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国影视 » 外国电影进入中国原因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外国电影进入中国原因

发布时间: 2022-06-29 20:44:58

1. 电影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

在近代中国人的记忆中,电影最初是以“西洋影戏”的角色进入日常精神生活领域的。这种来自异域的“影戏”,虽然在外部形态上与本民族古已有之的影戏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新鲜事物。作为舶来品,它的传入,一方面是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相伴而行的,另一方面无疑也是“西风东渐”的产物。这就使得外国电影商人在中国的早期放映活动明显地体现出“经济冒险”和“文化催生”的双重意义??从经济冒险的层面而言,它使经营者们在经历了最初的投资风险之后,很快从中国人手中赚取了高额利润;而从文化催生的层面而言,当观看“西洋影戏”日渐成为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一种娱乐时尚的时候,中国民族电影的诞生也便因此而获得了必要的契机。

中国的民族制片业,肇始于外国电影传入9年之后的1905年。这一年的春夏之交,老北京的着名实业家任庆泰(1850-1932),在他自己开设的“丰泰”照像馆的天庭里主持拍摄了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这是一部由谭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剧的纪录片。它的问世,一方面证明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依然有着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和整合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于新的艺术形式的某种支持。

任庆泰的拍片活动由于他本人的“运气”不佳而没能持续多久。1909年,一场起因不明的大火使得丰泰照相馆一蹶不振,而任庆泰所经营的其它实业竟也从此开始走向了下坡。电影需要文化的支持,但无疑也同样需要经济的支持。从这个角度而言,任庆泰在北京的拍片实践的终止,实际上于偶然之中体现了必然。历史最终选择了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文化和近代经济的中心,上海为民族电影业同时提供了“精神气候”和物质上的必要保障。1913年,张石川(1989-1953)和郑正秋(1989-1935)利用文明戏的经验和在华外商的资本,拍出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8年,中国当年最大的文化企业集团商务印书馆专门成立“活动影戏部”,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玻璃屋顶的专业摄影棚。自此开始,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早期电影的集中产地,并因此而有“东方好莱坞”之誉。

从无到有的,不仅仅只是活动画面的生产,还包括一些基本术语的创设。1921年,中国最早的电影刊物《影戏杂志》的编辑陆洁(1894-1967),从友人信中的“教习”二字的联想中,把director翻译为“导演”。及至20年代末,中国人终于为自己确立了关于这门新兴艺术的最为基本的术语――“电影”。这些专业名词的创设,无疑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事物进行本质把握的一种东方式的智慧。

中国电影是中国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凭藉自己的智慧创造的关于中国的“电影”。从1905年开始,中国电影就这样在经历了从短片到长片、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等诸种技术演变的同时,也不断以影像的方式,承载和表达着中国人近一个世纪的好恶与思索、苦难与奋争、光荣与梦想。

2. 现在的国外电影为什么喜欢融入中国

中国发展了,世界没有国家敢小瞧中国。日本OTAKU们称上海是魔都,实际上上海就是个魔都。上海经济虽然不及纽约,但是在上海,一个女孩孤身一人在半夜打出租会很安全,不像在纽约(等发达和落后国家的城市)在深夜要是哪个女的敢孤身一人打出租就说明那女的是X。
中国给外国人的印象一向是很神秘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无神论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批的一无是处,几乎全部抛弃,连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中国外国人怎么知道?处于对中国的好奇,外国人就会把史书翻出,按照史书出的记载来描写中国,所以日本动画里出现的中国角色男的一定有个小辫子,女的一定有包子头(中国女的本来没有包子头......),而且宠物一定是熊猫。

3. 为什么现在国外电影都喜欢加入中国元素

第一肯定是市场因素,因为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电影票房的潜力巨大,而且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中国的票房成绩越来越好。虽然北美地区依旧是世界票房最高的地区,但中国,印度,俄罗斯等一些新兴国家的潜力也不容小觑,特别是中国,现在的势头也越来越好,隐隐有赶超北美的势头。所以加入中国元素,讨得中国人的喜欢,是增加票房的一个好方法。

只是现在中国的电影水平远还达不到西方电影的水平,特别是在一些东亚国家的电影迅速发展时,中国的娱乐产业水平完全配不上我们国家的发展,还需要电影人好好的反思一下。

4. 你认为美国好莱坞电影输入中国是文化侵略还是文化交流原因

文化全球化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应该是在尊重和保
持文化个性基础L对人类文化共性的发扬和推广,是在
保持差异性前提下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文化多样性和
统一性的双向互动。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
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这种特有的文化已经成
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如何在保持传统民
族文化的同时接纳现代性,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
化成果,形成一种既适应现代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
化,是我们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亟待解决之难题。
“一个民族要认识自己,就要走出自己的墙,从外
面看。一个民族要认识别个民族,就要走进别人的墙,
从里面看。其实,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是同时的。”口1文
化的民族性并不是封闭的、保守的,而是开放的、发展
的动态概念,它在自己的历史行程中总要吸纳外民族文
化的精髓,融于自己的血肉之中。中华文化的走向远不
只是一个继承并发扬传统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本
全球化背靠下中国传统文化境遇
理论研讨
身是建筑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基础之上的,近来,随着国
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经济和从前的经济结构以及经
济模式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国民众也正一步步迈向一
个现代化的社会巾去。眼下,进入公众视野的文化产品
和文化门类众多,能够冲击人的感官并且改变人的观念
的东西也很多。网络、传统媒体甚至公共场所部可以对
人的行为和观念产生影响。在这种前提下,仍然要求今
天的人们去完全按照昨天的行为方式来生活,是不明智
的,也是不现实的。正像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的: “全
球化并不是我们今天生活的附属物,它是我们生活环境
的转变,它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1因此,中国传
统文化唯有积极地进行文化整合,舍去消极的不合理的
因素,让健康的、符合今天民众行为习惯和理念的因素
积极加入进来,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得到继承和发
扬, “保卫传统文化”的呼声也才能平息下来。
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相比,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和
软环境,文化行为和文化生态的大规模变化在短时期内
是不会产生巨变的,但是长远的看,唯其不容易彻底改
变,其改变之后的惯性爿‘会更深远。韩国的“江汉奇
迹”,向所有人展示了儒家文化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
另一种结果。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并不矛盾,把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与现代化变革中的
需求结合起来,应是一个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最好选择。
文化走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
至变革的过程,永无止境,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发展的
历史经验都说明,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是文化
更新发展的重要契机,文化封闭则只能导致僵化、停滞
和落后。
总之,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客
观趋势,文化全球化不等同于“文化殖民化”或“文化
霸权上义”。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无论任何民族只有
积极地融入全球化文化,才能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创造
出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才能同世界各民族文化一起
共同构建全球文化新体系。

5. 中国的外国电影是如何进入我国的

两种途径,
合法渠道和非法渠道
合法的是经过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准,有引进文号,并且被国内影视出版机构买进版权的电影电视作品。
非法的不用说了,通过网络、出入境携带的国外电影片源等渠道在国内流传的电影电视作品。
例如我们在网上所看的超过70%的大片,都是非法途径引进的,另外100%的av作品也是通过非法渠道流入的。

6. 外国电影是如何引进到中国的,又是如何赚钱的

电影院卖票就是电影院赚的咯。
不过也分买断和分成的方式。就是直接买下电影播放权,然后我这边播放多少卖多少门票就与电影公司无关了。或者是有分成的,就是电影院票房收入一部分归电影公司所有。

电影公司一般播放权卖一次,碟的销售也会卖一次,可能海外也会卖一次。

票房高的原因就是很多人买票去看电影。而好的导演和大牌的明星就是具有一定的观众和影响,会让喜欢这些导演和明星的人买票看电影,从而提高了票房。当然,卖断模式的,票房再高也和明星导演没关系了,因为电影公司获得收入是固定的,导演和明星拿的工资也是开拍的时候就说好的。恩,高票房对导演和明星的声誉会有提高作用,那下次拍戏的时候片酬自然就多了。

如果是按分成的方式,电影院票的多少取决于电影院想多赚还是少赚,这是电影院自己的商业决策了。电影公司和电影院谈判也是一家一家和院线谈的,各家的价格不同。恩,其实多个电影院和在一起叫院线,比如太平洋、中影经典、奥纳等等,他们都拥有很多家电影院,电影公司和他们谈判以后,他们自己拥有的电影院票价就是相同的。电影公司应该是没有统一收费的。不过各家价格应该相差不大,因为电影放映是有时间性和档期的。
引自http://..com/question/127396390.html?fr=ala0

7. 为什么中国电影不能打进外国市场,只有外国电影进入中国

主要是缺乏内涵,在拍摄技术和特效方面也有差距。一句话:不够精彩!

8. 电影传入中国的原因 用历史知识回答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皮辛大街首次放映电影,人们将这一天定为电影的诞生日。1896年,电影就传入中国。最早来中国放映电影的是一位美国商人,此人的姓名,一说雍松,一说詹姆士·里卡顿。从1896年到1898年,他先后在上海福建北路唐家弄的徐园、泥城桥下的奇园,以及天花茶园等处,短期放映美、法等国的短片,如《俄国皇帝游历法京巴里府》等,并在当时《申报》上刊登电影广告,引起轰动。当时观众发现,这种西洋的新发明,与中国古老的皮影戏很相似。于是,人们就自然地把这种艺术形式叫做“影戏”或“活动影戏”了。但由于它放映是用电作光源的,故又称作“电光影戏”。此后,就慢慢简化成“电影”了。
电影最初多在茶馆、酒楼放映。1899年,西班牙商人加伦白克带了一台简陋的电影放映机和几本电影的残旧片断来到上海,借当时四马路的“四海升平楼”茶馆的一角首次放映。内容是高山、流水、火车飞奔、轮船行驶、大火烧、人物鸟兽的新闻片和风景片,大部分是法国百代公司的出品。每场放映十几分钟,每位观众收30文铜钱。不久,他换了八本完整的短片,迁移到虹口乍浦路口的跑冰场放映,门票涨到铜钱100文,生意十分兴隆。但时间一长,观众看厌了,只好停演,最后盘给了西班牙商人雷玛斯。
清廷内也曾放过电影。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英国驻北京公使送了她一架放映机和几套影片祝寿,不料只放映了三本,摩电器就炸裂了,把老佛爷吓了一跳,清宫从此不准再放映电影。1905年,出国考察的端方带回一架放映机,但在宴请宾客时,电影机又猝然爆炸,将担任电影说明的何朝桦通判等人炸死。因为这两次事故,王公大臣们都认为电影不吉利,但在民间,电影的放映却日渐增多。
雷玛斯1904年来到上海放映电影,他借四马路的“青莲阁”茶馆楼下的一间房子,设了一个影戏部。影戏部的门上挂着黑布门帘,门外贴有红纸广告,还雇了中国人站在门口收票和吹打洋鼓洋号,以招徕观众。他不断更换新片,同时演出魔术,入场券高达每位120文,满20人就放映一场,营业始终不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才停业。这是当时外国人在上海放映电影时间最长的一家。
1908年,雷玛斯又在虹口乍浦路的一块空地上,用铅皮搭起一座可容250人的“虹口大戏院”,首映的一部影片叫《龙案》,这是上海专业电影院的开始。同年,他又在北四川路海宁路口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维多利亚大戏院”,这是上海第一座真正的电影院。此后,外国人在上海开设放映电影的戏院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外国的一些制片公司也派人到中国拍摄影片。1896年,美国缪托斯柯普公司拍摄了最早以中国为题材的纪录片《李鸿章在格兰特墓前》。1898年,美国汤姆斯·爱迪生公司派遣一名摄影师来到上海,拍摄《上海警察》和《上海街景》两部短纪录片,并公开发行放映。1902年,邵醉翁同美国人列文合拍了《慈禧太后》,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外合资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人们逐渐对电影这种新鲜玩意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有两位青年,便产生了要亲自拍电影的强烈愿望。他们如饥似渴地边学习,边实践。这就是张蚀川(后改名张石川)和郑正秋。1913年,他们同当时来中国拍摄电影的美国人依什尔合作,从另一个美国人布拉士其手里接办了他于1909年创办的“亚细亚影片公司”,并改名“亚细亚中国影戏公司”,这是我国第一家摄制影片的公司。由美国商人出钱和发行、亚细亚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这是我国自己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

9. 为什么外国的电影会在中国放映

中国的电影都不够国际化,而且外国拍的在中国上映的电影,一般都是商业大片,就是为了赚钱的,人家投入的成本也大啊,中国现在少有那种大成本,大制作的商业片,我自己瞎说的,我是这么理解的

10. 奥斯卡热门片扎堆来袭,为何都抢占中国市场

我们经历了春节档的票房大爆发,你的钱包被掏空了没?在接下来的3月份,电影市场将迎来多达13部类型各异、口碑不俗的进口电影,几乎每周都有外国佳作上映,是否想换换口味?


在刚刚过去的2月,电影市场以100亿元的票房刷新历史纪录,如今进口大片的加入能否再续辉煌成绩?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依然有待观察。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将于北京时间3月5日举行,本届奥斯卡的三部热门影片《三块广告牌》《水形物语》《金钱世界》都已确定在3月上旬引进放映。

总结:我们大多数人喜欢的是“大片”。国外的大片从普通3D到巨屏与IMAX,都大大的提升了观影体验。这些“大片”有着高成本大制作,带来的是让人震撼而逼真的场面,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使得“大片”即使剧情方面薄弱,观影感受确仍然极佳。这也是大家喜欢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