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举例说说王小波幽默和反讽的语言风格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象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其成名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誉甚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更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⑵ 王小波作品详细资料
1 《唐人秘传故事》:包括《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和《舅舅情人》5篇故事。
2 《王二风流史》:这是短篇小说,无小标题
3 《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我为什么要写作——《时代三部曲》总序
黄金时代
三十而立
似水流年
革命时期的爱情
我的阴阳两界
后记
附录
《白银时代》:白银时代
未来世界
二0一五
《青铜时代》:序:我的师承
万寿寺
红拂夜奔
寻找无双
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
4 《我的精神家园》:我为什么要写作
我的师承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我的精神家园
小说的艺术
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
卡尔维诺与未来的一千年
盖茨的紧身衣
关于文体
关于格调
关于幽闭型小说
文明与反讽
关于“媚雅”
长虫·草帽·细高挑
卡拉OK和驴鸣镇
从Internet说起
奸近杀
外国电影里的幽默
电影·韭菜·旧报纸
商业片与艺术片
我对国产片的看法
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
电脑特技与异化
旧片重漫
为什么要老片新拍
欣赏经典
好人电影
都市言情剧里的爱情
有关爱情片
《祝你平安》与音乐电视
承认的勇气
明星与癫狂
另一种文化
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
电视与电脑病毒
在美国左派家做客
门前空地
卖唱的人们
打工经历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北京风情
文化的园地
环境问题
个人尊严
君子尊严
居住环境与尊严
饮食卫生与尊严
有关贫穷
有关“伟大一族”
有关“给点气氛”
生活和小说
我看老三届
苏东坡与东坡肉
驴和人的新寓言
愚人节有感
工作与人生
5 《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
思维的乐趣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知识分子的不幸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积极的结论
跳出手掌心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论战与道德
道德保护主义及其他
我看文化热
文化之争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极端体验
洋鬼子与辜鸿铭
我看国学
智慧与国学
理想国与哲人王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百姓·洋人·官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人性的逆转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
有关天圆地方
优越感种种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肚子里的战争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椰子树与平等
思想和害臊
体验生活
皇帝做习题
拒绝恭维
关于崇高
谦卑学习班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
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
高考经历
盛装舞步
有关“错误的故事”
迷信与邪门书
科学与邪道
科学的美好
生命科学与骗术
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
6 《黑铁时代》:黑铁时代
南瓜豆腐
夜里两点钟
茫茫黑夜漫游
樱桃红
似水柔情
7 《地久天长》:绿毛水怪
地久天长
马悲鸣忆王小波
归了我好久,不知道对不对哈
⑶ 王小波幽默的句子
王小波幽默的句子
1) 总的来说,学习一事,在人家看来快乐无比,而在我们眼中则毫无乐趣,如同一个太监面对后宫佳丽。
2) 现在的年轻人大概常听人说,人有知识就会变聪明,会活得更好,不受人欺。这话虽不错,但也有偏差。知识另有一种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这其中另有一种境界,非无知的人可解。不管有没有直接的好处,都应该学习——持这种态度来求知更可取。
3) 我们生在这亡命的时代,作为两个亡命之徒,是何等的幸福!真应该联手做一番事业!
4) 要无忧无虑地去抒情,去歌舞狂欢,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我怕人家说我疯。有了你我就敢。只要有你一个,就不孤独!
5) 人在无端微笑时,不是百无聊赖,就是痛苦难当。
6) 在黑铁公寓里,尊敬就是最大的虚伪,虚伪就是最大的轻蔑。
7) 世界上总共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一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一样的人。
8) 除了一个现实的此生之外,人们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9) 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傻有时能成为一种威慑。假如乡下一位农妇养了五个傻儿子,既不会讲理,又不懂王法,就会和人打架,这家人就能得点便宜。聪明人也能看到这种便宜,而且装傻谁不会呢——所以装傻就成为一种风气。
10) 你可以说我贱,但你不能说我的爱贱。
⑷ 电影男主角叫王小波
王小波为东宫西宫当过编剧,生前是一个有争议的作家。妻子是李银河,社会学家,现在经常能在博客中看到他妻子的评论。
⑸ 如何理解王小波的幽默与反讽(简答)
幽默与反讽,是一种生活态度。从字里行间就能看出王小波是个什么样的人。字如其人,大概那就是他本身的活法,一个人一种方式。就像阿甘的活法是不停地奔跑,估计王小波的活法是永远自由洒脱。不过看来他没有得到真正想要的,所以,才有了我们看到的戏谑与调侃。而那些戏谑与调侃又透露着无奈,所以大家才会觉得他的幽默是与众不同的,不像其他的幽默那样让人一笑了之。王小波的“幽默与反讽”,是让人微笑着回味思考的。
⑹ 王小波是谁啊写过什么啊
波是目前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作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伯尔?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象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 《白银时代》 和《青铜时代》 。在整部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口吻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份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
事实上,对于王小波这部成品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誉甚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更说:“《黄金时代》 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关于王小波
1997年4月10日在北京因心脏病猝死的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兼卡夫卡英,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他经历复杂,在1952年出生于北京,并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其后,王小波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再学电脑,于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0年,他与李银河结婚。 1995年,王小波的成名作《黄金时代》被当局查禁,甚至不准在国营的新华书店摆卖,可是却受广大的读者和文学评论家赞赏。事实上,《黄金时代》在个体户书摊上已经售出六万多册,并且出版了台湾版和香港版,对此,《人民日报》海外版亦不得不承认:“这部小说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留学生偶一露面总会造成排队阅读的局面。”至于他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荣膺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使王小波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取得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
⑺ 王小波最着名的作品是什么他那本书最幽默
王小波(中国当代学者、作家)
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1]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他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
主要作品
《唐人秘传故事》 小说集 1989年9月 包括五篇小说:《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舅舅情人》
《王二风流史》 小说集 1992年3月 收入三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
《黄金时代》 中篇小说 1992年8月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 报告文学 1992年1月 与李银河合着
《黄金时代》 小说集 1994年7月 收入五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
《未来世界》 中篇小说 1995年7月
《思维的乐趣》 杂文集 1996年11月
《时代三部曲》 1997年5月 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我的精神家园》 杂文集
《沉默的大多数》 随笔集 1997年10月
《黑铁时代》 1998年2月
《地久天长》 剧本作品集
《东宫·西宫》 电影文学剧本
⑻ 议论的技巧有哪些
议论就是讲道理,论是非。它是议论性文体的主要表达方法,是运用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通过逻辑推理来阐明作者立场、观点、态度和主张的一种方法。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论述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来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这一段话,就是运用典型的事实材料进行逻辑推理,从而阐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
议论,一般来说,在不同体裁文章中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在记叙文中,作者往往采用夹叙夹议;在抒情文中,作者往往是情理交织;在说明文中,作者议论少一些;在议论文中,议论是主要表达方式。
一般来说,一篇或一段完整的议论,总是包含着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论点是议论文的重要因素。对论点的要求如下:
第一,论点要正确、鲜明。
正确,就是符合客观规律,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鲜明,就是是非分明,不含糊其辞。
第二,论点要深刻,要有现实意义。
所谓深刻、有现实意义,就是能本质地科学地提出或回答问题,回答那些人们普遍关心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第三,论点要新颖。
善于提出新问题,有创新的主张,或者是纠正前人的错误观点,或者补充同代人的观点等等。
论据是用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事理,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对论据有如下要求:
第一,论据要典型、充分。
典型就是有代表性。这个事实或理论必须准确、真实、可靠,不仅如此,论据还要充分、全面。要从事实的全部总和的联系中精选有代表性的论据。要排除偶然的、个别的事例,选择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典型材料。
如吴晗的《谈骨气》一文,作者列举了作《正气歌》的文天祥、宁可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朱自清和拍案而起的闻一多这三个典型事例,充分论证了中国人的骨气和中华民族的美德。
第二,论据要真实、新鲜、有力。
论据真实、新鲜才有生命力,论据有力才有感染力和震撼力量。
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数字、经验、人证、特征和典型事例;理论论据主要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在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定义、科学原理、法则、公理、定理以及成语、警句、格言、谚语等。
议论的第三个要素是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主要解决怎样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问题。
对论证的要求是合乎逻辑、合乎科学、合乎情理。
多角度多侧面议论
这种方法可以全面地多方位地剖析和论证事理。如恩格斯在《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一文中对小资产阶级政治态度的议论,即是运用此种方法:
这个阶级(指小资产阶级)在它还没有觉察出任何危险的时候,总是吹牛,爱讲漂亮话,有时甚至在口头上坚持最极端的立场;可是一旦面临小小的危险,它便胆小如鼠,谨小慎微,躲躲闪闪;一旦其他阶级郑重其事地响应和参加由它所发起的运动,它就显得惊恐万状,顾虑重重,摇摆不定;一旦事情发展到手执武器进行斗争的地步,它为了保护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就预备出卖整个运动;最后,由于它的不坚决,一旦反动派取得胜利,它总是特别受欺骗和受凌辱。
恩格斯从五个侧面论述了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摇摆和对革命的不同态度。这样从不同角度分析包含在事物中的道理,容易论述得透辟、全面、深刻。
讽刺议论
运用夸张、类比、比喻、讽刺等方式进行议论。如鲁迅先生的《谁的矛盾》是一篇很典型的讽刺议论文章。
……他说的是真话,偏要说他是在说笑话,对他哈哈地笑,还要怪他自己倒不笑。
他本不是讽刺家,偏要说他是讽刺家,而又看不起讽刺家,而又用了无聊的讽刺想来讽刺他一下。
他本不是网络全书,偏要当他网络全书,问长问短,问天问地,听了回答,又鸣不平,好像自己原来比他还明白。
有的看不起他,因为他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者……
有的看不起他,因为他不去做工人,然而倘若做工人,就不会到上海,看不起他的人可就看不见他了。
他有钱,他偏讲社会主义……
于是乎可恶。
身子长也可恶,年纪大也可恶,须发白也可恶,不受欢迎也可恶,逃避访问也可恶,连和夫人的感情好也可恶。
然而他走了,这一位被人们公认为“矛盾”的肖。
然而我想,还是熬一下子,姑且将这样的肖,当作现在世界的文豪吧,唠唠叨叨,鬼鬼祟祟,是打不倒文豪的。而且为给大家可以唠叨起见,也还是有他在的好。
因为矛盾的肖没落时,或肖的矛盾解决时,也便是社会的矛盾解决的时候,那可不是玩意儿也。
鲁迅这篇讽刺议论式杂文写的是英国作家萧伯纳。肖曾于1933年乘周游世界的轮船经香港游上海,引起当时上海不同阶层人的热烈反响。鲁迅先生的语言以诙谐幽默着称,在幽默中含有讽刺的锋芒,而且富有针对性。这种讽刺很严肃,很有战斗性,和无聊的打诨、噱头有本质区分。
空白式议论
议论时,不直接议论,而是留有余地。这种议论颇有引发性,给读者参与打开了方便之门。如王小波的杂文《外国电影里的幽默》最后一段:
有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玫瑰之名》,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中世纪的意大利,有座修道院,院里藏了一本禁书;有很多青年僧侣冒着生命危险去偷看这本书;又有一个老古板,把每个看过这本书的人都毒死了。该老古板说道,这本禁书毒害人的,心灵,动摇人的信仰,破坏教会在人间的统治——为此,他不但杀人,还放了火,把这本禁书和整个修道院都烧掉了。这是个阴森恐怖的故事,由始至终贯穿着一个悬念——这是一本什么书?可以想象,这书里肯定写了些你想知道又不敢问的事情。在电影结束时,披露了书名,它就像《低级小说》里那块沉重的金表,放进了你的掌心:它是亚里士多德久已失传的《诗学》第二部。这本书只谈了一件事:什么叫做幽默。这个故事的背景也可以放在现代中国。
这一段,议论的方式,不是直接发表评论,而是把观点隐藏在行文中,由读者推出结论。这种议论叫做空白式议论。
从分析概念入手进行议论
通过对一些概念、术语进行剖析、议论,从而论证一个中心论点。我们选《谚语》中的一段为例。
粗略地一想,谚语固然好像一时代一国民的意思的结晶,但其实,却不过是一部分的人们的意思。现在就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来做例子罢,这乃是被压迫者们的格言,教人要奉公,纳税,输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而压迫者是不算在内的。
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孙皓是特等的暴君,但降晋之后,简直像一个帮闲;宋徽宗在位时,不可一世,而被掳后偏会含垢忍辱;做主子时以一切别人为奴才,则有了主子,一定以奴才自命: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动摇的。
所以被压制时,信奉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格言的人物,一旦得势,足以凌人的时候,他的行为就截然不同,变为“各人不扫门前雪,却管他家瓦上霜”了。
《谚语》选自《鲁迅全集·南腔北调集》。鲁迅先生以对“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这条谚语的剖析展开了议论。这样的议论,须注意把握阐释、展开、升华谚语内含的分寸。
托物喻理议论
借助某一事物,对之进行分析,从而说明一个道理,给人以启迪。
选择的“物”和要剖析的“理”之间一定要有千丝万缕的内外联系。如《小卒过河》中有这样一段:
然而如他自己所称,他毕竟是过了河的“卒”。小“卒”过河,义无反顾,为了效忠主子,他只能横冲直撞,一往向前,再没有后退的余地。为本身着想,自然,悲凉是有点悲凉的。因为代替了“车”的地位,满脸杀气,要袭击对方,自己被袭击的机缘也就多起来,不能再借学术来掩护了。但我想,在这种场合中,我们的主角越说得悲凉,事实也就越是出色的幽默。
⑼ 王小波的"生活在黑色幽默里,你不会感觉到幽默"是什么意思
“黑色幽默”本来就是对于沉重悲惨生活的一种自嘲,就好像《黄金时代》里王二因为腰痛需要总打封闭,而因为医务室的枕头带倒刺,所以后腰上像是中了霰弹枪一般,又像是被猪八戒筑了两耙。这种叙述我们读来会会心一笑,但当事人自己感受的却只有疼痛。就是这样,黑色幽默这个词本身就确定了生活痛苦的本质,活在其中当然不会感到幽默。
⑽ 王小波是那个哈哈
波是目前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作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伯尔?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象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 《白银时代》 和《青铜时代》 。在整部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口吻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份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
事实上,对于王小波这部成品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誉甚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更说:“《黄金时代》 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关于王小波
1997年4月10日在北京因心脏病猝死的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兼卡夫卡英,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他经历复杂,在1952年出生于北京,并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其后,王小波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再学电脑,于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0年,他与李银河结婚。 1995年,王小波的成名作《黄金时代》被当局查禁,甚至不准在国营的新华书店摆卖,可是却受广大的读者和文学评论家赞赏。事实上,《黄金时代》在个体户书摊上已经售出六万多册,并且出版了台湾版和香港版,对此,《人民日报》海外版亦不得不承认:“这部小说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留学生偶一露面总会造成排队阅读的局面。”至于他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荣膺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使王小波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取得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
参考资料: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w/15-wang-xb/zl_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