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杀手47(终极刺客)武器
柯尔特1911 就是美军二战时的制式手枪,后来被M9跟贝瑞塔92F代替。
M1911手枪最初是由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的。勃朗宁1889年开始试验自动装填技术。在1895年发明了一种枪管后坐式工作原理的新手枪结构设计。1896年,勃朗宁和他的兄弟与康涅狄格州的柯尔特专利武器制造公司(即现在的柯尔特工业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勃朗宁利用新发明的手枪结构为柯尔特公司设计了一种发射0.38英寸柯尔特手枪弹的自动装填手枪。此枪交给美国军方进行测试。结果军方对该枪表现并不满意,认为半自动手枪可靠性较左轮手枪差,没有采用。
1899年-1902年期间,美国军队正在菲律宾与当地的土着发生武装冲突。在战斗中美军士兵发现他们所装备的0.38英寸(9.65mm)口径柯尔特转轮手枪停止作用不够大,再装弹速度太慢。因此,美国陆军决定研制一种威力更大的新手枪和新枪弹,希望能在近距离上一枪击倒顽强的敌人。基于与菲律宾土着起义者战斗的经验,并在动物和人类的尸体上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美国陆军军械理事会的主管约翰·汤姆逊上校(汤姆逊冲锋枪就是以其姓氏命名的)和路易斯·拉贾德上校认为美国陆军需要一种0.45英寸(11.43mm)口径的枪弹才能提供足够大的停止作用。
1907年,美军方开始招标研制0.45英寸大口径左轮手枪及半自动手枪作为其新一代制式手枪。勃朗宁利用15g全被甲弹头把0.38英寸半突缘式手枪弹改装成0.45英寸口径的无突缘式手枪弹,并于1905年把这种口径的自动手枪提交给美国陆军进行评估。选型试验在1906年开始进行,多家公司参与竞争。最后柯尔特公司和萨维奇公司的样枪被选中。但这两种样枪都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军械部要求厂方继续改进功能和可靠性参加进一步的试验。
为了监督生产勃朗宁亲自去了哈特福德的工厂。最严酷的试验在1911年3月3日开始。试验中每支枪都要射击6000发,每射击100发后手枪会被冷却5分钟,每射击1000发后手枪会进行简单的维护和上油。在打完这6000发后,这些手枪再用一些装配不良的枪弹进行测试。然后又把这些枪浸在渗有酸液或沙子和污泥的水中直至表面生锈,然后再进行更多的射击试验。这是枪械有史以来第一次经受如此严格的试验,尤其射击6000发的耐久性试验,这个纪录直到1917年才被打破。
在评审期间,勃朗宁继续对原有的设计进行改进,例如改进了铰链、手动保险、握把保险和空仓挂机,又加长了握把并将倾斜角加大。勃朗宁手枪通过了一系列的试验,凭借其出色性能,赢得军用制式手枪合同。评审委员会在1911年3月20日发表的报告中写道:“这两支手枪,理事会认为柯尔特是最好的,因为它更可靠,更耐用,当有零件损坏时更容易分解并更换,而且更准确。”1911年3月29日,由勃朗宁设计、柯尔特公司生产的0.45英寸自动手枪被选为美军制式武器,并正式命名为“柯尔特M1911 0.45英寸自动手枪”。并于1912年4月开始装备部队,成为美军装备的第一支半自动手枪。
当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政府已经从柯尔特公司和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购买了约14万支M1911手枪。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在1913年开始置办机器生产M1911。由于战时急速扩充军队的需要,为满足供应计划,柯尔特公司和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之外的多家承包商加入来分担庞大的生产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尔特公司与各承包商共生产了四十五万支M1911手枪。
M1911A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陆军军械部评估了M1911手枪的战斗表现,要求柯尔特公司进行改进。柯尔特公司的改进之处有:
(1)、加宽准星,研制出帕特里奇瞄具(Patridge sight,一种平头厚叶片准星和正方形或矩形缺口照门组成的枪用机械瞄具,由曾任美国转轮手枪协会主席的帕特里奇发明),使射手在光照不良的条件下也能迅速瞄准;
(2)、加长击锤,使之更容易被拇指扳动;
(3)、缩短扣机距离,增加防滑纹;
(4)、握把背部设计弓形拱起,表面增加防滑纹,使射手握持更牢固;
(5)、改变握把护板的网格防滑纹,使握持更舒适;
(6)、扳机后方增加拇指槽,使扣扳机的动作更轻松;
(7)、加长握把保险。
这些改进项目在1923年完成,通过试验的新枪于1926年6月25日被美军正式采用,并重新命名为“0.45英寸口径M1911A1自动手枪”。此后,该枪在结构方面几乎没有再进行大的改动。此外有许多外国公司或政府获得柯尔特-勃朗宁的授权而生产不同口径的M1911型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41年到1945年期间,美军加上其他盟国的定货量足足有250万支(包括M1911和M1911A1)。为了能及时交货,美国政府增加了4个承包商来分担生产任务。战争期间生产的M1911Al握把护板的材料由原来的胡桃木改为褐色塑料。到战争结束时,仅是美国陆军就有270万支M1911和M1911A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M1911A1手枪经历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M1911A1仍被广泛采用,并出现了一些其他形式的改型,例如缩短的M15指挥官型,不同长度、握把及其他配件的MKIV系列政府型手枪等等,此外还有多种不同的比赛型手枪。
1985年,美军决定以伯莱塔公司生产的9mm口径M9自动手枪代替M1911A1。当国会命令颁布时,美国海军陆战队激烈反对,而美国海陆空三军内许多特种部队仍然继续使用M1911手枪作为辅助武器,仍然有许多人相信M1911手枪是最好的战斗手枪。
尽管美国军队的制式手枪已经更换为是的M9手枪,但各种M1911手枪仍然被许多公司生产,由于其大口径弹药在实战中无可比拟的绝对杀伤威力和精准且迅速的单动射击模式,美国一些精锐军警部队(如SWAT)一直将其列为特战成员制式手枪。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战的美国特种部队还是采用了几乎和上世纪设计上一模一样的M1911手枪。M1911手枪经历了一次戏剧性的复兴,特种部队和警察部门纷纷放弃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间大量装备的9毫米口径的手枪,转而重新采用了一度被认为落后于时代的口径0.45ACP M1911手枪,如今世界最大的M1911手枪生产商——金伯(KIMBER)公司生产的“沙漠勇士”政府型M1911手枪就是为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下属的海军特遣队专门定制的。
M1911手枪主要结构
尽管M1911产生了许多新的型号,但其基本结构,如击发与发射机构、保险机构却保持不变。
M1911采用单动发射机构,只能单发射击。它的击发与发射机构由击针、击针簧、击锤、击锤簧、阻铁、阻铁簧、单发杆、扳机连杆、扳机组成。其中,单发杆是一个杆状件,与阻铁装配在一起,它既可上下做直线运动,也可与阻铁一起绕轴回转。其下部有一凸耳。套筒复进到位后,单发杆上移进入套筒的缺口内,凸耳与阻铁啮合在一起,这时如果压紧握把保险并扣扳机,则可释放处于待击位的击锤。如果套筒未复进到位,单发杆被套筒压下,凸耳则处于阻铁下方,与阻铁脱开,此时虽压紧握把保险并扣动扳机,则不能释放击锤。单发杆除有上述作用外,还可避免扣一次扳机形成连发。保险机构正是作用于击发与发射机构,才能实现全枪的保险。
和许多现代手枪一样,M1911有多种保险机构,能防止该枪意外走火。M1911的保险机构包括手动保险、握把保险、半待击保险。
手动保险钮位于枪身左侧后上方。将保险钮推到上方,保险钮进入套筒的缺口内,限制套筒的前后移动。同时,保险机的内凸轮面与阻铁啮合,限制阻铁向前回转,这样,虽扣扳机却不能释放处于待击位(阻铁上部突齿卡入击锤待击槽内)的击锤。手动保险能确实锁定套筒和待击的击锤,保证手枪待击携行的安全。M1911的手动保险钮设计得大小适中,利于隐蔽携带或战术应用,拔手枪时不易于钩挂衣物。
握把保险位于握把持握虎口处。在簧力作用下,握把保险自动处于保险位置,此时握把保险凸齿抵在扳机连杆上,限制扳机连杆后移,使扳机扣不到位。只有虎口压紧握把保险,使握把保险凸齿与扳机连杆脱开,此时扳机连杆可自由向后移动,才能将扳机扣到位。有些人觉得手枪上不必要设置握把保险,其实自卫手枪有这种保险更安全。
中国仿制的M1911手枪
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军阀混战的时期。欧美各国武器生产商纷纷通过官方、半官方乃至走私等方式向中国的军阀倾销武器,其中就包括了美国M1911手枪。在太平洋战争及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将M1911手枪作为军援的一部分输入中国。所以,在解放前,中国军方及民间均可见到M1911手枪。1949年之后,在一些地区的公安警察部队中,还是能看到M1911手枪。直到20世纪60年代M1911手枪才基本退出中国军警的装备。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武器开始大量进入欧美民用武器市场,其中就包括了仿制的M1911手枪。中国初期仿制的M1911手枪以其低廉的价格和不错的质量及优异的可靠性获得了不少欧美枪械爱好者的青睐;随着中国仿制的M1911手枪加工工艺进步,中国武器生产商也更加重视产品种类的更新及品牌的宣传推广,以吸引更多的欧美客户。
M1911手枪性能数据
口径:0.45英寸(11.43mm)
弹药:0.45英寸(11.43mm)柯尔特手枪弹,7发弹匣供弹
弹头初速247m/s
有效射程为50m
枪全长218mm
枪管长128mm
瞄准基线长160mm
枪全重1.1kg
M1911A1手枪性能数据
口径:0.45英寸(11.43mm)
弹药:0.45英寸(11.43mm)柯尔特手枪弹,7发弹匣供弹
弹头初速250m/s
有效射程50m
枪全长219mm
枪管长127.8mm
瞄准基线长164.4mm
枪全重1.13kg
⑵ 急!50分追加!哪些外国电影里用到了中国功夫
李连杰的救世主,狼犬丹尼,罗密欧必死,龙之吻,致命摇篮,致命武器4。
元奎生或死,非常人贩,防弹武僧,X-MAN。
袁和平的黑客帝国系列,杀死比尔系列。
甄子丹的刀锋战士2,风暴突击者。
成龙的上海正午系列,尖锋时刻系列,燕尾服,飞龙在天,80日环游世界。
⑶ 在湄公河行动这部电影中方新武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
英勇无敌,热爱国家
湄公河这件事儿,也就是“10-5”事件,真的值得大书特书。这是近现代以来中国首次海外垮境执法,垮境执法是绝对的大国特权,在当今世界除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大流氓”以外,绝无其他国家有这种能力。
跨境执法面临诸多难题,毕竟这对于其他国家的主权有一定的挑衅意味。其中最大一点就是执法者不能暴露其身份,否则执法国在事后的外交政治中将十分被动,这就对执法团队的后勤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电影中,高刚带领的缉毒警员小队不能使用中国的制式武器装备,必须在当地的黑市自行采购武器和弹药。为了混淆外界对于这只武装力量身份的判断,小队成员手中武器五花八门,来自前苏联、美国和欧洲不同地区。队员们更不能穿着和使用任何带有中国国家标识的服装、设备、交通工具。包括小队所使用的直升机,都是租来的民用直升机。为了身份保密,他们不能使用中国军方的武装直升机,这让缉毒警们失去了本应拥有的空中火力优势,增加了任务难度。
除了孤悬海外,后勤吃紧以外,高刚的队伍还面临背景复杂的敌人。我们断然不能接受美国警察荷枪实弹地在中国抓人,泰国人也不允许中国警察来泰国调查中国公民被杀害一事。更别说杀害中国船员本身就有泰国军方的参与,所以影片中“宋哥”所带领的泰国军警不遗余力地追杀中国警员,他们绝不允许泰军勾结毒贩的消息公开于世。四国联合调查组成立后,为了避免事态败露,泰军对于毒枭糯康的态度本身是想要灭口。但当"宋哥”的部队到达糯康藏匿的地点后,却遭遇了抢先一步的中国警察。对于泰方来说,这是一股比糯康更危险的力量,一旦糯康落入中国手中,泰军勾结毒贩的消息就要大白于天下了,一场恶战随之爆发,中国缉毒警察面临毒枭和泰军的两面夹击。
关于为什么一定要活捉糯康和他的关键同伙而不能就地击毙的问题,暗杀是低劣的手段,为大国所不耻。击毙糯康对于中国来说难度要比活抓他低一千倍,但事后的效果也要打折一千倍。司法权是国家力量象征最核心的部分,糯康是缅甸人,但他的势力主要在泰国,这些地区本身都并不属于中国司法系统可以介入的范围,但因为糯康在拥有中国籍的船舶上犯罪,他就成为了中国司法力量打击的对象。只是想要击毙糯康,我们可以出动更精锐的特种部队而不用冒牺牲这么多缉毒警员生命的危险。但“金三角”的毒品现象并不是糯康的个人行为,打死了糯康,还有下一个、下下一个毒枭涌现,他们还是会对中国船员草菅人命,中国公民在湄公河和整个中南半岛上的利益和安全仍然没有保证。而克服重重困难,生擒糯康,强制将他纳入中国的司法程序,就极大地震慑了盘据在“金三角”的任何一方势力:中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容侵犯,违者必究。杀人从来不是目的,杀了人更重要的是要诛心。中国经济越发展,中国公民在海外的财产和利益就越多,越需要我们国家的保护。君不见,在今天非洲的高原铁路线上、澳洲和南美的矿山上、地中海的港口上,都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军警维护着这个国家宝贵的海外利益,这才是这部电影真正想要传达的主旋律。
说回电影本身,笔者是半吊子军迷,所以想着重说说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影片最后有一场在糯康藏匿的丛林地带发生的混战,这本身是中方和泰方分别策划的,针对毒贩的一场破袭战,但双方不期而遇后演变成了一场互无准备的遭遇战。
这场戏终于摆脱了传统国产电影中“同志们跟我上啊”或是”同志们跟我撤啊“等集体冲锋、集体撤退的场面,取而代之的是更接近实战的互相掩护、火力压制、交替前进、交替撤退的有组织配合作战。比较遗憾的是没能再现我军在朝鲜战场上一战成名的“三三制”阵形,但联想到参战的人员属于警察系统,可能并未接受过正统的解放军训练,也可以理解。
装备方面是电影着力体现的一个部分,这次我们的部队再也不是人们印象中靠意志力和人数(其实从来都不是)去作战的部队了,而是一只现代化装备靠科技取胜的队伍。
电影中高刚小队所使用的无人机和履带机器人并无现实中的型号可考,此类设备属于特殊器材,即使现实中存在也一定处于高度保密状态。但我相信凭借今天中国的工业实力和信息水平,类似的装备实现小批次的量产装备精锐部队以应付特殊环境下的任务需求,绝非难题。
小队在复原中国船员被射杀现场时,用到了一种弹道模拟设备,其原理是在子弹留下的弹孔上安装一个智能的激光发射器。通过计算弹孔的形状、角度、深浅等参数复原出子弹射来时的方向,从而复原犯罪现场。这应该是一种比较先进的警用器材,用以侦破有持枪罪犯的犯罪现场。公安部在2004年提出了“命案必破"的口号,想必是得益于此类”痕迹学"的最新进展。
影片中涉及到的枪支十分庞杂,这正是“金三角"地区的真实写照。泰国军方的制式武器是美国提供的,在与毒贩的长期交火中,政府军武器大量被缴获,再加上70年代的越南战争遗留下来的大量美军装备,美式装备在"金三角"泛滥就不足为奇了,其主要代表是AR系列武器。此外,苏联一直试图在中南半岛输出意识形态和革命,曾扶植“越共”和“红色高棉”,导致大量苏式装备流入“金三角"地区,以AK系列产品为代表。此外,在中国70年代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之后长达10年的“两山轮战"中,官方统计就有5万多名解放军牺牲,想必也有大量的56式、81式自动步枪落入越南之手,所以“金三角”出现中国武器也十分正常。56式、81式都是中国仿制苏联AK-47的产物,仅在细节上存在差异,由于电影中没有给到特写,所以无从分辨。
笔者对影片中高刚小队成员的武器选择有一个比较大的疑问,那就是武器的通用性问题。高刚选择了一把经过改装的捷克VZ-58自动步枪,方新武选择的是德国HK公司的MP-5冲锋枪,而其他队员比如“哪咤”选择的是美国M4A1自动步枪,另外有一个一闪而过的画面中一个队员使用的是法国的FAMAS自动步枪。这个组合确实做到了鱼龙混杂,但也给小队的弹药供给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VZ-58发射的是苏制7.62mm口径39mm步枪弹,MP-5发射9mm口径19mm手枪弹,M4A1和FAMAS都使用口径5.56mm的45mm北约通用弹。在实战中,小队成员并不能共用弹药以达到互相补给的目的,这在战场上可能会导致十分严重的问题,另外在枪支的日常维护中也可能产生不必要的成本。此外,虽然形状完全相同,但VZ-58的弹匣并不能和AK-47通用,所以高刚拿着他的枪杀入匪窝以后,并不能捡起毒贩们的AK-47弹匣直接使用,他的弹药供给随着战斗深入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方新武选择的MP-5是一把冲锋枪,发射手枪弹,最初设计初衷是装备飞行员或装甲部队用以自卫,因为这些人往往处于局促的空间内而不适合携带大型武器。MP-5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种可靠的警用武器,在商场、飞机、机场、巴士等室内场所下表现优异,但在类似于野战条件下的丛林中,笔者认为MP-5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它的射程只有200米,在开放的丛林环境下它对人体的杀伤效果远逊于自动步枪。以色列特种部队曾有记录显示一名巴勒斯坦恐怖份子被MP-5近距离命中4枪后,仍然向警方还击。另外,小队的火力配置有待商榷,我理解因为装备和人员的限制设置一个专门的狙击小组(至少两人)可能不现实,但至少可以设置一个精确射手,配备光学瞄准具,扮演类似于狙击手的角色,但小队成员清一色地装备了只能用于近战的反射式瞄准镜。另外也没有配备重火力武器如班用机枪等,这点可能是因为黑市里此类大杀器的售价太高或是容易引起他人不必要的注意。
⑷ 求一部电影名字,一部外国电影,一个穿白衣服中国男主角好像打的是中国功夫和武器,有点古典的
怎样失去童贞
导演:
赫克·波特寇安德鲁·格兰德
主演:
马特·本内特雅各布·戴维奇扎克·珀尔曼
看点:
青春性独立
地区:
美国
⑸ 电影《湄公河行动》中涉及了哪些武器
有很多武器,简单介绍几种:
1、T5000狙击步枪:ORSIS步枪厂位于莫斯科市,专门生产精确狩猎、靶枪和精密狙击步枪,据说该厂的产品在300米可保证sub MOA的水平。在2011年,俄罗斯军方选中ORSIS的T-5000狙击步枪作为新一代的狙击步枪。
在《湄公河行动》中,穿插叙事很好的展现出了党中央对这一事件的重视,以及给泰国、缅甸施压所带来的高压态势,同时也不乏在金三角地区作战的惊险、刺激。《湄公河行动》主创还去到西双版纳州局观看公安民警武装护航的影像视频,州局禁毒支队、特警支队准备了禁毒查缉车、特警防护装备、武器和破拆装备等器材向主创人员展示,方便今后电影拍摄期间的道具制作。
⑹ 盘点影视剧中的武器装备都有哪些
近年来,战争电影的数量增加了,或者电视剧数量增加了。这带来了一股爱国热情。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电影和电视作品可以让中国人看完后感到很兴奋。当然,在观看了很多电影和电视节目后,每个人都会讨论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出现的武器和子弹是否真实。现在有着各种以战争为题材的影视剧,包括电视剧或者电影,为了影视的效果,影视剧中就必须要有大型的军事武器。如果这些都通过制作道具来进行拍摄的话成本未免太过高昂,而且还原度也不是特别的高。
如果喜欢小编的话记得留言哦。
⑺ 在电影《战争之王》的结尾,现实的中国真的也会提供军火
看过电影《战争之王》的都觉得该片是一部经典之作。影片两次提到了中国,这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中国在现实中是会提供军火的。
港口那段乌克兰士兵手里拿的是中国制造的56式突击步枪,从步枪准星护圈上就可以看出,中国的56式突击步枪准星护圈为全包型,苏联的AK系列为半包型,乌克兰士兵装备56式突击步枪这明显和现实不符合。由于该片得到了军火走私商人的帮助,向剧组提供了不少武器,从演员手拿56式突击步枪来看,这些军火商和中国的关系很密切啊!
中国的军售在世界军火市场上是占据很大份额的。中国生产的仿AK系列自动步枪,轻型装甲车等。
《战争之王》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7Np4hH-KK7l7s01HVZ_rcQ
⑻ 战争之王结尾中提到中国卖武器到非洲是真的吗
当然有了.
2005年末,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尼日尔爾利亚订购了12
架中国的歼-7G型战斗机,埃及、苏丹等中国武器的传统客户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采购要
求。武器贸易历来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中国在非洲军事影响的扩大,成为中国崛起走
向世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报道说,论起中国对非洲提供武器,已有近半个世纪历史,不过在其前二十年纯属
政治需求而非商贸行为。早在1958年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组织进行抗法战争时,中国便
通过秘密渠道长途运去国内所存缴获的美制步兵武器。1964年中国最早派出远航非洲的
货轮,又给刚独立的桑给巴尔(现在坦桑尼亚的一部分)运去军事装备。接着,中国又向
苏丹、埃及、坦桑尼亚、赞比亚、莫桑比克等国提供武器,而且按照毛泽东“不当军火
商”的原则,全部是无偿赠送。中国仿苏联AK-47所制的56式冲锋枪,在非洲一度成为民
族解放运动的标志,以武装斗争取得独立的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的国旗上都绘有这种枪
的图样。
同军援相伴的是,中国在六七十年代给了非洲五十多亿美元经济援助,那时中国自
身经济水平很低,国内众多民众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却以“穷帮穷”的方式大力援非。
过去用惯了中国武器的小国、穷国,面对新世纪的装备更新时,最先表示出的意向也往
往是订购价廉且效费比较好的中国军品。
1979年中国缔结的首例有偿出口武器合同,便是向非洲第一号军事强国埃及按成本
价出售歼-7战斗机。自80年代起,中国向非洲提供武器都采取薄利或成本价销售的方式
,改变了一方单纯索要、一方供货勉强的那种难以为继的窘态。
报道说,对于南部非洲一些穷国,中国军售可以部分采取贷款方式,即便一时收不
回款项毕竟记下长久的一笔账。事实证明,既算政治账,又算经济账,才能走出互利双
赢的军售之路。
目前流入非洲有中国81式自动步枪,107mm牵引式火箭炮,PF89火箭筒,红箭73式导弹,59式坦克.
⑼ 哪些美国电影中使用了中国的枪械武器
很多大片里面都有,比如敢死队3 里面你可以发现有的反派小兵拿着类似Ak47的枪,其实那些是国产的56冲。。。。很多这种战争片里面的ak其实都是56冲
⑽ 电影长城中有哪些冷兵器
长城中出现了五个职业的军队,同时五个军队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古代,以人类为饵食的怪兽——饕餮,每六十年便会集结到人类的领地觅食,捍卫领土的人类军团铸造长城的目的也是为了抵御怪兽的入侵。来到中国寻觅黑火药发财的外国雇佣军威廉·加林(马特·达蒙饰)与佩罗·托瓦尔(佩德罗·帕斯卡饰),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误打误撞进入了长城,认识了对抗饕餮的中国无影禁军,于是和他们携手组队,然而,在对抗的过程中,他们却发现饕餮大军不断进化,到最后已经能够从长城打进皇宫,一场大战也由此拉开。
1:熊军设定近战肉盾应配以重甲和大刀(关二爷那种)但是片中敢死队斧头也还是不错的。
2:鹿军设定也是近战长矛应该在长一些这样10打1饕鬄应该很难近身。
3:虎军设定机关为主片中左右左右大刀还是不错的再来个ABAB就无敌了~但是机关要是再多一些比如长城脚下在设个陷阱啥的就更完美了。
4:鹤军看的时候真为蓝衣妹子们捏把汗~长矛设定符合空中突袭设定,但如果组成两人或三人1小队,生还几率是不是更大些。
5:鹰军远程攻击片中体现的还是比较突出,不过箭头上都抹上剧毒也不至于饕餮身中数箭,感觉跟没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