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刚看完意大利电影《恶之花》,请问恶之花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在电影中指什么
恶之花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一卷奇诗,一部心史,一本血泪之书。 恶之为花,其色艳而冷,其香浓而远,其态俏而诡,其格高而幽。它绽开在地狱的边缘。一八五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恶之花》经过多年的蓄积、磨砺,终于出现在巴黎的书店里。
《恶之花》(1857)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创新之一在于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在他笔下,巴黎风光是阴暗而神秘的,吸引诗人注目的是被社会抛弃的穷人、盲人、妓女,甚至不堪入目的横陈街头的女尸。波德莱尔描写丑和丑恶事物,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他认为丑中有美。与浪漫派认为大自然和人性中充满和谐、优美的观点相反,他主张“自然是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罪恶“天生是自然的”,美德是人为的,善也是人为的;恶存在于人的心中,就像丑存在于世界的中心一样。他认为应该写丑,从中“发掘恶中之美”,表现“恶中的精神骚动”。波德莱尔在描绘人的精神状态时往往运用丑恶的意象。以《忧郁之四》为例,诗中出现的意象全部是丑的:锅盖、黑光、潮湿的牢狱、胆怯的蝙蝠、腐烂的天花板、铁窗护条、卑污的蜘蛛、蛛网、游荡的鬼怪、长列柩车、黑旗。这些令人恶心的、丑陋的,具有不祥意味的意象纷至沓来,充塞全诗,它们显示了“精神的骚动”。总之,波德莱尔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在美学上具有创新意义。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
创新之二在于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在诗歌中表现青年的这种心态,是别开生面的。浪漫派诗歌表现爱情的失意、精神的孤独、政治上的失落感,在挖掘人的深层意识方面仅仅是开始。波德莱尔从更高的意义上来理解忧郁,他认为美的典型中存在不幸。忧郁是《恶之花》要表达的最强音。从整部诗集来看,诗人写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压抑处境。忧郁像魔鬼一样纠缠着诗人。忱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病态情感,也反映了小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命运不济,寻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悲观绝望的心境,正如诗集初版时广告的说明和评论所说的:《恶之花》“在于勾画现代青年的精神骚动史”,“表现现代青年的激动和忧愁”。 《恶之花》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里,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它追求美和纯洁,试图在美的世界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美就象一个冰冷的雕像,可望而不可及;他寻求爱,但一再受到爱情的欺骗;他向天使祈求欢乐、青春和幸福,企图从烟草和音乐中得到安慰,但阴森丑恶的幻象和纠缠人心的愁苦始终笼罩着他,使他的痛苦有增无减。
波德莱尔有一套诗歌理论,运用到《恶之花》中。首先是通感,同名十四行诗指出了不同感觉之间有通感:“香味、颜色和声音在交相呼应。”随后诗歌作了具体的阐发,表明一切感觉是相通的。在其他诗歌中,波德莱尔提出诗歌应该同别的艺术相通(《灯塔》、《面具》)。波德莱尔认为通感是一种“联想的魔法”,属于“创作的隐蔽法则”,艺术家由此能够深入到艺术的更高级的殿堂。雨果称赞波德莱尔“创造了新的颤栗”。
他主张运用“艺术包含的一切手段”,他主要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以具体意象去表现抽象观念,其含义是丰富的、复杂的、深邃的,具有哲理性。在他笔下,时间、美、死亡、偶然、羞耻、愤怒、仇恨……都拟人化了,也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为了捕捉大量的意象,诗人需要发挥想象:“想象是真实的母后。”波德莱尔将想象看作各种才能的母后,认为是天才的主要品质,能把抽象的精神现象和各种概念以具体的意象传达出来。
《恶之花》以其大胆直率得罪了当局,其怪诞的思想和超前的理念更触怒了保守势力,结果招致了一场激烈的围攻。波德莱尔被指控为伤风败俗,亵渎宗教,上了法庭,最后被迫删去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六首“淫诗”:《累斯博斯》、《入地狱的女子》、《首饰》、《忘川》、《致大喜过望的少妇》、《吸血鬼的化身》.四年后, 《恶之花》新增了三十五首诗再版,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书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他生活在恶中,但又力图不让恶所吞噬,而是用批评的眼光正视恶、剖析恶。如果说它是病态之花,邪恶的花,那是说它所生长的环境是病态的、邪恶的。波德莱尔从基督教的“原罪”说出发,认为“一切美的、高贵的东西都是人谋的结果”,“善始终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引出道德的教训来。
《恶之花》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他生活在恶中,但又力图不让恶所吞噬,而是用批评的眼光正视恶、剖析恶。如果说它是病态之花,邪恶的花,那是说它所生长的环境是病态的、邪恶的。波德莱尔从基督教的“原罪”说出发,认为“一切美的、高贵的东西都是人谋的结果”,“善始终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引出道德的教训来。
《恶之花》的“恶”字,法文原意不仅指恶劣与罪恶,也指疾病与痛苦。波德莱尔在他的诗集的扉页上写给诗人戈蒂耶的献词中,称他的诗篇为“病态之花”,认为他的作品是一种“病态”的艺术。他对于使他遭受“病”的折磨的现实世界怀有深刻的仇恨。他给友人的信中说:“在这部残酷的书中,我注入了自己的全部思想,整个的心(经过改装的),整个宗教意识,以及全部仇恨。”这种仇恨情绪之所以如此深刻,正因它本身反映着作者对于健康、光明、甚至“神圣”事物的强烈向往。
历来对于波德莱尔和《恶之花》有各种不同的评论。保守的评论家认为波德莱尔是颓废诗人,《恶之花》是毒草。资产阶级权威学者如朗松和布吕纳介等,对波德莱尔也多所贬抑。但他们不能不承认《恶之花》的艺术特色,朗松在批评波德莱尔颓废之后,又肯定他是“强有力的艺术家”。诗人雨果曾给波德莱尔去信称赞这些诗篇“象星星一般闪耀在高
Ⅱ 怎么评价动画电影《马达加斯加》系列
动画电影《马达加斯加》系列里不仅可以见识到各式各样造型萌宠的小动物,还可以跟随他们步伐穿梭于广阔的丛林之地,该影片既具有观赏性,同时也折射出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污染与对动物的无情禁锢。四位主角冲破重重障碍,解救无数动植物,他们身上换发出勇敢与自由正义的美好光辉,整部影片幽默风趣,制作精良,使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领略主人公们的优良精神。
虽然电影《马达加斯加》系列剧情简单,但却有许多亮点,总能使观众眼前一亮,该系列影片非常精彩,观感也在欢声笑语中度过,非常值得家庭成员共同观影。
Ⅲ 《肖申克的救赎》评分为豆瓣第一,为什么它的评价这么高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就也把这个电影当励志的方向来看,只要你能像安迪一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去信心,在任何情况下都努力争取、抗争,你最后的命运一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看到他都这样都还不失去信心,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所谓的困难还有什么能算的上是困难呢。
Ⅳ 看完《辛德勒的名单》后你有哪些感受
剧情概括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从1939年到1944年,波兰在德国统治下时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德国的其中一个商人辛德勒来到德国统治下的波拉地区开设了一间搪瓷厂,然后他开始雇用的是犹太人工作大发战争财,后来他突然间感悟了,开始贿赂军官帮助犹太人,给犹太人提供了避难所,最后向德国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来犹太人的性命,感觉真的是非常伟大。
Ⅳ 电影《一个笨蛋两个贼》讲述了什么故事内容
电影《一个笨蛋两个贼》故事讲述了由程野扮演的赵大宝因为政策变身“虎县拆迁户”,于是各色美女轮番近身,却在机缘巧合下误打误撞陷入一场盗窃事件的故事。程野领衔的爆笑三人组将在戏中展开笑料不断、悬念迭起的玩命追逐。巧妙幽默的喜剧故事中加入了悬疑的元素,令人耳目一新。据主创介绍该片与以往的喜剧创作不同,用看似荒诞的主角经历引起了当代人对于金钱与社会关系的深层思考与感悟。以诙谐幽默的手法传达出了对不同阶层诚挚的人文关怀。这次电影项目拿到剧本的时候就觉得眼前一亮。剧本构思巧妙,更有实力派演员加盟助阵,有望成为2018年春节贺岁档的票房黑马。赵本山的“御用歌手”衡越惊喜现身发布会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将担任电影的音乐总监,为影片创作音乐和主题曲。让观众对影片的视听体验又多了一份期待。热门喜剧综艺《笑傲江湖》金科冠军、相声组合卢鑫、玉浩也到场助威,两人现场抖了不少包袱,更透露二人首次触电,将在片中客串出演。两位搞笑能手在大银幕上的表现令人期待。
Ⅵ 《神探驾到》结局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部很久之前的电影,当时看的时候没有很理解其中的寓意,只是很享受电影院的荧幕上炫彩的镜头和震撼的影音效果。实际上这部电影很具讽刺蕴意,影射了当时社会很现实的一面,结尾更是悬疑神秘。
坚强,是生命得以顽强延续的基本素养;人终会是要一个人生活的,没有谁可以陪谁一辈子,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就算全世界都离去,我们还有自己。然而这个女子就连自己都不爱惜自己,那么没有人能为她的脆弱买单。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无私的女子并不多见,很多女人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甚至比男人还能打,这真的让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厚脸皮的更是不胜枚举,与这些人周旋不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就只能混的个苟且偷生的地位,像我们常说的,你这种货色在古代宫廷里都活不过两集,可能说的就是这一类人。早就听说古代妃子为争宠甚至可以下毒,或者把对方手脚割去,泼硫酸毁容,心狠手辣的女人掌权你就别想好了,再遇上个没有主见的朋友,那命运得有多坎坷就可想而知了。
这个女子为什么说愚蠢,她的死没人怜悯固然可悲,但是她是自杀而不是谋杀,就算查明真相也无法立案,这个侦探就是再惋惜,毕竟伤害她的人太多了,就算都关进监狱,死人也不能复生,何况那是一个名门望族,警察也奈何不了,所以她傻在不会保全自己,为自己争取利益,或者说她踩了雷区,切断了自己的后路。她完全可以卧薪尝胆,重新做人,不为炫耀,也为对得起自己。然而她的这种解决方式只能不了了之,连侦探也无能为力了。所以生存是一个问题,当我们享有主动权的时候,学会保护自己也要学会攻击,不掌握时机逆转命运,那么被淘汰的终将是自己。
Ⅶ 怎么评价电影《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立意远远高于清华大学校庆片,运用四代人的故事,架构起大学精神的传承。
现代时期的张果果(张震饰)离我们距离最近,在公司上级与上上级的斗争中沦为牺牲品,丢掉了工作,还面临当时为了公司提案承诺资助的四胞胎的求助。帮,还是不帮?手握上级的黑料,报复还是不报复?
1962年,文革前夕,陈鹏(黄晓明饰),不得不说教主终于选了次适合自己的老实好人角色,不再油腻霸道总裁。陈鹏在面临心心念的女孩王敏佳(章子怡饰)因为写了封教训师母的匿名信而被发现批斗毁容时,是划清界限明哲保身?亦或是在她的身后托底?
1938年,抗战时期,昆明,沈光耀(王力宏饰),身为富家子弟,在面临国难时,是自己的人生乐趣还是国家灿烂的明天?是孝还是忠?1923年北平,吴岭澜(陈楚生饰)英文国文成绩第一,物理榜尾,是文科还是实业,是真实还是从众?
就像电影中带着辫子的王国维讲完课后转身外教就进来询问英语复习情况。教师们就某个学术问题召开座谈会进行辩论,即使争论得面红耳赤,并不妨害友情。为保证学术思想自由,西南联大主张通才教育,讲究启发式教学法,反对灌输式教学法;转系自由,一二年级基本不定系;
这个时期的学生老师何其有风骨。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陈寅恪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7)天社一二星是哪个电影里的扩展阅读:
《无问西东》剧情简介
《无问西东》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对青春满怀期待,也因为时代变革在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自我的故事。
几个年轻人满怀诸多渴望在四个不同的时空中一路前行,他们在最好的年纪迎来了最残酷的抉择。吴岭澜出发时意气风发,却很快在途中迷失了方向。
沈光耀自愿参与了最残酷的战争;王敏佳因为虚荣撒了小谎,陷入被众人唾骂的深渊;陈鹏把爱情摆在了理想前面,张果果身处尔虞我诈的职场。
Ⅷ 哈利波特中的每个人的守护神各是什么
哈利&他父亲——牡(mǔ)鹿(雄鹿,有角)
莉莉·波特——牝(pìn)鹿(雌鹿,无角)
西弗勒斯·斯内普——牝鹿(受到莉莉·波特的影响)
赫敏——水獭
罗恩——杰克拉塞尔梗犬(有追逐水獭之名)
阿不思·邓布利多——凤凰
阿不福斯·邓布利多——山羊
唐克斯——狼(爱上莱姆斯·卢平之后的,之前的守护神不详)
卢平——狼
金斯莱·沙克尔——猞猁
亚瑟·韦斯莱——黄鼠狼(鼬)
麦格教授——虎斑猫
小天狼星——狗(猜测)
金妮——马(电影中)
秋·张——天鹅
卢娜——野兔
西莫·菲尼甘——狐狸
厄尼·麦克米兰——野猪
乌姆里奇——香草白色猫(动机是无限制使用权力压迫他人)
英国系列小说《哈利·波特》中的常用咒语,用于抵御摄魂怪。发出此咒语时,魔法师需要集中精力,想着心中最快乐的事,口中念出“呼神护卫”。魔法师可以通过守护神咒召唤出自己的守护神,让守护神代替自己承受攻击,并发起反击。不同人的守护神不一样。
(8)天社一二星是哪个电影里的扩展阅读:
召唤出守护神的咒语是:呼神护卫(Expecto Patronum ),这种咒语只有在你集中思想的时候才起作用,因此召唤守护神时必须竭尽全力回忆某一件快乐的事情。它不仅可以召唤出自己的守护神来驱赶摄魂怪,还可以用来联络(凤凰社的人就是这么做的,因为很安全)。守护神的形态一般是银白色半透明的动物,像雾中的幽灵,形状因人而异,而且和巫师的性格和体格有关.守护神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在遭受大的打击和感情巨变时,就会改变。(第六部唐克斯的守护神)
在《哈利波特》中唯一个拥有守护神的食死徒是西弗勒斯·斯内普。原因是西弗勒斯·斯内普在伏地魔垮台前就投靠了邓布利多,虽然他是邓布利多安插在伏地魔身边的间谍,但他仍是笑好凤凰社的成员,所以他可以施守护神咒。
在《哈利波特》中还有一个特殊的人能够施放守护神枣扰咒,多洛雷斯·乌姆里奇。乌姆里奇最快乐的事就是无限制的使用权力来迫害、折磨、审判他人。(《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第13章《麻瓜出身登记委碰岩铅员会》)
Ⅸ 电影“苦月亮”到底讲的啥啊
苦月亮Bitter Moon
英法 1992
编剧:罗曼.波兰斯基 G.布拉赫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主演:埃玛纽埃尔·塞纳 彼得·科约特
休·格兰特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剧情简介:
奈杰尔和菲奥娜是一对正值"七年之痒"的英国夫妻,搭船到印度去给他们缺乏激情的婚姻充电;奥斯卡是个终日瘫在轮椅上的美国作家,他的妻子咪咪年轻美艳,是个法国舞蹈演员,这对夫妻关系诡异。两对夫妇相逢在黑暗的海上。奈杰尔被咪咪的美貌吸引,不由自主地接近他们。奥斯卡遂以咪咪为饵,要奈杰尔倾听他们的故事:
多年前,奥斯卡在巴黎的公共汽车上偶识咪咪。她的美貌让他着迷。他走遍巴黎城想要再度遇见她。终于在他心灰意冷地与他人约会晚餐时,发现站在身边的女招待便是寻觅了许久的咪咪。于是,一段浪漫疯狂的爱情有了开始。激情迸发,二人掉入爱的深渊。然而爱欲缠绵几乎将两人的情感烧尽。 咪咪那近乎完美的身体逐渐对奥斯卡失去了诱惑,他暴露出自私残忍的本性,疲惫于如醉如痴的性爱享受开始渴望自由。而咪咪的爱情执拗而灼热,任凭怎样痛苦她也不要离开奥斯卡。奥斯卡开始虐待咪咪,在他严厉咪咪变得乏味。她有了奥斯卡的孩子,堕胎感染被割除子宫,险些死去。奥斯卡将虚弱咪咪骗上飞机,他庆幸终于摆脱了咪咪,重新开始了自由糜烂的生活。在一夜狂欢后,奥斯卡出车祸住进了医院,咪咪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在强烈恨意的驱使下她将他拖下病床致使奥斯卡终身残废。咪咪又与奥斯卡生活在一起了。咪咪照料他,却又像以前他虐待她一样虐待他。他们唇齿相依,深爱对方,但是爱的唯一表达方式是疯狂的相互伤害和虐待。
奈杰尔为奥斯卡和咪咪爱情的深刻和极端而震惊。同时菲奥娜也对他们苍白冷漠的夫妻关系彻底厌倦。圣诞节舞会上菲奥娜与咪咪在奈杰尔惊讶的目光中相拥起舞,似乎在同性之爱中找到了新的火花。然而,奥斯卡对酣睡在床的咪咪扣动了扳机,而后打穿了自己的太阳穴。不再有任何东西,一切都结束了。
查到了导演的个人经历,也许对大家理解影片有所帮助。
被揭是在逃强奸犯
波兰斯基不敢参加奥斯卡
第七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候选者罗曼·波兰斯基3月23日将不会出现在柯达剧院前的星光大道上,这位去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获得者日前被洛杉矶法院爆出竟然是一位犯有强奸罪的在逃犯!
25年前,为了逃避洛杉矶法院对他关于强暴13岁少女的判决,波兰斯基逃到了出生地法国巴黎,在那里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电影生活。25年后,他的一部反映二战期间大屠杀幸存者的影片《钢琴师》获得了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7项提名。奥斯卡学院对69岁的电影导演波兰斯基参加3月23日的颁奖典礼举双手欢迎,但是洛杉矶法院官方发言人却向媒体宣称,作为一个在逃的犯人,只要波兰斯基胆敢踏入美国领土一步,绝对是逮他没商量。
1977年,波兰斯基被洛杉矶法院指控犯有强奸和其他5项重罪,当时,他在好莱坞着名演员杰克·尼克尔森的家中猥亵了一名13岁少女。1978年,在法院宣判结果之前,波兰斯基潜逃到了法国巴黎,至此再未回过美国。25年前发生的事情如今已经成为波兰斯基心中永远的痛,近些年来,波兰斯基多次公开就此事发表个人看法,他说:“我现在已经不再考虑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我更牵挂的是它对我的孩子和妻子的伤害。”
洛杉矶法院发言人向媒体透露,波兰斯基的律师曾向法院提出,波兰斯基愿意接受一些在监外执行的判罚。但按照美国当地法律,波兰斯基的罪行最多可被判长达50年的监禁,所以在洛杉矶法院看来他至今仍是一个在逃犯。(张文伯)
罪恶大师--罗曼·波兰斯基
罗曼·波兰斯基1933年8月18日出生于一个侨居巴黎的波兰籍犹太人家庭里。出生后不久的童年时代,全家就遇到先在德国紧接着在法国兴起的反犹排犹浪潮迫害。父亲原来是一个有志艺术的画家,反犹浪潮使父亲彻底失去在法国生活下去的希望。在罗曼3岁时,父亲迫不得已率领全家迁回了波兰克拉科夫(Krakow)的老家。二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克拉科夫被德军占领,波兰斯基的母亲、父亲和叔叔先后被德国人抓进集中营,父亲和叔叔虽然幸免于难,但怀着身孕的母亲却惨死在纳粹建造的毒气室里。当时父亲将他推进了夹墙,才使他得以幸存下来。年幼的他设法逃出了犹太人居住区,这些恐怖的经历在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经典巨片《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中有所反映。据报道在这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几次请他出任这部影片的导演。然而,罗曼的几个朋友和亲人都曾关押在这个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解救人质的克拉科夫犹太人区,他发现这个题材太痛苦、离他太近,拒绝了这一邀请。罗曼7岁时就开始在波兰农村游荡,居住在不同的天主教家庭里,侥幸生存了下来。这段惨痛的经历,对他的人生观产生了巨大影响。
1945年,罗曼回到了父亲身边,并进入一所技工学校学习,但是年轻的他似乎早有了从影的主意。50年代开始,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一些电影短片,其中有《自行车》("Bicycle",1955年)、《兇手》("A Murderer",1957年)等。随后他进入了波兰罗兹电影学校(Lodz Film School),开始了为期五年的学习,并逐渐崭露头角。他在学生期间自编、自导、自演的荒诞短片《两个男人与更衣室》("Two Men and a Wardrobe",1958年)获得了5项国际大奖,包括布鲁塞尔电影节(Brussels World\'s Fair)最佳影片第3名。他早期拍摄的短片《胖子和瘦子》("The Fat and the Lean",1961年)和喜剧短片《哺乳动物》("Mammals",1962年)等,受到一致推崇,至今仍堪称同类影片中的经典,这时他已显示出对黑色风格产生了兴趣。
1962年3月,罗曼首次编导了波兰影片《水中刀》("Knife in the Water"),这部讲述战后波兰社会婚姻悲喜剧的影片是他的长片处女作。影片没有得到波兰官方和评论界的好评,但在西方却引起了轰动,为他跨入世界影坛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该片在第25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费比西"(Fipresci)最佳导演,并获得第36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名噪世界影坛。在巴黎几经沉浮后,罗曼结识了年轻的编剧杰勒德-布拉奇(Gerard Brach),俩人成为了长期的合作伙伴。不久罗曼移居英国,执导了3部与杰勒德-布拉奇联合编着的影片:1965年,法国着名女演员凯瑟琳-德诺芙主演、关于年轻女子心理崩溃的心理恐怖片《冷血惊魂》("Repulsion");1966年,讲述在一座城堡里发生的歹徒与一对不和夫妻的黑色惊悚片《荒岛惊魂》("Cul-de-sac");1967年,他与美国女明星莎朗-塔特(Sharon Tate)联合担当主演的恐怖片《天师捉妖》("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前二部影片分别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银熊奖和金熊奖。这时的罗曼,以强烈的悬念和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氛表现出了浓烈的血腥气味,也使他在国际影坛的声誉不断提高。
1968年1月,罗曼和莎朗-塔特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婚礼,并一起前往好莱坞发展。就在这一年罗曼成功地推出其编导的第一部美国恐怖片《失婴记》("Rosemary\'s Baby"),影片改编自艾拉-莱文(Ira Levin)的同名女性题材恐怖小说,成为了恐怖片中的经典之作。他因此获得了第26届金球奖、第41届奥斯卡奖最佳编剧提名,轻而易举地在好莱坞赢得了声誉。事业上春风得意的罗曼,1969年却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已怀孕8个月的莎朗-塔特与他的3个好友一起被臭名昭着的邪教徒查尔斯-曼森团伙(Charles Manson)残忍的杀害。无法面对这一切的罗曼,重又回到了欧洲。1971年,他编导、改编自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黑色古装片《马克白》("Macbeth"),被认为是对曼森一伙的回应。
1974年,罗曼经不起好莱坞的诱惑重回故地,推出了杰克-尼科尔逊(Jack Nicholson)和费-唐纳薇(Faye Dunaway)主演的犯罪动作片《唐人街》("Chinatown")。罗曼黑暗阴冷的恐怖执导风格贯彻全片,影片成为了70年代美国黑色电影的代表作品之一,也使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获得了第28届英国学院、第32届金球奖最佳导演,以及第47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他也借此确立了在好莱坞的地位。可在1978年,罗曼被指控强暴了一位13岁的少女,在加州被逮捕。罗曼花了42天的时间进行辩解,法官最后犹豫了。在进一步的法律程序开始前,他逃离了美国,定居法国巴黎,虽避免了牢狱之灾,但从此再也没敢去美国。 1979年,罗曼在法国编导了娜塔莎-金斯基(Nastassja Kinski)主演的爱情片《苔丝》("Tess"),这部影片改编自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着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他以一种写实手法将哈代的小说浪漫地形象化,影片弥漫着罗曼对宿命的无奈之情。罗曼凭借此片先后获得了法国恺撒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以及第38届金球奖第53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罗曼后来的作品开始走下坡路,很少能达到鼎盛时期的水准。他开始出现在一些舞台剧中,1981年,他回到了波兰,执导并主演了舞台剧《莫扎特》("Amadeus")。
1988年,罗曼编导了悬念惊悚片《惊狂记》("Frantic")。这部由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和贝蒂-巴克利(Betty Buckley)主演的影片, 讲述了一位美国人在法国巴黎寻找失踪妻子的故事,此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评论界的认可和商业上的成功。1992年,他在法国编导了《苦月亮》("Bitter Moon"),影片由他的法国妻子伊曼纽尔-塞根纳(Emmanuelle Seigner)和休-格兰特(Hugh Grant)主演,这是一部反映情感和性堕落的影片,告诫人们把握自我、不必过分沉溺于肉欲。1994年执导的惊悚片《不道德的审判》("Death and the Maiden"),改编自智利剧作家阿里尔-多尔夫曼(Ariel Dorfman)的政治题材故事,由西格尔内-维弗(Sigourney Weaver)和本-金斯利(Ben Kingsley)主演。他将被本-金斯利强暴后而变得情绪不安的西格尔内-维弗内心挖掘至极,成为他最为黑暗压仰的一部电影。
沉寂4年后,1999年罗曼-波兰斯基带着自己编导的惊悚片《第九道门》("The Ninth Gate")重返影坛。影片改编自西班牙作家(Arturo Paris Riverte)的恐怖小说,深刻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善恶、美丑,但影片上映后反响一般。2002年,罗曼推出了力作《钢琴家》("The Pianist")。该片根据波兰犹太钢琴家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阿德里安-布劳迪饰,Adrien Brody)的自传体小说《一个城市的毁灭》("Death of a City")改编。描写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但他的琴声打动了一位德国军官,在这位军官的冒死保护下,终于迎来了自由。曾有过纳粹集中营经历的罗曼,在此片中融入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将影片拍得沉重而又细腻感人,重塑了他一流导演的地位。虽然还在欧洲流放,但再次赢得了好莱坞及全球评论界、观众的认可,先后获得了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法国恺撒奖、波士顿影评人协会、美国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导演,以及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罗曼-波兰斯基属于能编、能导、能演的全才,自从孩提时代起,就主演过多部影片。1954年,21岁的罗曼就在波兰电影巨匠安杰伊-瓦依达(Andrzej Wajda)的第一部影片《这一代》("A Generation")中担任主角。后来,他又在《洛托纳》("Lotna",1959年)和《无罪的巫师》("Innocent Sorcerers",1960年)中亮过相。除了在他自己创作的一些短片和影片中出演角色以外,他还在许多欧洲的电影中出演相当戏份的大小角色,如1974年安东尼奥-马格里提(Antonio Margheriti)执导的恐怖片《魔鬼之血》("Blood for Dracula")、1992年德兰-萨拉菲安(Deran Sarafian)执导的《飞越北极星》("Back in the U.S.S.R.")和1994年吉赛贝-托纳多雷(Giuseppe Tornatore)执导的惊悚片《幽国车站》("A Pure Formality")等。
作为一个具有高超驾驭影片能力的艺术家,他还参与了许多影片的编剧工作。但他的作品中大多体现了他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独,恐怖、悬念片是他拿手好戏,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罪恶大师"。(静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