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百科 » 散文式电影有哪些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散文式电影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2-01 04:56:22

㈠ 观看电影《城南旧事》后,你如何理解散文式电影的特点

①散文式电影冲突的运动方式和特质比起情节性电影已在内涵和外沿上发生了变化。它使事物间的外部冲突淡化,与戏剧式的“激化”正好相反,节奏缓慢。这种冲突是悄悄地、深藏不露地进行的。② 它轻情节,重场面,重系统的细节。它的艺术感染力有积聚的过程,但更强调分散在各个点上。③ 散文式电影由于结构上的某些特征,使它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是开放性的,没有终止的感觉,让观众展开想象的翅膀。④ 散文式电影像团粒结构的土壤,它的细节和场面,它的人物和段落都有一种内在的“凝聚力”体现了散文式电影“形散而神不散”的基本特征,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揭示了主题。⑤ 散文式电影是一种风格——走向生活化和内心化的风格。

㈡ 请问中外电影中有哪些优秀作品属于散文式结构的

《城南旧事》

吴贻弓继《巴山夜雨》之后独立执导的《城南旧事》,为中国的散文电影提供了一个几乎难以企及的范本。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为情感线索,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在离情别绪中讲着三个似乎互不相关的故事。小童星沈洁和《送别》的歌词与旋律是人们对《城南旧事》最感性的认知。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风格代表了同时期一批中年导演的创作倾向。

该片没有严密的故事联结,而选取了"英子"童年的一些片段以散文风格进行叙述,清晰自然,难得的此类作品国产佳作.

青木瓜之恋

整部片子幽黯恬静,笼着一层朦胧的轻纱,女主角梅的每次出现,以及着力刻画出的昆虫、清水、器皿、木瓜……的静态,敏锐捕捉到的深门大户宅院每一处的细节,犹如从这层晦涩的纱罩中透出的光线,恰如其分,闪烁而不耀眼、灵动却不张扬。故事也在这一幅幅唯美的画面里若隐若现有意无意中展开:贫穷的梅年幼时就被送至一个中产家庭作佣人,男主人为追求艺术理想常年在外漂泊,女主人默默持家,为支持丈夫,家道渐落……梅在童稚的梦幻和日日劳作中慢慢长大,少爷浩民渐渐喜欢上梅的淳朴,清新,富家小姐怅然离去……结局仍是隐约含蓄,梅手捧书本席地而坐,散发着趋向成熟的动人光彩,引人无限遐思。

然后必须注意的是这部片子的导演"陈英雄",他还导演了《三轮车夫》、《夏天的滋味》,合称为"越南三步曲",都是散文诗风格电影的经典作品,在国际上多次获奖,是越南近年来电影的标志性作品.

看在你MM才给找了那么多素材,累啊!!!

㈢ 根据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改编的电影有哪些

哈利波特系列;奥斯丁的一系列: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乱世佳人;张爱玲的一系列:色戒,半生缘,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李碧华的一系列:青蛇,古今大战秦俑情,三更之饺子,霸王别姬,等;莫言的:红高粱

㈣ 散文电影

像许多电影术语一样,“散文电影”(essai cinématographique)这个概念主要来自法国,原因很简单,法国的艺术院线就叫“art et essai”——“艺术与散文”的意思。而在美国,“散文电影”则被笼统地归属到“Art Film”。一般来说,很少有电影会自动贴上“散文电影”的标签,用这个词做电影标题的导演少之又少,因为“散文电影”是一个高度模糊的电影范畴或者类型,它很难定义。

“散文电影”最早登场的台词是:我既不属于纪录片,也不属于故事片,这是1920年代现代派艺术与电影相遇、电影语言和表达越来越复杂的结果,只要在剧情片和纪录片之外的电影,都是“散文电影”。“散文电影”来自于一种思维活动的复杂,这也决定了这个类别的模糊,含义模棱两可,经常出现在影评人们词汇干枯尽头的无奈句子中。

第一个公开在文章中提出这个概念的人是德国先锋电影大师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1940年,汉斯·里希特发表了《散文电影:纪录片的一种新形式”》(Der Filmessay, eine neue form de Dokumentarfilms)的文章。3在这篇文章中,里希特像爱森斯坦一样,思考着如何把那些将抽象思想进行视觉化方式,他认为应该把这样的电影从一般的纪录片里区分开来,即“让那些不可见的东西被看到”,在这个意义上,里希特认为“散文应该与影片是平等关系,因为在文学中,‘散文’这枚术语就是指用可理解的形式去处理难解的主题。”1948年,亚历山大·阿斯楚克(Alexandre Astruc)在他那篇提出“摄影机钢笔论”的着名文章中,也用散文来形容摄影机作为书写工具的自由。随后,巴赞在评论克里斯·马尔凯(Chris Marker)的作品《西伯利亚来信》(Lettre de Sibérie)时,把这部片子叫做“用电影拍成的散文”(un essai documenté par le film)。

从里希特到巴赞,早期批评家认为“散文电影”主要来自于纪录片,这些电影可能受到了社会事件的启发,当记录现实的忠诚干扰了导演的思想表达时,“散文”形式就出现了。让·维果的《尼斯印象》(À propos de Nice)就是绝佳的例子,它已经不再是伊文思意义的纪录片,而是“充满激情的抒情散文”(热尔曼·杜拉克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散文电影的代表人物比如克里斯·马尔凯、阿兰·雷乃等导演,都是从纪录片走向了更加自由的表达形式,他们也都在不同场合用“散文”来形容自己的作品。而且我从来不认为约翰·范·德·库肯(Johan Van der Keuken)是个纪录片导演,他是个电影散文家。如果阿兰·雷乃震惊欧洲的《夜与雾》是纪录片,那么刚刚出DVD的《全世界的记忆》(Toute la mémoire Monde)则是“散文电影”的典范作品。在纪录片中,导演是现实仆人,那么在散文电影中,现实成为彻底的、真正意义的“素材”。居里·德波的《景观社会》(Societé spéctacle)就是这样的“散文电影”,画面中展现的骏马奔腾的西部传奇和甜言蜜语的爱情罗曼司,可能恰恰是导演冷嘲热讽、不屑一顾的东西。