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化部管国外电影的审查与禁播吗.
不知道你问的什么意思,就按自己的理解来解答吧:
文化部作为中国的一个部门,不可能去管外国电影拍什么,怎么拍;但是要在国内放映的话,电影就要经过审批,以决定是放还是不放。不过,这个工作好象是广电总局干的,只是不明白广电总局是不是归文化部管。
B. 为什么很多国外的恐怖电影在国内都遭到了禁播和删剪啊
在中国上映的恐怖片是不能出现真鬼的,大多数都是药物所致的幻觉或是人物本身患病,而国外的恐怖片之所以恐怖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片中所述是存在真鬼的,这会更令人恐惧,因此需要删减或禁播。举个例子,近段时间非常火爆的《
盗墓笔记
》,因为其中讲述的有一些鬼神之说,所以不可能在电视上播,只能作为网络剧播。
C. 为何2012年暑假知道现在都没有外国电影上映,听人家说可能是今年暑假禁止上映了,到底什么情况
外国暑期档电影,由于引入需要完成审查程序,故档期必然比外国的要晚1个月左右。今年好莱坞大片大部分在香港的档期安排都比美国本土的更早,可以考虑到香港去看。
目前,中国暑期档只有两个月,原则上依然会给国内电影一个保护期。
7月上映的国外电影
7月27日 冰川时代4 老雷斯的故事
8月上映的国外电影
2012年8月2日 机械师The Mechanic
2012年8月30日 超凡蜘蛛侠
西班牙的朱莉娅的眼睛,美国的暮色 破晓上原定8月
D. 希特勒为什么禁止在德国播放卓别林的电影
那是因为卓别林拍摄了一部讽刺纳粹德国的影片《大独裁者》。
《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第一部有声喜剧片,故事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自由被抹杀,人类历经沧桑……《大独裁者》中的卓别林以希特勒为原形,惟妙惟肖地扮演了一个推行反犹太主义和侵略扩张政策的独裁者形象.这是卓别林第一次以有声对白电影向法西斯主义者发起了攻击,便获得空前的成功,因此本片获1941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男演员,最佳男配角,最佳编剧,最佳音乐5项提名;获1940年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男演员;获1997年美国国家电影名录。
查理.卓别林自导自演的此片拍摄于希特勒气焰最为嚣张之时,片中对希特勒大加讽刺的情节显示了其道德勇气可嘉的一面。剧情描述犹太人理发师查理,因为独裁者兴杰尔对犹太人下达了逮捕令而东躲西藏。不料在奥国边境时,却被驻守在那里的德军误认为他就是兴杰尔,于是他趁机作了一场维护民主主义的大演说。该片是卓别林的杰作,理发匠部分平平无奇,独裁者部分则有淋漓畅快的效果,尤以地球舞一场令人叹为观止。最后的演说内容精彩。
影评 & 幕后
《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是卓别林最成功的电影之一。从新发现的电影胶片上,人们可以看到卓别林身着红棕色的军队制服,正在一座金碧辉煌的舞厅里反复地练习华尔兹;还有卓别林在舞台下苦练正步走的情景。电影胶片还显示了卓别林为电影设计的另一个结尾。《大独裁者》的最后一幕是卓别林在为世界和平衷心祈祷,而这实际是临时想出来的替代办法。按他原来的设想,最后一幕应该是两支敌对的军队在一起跳舞,后来因为技术上的问题而放弃了。
��《大独裁者》由卓别林自己出资拍摄而成,前后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影片公映的时候,美国还没有参战。虽然《大独裁者》在纳粹占领的欧洲遭到禁映,但这并没有妨碍它成为1940年最卖座的影片,打破了当时英国和美国的票房纪录。这部讽刺纳粹德国的影片以它独有的幽默和风趣赢得了人们长久的喜爱。
卓别林自传:拍摄《大独裁者》
乌云密布,纳粹分子步步进逼。这时我正为宝莲写一部电影剧本,但毫无进展。阿道夫·希特勒这个丑恶的怪物正在煽起战争狂热,这叫我怎能一心去迎合那些妇女的兴趣,写浪漫故事或是谈爱情问题呢?
早在1937年,亚历山大·科达就给我出主意,说可以根据面貌相似引起误会的情节,编一篇有关希特勒的电影故事,因为希特勒和流浪汉都留着小胡子。他还说,我可以一人兼演二角。以前我不曾考虑这个问题,但当时这个主意却成了时髦的题材,而我又急于重操旧业。后来,我突然想到了,如果是扮演希特勒,我就可以当着一大群观众胡说八道,爱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扮演流浪汉,我几乎可以仍旧像从前那样不开口。希特勒的故事,可以最好地用来模拟、嘲笑、表演哑剧。于是,怀着满腔热情,我急忙回到好莱坞开始写剧本。为了写完这篇电影故事,前后我花了两年时间。
我设计的影片,首场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场上的镜头:德国人要吓倒协约国军队,准备放那射程七十五英里的加农大炮。他们以为一炮就可以炸平兰斯大教堂,没想到瞄差了一点儿,只炸毁了一个公共厕所。宝莲将在这部电影里担任角色。我们虽然已比从前生分了一些,但彼此仍旧和和气气,保持着夫妻关系。
《大独裁者》刚拍了一半,我就收到联美影片公司发来的警告。公司接到海斯办事处的通知,说我将遇到审查的麻烦。再有英国办事处,也为放映反希特勒的影片担心,怀疑它是否能在英国上映。但是我决心要续拍这部影片,因为我非要嘲笑希特勒不可。如果是当时我已经知道德国集中营里那些恐怖的真实情况,我是不会再去拍《大独裁者》的,也不会再去和患有屠杀狂的纳粹分子开玩笑的。当时我只是要嘲笑他们纯血统种族的神秘无稽之谈。我再也不曾想到,在澳大利亚野人住的地方以外,竟然会发生那样的暴行!
后来从纽约办事处收到了更多令人懊恼的信,信中都要求我别拍这部电影,说这样的影片绝对不可能在英国或美国上映。但是我已下定决心要把它拍出来,即使是自己租剧院放映也在所不惜。
我还没拍完《大独裁者》,英国已向纳粹德国宣战。那一天我正在圣卡塔利娜岛上度周末,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令人沮丧的消息。战事初起,各条战线上相当沉寂。我们都说:“德国人绝对不能突破马奇诺防线。”后来,战火突然四下蔓延烧开:比利时被突破了,马奇诺防线崩溃了,在敦刻尔克遭到无情的惨败,法国沦陷了。消息越来越坏。英国人陷入苦战。这时候我们的纽约办事处就像发了疯似地把一封封电报拍了来:“赶快拍完你的影片,所有的人都在等着。”
拍《大独裁者》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许多模型布景和道具,这些我们准备了一年时间才齐备。
后来希特勒决定入侵苏联了!这证明他终于发了疯。当时美国还不曾参战,但是英美两国人都如释重负。
当片子快完成时,道格拉斯·范朋克和他妻子茜尔维亚来看我们拍外景。最近五年里道格拉斯很少活动,我也难得看见他,因为他一直往来于英美之间。看到我们拍摄其中一个镜头时,他纵声大笑。“我真想早点儿看到它。”
拍摄《大独裁者》的时候,我已经收到了一些奇怪的信,影片拍完了,这类的来信就更多了。有的发出恐吓,说将来无论在哪里放映这部电影,他们就要在戏院里扔臭气弹,向银幕上开枪;有的进行威胁,说要去制造混乱。起初我想去警察局报告,但是又怕这样一张扬出去,会使观众们不敢再去看电影了。有一个朋友替我出主意,说不妨找码头装卸工人工会会长哈里·布里奇斯谈一谈这件事。于是我请他到我家来吃晚饭。
我很坦率地说出了我要见他的原因。我知道布里奇斯是反对纳粹的,于是向他说明,我拍了一部反纳粹的喜剧片,收到了一些恐吓信。我说:“这部电影初映的时候,我是否可以,比如说,请你们二三十位码头工人来看,让他们分散在观众们当中,要是那些亲纳粹分子捣乱,你们的人就轻轻地跺脚,别让他们闹得厉害起来。”
布里奇斯听了哈哈大笑。“我不相信事情会闹到那个地步,你有你自己的观众去对付那些坏蛋,只要有他们来保护就够啦。再说,如果那些信是纳粹分子写的,他们无论如何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现。”
我在纽约包了阿斯托和卡皮特两个戏院映《大独裁者》。我们在阿斯托戏院为新闻界举行预映。那天晚上我设宴招待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首席顾问哈里·霍普金斯,饭后我们一起去看招待报界的预映,到达那里时影片已经放映了一半。总之,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观众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我们走出戏院时哈里说,“很值得拍这样一部电影,但是这样的电影不大会赚钱。它可能要亏本。”我用了二百万美元,花了两年的时间,现在听到了他这两句预言,当然不会高兴。但是我仍旧冷静地点了点头。多谢上帝保佑,霍普金斯的话没说准。《大独裁者》在卡皮特戏院映出,观众们看得如痴如狂。
但是影评则是毁誉参半。评这部电影的人多数都反对那篇演说。纽约《每日新闻》说,我是在把群众导向共产主义。虽然大多数写影评的都反对那篇演说,说它和人物性格不符,但是一般观众都喜爱它,我收到了许多热烈赞扬它的来信。
好莱坞颇有地位的导演阿尔奇·L·梅奥,请我允许他把演说词印在他圣诞贺片上。一两天后,我又应邀去华盛顿美国革命女儿大厅广播《大独裁者》结尾的演说词。
E. 70,80年代的内参片和译制片是怎么回事
70年代前期,中国处在文革中,国内上映的外国电影除朝鲜、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越南这几个所谓"友好"国家外,全部被禁止,但江青等人却通过我国驻外使馆或机构购买了大量西方和美国影片供他们自己欣赏,这些影片买的都是拷贝,没有版权。这些原版的拷贝买回后由上译、八一或北影等厂进行翻译配音,做为内部参考片供内郎放映,所以叫做内参片。文革后,外国电影,尤其是欧美电影在国内全面开禁,特别是80年代后陆续大量引进国外影片的版权在国内公开上映,这些影片由上译、长译等厂翻译配音后叫做译制片,当然,文革前公开放映的外国影片经翻译配音后也是译制片。那些内参片后来也有很多购买了版权而得已公开放映,也就成了译制片。
F. 《加勒比海盗2》在中国禁映的原因是什么
8月份
上周五,《加勒比海盗2》在北美上映,连续刷新美国电影史上首日、单日及首周末最高的票房纪录。尽管在北美取得了空前的成绩,该片在内地的上映之路却意外受阻———由于涉及怪物、骷髅等内容,该片初次送审未能过关,原定8月下旬上映的档期也被《汽车总动员》所取代。而如果终审依然不通过的话,《加勒比海盗2》将无缘内地影院。
《加勒比海盗》2003年11月在中国上映,并取得2700万元的票房,属于近些年分账大片中比较抢眼的一部,因此在今年年初各大发行公司报送电影局的推荐片目中,《加勒比海盗2》名列其中,送审时也为该片特地预留下了8月下旬这个黄金时段。《加勒比海盗2》的故事紧接着2003年的《加勒比海盗》的情节,讲述奥兰多·布鲁姆饰演的小铁匠威尔和凯拉·奈特丽饰演的大家闺秀伊丽莎白终成眷属后的遭遇。上周末起,该片正式登陆北美市场后表现惊人,根据统计数据显示,7日首映日当天该片收入5550万美元,创下的美国电影史上首日、单日最高的票房纪录,周末票房则累计达到1.32亿美元,再破《蜘蛛侠》在2002年创下的三天收1.1484亿美元的票房奇迹。
然而,就在《加勒比海盗2》横扫北美的时候,电影局方面却传来了该片未通过初审的消息,理由是因为影片中涉及了亡灵、骷髅等内容,且片中一位章鱼面孔的角色形象过于狰狞,不适合青少年观看。而在美国,《加勒比海盗2》被定为PG-13级(13岁以下儿童必须有父母陪同观看),这也意味着影片中的确具有一些比较“儿童不宜”的场面。
此外,记者从中影进出口公司获悉,原先预留给《加勒比海盗2》的档期已经由迪斯尼出品的第一部电影《汽车总动员》所取代,再加上《加菲猫2》、《来电惊魂》、《狗狗心事》以及国产片《第601个电话》、《魔比斯环》,8月的档期已满。因此,就算《加勒比海盗2》最终通过审查、与《碟中谍3》一样以删减版的形式上映,最早也得推迟到国庆档,不得不面临盗版与同冯小刚《夜宴》与成龙《BB计划》这两部国产大片的竞争的情况,票房难免流失。
尽管如此,制片方迪斯尼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迪斯尼驻中国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非常希望该片能在中国上映,目前还在继续送审中,是否最后通过审查,现在还没有确切的消息。”
新闻晨报
G. 为什么有些电影拍出来会被世界各国禁播
《suooma120天》(打汉字会被XX掉)
因为太恶心了,超出正常人承受限度,供应影响不好,会对青少年造成恶劣影响
各国的电影分级制度不一样,有些片子在国外可以放,在国内就不行
H. 为什么很多外国电影都不能在国内上映
保护中国本土电影事业
I. 大家对广电局禁播一些外国电影有啥看法
国情不同,不可同等看待。这是其一;国外有电影分级制度,我国目前各大电影人都在推举成立我国的特色制度;另外禁播外国某些电影,有些确实是不能上映,要不就删减一些。有的则是商业运作,保护国产电影,不让歪果仁赚money。 不过对于文化的更好传播,我国未来肯定会有相应的政策。
J. 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为何轰动一时
文革期间,因为译制片较少,且集中在当时与我们有友好关系的几个国家,因此,那个时期引进的国外电影,会在观众中诱发出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特别观感。
在陈河的小说《黑白电影里的城市》中写道:“《多瑙河之波》的热潮还没过,又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 《宁死不屈》上演了。由于这个电影有女主角米拉换药时露出胸罩的镜头,电影院继续每天爆满……”
从中可以折射出文革期间引进的国外影片所引发的特有的观众观影兴趣。
其实,《宁死不屈》在观众中烙印下的强烈印象不仅仅局限于此,崔永元曾经说过,《宁死不屈》是他童年时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而上海作家陈丹燕在回忆她童年的偶像时说:“70年代,我喜欢过阿尔巴尼亚一个电影演员,他在电影《宁死不屈》中扮演游击队员……”
《宁死不屈》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在那个时代引起如此深广的反响?
注意一下《宁死不屈》公映的时间。影片1967年拍摄,1968年在阿尔巴尼亚公映,1969年就引进中国,当年公映。
据记载,它是文革期间第一部引进的外国影片。在三四年的时间内,没有国外译制片投放中国电影市场的情况下,《宁死不屈》首次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其新鲜感与冲击性不言而喻,立刻掀起了一股波涛汹涌的观影狂潮。
这其中,当然有部分观众对影片里的部分镜头投入了特别的注意,但实际上,我们今天看一下《宁死不屈》里当时的所谓暴露镜头,其实非常平常,也非常克制,根本没有什么香艳的成份。
而上面引述的那篇文章中陈述的事实,也不够准确,因为那个换药的女游击队员,根本不是米拉,米拉是影片里的女学生的名字。
而据《电影传奇》透露出的消息,影片里的那个换药的女游击队员,却导致了这部电影于1973年在阿尔巴尼亚被禁映。
主要原因是这个角色扮演者的丈夫是一个导演,被认为思想意识存有问题,牵连到这个女演员,导致了电影禁映。
而中国的观众并没有受到这部电影在本土噩运的影响,依然对这部电影一往情深。
当然,1973年之后,这部电影,在中国也有淡出的趋势,它与文革早期的记忆纠缠在一起,在知青那一代人中尤其记忆深刻。
崔永元生于1963年,陈丹燕生于1958年,而另一个作家铁凝在她的小说《永远有多远》中也记录了文中的“我”对《宁死不屈》的迷恋,他们基本可以视着同一代人,决定了他们对《宁死不屈》有着相似的记忆与雷同的感受。
今天我们来看《宁死不屈》,会觉得这个电影恰恰印证了文革期间对阿尔巴尼亚电影的评价,那就是:莫名其妙。
不能不说《宁死不屈》的叙事存有某种问题,它在现在发生时的情节中,插入九段回忆,把故事的连贯性分割得支离破碎,最后电影只能看到断断续续的局部细节,却没有一个统贯的印象。
比如,影片中的女游击队员受伤后一直住在米拉的家里,她是如何来到米拉家中的?
米拉与家里新来的一个做生意的陌生青年,围绕着吉它,而开始了他们的熟识,但是这个男青年后来哪里去了?
米拉被捕之后,地下组织暗杀了叛徒,接下来,却是导致德军下令枪杀米拉她们两个人,前后的逻辑关系给人的感觉,是地下组织的暴力行动,才导致了德国人的疯狂报复。
既然电影连一个完整的故事,都没有讲清楚,但电影又为何能引发巨大的轰动?
从某种意义上,如果一部电影过度追求内在的逻辑关联与巧立名目的内在关系,虽然能够给人以烧脑的分析乐趣,但是电影过后,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反而难以给人留下印象。
而一个内容简单的电影,却因为它的镜头的单一、缓慢,反而给人以强烈的瞬间冲击力。
加上当时《宁死不屈》放映的时候,国内的外国影片较少,很多观众看了一遍还要再看一遍,而观看电影的环境,很多都是在乡间地头的露天场所,所以那种简陋环境下银幕上提供的断片式场景,十分容易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它不需要故事的前后衔接,片断的影像就具有强烈的刺激力与冲击力,这应该是《宁死不屈》这样的一个被中国观众列入到莫名其妙范畴里的电影,能够给人以强烈印象的原因。
《宁死不屈》里的女游击队员,在当时的中国引发巨大的关注,也和影片里的主人公与当时的中国青年在兴趣爱好、衣饰着装与文化程度上更有共 情感 与同理心的缘故。
影片里呈现的 社会 形态,受到得天独厚的长期的欧风劲吹,远比同时代正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中国 社会 来得更具有现代性。在那个 社会 生态下活跃着的青年,更能获得建国后思想文化有了全面提高的中国青年的认同。
这也是当时的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电影里的游击队员生活,能够给中国观众带来更为新颖的观感的原因。
综合当时观看电影的观众的反映,我们大致可以看到电影里留下的深刻印象集中在以下几点,这种印象渗入到当时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个人记忆与文化情境中,从长远来看,甚至可以说影响到比一代人更为绵长久远的精神领域。
这种影响具体是:
这就是我们在本文开头部分提到的那种惊鸿一瞥的女性身着内衣的镜头。
而这种文革期间的特有的观影惊诧,可以说分布在当时的几乎能看到的所有在国内公映的译制片中。
姜文在接受采访时,就对电影里的女主角的漂亮表达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他说,他年幼时,“头脑中还没有漂亮的概念,记得我看李铁梅的时候都还没有,直到看《宁死不屈》,这是一部阿尔巴尼亚的电影,说的是游击队战士被纳粹抓住了,但她们还是很乐观地弹吉它唱歌,她们穿连衣裙,领口开得很低,我觉得那里面的人是很漂亮的。”
《宁死不屈》里的漂亮,实际上是一种青春的活泼气息,其实女主角看上去并不娇艳,与今日锥子脸刻意营造的惊艳之美,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片中的人物表现,却很接地气。
尤其是女主角米拉的单纯的眼睛的闪动,都给人一种强烈的生命存在的感觉,所以当米拉与战友最后走向绞刑架的时候,才反衬出扼杀如此强健的生命力的残酷,电影传输出的是一种对青春与生命的礼赞,才让暴行来得如此黑暗与凶残。
很多回忆都提到从这部电影里第一次了解到吉它这一乐器,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吉它的风行一时,很多人都认为与这部电影的推波助澜有着深切的关系。
在影片中,吉它的低沉的带着回音的旋律,似乎能够让人产生共鸣。而影片里的德国军官,也试图用吉它来瓦解年轻的米拉的精神意志,但是,吉它在电影里弹奏的是一种勇往直前、无视生死的心灵自白,德国军官意图用吉它所弹奏的美的韵律,在女革命者的坚强意志面前,毫无作用。
可以说,吉它在电影里述说的是:美不一定能消磨人的意志,反而会让人追求更博大的善与真。
作家铁凝在小说《永远有多远》里注意到米拉的格子衬衣带来的视觉魅力:“当我看完一部阿尔巴尼亚影片《宁死不屈》之后,我曾幻想我和影片中那个宁死不屈的女游击队员米拉长得一样,我唯一的根据是米拉被捕时身穿一件小格子衬衣,而我也有一件蓝白小格子衬衣。”
《宁死不屈》在展示山城小镇的日常生活面貌时,表现了街上的市民出售巧克力。而当时的中国人,对巧克力大多数并没有什么明晰的认识。
在余斌的随笔集《吃相》收入的《巧克力》一文中记载:“《宁死不屈》大约是我们看到的第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就是在这部片子里,头一次听说一种叫作‘巧克力’的糖。……我们谁都没吃过,没见过,据说中国最早生产巧克力在七十年代初,但印象中商店里没卖的……”
电影里的调侃语句:墨索里尼,总是有理,现在有理,而且永远有理,成为当时民众口里的调侃语句。
影片里德国军官打台球的场面,也使中国观众觉得新鲜。
之后,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全国遍地开花的台球室,虽然不能说与这个电影的诱导有关,但不能不说这一大众性的 娱乐 项目的影像记忆还是不可小觑它的现实影响。
女游击队员拿着手枪在屋顶一边奔逃一边射击,都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迥异于我们战争片的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战争场面。
影片里米拉在照应受伤的女游击队员时,两个女性相互调侃,体现了青春的美好,也显现出一种幽默意味,相比之下,中国电影里的人物对话太过沉重,缺乏这种风轻云淡、涉笔成趣的幽默感。这种风格,很容易获得当时拥有了相当的文化理解力的中国观众的共鸣。
电影里德国军官牵着一条狼狗,出入穿行,而影片里的狗仗人势,也突出了侵略者的残酷与凶险。
但电影引发的副效果却是引起中国观众对养狗的兴趣。
11、高领羊毛衫。
影片里的一位游击队员穿着高领羊毛衫也引起了观众的特别关注。在徐约维所着的《星星的碎片》一书中写道:“最初对高领羊毛衫的印象在文革时期,那时看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里面的男主角经常穿一件素色的高领羊毛衫,黯黯的颜色反衬着生命的年轻、激情之中又渗透着一种高贵的气质。这对于一个从事革命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分外迷人。”
《宁死不屈》在中国引起的反响,还包括配音者赋予了人物以一种新鲜的气质,给米拉配音的是刘广宁,她的特有的带有回音的细听起来掺着一点嗲味的声音,给角色增添了一种可爱的气质,塑造了一个崭新的人物维度。
可以说,《宁死不屈》在进入中国之后,被时代、配音者、观众添置了原片没有的新鲜的内涵,说它是一部外国影片,但它在走入中国之后,就开始了中国化的嬗变过程,与中国当时的时代风貌、接受者的心理感受胶着在一起,使它带着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或许就是它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部相貌平平的电影,但在那个特殊的放映区间,却能够产生那么大轰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