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很多由世界名着改编的电影跟原着差别很大
1.原着是精炼的很多都是语言对话以外的描写,且占据了很大部分的篇幅,与电影的人物以对话的冲突显然不符 2.原着内容不够,需要再创作,需要去丰富着作的各方面不足和缺点,社会大众是感情动物,而且也需要深层次去挖掘名着所要表达的东西,丰富社会大众,于是就会差别大
❷ 文学作品对比电影有什么区别
文学作品与电影作品有本质的区别,你这个问题提的好。当意识到电影与文学有区别时,便可以打破所谓的“文学价值何在”的伪命题了。这是我比较文学的一道题,答案会涉及到你问的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至于人们目前对优秀文学的排斥,这真的是由影视导致的吗?人们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隔绝,其实是商业化下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人们对艺术电影的隔绝与对优秀文学的隔绝并无二异。相反,电影在不自觉间以牺牲电影性的方式推得动了文学的发展。
❸ 《简爱》电影与原着有什么不同
《简爱》电影与原着不同的是,简爱的好朋友在电影中是在她还小时去世的,而原着中是在简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海伦才去世的,不过相同的是都是患肺病去世的。
在后来的简登广告被女管家录用一直到简遇见主人,也就是罗契斯特。在这里和原着又有不同,电影里的是在倾盆大雨中,简去寄信时遇见罗契斯特,并间接使罗契斯特受伤,那时她还不知道那就是罗契斯特,后来回到城堡才知道。而原着中是在黄昏中简外出散步,才与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邂逅。
《简爱》影评
在影片表现方式上,这次新版《简爱》与之前老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采用了倒叙加穿插描述的方法,从简·爱离开桑菲尔德庄园开始讲述故事,期间穿插展现了简·爱童年时候的成长背景以及其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待遇。
影片之所以采用倒叙方式,是导演想更多地突出简·爱作为一个女性。而新版电影中的服饰和摄影都非常地唯美,堪称复古哥特英伦清新风,从外景的色调清冷到哀怨的配乐,也都更有力地突出了简·爱这位主人公的坎坷命运及坚强性格。
❹ 《鲁滨逊漂流记》电影和名着有什么不同
区别挺大。看电影比看书要轻松,并且一看就玩事了。看书能够通过文字更能感受到鲁滨逊所遭遇的经历感受。书上写的有些画面电影无法呈现,个人觉得看书的感觉好些。
❺ 文学作品(原着)与电影的区别
其实就是诗与画的区别,同样是艺术,但是带给人的感受不同。
原着是“诗”,而影视剧则是“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
看《红楼梦》的原着,如果一百个人看过《红楼梦》,则这一百个人心中的林妹妹形象一定是不一样的。一百个人看过,必会有一百个林妹妹的形象产生。那么林妹妹到底是什么样?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仅从文字上来看,我们只知道林妹妹很美,可是具体是什么样的美法呢?每个人心中预设的那个对名着所描绘形象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在阅读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之间,将自己心中的那个美的准绳加之到人物形象中去。
而当我们看电视剧《红楼梦》时,由于人物形象是通过演员来表现的,那么林妹妹的形象是唯一的,就是那个演员的形象。这个形象一直定格在观者的视觉里。想象的空间就要小很多。而当这个形象一旦成功定格,则当换掉原演员时,有很多观众就开始不适应了,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会说某某演员把某某角色演得不到位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个在视觉上定格了的形象,并不符合你心中那个既定了的、在对原着的理解的基础上,想象预设的人物形象。
以上是从观者的角度上来讲的,另外,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看,两者也有一定的区别。名着的作者侧重于语言的修炼,意境的展开;而影视剧作者更加注重视觉上的效果,如场景、特技之类的安排。
❻ 《聊斋志异》影视作品与原着的异同与为什么
1、《画皮》电影与原着《聊斋志异》主题的不同在于:原着《画皮》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旨大意的定位由清朝末年“对轻率纳妾者的批判讽刺”转变为当今社会对“世人正派行事,勿被华丽外表蒙蔽的警示”;电影《画皮》则围绕“爱情”展开。
2、《画皮》电影与原着《聊斋志异》矛盾冲突的不同在于:原着《画皮》将矛盾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的矛盾冲突表现在书生和恶鬼,第二部分的矛盾冲突表现在异人和王夫人;而影片《画皮》就是一场爱情冲突。
《聊斋志异》作品鉴赏:
《聊斋志异》在暴露统治阶级贪暴不仁的同时,还写出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
其中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有最终变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向杲》);有直入阴间、杀死两吏卒的王鼎(《伍秋月》)。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在激发被压迫者的斗争意识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聊斋志异》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揭露了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蒲松龄才华过人却名落孙山,他对科场的黑暗、考官的昏聩、士子的心理等都非常熟悉,所以写起来能切中要害,力透纸背。通过一些梦幻的境界,作者嘲笑了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士子。
❼ 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区别
1、含义不同
文学作品:从版权的角度,通常指各种书面的原着。不论其价值或目的如何,性质属纯文学的、科学的、技术的或完全是实用性的,均为文学作品。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美与感情效果衡量都具有巨大价值的着作。
影视作品是一种通过摄影机拍摄记录在胶片上,通过播放器放映出来一种已完成艺术作品的统称。影视作品也是一种艺术作品,它由摄影艺术以及声音结合,融合了视觉与听觉艺术。
2、特点不同
文学作品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铸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始终离不开想象(幻想、联想)和虚;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
影视作品是时空融合、视听融合、逼真与虚拟融合。电影与电视的合流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电视机、监视器来观看电影。
(7)电影与名着有什么异同点扩展阅读:
文学和历史是最为邻近、最为亲密的,中国自古以来有“文史一家”之说,表明了原本存在着血缘相通的关系。文学与历史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了一系列边缘性文体作品,如历史小说、历史剧、史诗、历史故事、历史散文(包括回忆录和传记)等。
这些边缘文体作品是归入历史还是归入文学, 其划分标准是:以是否忠于史实或虚构为界,史实的记载入历史,艺术的虚构入文学。
文学作品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学科着作采取了“对世界的科学的掌握方式”,材料翔实、准确无误,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必须真实,事物的外形、大小、性质、特征、用途、必须准确,所举的数字、图表、例子必须可靠, 一切都有具有客观的实在性
❽ 名着与影视剧的区别在哪
其实看了这么多书,发现只要是稍微有点儿情节,稍微好看点儿的名作,基本上难逃被翻拍的“厄运”。
说是厄运太过夸张了,其实很多观众对原着并不了解,都是在看过翻拍的电影之后才去看原着的,从这方面来说,倒是电影起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毕竟在现在这个时代,大家生活节奏那么忙碌,看小说是要花费很多时间的,而且……说句不太好听的,小说比较费脑子,电影相对比较简单一些。
当然了,本人的基本观点还是在时间和精力的允许下,多看原着。
因为……
首先吧,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通常来说,小说的长度都比较长,《飘》的长度想必大家都已了解(恐怕有八九十万字),《傲慢与偏见》算是短的了,也有三十多万字。总体来说,一般都在三十到四十万字之间。
这样的长度,除非改编成迷你剧集,否则小说中的剧情是不可能在电影当中完全展现出来的。毕竟时间有限,两个小时的长度,只能把大概的情节说一说,还是比较粗线条的。
这方面我可以举一个例子,还是《法女》吧(sorry,大家一定听烦了,只可惜我只看过这个而已,惭愧惭愧),电影拍得已经很好了,唯一在我心里觉得遗憾的地方就是小说里我觉得最精彩的那段教堂独白(一段让人心里很五味杂陈的哭戏)电影里没有,还有那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神秘人也没出现。我当然理解这样做的原因,因为除非拍成电视剧,否则必须把那些“不太重要”的情节删掉,不然就成连续剧了,呵呵,呵呵……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翻拍的四大名着,反正个人就不予置评了,虽然长度足够,但是违背了原着的主题,唉……其结果当然是骂声一片了
说到主题,改编作品时一定要对原着做一些变动的,这我理解,当时无论如何原着的中心思想不可以改动,否则的话,大致有三种结局:
第一种,编剧被小说的粉丝的唾沫淹死
第二种,编剧被小说的粉丝的板砖拍死
第三种,编剧先被唾沫淹死,再被板砖拍死(或者顺序颠倒一下)
哦,忘了,除了编剧之外还有导演呢
说到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冒了出来,原着的主题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之前我忘了在哪儿说过,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有其主题的多重解读性,那么既然如此,即便是作者自己,可能也并不确切的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我们只能够希望相关的导演和编剧能够负责一点儿了,好歹多研究研究,这样才对得起观众啊
再来说说什么样的小说适合拍出来,有许多作品的文学价值很高,但是拍出来相当无聊。有的小说本身并不是很有名,但是拍出来得很经典。其关键就是……还是时间的问题
就说电影吧,二个小时的时间必须把一个故事说清楚。所以不像小说那样,可以平铺直叙,可以埋设许多伏笔,甚至很多都是从主人公的童年开始讲起的(《法女》里我看了七八万字男女主角都还没说上句话呢),你要是照着小说那么拍,估计观众早就退场了。所以,一开始你不来个一见钟情,英雄救美之类的怎么对得起观众啊
适合拍摄的作品个人认为只要有两个特点就足够了:
第一:人物性格要有特点(基本上都不是普通人)。
第二:故事要曲折动人,至少也要有创意。
大多数的作品只符合一个,一般是第二个。要是两个条件都具备的话……好像只有《飘》吧
在这里着重说一下人物特点:基本上有三种
第一种:让人爱的,基本上男的是风流倜傥啦,神通广大啦,女的是仙女下凡,楚楚可怜型。另外呢,我还发现,一般来说如果男主角是个富家大少爷会受到观众的喜爱,但是反过来,如果女主角是个豪门千金,好像一般都不是什么好人……
第二种:让人恨的,这样的一般就是反面角色,为了或者情感或者价值观或者生存的利益而干坏事的人,事实上,很多时候如果坏人演得好的话会比主角出彩。
第三种:让人又爱又恨型的,这一种是稀有品种,通常会给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一般来说就是人物很优秀,但是性格有缺点,也有一些出身很悲惨的反面角色会被划到这一类当中。这一类是最难演的。
总体来说呢,文本和影响的区别就在于你到底是在看什么
文本看的就是:一流的作品看主题,二流的作品看描写,三流的作品才看情节。
影响基本上看的就是视觉刺激,还有俊男靓女,(呵呵,我也是……)
莎士比亚的戏剧被翻拍的次数最多了,原因何在?除了作品本身极高的艺术价值之外,不可否认,莎翁的作品本身就是剧本,本来就是为了拍出来被人观看的,只不过是舞台和银幕的区别而已。
有的小说的剧本痕迹很浓,后来我一看相关资料,发现作者本身就是剧作家,这个小说写出来就是为了拍摄的……呃
其实改编还是不费什么脑子的,毕竟有原着的大批粉丝做基础,应该不愁关注度什么的。而且,事实上,大多数翻拍的作品中的台词基本上都是照搬小说中的,省得费事了,呵呵
说到底,改编作品的成功与否关键就是影视与原着的契合度,如果你觉得在观看的时候和阅读的时候感觉一样,那么无疑是成功的。很多时候,不管是文本还是影像,它能够带给我们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又见仁见智的感觉。
小说可以通过很多的手法来展现一个大千世界,作者可以有很多议论来表达主题,但是在影视当中就不可能了,只能通过“镜头语言”,对白,动作,眼神之类的(为演技派鼓下掌吧)。
其实人都是矛盾的,也许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经常会想象书中的主角是怎样怎样,如何如何的,而当影视作品一旦把这种想象落到了实处,即便这种诠释何等完美,何等努力,读者多少还是会吹毛求疵,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读者的想象力,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这个道理,就和断臂的维纳斯是一样的。
最后说一句,其实看了原着之后有一个好处,就是通常外国的影片翻译的字幕组都比较烂。而如果你读过原着的话,你不必咒骂,你大可以高傲地蔑视,不必太注意字幕,当屏幕中出现错别字的时候,你可以回忆一下小说当中这句台词是如何描写的……当然了,除非你的记性特别好,否则还是比较难以做到的,呵呵
❾ 电影与文学的联系和区别各是什么
电影与文学的联系和区别如下:
1、联系-电影来源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
文学与电影有密切的联系,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在汲取诸种艺术养料丰富自身综合特质方面,获得与文学的密切融合关系。文学各种样式对电影的渗透,电影对文学的叙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丰富艺术手段的借鉴,使电影艺术在增强自身的表现能力,形成新的综合艺术特质方面,发挥作用。
2、联系-文学是电影的根基,是优秀电影的创作源泉
电影已经成为了继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建筑、雕塑之后的第七艺术。在电影的发展历程当中,文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大量的影视作品都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在电影拍摄过程中,电影导演最初接触到的文学剧本是由编剧用文学语言创作的。
3、联系-电影是对文学的借鉴与延续,反过来又能推动文学自身的发展
电影以科技为基础,从戏剧脱胎。集成音乐美术,更加符合现代人直观、轻松的审美需求,电影轰动之后再来带动文学产业的发展。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样式年轻的电影与古老的文学之间一直存在着亲密的姻缘关系,这种关系在电影发展的最初阶段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更多表现为电影对于文学的借鉴。
电影对文学的借鉴通常呈现为这样两个层面:一方面,文学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比如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另一方面,世界电影史上的许多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既包括了经典作品,也包括了当代的畅销作品,而被改编的主体则更多是叙事性的小说和戏剧。
4、区别-电影语言可以通过多媒体传达信息而文学语言只能通过文字表达
电影语言是一种和文学语言完全不同的语言。电影语言可以借助蒙太奇镜头组接来充分的调动时间空间,而不会破坏它的真实性。
5、区别-与文学语言相比,电影语言更具直观性
在文学作品中能够感染读者的语句,如果放在银幕上就可能会很难表现。但是文学语言不具备电影语言的直观和感性。
6、区别-与影视的直观相比,文学原作具有独特的内蕴和魅力
虽然电影可以通过多媒体直观地传达信息,但却无法表达文学原作那种独特的内蕴和魅力。
7、区别-电影是空间艺术,文学是时间艺术
电影是空间艺术而文学是时间艺术,文学的隐喻需要修饰语可是电影记录的精确性和具体性取消了形容词。
8、区别-表达形式不同
文学表达的是文字的、静态的美;而电影是感官结合的体验,动态的美。电影语言是通过感知直觉到达观众,而文学则是一种概括性的语气来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