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牛仔片和什么是美国所特有的一种影片
牛仔片和好莱坞影片是美国特有的一种影片。美国电影中的特殊现象──类型影片,在30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最初的类型片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喜剧片、闹剧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盗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
类型电影是美国经济、社会和文化需要的直接产物,它们中成为经典作品的有歌舞片《四十二街》(1933)、《掘金女郎》(1933)、《大礼帽》(1935)、《风月无边》(1936)和《齐格飞大歌舞》(1936);盗匪片《小恺撒》(1931)、《公敌》(1931)和《弗兰肯斯坦》(1931)等。
除去上述类型影片之外,30年代还产生了大量成为美国电影史中代表作的影片。这些影片包括卡普拉的《一夜风流》(1934)、《第兹先生进城》(1936)和《斯密斯先生到华盛顿》(1939);卓别林的《摩登时代》(1936);J.克伦威尔的《人类枷锁》(1934);顾柯,G.的《八时餐会》(1933)和《小妇人》(1933);M.柯蒂斯的《新新监狱两万年》(1933)、《黑色的愤怒》(1935)和《侠盗罗宾汉》(1938);V.弗莱明的《勇敢船长》(1937)、《绿野仙踪》(1939)和《乱世佳人》(1939);福特,J.的《告密者》(1935)、《青年林肯》(1939)、《关山飞渡》(1939)、《怒火之花》(1940)和《青山翠谷》(1941);E.戈尔汀的《大饭店》(1932);希区柯克,A.在美国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蝴蝶梦》(1940);朗格,F.的《狂怒》(1936);M.李洛埃的《我是越狱犯》(1932);刘别谦的《风流寡妇》(1934);斯登堡,J.von的《摩洛哥》(1930)和《上海快车》(1932);惠勒,W.的《红衫泪痕》(1938)和《呼啸山庄》(1939)等。
此外,霍克斯,H.、H.金、马莫里安,R.、R.华尔许等亦拍摄了多部质量优秀的影片。
❷ 什么是电影
■电 影
电影的特性
19世纪末,随着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诸学科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将活动的物像用摄影机拍摄在胶片上,又能通过放映机将这些记录在胶片上的活动物像投射到银幕上从此,这种被称为电影的“第七艺术”问世了。到20世纪末的近百年时间内,电影已发展成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有着广阔的覆盖面的与人类生活发生密切联系的崭新的艺术。
电影的发展是以与其相关联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先导的。一个世纪的时间中,电影由无声而至有声又至立体音响,由黑白而至彩色,由单一银幕而至多种银幕。这种技术上的变革,使得电影在艺术上不断变化,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及较大可塑性的一门艺术。
电影在逐步的发展进程中,吸收了诸多艺术的积累及创造,并逐步将这种吸收与自身特点尽可能完善地结合在一起,既有其综合性,又有其独立性,使电影终于成为融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于一身的崭新艺术,又成为覆盖面最广阔的传播媒介。
电影是兼有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特性的视听艺术,是兼有时间艺术、空间艺术特性的时空艺术,是善于用分解和组合的方法,在运动中表现事物运动的艺术,是需借助于必要的放映设施、以群体性、“一次过”的方式进行观赏的艺术……。电影的这些特性,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电影经营管理、电影艺术创作、电影技术工艺、电影放映发行、电影理论研究等系统,各系统内又有细致的分工,各司其职。这种分工协作,保证了庞大的电影企业的正常运转,维持着兴旺的电影王国的繁衍发展,其涵盖之广、分工之细、整体协调性之强,是其他艺术种类所不及的。电影的综合性是以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进行统筹,得以体现的。因之,也可以说,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在艺术领域的成果。
电影是一门群众性的艺术。电影制作是有组织的、相互依赖的群体劳动;与其他艺术相比,制作成本巨大;影片以画面为主体,直观、形像,通俗易懂,便于多层次观众观赏;复制简便,易于传播,早期无声片及有声片产生的配音译制方法,使电影能够超越语言障碍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这种特点使得电影始终是一门大众化的“俗文化”。电影只能在寻求与社会的同一性中生存及发展。影片既是精神产品,有其艺术属性,同时,也是物质产品,通过传播渠道,进入市场流通,又有其商品属性。电影观众既是艺术欣赏者又是商品消费者。成本巨大的电影再生产是无法依赖个人或集团承担的,而只能依赖于社会,也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电影只能以各种方式求得尽可能多的群众的认同,方能生存,方能发展。任何想把电影囚于“沙龙”和“象牙塔”内的想法和行动,都是难以成功的。电影只能偶尔充当“沙龙”及“象牙塔”中的匆匆过客,它生存的土壤仍在群众之中。近一个世纪的电影发展的历史,也就是电影工作者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以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寻求社会容纳、群众认同的历史。
为寻求社会容纳、群众认同,电影必然要实现与人民群众、与社会进步的结合。电影问世之初,是以新奇的技术满足吸引群众的娱乐需要。然而,只具备纯娱乐功能的电影“杂耍”、“游戏”时期很快就结束了,电影开始对现实生活进行能动地反映,逐渐具备教育、认识、审美诸多功能并努力将其寓于娱乐功能之中。无声片时期崛起的天才大师C.卓别林的电影创作,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电影虽程度不同地出现过扭曲、变异的不健康成长状况,然而它终究要回到与人民、与时代、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道路上来,这是电影发展的主流。不论是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的新浪潮电影,或是正在勃兴的第三世界电影,都是在这一主流前进中腾起的一个个浪潮。在这一主流中,电影几乎与20世纪人类生活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诸多领域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电影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变革,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变革,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随着电子工业的兴起而诞生的电视,曾一度危及电影的生存及发展,然而,现在它们已经日趋融合,走上了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发展道路。这是因为,电影已在百年来与人民、与时代、与社会进步的结合中,产生了自身生存、发展的活力。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还将面临着更新、更多的竞争和挑战,电影仍需在寻求社会容纳、群众认同中汲取生命的活水。
电影是遍及全球的世界性艺术,它在现代大工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国家中首先兴起并迅速发展,在美国好莱坞电影的鼎盛时期,曾以其为中心成散射状遍及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电影,在经过短暂的对外来电影的单纯模仿阶段之后,便进入将电影在本国家、本民族中移植的阶段,即实现电影本体与本土的结合,使电影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与本民族群众的生活风俗、伦理道德、文化积累、欣赏习惯相适应,只有这样,电影才能在本土寻求到被社会容纳、群众认同的必要条件。几十年过去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电影工作者,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在实现电影本体与本土日趋完美的结合中,各自从本民族文化传统中汲取精华,创作出具有本国、本民族特色的电影,形成世界电影的丰富多样,并以多点散射的方式相互渗透、广泛交流,使得世界电影发展呈现出在宏观上异中求同、微观上同中求异的局面。
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电影是19世纪末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一开始是由外国人在中国放映、摄制影片。1905年,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摄制了京剧舞台纪录片《定军山》,揭开了中国人摄制影片的历史序幕,至今,中国电影已走过了80余年的路程。
中国电影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1905年到1931年是中国电影前辈将诞生在西方的电影艺术移植到中国、并在已被西方电影以绝对优势占领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取得立足之地的拓荒时期。1913年,中国的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问世。之后,相继有电影摄制机构出现,进行国产影片摄制与经营,但均为小规模的、时断时续的、收效甚微的尝试。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的《孤儿救祖记》以丰厚的票房收入证实国产影片在中华大地立足的可能性,随即吸引了一批投资者对民族电影的关注,相继成立了电影企业。至1925年,在上海,就出现 100多个。从各种不同渠道涌入电影行业的投资者、创作人员各显其能,各行其道,在与外国电影竞争的总背景上相互激烈竞争。经过一段时间的混乱发展,形成以明星、联华、天一这三个初具规模的电影公司为主的制片工业,经历了家庭伦理片、社会言情片、民间传说片、神怪武侠片等类型片创作热潮的起起伏伏。其中,神怪武侠片将中国武术、中国戏曲中的武打及电影特技巧妙地融于一体,以中国传统道德中“侠义精神”为主,一度蜂拥而起,甚至泛滥成灾,虽以粗制滥造者为多,但也使后来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功夫片”得具雏型。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多以迎合城市市民观众趣味以保证票房收入。在内容上多宣扬传统封建道德,在形式上多顺应中国戏曲及文明戏以适应观众的欣赏趣味。拓荒时期的中国电影带有浓厚的纯娱乐性及纯商业性,其根本原因是未与中国社会变革的主流——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运动发生紧密的联系,与“五四”运动后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诸多艺术领域中蓬勃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格格不入。因而呈现出混乱、起落沉浮、变幻不定的局面。然而,中国电影事业拓荒者的功绩还是不容抹煞的,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奋斗,使得电影这门新生的外来艺术,在古老的中国扎下了根、站住了脚,在被外国电影垄断的中国电影市场上争出了一席之地,使中国民族电影成为中国都市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也为中国民族电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方面、人才方面、舆论方面的初步基础。
1932年到1949年是第二个时期,是中国民族电影事业的探索时期。1931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翌年又发生了淞沪战争,国难当头,民族矛盾尖锐。1932年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入电影领域,中国民族电影再也不能脱离实际,不能不考虑广大群众的要求了,于是,中国电影开始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阵地,电影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帜,确立了大众化的路线方针,汇入中国人民民族解放运动、民主革命运动的时代洪流,发生了与人民、与时代、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历史性转折,开始与中国的社会变革相联系。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折,为艰难求生的中国民族电影事业注入了时代的活力。电影工作者将创作的目光,由脱离实际的题材转向现实生活,转向广大的劳苦大众。通过对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民族危机、阶级对立,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强烈要求呼应起来,在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同步中获得了社会的认同,博得了观众的欢迎。从1932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左翼电影运动蓬勃兴起,在泥泞中跋涉,荆棘中潜行,初步形成了这一历史性转折,制作了《三个摩登女性》、《春蚕》、《大路》、《神女》、《渔光曲》、《新女性》、《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比较优秀的影片,在拓荒时期的基础上产生了较大幅度的质的变化。抗日战争时期,战乱使中国的电影事业几乎陷于停顿。由于摄制基地被毁和胶片来源中断,上海几家规模较大的电影公司被迫停产。1938年上海沦陷,除一部分人在香港、重庆、武汉、延安坚持很少的故事片和纪录片摄制外,大部分电影工作者参加了救亡工作,一部分人转入戏剧等其他领域。抗日战争结束后,与中国劳苦大众共同经历了八年离乱之苦的广大电影工作者,与社会实际有了更多的接触,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体会,思想、艺术均较前成熟,长期的生活积累与被压抑的创作热情的结合,迸发出可贵的艺术火花,很快就推出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丽人行》、《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优秀影片。这些影片,以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深刻,人物形像塑造的典型性,艺术手法的精美,整体水平的和谐而表现出相当的思想性、艺术性及两者的较好结合。这些影片,迅速及时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下的痛苦呻吟和强烈愤怒,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崩溃前夜的正义要求和革命呼声,尽管在历史条件的限制下,只能用比较隐蔽的手法来表现,仍然与广大观众产生了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与此相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与解放区,也建立了电影摄制机构,以拍摄纪录片为主,为中国革命历史保留了丰富而珍贵的电影资料。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电影事业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阶段。使得电影不仅在中国的土地上立足,而且通过与人民、与时代、与社会进步的联系获得自身发展的活力。电影在中国人民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也比以前大大提高了。
1949年到1966年是第三个时期。是中国人民电影的振兴时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人民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苦难生活,开始当家作主,创建新生活。如果说,在第一、二个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是在黑暗的社会条件、腐朽的反动统治、外国电影的垄断包围下艰难求生的话,那么,在这一时期,电影是在人民政府的关心爱护下,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天地和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首先,外国影片占85%以上的电影市场的局面结束了,国产影片以绝对优势占领了中国电影市场;过去,只有上海一个地方有电影制片厂,抗战时在重庆虽也建厂,但出品数量很少。建国后,东北、华北、东南、中南、西北、西南相继成立了电影制片厂;1966年以前全国列入国家生产计划的生产故事片的制片厂,规模不一,共7个,它们是:长春电影制片厂、 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峨嵋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过去,只有生产故事片的电影厂,建国后,相继成立了新闻纪录片厂、科教片厂和美术片厂,品种更齐全了;过去,没有国产胶片、电影机械制造工业,建国后,电影胶片和电影机械基本可以自己制造了。过去,电影的放映发行只局限在都市,建国后,电影普及到乡镇、农村、工矿、部队,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发行放映网;过去,没有全国性的电影专业学校、电影专业团体、电影出版和电影科研机构,建国后,建立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由于社会条件的改变,电影工作者获得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人民生活、社会实际的便利,继续坚持并发扬了中国电影与人民、与时代、与社会进步相联系的良好传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民主革命和经济建设。过去没有条件在银幕上正面表现的各个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和地下斗争,建国后成了首先吸引电影创作者关注的题材领域。同时,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英雄壮举,也迅速及时地涌现在中国银幕之上,出现了《桥》《钢铁战士》、《中华儿女》、《白毛女》、《翠岗红旗》、 《渡江侦察记》、 《祝福》、《李时珍》、《青春之歌》、《上甘岭》、《林则徐》、《老兵新传》、 《林家铺子》、 《红色娘子军》、《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农奴》等优秀影片,不仅在题材内容上,比前两个时期有了新的开拓,而且在整体艺术水平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影片质量明显地超过以前。这一时期,建国前从影的老一辈电影工作者及建国后培养起来的新一代电影工作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支可观的电影专业队伍这一时期,尤其是1958年以后,由于电影方针政策方面的“极左”思潮使电影创作生产一再受到不应有的干扰和压制,特别使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影片创作方面的收获很不理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8年是被称为“十年浩劫”的荒芜时期。“文革”十年,电影首当其冲地被全盘否定,全部打倒,成为受反革命文化专制主义迫害的重灾区。大批电影战线的领导干部,艺术、技术、理论人材被打倒、批斗、监禁,甚而迫害致死;几乎全部影片被封、被禁,许多影片被当作毒草进行全国性批判;除新闻纪录片厂外,全部电影厂停产数年;电影队伍流失严重,专业创作活动中断;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电影出版社都被解散。十年中,只生产了极少量的故事片和所谓的“革命样板戏”影片,使中国影坛万马齐暗、一片荒凉。中国人民电影事业在创业时努力创造的兴旺局面被窒息,中国电影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停顿和倒退。
1977~1979年,由于电影领域仍处在十年动乱的余悸之中,影片生产处于徘徊踏步的状态。但广大人民对电影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迎接新的发展形势,1978年国家又批准成立了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和潇湘电影制片厂,使列入国家生产计划的故事片厂增加到了11个。
1979年以后,是中国电影恢复创伤、重新振兴的第五个时期,由于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肃清反革命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流毒和影响,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引下,广大电影工作者在荒芜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医治创伤的同时,积极解放思想,不断突破禁区,努力开拓视野,吸收世界电影艺术、技术,重新恢复了中国电影与人民、与时代、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优秀传统,使中国影坛出现了崭新风貌。创作出一批与现实联系紧密、思想内容深刻、艺术上有所创新的电影作品。如《小花》、《归心似箭》、《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西安事变》、《人到中年》、《沙鸥》、《野山》、《黑炮事件》、《原野》、《芙蓉镇》、《黄土地》、《老井》、《红高梁》、《血战台儿庄》、《孙中山》等优秀影片,不论从思想上、艺术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质量水平;特别是近年来,相当一批中、青年电影工作者在实践中成长起来,脱颖而出,挑起了振兴中国民族电影事业的大梁,显示出中国电影发展的乐观前景。与此同时,国家又相继批准成立了青年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深圳影业公司、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到1988年为止,中国共有列入国家生产计划的故事片厂16个。目前,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改革的深入发展,电影领域的体制改革正方兴未艾,预示出电影领域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的可能性。
80余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成就是巨大的。然而,总的来说,这80余年的历程也是步履艰难的,可以说依旧是一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局面。“先天不足”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民族电影事业与中国人民一样,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之中。一方面是外国影片的垄断,反动势力的镇压、剿杀,进步电影的被压制和遭禁映,经济竞争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许多投身于电影事业的进步人士,都没有受过专门的专业训练,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只能一边模仿、学习,一边实践、创造,起点不高,基础薄弱。再加上处于连年的战乱及武装革命斗争的困难环境中,电影发展条件极其有限,这就使中国电影事业只能步履艰难地摸索前进。“后天失调”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虽然比旧中国条件优越多了,但是,从制片到发行放映,从影片的题材、产量到工作人员的培养任用,都一统到底,管得太多,限得太死,“吃大锅饭”、“捧铁饭碗”。这种体制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文化素质不高的国家,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此外,对电影生产领导管理上的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以及过分强调电影为政治服务,历次政治运动,电影总是首当其冲,种种“左”的干扰,使创作思想越来越被禁锢,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建国后,对西方电影采取了封闭态度,很少电影交流,限制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吸收、借鉴。而“文革”十年中电影所遭受的惨重破坏,更是大大地损伤了中国电影的元气,造成人为的停顿和倒退,延缓了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这种种弊端都使中国电影“后天失调”,发展受影响,不能很快地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经验与展望
中国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与世界电影的发展保持着一定的联系。20年代时,主要受美国电影的影响,当然也受一些英国、法国电影的影响。1930年前后,中国放映了少量苏联电影,又从书本上接触到..普多夫金、C. M. 爱森斯坦等电影理论,开始受到苏联电影的影响。作为左翼文艺运动一部分的左翼电影运动,主要是受苏联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影响,但是当时在电影艺术方面可以借鉴的却是能够看到的美国、 英国、 德国、法国的影片。因此,30年代的中国电影,在电影艺术——特别是叙事法、结构、电影语言等方面受西方电影的影响是很深的。D.W.格里菲斯、J.福特、K.维多乃至E.刘别谦、C.卓别林的影响,都在早期的中国电影中反映出来。接触到苏联电影之后,也受到普多夫金、爱森斯坦、..杜甫仁柯等人的影响。1950年后,中国不再放映美国电影,大量放映苏联影片,介绍苏联电影理论,派庞大的电影实习团赴苏学习,聘苏联专家指导工作和任教,从体制管理上、创作上、艺术教育上照搬了苏联的一套,虽然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在吸收与借鉴外国电影艺术方面形成“一边倒”。“文革”时期,除上映少量朝鲜、阿尔巴尼亚影片外,中国曾一度与世界电影隔绝。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才对世界电影打开大门,电影工作者才又接触到世界各国的影片和电影理论,从而开拓了视野。1980年以后,中国电影受到苏联、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电影及其理论的影响,经历了由单纯技艺上模仿、形式上照搬到与中国电影特色由表及里的融化过程。这种与世界电影文化的开放交流,大大有益于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吸收借鉴,有益于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沟通,加快了中国电影质量提高的步伐。
中国电影8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贯穿了一条创立中国电影特色的主线,几代电影工作者的努力,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然而,经过锲而不舍、前仆后继的奋斗,中国电影初步形成了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传统。中国是一个经历了长期封建社会的国家,中国有11亿人口,中国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诗歌、绘画、小说、戏剧都有独特的美学观念,世代相袭、潜移默化地薰陶,造就了中国人民的独特审美习惯。这一切,正是电影由西方进入中国后所面临的实际环境,是电影在中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气候和条件。适者方能生存,电影也是如此。从郑正秋的《孤儿救祖记》到张艺谋的《红高粱》,中国电影史上家喻户晓、历映不衰的佳作,无一不是采用电影这种“成套”引进的外国艺术形式,来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包括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的人物性格,将典型的中国环境中的典型的中国人物呈现于银幕之上,反映出不同于外国人的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行为准则、表情语调、风俗习惯,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而适应中国观众的审美需要,得到社会容纳与群众认同。对于中国电影创作生产者来说,实现电影本体与中国本土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的11亿人口,是世界最大的电影消费市场,因之,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应包括占领中国市场这一重要内容,可谓“放眼世界,立足本土”。现在,中国电影正处在开放、搞活的社会背景之中,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认真总结历史遗产,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并发扬其优秀传统;同时,积极吸收借鉴世界电影的一切科学、进步的成果,在纵向继承与横向吸收的交叉点上,达到新时代的电影本体与电影本土结合的新高度、新水平,中国电影的真正腾飞才能实现。
❸ 电影的综合艺术特征是什么
演员扮演的人物是构成故事和体现内容的最重要的元素。电影表演是在两个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1)演员置身在完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对表演提出了生活化的要求。生活化的表演不是不要设计和形式感,奥妙在于设计不露痕迹,而形式感要有电影特有的分寸。(2)电影表演面对的不是观众而是摄影机,演员的创造就成为零散的、非顺序的、随时变换幅度的表演形式。
对于一个有经验的演员,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在以上种种局限中的自由:尽管现场拍摄时他的一个情绪被分割了多次,镜头接起来以后却好像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尽管摄影机常常限制着他的表情和动作的幅度,他仍然挥洒自如地使我们感觉不到摄影机的存在。
卓别林,在银幕上以层出不穷的噱头、滑稽的表演和他独创的头戴破礼帽、脚登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笑。然而在这种欢笑背后却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他的喜剧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创造了世界喜剧不可逾越的高峰。美国电影史学家路易斯•约可布斯说:“谈论查利•卓别林也就是谈论电影。”“美国电影史上还没有一个人像查利•卓别林那样,成为全世界这样珍爱的人物。”1923年,卓别林创建了自己的查理•卓别林影片公司,成为好莱坞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他一身兼任制片、编剧、导演、演员、作曲,拍出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巴黎一妇人》(1923年)、《淘金记》(1925年)、《马戏团》(1928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1972年,他重返好莱坞,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接受了为表彰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做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而授予他的艺术成就奖。
❹ 什么是电影什么是电视剧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视频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但它又具有独自的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视剧(TV play; teleplay; TV drama; TV serial;)一种专为在电视或互联网上播映的演剧形式。它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等现代艺术诸元素,是一种适应电视广播特点、融合舞台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而形成的现代艺术样式。一般分单本剧和系列剧(电视影集)。电视剧是随着电视广播事业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在这幕后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致使一些电视剧网站孕育而生,比较典型的分类电视剧在线观看网站很受大众的喜爱。生活中,电视剧的定义已经狭义化,仅指电视剧集系列,而非其他形式。“电视剧”的概念是中国特有的,在美国称“电视戏剧”,在苏联称“电视故事片”,在日本称“电视小说”。
电视剧(又称为剧集、电视戏剧节目、电视戏剧或电视系列剧)是一种适应电视广播特点、融合舞台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而形成的艺术样式。一般分单元剧和连续剧,利用电视技术制作并通过电视网放映。电视发明后不断普及,最后改变大家对艺术欣赏的方式。电视剧的播放平台一般叫剧场,例如湖南卫视古装电视剧在钻石独播剧场播出。
❺ 电影的特点
电影艺术近年来热度非常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一些好的电影,电影的题材也多种多样,能揭露社会现象、能刻画人性光辉、更多展现战争的残酷,所以现代生活,电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今天妙戏教育就为大家分享关于电影的特征。
首先,从艺术的角度来理解电影的特征。根据艺术的存在方式和感知方式可以将其划分为静态艺术、动态艺术;时间艺术(如音乐)、空间艺术(如绘画);造型艺术(如建筑)、语言艺术(如文学)、舞台艺术(如戏剧);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等。电影艺术是一种时空综合艺术,一种感官(视听)综合艺术,同时还是一种动静结合的艺术,具有运动中的造型的特点。
其次,从电影的思维特性来理解电影。电影艺术不同于其他文艺形式的形象思维,因为电影艺术的形式规范的特殊性,不仅制约了形式本身,而且还简介的影响了思维的活动。电影思维基本的方面表现在它的视听特性、蒙太奇性和造型特性。
1.视听特性
在电影思维中,视觉论和听觉既是感知的方式,组合某个形象和画面,而且还成为思维操作的工的视听信息在人脑海中不仅仅用来具对影片的欣赏除了形象和形象的活动之之外,还从画面中线条的排列、面积的对比、位置的经营、光和色的处理、、声音的使用,以及运动和运动的组合中运用视听来思 维和理解。
2.蒙太奇特性
其一,叙事的蒙太奇思维。镜头的切换主要服从于叙事的逻辑。影片的表情达意主要是通过人物的活动和冲突通过故事情节来实现的。蒙太奇思维的方式表现在寻找和揭示镜头之间的叙事联系。无论是条或多条叙事线索,叙事的蒙太奇思维通常按时间线性贯穿在镜头之间。前后的镜头服从事件的延续或情节的因果律。面对银幕上镜头的频繁切换,叙事的蒙太奇思维主要被用来对镜头按照一定 的逻辑来整理和节重新排列。其主要有: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连续蒙太奇。
其二,表现的蒙大奇思维。镜头之间的频繁交切不是时间线性的延续,而是空间关系的并列所造成的影像叠加,直接在切换的镜头之间寻找和揭示用来表情达意的联系。其主要有:对比蒙太毒隐喻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心理蒙太奇等。
3.造型特性
如果说电影思堆的蒙大奇特性更代表着电影艺术传统的话,那么它的造避性何电影的当代进展的一个显着标志。传统电影思维主要以形象的再现和情节的延续为核心。造型并不是指如何把刷本中的人物和故事转化为银幕形象,而且 节的时间延续运用电影艺术表现的方法,手段和技巧,使形象的特征得到强化。主要包括:摄影造型、美工造型、演员形体动作,以及由镜头组接而产生的蒙太奇含义的造型效果等方面。
❻ 什么是电影,电影的意义是什么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电影的意义在于它的出现只是让世界在你眼里出现的更真实,没有遮遮羞羞的蒙蔽与掩盖,让人的视角层面拓展的更加旷远与宽阔,丰富观影者的思维角度,使之与原生蕴存的思想、观念得以多元交汇,收获新生精神的启蒙,世道艰深,谁看到的维度越多,世界在谁的眼中便越真实。
(6)什么是电影特有的扩展阅读:
1、电影的表现手段:
电影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
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展现”虚拟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电影的这种特性,可以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电影的帧速率一般是24帧每秒,随着技术的提升,即将出现48帧甚至60帧每秒的电影。
2、中国电影之最:
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戏曲片京剧《定军山》,内有《请缨》、《舞刀》等片断,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无声片,长约半小时。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是《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1913年在上海拍摄,无声片,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联合导演。此片是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张后的第一部作品,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可放映电影——1922年由张石川导演的《劳工之爱情》又名《掷果缘》,是现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国电影,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摄制,该片采用的是蜡盘配音的技术。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伊留继昂电影院。1905年,由俄籍建筑设计师、犹太人潘·瓦·科勃采夫开设了哈尔滨第一家电影院。原址就在道里区西十二道街和中央大街交口处,这也就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
❼ 电影的特点有哪些
1.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
2.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3.但它又具有独自的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法语:Montage)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
4.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什么是电影特有的扩展阅读
电影起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
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快门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极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
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所有蹄子都腾空。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
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拍摄技术
拍摄技术
摄影术同样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1839 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文艺复兴以后在绘画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使用化学方法,将形象永久地固定下来,“达盖尔照相法”产生。1872 年,最先将“照相法”运用于连续拍摄的,是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
他曾在5年的时间里,多次运用多架照相机给一匹正在奔跑的马进行连续拍摄的实验,并于1878年获得成功。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进行连续拍摄的“摄影枪”。此后他又发明了“软片式连续摄影机”。
终于以一架摄影机开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组照相机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在欧洲,许多国家中的科学家、发明家们也都研制了不同类型的摄影机。
其中,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机械师狄克为了使胶片在摄影机中以同样间隔进行移动,而发明了在胶片两边打上孔洞的牵引方法,解决了机械传动的技术问题。“活动照相”的“摄影术”得以完成。
❽ 有什么电影和小说类型是中国特有的
范冰冰演的《封神传奇》,那样的神话题材是中国特有的,别的国家可没听说过有类似的题材。
❾ 电影主要特征是什么
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用电影摄影机以每秒摄取若干格画幅的运动速度,将被摄物体的运动过程拍摄在条状的胶片上,成为许多格动作逐渐变化的静止画面,然后将在不同场景用不同的距离角度拍成的许多段这样的胶片衔接起来,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制成可以放映供许多人同时观看的影片,当影片上的这些静止画面,通过放映机以同样的运转速度被连续的放映于荧幕时,由于人类视觉具有瞬间保留印象的特征,观众便从银幕上看到放大了的活动影像,发明于十九世纪末,最初排设一些活动影响的片断,之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早期电影是无声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出现有声电影,以后有出现彩色电影,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丰富的反映生活的方法,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有广泛的群众性。
❿ 电影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 时间和空间是电影构成的两个基本要素。
“时间是电影运动的延续性,空间则是电影运动的广延性”。对电影中时间和空间的组织与运用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特性和特殊表现手段,是最根本的电影思维方式之一。
一、空间的外在节奏在电影中,运动和变化贯穿始终,不仅画面内的形象在运动,而且画面与画面之间也在不停的运动变化着产生节奏。对于变化运动着的空间的安排、配置及运用,是电影思维所特有的技巧和手段。文学是叙事艺术,它的时间过程随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移,但人物的形象、音容和运动过程只能靠读者的联想来感知;绘画、雕塑和建筑是造型艺术,具有空间的可视性,但它没有流动感;戏剧与舞蹈的空间局限于舞台内,时间局限于场景内,其综合性是不完整的。动画电影的高度假定性,“使它可以在空间观念上,超越现实论动画影视艺术中的空间节奏中的物理空间和一般电影在空间的局限性”,在空间的安排、配置和运用以及对镜头画面的变化等艺术处理方面拥有极大的自由,为动画的结构方式和艺术表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例如动画片《三个和尚》中假定空间的运用:在空间上,该片吸取了中国画的“写意”表现方法,利用空白形成“虚境”,产生“像外像”,让观众在头脑中想象出人物所处的假想场景环境。如《三个和尚》其中的两个镜头,虽然背景同样都是空白的,但其中一幅画面因为画有两只飞动的小鸟,从而使人产生的是天空的想象,一目了然是室外空间。而另一幅画面因为烛台与神龛的存在,让观众“看到”的却是寺庙的殿堂。这种实际上不存在的空间假定,也是和动画人物的假定性相一致的,使观众通过背景空间,了解了角色所处的位置。
二、空间的内在节奏空间的内在节奏主要指电影艺术发展成果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