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条》这部电影是讲述什么故事的为何这么难懂
《信条》这部电影是诺兰为大银幕量身打造的作品,电影的主题故事大概是:世界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比核毁灭还恐怖,导致人类陷入灭顶之灾几乎全部昏迷。未来的人们,需要现在的我们使用“信条”逆转时空,改变未来。作为玩弄时间的“惯犯”,比如《盗梦空间》、《记忆碎片》,《信条》这部电影显然是要将“逆转未来”这个出现在电影时空架构中很久的元素玩出新的花样,时间相关可能就会让很多人觉得难懂,需要细细品味。
2. 看完诺兰的新电影《信条》,你有哪些感受
《信条》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标准的诺兰风格的电影,包含了时间,空间各种穿插的元素,在里面你可以看到其他几部电影的影子。但这部影片的观影门槛大幅提高,对路人影迷极度不友好。
高级感
诺兰身上有一种高级感,这种自我特质很容易吸粉,再加上几乎每一部作品都称得上匠心独具。商业片、艺术片,单拎出来任何一个诺兰都不是翘楚,但他却很好地将两者结合到了一起。同样是烧脑电影,诺兰电影和一般烧脑电影有很大不同。他的影片让他彻底和路人粉划清了界限,将自己的烧脑电影打造成了必须三刷起步才能看懂的电影。
3. 想看懂《信条》,还需要了解哪四件事吗
多年以后,人们或许会说:“《信条》的概念和效果,仍然未被超越。”
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被誉为是这个时代的电影天才,在IMDb网站上的网友评选TOP250高分电影中,他有《记忆碎片》《蝙蝠侠:黑暗骑士》《盗梦空间》等7部电影入选,是同时代电影导演中的佼佼者。自从《蝙蝠侠:黑暗骑士》一战封神之后,他的每部新作都得到全球影迷的瞩目,这部最新的《信条》也不例外。
第三,《信条》颠覆传统特工片,科幻硬核赋能
科幻片和特工片在好莱坞都是久负盛名的类型片,作品也是汗牛充栋,但如何拍出新意就是个问题。特工+科幻的理念并非诺兰开创,但是《信条》真的是把这个概念推上了一个高点,诺兰导演是用有科学依据的时间理论来创作电影,有关时间正向和逆向的设定有缜密的科学依旧,同时在表现手法上,让不同时间点的人物出现在不同场景,正义一方在为了拯救世界这项工作而不懈努力,特工故事线的设定异常稳定,这中间还有思路清晰的时间穿越线,从而让一部特工电影呈现出前所未有观感。
4. 如何评价电影《信条》(TENET)
原标题:《信条》:一篇物理学论文的影像表演
注:本文有剧透,但不影响欣赏电影
去看《信条》前,它的“难懂”已经闻名全球了。建议观众观影可前先把电影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理论和假想了解一下(比如熵、祖父悖论、平行时空),对于看电影还是大有帮助。第一遍能够大概看懂电影在讲些什么,第二遍就可以更认真地观察电影中出现的种种的细节。毕竟第一遍要完全看懂《信条》,对谁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信条》海报
《信条》海报
但也不必有太大压力。《信条》有一个平稳易懂的开局,甚至说前75分钟有些微微的冗长和无聊,直到出现那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追车动作戏。诺兰是玩转类型片的高手,他的电影总是多种类型元素的融合,具有很强的商业性。譬如《盗梦空间》,科幻外壳底下是好莱坞传统的怪盗电影;《信条》亦然,科幻包裹着好莱坞传统的特工片的内核。
诺兰在采访中也将《信条》定义为特工片
诺兰在采访中也将《信条》定义为特工片
前90分钟,基本就是按特工片的类型走:主人公获得了一个任务,然后飞往世界各地执行这个任务,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获得一个搭档,与搭档并肩前行,解开了谜团又出现了一些谜团……直到最终任务完成。
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男主角
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男主角
但从电影一开始,《信条》就埋下科幻的引子,只不过在最后一小时才彻底引爆——观众才发现,不爆则矣,一爆就是核弹级别的,信息量爆棚,这里暂且不表。从科幻片角度看,《信条》是硬科幻作品,它是以物理学的概念来包装故事,以物理学的学说为根基,对世界的样子进行自洽的假想和推演。
“熵”是理解《信条》一个很核心的概念,它的物理意义是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正常的自然规律下,事物遵循的是“熵增”原理,即粒子从有序向着无序发展。比如常温下一个面包只会从新鲜到腐烂,而不会反过来。但《信条》在科学基础上假想了“逆熵”这一情形,在一个“逆熵”的时空中,这里的时间规律不是从有序到无序、从过去到未来,而是从无序到有序、从未来到过去,面包从腐烂变成新鲜,飞去出的子弹按原轨迹回到弹匣。
逆熵的子弹
逆熵的子弹
《信条》中,一个人通过时间机器可以进入一个“逆熵”状态,不断倒回到过去。通俗地理解,《信条》隶属于科幻电影中很大的一个分支:时间旅行。《信条》的故事底本是一个特工通过时间旅行执行任务,有人想要借助时间旅行毁灭世界,主人公所隶属的TENET肩负拯救世界的使命。
只不过有了逆熵的设定,《信条》中的时间旅行与以往我们所熟悉的时间旅行电影有所不同。常见的时间旅行叙事主要是这两种,一种是《十二猴子》(1995)、《环形使者》(2012)、《前目的地》(2014)等的环形叙事,主人公进入时间的河流,回到过去想要逆转未来,却发现“The future is history”(《十二猴子》),无论几次重回过去,时间的河流不可逆转。另外一种是《时空线索》(2007)、《源代码》(2011)、《明日边缘》(2014)这一类型的,时间呈分岔式,主人公回到过去就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相对而言,这两种时间旅行都较好理解,因为无论主人公第几次回到过去,过去时空的运行规则与当下一模一样,无论是主人公还是观众都不会有接受上的难度。
《信条》与它们截然不同。它的时间旅行是基于逆熵,这就包涵了至少两个层面的不同。第一个层面,逆熵世界的运行规则与当下的世界是反着来的,人是逆着走,车是倒着开,打架动作是反着来,时间往回流,果成了因。当主人公经由时间机器进入逆熵状态,他的行为仍然是正向,但整个世界在倒流。这形成强烈的陌生化效应,不仅电影中的主人公感到懵逼,观众也是头一回在电影中看到如此奇观。
轮船倒行,波浪从有到无
轮船倒行,波浪从有到无
第二个层面,就是逆转时间的逻辑。以往的时间穿越电影对此大多语焉不详或者简单带过,创作者并未把它当做一个“问题”来深究。于是你看《明日边缘》中阿汤哥饰演的凯奇少校倏忽地就回到了过去。但《信条》中,怎么回到过去、想要回到过去哪一个点背后,有一套相当复杂、缜密又严谨的逻辑体系。
电影中的时间机器,有红、蓝两边,中间隔着透明玻璃。红进蓝出,是从熵增进入逆熵,时间逆流;蓝进红出,是从逆熵进入熵增,时间正向流动。
时间机器也不能让你想回到过去哪个点就回到哪一个点。举一个容易理解的例子。今天下午三点你参加了一场考试,下午五点结束,但你失利了,只考了60分,你事后知道了答案,想考个100分。现在是下午五点,你想回到两个小时前,也即下午三点重新考试。你从时间机器进入逆熵状态,不是一下子回到两个小时前,而是你得老老实实跟着时间倒流两个小时,这时你看到的世界也是反着来的,你得戴上特殊口罩才能呼吸。倒流两个小时后,你再从时间机器的蓝门穿过红门,进入熵增状态,你就回到了下午三点,世界的运行是常态化的,你开始“第二次”考试。
《信条》搞晕观众的地方来了:当未来的你回到两个小时前,此时的世界里有几个你?
两个。一个是过去的你,正在完成只有60分的答卷,
5. 如何看懂信条
一群蒙面匪徒闯入乌克兰一个歌剧院劫持人质,真实目标是要抢夺一个装有神秘物质的手提箱。主角和同伴假扮成特警也要抢夺手提箱,但任务离奇失败,主角为保护秘密“被假死”。
主角在假死被救后,被赋予新的更大的任务,通过女科学家的帮助,主角从射出的子弹倒着回到枪膛的实验中了解到“逆转时间”的概念,并被告知整个世界可能因为逆时间技术消失。主角从此不再有身份,加入“信条”组织,成为无名氏,他的任务是保护全世界不要被逆时间毁灭。
为了阻止萨特企图毁灭人类的行为,以无名氏、尼尔和凯特为首的队伍们来到萨特的基地,利用逆时间完成了任务,毁掉了萨特手中的时间炸弹,最终阻止了人类世界在逆时间中灭亡。
(5)如何看懂信条电影扩展阅读:
相关延伸:信条的幕后花絮:
1、影片开拍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已经在脑海里用20年的时间思考了电影中的一些画面和情节。为电影的细节和剧本也筹划了大约6年。
2、《信条》中视觉特效镜头有280个。对于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影片来说,这个数字最低。《黑暗骑士》有650个视觉特效镜头,《黑暗骑士崛起》有450个,《盗梦空间》大约有500个,《敦刻尔克》有429个。
3、该片剧组有500人,其中250人需要随影片飞往全球多国拍摄,在每个国家都有大场面戏份。
4、影片中一架波音747飞机横穿一栋大楼,最终炸毁。那场戏是用一架真的波音747 X1实拍的。原本导演打算用缩微模型加布景,辅以视觉特效来拍摄,不过剧组在美国加州勘景时,发现了一大批波音旧飞机,导演和工作人员在一番权衡之下决定用真飞机实拍。
5、《信条》中角色正逆时空对打交锋的场面,全部由演员亲自上阵,演员都要经过复杂的反复排演。
6. 电影《信条》深度解析是什么
从大的概念上来讲,诺兰在《信条》中讲的就是非常滥俗的改变时空→回到过去→影响未来→拯救世界的故事,和至尊宝拿出月光宝盒或者复联超英们回到过去是一样的。
但诺兰并不是简单地“我们来拍一个时间穿越”,而是仔仔细细为穿越这件事设计了具体的每一个步骤和深度逻辑,第一次给了回到过去这件事一个“解释”。
影片中实现“穿越”的关键道具正是旋转闸门,根据片中的解释,这种黑科技是未来人教给反派的,通过这个装置,可以将人或者物体“逆向化”。
花絮
影片开拍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已经在脑海里用20年的时间思考了电影中的一些画面和情节。为电影的细节和剧本也筹划了大约6年。
《信条》中视觉特效镜头有280个。对于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影片来说,这个数字最低。《黑暗骑士》有650个视觉特效镜头,《黑暗骑士崛起》有450个,《盗梦空间》大约有500个,《敦刻尔克》有429个 。
7. 《信条》这部最新烧脑大作你看懂了吗剧情主要讲述了啥
《信条》这部由诺兰执导的电影又一次创造了既卖座又叫好的成果。不过很多人在观看完这部电影后表示没看明白,一头雾水,这个也正常,因为这部电影中的时空关系就是一个123,321的关系。整部电影运用了很多的时空理论,还有经典的祖父悖论。主角在差点被大壮杀掉,不过尼尔救了他并且主角也明白了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一行人回到仓库进入了时光机回到之前,从印度军火商那里得到了很重要的情报,知道了大壮意图毁灭世界。这个计划是未来人为了杀掉21世纪的人类所做的。只要灭世武器被集齐就能让人类都毁灭。因此主角和伙伴们准备阻止大壮,他们回到了过去,小美拖住大壮而主角和尼尔等人去解决灭世武器。在这个过程中主角等人经过了一番打斗,就在主角即将被小BOSS给打死时有个尸体突然复活然后逆向帮主角挡了子弹。最后主角一行人成功阻止了大壮和未来人的灭世计划。不过就在大家以为要结束的时候,尼尔突然说自己要逆向回到过去。主角才明白之前为自己挡子弹的人就是尼尔,而现在他要去赴死。并且尼尔还告诉主角,自己是未来的主角招募的人,主角未来会成为这次行动的创立者。到此,整个故事才呈现出来。
8. 诺兰最难懂科幻片《信条》,想看懂至少需要知道哪些知识
话说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每一部电影都备受关注,他极其善于拍摄关于“时空”的题材,他的作品往往都特别烧脑。这次的电影《信条》也是如此,而且要远比之前的《星际穿越》、《盗梦空间》烧脑得多。同样的,《信条》这部电影也加入了许多“科学理论”,同时还做了一些奇怪的设定,令绝大多数的观众看得目瞪口呆。这篇我们就来聊一聊《信条》当中,那些基础的物理学概念到底是什么?
不过,关于“时间的方向就是熵增的方向”这个说法是存在争议的。这个说法成立的条件是宇宙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然而如今的研究发现,宇宙并非是封闭系统。因此,“时间的方向就是熵增的方向”这种说法并非是科学界的主流认同,而只是一个假说而已。
9. 电影《信条》如何深度解析
从大的概念上来讲,诺兰在《信条》中讲的就是非常滥俗的改变时空→回到过去→影响未来→拯救世界的故事,和至尊宝拿出月光宝盒或者复联超英们回到过去是一样的。
但诺兰并不是简单地“我们来拍一个时间穿越”,而是仔仔细细为穿越这件事设计了具体的每一个步骤和深度逻辑,第一次给了回到过去这件事一个“解释”。
影片中实现“穿越”的关键道具正是旋转闸门,根据片中的解释,这种黑科技是未来人教给反派的,通过这个装置,可以将人或者物体“逆向化”。
首先,在普通人的正常世界中,时间线是从“现在”指向“未来”,人也是从“现在”指向“未来”。经过旋转闸门,人变成从“现在”指向“过去”,在时间流中变成逆流而上的动作(所以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倒放)。
逆流而上回到“上游”(过去)之后,再次经过闸门的逆向化,人回到指向未来的状态,完成整个“穿越”的动作。
在诺兰的设计中,“回到过去”这个概念被拆解成了三个具体的动作:转向,逆时间前进,再次转向。
而整部影片在最后高潮戏之前的大部分剧情,都是基于这三个步骤在进行展示和说明。
花絮
影片开拍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已经在脑海里用20年的时间思考了电影中的一些画面和情节。为电影的细节和剧本也筹划了大约6年。
《信条》中视觉特效镜头有280个。对于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影片来说,这个数字最低。《黑暗骑士》有650个视觉特效镜头,《黑暗骑士崛起》有450个,《盗梦空间》大约有500个,《敦刻尔克》有429个 。
该片剧组有500人,其中250人需要随影片飞往全球多国拍摄,在每个国家都有大场面戏份 。
影片中一架波音747飞机横穿一栋大楼,最终炸毁。那场戏是用一架真的波音747 X1实拍的。原本导演打算用缩微模型加布景,辅以视觉特效来拍摄,不过剧组在美国加州勘景时,发现了一大批波音旧飞机,导演和工作人员在一番权衡之下决定用真飞机实拍。
10. 如何理解电影《信条》里面的时间钳形战术
时间钳形作战是《信条》的重头戏,也是最大亮点。这个概念来源于逆时间技术,就是指作战一方分成两队人马,一队在正常的世界作战,另一队在时间倒流的世界作战。在时间倒流的世界,所有人是倒着走路,事情是从结尾发展到开头,两队会在事件中期相遇,双方可以交换信息,利用信息差打败对手,这就是时间钳形作战。
这也是为什么钳形战术要用两拨完全不同的人,就是为了避免这个冲突。
信条不是一个改变时间线的故事,时间线是唯一的,在流动的时间线里,一切都是注定的,没有所谓的重来一次的机会,其实从主角的角度就能感受到,他的生命一直都是正向流动的,他所看到的,就是命运。
而未来的新人类纯粹就是搞事情,即便发明了这逆转机器,也改变不了他们活着的事实,这就是命运,当你站在了时间的这条马路上,事实就已经完成了,这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