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国影视 » 中国人去外国打二战的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中国人去外国打二战的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7-07 13:59:01

① 求片 有哪些关于俄罗斯车臣战争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 二战的电影

车臣:
1.《12怒汉》
【影片简介】
《12怒汉:大审叛》是俄国大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Nikita Mikhalkov)的最新作品,也是他继荣获‘威尼斯金狮奖’最佳影片《蒙古精神》和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烈日灼身》后,再次感动世人的杰作。《12怒汉:大审叛》虽取材自好莱坞名导薛尼卢梅(Sidney Lumet)五十年代的同名旧作,片长却长达155分钟,不但比旧作版本多出63分钟,并将时空搬移至今天俄国,以叙述一名陪审团员为一名被控谋杀的车臣少年奔走翻案的故事,暗喻如今已重拾当年荣耀繁盛的大国俄罗斯,在面对‘车臣问题’所应有的宽容与大度。
2.《炼狱》
【影片简介】
1995年格罗兹尼之战,激烈的巷战有如当年的斯大林格勒,俄车双方死伤惨重,就连美国军方也惊叹“打不起这样的城市战”。
典型的低成本影片,这是俄罗斯人自己拍的关于第一次车臣战争的电影。讲述了俄军一座野战医院惨遭车臣恐怖分子袭击的故事。摄影师用写实手法,刻意拍摄了许多以往战争题材片所未描绘过的惨烈场景。车臣雇佣军把俄军士兵的头割下来,挂在火箭弹上射向对方;俄军坦克手奉命把战友们的遗体碾碎。现实就是现实,虽然是模糊的画面、单调的机位、幼稚的音效以及少得可怜的特技,但这些丝毫不能阻止本片向我们展现一场血淋淋、赤裸裸,充满死亡与歇斯底里的车臣战争。这里没有攻克冬宫一样豪迈的冲锋,却有坦克碾压着战友的尸体迂回前进;没有马恩列斯光辉思想的指导,却有两个专打男人下身的变态的匪帮女狙击手……本片颠覆了太多东西,又塑造了太多东西。
3.《爆破》
【影片简介】
本片以2000年2月29日至3月3日的真实事件改编,介绍的是一只俄罗斯军队的英勇事迹,他们以一百人对战两千人,战斗虽然以放弃告终,终于但是他们的英勇的献身精神,为本片增添了很多壮烈的色彩.主人公虽然最后都没能与亲人团聚,但是他们的事迹经历了6年,由电影人重新讲述,为的是颂扬这种对国家忠贞,无私的热爱甘愿牺牲和勇敢的精神。本片首映是在克林姆林宫进行,而且普京钦点的消灭车臣叛乱分子的统帅Dmitri Kozak出席了这次盛大的首映。
要去探究战争的本意是很困难的,正义或邪恶,这世界真不能截然分开。但终于职守者总是应该获得尊重,这俄罗斯时代拍摄的影片和苏联战争片一样,充满悲情、壮烈。
4.《倒计时》
【影片简介】
《倒计时》讲述斯莫林被恐怖分子俘获的故事,他在西方记者(由英国女演员路易丝·隆巴德扮演)的帮助下逃出敌人的巢穴。恐怖分子对斯莫林的逃走非常愤怒,于是劫持了一个马戏团,斯莫林的女儿和她的同学正好要去那个马戏团看表演。
在这起事件中,恐怖分子绑架了800多名观众。在斯莫林的带领下,联邦安全局的特种部队对恐怖分子发起进攻,打死多名恐怖分子,没有一名人质伤亡。在影片高潮部分,接受恐怖头子指挥的几名顽固匪徒逃出重围,窃取了大量钚,企图在一架飞往罗马参加北约领导人会议的飞机上将它们引爆。经过殊死搏斗,斯莫林消灭了这帮恐怖分子,拯救了整个世界。
观众把电影中的联邦安全局成员都看作是英雄,评论家认为,这是普京总统所倡导的文化改革的一种迹象。普京已提出了加强俄罗斯人的爱国精神。
5.《战争vojna》
【影片简介】
英国人约翰和他的未婚妻玛嘉烈,在车臣被恐怖份子掳获,而艾云是战俘,他们跟众人被囚禁在一起,其后约翰及艾云被释放,但恐怖分子要约翰付两百万镑赎金,否则奸杀他的未婚妻。约翰向英国及俄国领事馆求助,但被拒绝。最后英国电视台愿意资助约翰救出其未婚妻,但要把过程拍摄下来。约翰最后得艾云相助,闯入恐怖分子阵营救出玛嘉烈和俄国军官,但恐怖分子继续追杀他们,幸得俄军战机协助才能脱险。
6.《我们的荣誉》
关于俄罗斯伞兵的4集200多分钟的电视电影。
这是一个发生在2000年2月末的真实事件,在车臣在阿尔坎地区发生。104 空降师VDV团第6分队的士兵与20倍于己的恐怖分子正规部队作战。每个空降兵成员都无所畏惧,他们没有撤退,而是以生命为代价对匪徒拦截 国家杜马这样评价他们:伞兵们把生命献给我们的祖国,在打死超过700名战士之后,仍然不愿撤退!
7.《车臣不相信眼泪》纪录片
该片在凤凰卫视播放过,由俄罗斯战地摄影师在第一线拍摄车臣战役的全部真实镜头。将心比心的话,我站在车臣人这一边,哪个有血性的男人愿接受曾给自己带来深重灾难的异族统治。但车臣武装那些极端残暴的恐怖活动也让我反感,加上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本性必然会给周边各国带来灾难,因此俄罗斯还是博取了我更多的同情。
那些镜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看着被炮火摧毁的城市,被炮弹搭打得千窗百孔的建筑,俄军被伏击的时的情景和一排排死去的年青俄军战士尸体被大雪掩埋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妈在一坐废虚边哭泣,还有一名俄军战士刚冲进一坐建筑物的门就中弹到地枪也摔了出来。体会到的只有毁灭

先去吃饭,一会再给你补充~

② 关于中国的二战外国电影 不要经典的

<太阳帝国>

③ 二战中国电影

如果楼主指的是二战时期拍的抗战片,还是指任何一个时代都行?

如果是第一种,请看这里:

二战时期中国拍过不少电影抗战电影,不过今天除了《四万万人民》(纪录片),其他的作品别想轻易在网上找到

一、(1932~1937年)

《十字街头》、《十九路军抗日战史》、《共赴国难》、《小玩意》、《联华交响曲》、《狼山喋血记》、《还我山河》、《上海之战》、《上海浩劫记》、《战地历险记》、《风云儿女》、《热血青年》、《春蚕》、《小玩意》、《人之初》、《春闺断梦》、《疯人狂想曲》、《小五义》、《恶邻》、《马路天使》、《天涯歌》、《同仇》、《新婚的前夜》

二、(1937~1945年)

《血溅宝山城》、《孤岛天堂》、《白云故乡》、《民族的吼声》、《四万万人民》、《保卫我们的土地》、《还我故乡》、《好丈夫》、《长空万里》、《气壮山河》、《中华儿女》、《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东亚之光》、《孤城喋血》、《塞上风云》、《火的洗礼》、《血溅樱花》、《风雪太行山》

如果是第二种,请看这里:

《中国另类抗战影片20部》

当你厌倦了带有些大话色彩的经典作品(如《地道战》和《地雷战》)、或者高大全的《狼牙山五壮士》、亦或假大空的《太行山上》时,不妨换换口味,尝试一下去欣赏那些表现战争的惨烈和恐怖、或者表现平民百姓情感世界的“非主流”作品。(当然,虽说是“非主流”,但《色戒》这些就还是免了吧……哈哈~)

国产军事片其实也有比较出色的,甚至有的还在国外引起了轰动,其中《血战台儿庄》可谓是中国在国际上唯一能够发挥影响力的抗战片。

1.《血战台儿庄》(大陆):无可争议的华语经典,这部片子是我们中国在国际上唯一一部拿得出台面的抗战片,影响力很大,知名度甚至要超过国内。票房收入2.7亿,这个记录直到张艺谋的《英雄》出现才被打破。《血战》既是一部“政策片”,但更是一部民间片,它的成功与老百姓及解放军战士们的努力是分不开。当年为了追求片子的写实感,剧组不但严谨地考证了史料,影片中的那些军服还是人工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尽管当时已经有了批量生产的技术。经常看军事影片的朋友们,会发现不少二流的片子中那些军服太新太粗糙了,而且还有折痕。《血战》是大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以正面战场为主题的抗战片,同时也是第一部大片级的国产军事片,它给后来的《大决战》提供了富贵的经验借鉴。如今20年过去了,却还没有一部抗战片能够达到《血战》的水平,原因当然各种各样,令人感叹不已……

2.《鬼子来了》(大陆):黑白片,少量彩色;改编自尤凤伟的小说《生存》以及当地老人的回忆;完整版长达162分钟。中国不乏禁片,哪怕是抗战作品,但很少有一部片子像本作这样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影片里的中国老百姓看到日本军人来临后,不再是义正词严、宁死不屈地站出来抗争,而是笑脸相迎、唯唯诺诺。老百姓既善良、软弱,又麻木、自私,更可怕的是,这并非姜文在吹牛,如果不是懦弱,为什么几十只羊会被仅仅一两匹狼追着到处跑呢?抗战时期,伪军的人数比日军还要多,更无论其他出卖祖国的人种了,而当中大多数是平头百姓,盟军里,中国的这种情况最为严重,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这还不是最震撼的,主人公所在的村庄最后遭到了日军的屠戮,而这场灭绝人性的暴行,发生在日本投降之后……

3.《三毛从军记》(大陆):《三毛流浪记》的名气想必不用再多说,这次三毛又跑到了抗战的前线去了,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淞沪会战期间,不过仅仅是故事背景而已,希望以后能有一部真正以淞沪会战以主题的片子吧。本片继承了“三毛”系列诙谐幽默又辛辣讽刺的风格,对国民党高层进行了夸张化的挖苦。虽然是喜剧,但影片对军服的考证却很严格,高度地尊重史实,相比之下许多国产军事大片就差多了,即使是《大决战》和《亮剑》也免不了搞错军服或武器,至于《太行山上》则尽是瞎扯。俗话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搞笑的背后是一把血泪史,三毛用一个满是弹孔的头盔冲凉,但要知道一个弹孔意味着一个战士的牺牲……

4.《紫日》(大陆):受争议的一部作品,有人说影片的内容是“错误的历史观”,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反战片,笔者的看法则不同于这两者,虽然导演的观念不一定恰当,但至少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本片虽然是所谓的国产“主旋律”,但却很特别,故事的主人公不再是一脸正气的高大英雄,也不是万能的游击队或者地下工作者,主人公们是由一个失去家人的中国农民+一个失去朋友的日本女孩+一个失去战友的俄国女兵所组成的弱势群体,他们孤立无援,只有依靠彼此的互助才能走出困境,在残酷的战火中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主人公秋叶子的扮演者前田知惠后来积极参与了不少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的演出,如《秋雨》等等。

5.《七七事变》(大陆):这部片子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非常的浓,比起《血战台儿庄》而言退步得很明显,这类题材应该起到让人反思的作用,而不应该如此的简单片面。影片一方面强调了何基沣等人的事迹,却淡化了吉星文在卢沟桥战役中的作用,这并不客观。有些剧情拍得很做作,例如赵登禹牺牲的情节,居然还要搞旋转二圈+慢镜头,显得不伦不类。当然本片还是比较严谨的,主要人物包括在卢沟桥上第一个以身殉国的排长,都有确切可查的事迹,现在中国的片子很少拍得如此认真。

6.《一个和八个》(大陆):影片一改过去抗日战争电影把罪犯土匪与汉歼伪军挂钩的惯例,第一次正确反映了在浩大的全国抗战中,包括土匪和罪犯也加入保家卫国战争的动人故事,在80年代初难能可贵。影片取材于郭小川的长诗,讲述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一位八路军指导员因叛徒诬陷蒙受冤屈,与八个罪犯关在一起,随时可能被处死。但他不考虑个人生死,继续宣传抗日救国,使大多数罪犯转变,最后投身于抗日洪流之中。编导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题材处理上,他将八名罪犯从陪衬地位推到主角地位,着力进行群象刻画。战争在影片中是一种背景,突出的是战争环境中的人,他们的心灵的撞击和关系的演变。在拍摄上,有意造成画面不平衡,从而构成一种内在的紧张感,常用大反差的光线和黑白对比的版画式色彩,以表现人物雕塑般的力度与沉重感。该片赢得多项国际国内大奖。

7.《梅花》(台北):台北地区的经典作品,与其他三部台北的抗战大片《八百壮士》、《英烈千秋》、《笕桥英烈传》不同的是,本片把中心放在普通老百姓身上,讲述八年抗战期间百姓们的生活,带有些诗情画意,更难得的地方在于片子中对爱国人士的刻画有着更深的层次,就连败家子也有爱国的一面,可惜的是本片的日军没有使用日语,稍显遗憾。

8.《八百壮士》(台北):林青霞的成名作,柯俊雄和孙元良的儿子秦汉也参与了演出,台北的四大抗战片之一。虽然因为局限性无法展现更大的场面,但整体上已经达到了台北那边能够达到的水平。虽然这部片子也有一定的意识形态,但至少没有《英烈千秋》那么浓重,引进大陆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吧。让笔者感到不满的地方是有些剧情拍得十分做作,配音太糟糕。

9.《笕桥英烈传》(台北):空战故事,请了日本特技摄影专家负责空战场面,场面比较写实,讲述了空军传奇名将高志航等人在“814”、“815”和“周家口”等空战中击毁日舰出云号和日机后壮烈牺牲的事迹,很悲壮,据说当年台北人民看到片尾处高志航的战机无法起飞时,他们情不自禁地为之加油。本片与《八百壮士》、《英烈千秋》、《梅花》并称台北的四大抗战片。

10.《英烈千秋》(台北):张自忠将军的个人传记,拍得挺不错,音乐方面我很不喜欢,至于演技和配音,和《八百壮士》一样的做作,几乎就剩下柯俊雄一个人在独木支撑而已。《英烈千秋》“借”日军之口说我党在抗战中“游而不击”,《太行山上》亦“借”日军之口说什么“太行山是中国的脊梁”、“得太行者得天下”,不禁令人感到,影视作品其实并非是为人民服务的……

11.《铁血昆仑关》(大陆):《血战台儿庄》的姐妹篇。与《血战》不同的是,本作是纯民间作品,剧情根据小说《魂归昆仑关》改编而成,而不像《血战》那样大量地参考了历史资料。因为政治与投资的问题,这部作品最终拍得很失败,原来设定的多兵种作战的场面未得到展现。90年代两岸交恶,不但严重影响了《铁血》的拍摄水准,同时也让它遭到禁播。尽管这部片子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在国外却引起了轰动,在西班牙的电影节上好评如潮,获得“历史见证奖”,而且破例连放两场。面对着外国人士的掌声,杨光远导演说自己当时“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涌上心头”。

12.《黄土地》(大陆):本片容易被归于抗战电影之列,事实上影片本身的故事远离抗战,是一部讲述上世纪三十年代黄土高坡人民生存状态的电影。是中国为数不多反映战争其间的普通人情感电影。1985年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同年获法国第七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瑞士第三十八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英国第二十九届伦敦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萨特兰杯导演奖,美国第五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中心电影奖和柯达最佳摄影奖。

13.《栖霞寺1937》(大陆):本片的名气不大,没有名导,没有巨星,投资只有400多万——而是还是传真法师跑了三年多的路子才筹备完成的,但却拍得可圈可点,胜过国内许多“大制作”。本片的遗憾的地方在于尽管日军角色是由日本演员扮演的,但表现太生硬,不像《南京1937》那么自然,不过总体上来说要比《南京1937》和《黄石的孩子》更值得一看。这部作品从1994年开机,直到2004年才公映,开机时间和公映时间都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14.《大上海1937》(香港):帮会势力也抗日。1937年8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在这民族危难的关头,黑社会头子,所谓的上海“三大亨”的表现各不相同。他们的弟子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为虎作伥,沦为汉奸特务,也有的为了民族大义,投身于抗日洪流。

15.《南京1937》(大陆、香港、台北):影片集合了大陆、港台、日本、欧美多方的演员,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国际性,吴宇森、刘若英、以及孙元良之子秦汉等人参与了影片的制作或演出。故事是以一个日本女性的视角来展开,将人道主义上升到超越民族主义的高度,这曾引起争议,但笔者觉得这样的设定还是值得尝试的。笔者看过不少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作品,绝大多数片子除了一味地煽情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内容,本片没有过多地去渲染种族主义,但却看得笔者咬牙切齿,对日军恨之入骨。不过本片确实拍得很一般,期待陆川的《南京!南京!》。

16.《我爱夜来香》(香港):这部影片对我们而言已经是熟悉得不用再作介绍了,片中可谓明星云集,林青霞、林子祥、泰迪罗宾、徐克、秦沛参与演出。影片的意识形态是否恰当并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了一部无数中国人心目中的经典,尤其是那段令人捧腹的暗号:“我是女人!;我也是女人!;女人十八一朵花;男人十八玩泥巴;女人四十好年华;男人四十豆腐渣;阿婆八十顶呱呱;阿公八十软趴趴……”

17.《东京审判》(大陆):本来我不打算选入这部影片的,但考虑到这是一部导演首次执导、举债高达500万、没有任何官方支持、于北京郊外的菜棚子里拍成的电影,想想也不容易,虽然不如两部《纽伦堡大审判》,但至少要好过那些恶心的国产政策片。本片的不足之处网络上批评的言论多的是,在这里不作赘述,不过说真的,当中的爱情线俗不可耐。虽然影片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反面人物进行简单的“脸谱化”,但却将其“雕塑化”,他们表情生硬、个性苍白,我们没有必要去站在人渣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但却有必要去思考人渣“形成的过程”。日本拍“招魂片”《自尊》时得到了各界强而有力的支援,而《东京审判》却差点因资金缺乏而流产,这很令人深思。导演在新浪博客上明确地表示,本片原版长达4个小时(但目前只能看到2小时的删节版)。梅汝璈在“反右”和“文革”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最终于1973年去世。

18.《大捷》(大陆):很多人认为《集结号》是第一部表现士兵怯懦一面的国产影片,但其实早在90年代的《大捷》就已经突出了这一点。这部作品一方面批判了国民党的正规军及上层官员,同时也表现了前线战场的坚苦。虽然是个好题材,也具有一定的反思,但其实影片的拍摄水平很一般。

19.《烽火佳人》(香港):杜琪峰执导的作品。这是“天若有情”系列的第三部,相信大家应该还记得这个系列,本作由刘德华和吴倩莲主演,讲述一个空军战士在抗战期间与一个农村姑娘的爱情故事,剧情的核心地点也是在这个农村里头。个人感觉本作胜过前两作。

20.《集结号2:烽火》(大陆):老实说这部影片的执导水平很一般,不过影片和《集结号》一样,当中有不少虽然并不精彩、但值得赞赏的地方,如果这片子能够得到更多方面的支持的话,也许能够拍得更好些,正如《集结号》颠覆了传统的内战片一样,本片也颠覆了传统的抗战片,是一部很另类的抗战作品。

*除了以上这20部,还有一部片子也很另类,就是前田知惠主演的《秋雨》,片子反思了战后中日两国青年的微妙关系,故事虽然还行,但这类片子显然由日本人来拍的话更有意义,这种反思也需要建立在双方都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德国电影《过客》也是属于这类题材的,对日尔曼人与犹太人的相处进行了反思,但《过客》的视野明显比《秋雨》更为广阔一些,而且正因为片子是德国人拍的,显得更为诚恳。

PS:不算入合拍片和《地道战》等只在国内倍受青睐的作品,中国大陆在国际上,大概只有《血战台儿庄》和《鬼子来了》这两部二战影片拿得出台面,其中《鬼子来了》因为禁播导致票房惨淡,所以影响力最大的还是《血战台儿庄》,这部影片的实际投资其实只有180多万,主要由民间出资,参与演出的解放军战士们不得不睡在很破旧的地方,但他们的认真、执着,使影片最后获得了成功,赢得了国际影界的称道(其中在香港地区打入TOP10排行榜前三位),这股坚韧的精神今天又有多少剧组能够拥有呢?现在拍抗战片的可以说每隔一段时间偶有一部,然而真正有诚意认真地去拍摄的,几乎没有……其实,中国不是没有能力拍出军事大片,而是把大量的资金花在拍言情剧、偶像剧、宫廷剧、以及那些做作的“政策片”上去,与其是说没有“能力”,不如说是没有“诚意”,中国现代军事片不如欧美的地方,绝不是在画面、投资这些表面原因上,而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因而有人讽刺道:“情场纠葛+婚外恋+三角关系+分手+一点点的已经运用几十年的军营生活的老段子+刻意修饰的场面+娇柔造作=中国当代军事题材影视剧”。没有解决好意识形态这一问题,花再多资金也只能拍出外表华丽、但娇柔做作的烂片而已,这无非就是在一块发臭的面包上涂着一层美丽的奶油,却还恬不知耻地称它为“蛋糕”。1986年,美国着名导演、共产主义者伊文思曾来到中国讲课。有个中国学生向他推荐了自己的一部作品,影片中有个战士在哭的画面,伊文思问这名学生战士哭了多久,学生回答“十几分钟”,伊文思又再问这个情节拍了多久,学生回答“十几秒”,伊文思听后十分生气,批评道:“为什么不能把你看到的、让你感动的东西原原本本地交给观众呢?你们都叫我老师,可我在这里没有一个学生!”

④ 介绍一些 二战中国的电影 最好是外国人和中国人打斗的电影

叶问1 精武门 霍元甲 南京.南京 精武英雄

⑤ 中国客机飞到国外时正好在打仗是什么电影

《空中世界二战》。
《空中世界二战》是由EmileEdwinSmith导演,FaranTahir主演的一部影片。I42航班在经过一场不可辨识的风暴时,正在航线上飞行。在穿过这场风暴后,意识到他们已经置身于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国了。一个年轻的士兵奈杰尔(罗比凯饰)告诉他们,他们现在正位于一个战地的上空。这家民航机必须躲避子弹和导弹的袭击,在努力回到现代的同时,也要确保历史不会因他们有太大的改变。
剧中像是landmattress,R4M火箭炮,纳粹时期德国空军的飞机在那时其实是存在的,它们可能正在被测试,或者将于电影中这个故事发生后的两年被建造。影片故意插进了一种“Quantumleap”元素,因此有了不少惊喜呈现给大众。

⑥ 有哪些是反映二战纳粹内容的电影

您说的那个是电影《红樱桃》
《刺杀希特勒》(Valkyrie)
◎片 名 Valkyrie
◎年 代 2008
◎国 家 美国/德国

◎简 介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汤姆·克鲁斯在片中扮演德国陆军上校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施陶芬贝格当时担任柏林预备军总长,是德国反抗力量中最有机会接近藏身于“狼穴”内(纳粹指挥部)的希特勒的人。施陶芬贝格和一群德国高官策划刺杀希特勒,从而结束战争、拯救德国,该计划被命名为“瓦尔基里”(Valkyrie)。1944年7月,施陶芬贝格试图通过藏炸弹的公文包杀死希特勒,结果随后希特勒虽然也受了伤,却幸运逃过一劫。刺杀计划的相关人等皆被处死。

中文名: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
英文名: Hitler: The Rise of Evil
发行日期: 2003年
◎简 介

1889 年,希特勒出生于奥地利布劳瑙镇一个公务员家庭。青年时期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阿道夫·希特勒,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他的出现与崛起是希望的开端、还是灾难的开始?这个看似平凡的小男孩,长大后却指挥了德国军队大规模入侵各国,掀起了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文名: 暗杀希特勒
发行日期: 2004年2月25日
国家:德国

史道芬贝格上校带头策划的“七月阴谋”(The July Plot),是几乎成功暗杀阿道夫·希特勒、一举推翻纳粹政权的暗杀密谋。
纳粹德国国防军中有许多高层军官,对于向人民犯下的可怕罪行感到惊愕,他们认为这样做违反了道德。很多军官相信,德国会伤亡残重,都是因希特勒坚持采用灾难性的攻击战略。
越来越多的军官认定拯救德国的唯一方法,就是消灭希特勒和他的支持者,掀起一场政变。此外他们期盼和盟军达成停战协议。1944年7月,盟军已经从法国登陆攻击,他们怀着一些希望,也许有机会可以阻止斯大林在“东部战线”的进攻。
暗杀任务十艰巨,因为独裁者身边都有保镖,行动也飘忽不定。过去所有的刺杀行动不是中途放弃就是失败。因为行踪神秘的希特勒总在最后一刻更改计划。

◎译 名 拜见希特勒/关于希特勒的真正最真实真相/我的元首
◎片 名 Mein Fuehrer
◎年 代 2006
◎国 家 德国
◎类 别 喜剧/剧情/战争

◎简 介

剧情:
希特勒因为在孩子时代遭受过虐,就让世界遭受苦难。他喜欢在浴缸里玩耍玩具战舰,总是尿床,性无能,沉溺在毒品里不能自拔。希特勒常常把毒品放在大型地球仪中。
这部新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4年年底,希特勒已经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但纳粹时期的宣传部长保罗·约瑟夫·戈培尔还不放弃任何希望。戈培尔从一个集中营里叫来希特勒的前犹太籍表演指导阿道夫·格林巴姆,让他打扮成这位独裁者的样子,到一个盛大集会上去鼓舞德国人。当瘦弱的格林巴姆进入元首府时,戈培尔对他说:“不要亲自做出决定。”
纳粹军官挤满了办公室,举起手臂兴奋地高呼“万岁,希特勒!”每隔几秒就有一次举手礼。格林巴姆杀死希特勒的计划连续多次都以失败告终,于是他辞去这位独裁者表演指导的职务,最后还变成一个有点像精神病专家的人。他在一个偶然机会竟然发现一个秘密:希特勒从来都没有博得严厉父亲的喜欢,这一直都是他内心的一块心病。
希特勒躺在元首办公室的睡椅上,回想起一件使他烦恼的童年往事。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幕:“我的父亲曾经给我一个弹弓。他抬头看了看,并对我说‘杀死那只鸽子!’我弹出子弹,死掉的鸽子落到他的脚上。父亲说‘真倒霉!’然后就愤然离开了。”这时眼泪从希特勒的脸上静静滑落。
影片的另一个画面显示,爱娃·布劳恩说“我不觉得你是元首”时,躺在她怀里的希特勒显得有些不安。在故事结尾中,希特勒的理发师无意中剃掉了他的一部分小胡子,使这位独裁者火冒三丈。几分钟后,希特勒又不得不按捺住暴躁的脾气去发表演讲。

片 名】Der Untergang
【译 名】帝国的毁灭 *加长版
【年 代】2004
【国 家】德国/意大利/奥地利
【片 长】155Mins
【类 别】剧情/战争
【语 言】德语/俄语

获奖纪录:

第7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29届多伦多电影节参展影片
德国巴伐利亚电影观众选择奖

影片简介

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将镜头对准——希特勒一生中的最后12天

在获得本届奥斯卡奖提名的外语片中,没有一部如《帝国的毁灭》一般在全球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在这部德国影片中,以往只是作为背景人物的希特勒,首次当了一回主人公。

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执导该片的是德国着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该片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同时也引发了评论家的众多非议。观众普遍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说:“我的电影非常有争议。作为电影人,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我很为这部电影自豪。”该片赢得了德国顶级电影荣誉奖之一的巴伐利亚电影观众奖。
几天前,由奥利弗西斯贝格导演的德国影片《毁灭》(Der Untergang)开始在法国公映。电影院场场爆满,巴黎媒体更是持续高烧,每天都有人议论这部富有争议的影片。趁热看完之后,笔者相信这是迄今为止反思纳粹罪行的最好影片之一。理由是该片将希特勒还原成一个普通人,而不再让所谓的“魔鬼”充当人类良心的替罪羊。

该片去年9月份在德国甫一公映便引发争论,因为它打破了一个禁区,“打开了重评纳粹的潘多拉盒子”——西斯贝格将希特勒从魔鬼还原成了人,还原成一个“可能引起人们同情的末路英雄”。在媒体热炒的影响之下,短短一个月内有300万人被劝进了电影院。当月,《汉堡周刊》为这部影片做了17页的专题报道;德国历史学家第45届大会上甚至同意专为该片举行一天辩论;德国前总理科尔也斩钉截铁地说,这部电影拍得很值,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

《毁灭》的创作来自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的《希特勒的末日》(2002)和希特勒最后的女秘书特劳德尔琼格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2002)。琼格生于1920年的慕尼黑,22岁时被希特勒选作私人秘书。她一直供职到希特勒自杀并记录了希特勒的遗嘱,最后和一支小分队一起逃出地堡。令许多人不安的是,在这个打字员的记忆里,希特勒是个有教养、受人尊敬,做事斯斯文文的领袖。当她打错了字或做错了其它什么事,希特勒总能宽大为怀。所以,直到希特勒自杀,琼格对他始终心存敬意。该书还透露,希特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是一个对狗有着深情厚谊的人。与情人爱娃布劳恩结婚前,他还当众吻了她。希特勒多少有些多愁善感,他不让别人在他的办公室里放花,因为花会凋谢,他不喜欢看到死去的东西。影片从琼格的书里提取大量素材,赋予了希特勒极其人性化的一面。

中文名: 德意志的胜利
英文名: Triumph des Willens
别名: 1934/2004
1934年,当希特勒和他的党羽们在纽伦堡举行阅兵典礼时,32岁的莱妮·雷芬斯塔尔被选中,指挥全部电影拍摄工作。纳粹党为她提供了任何一个导演都会为之咋舌的工作条件: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36架以上的摄影机同时开工,再加上无数的聚光灯随时听候调遣--希特勒投下这么多的马克,为的就是要把纳粹党变成银幕上最美和最有力量的形象。雷芬斯塔尔做到了这一点。《德意志的胜利》在经过长时间的禁止后,重新发行了DVD并在电视上公映。她在这两部纪录片中创始的技法,被无数后人或巧妙或拙劣地反复模仿着。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都曾公开地向她表示过同行的敬意。在这个意识形态对立逐渐淡化的时代里,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这两部作品中强大的力量、秩序和美。中国的学院教授们甚至不敢把《德意志的胜利》在课堂上全部放完,他们说:"它的力量太强大了,我担心我的学生如果把片子看完,就会变成真正的纳粹。"
反映纳粹的外国纪录片更是数不胜数。
您可以在电驴搜索获得

⑦ 想知道关于 一个中国人,一个美国人,一个日本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名字

是一个中国农民,一个俄罗斯女兵和一个日本女学生的故事
叫《紫日》

⑧ 有什么中国人和外国人合作的二战电影吗

《燃烧的港湾》,讲中外战俘集体从日军基地逃走的

《谍海风云》,珍珠港前中外间谍在上海的活动

《绝境逢生》,喜剧,游击队员营救一队在中国遇险的美国人

《国际大营救》,同样是日军战俘营营救国际友人

《Z字特攻队》,台湾和澳大利亚合拍的二战特战片,当然有台湾演员登场

《飞虎娇娃》,美国飞虎队员在中国时和当地女子……

《战云》,美国士兵在缅甸对日作战时和中国军队的一些冲突

⑨ 求一部中国人在苏联的电影,当时是二战时期,

红樱桃(1995年叶大鹰导演大陆电影)



1940年的冬天,中国孤儿楚楚(郭柯宇)和罗小蛮(徐啸力)被送入莫斯科近郊的伊万诺夫国际儿童院学习。课堂上,当楚楚讲述自己亲眼目睹父亲惨遭法西斯刽子手杀害的情景时,老师和同学都震惊不已,随后,她和罗小蛮过上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两人后来因夏令营分头去了不同城市。


根据朱德流落在俄罗斯女儿的事改编的

影片在当年宣传的时候就曾提到“朱德女儿朱敏,俄语名赤英(红色英雄之意),17岁进入前苏联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为影片中‘楚楚’的原型”。编导人员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曾和朱敏沟通过,并解释剧本的主要内容是真实的,也会有艺术加工的地方,比如纳粹标记的文身为虚构部分,朱敏表示同意。

========

关于纹身,我曾听过的说法是,纹身是存在的,但主人公没有,而是一个俄国姑娘。而此纹身曾作为控诉罪行的证据而保留,女主人公终身未嫁。


⑩ 有一部中国人在俄罗斯拍的战争电影叫(红樱桃)俄文名称叫什么

英文名:red cherry
俄文名:Красная вишня

导演:叶大鹰 Daying Ye(影片字幕为“叶缨”)
编剧:江奇涛 Qitao Jiang
芦苇 Wei Lu
叶大鹰 Daying Ye .....(as Ye Ying)
演员:郭柯宇 Ke-Yu Guo .....ChuChu楚楚
徐啸力 Xiaoling Xu .....Luo Xiaoman罗小蛮
Vladmill Nizmiroff
制作人:叶大鹰 Daying Ye .....procer
摄影:张黎 Li Zhang

影片在当年宣传的时候就曾提到“朱德女儿朱敏,俄语名赤英(红色英雄之意),17岁进入前苏联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为影片中‘楚楚’的原型”。编导人员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曾和朱敏沟通过,并解释剧本的主要内容是真实的,也会有艺术加工的地方,比如纳粹标记的文身为虚构部分,朱敏表示同意。

俄罗斯人怎么看待就不知道了,反正我当时看的时候感觉挺震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