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高我国电影贸易国际竞争力
中国电影在2012年不断开拓进取,绘就了新的历史篇章。据统计,2012年国内共生产故事影片745部,全年各类电影总量达893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170.73亿元,同比增长30.18%。而国产影片票房,则达82.73亿元,约占总票房的48.46%。其中,类型片创作趋向活跃,电影票房创下纪录。国产影片创作在2012年的变奏、转折与发展,和其它重要艺术现象一样,是其所处的时代、现实和社会的创造物。中国电影创作及市场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革,很显然已经融入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新语境的表现内涵、形式呈现出的交织关系中,中国电影的成就、矛盾与丰富性,蕴涵其中。
但是,就在国内市场快速崛起的同时,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的海外市场在逐年急剧萎缩,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上大获全胜,却无法开拓海外市场。《赤壁》、《投名状》、《泰囧》等都成为败走西方主流电影市场的典型例证。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亟待改变。
2012年2月中旬,中美间达成了一项扩大中国进口好莱坞3D等特种电影的协议,显示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趋向。显然,政策由充分发挥护航作用改变为更为开放的情况,类型电影生产、电影产业、市场及技术发展势头不减,迅猛异常。但与此同时,真正实现中国电影和海外市场的无缝对接,却缺乏有效性和持久力的政策举措与策略。
我们看到,一方面,进口大片数量的增加对国产影片和中国的电影市场在票房、技术、艺术以至文化内容上的冲击明显。另一方面,中国电影“走出去”又面临好莱坞的强势话语。好莱坞对国产片创作无疑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国外商业电影,构成了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艺术、技术与文化语境。
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及其实现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它包括对内通过华语电影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中国电影;对外采取区域化市场开拓的方式,针对不同区域的特性制订不同的竞争对策。电影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有力地证明了电影在时代文化复兴与文化建设中的位置。中国电影海外竞争策略可行性所涉议题内容丰富,有着很强的开放性和广阔的探索空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现实针对性和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回望有史以来中国电影在海外发行、海外推广以及两岸多地积极开展合作、推进中国电影实现国际化转型和提升传播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进程,系统、全面、深入探讨其在商业经营、内容、生产、融资、推广及大中华地区的合作与融合诸方面新的发展、互动与创新,努力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尤其实现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意义重大。
2012年11月中旬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前四天的票房即达1.01亿元,截至12月31日,获得5.71亿元票房。但是李安的这部影片的成功,并非仅仅反映在票房上。影片中,碧海蓝天、发光的鱼、斑斓老虎以至人与虎的离奇故事,它们的故事意涵、影像和被美丽画面所包蕴的人性、神性和东方文化问题,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东西,成为美妙观影的记忆。
李安的电影创作给我们提出重要的参照与警醒。很显然,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改变中国电影内容生产的短板和总体竞争乏力的现状,在世界电影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态势,体现了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说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是开拓海外市场的总体战略,那么明确区域化市场开拓、在内容生产、数字技术、投融资及推广等方面实现国际化转型则是具体战术。中国电影需要积极应对社会、产业和文化发展挑战,把握社会和文化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确立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的坐标。面对好莱坞的全球化战略,中国电影要在学习好莱坞国际化的经验的同时开辟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影海外拓展与责任又该如何把握?在电影观念与电影实践发生巨变的当下,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国电影的生产、经营、融资与推广,华语电影需要做怎样的合作与融合?这些都是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建构中重要的时代性命题。
面对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深层的研究,提出海外市场竞争策略的路径。海外电影市场现状与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深层问题联系紧密。随着中国国内电影产业的崛起,拥有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升级为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志。拥有海外市场关键在于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以区域化市场开拓的方式把海外市场划分为北美、欧洲、俄罗斯、东亚及东南亚等地区。另外,从中国电影史的角度也可以看出走向海外市场的经验,比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神怪片、武侠片对东南亚市场的占领以及七八十年代香港功夫片对国际市场的号召力。中国电影目前的海外市场状况相比历史上和好莱坞还有很大的差距,急需在内容生产、融资渠道、推广营销等环节上加强海外市场的观念。
国际化转型涉及电影的内容生产策略。内容生产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观众情感的生产,观众看电影是为了体会他们自己的情感,因此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形式,一定要与观众产生共鸣或被认同。中国电影在类型上比较单一,只有武侠和动作片能够走向海外,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新型中国电影将以武侠片、动作片为切入点,带动类型多元化实践,拓宽片种,积极进行电影类型美学创新。在影片叙事策略上也需要进一步国际化,用国际流行的电影语言、叙事惯例来讲述中国故事。此外,在商业类型片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也重视艺术片的国际化,进一步巩固艺术片在国际电影节中的位置。
电影的融资形式越来越丰富,电影的工程越来越庞大,这也就给推动、孵化这个产业留出了许多空间与可能。迅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在融资方面的需求、对基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凸显,因此,研究中国电影业融资特点、总体投融资结构以及融资渠道和效果是必要的。推广模式包括政府主办、商业宣传、民间活动和媒体传播等,特别是以互联网为首的技术进步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电影应该在创作阶段就结合不同海外市场设定推广方案,用科学的方式来推广和宣传,这是中国电影开拓海外市场的关键所在。
无疑,电影转型中的产业交叉为海外市场竞争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动力。随着新媒体、数字技术及业态的发展,传统电影正在走向“大电影”。无处不在的影像与数字科技互为因果,“大电影”的数字化趋势为其带来质的改变和提升。数字化的全面作用、互动技术的运用,使得胶片电影生产的格局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大电影”通过视觉形象、独特的数字化手段和视觉意义创造出共同的精神世界,进而通过数字化传播与放映使它对业界和社会发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在“大电影”时代,传播形式的多元使电影形态多元化,微电影、手机电影等多种视频形式的兴起,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影院电影形态。与此相对应的是,电影产业也出现复合化趋势,电影与游戏、互联网等其他文化产业的紧密交叉,完全改变了电影的业态特征,这为中国电影的海外竞争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电影是新型中国电影的载体,也是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市场的主要类型。
还需要看到,大中华地区电影的合作与融合,包括合拍片在海内外票房市场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份额,并进而成为全球电影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内地电影产业的崛起,两岸三地平行发展的格局被打破,合作与融合成为主流趋势,华语电影无论作为一个文化发展共同体,还是经济产业复合体,在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华语电影的生存依赖于地域文化,要拍出有深度、吸引观众的作品,背后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文化,是价值观的传播。从中国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台湾电影的融合,再到与亚洲电影、欧美电影携手合作、追求共赢的未来发展格局,这将是新型中国电影拥有海外市场的基本路径。
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竞争与国际传播,促进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与繁荣,把握中国电影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纬度,对推进中国电影国际化转型和市场竞争乃至世界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逐渐建立起新的多样性的创作格局及新的国际化转型趋向,为明天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借此推动文化进步,造福人类,受到人们更多瞩目和期待。
❷ 如何提高我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知乎
以下是王健林私享会的演讲实录: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讲三点:
“ 一、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 ”
1、软实力才能征服人心。
西方经济学把国家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不必说了,经济基础、军事等等。软实力是什么?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在这些方面,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真正在世界上影响人心、征服人心的不是硬实力,硬实力可以征战但不能征服。
我举两个例子,我们在初唐盛唐时,用兵最少,但八方来朝,当时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唐朝时候歌舞升平,皇家乐府工作人员差不多有四万人,比我们国家乐团多十倍都不止。为什么世界各国都愿意来呢?因为唐朝的文化发达,我们有很多发明,都愿意来交流。
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美军把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短短几天就收服了,但征战到现在,不管怎么折腾,不管扶持哪方面的人上台,这两个国家依然一团糟,生活水平远不如战前,老百姓怨声载道,什么原因呢?就是征战后,软的东西文化相冲突,特别严重的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上的冲突没办法解决。所以说靠文化、靠软的东西,才能够真正的让人服气。
2、增加中国影响力。
最近三百年以来,中国没落,中国的转折就是从干隆开始,有人说“康乾盛世”,实际上到干隆就已经由盛转衰了。从那算起到现在差不多三百年,三百年来中国国力渐衰,西方大国崛起,西方强国的各种生活方式、文化对中国全面影响,几百年来在中国形成一股崇洋媚外的风气。具体的表现是什么呢?就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什么东西都是外国人好。不管什么事,哪一件中国人自己说好,那一定不行,外国人说好这事就行。所以我们不管拿什么奖,不管是什么电影奖、音乐奖,甚至是文学奖,不管什么东西都是外国人给的好。国人不管做什么,都缺乏自信。
现在中国人提出的口号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六百年来全球有九个大国先后崛起,中国如果实现复兴是十个大国,这六七百年来其它九个大国都叫“崛起”,唯独中国提的口号叫“民族复兴”。什么原因呢?中国曾经在世上厉害了两千多年,这三百年才没落下去。所以我们不是新的崛起,是复兴。那么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当然发展经济、发展军事,还有一条就是要在文化领域里,改变西方影响中国的现象,把影响中国变为“中国影响”。别看四个字,两个字一颠倒,内容完全不一样。
中国现在提了要民族复兴,建设小康社会,光靠经济走出去是不行的,文化也必须配合走出去,硬的软的一起走出去,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民族复兴。
3、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现在说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哪来?关着门自己说文化自信这不行。所谓的文化自信是自己民族文化,拿出去跟别的民族文化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增强自己,在比较中显得更高更好,这个自信才能有。怎么去比较?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比较。所以说文化增强自信的必由之路,就是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在世界上与其它民族文化相比较、鉴别,然后吸收精华,去除糟粕,提升自己,逐渐建立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所以说中国文化不走出去,建立文化自信也是一句空话。我记得毛泽东曾说过“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提高”,就是这个道理。
“ 二、文化怎样走出去 ”
都说中国文化走出去,前两周政治局还开会,专门议了文化走出去。但是文化如何走出去呢?我谈几点看法。
1、要建立传播渠道。
建高铁,要先建高铁线路;要开车,要先把公路建起来。这就是基础设施,有铁轨,有高速公路,火车和汽车才有跑的可能。同理,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必须先有传播渠道。现在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中,无论电影、电视、网络、平面,诸多方面都严重缺乏渠道。我们说话的声音,海外绝大部分的地方听不到。你不要以为西方的媒体就是客观的,这是完全错误的。所谓的大媒体、主流媒体都一定有他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它会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服务。在海外,看到中国的报道,基本上都是负面消息,老百姓从哪获取知识呢?一般都是从媒体获取。真到中国旅游,改变印象的有没有?有,但很少。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渠道。
我举一个例子,电影怎么发出去的?全世界电影公司不知道多少家,美国的独立制片人公司超过三千家,但只有六家公司有全球发行渠道,这也是这六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号称“六大”。其它公司,单讲电影电视收入,已经超越六大中的两三家了,但是通通不能称为“大”,就因为他们没有全球发行渠道。
中国电影依靠这六家发行渠道,能发出去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中国电影近三年翻了一倍都不止,但中国电影这几年来海外票房基本上没有增长,什么原因呢?海外收入跟国内的市场不匹配,这还是在2012年我们万达并购AMC以后,中国电影在北美地区还放一些,从此就看出渠道的重要性。现在中国有些电影拍出来后,在北京或上海搞一个首映,号称全球首映,那都是忽悠,不可能是真正的全球发行。
2、需要打造内容品牌。
除了要有传播渠道,另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有内容品牌。美国文化影响全世界,美国不仅是经济强势,文化更强硬。美国出口的第一产品既不是飞机也不是其它事情,而是文化产业,美国文化产业占了GDP24%,排在第一,美国文化的GDP产值占了全球1/4,全面影响世界。美国文化不光是渠道强,还有很多着名品牌,比如奥斯卡、格莱美、迪斯尼,甚至包括肯德基、麦当劳,它创造了方方面面的东西,影响美国传统的思想价值观,教育全世界从小就形成唯“美”主义。
那么中国文化走出去,除了尽全力打造自己的传播渠道以外,还要打造我们自己的、在全球真正叫得硬的内容品牌,没有这个光有传播渠道也不行。如果不把内容品牌建设起来,我想不管是花多少钱、过多少年,最终还是回到原点。
3、依靠民企走出去。
文化走出去,靠谁走出去呢?政府当然是可以走出去的,政府本来就应该作为文化走出去的主导力量,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政府走出去靠的是财政投资。第一投资的财力有限;第二还有长期持续的问题。所以完全靠政府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深度、广度、持续性方面,是难以做得深,做得久的,政府可以做指导。
为什么国企难以走出去呢,国企代表着国家,走出去不是走到外省去,是走到外国去。走出外国去,中国国企首先过不了审批关,特别是在文化方面更敏感,所以我觉得国企是很难走出去。
只有民营企业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力军。依靠民企文化走出去,这个认识可能现在人们还不认同,但是我相信通过几年的实践,会慢慢统一认识的。第一,因为民营企业走出去一个是民企容易解决审批问题,比如说我们收购英国的欧典院线那要经过欧盟的十几、二十几个国家的审批,我们上周已经拿到正式的批文。要是个国企,这么多国家,指不定卡在哪了。而且它是欧洲的第一大院线,民企肯定是容易审批。
而且,传播中引起的反感较少,容易教化。你传播什么东西,寓教于乐,让别人乐呵呵的接受,主动的接受,花钱来接受,那才叫本事。不然的话硬生生的去宣传那可能不行。民营企业因为它是拿自己的钱来做的,它一定要想要我怎么把这个钱收回来,怎么样让别人接受、买我的产品,可能我们会在宣传真善美和市场方面会容易找到平衡点,做出既能表现中华民族的特色,又能表现我们中国自己传统价值观,又能让外国人接受的东西。
而且从民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来看,它能够做比如说现在三年五年内是亏损的,但是五年八年以后才能赢利的决策也可以做,国有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还是举一个电影院线的例子,2006年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我们盖了很多万达广场,我说投资电影院吧,我的手下人告诉我,全国才十亿票房,就算20%的利润全国才两亿,投资怎么收回来。可是我讲,我们就赌吧,它总要增长吧,就赌十年增长100亿,还没敢说增长太多,增长100亿的时候就是20亿。真的,这个公司是亏了三年以后才赢利,但是我们还是赶上一个比较巧的时期,就是从那以后进入中国电影黄金十年,如果没有黄金十年,可能熬的时间更长。像我们海外一些文化产业投资也是这样的,也是需要熬时间的。民营企业因为是老板终身制,他可以考虑更长远的战略。
“ 三、走出去的政策建议 ”
文化要走出去,知易行难。说的是很容易的,怎么走出去?到现在这么多年没走出去,肯定是很困难的。我有三点中肯的建议:
1、国家支持要给力。
现在中国文化企业有一个问题就是规模普遍偏小。上百亿美元的,除了万达,可能还没有。外国两百亿、三百亿的公司一堆。而且现在文化企业,外国叫娱乐企业,基本上都是全产业链,全媒体,很少有单独的电影公司,都是电影、电视台等等合并起来的。所以我们这些文化企业走出去和这些大的财团竞争。就本身实力,还有制度方面的抵触问题,所以对抗就很难,走得比较困难,就需要国家给予扶持。
支持要真支持。我举一个例子,我到法国电影协会做了一个调查,我说法国人也就是个中等国家吧,但是为什么法国电影可以在全球排第二,影响力那么大?法国的电影节可以说世界第一节,奥斯卡名声大,但是大家忘了奥斯卡是一个奖,就是两个小时完事了,戛纳一个节日,一办就办一周,是全球最大的电影节,而且法国电影节还有世界影响力。
法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如果不对法语电影支持,英语片就会占满全部市场,所以只要是投拍法语片,法国本土电影,国家一律先给50%的出资,比如说你投一个亿,先给五千万,放映如果产生亏损,再由国家补贴亏损的部分,一个亿亏了六千万,国家就由五千万变成补六千万,就是靠这个政策,还有一些税收等其它优惠政策。所以说在法国没有任何好莱坞限制的情况下,主要靠法语电影,其实这种现象很多的,德国、西班牙、日本韩国很多都是这种形式。所以必须国家政策给力,才有可能使文化走出去做得更好。
2、要放宽对文化走出去的审批。
支持文化走出去,说了很久了,两周前刚开了会议,谈到走出去。但是我又听说,最近外汇流失,又说对不管什么样企业的投资并购,不管是制造业、文化业通通审批要收紧,对外投资缩减。我觉得这个政策上就应该有所区别,对待投资也要区别对待,文化的并购谈判是特别复杂困难的事情。
我们这次并购的欧典,始于五年前的谈判,我跟欧典的董事长不知见了多少次,但就是谈来谈去也谈不下来,真正的机会是什么?英国一脱欧他就慌了,他担心走向趋势会改变,所以赶快想把它卖掉。这种文化资源类的并购,还有一些品牌文化的并购,我觉得国家应该在这些审批方面要放宽。如果一视同仁,或者是不管什么都从严过审,谈文化走出去就非常困难。
3、要打造文化龙头企业。
美国电影有超过三千家的企业,真正有全球竞争力的就只有六家,这六家不是每年自己拍片,自己拍的片子撑死1/3,一半或者是1/3,剩下的就是靠发别人的片子,收钱。有核心竞争力的就这么几家,美国旅游企业大型的超过一千家,还不算小的。真正影响力的品牌就是两个,迪斯尼和传奇。这说明什么呢,文化要影响本国进而再影响世界,而不是靠一堆人,几个大品牌就决定了,要靠龙头企业。
我们有句古话说的话,万只小舢板,也抵不了一只航空母舰。就战斗力来讲,一万只小船并在一起,也抵不过航空母舰。
就是说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不管是在国内走还是向外走,首先中国文化要有龙头企业,而且还不止一个龙头企业,要有一批龙头企业。中国如果能培养出十个八个年收入在百亿美金,两三个几百亿美金的综合性文化产业收入的文化企业,可能我们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当中我们就能够占领潮流。时间关系,我就单讲一个文化走出去,谢谢大家。
❸ 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应怎样打造
日前有媒体评论称,正在热映的国产大片《红海行动》靠口碑拉动票房“逆袭”,“自来水效应”再次印证“内容为王”的市场铁律。
希望未来影视工作者尊重创作规律、继承优良传统、保持专业态度、发扬工匠精神,只有每个环节、每个工种都做到位并不断提升,中国电影才能真正赢得核心竞争力。
❹ 好莱坞大片渴望中国市场,你认为未来电影业将如何发展
中国电影产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要抓住新时代新机遇,领先一步,方能实现电影强国的目标。 中国电影产业要及时抓住电影技术创新、内容精品打造、分众与衍生消费趋势、智慧影院建设等机遇,乘势而上,加速实现电影强国之梦。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为推动全社会文化消费水平提升,发展影视文化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16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2316亿,同比增长10.4%。目前,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旺盛,但文化产品供给存在巨大缺口,为电影产业创造了宽广的市场拓展空间。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建立对于鼓励和推动电影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水平已逐步同国际市场惯例接轨。在知识产权得到良好保护的前提下,电影企业投资制作大电影,音像制品、电视及网络播放等收入渠道也将得以进一步拓宽,有利于我国电影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再加上国家颁布的《电影促进法》,所以中国电影市场一切都向着更好的方向在发展。
❺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策略 建议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有了新的气象,每年一度的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百合奖、童牛奖、评选出的多部电影精品和优秀影片足以说明了中国电影的非凡进步,使我们感受到了创作者们不但继承和延续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的经验和传统,而且也清晰地感受到了创作者们在现实题材领域里的坚持不懈与开拓,探索和创新能力又胜于以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的电影导演是与时代同步的。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电影导演,特别是第四代电影导演,对于电影市场化的不适应,面对眼花缭乱的市场一时不知所措,一些看起来挺不错的作品却受到了市场的冷淡,一些挺不起眼的东西却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市场说,电影虽然是艺术但它首先是商品,要求即时消费即时赚钱,你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但在市场上即时找到买主才能站得住脚,市场不承认文化功能,只注重商业价值。例如,广大农村是中国电影最具发展力的市场,据文化部一项专门调查显示,全国县乡镇的电影院百分之七十以上都以停映或租借改作其他行当,几年看不到一场电影。虽然政府努力想改变这个局面也出了不少资金拍摄给农民看的电影,但是这局面还是没有根本改变。
一位朋友劝我拍拍武打片或者城市片吧,拍农村片观众少,同样费力却不讨好。当时我不得其解,我认为不论什么题材的电影,只要拍得好看就会有观众。转而一想,朋友说的也不无道理,这大概是中国进入新时期以来,中产阶层的迅猛崛起所带来的强劲的中产阶级文化氛围所致吧,这个阶层所面对的是一个物质化了的世界,他们讲娱乐,讲休闲,什么“好看”看什么,什么“好吃”吃什么,消遣成了他们看电影的主要目的。为此,一些影视快餐挺适合他们的口味,他们与“思想” 的节目无缘,大凡涉及到的所谓“思想”也是金钱的概念。也难怪,投资人是讲回报的,制片人是讲利润的,他们认为投资农村片是无利可图的。特别是前一个时期,整个社会都比较浮躁,一个基本的心态就是想发财想暴富,都想尽快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这不是说我们民族的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还是社会的进步呢。我是说,我们当电影导演的,必须直面这个社会现实。我想,随着市场经济的秩序化,使得这样一些投资人对农业农村农民会有新的、深刻的认识,会逐渐地对农村题材的作品感兴趣,他们面对自己经营的艰难,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态,因为他们在成功之前也是平民百姓。尽管强大的中产阶层可以给平民百姓带来利益,但实现中国的全面小康生活的关键,还是在农业农村农民,他们的事情解决不了,中国社会的全面繁荣就无从谈起。
我始终认为,问题还是我们电影导演自己,因为题材本身不能决定作品的优劣和观众的多少,无论什么题材,只要拍得好看,就能赢得品位和观众,真正的观众要求真正的导演,给他一个令人感动的人物形象,有了一个令人激动不已的故事,你的作品,市场就接收了。
由于市场经济,许多制片人和艺术家受到利益的驱动,纷纷去拍赚钱片,这无可非议,好莱坞的电影产业,目的就是赚钱。可我们是中国,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硬去效仿美国并不见得会给你带来什么益处。不要迎合“商业”而去拍“商业”,不要迎合观众而去拍“趣味”,那样反而失去了商业和观众,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理顺自己的思路,更多的关注现实题材,因为现实是观众最为关注的,可以这样说,谁最关心平民百姓谁就拥有了观众,这是古今中外大量的名着名片所证明了的。当然,现实题材的创作不能浮躁,不论市场怎样喧嚣,我们不能为蝇头微利所惑,不能丢掉我们对电影的热爱之情,需要真情投入,需要一种崇高的责任感。现在一提责任感,许多影视人都呲之以鼻,好像这是过了时的话题。如今时兴的说法是按着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这话没错。我所说的责任感是创作者内心深处的东西,真正的责任感是诞生优秀作品的基础,特别是导演,一个导演连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很难想象他能拍出有人生况味、有深度的作品。我在拍戏的时候,就要求大家心中都要有一种责任感,一个盲人过马路,你去扶他一把,你就崇高,你去嘲笑他,你就浅薄,而我们摄制组要的就是这种崇高,把这种崇高作为拍好戏的目标,我相信会有好结果。我觉得,创新和审美品格,都是在剧中人物身上体现的,千万不要从概念出发。谁都知道人有千面,人各成章的道理,做文章也是文无定法,可为什么偏偏在创作电影作品的时候,一涉及现实题材的主人公便概念了呢?这当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就创作者来说,是一个想象力的问题,究其根本,是能不能真正的深入生活,在生活里发现令你眼睛一亮的东西。这也是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艺术家的责任,就是揭示真理,说真话。
电影是20世纪受大众喜爱的一门艺术,中国电影至今也快百年了,历史己经证明,电影自身的发展在一个世纪中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有人认真地研究和考查了中国电影,说从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叙事电影将可能形成六种电影形态,即影院电影、电视电影、网络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电影剧。我们很快就会进入一个不用胶片的数字电影时代,21世纪的中国电影在制作上将完成一个由拍电影到书写电影的转换过程,用计算机绘图技术可以设计出与演员一样的数字演员,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完善,数字演员的表情和姿态将会和真人一模一样,日本已经有人写文章,说应当考虑被拍摄对象从摄影机前面消失的问题了。到那个时候,电影美术师和摄影师的概念,电影剧作和电影导演的概念就难以确定了,那样的电影很难说是拍出来的,因为它不是拍电影的概念。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状态的电影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我们电影导演应该有这方面的准备。
就我个人来讲是非常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电影时代的到来,那种电影很难定义为电影,那是另一种东西,肯定不是电影。电影就应当是人拍出来的,而不是科技出来的,任何科技都应当是电影的辅助手段而不应当成为目的,数字人毕竟是科学而不是真的人,它的情感体验是数字化了的,模拟得再逼真它也是虚拟的世界,就像电脑游戏机。如果作为电影的一个品种出现是可以的,如果完全替代电影则是不可以的。叙事电影是人的情感体验,情感这东西科技怎么能替代?就像人不可以克隆一样。为此,不论电影变化多少媒介方式和艺术形式,我相信用真人扮演的电影是不会消失的,会长久地活跃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
未来是预测,重要的还是现在。中国电影若要继续发展前进,就必须按着电影的自身规律办事,认真地遵循市场规则,让市场和历史检验我们的作品,只要创作者能够不断地积累知识,吸收和参照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精心制作自己的电影作品,努力提高自己的电影文化水准,才能与人类文化和文明进程同步。
❻ 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
综述: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
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华语电影再次闪耀,而中国电影怎样进一步走向世界也在电影节期间成为中外电影人讨论的热点话题。
得奖?以我为主
国际电影节奖项一直被视作衡量一国电影水平的重要标准。某些类型的中国电影更容易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模式。
中国导演王小帅的新作《闯入者》是角逐本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唯一华语影片。他说,外国人通常喜欢在中国电影中看到“景象奇观”和一些“边缘化的景象”。
针对这种“潜规则”,一些中国电影人认为,中国电影要让世界买账,需要更多地考虑外国观众的心理。
不过,在威尼斯电影节首届中国电影论坛上,王小帅直言,他不会去揣摩国外观众怎么想,而是坚持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立足于中国人自己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他的电影中也没有“景象奇观”,而是关注人的基本情感。因为人的情感超越文化差异,是全世界共通的。
王小帅的想法与意大利电影人乔治·戈塞蒂不谋而合。他认为,中国电影要想赢得世界,必须坚持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戈塞蒂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电影最吸引欧洲人的地方就是它的独特性。在他看来,中国电影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是强烈的情感表达。中国电影人如果试着去做和欧洲相同的东西,那就一定会失败。所以,他说:“中国电影,请不要改变你的传统。”
合拍?找好伙伴
中外合拍电影被不少人看做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捷径。威尼斯电影节期间,不少中欧制片人表达了合作意愿,认为专业的合作有助双方克服各自的劣势,互通有无。
意大利制片人孔奇塔·艾罗尔迪在由“新华国际”主办的威尼斯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上说,意大利对合拍电影有各种优惠政策,对这些,中国制片人不一定了解得非常清楚。
本届电影节闭幕华语影片《黄金时代》制片人覃宏说,外国导演刚进入中国时常常摸不准中国电影圈的“潜规则”,这恰恰说明找到好合作伙伴的重要性。覃宏说,中国现在有很多具备契约精神的合作方。
市场?需要桥梁
尽管中国电影人为走向世界做出各种努力,但一个事实是,中国电影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仍面临不少困难,所占市场份额不大。
覃宏说,汉语毕竟没有英语使用范围广,而在商业电影方面,中国电影业在特技技术、导演理念和视觉特效等方面还不够先进。
而意大利电影人戈塞蒂认为,中国不缺好的电影,但不少好电影被欧洲市场忽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需要“桥梁”。在他看来,这座桥梁就是专业的合作方和更好的推广策略。
他说,意大利曾经设立世界上第一个推广本国电影的联合机构,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打开了本国电影通向世界的大门。中国也需要制定相应策略,向世界推销中国电影。
❼ 国产电影发展快速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电影发展的核心是内容创作。
中国电影市场在过去十多年中呈现了年均30%左右的高增长态势,近两年来,进入了一个新的常态:产能平稳,票房增速放缓,外部热资本逐渐淡出,IP热减退,进入了理性的沉淀期和调整期,开始更多地依靠电影质量、依靠优质内容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
具体情况
1、打造精品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电影精品作为立身之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要勇于开拓创新,推进电影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跨越。
2、借助技术提升电影质量和电影工业水平。未来高格式电影将是助推电影放映市场升级的强大力量,放映技术的升级也将带动制片技术和内容创作的升级。沉浸融入式的观影时代将要到来,会大大提升中国电影工业的整体水平。
3、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发展电影相关产业。要严格规范电影行业管理,杜绝影院偷漏瞒报票房的行为。要推动区域联动,增进影片宣传发行的合作,加强区域合作和企业间合作。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中国电影发展的核心是内容创作
❽ 你觉得中国的电影市场应该怎么发展
应该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形成更加成熟的市场体系,不止是文艺片武打片,格局应该更远更广更超前,并且具有国内特色,如优秀的科幻片仙侠片至今依然是国内十分缺少的,多题材多开花。
❾ 如何提升中国电影产业的竞争力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电影质量。现在的中国电影人都太急功近利了,只为了票房而一味的使用大牌明星、高科技,反而忘记了故事内容的重要性。我觉得,电影协会应该多多鼓励一些新人导演、编剧、年轻电影人,给予一定经济上的支持,这些新鲜血液一定会给影坛注如活力。
此外,整个电影市场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一点的话,与我们的整条娱乐链是离不开的。我们的娱乐系统远没有欧美国家来得完善,相关产业的经营者普遍较浮燥。
总而言之,必须提升电影的品质,而整个市场的欣欣向荣则是保证电影产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