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是什么
是电影《桥》。
剧情:
1947年冬,东北某铁路工厂为支援解放战争,接受了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开始,总工程师看不到群众的力量,对完成任务持怀疑态度。有的工人群众也存在雇佣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厂长主动深入工区,深入群众,启发动员大家为修复大桥出谋献策,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
为制造修复铁桥需要的桥座和铆钉,他们先修复了炼钢炉;第一次炼钢失败受挫,工人梁日升又想出了用耐火砖代替白云石的办法,并获成功。
此后,工人们又克服一系列困难,造出了桥座和铆钉。为按时完成修复铁桥的任务,铁路工厂的工人们群策群力,响应上级号召,投身修桥工作,终于在松花江解冻之前,将大桥修复。
评价:
该片力图为国产片开创出新的风格和创作道路,这种力求开创了工农兵电影的风格,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新中国电影无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影片在展示激烈的战争背景和高潮部分抢修桥梁的紧张场景中,较熟练地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强化电影的节奏,营造急促紧张的氛围。
同时该片也是新中国工人阶级群像的首度塑造和礼赞,对老中青不同年龄阶段、先进与落后不同思想觉悟的工人形象都有不同程度的刻画,但从整体上看,表现手法是比较粗糙的。
‘贰’ 影迷评《钢铁意志》真情演绎,你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是怎样的
影迷评《钢铁意志》真情演绎,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是:
《钢铁意志》是由宁海强执导,刘烨、韩雪、林永健、张国强主演的历史剧情片,于2022年9月3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解放初期,面对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对钢铁的迫切需求,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工人阶级,克服重重险阻,历尽千辛万苦,为新中国钢铁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故事。
‘叁’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哪部电影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桥》,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拍出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编剧于敏,导演王滨。
这部影片以饱满的热情,塑造了梁日升、老侯头这样的新中国工人形象,和以厂长为代表的领导干部形象。第一次以工人阶级为主角出现在银幕上,这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什么电影是中国工人阶级扩展阅读:
内容梗概
1947年冬,东北某铁路工厂为支持前线,接受了制造抢修松花江铁桥桥座和铆钉的任务。当时工厂条件很差,总工程师对完成任务缺乏信心,少数工人也存在着雇佣思想。
工人梁日升在修复炼钢炉时试验成功用耐火砖代替白云石的办法。之后,经充分发动群众,克服了一系列困难,终于完成了生产任务。工人们又响应了上级的号召,参加了修桥工作,使大桥及时修复通车。
剧本反映了成为国家主人的工人阶级在管理工厂中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说明了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是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肆’ 火红年代的影片评论
彩色故事影片《火红的年代》是一部描写工人阶级斗争生活的优秀作品。它以充沛的革命激情,塑造了赵四海这个钢铁工人的英雄形象,热情地歌颂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伟大方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文艺创作如何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在两个阶级和两条路线的斗争中,表现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反潮流精神,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创作课题。在党的十大精神的教育鼓舞下,《火红的年代》通过赵四海这一英雄形象的塑造,比较鲜明地表现了他敢于反潮流的革命精神,这是影片一个鲜明的特色和成就。
影片描写的是一九六二年钢铁战线上一场事关路线的斗争。六十年代初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广阔背景,给赵四海那种可贵的反潮流精神提供了典型环境。影片一开始就描写赵四海认真地听《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广播,简练地勾勒了当时总的斗争形势。由于社会帝国主义背叛马列主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妄图把我们整垮,帝修反鼓噪反华大合唱,蒋介石叫嚣窜犯大陆,暗藏的阶级敌人蠢蠢欲动,这使得当时国际国内的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但是“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人民顶住了这股反华、反共的逆流。《火红的年代》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生和激化的。为了打击帝修反,巩固国防,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赵四海面对社会帝国主义的讹诈,做出了响亮的回答:“我们要闯出一条路来,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这要闯要争,强烈地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反帝反修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反潮流精神。
影片从主题思想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要不要用国产合金试炼制造舰艇的高级合金钢的事件来展开情节。赵四海和白厂长之间的矛盾斗争,是一条贯串的主线。赵四海急党所急,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坚持用国产合金进行试炼;而被洋奴哲学、懦夫思想所俘虏的白厂长却竭力反对,影片一下子就把英雄人物推进了矛盾斗争的漩涡。影片在展开这场矛盾斗争的过程中,有层次地组织了四个回合:即党委会上关于是用国产合金还是用进口合金的一场辩论;在事故发生后,赵四海顶住了白厂长撤他职务的压力;退任务还是不退任务的交锋;最后,白厂长命令停炉,把矛盾冲突推到了高潮。影片正是通过以上四个回合,在矛盾冲突的逐步激化中,突出地表现了赵四海的反潮流精神。影片对这样一个工业建设题材的处理,没有就事论事地停留在炼钢生产的技术问题上面,而是把它提到了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高度。从斗争的第一个回合,就提出了事关路线的问题:是把力量的基点放在自力更生上面,还是放在依赖进口上面;是无产阶级政治统帅生产,还是“钢就是政治”。赵四海在党委会上的辩论中,他明确地指出:用什么合金不是一个技术和方法问题,而是一个原则问题,是要不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问题。这就可以看出,赵四海的反潮流精神,来源于他的路线斗争觉悟,所以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不管风吹浪打,坚定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同错误路线和各种错误的思想倾向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影片比较深刻地接触到了工业建设中到底依靠什么人,走什么道路的大是大非问题。这是站在今天的思想高度,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来分析当时的矛盾斗争和提炼主题的结果;同时,它又没有以今天的斗争形式来替代一九六二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斗争形式。这就既符合当时的历史面貌,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教育意义。
影片《火红的年代》比较好地注意到在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来塑造主要英雄人物的形象。白厂长在错误道路上越滑越远,这给赵四海带来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来越大。比如,在阶级敌人进行破坏,造成事故之后,白厂长不问青红皂白,立即停了赵四海炉长的职,要他检查。这时,副炉长陈友根又发生了动摇。赵四海面对这些严重困难,并没有消极退缩,而是逆流而上,坚决顶住,他无比激动地对厂长说:“事故我要负责,你可以撤我的职,但是,钢一定要炼下去,自力更生的道路,我们走定了!”撤职的错误决定更加激起了他的主动进攻精神。他首先保护了现场,接着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终于发现了敌情线索,并立即向党委书记作了汇报。同时,他还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对战友陈友根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统一了认识,增强了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在“识破阴谋”这一情节中,赵四海又同暗藏的阶级敌人应家
培展开了面对面的交锋。当应家培别有用心地要他“避避风头”时,他针锋相对地说:“我就是喜欢大风大浪!”一句话,鲜明地点出了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敢于反潮流的革命精神。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赵四海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高度觉悟,正是这一英雄人物性格的主要侧面。“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在要不要退任务的这场戏里,赵、白之间的思想冲突达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白厂长指责赵四海说:“我怎么也没想到你会变得这么自负”,赵四海回答说:“我也没想到你会变得这样……”,“你已经不象我们工人的厂长了”。在事关路线、事关大局的问题上,赵四海从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出发,根据党的思想原则和组织原则,对白厂长的错误言行,坚持进行斗争,同时,他对一个本质上还是好的,但犯了错误的领导同志又表现了满腔的热忱和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
《火红的年代》努力运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处理矛盾,塑造人物,既把这场斗争写得如此尖锐、激烈,又充满了革命的激情,热烈地歌颂了我国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理想。这是把革命样板戏的经验运用于故事影片创作的新收获。从这部影片来看,它的编剧、导演、演员,在创作的时候,有比较饱满的革命激情,这使得整个影片显得浓彩重墨,热情洋溢,给观众以很大的感染。赵四海有句话:“对党的事业就是要像钢水那样热,不能冷!”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在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时,也必须有这种热情才能塑造好工农兵的英雄典型。
如何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正确地、深刻地反映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是当前文艺创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火红的年代》虽然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也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路线斗争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在实际生活中,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也往往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写好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关系,写好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这对于深刻反映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革命斗争的特点和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火红的年代》对阶级斗争这条线就没有写好。如阶级敌人应家培来路不清,他从前到底是个什么人物,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跳出来进行破坏,他搞破坏放进炉里的又是什么东西,都交代得不很明白;在具体的情节结构中阶级斗争与路线斗争这两条线索还缺乏有机的联系。影片总的来说,是敢于写路线斗争的,但有些地方,比如在高潮部分矛盾的激化也写得不够,厂长的转变还处理得比较草率、突然。此外,影片有些地方艺术处理也还比较粗糙,如试验失败后,赵四海一个人到凉台上去的那段戏就处理得不够精心,不够妥当。如果让大家看着四海,以期望、关怀的目光注视着他,然后一起走上凉台,这样对塑造赵四海的英雄形象就会更好些。影片的化装上总工程师的头套也太假。这都是我们在创作中应该认真注意并加以改进的。
看了《火红的年代》,很受鼓舞,极为振奋。工农兵英雄形象占领银幕,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丰硕成果。祝愿电影战线上的同志们,在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继续奋战,拍摄出更多更好的故事影片,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伍’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的哪一部电影
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的《桥》。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派出文化干部前往东北接管伪“满洲映画协会”(日本侵略中国后在东北建立的电影制片厂),1946年10月,在“满映”的原址上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49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东影拍出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5)什么电影是中国工人阶级扩展阅读
《桥》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不寻常的位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片的首创意义在于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描写了中国工人阶级为缔造新中国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塑造了新中国主人公的崭新形象。
剧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头大公无私、勇于创造,具有新时代工人阶级的特点。该片艺术上追求在平易中见真实、于朴素中显亲切的创作风格。
刻画人物、表现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这种朴素的具有纪录风格的创作方法,开启了新中国电影质朴自然、接近生活的创作新风。对于新中国初期的电影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陆’ 影片《1921》发布海报,影片讲述的是什么主题
最近备受瞩目的电影1921发布了主题海报,而这次的主题海报主要就是讲述咱们工人有力量,在1921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非常励志的事情,由于当时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所以导致1921年上海英美烟厂工人大罢工,这次真实的历史事件也被我们给改编成了现代电影,供人们去了解这段历史,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罢工,第一次工人们勇于和资产阶级作斗争,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奋力抗争。
从建党伟业到现在的1921,我们国家一直都在支持各种各样献礼片的诞生,这些献礼片邀请到了很多青年演员,通过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让更多的演员能够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到荧幕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新时代的孩子都了解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人们坚定的内心,通过这些电影,我们也可以看到100年前的上海到底是什么样的?当时的资本家和工产阶级又是怎样的关系,所以我认为这类型的影片对人们的教育意义是非常大的,这是我们宝贵的红色影视资源。
‘柒’ 短片《桥》
【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1949)】
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49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拍出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桥》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它是由我党建立的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因此可以说是新中国出品的第一部长故事片。
导演:王滨
主演:王家乙 吕班 江浩 陈强
剧情简介:
1947年冬,东北某铁路工厂为支援解放战争,接受了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开始,总工程师看不到群众的力量,对完成任务持怀疑态度。有的工人群众也存在雇佣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厂长主动深入工区,深入群众,启发动员大家为修复大桥出谋献策,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为制造修复铁桥需要的桥座和铆钉,他们先修复了炼钢炉;第一次炼钢失败受挫,工人梁日升又想出了用耐火砖代替白云石的办法,并获成功。此后,工人们也克服一系列困难,造出了桥座和铆钉。为按时完成修复铁桥的任务,铁路工厂的工人们群策群力,响应上级号召,投身修桥工作,终于在松花江解冻之前,将大桥修复。 《桥》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不寻常的位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片的首创意义在于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描写了中国工人阶级为缔造新中国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塑造了新中国主人公的崭新形象。剧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头大公无私、勇于创造,具有新时代工人阶级的特点。该片艺术上追求在平易中见真实、于朴素中显亲切的创作风格。刻画人物、表现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
【前联邦德国影片《桥》(1959)】
导 演:Bernhard Wicki
编 剧:曼弗雷德·格雷戈尔 Michael Mansfeld KarlWilhelm Vivi
主 演:沃尔夫冈·斯顿夫 Corla Trantow 冈瑟·霍夫曼 卡尔·迈克尔·鲍尔泽 Frank Glaubrecht
【前南斯拉夫电影《桥》(1969)】
导演
哈·克尔瓦瓦茨导演
演员
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斯·派罗维奇
出品
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
地区
南斯拉夫
类型
经典二战影片
剧情简介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然而他们仍不死心,为了挽救危局,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桥梁。
与此同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德军当然也明白这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桥的重要性,他们部署了一个团的军力守卫,还安排了对付游击队的专家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坐镇在军营中,大桥四周可谓戒备森严。
游击队在步步逼近目标的秘密潜入过程中,不幸被德军守备队发现,一名战士为了掩护全体战友脱险,孤身留守阻挡顽敌,不幸负伤后又大声呼叫退走的战友将手榴弹投向自己,杀身成仁,不当俘虏。
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一个工程师,但这个工程师恰恰是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后,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
由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导演是哈克尔瓦瓦茨,由着名的南斯拉夫功勋演员巴日沃伊诺维奇出演主角游击队少校老虎。这部影片承袭了南斯拉夫电影的一贯风格。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像鲜明,飞机大炮加游击队,突出英雄人物。影片背景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边缘。为了挽救危局,德军将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故事就发生在南斯拉夫,德军撤退将经过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桥,一个游击小分队奉命炸桥,如果炸掉了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德军当然也明白这座大桥的重要性,部署了一个团守卫,大桥四周戒备森严,另有对付游击队的专家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坐镇。经过经过一系列惊险、曲折、惨烈的斗争,在桥梁设计工程师的舍命帮助下完成了任务。这部电影最早在中国放映于七十年代,那是一个极度缺乏精神食粮的年代。所以生于七十年代的人对这部电影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他们津津乐道于剧情和台词,学吹口哨和口琴并高唱这首着名的插曲——《啊!朋友!再见》。
《桥》主题曲《啊!朋友再见》
感人的战争歌曲都是悲剧性的,中国人最喜欢的战争歌曲也都是悲剧性的。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中国人看来,朋友之事很重要,这大概就是他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南斯拉夫电影《桥》中的插曲《啊,朋友再见》的原因之一。从美学角度讲,这首歌有一种看似平淡、但极为深刻的苍凉之美,歌词平实而又深挚。影片歌颂的年轻的反法西斯英雄在微笑和牺牲的同时,这首歌一直在回荡:
那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
侵略者闯进我家乡
啊游击队啊快带我走吧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游击队啊快带我走吧
我实在不能再忍受
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
你一定把我来埋葬
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啊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
都说多么美丽的花
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
都说多么美丽的花
进入中国30年了,谁也挡不住这首源自意大利民歌的电影插曲的魅力。“啊!朋友再见”成了中国语言中一句高频句。
‘捌’ 十部必看劳动教育电影
十部必看劳动教育电影有《烈火英雄》、《工码尺悄夫》、《黄大年》、《天渠》、《杨善洲》、《铁人》、《桥》、《那山那人那狗》、《中国机长》、《中国医生》。
1、《烈火英雄》
《烈火英雄》是由北京博纳影业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灾难剧情片,由刘伟强、李锦文监制,陈国辉执导,黄晓明、杜江、谭卓领衔主演,杨紫、欧豪特别出演。
故事以“大连7·16油爆火灾”为原型,讲述了沿海油罐区发生火灾,消防队伍上下级团结一致,誓死抵抗,以生命维护国家及人民财产安全的故事。
‘玖’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的哪一部电影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的桥。
《桥》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不寻常的位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该片的首创意义在于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描写了中国工人阶级为缔造新中国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塑造了新中国主人公的崭新形象。
剧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头大公无私、勇于创造,具有新时代工人阶级的特点。该片艺术上追求在平易中见真实、于朴素中显亲切的创作风格。刻画人物、表现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
(9)什么电影是中国工人阶级扩展阅读:
《桥》的剧本大约一半是在膝盖上完成的。1947年冬初,主持东影的袁牧之和陈波儿提出试拍故事片。于敏来到哈尔滨机车车辆厂体验生活,3个月后,退出来写剧本。
于敏生前回忆,“当时招待所已住满,所内大厅中有圆柱,圆柱周围是环形的椅子。我占领了一个圆柱和环形椅。膝盖是我的写字台,环椅是我的宝榻。
夜里,我屈身而卧,如虾米状,好处是不受干扰,翻身时,要站起来,转一个方向,再抱柱而眠。《桥》的初稿大约有一半是在膝盖上完成的。”
‘拾’ 电影《1921》的实际观影体验如何,有哪些很燃的瞬间
《1921》中的罢工场面则是让我所感到颠覆和震撼的。如果说这中间的差异在哪里,我觉得最好的解释就是《觉醒年代》中的“觉醒”二雀裂历字吧。
工人阶级第一次意识到了,原来我们自己就有着无穷的力量工人阶级第一次意识到了,原来我们自己就有着无穷的力量,我们可以去改变这一份不公平!不仅仅是一份自身待遇改变的诉求,让人们群情激奋的更多的是,大家很清楚,我们是在救亡图存。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唤醒了整个中国的工人阶级,才能在列强的夹缝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压迫中,走出一条顷搜属于中国自己的道路。就这点就够了吧,最珍贵的是回忆,我们容易忘却,现在可源信以把回忆捡起来了,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整部电影既有革命的血腥,也有血色的浪漫,既有历史沉重感也充满革命先烈的朝气,配合激荡人心的音乐,确实有很多镜头打动了我。
具体每个人的观影体验不同,此处就不详细描述(剧透)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