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谈谈你是如何评价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的
我觉得这是大势所趋,说实话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在我的印象中我看的第一部电视剧《步步惊心》就是由小说改编的。网络小说可以说是书粉的一种感情寄托,书粉在一定程度上希望让书中的人物变成一个形象,具体的人。而导演就是满足书粉的期望,让书中的人物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② 你认为应该如何鉴赏电影请谈谈你的看法1200字
1.领略内在的主旨
我们曾经说过,欣赏电影首先要入情入境,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与剧中人物同悲欢,引起情感的共鸣。但是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拘泥在作品中而不能自拔,也就难以识得作品的真面目。因而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通观全局,理解作品主旨。这在电影艺术欣赏中是至关重要的。
主旨是一切作品的最高指挥,是其灵魂所在。电影的人物、情节、细节、对话、表演、结构乃至各种表现手段都统帅于其麾下,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没有对主旨的深入理解就无法体味出作品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失去了对主旨的依附,我们对于其他元素的理解也必然失于空泛、流于肤浅,甚至曲解原意。
2.把握整体构架
不同的结构往往体现着艺术家独特的艺术构思。结构的优劣对于影片的成败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爱森斯坦曾说过:“如果一部影片中充满了良好的建筑材料,但却没有组成一个建筑艺术的整体,没有得到技术上的合理安排,那就不必指望有什么不可抗拒的感染力”。影片正是通过结构把人物情节加以合理安排,主次分明、和谐匀称地构成完整统一的艺术整体。因而了解了作品的结构,我们也就能大致把握其整体的框架,进而从细处开掘,领会导演的艺术构思,理解影片的主题。
3.探求连接意趣
不停运动着的画面构成了电影,也造就了电影艺术得天独厚的魅力。这些画面如同散乱的珠子,需要一条隐含的“红线”将它们穿接起来形成一串精美绝伦的项链,其艺术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就要求观众能够连点成线,在变幻不定的画面中,细心寻找出贯穿前后的内在线索,对那些形式上散落的却又一脉相承,丝丝联系的情节点,加以整体把握,才能体会出导演独特的艺术匠心。
4.于细微之处见功夫
前面我们提到过影片的欣赏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要入情入境达到“情动于中,默会于心。”这就要求欣赏者在掌握基本的电影常识的基础上,发幽探微,深入细致地感受构成电影作品的种种因素与细节,从细微之处体味出作品的内在主题,探求其对总体风格的影响与作用,从而构成对影片的整体印象。对作品细处的把握是进行欣赏的前提与基础。任何忽视细节与局部的欣赏都是不完善的,同时也难求深刻,往往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因此,我们必须先从细处着手,把握影片的内在神韵。
第一,画面
画面是电影最基本的元素,它传递和透露着作品某些重要的信息并寄托着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体验与哲理思索,是电影艺术的光华所在。从画面的构成来看,它不仅借助于人物、景物等形象性元素展示背景空间,负载艺术家所要表现的信息、情感和思想,同时也依赖于光影、色彩、构图等形式性元素体现作品的基调,赋予其情绪效果和形式美感。
第二, 声音
声音是影片中不可忽视的元素,它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功能,扩大了画面的容量与空间。电影中的声音一般分为三类:人声、音乐、音响。
人声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类表情达意的最重要手段。有声电影的出现,结束了电影作为“伟大的哑巴”的时代,促进了电影艺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成熟。电影中的语言作为加强画面表现力的手段,有利于体现人物的性格,展示其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第三,细节
细节是电影艺术中最为闪光的地方,也是艺术家精心选择与安排的产物。如同绿草地上零星点缀的小花,微小而情致盎然,令人满目生辉,影片的细节也往往化平凡为神奇,于细微之处体现出巨大的思想容量,浓缩的情感内容给人强烈的震撼。夏衍曾说过:“艺术家头脑里积累的生活细节越多,作者笔下表达这些生活细节越准确,作品才能真实,生动,感人。”富有魅力的影片是需要一系列好的细节去丰富,去完善,去充实的。
细节在影片中虽然常常只表现为一个镜头,但它决不可孤立地去看。一个有光彩的细节赋予观众的感染力总要通过情节的发展,情感的积聚来发挥作用,有时甚至是情节的继续发展之后带来的一种返照效果。以《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为例,“毛衣”被作为表现细节的道具,使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特别是这样一个镜头:清晨起床时,荒妹拿着妈妈传下来的早已破旧不堪的毛衣,恳求姐姐存妮借给她穿三天,并和姐姐说好只借三天。这一细节表现的深刻内涵如果没有对荒妹一家苦难生活的认识,没有对后来存妮自杀后仍挂于树枝上的毛衣的正确理解,是决不能领悟到的。
“于细微之处见功夫”,影片中寓意深刻的细节是需要每一位观众细细品味的。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整体美。任何完美的艺术作品都要求各部分能紧密联系,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电影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更要求各部分的协调统一。因而在进行电影欣赏时,除了对局部与细节的认知外,更应把这些细微之处融会贯通,从分析走向综合,对其进行通揽全局的把握。对于这一点,巴拉兹曾有过如下论述:“只有把一幅绘画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的时候,才能理解其中每一块颜色的意义。一个乐句里的每一个音符和一句话里的一个字也都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说明其含义。一个镜头在整部影片里的作用和地位也是这样。”其实不仅镜头,离开了对影视作品的整体感受,对任何个体的认知都难免流于肤浅,甚至会出现断章取义的偏差,也就更谈不上获得真正的审美享受了。
③ 《前任3》导演如何谈种种电影所引起的话题与争议的
针对如此种种问题,《前任3》的导演田羽生,谈了谈电影所引起的种种话题与争议,比如他对《前任3》取得如今票房成绩的思考,电影中所呈现的爱情能引起年轻人广泛共鸣的原因,以及他对口碑两极分化的看法。
在《前任3》上映之前,业内几乎是看不见对这部电影讨论的声响,尤其是它要与《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撞上,而且“前任”系列前两部的票房体量大概在4亿左右,属于不温不火的存在。
④ 谈谈如何评价电影的优劣,有哪些标准,用什么方法和理论依据
这难说了,一个人一套标准,不过基本上可归为两类。
1、形式主义派。将电影视为工业产物的商业片价值观,重视故事的作用,一切以观众为中心,说白了就是观众说好的电影就是好电影,观众不喜欢的电影就不是好电影。好莱坞电影人大部分属于这类价值观,将电影视为商业而非艺术,商业嘛,观众喜欢,票房高,赚钱多,那就一定是好电影,也可称之为造型主义派。用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观众的评价和票房为标准。理论依据的话,电影归根结底是一门大众艺术,电影作品创作的最终目的是诉诸于观众,给观众欣赏,因而观众是一切标准,观众即上帝。
2、现实主义派。将电影视为艺术的艺术电影价值观,重视影视创作的实验性和影像价值的探索性,一切以影像表达为中心。欧洲电影人多数属于这类,电影作为艺术是其根本观点,也就是电影的本质是艺术。标准就是电影作品是否具备艺术价值,但这里艺术价值的概念绝不是主题,而是影像表达,也就是导演的镜头设计、场面调度、声音设计等电影元素是否尊重现实。方法就是电影批评那一套,三言两语说不完。依据就是巴赞的现实主义理论,木乃伊情结等等。
要我谈如何评价的话,要把以上两者结合。因为电影不能孤立来看,它是艺术与商业的结合体。艺术是电影的本质,是艺术性将电影独立出来的,电影首先是一门艺术,其次才是商业。但电影不能没有商业,否则电影就失去了其作为大众艺术的魅力,因为电影的最终结果是诉诸观众,一部再优秀的电影,倘若没人看,那么它的价值再高,失去了传播的观众群和作用对象,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一部再受欢迎的电影,倘若不具备任何价值,终究会在历史中迅速被人遗忘,重要的是倘若这类电影越来越多,电影终究会慢慢走向灭亡,因为停止了影像表达探索的脚步,终究会被其他艺术替代,就像曾经电影替代戏剧一样,事实上历史上就是因为如此,电视一度曾把电影推下历史主流舞台。
⑤ 谈谈你是如何去欣赏一部电影的
看一部好的影视剧作品,要引起你的共鸣,深切感悟剧中的每一个细节。
还有一点就是电影的叙事方式。我们看惯了最简单的叙述方式——开头交代故事的起因,然后中间一大段是故事的内容,最后就是故事的结果。但是我们还要学会欣赏别的叙事方式,因为那些方式,有可能会让电影披上新装!前一段时间有一本电影叫《云图》,它独特的叙事方式很吸引人。回想一下,如果那本电影只是普通的叙事方式的话,就只是六个情节不多的小故事罢了;但是现在把它串联起来,把它排开,就真的感觉,这些故事之间联系更多了,情节更有趣了。也许有些人会看不懂,但其实只需要稍微思考下就会恍然大悟了。
看一部电影时,应该认真地对待它,边看边思考,一遍不够再看第二遍,这就好比读书一样。当然,这值得我们看一遍又一遍的电影首先一定是一本好电影。
⑥ 怎样谈电影的影像变迁
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
电影的变迁由胶片电影变迁到现在的数字电影。胶片是电影的主要载体,电影的拍摄、洗印、发行和放映都是围绕着胶片来进行的,但是胶片的发明却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
数字电影是指在电影的拍摄、后期加工以及发行放映等环节,部分或全部以数字处理技术代替传统光学化学或物理处理技术,用数字化介质代替胶片的电影,优势主要体现在节约了电影制作费用,革新了制作方式,提高了制作水准。
通过高清摄像技术,实现了与高清时代的接轨,数字介质存储,永远保持质量稳定,不会出现任何磨损、老化等现象,更不会出现抖动和闪烁,传送发行不需要洗映胶片,发行成本大大降低,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失。
⑦ 怎么样评论 一个电影
首先可以介绍电影的内容,而后写它所蕴涵的意义,也可以写你对电影的感受,如评价几个电影中你认为经典的镜头,可以评价它的拍摄技巧以及演员的表演等等。
⑧ 如何评价电影《我们US》能不能以专业的角度谈一谈
大概在三个月之前,它便吊足了所有恐怖片影迷的胃口,成为今年恐怖片的头号种子。
导演乔丹·皮尔,自前作《逃出绝命镇》一鸣惊人并获得奥斯卡原创剧本后,他便成为好莱坞恐怖片的新一代旗手。
果然,影片北美上映之后,直接打破原创恐怖片首周末票房最高电影和R级原创电影首周末票房最高电影的记录。
它以催枯拉朽之势成为年度爆款,将同期大部分电影轻松斩于马下,以仅2000万美元的成本与漫威巨制《复联4》《惊奇队长》一起冲进2019票房榜前三甲。
目前人人吹爆,没错,我说的是它。
《我们 US》
但说实在的,我又对那大量毫无意义又啰嗦的情节,以及各种翻来覆去猜不透的隐喻、尬聊和政治正确很不耐烦…
有些不靠解读根本猜不透的深刻政治隐喻,来得太庞杂,又来得太急切。
导演心急地往电影中加入更多猛料,将视角拔得太高,却自己放弃了逻辑,致使电影出现了为了表达主题而强行搞设定的问题,整部片子形式大于内容。
电影并不是一道单纯设置难题的阅读理解题,一部电影,也并不是带上了“隐喻”这顶帽子,便可以放飞自我,高枕无忧了。
一边想玩天马行空的科幻,一边又想着陆现实社会,一边塞满大量隐喻,一边又指着这堆奇幻要素为惊悚科幻片,你说,人生什么时候如此容易。
我知道恐怖片不能较真,但让人接受这个设定的前提,是这个被架空的设定能够勉强自圆其说。
就算是像姜文一样为了几滴醋包了一顿饺子,也该在饺子皮里裹上陷啊。
隐喻的基础是逻辑自洽,若是故事基底稀松,本末倒置地硬塞再多私货,也只能叹一声遗憾了。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一碑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