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小时候看过一个电影 里面有一个黑人叫星期五
不会错了保证正确
电影名那个叫星期五的人ManFriday
主要内容
一个叫星期五的奴隶在一个荒岛上和一个英国人一起生活~开始那个奴隶为那个英国人干活,最后通过挣钱又把他主人的地方买了下来,又让他主人给他当奴隶~最后那个英国人好像自杀了~里面有情节是星期五一直帮他主人捞金币~并且他主人给他报酬,最后他用报酬买下了他主人的一切~
2. 电影《极度深寒》的枪
这是一挺机枪,因为它发射的是7.62毫米步枪弹,它的主人也称其为“ M i n i g u n”,直译似乎应是“迷你枪”。可是,它的射速高达6000发/分,是普通机枪的整整10倍,正如好莱坞电影里所说的“在这挺机枪的扫射下,没有一种生物可以生还”。而“ g u n”的英文原意就是指火炮,所以把它叫作“迷你炮 ”应当更为贴切。这门“迷你炮”就是美军的 M1347.62毫米加特林转管机枪。
M134机枪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越南战争期间研制的、以“火神”20毫米机炮为基础的6管航空机枪,主要装备在直升机上,也可作为机械化步兵的车载武器,主要用途是杀伤集结有生目标和防空等。看过美国电影《我们曾经是士兵》的读者肯定对这种武器的巨大威力印象深刻:转瞬之间,一支严阵以待的部队就被仅仅一架直升机上的“ M i n i g u n”打得尸横遍野,惨不忍睹。说它是炮,确实一点也不过分。
M134机枪射速极高,可靠性同样十分出色,由于使用外部电源驱动枪管转动,并完成供弹、击发、抽壳等动作,因此不受枪弹发火性能的影响,少数哑弹对其没有任何影响,可以不间断地持续射击,可靠性为20万发,最低寿命150万发。尤为可贵的是,如此凶猛的机枪却不比普通机枪重多少,只有16公斤左右。施瓦辛格扮演的“未来战士”不就是把它端在手里开火的吗。同口径的 M60通用机枪重10.5公斤, M2 H B12.7毫米机枪更是重达38.2公斤,又都是单管,火力根本无法与 M134相提并论。
M134还有一种发射5.56毫米枪弹的改型——— M214“ M i c r o g u n”机枪,仅重10.2公斤,带1000发弹时的全重38.6公斤,单兵即可携行,射速不减,被美军特种部队广泛使用。
3. 杀手47(终极刺客)武器
柯尔特1911 就是美军二战时的制式手枪,后来被M9跟贝瑞塔92F代替。
M1911手枪最初是由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的。勃朗宁1889年开始试验自动装填技术。在1895年发明了一种枪管后坐式工作原理的新手枪结构设计。1896年,勃朗宁和他的兄弟与康涅狄格州的柯尔特专利武器制造公司(即现在的柯尔特工业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勃朗宁利用新发明的手枪结构为柯尔特公司设计了一种发射0.38英寸柯尔特手枪弹的自动装填手枪。此枪交给美国军方进行测试。结果军方对该枪表现并不满意,认为半自动手枪可靠性较左轮手枪差,没有采用。
1899年-1902年期间,美国军队正在菲律宾与当地的土着发生武装冲突。在战斗中美军士兵发现他们所装备的0.38英寸(9.65mm)口径柯尔特转轮手枪停止作用不够大,再装弹速度太慢。因此,美国陆军决定研制一种威力更大的新手枪和新枪弹,希望能在近距离上一枪击倒顽强的敌人。基于与菲律宾土着起义者战斗的经验,并在动物和人类的尸体上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美国陆军军械理事会的主管约翰·汤姆逊上校(汤姆逊冲锋枪就是以其姓氏命名的)和路易斯·拉贾德上校认为美国陆军需要一种0.45英寸(11.43mm)口径的枪弹才能提供足够大的停止作用。
1907年,美军方开始招标研制0.45英寸大口径左轮手枪及半自动手枪作为其新一代制式手枪。勃朗宁利用15g全被甲弹头把0.38英寸半突缘式手枪弹改装成0.45英寸口径的无突缘式手枪弹,并于1905年把这种口径的自动手枪提交给美国陆军进行评估。选型试验在1906年开始进行,多家公司参与竞争。最后柯尔特公司和萨维奇公司的样枪被选中。但这两种样枪都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军械部要求厂方继续改进功能和可靠性参加进一步的试验。
为了监督生产勃朗宁亲自去了哈特福德的工厂。最严酷的试验在1911年3月3日开始。试验中每支枪都要射击6000发,每射击100发后手枪会被冷却5分钟,每射击1000发后手枪会进行简单的维护和上油。在打完这6000发后,这些手枪再用一些装配不良的枪弹进行测试。然后又把这些枪浸在渗有酸液或沙子和污泥的水中直至表面生锈,然后再进行更多的射击试验。这是枪械有史以来第一次经受如此严格的试验,尤其射击6000发的耐久性试验,这个纪录直到1917年才被打破。
在评审期间,勃朗宁继续对原有的设计进行改进,例如改进了铰链、手动保险、握把保险和空仓挂机,又加长了握把并将倾斜角加大。勃朗宁手枪通过了一系列的试验,凭借其出色性能,赢得军用制式手枪合同。评审委员会在1911年3月20日发表的报告中写道:“这两支手枪,理事会认为柯尔特是最好的,因为它更可靠,更耐用,当有零件损坏时更容易分解并更换,而且更准确。”1911年3月29日,由勃朗宁设计、柯尔特公司生产的0.45英寸自动手枪被选为美军制式武器,并正式命名为“柯尔特M1911 0.45英寸自动手枪”。并于1912年4月开始装备部队,成为美军装备的第一支半自动手枪。
当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政府已经从柯尔特公司和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购买了约14万支M1911手枪。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在1913年开始置办机器生产M1911。由于战时急速扩充军队的需要,为满足供应计划,柯尔特公司和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之外的多家承包商加入来分担庞大的生产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尔特公司与各承包商共生产了四十五万支M1911手枪。
M1911A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陆军军械部评估了M1911手枪的战斗表现,要求柯尔特公司进行改进。柯尔特公司的改进之处有:
(1)、加宽准星,研制出帕特里奇瞄具(Patridge sight,一种平头厚叶片准星和正方形或矩形缺口照门组成的枪用机械瞄具,由曾任美国转轮手枪协会主席的帕特里奇发明),使射手在光照不良的条件下也能迅速瞄准;
(2)、加长击锤,使之更容易被拇指扳动;
(3)、缩短扣机距离,增加防滑纹;
(4)、握把背部设计弓形拱起,表面增加防滑纹,使射手握持更牢固;
(5)、改变握把护板的网格防滑纹,使握持更舒适;
(6)、扳机后方增加拇指槽,使扣扳机的动作更轻松;
(7)、加长握把保险。
这些改进项目在1923年完成,通过试验的新枪于1926年6月25日被美军正式采用,并重新命名为“0.45英寸口径M1911A1自动手枪”。此后,该枪在结构方面几乎没有再进行大的改动。此外有许多外国公司或政府获得柯尔特-勃朗宁的授权而生产不同口径的M1911型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41年到1945年期间,美军加上其他盟国的定货量足足有250万支(包括M1911和M1911A1)。为了能及时交货,美国政府增加了4个承包商来分担生产任务。战争期间生产的M1911Al握把护板的材料由原来的胡桃木改为褐色塑料。到战争结束时,仅是美国陆军就有270万支M1911和M1911A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M1911A1手枪经历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M1911A1仍被广泛采用,并出现了一些其他形式的改型,例如缩短的M15指挥官型,不同长度、握把及其他配件的MKIV系列政府型手枪等等,此外还有多种不同的比赛型手枪。
1985年,美军决定以伯莱塔公司生产的9mm口径M9自动手枪代替M1911A1。当国会命令颁布时,美国海军陆战队激烈反对,而美国海陆空三军内许多特种部队仍然继续使用M1911手枪作为辅助武器,仍然有许多人相信M1911手枪是最好的战斗手枪。
尽管美国军队的制式手枪已经更换为是的M9手枪,但各种M1911手枪仍然被许多公司生产,由于其大口径弹药在实战中无可比拟的绝对杀伤威力和精准且迅速的单动射击模式,美国一些精锐军警部队(如SWAT)一直将其列为特战成员制式手枪。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战的美国特种部队还是采用了几乎和上世纪设计上一模一样的M1911手枪。M1911手枪经历了一次戏剧性的复兴,特种部队和警察部门纷纷放弃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间大量装备的9毫米口径的手枪,转而重新采用了一度被认为落后于时代的口径0.45ACP M1911手枪,如今世界最大的M1911手枪生产商——金伯(KIMBER)公司生产的“沙漠勇士”政府型M1911手枪就是为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下属的海军特遣队专门定制的。
M1911手枪主要结构
尽管M1911产生了许多新的型号,但其基本结构,如击发与发射机构、保险机构却保持不变。
M1911采用单动发射机构,只能单发射击。它的击发与发射机构由击针、击针簧、击锤、击锤簧、阻铁、阻铁簧、单发杆、扳机连杆、扳机组成。其中,单发杆是一个杆状件,与阻铁装配在一起,它既可上下做直线运动,也可与阻铁一起绕轴回转。其下部有一凸耳。套筒复进到位后,单发杆上移进入套筒的缺口内,凸耳与阻铁啮合在一起,这时如果压紧握把保险并扣扳机,则可释放处于待击位的击锤。如果套筒未复进到位,单发杆被套筒压下,凸耳则处于阻铁下方,与阻铁脱开,此时虽压紧握把保险并扣动扳机,则不能释放击锤。单发杆除有上述作用外,还可避免扣一次扳机形成连发。保险机构正是作用于击发与发射机构,才能实现全枪的保险。
和许多现代手枪一样,M1911有多种保险机构,能防止该枪意外走火。M1911的保险机构包括手动保险、握把保险、半待击保险。
手动保险钮位于枪身左侧后上方。将保险钮推到上方,保险钮进入套筒的缺口内,限制套筒的前后移动。同时,保险机的内凸轮面与阻铁啮合,限制阻铁向前回转,这样,虽扣扳机却不能释放处于待击位(阻铁上部突齿卡入击锤待击槽内)的击锤。手动保险能确实锁定套筒和待击的击锤,保证手枪待击携行的安全。M1911的手动保险钮设计得大小适中,利于隐蔽携带或战术应用,拔手枪时不易于钩挂衣物。
握把保险位于握把持握虎口处。在簧力作用下,握把保险自动处于保险位置,此时握把保险凸齿抵在扳机连杆上,限制扳机连杆后移,使扳机扣不到位。只有虎口压紧握把保险,使握把保险凸齿与扳机连杆脱开,此时扳机连杆可自由向后移动,才能将扳机扣到位。有些人觉得手枪上不必要设置握把保险,其实自卫手枪有这种保险更安全。
中国仿制的M1911手枪
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军阀混战的时期。欧美各国武器生产商纷纷通过官方、半官方乃至走私等方式向中国的军阀倾销武器,其中就包括了美国M1911手枪。在太平洋战争及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将M1911手枪作为军援的一部分输入中国。所以,在解放前,中国军方及民间均可见到M1911手枪。1949年之后,在一些地区的公安警察部队中,还是能看到M1911手枪。直到20世纪60年代M1911手枪才基本退出中国军警的装备。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武器开始大量进入欧美民用武器市场,其中就包括了仿制的M1911手枪。中国初期仿制的M1911手枪以其低廉的价格和不错的质量及优异的可靠性获得了不少欧美枪械爱好者的青睐;随着中国仿制的M1911手枪加工工艺进步,中国武器生产商也更加重视产品种类的更新及品牌的宣传推广,以吸引更多的欧美客户。
M1911手枪性能数据
口径:0.45英寸(11.43mm)
弹药:0.45英寸(11.43mm)柯尔特手枪弹,7发弹匣供弹
弹头初速247m/s
有效射程为50m
枪全长218mm
枪管长128mm
瞄准基线长160mm
枪全重1.1kg
M1911A1手枪性能数据
口径:0.45英寸(11.43mm)
弹药:0.45英寸(11.43mm)柯尔特手枪弹,7发弹匣供弹
弹头初速250m/s
有效射程50m
枪全长219mm
枪管长127.8mm
瞄准基线长164.4mm
枪全重1.13kg
4.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哪个国家的电影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俄罗斯电影。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执导的战争片,伊琳娜·多尔加诺娃、叶莲娜·德罗佩科、安德烈·马尔蒂诺夫参加演出。作为中国人最熟悉的俄罗斯电影,1972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感动了一代中国观众。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根据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改编,内容取自一个真实事件,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广袤森林中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激烈残酷的阻击战的故事。1972年,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搬上了银幕,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等,成为一代经典。
5. 第一滴血3里面俄国军官用的是什么手枪,这枪很怪异!
又看了一次电影才知道你说的是哪把枪,是下面图片那把吧,这是波兰M63(Wz63)式9mm冲锋手枪,电培派影中顶着崔特曼的不是他的枪口,而是码物枪口下方的舌型防跳器
口径----9毫米
初速---325/s
有效射程---50M
自动方迟中液式---自由枪机式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
容弹量----15-25
全枪长----330mm
枪管长----150mm
全枪重(含弹匣)1.8kg
瞄准装置
准星--固定式
照门--占空式
配用弹种9X18mm
顺便提一句这枪其实从未在苏军列装过.下面是链接
6. 什么电影里面用一个长长的枪管的枪打坦克
你和厅说的是反坦克枪,服役时间在一战后期到二战初期,我不知道具体什么电影,讲述这个时期的故事猜孙的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讲述的是苏军战士用反坦克枪击毁十几辆德军坦克,也是国外的神穗棚链剧。
7. 电影《导火线》中 甄子丹和邹兆龙的狙击和散弹,两种枪……型号是什么我记得散弹是无托的
甄子丹用的:AWP(Arctic Warfare Police -AWP).
它的射击精度非常高,是当今世界上出类拔萃的狙击步枪。全枪长1.2米,枪管长650毫米,枪重6.49公斤(不含两脚架)。AW狙击步枪已出口40多个国家。可使用:7.62mm NATO弹、0.300英寸温彻斯特马格努姆弹、0.338英寸拉念启瞎普阿马格努姆弹、14.5×114mm弹、12.7×99mm弹、20×82mm弹。
射速旁敏:中等偏慢
换弹速度:慢
准确度:极高
优点:精准度高,静止时指哪打哪(移动时仔空除外)。适合中远距离。
据网友目测统计,应该是口径0.338英寸的。。。。
甄子丹用的AWP也是在CS和CF中人气很高的枪,称大鸟或鸟狙
邹兆龙拿的好像是是M3,一发一膛的,CS中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