块手表,并且给手表调慢了五分钟,这是这对情侣的默契,【后来一直生活在偏差了五分钟的阿良多次用校对时间的方式辨别刘诗诗】。
6、若蓝对阿良说过自己小时候掉下秋千脑袋上有疤,但是阿良没见过这个伤疤。如玫对天伦也说过自己小时候掉下秋千,天伦见过如玫的伤疤,但是他没有查验过幸存的刘诗诗头上是否有。阿良看到幸存的刘诗诗头上有伤疤,但是由于他没见过若蓝的而无法确认是否是同一个。【所以伤疤无法成为判断姐妹的实质证据。】
7、其实到最后,阿良和天伦都不知道这个幸存的刘诗诗是若蓝还是如玫,但是天伦选择了逃避,而阿良选择了给眼前充满迷惑的她一个拥抱,一如当初四人聚会后若蓝对着阿良说出自己的迷惑时阿良给予若蓝的拥抱,意思是【认可现在的她。】
8、若蓝和如玫一起去毛里求斯的时候,若蓝给阿良写了一封信,信上的内容大致如下:a.我喜欢跟如玫做双胞胎,不再为她抢了我的人生而恨她了;b.我明白了,“不需要快五分钟,也不需要慢五分钟,只是那一刻就好”,我不需要把表调慢五分钟感受自己不是如玫了,因为每一刻我都要享受;c.阿良,我好爱你(的钟表店走字的声音)。←_←闷骚
9、刘诗诗在跟天伦离婚后在阿良家里翻到了佩索阿的诗,然后自己又去了一次毛里求斯。这次独自的毛里求斯之行和姐妹一年前一起去毛里求斯的场景是【交替剪辑】的。
10、在一年前的毛里求斯,若蓝把阿良送的手表放在了教堂,交换了十字架,然后若蓝在海难发生的时候把十字架给了如玫。一年后刘诗诗来到教堂,把十字架放了回去,将阿良送给若蓝的手表交换了回来,然后回到上海阿良的钟表店悄悄把手表放在了阿良桌上,自己独自离去(只不过她的动静太大把阿良惊醒了,之后阿良才追了出来)。
11、影片倒数第二个镜头,当午夜24点的钟声响起时,阿良拿出手表,发现时间不快不慢,正好是24点,然后镜头给到刘诗诗的回眸,全剧终。——常识告诉我们,过了24点,就是新的一天,而【电影正好在新生到来之时戛然而止】。
接下来这部分,是【入门级】里的难点,需要你对中国电影和文化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一个外国导演对中国电影和文化理解到这个程度,我只能说:请收下我的膝盖!);此外我要简单做一点补充知识,权当课外阅读了。
12、在阿良初遇若蓝后,修表时广播里放的歌是崔健的《花房姑娘》,歌词是这样的:“我独自走过你身旁,并没有话要对你讲,我不敢抬头看着你,噢......脸庞.你带我走进你的花房,我无法逃脱花的迷香,我不知不觉忘记了,噢......方向,我想要回到老地方,我想要走在老路上,这时我才知我已离不开你!噢......姑娘!”这首歌象征是当时阿良的心境,即已经被若蓝所吸引,迷恋上了她。
13、这首歌被老爷子的书掉地而打断,阿良捡起书,念了里面一首诗。这是佩索阿的诗《牧羊人》选章,他是这样念的“美是一种并不存在的东西的……”这里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对应着阿良对若蓝的美的心动,不知这个相遇是否是自己的一场梦,而女神其实并不存在;另一方面涉及【进阶级】,详情容后再表。
14、阿良与若蓝初次约会,到广场时正在播放的老电影是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爱情电影《五朵金花》,电影剧情是互相喜欢的年轻人唱歌表达心意,【意指此时阿良与若蓝已互生情愫,因此两人这时十指相扣】。
15、姐妹去毛里求斯之后,阿良在修表时听到收音机里播放的曲子是梁祝,然后被电台插播了毛里求斯传来的死讯,他抬头看见蝴蝶在自己房间上空盘旋——梁祝+死讯+蝴蝶=化蝶,【隐喻肉身的消灭和灵魂的自由】,这是一种东方式的、中国式的含蓄美的表达。导演怕你听到死讯+看到蝴蝶还不能理解这是“化蝶”,还特意放了梁祝的曲子,用心真是良苦啊。
16、当刘诗诗从毛里求斯回来后,她与阿良走上街头,这次广场电影所放映的是1948年费穆执导的电影《小城之春》(华语电影十大怎么排都漏不了的这部片子),片子男女在伦理与爱情中挣扎,而广场上的阿良想要握住如玫的手又缩回。表明此时阿良也在挣扎,示爱还是节制,反应了他内心的纠结。
17、天伦和刘诗诗从海难回来后拍摄的电影片段是阮玲玉的代表作1934年由吴永刚执导的无声电影《神女》,后来在“如玫与天伦离婚”那个报纸上写的小标题是“《神女2014》停拍”。而天伦被张一白告知如玫从海难生还后变的有些不一样了,因此加重了疑虑,在剪辑室里独自观看的也是模仿《神女》中的经典片段。这是导演对华语电影经典时代的致敬,也是为了进一步加深悬疑和突出如玫的演员身份,此处涉及【进阶级】,详情容后再表。
18、电影里两次念了佩索阿的诗,还让牛犇老爷子特意介绍了一下作者的全名和国籍,还给了书名一个大特写(就是让你回去网络的)。导演在众多诗人中选择了佩索阿,为何?科普时间到:费尔南多•佩索阿是葡萄牙着名诗人,“佩索阿”在葡萄牙里的意思是“面具”,而他本人更是创造了七十多个异名(不是笔名)来写不同的诗,并且还伪造了几个“不同的作家”的生平和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有非常严重的自我分裂倾向的大作家,【导演以此来呼应若蓝和如玫这对双胞胎的身份识别有大问题,即自我认同障碍】。
❺ 找一部外国电影 只记得一句台词
你太为难,回答问题的地球人了
❻ 《日落大道》是怎样一部电影
沉醉在现代电影技术中的我们,可能早就忘记了电影的故事性和早期电影所具有的精湛叙事,貌似在3D、电脑CG、特效、超强卡司、话题噱头、大制作···这些数不清的现代便签上很难找到逝去的优美的电影节奏感和流畅的原创剧本。
有人说昆汀坚持用胶片拍电影是一种情怀,也有人说诺兰坚持2D效果来摄制《星际穿越》是一种电影人的坚守。但是我觉得这些在技术上的保守并不是在向传统电影致敬。况且昆汀和诺兰这些技术上的坚持也并不是外界传的那样所谓情怀。我记得有个媒体曾经采访过诺兰,问他为什么不用3D技术来拍摄《星际穿越》,而坚持用传统的2D画面呈现,诺兰说:“我并不是反对电影技术,而是我觉得这部表现宇宙浩瀚的科幻电影并不需要3D特效,IMAX2D就可以很好地表现。”
技术什么的,那是电影的风潮,当然不能阻挡,也没有必要阻挡,毕竟如果没有工业光魔和维塔科技的电影特效技术,《星球大战》和《魔戒》也不会诞生。但是当代大多商业电影不能好好讲故事或者压根讲不好故事的尿性,那真的是毋庸置疑了。
其实很多当代商业电影用噱头和狗血情节来堆砌,在很多看惯了商业片的影迷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貌似在我们眼中,商业片就该狗血,就该一大堆够票价的名头拼凑就万事大吉了。但是往往我们向另一个领域——艺术电影——瞥上一眼时,也会呀然一惊,我擦,这所谓的阳春白雪也是另一个尿性,压根不知道在说什么。这就是现代电影的双重尴尬,商业电影基本就是那一套:爱情片狗血煽情,动作片混搭杂乱,科幻片特效轰炸,而近年涌现的国产青春片则是一大堆7080后在荧幕上卖弄情怀,给我们这些90后的观众肆意消费;文艺片则是压根不管商业这摊子事儿,抱着反正老子没人要、过不了审,直接风骚地一塌糊涂,弄得连导演自己都不一定知道他的电影在讲什么,闹哄哄就送去欧洲三大电影节竞赛,偶尔拿个奖,国内媒体还常说中国影迷自己打自己的脸,放着拿奖的佳片不看,尽看《小时代》和《后会无期》了。
说这么多都是泪,对于《小时代》之流,那是国内电影工业市场细分条件下的产物,我们也没必要死盯着人家的脊梁骨,硬戳着不放,这种行为也挺流氓。不过废客最近在看五六十年代好莱坞的商业片的时候,却越来越觉得,其实商业电影也可以做到好好讲故事,先锋讽刺电影也可以做到妙趣横生。当然,我指的就是比利-怀尔德的电影。
怀尔德是个传奇式的导演,从成长到成名都挺传奇,这位电影大师本来是个奥地利人,纯正的犹太血统,但是正好赶上德国纳粹的“反犹风潮”,所以只能在二十出头的年纪远离故乡,只身前往美国,实现自己的电影梦,而自己的家人也在后来的二战中,全部死在了纳粹的集中营里。
怀尔德是个编导型的创作导演,不同于好莱坞制片厂盛产的流水线导演,怀尔德向来有自个儿的想法,从他早期的两部成名作品《双重赔偿》、《失去的周末》就能看出他并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人。
首先谈谈刚才所说的两部电影作品吧!《双重赔偿》本身讲的故事挺简单,就是一搞保险的伙计看上了一个搞石油家伙的第二任妻子,本来只是想单纯的做个奸夫,但是没想到那个淫妇却还想谋杀亲夫,所以搞保险的伙计内心就得思忖下这笔交易值不值当了。之后当然美色当头,还是和淫妇一起设计把搞石油的伙计谋杀了,还弄到一笔不菲的保险赔款,本来是天衣无缝的计划,却还是被搞保险的伙计公司里的审查朋友慢慢地查出来了。此时石油伙计的女儿恰巧找到保险伙计,并告诉他自己的母亲(石油伙计的第一任妻子)可能就是被她的后母所杀,而他自己也慢慢的良心发现,在一个夜晚和那个淫妇都心怀鬼胎,准备杀掉对方,结果也的确如此,淫妇被枪杀了,而保险伙计自己也胸口中枪,回到了自己的公司,在审查朋友的办公室里明明白白的招供了自个儿的罪行。
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在怀尔德的镜头里却玩的特别溜,这里的“溜”当然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叙事,他可没有老老实实地枯燥地讲故事,而是用倒叙的手法叙述这个故事,也就是电影的开始就是胸口中枪的保险伙计走回公司,在审查朋友的办公室里用备完答录机开始自个儿讲自个儿的丑事,但是故事讲的一点都不丑,很动人,也很刺激,悬疑感十足,我看的过程中总觉得这个伙计应该去报社做编辑,不过保险推销员的设定,让这个伙计讲故事的能力如此出众也是情理之中。
其次就是电影的讽刺效果,怀尔德的讽刺不是鲁迅式的文章,没那么多尖刀匕首,有的是林语堂式的不断戳你的隐形手指,虽然看上去不疼,但是戳的都是你身上的穴道,戳一个中一个,疼的钻心。比如人性的道德败坏这个大论题,在这部电影里就很滑溜地流淌在整部电影里。一个三四十岁的男性保险推销员,都已经是熟透了的大龄青年了,不结婚组家,看到一个漂亮的家庭主妇就想着勾引,就算是在四十年代的美国,这事也很不对头,更别说在我们中国人眼中了,而这个被勾引的熟女主妇还真能玩,弄死了丈夫的前妻不说,这次还想把丈夫连根拔除,给保险伙计的理由竟然是:他整天不理我,我很寂寞。我当时看到这里就挺火,这个理由也能让你杀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们聪明绝顶的保险伙计也还真信了,所以单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氤氲在经济大萧条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危机感和道德沦丧,这不是个别,经济萧条在前,世界大战也正在进行,整个生活再舒适都比不上安全感的缺失来的迅猛。
但是怀尔德总归是怀尔德,他不是大卫-芬奇,没必要把整个世界都涂黑,在商业片中除了给观众必要的幽默调剂,外带些人性的温暖和希望更能让类型片的典型突出。最后保险伙计良心发现,诚心促使石油伙计的女儿和她的男朋友和好,风骚成性的淫妇在枪击保险伙计之后,还是说出了:“我到现在才发现我真的爱上你了,相信我!”不过我看的时候,还真没怎么信她这话,毕竟两个黑心的人都已经挑明了,闹成这样,才说互相是真爱,虽然这段有点扯,但是毕竟没有一黑到底,这一点,我还是挺赞赏怀尔德的,作为商业片,他的受众是大众群体,在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里,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心理,这点我国的商业片导演还真得学习学习。
第二部就说说使当时38岁的比利-怀尔德成为知名大导的电影——《失去的周末》。这部电影我本来以为会是一部很干瘪的黑色讽刺社会电影。先说明下,这部电影并不是单纯的商业片,除了和他之后的《日落大道》有艺术上的共同处,怀尔德的其他电影基本没有《失去的周末》的特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部电影像是一个杂种,它既有商业片的类型叙事,也有艺术片特有的表现方法,但是这个杂种很洋气,逼格高,所以说它是个混血的高富帅一点也没有问题。我就先为大家显摆显摆这位高富帅的身价吧!它拿到了当年奥斯卡金像奖、金棕榈奖、金球奖三个奖的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大奖,而且怀尔德还借此拿到了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原创剧本两个大奖。
这部电影的故事主线很简单,就是讲一个常年酗酒的落魄作家在双休日期间酗酒和戒酒的故事,看吧,为什么我说这部电影可能会乏味,就是因为它在100分钟的电影里就讲了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能扯巴什么?不过用简单故事,或者寻常故事来拍电影向来就是怀尔德的路子。怀尔德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讲的故事多伟大,你以为每个导演都喜欢讲《天机-富春山居图》那样窃宝的“惊天故事”?!怀尔德就是能在最平凡的小人物故事或者最大众的寻常故事里剖析人性,他一般都是让你含着微笑看看自己的道德裤子上的拉链有没有拉上,可是大多数人每当笑着低下头时,顿时惊呆了:“卧槽,原来我裤子上还有拉链!”
咳咳,正经地来说说这部电影吧!这样一个噱头性不强的电影我看完后觉得至少有这样几个看点:第一个就是它用了德国的表现主义手法来渲染电影的重要桥段,比如男主酒瘾上来时看到的幻觉:从墙里钻出的老鼠,天花板上盘旋的蝙蝠,接着就是蝙蝠把老鼠咬死。这些都是用黑色恐怖气氛来表现男主克制不住的恐惧,单比让男主发疯摔桌子打滚来的更有新意。第二就是怀尔德的各种小机智了,这是看怀尔德电影特有的“彩蛋”,洒遍在电影的每一个角落,比如男主把酒藏到天花板上的吊灯里,酒瘾发作时四处找酒找不到,躺在床上却看到这样的场面:吊灯的光晕映照下的酒瓶的影子宛如一件优雅的宝物,在向男主招手;再比如男主把手枪藏到洗脸池里,可是当被女主发现时,荧幕上呈现的却是洗脸池上方镜子上手枪的倒像,这是很琢磨的画面表现,比起当代粗糙的电影桥段,这样的小构造体现的是好莱坞古典叙事的优雅和自信。第三点是本片虽然从没有说教,但是我们从电影的故事里却看到了对酒上瘾的危害,事件很小,但是视野很阔,这就能将故事讲的很透,不干瘪,有润泽,虽然故事的最后男主没有像大多数观众预期的那样自杀,但是怀尔德的电影向来喜欢较为人性的收场,他对人性还是抱有希望的,尽管现实中,这些相同情节的事件下场都不怎么好,不过可能在怀尔德眼中电影的教化作用还是得有一定比例的。
最后再说说他的电影巅峰作品——《日落大道》吧!这个电影的故事和主题其实也没有多新奇,故事就是一个落魄的三流好莱坞编剧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被昔日的默片女王包养,最后终于忍受不了这位曾经的女王,反抗出走却被女王所杀的故事。主题嘛!其实就是四十年就兴起的对于曾经默片繁盛的追忆和好莱坞制片厂下明星生存的反思,这个在后来的《雨中曲》里也有集中的探讨,《雨中曲》诞生于1952年,而《日落大道》则早于它两年。
这部电影的详细情节就不多说了,我就想谈谈为什么这部电影可以称之为怀尔德的最高成就。其实论电影的娱乐性,这部电影肯定不是最优秀的,毕竟后来还有《龙凤配》和《桃色公寓》,说到批判和黑色的程度,之前的《失去的周末》和之后的《倒扣的王牌》也比它更加具有现实深刻性。之所以众多影评人和电影人盛赞这部电影,我想还是得归功于电影的艺术纯粹性,这部电影少了怀尔德很多标志性的机灵和巧妙,但是多了一份典雅和悲剧感,恰恰是这样的悲剧效果和典雅气质成就了它。要知道在西方的艺术论中,悲剧是占有绝对正统地位的,虽然喜剧和正剧也有很多佳作,但是悲剧作品或者具有悲剧气息的艺术作品能给人伤感中的反思,因为在一般心理学看来,疼的教训比乐的受益来的深刻,这样的历史文化本源让很多电影人不得不重视《日落大道》。的确,这部电影的悲剧意味浓厚,不仅是对好莱坞昔日默片的悼念,尤其是电影最后那场默片女王癫狂的出演已经成为了影史上的绝佳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