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百科 » 新感觉派电影有哪些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新感觉派电影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2-18 21:36:22

1. 横光利一的与新感觉派

横光利一是日本文学界公认的“新感觉派”的心脏和灵魂,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除了文学创作之外,他还酷爱书法,经常写一些条幅。不知何时他自书了一幅配有简笔画的汉诗,诗曰:“寒灯下砚枯,独影寂欲雪。”这首诗一直摆在他的书桌上,直到离世。横光的生前挚友川端康成也喜爱书法,但在横光在世时却从未想到向其索要。横光离世后,川端迫切地找到横光夫人,恳求得到几幅墨宝作为怀念的依托。夫人慨然应允,并让川端自己随便挑选。川端首先就选中了这一件,另外还有一幅横光本人年轻时很喜欢的“台上饿蚁望残月”,两件遗物同样地清寂。
“独影寂欲雪”,这句话既映照着横光的死,也浓缩着横光的生,仿佛是他人生的写照。横光在文坛的成名遥遥领先于川端,但是创作生涯却远比川端短暂。战争结束以后,川端继续并且更加活跃地从事着文学创作,写出了一系列掷地有声的作品,而横光却在战后的社会混乱和生活困顿中早早谢世,连最后的长篇小说《旅愁》也未能完成而成为残缺的遗作。这一作品的题目本身就渗透着无尽的寂寞与无奈,两个旅欧青年不知所终的旅程表现了作者面对作为故乡的日本、面对犯下了战争罪行的日本的迷失与彷徨。
横光仅比川端年长一岁,然而,形同瘦鹤的川端到古稀之年仍然健在,顽强刚健的横光却早于川端二十多年离开了人世。也许这是因为川端深恐早逝而处处小心,横光则常常无所顾忌地损害自己的身体。在文学道路上,横光为西洋思潮所吸引而致力于将其引进到日本,川端则自始至终对日本古典传统深怀憧憬并沉醉其中。就连他们的旅行也是横光流连于欧洲,川端执着于东方。但好战而主动的横光同暧昧而被动的川端跨越了禀赋、资质的差异,成为文学和生活上的知音、知己,他们的交往在日
本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横光与川端的结识,是承蒙前辈作家菊池宽的热情引荐。一天傍晚,菊池在家中设宴,请横光和川端吃牛肉火锅。当时二人都穷困潦倒,而横光比川端更甚,不过他始终坚韧地熬着,决不轻易给人添麻烦,不像川端那样四处借钱。席间,几乎一直没动筷子的横光,在谈起小说构思时,声音渐渐响亮起来。谈着谈着,他突然大摇大摆地走到路边的一个橱窗前,把那块玻璃当作医院的墙壁,模仿病人身贴墙壁慢慢倒下的样子。
这一幕给川端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第一印象,他从横光激烈有力的谈风之中感觉到一种逼人的凛然之气。横光告辞后,菊池对川端说:“那是个了不起的男人,和他交个朋友吧。”川端专门将此事纪录在了《文学自叙传》中。后来,两人成为莫逆之交,横光主动把川端推荐给另一些同人杂志,并且多方斡旋促成改造社出版了川端的成套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川端的名字总是紧随于横光之后。川端本人在《文学自叙传》中说:“一提起横光氏,人们马上会联想到其后的川端,这已成了一般的习惯。……要是没有横光的友情,是绝对形成不了这种习惯的。”这一切,对初登文坛的川端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推动。所以川端把菊池和横光并称为他的两大恩人。
青年时期的横光利一先后参加了《文艺春秋》和《文艺时代》等杂志的编辑工作。这期间,他接受了一战之后不久传入日本的欧洲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影响,如二十世纪初叶出现于法国的以富于个性的自由表现方法而着称的“构成派”、二十年代出现于意大利的以速度和音响为特征的动感文学“未来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以罗马尼亚诗人为主流发起的破坏性文艺运动“达达派”和反自然主义的“表现派”。在这些综合营养液的培育下,横光发表了一系列反传统的作品,如《太阳》、《蝇》、《头与腹》等等。这些作品努力脱离事物表面的真实外壳,抛弃干瘪的文体和凝固的语言,以奇异的修辞和绚丽的词藻把内在的感性直观地暴露出来。
与此同时,《文艺时代》的各位同人也纷纷摒弃以再现事实为志向的创作方法,沉浸于虚构之中去谋求文学的创造性,在与理智相悖的纯感觉世界里挖掘表现新的生活情感的可能。虽然他们的文学倾向并不统一,但对于传统和权威的否定精神以及对流于机械化的文学现实的反噬成为他们共同的表征。1924年11月新闻记者、文学评论家千叶龟雄在《世纪》杂志上发表了《新感觉派的诞生》,此文宣告了日本最早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新感觉派”的诞生。此后的两年间,“新感觉是非论”的烈焰映红了日本文坛,作家们也在论争中逐步走向自觉,最终构筑起了“新感觉派”的理论体系。因此客观地讲,新感觉派的成员并不是自觉地作为一个流派聚合在一起的,而是年轻的成名作家聚合在一起之后形成的一个流派。从此,新感觉派与无产阶级文学共同揭开了日本现代文学的序幕,形成昭和文学史上
最显着对立的两大潮流,在昭和初年的文坛上大放异彩。前者直指文学的革命,后者则指向革命的文学。所谓“新感觉”的特征,就是要剥去自然的表象,进入事物本身主观的、直感的触发物。感觉即是存在,是联结生命与现实的惟一通道,通过主观感觉向客观世界的延伸,可以把客观物体的性状、色彩等等植入感性的世界。 二者合而为一。因此,新感觉派大胆尝试拟人、比喻、隐喻、象征、逆说等手法,捕捉人物瞬间的纤细微妙的感觉心理,传达出几近美术和音乐般的感受。如:“白昼。特快列车满载着乘客,全速向前奔驰。沿线的小站像石子一样遭到了抹煞。”(横光利一《头与腹》)“他拾起一块小石头,扔进了森林。森林把月光从几片树叶上抖落下来,喃喃自语着。”(横光利一《太阳》)在这场运动中,横光与川端分别高举创作和理论这两面大旗,共执牛耳,并肩成为新感觉派的骁将,支撑着这一流派的发展,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双璧”。继上述作品之后,横光又接连发表了《春天乘着马车来》、《静静的罗列》、《拿破仑与顽癣》等小说,源源不断地给这一流派灌注着新鲜的血液,将新感觉派的印记深深烙入了文学史的里程碑。1928至1931年间创作的《上海》更成为新感觉派的集大成之作,使“新感觉派的时代成为横光利一的时代”,“假如没有横光的存在及其作品,也许就没有新感觉派的名字,也没有新感觉派运动。”(川端康成《新感觉派》)
然而,新感觉派运动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只是昙花一现、一度辉煌。仅凭感觉的摄影机去反映现实,使这一流派日益陷入形式主义的绝境。很快,新感觉派就在浪尖开始分流,作家们或是退出转向,或是才思枯竭。《文艺时代》在沦落到七成遭到退货的境地之后终于宣布停刊,总共只发行了三十二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横光的提议下新感觉派一度拥有过自己的“电影联盟”并生产出一部电影——《疯狂的一 页》。但是,这一与众不同的举措在商业发行方面却惨遭失败,《疯狂的一页》成为新感觉派电影联盟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作品,联盟本身也随后冰消瓦解了。1936年2月,横光远赴欧洲。川端惆怅满怀地赶到码头送行。此次生离的十二年后,川端面对的是与横光的死别。1948年新年临近之时,“台上饿蚁”横光利一在“独影寂欲雪”的心境中撒手人寰。面对横光的遗体,川端悲恸地倾吐着肺腑之言:“……山河破碎,又痛失君的帮助,本已在凛冽寒风中备受侵袭的我,几乎要在这严寒中消逝。”川端情哀意切、催人泪下的悼词成为日本着名的哀悼文。文中称横光“成立了一个文学流派,开创了一个文学时代,铸成了一段文学历史”。对川端来说,横光的死使他的生涯中“与友人死别的悲哀达到了顶点”,他“甚至想到一切都已经结束了”。如今,在横光的故乡伊贺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蚁台上”三个字,或许横光利一那孤独的灵魂可以在此找到依托。

2. 什么叫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是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的一种现代主义流派。当时,以横光利一、川康端成为首的几个青年作家,接受欧洲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张起了现代主义的旗帜。他们声称不愿再单纯地描写外部现实,而要力图把主观的感觉印象投注到客体中去,以新奇的感觉来创造由智力构成的“新现实”。鉴此,日本文艺评论家千叶龟雄称他们为“新感觉派”。在我国又把这种流派称作“心理分析小说派”,或现代派。

3.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是一种小说的感觉流派,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个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此外还有黑婴、禾金等。

新感觉派小说吸取来自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立体化、动态化、感觉外化的语言表达方法,借鉴了来自西方的意识流的小说结构和人物塑造的方法,创造出独特的心理型的小说流行用语和特殊的修辞,使自己和第一代的海派文学有了本质的区别,超越了通俗文学,成为中国最早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流派。

(3)新感觉派电影有哪些扩展阅读:

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他们提倡作家要“纯客观”地挖掘与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活动,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由某种客观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但真正把心理分析推上一个新的高度的还是施蛰存。

在新感觉派作家看来,现实并不是外部的,也不全是内心的,而是感觉和体觉双重类型的混合。其次,他们受到来自意识流、电影文学的影响,突破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在情节上的明晰连贯,代之以“不确定性”,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具有不确定性。

4. 中国新感觉派的简介

二十年代末期和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为代表的新的小说流派,由于他们直接受到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因此被称为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家。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附:
施蛰存
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代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推崇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影响广泛。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和光华大学。1952年以后他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施蛰存因早年与鲁迅有过论战,因而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受到迫害,他也因此告别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由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新涌入中国,他的文学创作才又重新开始受到重视。
施蛰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37年以前,除进行编辑工作外,主要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及翻译外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进行散文创作;1950年—1958年期间,翻译了200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1958年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相比之下,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则高于刘呐鸥和穆时英。施蛰存的病态小说,题材更为广阔,内容也更为丰富。他不仅以上海为主要场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态生活,而且还对上海市郊小城镇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扫描。他笔下的人物多是生活在都市底层的小人物,如舞女、小商人、小职员之类。作者对他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来抒写他们受生活挤压的惨苦情状。如《薄暮的舞女》的主人公素雯非常厌倦终日陪伴男人们寻欢作乐的舞女生涯,把脱离苦海的希望寄托在她的情人身上,并因此中止了与舞厅老板签订的合同,也拒绝陪客人跳舞。恰在此时,她的情人破了产。她的希望成了泡影,她又只好低三下四地给舞客打电话,陪笑脸,表示不再拒绝对方的邀请。素雯的前后变化,决不是她个人的品行不端,而是由于生活的折磨,她不得不去食自己泡制的苦果。
施先生的小说注重心理分析,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穆时英(1912~1940)
现代小说家。笔名伐扬、匿名子。浙江慈溪人。父亲是银行家,自幼随父到上海求学。读中学时爱好文学。毕业于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读大学时潜心研究外国新文学流派。1929年开始小说创作。翌年在《新文艺》上发表第一篇小说《咱们的世界》及《黑旋风》,又有《南北极》经施蛰存推荐到《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坛注视,自此成名。1932年在《现代》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小说《公墓》,为创刊首篇作品,成为现代派健将,以其年少多产而风格独特,被人称为“鬼才”作家。同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南北极》,反映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两极对立。1933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说集《公墓》,转而描写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技巧上也显示出作者着意学习和运用日本新感觉派横光利一等人的现代派手法,还尝试过写作弗罗伊德式的心理小说,迥然有别于《南北极》。自此与刘呐鸥、施蛰存等形成中国文坛上的新感觉派。此后又出版了小说集《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这正是这一现代派的代表性作品。这些小说也流露出明显的颓废感伤气息,但穆时英笔调却风靡一时。随着政治思想的激变,于1933年前后参加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后参加编辑《文艺画报》。抗日战争爆发后赴香港。1939年回沪,主办汪精卫伪政权的《中华日报》副刊《文艺周刊》和《华风》,并主编《国民新闻》。后被国民党特工人员暗杀。
刘呐鸥(1900~1939)
原名刘灿波,笔名伐扬等。台湾台南人。从小生长在日本,入东京青山学院读书,后毕业于庆应大学文科。精通日语、英语。回国后,又在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攻读法文。20年代末倾向进步,于1928年创办第一线书店,被查封后,又经营水沫书店。出版过《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后改名《科学的艺术论丛书》)等进步书刊,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发表文学作品。1929年,与施蛰存、徐霞村、戴望舒等在上海合编《新文艺》月刊,发表过一些进步作品,后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其后,又创办《现代电影》杂志。一二八事变中水沫书店被毁,后又赴日本。抗战爆发后回国,1939年奉汪伪政府命筹办《文汇报》,任社长,报未出而于是年秋被暗杀。据传是被国民党特工暗杀的,但据施蛰存说,乃被黄金荣、杜月笙的帮会暗杀,原因是争夺赌场与流氓有矛盾。着有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等。
刘呐鸥的小说适应都市上海快捷多变的速率,表现都市男女热狂迷乱的感性欲望,客观上暴露了有闲阶级的堕落、空虚和人生烦闷,而主观上作家对这一种弥漫性的颓废倾向又不无欣赏。他的作品在灵活运用现代派手法表达都市人现代情绪方面有所开拓,表现人物的感觉意识也新鲜、丰富。如《游戏》写一时髦女性结婚之际不是与未婚夫而是与旧日情人共度初夜,在所谓“都市的诙谐中勾勒都市女性视婚变为游戏的人生态度”。《风景》与此同调,表现一有夫之妇在火车上与青年男子邂逅野合。《残留》运用内心独白的技巧娴熟,《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以客观物象来影射主观感觉,绘景写物都充满了多样化的新奇的主观色彩。刘呐鸥的小说还侧重从两性关系入手,强调生命本能尤其是性欲对人的行为心理的驱动作用和金钱社会人伦尽失人欲横流的都市畸态。他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性欲的苦闷中左冲右突,寻求满足。
叶灵凤(1905~1975),原名叶蕴璞,笔名叶林丰、L·F、临风、亚灵、霜崖、秦静闻、佐木华、雨品巫、柿堂、南村、任诃、任柯、风轩、燕楼等。江苏南京人。青少年时代在九江、镇江居住。毕业于上海美专。1925年加入创造社,主编过《洪水》半月刊。1926年与潘汉年合办过《幻洲》。1928年《幻洲》被禁后改出《戈壁》,年底又被禁又改出《现代小说》,1929年创造社被封,一度被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参加《救亡日报》工作,后随《救亡日报》到广州。1938年广州失守后到香港。从此在香港定居,直到1975年病逝。三十多年中,太平洋战争前编过《立报》副刊《言林》、《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日军占领香港期间,一度被捕。其后编过杂志,写过甲申三百年祭和苏武吞旃之类的文章,更配合国民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做过搜集抗战所需的敌情材料的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仍编《星岛日报》的《星座》副刊,直到晚年退休。长期为《大公报》、《新晚报》、《文艺世纪》、《海洋文艺》等报刊写稿。其间应邀回北京观礼、参加招待会及到各地旅行访问数次。遗言以所弦善本清嘉庆《新安县志》献与国家(生前曾拒外人收购)。死后家属按照他的意愿,送广州中山图书馆,其余藏书尽献香港中文大学(他藏书甚丰,是香港有名的藏书家之一)。作品有:小说《菊子夫人》、《女娲氏的遗孽》、《鸠绿媚》、《处女的梦》、《红的天使》、《我的生活》、《穷愁的自传》、《时代的姑娘》、《永久的女性》、《未完成的忏悔录》、《美的讲座》等;散文、随笔《天竹》、《白叶什记》、《忘忧草》、《读书随笔》、《文艺随笔》、《晚晴什记》、《北窗读书录》、《花木虫鱼丛谈》、《世界性俗什谈》等;有关香港的着述《香港方物志》、《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香港的失落》、《香岛沧桑录》、《香海浮现录》等;翻译《新俄罗斯小说集》、罗曼·罗兰《白利与露西》、显克·微支《蒙地加罗》以及《故事的花束》、《九月的玫瑰》和纪伯伦的散文等。
30年代新感觉派是在以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为代表的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又被称为“都会主义小说”。从1928年9月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至同年年底该刊被查禁,是新感觉派小说的萌芽期。自1930年9月施蛰存、刘呐鸥等创办《新文艺》至1932年,是它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刘呐鸥以感觉主义创作的反映现代都市的8篇小说已结集为《都市风景线》出版;施蛰存放弃早期抒情小说的写法开始自觉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来分析人物心理;穆时英则与刘呐鸥、施蛰存取得了联系,为他后来进入这个流派准备了条件。1932年5月由施蛰存主编的大型文学期刊《现代》创刊,为新感觉派小说提供了最重要的发展的发表阵地。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作为一个小说流派已经形成,并开始步入成熟期。1935年初施蛰存因故辞去《现代》编辑一职,标志着这一流派的解体。

5. 新感觉派主张啥的是啥意思啊

新感觉派日本20世纪2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1920年爆发了经济危机,特别是在1923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给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困难,社会上蔓延着虚无和绝望的思想以及西方贪图瞬间快乐的风气。在文学上,达达派、未来派、表现派、构成派等先锋派文艺思潮相继泛滥起来,而盛行一时的自然主义文学出现了衰退的趋向,无产阶级文学开始兴起。这些都成为新感觉派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924年,横光利一、川端康成和中河与一、今东光、片冈铁兵、十一谷义三郎、佐佐木茂索、佐佐木味津三、伊藤贵磨、石滨金作、菅忠雄、加宫贵一、诹访三郎、铃木彦次郎等14名新作家在菊池宽的支持下,以《文艺春秋》为后盾,创办了同人杂志《文艺时代》,开始新感觉文学运动,以对抗自然主义文学的衰落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一般认为新感觉派属于日本第一批现代派。以后岸田国士、南幸夫、酒井真人、稻垣足穗、三宅几三郎等也相继加入。着名评论家千叶龟雄在1924年11月号《世纪》杂志上,以《新感觉派的诞生》为题发表文章,指出“所谓‘文艺时代’派所具有的感觉,远比以往表现出来的任何感觉艺术都新颖,无论在语汇、诗或韵律节奏感方面都很生动”。这一流派因此被称为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物质文明迅速发展,人们要以视觉、听觉来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即以感性认识论作为出发点,依靠直观来把握事物的表现。因此,他们主张追求新的感觉和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然后再给现实做精美的加工。他们认为艺术家的任务是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而非表面的现实;他们强调主观和直感的作用,认为文学的象征远比现实重要。他们否定一切旧的传统形式,主张进行所谓文体改革和技巧革新。新感觉派的代表是横光利一。他的《太阳》(1923)描写许多王子把上古耶马台国女王卑弥呼看作是“太阳”,为她的美丽而倾倒;《蝇》(1923)描写一辆载满乘客的马
车,坠入深渊,这时马背上一只大眼苍蝇,悠然飞向蓝色的天空。这两部作品开创了这一流派的创作道路。特别是他的《头与腹》中的“白天,特别快车满载着乘客全速奔驰,沿线的小站好像一块块石头被它抛在后头”一句,被称为名句,是新感觉派具有代表性的文体。此外,还有川端康成的《浅草的少男少女》、《梅花的雄蕊》,今东光的《瘦削的新娘子》,中河与一的《冰冷的舞场》,片冈铁兵的《鬼魂船》,佐佐木茂索的《困惑的人们》等作品,它们的主要特色是:通过刹那间的感觉,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来表现人的生存价值和存在意义;根据主观感觉把握外部世界,运用想象构成新的现实,然后通过新奇的文体和词藻加以表达;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描绘人物纤细的感情和心理活动。一般认为,新感觉派作家们也各有特点,横光利一是从理智的感觉出发,川端康成是从感情的感觉出发,而中河与一、片冈铁兵等则强调神经感觉的意义和享受。
新感觉派于1925至1926年发展到高峰,后来由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兴起,片冈铁兵、今东光、铃木彦次郎等青年作家纷纷转向左翼文学,横光利一、川端康成倾向新心理主义,中河与一等则主张形式主义。《文艺时代》也于1927年 4月停刊。新感觉派的活动遂告结束。

6. 新感觉派的电影特征

新感觉派的电影特征是充满现代气息。新感觉派是出现在中国30年代上海十里洋场的一个颇具现代气息的艺术流派。新感觉派的电影以描绘大都市里人物的灵与肉的冲突和异化为叙述主体。

7. 新感觉派小说的电影化有哪些

新感觉派小说的电影化的小说有:

川端康成的《浅草的少男少女》、《梅花的雄蕊》,今东光的《瘦削的新娘子》,中河与一的《冰冷的舞场》,片冈铁兵的《鬼魂船》,佐佐木茂索的《困惑的人们》等作品。

它们的主要特色是:通过刹那间的感觉,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来表现人的生存价值和存在意义。

现代主义作为舶来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影响中朝两国文坛,陆续造就了一批以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中朝两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是在开放的世界文学体系中,内在因素与外来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们的兴起与发展始终离不开东西方语境相互交汇的环境。

中国新感觉派和朝鲜“九人会”之间存在“现代主义”和“日本新感觉派”这两个共同分母。而且20世纪20、30年代中朝两国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环境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本论文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新感觉派和朝鲜“九人会”小说做出比较分析,探讨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在中国和朝鲜两国相似而又不同的存在形式。

总结如下:

新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是莫言,他的《透明的红萝卜》以构思的奇特、感觉化、体验化的叙事方法和空灵的意境震动了文坛。新感觉派后继有人。

这种流派短期内不会消失,因为它还有市场,还有读者。但是,从长远来看,跟着感觉走不一定可靠,感觉总是事物的表面的东西,给人以浮浅的印象。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

8. 新感觉派的主张是什么,这一流派有哪些作品

新感觉派作为我国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关于这一流派独特价值的深入挖掘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在国内外的研究者中几乎同时开展。 新感觉派的代表是横光利一。他的《太阳》(1923)描写许多王子把上古耶马台国女王卑弥呼看作是“太阳”,为她的美丽而倾倒;《蝇》(1923)描写一辆载满乘客的马车,坠入深渊,这时马背上一只大眼苍蝇,悠然飞向蓝色的天空。 这两部作品开创了这一流派的创作道路。特别是他的《头与腹》中的“白天,特别快车满载着乘客全速奔驰,沿线的小站好像一块块石头被它抛在后头”一句,被称为名句,是新感觉派具有代表性的文体。 此外,还有川端康成的《浅草的少男少女》、《梅花的雄蕊》,今东光的《瘦削的新娘子》,中河与一的《冰冷的舞场》,片冈铁兵的《鬼魂船》,佐佐木茂索的《困惑的人们》等作品,它们的主要特色是:通过刹那间的感觉,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来表现人的生存价值和存在意义 来源:青年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