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百科 » 为什么电影logo都是黑色的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为什么电影logo都是黑色的

发布时间: 2023-04-15 21:46:49

㈠ 为什么电影上下两部分都是黑色

不仅象LVTT说的,还有,黑色吸收所有光,可以使视觉感受更好,电影更有观赏性.

㈡ 电影的标志

香港电影标志,举例子如下。

1982年电影进入现代化,标志就是“香港新浪潮电影”的诞生。

我对香港电影最早的感知也差不多是这个时段的电影,但“新浪潮”完全不在我的视野中。

最早进入我视野中的香港电影是成龙的功夫喜剧,《A计划》、《警察故事》、《飞鹰行动》等等。之后陆续还有《英雄本色》、《龙虎风云》、《喋血双雄》、《天若有情》等一系列英雄片/枭雄片。

这些电影几乎就是我最早对于电影的认识,算得上是启蒙意义,而即便今时今日这些电影仍旧能够吸引到我。

这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不断反思一个问题,香港电影的根本魅力到底何在?

我的结论是,原因有两个:

一、香港电影绝少取材文学作品(反倒有不少改编自漫画),电影剧本都是原创;

二、剧本很多时候都是现拍现写(即是香港人称的“飞纸仔”),有时甚至无剧本拍摄(不仅仅王家卫如此)。

《阿飞正传》(1990)

这在全世界的电影业中都是罕见的,好莱坞、日本、欧洲都不可能有这种拍法,印象中只有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是如此为之(正是要以此与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法国旧电影传统决裂)。

电影之于文学作品,它首先是一种感知,观众是先从影像中产生感知,产生快感(有强弱之分),然后才会产生认知,继而形成一种意义。

换言之,它是从感知到表意的一个过程。文学作品的接受恰恰相反,它是先从文字符号中产生一种表意系统,然后才会慢慢产生一种感知。

再简单点说,电影是快感在先,意义在后。无有快感,毋论意义。伯格曼、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无论有多么复杂的表意,但首先他们都会把感知放在第一位,最极端的《假面》《蚀》都是如此。

《假面》(1966)

即便是对真理性问题(终极表意)始终纠结不放的戈达尔,哪怕在他那些最意识形态显露的电影中,都会有最强烈的感知表达方式。

香港电影即是因为这种绝对“原创”的剧本写作法以及各种阴差阳错(电影工业机制、历史缘由、文化传统、天生布景板式的城市构造等)的原因,准确的把握到了这种电影的特质。

一切以创造感知为第一要义,这在哪怕最小众、最文艺的艺术片中也是如此。

香港电影对于文学/文字符号的决绝放弃,造就了影像表达系统的无限丰富性。

香港电影的类型也是完全依据感知与快感出发,我印象中最深刻最历久弥新的香港电影类型──英雄片、赌片、三级片(包括情色风月、施虐残暴两种)、鬼片──都是将感知,将生产快感放在第一位,将意义留在其后。

㈢ 为什么电影的上下两端都是黑色的呢

应该是为了跟让画面接近真实吧,大家都知道人的眼睛的可视范围是宽大于高的啊,当视线聚集在画面中间的时候,眼睛自然接收了宽度的画面虽然我们会不计得眼角看到了什么,可是意识告诉我们,我们看的整个画面在移动变化着,这样就产生了真实的感觉,
在补充一点,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是没有上下黑色部分的,只是电影为了让我们这些四四方方的屏幕可以显示出电影的全部才整体缩小了画面,这才出现了上下的黑色,所以好的电影在影院回味一次简直是不同的感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